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和教师节双节,一份节日礼物引起广泛争议。河南郸城一名女教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收到的鲜花,并写道:当老师的好处就是处处受宠。谢谢王妈妈送的教师节礼物。
平心而论,像一束花、一盒月饼、一盒饮料这样的节日礼物并不贵。事后,郸城县教体局发表声明:经核实,该鲜花系学生家长赠送给我县宁平镇小学教师王作为教师节礼物,相关物品为学校发放的中秋慰问品。并表示对涉事老师进行了批评教育,责成其将花退给学生家长。
教师节给老师送一束花,应该说是常识范围内的一种心意表达。那么,为什么这位老师收到一束花会这么困扰呢?教育局责令其退还花的费用是不是小题大做?
花没有文字,但人会赋予它意义。也许家长只是想向老师表达敬意,但如果老师大张旗鼓地曝光,极易引起误会。设身处地想想。其他家长怎么看?不送礼物的家长难免会担心:老师是不是在暗示我们也要送点什么?如果不送礼物,孩子们会被老师区别对待吗?而送了礼物的家长可能会猜测:既然老师这么喜欢礼物,那下次是不是应该多送点?
更有甚者,在附赠的文章中,明确指出了送礼父母的名字,使用了“受宠”“受益”等字眼,让一束简单的鲜花变得不再简单。然后,一个小礼物引起轩然大波,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家校关系本来就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老师有一定的权力奖励和推荐学生,所以老师和家长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利益关系。虽然我们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是公正专业的,但在现实中,我们并不能百分百确定这个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家校之间的信任,一定是在长期的日常交流和一点一滴的细节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而且,这种信任很难建立,却很容易破坏。在这则新闻中,有网友质疑:什么暴露了,但什么没暴露?虽然这种质疑很可能与事实不符,但说明“晒礼物”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广泛的误解,甚至破坏人们的信任。
利益敏感的两方在沟通时,要特别注意言行的界限。不要让一些看似无意却似是而非的言行导致误会和争执。比如每次教师节前夕,笔者孩子所在的小学都会发通知,明确告知家长不要送礼物,老师连花都不收。这就彻底打消了父母的顾虑,避免了任何灰色地带的存在。经过这么长时间,家校之间的信任自然可以慢慢建立起来。
任何真诚都需要外在的言行来表达。虽然一束花不算什么,但“晒”出来的行为却是一大隐忧。如果你不是“偏袒”每一个学生,那么就不要宣扬你是如何“被偏爱”的。每个教师在上岗前都应该接受师德教育。要明白,一个老师最值得“炫耀”的是他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什么物质奖励。知道了这一点,稍微约束一下自己的言行,就不难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了。
(作者图图荣,来源:红星新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