生男孩去娘家报喜,喜糖带多少?

孩子 0 20

生男孩去娘家报喜,喜糖带多少?,第1张

生男孩去娘家报喜,喜糖带多少?
导读:旧的习俗里,如果生男孩的话,要用红纸写上男孩的出生年月日,还需要准备红花、仙草以及糖饼带过去,俗称是报添丁,生女孩的话就比较简单,直接口头说就好了,俗称报添口。一般这种习俗在潮汕地区,受到过去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娘家在收到报喜后,要准

旧的习俗里,如果生男孩的话,要用红纸写上男孩的出生年月日,还需要准备红花、仙草以及糖饼带过去,俗称是报添丁,生女孩的话就比较简单,直接口头说就好了,俗称报添口。一般这种习俗在潮汕地区,受到过去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

而娘家在收到报喜后,要准备一些礼物,比如肉蛋、糯米、红糖等,还要在这些礼物上贴上红色纸花,并且去女婿家祝贺。

还要一些地方报喜是送鸡的,生男孩送公鸡,女孩送母鸡,也可以送红鸡蛋,男孩送双数,女孩送单数。

其实男方去女方娘家报喜带的东西不固定的,根据当地的风俗来定就可以了。

报喜时间一般在女性产后十二天的时候进行,民间俗称为“过腊”,有祈求平安的意思。

一般是生完孩子出院后 就开始送了

家里的亲戚一般一家10个左右,用红色袋子装好,以前是在鸡蛋上点红点,现在都是直接贴个红贴就行了。

公司的话,就是拿一塑料袋,也是用红色袋子装,一般是一人两个的量。

自古以来,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在中国更是有延续香火这么一说,生孩子是一件大喜事,自己家里欢喜那更不用多说,主人公家还需要想亲朋好友,特别是娘家人报喜,那么报喜在民间都有那些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报喜是婴儿刚刚生下来时的一项礼仪活动,亲朋好友接到报喜之后,要将鸡蛋染红送来贺喜,这个称之为“吊卵”。

报喜的主要是对象是产妇的娘家人,因为对于娘家人来说,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了能否生育是一件大事,所以孩子的父亲要到娘家去报喜。当然去报喜也不能两手空空的去,这个要根据婴儿的性别,如果生的是男孩,那么做父亲的就要给亲朋好友送去甜汤面,如果生的是女孩,要送甜汤丸。

也有一些地方的习俗不一样,如果是生男孩的,就要用一张红纸写上婴儿的出生年月,然后用红花,仙草,办糖饼送给岳父家,称为报添丁,如果生的是女儿,就简单得多了,通常为口头报知,称为报添口。

岳亲家在收到女婿的报喜之后,就要回礼了,要办肉蛋,糯米,红糖等礼物,然后再贴上红纸,前往女婿家里去贺喜。有些地方是送鸡,生男孩送两只公鸡,生女孩送一只母鸡,然后女婿还得给岳父回敬糖饼。

这项报喜的活动一般是产妇生完孩子十二天左右进行的,俗称“过蜡”。

现在我们很多地方都将这些习俗简化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但是报喜的活动还是有,只是在程序上简化了,在我们这边很多地方,一般生第一胎时,会给村子里每家每户分一些喜糖,喜蛋之类的,表示给大伙儿报喜,然后得到大家的祝福与祝贺。

生孩子送礼习俗

小孩一出生,先用旧布做成的(单的或棉的)约三尺见方布块把小孩包起来。然后再把婴儿的挤一挤,传说否则女孩将来会乳头凹陷、发痒;男孩会长成房样子。有的把脐血加黄酒让产妇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产妇的奶水还不能下来或很少,家人就要给产妇炖黄老母鸡加蜂糖,猪蹄炖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称“投妈儿”)。用黑山楂熬黄酒喝,可以减轻产后子宫收缩时的疼痛(俗称“二阵疙瘩疼”),为了加强产妇的营养且便于消化吸收,“面疙瘩打鸡蛋荷包”、“挂面条加炒鸡蛋”是离不了的主食。以至于多数产妇一个月内体重增加十几斤、几十斤!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传报小孩出生的喜讯,俗称“报喜”。生男孩者报喜人带一只活公鸡去报喜,对方再回赠一只活公鸡,即报喜人是带两只活公鸡返回的;如生女孩则是带一只活母鸡去报喜,回赠的也是一只活母鸡。如果对方确实无鸡回赠时,可拿些鸡蛋回赠。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条,又称“喜面条”,让邻居们吃,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或称“压灾”;同时面条寓意“长寿”,其实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过去的消毒条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脐带疯(俗称四六疯、七日疯)的几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这几天中不举行什么庆贺活动。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来“送米面”。因这时婴幼儿度过了易感染发病期,加上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趋于正常发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员,由小孩外婆家的亲友组成。所送物品为大米、白面、干面条(俗称“挂面”)、鸡蛋(有的把鸡蛋染成红色,有的用红纸剪个花贴在鸡蛋上,以示喜庆。据说不送鸭蛋,因怕产妇吃后落下摇头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几针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后再完成);还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块方布,在一边的两端缀上布带,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还要给小孩的父亲送一条裤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还有为小孩准备的“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麒麟送子”银牌子、银镯子、小孩帽子上缀的“虎头银钱”、银铃等。现在一般只可购到长命锁和银镯子。生小孩的一方会设喜宴隆重招待,俗称“待米面客”。这喜宴与结婚的婚宴(见我写的《故乡婚俗》)基本上一样,俗称“整桌”,或称“全场儿”,,只是开席时先上稀(喜)面条(寓意同前)。当送米面的人员返回时,主人家会拿一点挂面予以回赠,俗称“回赠礼”,寓意亲戚之间往来不断。现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征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钱,同时回赠礼基本上也免了。这一天,家人也会早早把为小孩准备的用旧布做的衣服或寻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当然不会是烂的)穿戴整齐,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贺,并抱到“当门”(客厅)让客人夸耀一番。用旧布包裹、用旧布做衣服、寻别人家的旧衣服,说的是这样小孩好养活、长命,其实科学道理是旧衣服软和,不会伤到婴儿柔嫩的皮肤。

从小孩出生到“满月”这期间,生小孩人家的钱、粮、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来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厅歇息后,才可到产房去看小孩母子。据说是来者行路劳累,应先歇息一下;其实主要是怕来者带有风,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张风”落病,不利于小孩母子的健康。为了避免“岔妈儿”(回奶),一般情况下,不让身有异味的人进入产房。尤其是花椒气味极易“岔妈儿”。由于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坐月子期间产房的门窗紧闭,产妇衣著整齐,甚至裤脚还要用带子扎紧。有的产妇甚至一个月不出产房。

待罢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满月,这是生小孩家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送米面的时期。这期间,凡去送米面的,都会喝到一碗鸡蛋荷包(起码四个鸡蛋)加白糖的“鸡蛋茶”。等到满月时或满月后的某一天,主人家会设喜宴招待送礼者,喜宴规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样。现在大都称“做满月酒”,主人家会向送礼者送去请柬,一般称“满月之喜”、“弥月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现在不少人家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满月时,把应到的亲朋都请来,同小孩外婆家来的客人一起设喜宴招待。过去只待头胎,现在有的人家二胎、三胎、买的娃,统统都要大待一番。

在小孩满月后的某一天,妈妈会带上小孩,由家人护送去外婆家住几天(不多住),俗称“挪臊泊(铺)”。据说挪臊泊能改变小孩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有认亲的意思。外婆会为小外孙送上“衣饭碗”,即一只小碗、一只小勺(俗称“调羹”)或一双筷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可用瓷碗、木碗、银碗、搪瓷碗、塑料碗、铝碗、不锈钢碗;小勺有瓷、银、铝、搪瓷、塑料和不锈钢的;筷子有木、竹、银的,任选其一。小碗内盛上米或面,用红纸盖上,再用红线扎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后有饭吃有衣穿。还要送“线蛋”,就是用红布包上一百个柏籽壳、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线缠绕成球形,再系上红线绳,可以挂在小孩脖颈上,寓意百子百年长远不断线。这些线只能给小孩做鞋袜衣服用。

新生儿满月后某一天要“剃头”(理发),过去是剃个花头,即不规则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据说把眉毛剃剃长的旺。以后再剃头时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留个“木梳背”,即在头顶前部正中留一片上边稍呈弧形的头发,余者全剃光;或留个“铁箍”,即把头顶和下部都剃光,而在头的中上部留一圈宽约两厘米头发不剃;或留个“鳖衣儿”,即在脑后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象留个尾巴;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剃(理)法。而今满月或百天时,胎发制成胎毛笔,或制脚模等;照像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开始照,把每个阶段的成长变化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由于过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起个正规名字,所以,多数小孩小的时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个老王六、张大娃、李二娃;女孩就叫李大妮、张小妮;个别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称;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焕(与换同音)”,相当于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样。

潮汕地区生子送礼一般会准备以下物品:

鸡蛋。在潮汕地区,当女儿即将分娩时,娘家会准备一篮鸡蛋,称为“催生卵”,寓意是催促平安快生产。外孙出生后,女婿要立即到岳家“报生”。

猪肉。在潮汕地区,外孙出生后,外婆家会准备猪肉、鸡蛋和米酒,称为“补腹”,以帮助女儿补充营养。

鸡和豆酒。在潮汕地区,外孙出生后,外婆家会在第三天准备一只熟鸡和一小缸卵卷,煮点酒,称为“送鸡酒”。豆酒是用北方出产最上品的乌豆熬煮熟透后加糖又再煮,使之润实,再加酒制成,味道极佳。

衣服和鞋子。在潮汕地区,外婆家会准备婴儿的襁褓衣物、童装和鞋子等,一般会选择有碎花布拼接成的造型巧妙、色泽鲜艳的衣物。

银饰。在潮汕地区,外婆家还会准备银制脚环、手镯、肚帕练、项链等银饰,其中项链上有一个小长形圆盒,俗称“符贡”,可以装入老爷符,为小孩保平安。

椅轿。在潮汕地区,外婆家还会准备椅轿,让婴儿坐、卧、推行。

除上述传统礼品外,现在也有些家庭会选择送一些有新意的礼物,如个性定制的抱枕、照片定制的水晶音乐盒等。

以上列举的礼品仅供参考,具体的礼物选择应该根据当地的习俗和文化以及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关系来决定。

孩子出生后,才知道我们祖先留下来迎接孩子出生的仪式真是不少,报喜,洗三,送粥米,抓周,从这些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视。

1产儿报喜

产儿报喜,一般是第一胎婴儿出生后,其父备红鸡蛋(染红的熟鸡蛋)去孩子外公外婆家报告喜庆,等于昭告亲朋好友,家里添丁。

2洗三

洗三,汉族生育习俗。在中国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这就是“洗三”,也叫做“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3送粥米

送粥米,已婚女子分娩,第五天或第七天(县城一带忌七日)娘家备米、面、鸡蛋等食品和一块衣料前往抚慰,称“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称送米、送汤米、送糖米、送米糖、下汤、送乳汁米、看欢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

4满月酒

满月酒,古代汉族人认为婴儿出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庆祝孩子度过难关,祝愿新生儿健康成长,通常会举行满月礼仪式。该仪式需要邀请亲朋好友参与见证,为孩子祈祷祝福。这就是“满月酒”的来源。现如今,人们为庆祝宝宝出生一个月而设立酒宴,这个仪式便称为“满月酒”。

5接满月

接满月,按照民间传说,婴儿满月的时候,是一个坎,会有鬼神来小孩家吓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受到侵害,外婆或者姑姑要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住几天。取得时候脸上抹点黑魔,回来的时候搽点白粉,寓意还越来越富态。有的地方外婆要送两个生鸡蛋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了扔了,顺便帮着外婆家把灾难带走。

6过百岁

过百岁,汉族民间在婴儿出生后的第100天,举行庆祝仪式,预祝婴儿无病无灾、长命百岁。这种习俗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盛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参加宴会。来宾自然也要携带礼物,还要给婴儿红包儿(礼钱)。特别是婴儿姥姥家,除送衣物外,长命锁是必不可少的贺礼。此外,还要订做100个寿桃,装两个捧盒与另外一棒盒寿面、一捧盒肉或其它食物派人挑送到外孙(女)家。穿“百岁衣”是“过百岁”的另一道风景。它又称“百家衣”、“百衲衣”,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块缝制而成的,形状很像僧衲。这些布料不一定非得从百户人家讨得,只是要求所敛布头的人家越多越好,布的颜色越杂越佳。花布中唯有紫色最难讨换,因为“紫”的谐音为“子”,人们不愿把子送人,所以只有到孤寡老人家才能讨来:人家那也是为了行善积德才出手的。

7抓周

抓周,中国传统风俗,现是东亚国家一种小孩周岁时的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魏晋南北朝时已存在,“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现在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也有些会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坐月子

妇女产后,叫“坐月子”。“月子里",产妇主要是休息调养和育婴。

产妇生产后三天内不能下床,孩子没满月前不得出门。坐月子期间,产妇一般不用劳作,怕落下“月子"病,多由婆家小姑子或妯娌们伺候“月子”。第三日,产妇要喝肘子骨做的“全汤”,以滋补身子和催奶。月子期间,忌食生冷辛辣等食物,否则会“回奶”、“叉奶”。

坐月子期间,禁忌很多。忌外人进入产妇居室。产妇生产后,家人大多在屋门口悬挂一红布条,以防外人冒然进入。据说,外人进入产妇屋子,会把孩子吓出“脐带疯”来,对产妇和进入者身体也不好。此俗有一定信仰因素,如产褥禁忌、产妇不洁等,同时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如保护产褥期妇女和新生儿身心健康等。

红喜蛋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生孩子就是添喜,因此把女婿前往岳父母家通报称为“报喜”。报喜时常带红鸡蛋,如果是男孩,红蛋是双数,染红后还要在鸡蛋的一头用墨染一个黑点,表示“大喜”。如果是女孩,鸡蛋为单数。

红鸡蛋送到姥姥家,姥姥一眼就知道女儿已经生产了,并能看出是男孩还是女孩。古时,姥姥接到喜讯,还要烙一张饼让女婿或报喜的人带回去。报喜人在回去的路上碰到狗时,把饼扔给狗,这表示狗替孩子挡了灾,婴儿就不会夭折了。

婴儿出生后,近亲好友要为产妇及孩子送一些礼品,通常是红糖、小米、挂面、鸡蛋四色礼,也有送农家玩具的。婴儿的姥姥大多要送上一百个甚至几百个鸡蛋。

主人收下礼后,还要回敬煮熟的红鸡蛋。每收一份礼,便要让客人带走一份红鸡蛋。男孩带双数,女孩是单数。因生育过程中使用的这种礼仪蛋为红色,人们都习惯称它为“红喜蛋"。

洗三

孩子出生第三天,很多地方有“洗三"习俗。洗三时,由接生婆抱着婴儿洗澡,边洗边唱吉祥歌谣:“洗洗头,做下侯;洗洗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洗完澡后,用一根大葱往婴儿身上轻轻抽打两下,说道:

“一打聪明,二打伶俐。”再拿起先前准备好的秤砣照着婴儿比画两下,说“秤砣虽小压千斤",意思是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后,再拿一面小镜子在婴儿屁股上照几下,说“拿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夜里净。"至此,整个洗三仪式完成。

这一天,生孩子的主家一般还要备办酒席,一表庆贺,二来答谢接生婆和前来庆贺送礼的亲朋好友。

做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叫满月,通常男婴在出生后的第三十天,女婴则是在第二十九天。满月时所做的庆贺称做满月,有些人是选在第二十四天,取二十四孝之意,寓意小孩长大后会像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一样孝敬父母。

到婴儿满月时,要剃掉婴儿的头发,叫理胎发。剃头时,婴儿让他人抱住,父母不能在身边。有些地方把婴儿剃下的头发搓成团,用红绿花线拴起来,悬挂在堂屋高处。

这天产妇的娘家会派产妇的兄弟给外甥送头尾。所说头尾指的是婴儿从头到脚所穿的所有衣物,包括帽子、衣服、银牌或金锁、手镯、脚镯、鞋袜等。外婆和亲友陆续携带礼品或礼金来看望小孩,主人要大办宴席来招待。外婆或舅舅还要抱着孩子到大街是或邻居家里转一转。

河南等地盛行满月挪臊窝的习俗,即母亲带着婴儿回娘家。母亲抱着宝宝在回娘家的路上呼唤“宝宝别怕",目的是为孩子祈求幸福和吉祥。

有人把婴儿满月出门称作“游行”,叫法虽不准确,但借此表达希望孩子见世面、不怕生人、将来有出息的心愿还是很恰当的。挪臊窝对产妇而言,可以说以此摆脱了那个充满污秽的环境,恢复被中止的社交活动和联系。至于回娘家,显然与满月礼中娘家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一脉相通的。

百天

在诞生礼中,百日礼可能是最不注重仪式的,它仅是人们利用“百”

这个象征圆满的数字表达对新生儿的祝福。古人又以为百天是婴儿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婴儿如果能顺利活过百天,就意味着摆脱了一个困厄,他们利用“百”圆满、完全的象征意义祝福婴儿长命百岁,是祝福的一面。

于是婴儿出生百天,穿百家衣、戴百家锁、吃百家饭这些祝福他长命百岁的行为便大大普及开来。

百家衣讲究紫色,取其谐音“子”,有祈祝多子多福的含义;百家锁多用金银制成,讲究由百家凑钱制成,有些地方还要求百家之内必须要有谐音长、命、富、贵四姓;吃百家饭则有依靠众人养护孩子的意思。人多力量大,能给身体柔弱、魂魄不稳的婴儿制造更加宽松、舒服的生活空间。

抓周

婴儿过周岁生日,意味着在人生道路上平稳地度过了第一个春夏秋冬,为此要设宴庆贺,一则祝贺孩子的健康成长,二来寄托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期望。

在宝宝周岁的那一天,给宝宝梳洗干净,换上新衣服——新衣、新帽、新鞋袜,开始祭拜祖先,告诉祖先宝宝满一岁的喜讯,祈求宝宝能健康长大。然后挑一间比较宽敞的房子,中间并列摆两张方桌,上面铺上布或席子,将准备好的抓周物品——书、印章、笔墨、算盘、钱币、鸡腿、猪肉、糕点、尺、剪、葱、芹菜、蒜、稻草、刀剑等按半弧形摆在桌的一端,抱来宝宝坐在桌子中间,让宝宝任意抓,以最先抓取的东西来预测宝宝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

一般来讲,宝宝抓到书,象征着今后读书好,适合做学者、专家;抓到笔墨,将来会成为作家、画家;抓到印章,标志着有权势,能做大官;抓到算盘,要当商人、会计师,适合从商;抓到钱币,将来自然会非常富有;抓鸡腿,象征有福气,预示一生将不愁吃穿;抓糕点将来可以步步高升;抓尺子和剪刀,将来可以会裁会量;抓葱,表示聪明;抓蒜,善于计算;抓芹菜,代表勤劳;稻草,适合当农民……如今许多地方仍盛行这种风俗,但不是迷信,而是为了表示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