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

爸爸 0 39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1张

面对天灾和未知的疾病,人有时候显得特别渺小和无助,但是当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一切已知或未知的时候,人类就是伟大的。因为在人类生命的基因里,有一种根本的澎湃力量,支撑着我们去反击各种可怕的打击。这种力量是人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在这汹涌澎湃的人类性爱洪流中,母爱是最前端的部分。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2张

“妈妈!剧照1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在疫情与高温交替肆虐的夏秋季节,依然不能阻止我们为观众呈现一部新片:《妈妈!(原名相户爱)。这是杨丽娜导演的“春天系列”电影的最新作品,该电影入选了今年的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在电影节期间举行了全球首映。


我在片中饰演一个六十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女儿”。


近年来,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越来越多,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它的控制仍然是肤浅的。我们可以从众多的专业书籍中对其病因和表现略知一二,但对于患病个体,无论男女,患者在患上老年痴呆症后,处于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以及精神上的刺激,尤其是刚刚得到确诊消息的那一刻?外人无法真正体会。但是,作为一个表演艺术家,一个扮演特定角色的演员,我绕不过去。我不得不去接近它,我有强烈的欲望去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哪怕只是一点点心理线索,也是好的。


我接受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既有挑战性又让人兴奋。一对贯穿全片的母女主角:母亲八十多岁,女儿六十出头。母女俩都在高校教书,属于专业知识女性的角色。从艺术形象的类型出发,塑造人物一直是表演艺术的出发点,然后进入“这一个”具体的人物性格。这样既能抓住一些人物的共同特点,又能突出他们的特殊个性。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为了拍摄一部艺术作品而有意安排体验生活的方式已经改变,剧组也不可能刻意拿出时间成本来让剧组深度体验生活。作为一个演员,我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而不是等一个具体的拍摄项目来找我生活中的榜样。这是我经常告诉和提醒自己的。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2张

电影账单


以前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令人揪心的事,隐约伴随着我拍摄《妈妈!的创作过程”。


我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个公共场所,我遇到了一位我尊敬和非常了解的长辈朋友。那次我们在一起聊的时候,我发现她的状态和以前不一样了,总是说个不停。我暗暗困惑。有一次我们走过几级台阶的时候,旁边一个年轻人出于关心,想帮她一把。这位年长的朋友立即甩开了别人伸出的手,然后主动跳下两步,笑着说:“我没事,我没事...大家都笑了。”但是没过多久就听说学长被查出老年痴呆症,不能再工作了。我心里经常为她担心,偶尔会想她当时的言语应该是生病的早期症状。她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但并不严重,她还想继续工作。然而她的记忆就像走进了一个怪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个职业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她有很强的自尊和自爱,包括在所有人面前展示自己很健康,故意跳下台阶。想到这个细节总是让我难过。


这是一个真实的早期患者的表现,是我在拍摄《妈妈!在出书的过程中,它常常像一个案例一样浮现在脑海中,有时让我陷入沉思,又似乎可以被触动。


电影预告片


还有就是及时借鉴世界同行的精湛表演经验。关注老年痴呆症这一主题一直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电影的热点。在各大电影节上,表现好的作品都得到了好评。其中,我看过《爱》、《非常爱丽丝》、《父亲》等。去年,为了电影《妈妈!在这部电影中,我又看了几部这个题材的电影,试图被这些优秀的艺术形象所启发,并仔细阅读了一些关于老年痴呆症的医学书籍。目的是接近并尝试触摸人物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轮廓,尝试进入人物的心理状态。


2.和角色在一起。


“妈妈!最吸引我的是剧中人物关系的反转。


一般来说,社会的常态是进入中老年人的母女关系后,女儿尽职尽责地照顾老母亲。在这部影片中,开头设定的情节似乎也遵循了同样的趋势:剧中的老母亲八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但她有点返老还童,为了引起女儿的注意,她经常对小病胡言乱语。女儿虽然知道妈妈的心思,但并不像普通女人那样直接穿,而是从容配合妈妈的天地。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平静的知识分子家庭和一个悉心照顾老母亲的女儿。但当剧情进入三分之一左右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反转。一次例行体检,女儿突然被告知患有老年痴呆症。这个打击无疑是铺天盖地的。得知确诊的消息后,片中的女儿自尊心很强,一个人在外面呆了很久。她冷静下来后,像往常一样默默回家,决定一个人承受,不告诉妈妈。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2张

“妈妈!蒸馏器


这又回到我上面提到的问题:生活中的患者确诊后是什么感受?以我有限的理解,我觉得肯定是因人而异。影片中,基于我对这种疾病的理性认识,我有一瞬间沉浸在一个假设的世界中的意图,试图得到我是否真的有这种疾病的感受。我记得在确诊后拍摄现场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头脑像被一个坚定的模子卡住了。那种无法思考、无法形象化的痛苦慢慢渗透全身,对未来该怎么办完全不知所措。然后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慢慢恢复了理智。当她徘徊回家的时候,其实她的心还在无数个盲点里。这部剧是女儿患病初期的一个关键点的表现。虽然在拍摄过程中的表演中没有太多外在肢体语言的宣泄,但对角色内心的冲击却像天崩地裂。我让自己和角色完全沉浸在那一瞬间的黑暗中,不管你我。那天拍完这一幕,我浑身冒汗,浑身无力,体验着自己整个身体与一个不知名的人的神秘生命相撞后的兴奋。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精彩!


挑战是创作的兴奋点。


但是,毕竟女儿的病情隐瞒了很短的时间。之后,人物关系急转直下。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一反常态,本能地表现出护犊之情。但是,女儿的病好像越来越严重了。拍摄前在剧本台工作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演员必须对这个病有所认识(理性)——然后进入角色(感性和理性交织)——可能会有进入和徘徊出来的时候……”这种状态是我在人物塑造上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很有挑战性,每天都有创作的兴奋感。


在一个场景中,母亲带着女儿去海洋世界博物馆,试图提醒她曾经拥有的生活感受。那时候女儿已经进入了疾病中期。在参观海洋世界的过程中,我尽力表现出女儿一直处于清醒和失忆之间的被动徘徊状态。偶尔,她的记忆是清醒的,当她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时,她妈妈的眼里充满了泪水,然后她的记忆就消失了。她试图抓住她的记忆,但她无能为力。她有时发呆,有时心烦意乱。从博物馆回家的路上,女儿急着上厕所,可是到了她家,她妈妈发现了。这个时候,女儿好像又回到了一瞬间清醒的阶段。她一边催促着“快点,妈妈”,一边因为身体急迫而扭动着四肢忍住排便。也可能是一个知识女性自尊的潜意识。她的心脏和生理都在挣扎。但当老母亲从窗户爬进屋打开门,女儿踏进家门的那一刻,她就失禁了。最后...最后,她的心理防线被病魔压垮,精神也随之崩溃。她潜意识里尽力抓住的一根稻草无情地断了。女儿从门厅往卫生间走了几步,就绝望地走回靠在门上的妈妈身边,把妈妈抱在怀里,哭得像童年的小女孩...枪击现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惨烈的一幕。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2张

周日夜光杯将于本周日出版。


作为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后期完全出现认知障碍,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会有清晰的记忆。但无论如何,她还是会有一些深层次的记忆。比如我经常听人说,有的患者到了后期已经完全失忆了,但是还能叫出其中一个儿女的小名。我想这种对某个符号(名称)的深刻记忆,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的羁绊吧。在《妈妈!在这部电影中,当女儿处于疾病晚期的时候,这样的亲情和深深的回忆也时有发生。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在家吃饭的场景。


这位80岁的母亲给女儿做了她喜欢吃的食物,还拿着小勺子给女儿喂饭,家庭气氛非常温馨。突然,记忆已经消失的女儿看着妈妈,深深地叫了一声:“妈妈”。老母亲以为女儿好了,惊喜万分。她兴奋地回答:“嘿,我是妈妈。”可是,女儿却对妈妈笑了笑,说:“你跟我妈妈一样……”这是最让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担心的事实。我明明感觉到病人有很深的亲情记忆,却就是认不出眼前的这个人。“你跟我妈一样……”这句台词的背后,其实是母女关系的双向关心。可能女儿还是潜意识里关心妈妈。毕竟在生病之前,照顾妈妈是女儿最后的人生课,她也愿意。也许正是因为她的愿意,这是她脑萎缩过程中仅存的最后一块关于记忆的水晶。


拍《妈妈!在书的过程中,我的整个意识都沉浸在各种知识点和感性的生活体验中,时而感觉虚幻,时而又仿佛眼前出现了真实的东西。似乎如果我试着跳下去,紧紧抓住它,我就能跳出这无边的“苦海”。可以说,这部电影,这个角色,是我多年来最丰富最复杂的表演艺术实践。


4解读东方文化下的人类共同问题


来自《妈妈!这部电影是受邀完成拍摄的,大概有半年的时间,这个角色都在我身边。在拍摄前期理清了人物的基本脉络之后,“如何呈现”就成了我的一个难题。


我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和我的美术经验最不一样的经验是,我觉得我扮演的角色有双重重影的特点,明显的身影后面似乎站着另一个人的幻影,这也是角色的一部分。在人物思维正常清醒的时候,女儿是退休的理科老师,是热爱做公益的知识女性,是老母亲的孝顺女儿。但在变坏的过程中,魅影就像另一个越来越近,最终深深扎根于她体内的“她”。在角色完全被魅影占据,融为一体之前,是无法甩开或踢开的。重影是这个人物的秘密。在这样的人物状态下很难使用常规的人物塑造经验,因为那个状态是一个从虚无到现实的完整过程,最后完全被占据和整合,不像一般的人物塑造那样具体和真实。在表演的过程中,有时候我只是依靠自己的艺术直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另一个“自我”的世界。在女儿生病的后期,她也隐约感觉到了那个影子的存在。她会以为是另一个年轻的自己,叫她现在的自己。


在一个典型的场景中,下着倾盆大雨。剧中,六十多岁的女儿突然似乎听到了某种呼唤。她幻觉中的鬼魂让她觉得时光倒流后自己变成了十八岁的自己。雨中的院子里,摆放着她父亲喜欢的各种礼物,准备等待父亲的归来。事实上,她的父亲已经在那场动乱中受苦了。潜意识里,她一直渴望再次见到她的父亲。正在下倾盆大雨。她在雨中唱歌跳舞。她想给她亲爱的父亲一份礼物。雨景被热情地拍摄下来。那时候女儿根本没有和魅影纠结。她愿意被拖进另一个幻想世界和父亲一起玩乐。后来她跳累了,就在雨中躺在长椅上休息。我想,这个时候,她其实一点都不难过。痛苦的是在屋檐下看着她生病的老母亲。



(奚美娟:在角色的未知性中寻找人性之根——电影《妈妈!》创作札记),第2张

“妈妈!蒸馏器


这是一次难忘的创作经历。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女儿这个角色的演绎和呈现,对于我们几个主创人员来说都是第一次。在关于老年痴呆症的主题电影中,东西方电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明显的差异。东方文化人文传统下的家庭关系,以及孩子遇到突发事件时母亲的无私无畏,都在我们的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部呈现东方文化下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作品。


我们的“妈妈!”剧组还有一个特色。几乎所有的专业创作人员都是女性。人们通常把这种主题和搭配视为女性电影视角,但我更倾向于把这部电影归为具有共同人类特征的作品。虽然是低成本电影,但内涵和人文主题不薄。我第一次与导演杨丽娜和扮演母亲的吴妍书老师密切合作。我一直认为,工作中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是电影制作的良性循环,就像母亲把新生命奉献给世界一样。不管是顺产还是难产,她都要付出大量的鲜血,大声呼喊,把自己的新生命托付给大地母亲,万物生长的地方。而我们电影的大地之母,就是当今时代的观众。


写于2022年5月初


2022年8月初修订


新民晚报夜光杯


作者:席美娟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