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的故事作文350字

老人 0 89

灶王的故事作文350字,第1张

灶王的故事作文350字
导读:灶王的故事快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了,这天是传统的糖瓜祭灶的日子,北京的家长可以在稻香村买到糖瓜粘,也称做关东糖,吃起来黏黏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有关灶王爷的童谣,讲讲灶王爷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户财主,他家的儿子叫张单,长到

灶王的故事

快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了,这天是传统的糖瓜祭灶的日子,北京的家长可以在稻香村买到糖瓜粘,也称做关东糖,吃起来黏黏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有关灶王爷的童谣,讲讲灶王爷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一户财主,他家的儿子叫张单,长到了娶媳妇的年龄,父亲请来算命先生,算算应该娶一个生辰八字是什么样姑娘。算命先生根据张单的生辰八字,算出来他命里要娶个有福的姑娘,否则可能连家产都会保不住。财主请算命先生四处寻找。

过了一段时间,算命先生来到财主家说:“我可访到一个,这丫头命里福气正经大呢!把她娶过来一定会有福的。她家很穷,她爸爸是掌鞋的。人长得一点模样没有,没见过那么丑的。她叫丁香。”财主说:“丑点不怕,只要有福就行。”

两家人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了婚礼。结婚后,张单越看妻子,越觉得她丑,无论丁香做什么,张单都看不顺眼,对丁香不是打就是骂。丁香做好香喷喷的米饭,张单破口大骂:“我要吃面条!”丁香做好面条,张单又要吃饺子。家里的活里里外外都是丁香在忙碌。

有一年遇到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单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丁香看到心里很难过。

有一天,张单喝汤的时候,自己不小心被烫了一下,他大发脾气,把一桌饭菜踢翻了。丁香一声不吭,默默捡起地上的米粒。张单说:“我不要你了!你给我离开这个家,我不想再见到你!”

丁香说:“你实在不要我,我明天就走吧!”

张单说:“你跟我一场,我还是送你一匹马,你自己去选,选到哪匹是哪匹。”

丁香挑了一匹大红马,收拾了几个银子做盘缠,把马牵出大门,对马说:“你和我说不上话,我跟你走,走到哪里是我落脚的地方,你就点三下头。不管逢岩逢坎,你尽管走。”

大红马好像懂得丁香的话,点点头。丁香爬上大红马背上,大红马就开始奔跑,跑啊跑,天快黑的时候,来到森林边的一座茅屋前,大红马点了三下头就不走了。

丁香下了马,躬起腰钻到茅草棚里头,看到一位老大娘就喊:“妈妈,吃过晚饭吗?”

老大娘说:“你是哪家的媳妇,还是哪家的姑娘啊,咋个喊我叫妈?”

丁香说:“就当我是你的闺女,妈。”

横一声“妈”,竖一声“妈”,喊得老大娘好舒坦啊!丁香问:“你儿子到哪里去了?妈!”老大娘说:“我儿王打柴,天天上山打柴,卖了柴来供养我,今天他又打柴去了,一会就要回来了。”

丁香帮着打扫屋子里的卫生,又帮忙烧火做饭。

王打柴回来了,见到家里来了客人,很高兴。吃过晚饭,丁香说:“今晚我能住在你家吗?”王打柴看到丁香穿着绸缎衣服,说:“我的家是一个头进去,脚就露出来,脚进去头就露出来的小房子,怎么能够留你这样的贵人呢?往前走有大房子,你到那里借宿吧。”丁香还是请求:“外面人生地不熟,我一个女人家,不便独自行走。我没有什么要求,住在屋檐下也可以,只要能让我歇歇脚就可以。”王打柴不好意思再拒绝:“那就将就住吧!”

过了一会,丁香又说:“娶我当媳妇吧?”王打柴吃了一惊:“像我这么穷的人,怎么能娶你来做媳妇?”丁香说:“可以的,是我自愿的,请让我当你的媳妇吧。我会做饭,做家务,什么活都能干。”王打柴的妈妈在一旁说:“多好的人啊,你有福气遇到丁香,就娶她吧。反正我看中了。”王打柴不好意思再拒绝,答应了丁香的请求。王打柴拣到个媳妇,一家人都欢喜得不得了。

第二天丁香拿出一些银子交给王打柴,请他到街上买些大米。王打柴说,山上一个洞里有很多这些东西,他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王打柴带着丁香去山洞,真的有许多的银子。他们把银子搬回家,从此不愁吃穿,过上了富足快乐的生活。

自从丁香离开张单后,张单愈发好吃懒做,挥霍家里的财产。几年后,在一场意外事故中,他家的房子被大火烧掉了,张单一无所有,只得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有一天,一个讨饭的来到王打柴门下讨吃,丁香发现他就是抛弃了自己的前夫张单。张单从前妻递给他的面条里吃出了他们结婚时的簪子和荷叶首饰,知道这个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灶火塘里去,说什么也不肯出来,就这样给憋死了。张单死后,他的魂魄大庙不留,小庙不收,到处游荡。玉皇大帝下界视察,恰遇张单的魂魄,由于他们同姓,便封他做个灶王爷。

秦巴汉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节日“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司命灶君、东厨司命等,民间俗称“灶王爷”。

过去差不多家家的厨房都供奉灶王爷,灶王爷是居家之神,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守护神。

祭灶,也叫“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所有事情,特别是他所在的这家人所做的善事、恶事,好让上天来赏罚。

灶王爷是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事情的神,流传了许多故事。今分享几则,以应“小年”之景。

一,穷秀才赶灶王爷

一位穷秀才因科考落第,家道败落,不得不在街头卖字糊口,半饥半饱地过日子。到了腊月二十三,连祭灶的东西都买不起。

他深感世道不公,气愤之下,便在灶王爷的神像上写了一首诗:

一匹黑马一支鞭,我赶灶王早升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何文章不值钱?

灶王饿着肚子被赶上天,玉皇看了穷秀才的诗,深受感动,对那些嘴上抹了蜜糖,报喜不报忧的灶王给予重重处罚,并向穷秀才传旨道:

灶王受贿把我骗,唯有秀才敢直言,

玉皇问了人间事,从此文章应值钱。

后来,这位穷秀才获得了富贵。人们都称赞他不给灶王爷溜须拍马,赶灶王赶出了好报应。

这个传说是借赶灶王、处罚灶王来针对时弊,反对一味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世风。

二,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

有一次在接灶神的时候,他家的狗蹲在灶头上,他也不去赶它,任凭狗凑热闹,继续拜灶王爷。

那只狗突然从灶上跌下来,立刻死了。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张悦却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后来他家平安无事。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信仰不同于迷信,信仰是给生活一种秩序和仪式感,让人行得正、坐得端;而迷信则会毁了生活,让我们无所适从。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三,张郎休妻

民间传说灶王爷原来姓张,被人称为“张郎”,他娶了个媳妇,名叫郭丁香。

这个郭丁香非常贤惠,起早睡晚,辛勤持家,很快家业就兴旺起来,高屋瓦房,骡马成群。

张郎成了富户,全是因为勤劳能干的妻子,但是他不想想是怎么得来的,反而产生了喜新厌旧的念头,活也不干,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再找个漂亮的年轻媳妇。

他整天虐待郭丁香,终于把她休了,赶出家门,又娶了个财主的女儿李海棠。这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郎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务。

几年下来,家业败尽,最后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他了。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

张郎只好要饭,有一天,来到一家门口,一个仆人给他饭吃。他吃完饭,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恳求在这家锅屋里住一夜。那个仆人请示女主人后,就答应了。

张郎说:“你家主人心眼真好,你给说一声,我想见见她。”等到一见女主人,原来是被他休出家门的郭丁香。

郭丁香问张郎:“你怎么到了这步田地了?”张郎羞愧得无地自容,就一头钻到锅灶底下烧死了。

巡游人间的天神把这事上报给玉皇大帝。玉皇觉得张郎虽然不好,但是还知道羞耻,说明他没坏到底,既然死在锅灶底下,就封他做灶王爷吧。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以至于地方戏中有一部《张郎休妻》,就是以这个传说为素材的。

感悟:人不能忘本,不能忘恩负义,糟糠之妻不下堂,这是几千年来的古训。

榆中过年的习俗

榆中过年,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正月十六结束。

榆中地处黄土高原的中部,陇山之右,兰州之东。丝绸之路横穿其中部,历史上,受到多个少数民族的交替统治,历史悠久,多民族文化元素丰富,各种宗教文化都有影响,以道教和佛教影响最深。因此,各种习俗甚多。其中,过年的习俗就非常多,讲究不一般。

搞卫生,送灶爷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天,要彻底搞卫生,将庄前屋后,室内室外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并蒸一副盘(小馒头),然后,就是隆重的送灶王爷仪式。晚上,杀一只公鸡。在灶台上,由家里的男丁献上盘(小馒头),公鸡、水果,点心,燃三炷香,跪地,低语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平安”。香要续燃到午夜。

杀猪宰羊蒸馍馍,购买年货做新衣

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养猪羊鸡鸭的习惯。腊月二十三一过,就进入过年的准备阶段。要杀猪宰羊,蒸馍馍,烙大饼,购买年货,还要给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特别是蒸馍馍,烙大饼,非常重要,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蒸好多馍馍,烙好多大饼,甚至还要炸油饼,炸油果子。这些要准备足够吃到正月十五。但是,如果立春(也叫打春)在腊月,春天就来的早,天气热的早,馍馍蒸的多了,就会馊。所以,榆中有一句俗语叫“腊月里打春,年馍馍少蒸”。

亲人回家贴对联,敬香烧纸祭祖先

腊月三十,所有的家人无论干啥,都要回家团聚,所有的财物都要收归于家。榆中有俗语“腊月三十晚,笤帚也归家”。上午,就开始搞卫生,贴对联,贴窗花。下午,男丁们要到祖坟上烧纸祭祖,回到家,要在主房里设祖先牌位,焚香拜祖。晚上团聚吃年夜饭,燃放爆竹烟花,炸“年”(传说中的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庆祝。然后,全家人要熬夜过年,直到午夜,再燃放爆竹,方可休息。如果出嫁的女子三十晚上回不了婆家,一定要在午夜时分,离开娘家避一避,否则,会给娘家和自己带来不详。

大拜年 起社火

正月初一,男丁们要起早,一般是鸡叫三遍时(约凌晨五点)就要起来,洗漱穿新衣,在主房祖先牌位、天爷牌位(院子中央)、灶王爷牌位(灶房)、财神爷牌位(大门外)四处敬献盘(小馒头)、水果,点心等贡品,焚香祭奠,燃放爆竹。天亮后,男丁们先要到祠堂或庙上焚香祭祖。还要全家一起啃排骨,吃饺子。然后小辈们穿上新衣服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辈散发年钱。而后小辈挨门挨户向本家的长辈们拜年。大年初一,不得动笤帚,否则,会把一年的福气扫掉。这天,只转本家,不走亲戚。

喜气洋洋耍社火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但春节,大部分都要耍社火。因此,大年初一,社火要起来,到祠堂或庙上焚香祭祖,然后给乡亲们耍上一场热闹喜气的社火。社火有筒子鼓、耍狮子,舞龙、划旱船、扭秧歌、跑驴、铁芯子、唱折子戏、唱山歌、武术表演等等。

走亲访友,互拜互贺

初二至十四,(除了初五)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亲戚们互相走动,走亲访友拜年。期间,还要看(耍)社火,看(唱)戏。热热闹闹过春节。

初五接财神,炸五穷鬼

民间传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生日”,所以初五要“迎接财神”。

初五的早上,男丁们还是要早起,打开大门。在主房祖先牌位、天爷牌位(院子中央)、灶王爷牌位(灶房)、财神爷牌位(大门外)四处敬献盘(小馒头)、水果、糖果、茶等贡品,焚香祭奠,特别是要在大门外的财神爷的牌位上,要接财神爷回来,并多叮嘱,祈求财神爷保佑,一年五谷丰登,财源滚滚。然后,要多燃放爆竹,炸走五穷鬼,晚上也要燃放。所谓"五穷"也叫"五鬼",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初五一般不出门,否则会给别人带去不详。

不动针线不剃头

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动针线,不做针线活,否则会不吉利。其实,这也是传统给女人们过年放假休息。在整个正月,男子不剃头。传说,正月里剃头,会死舅舅的。

吃元宵,猜谜语,扎火把,跳火堆,送年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这天,要做元宵,男丁们下午还要挂灯笼,扎火把。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元宵,表示过年的最后一次大团聚。期间,家境好的有文化的家里,长辈们还要出谜语,大家猜,猜出谜底者,长辈们还要发红包,给赏钱。之后,就是一名年轻的男丁在院子中间点燃火把,把屋内屋外烧燎一遍(象征性的),点燃大门口的草堆,跳过火堆,将火把送到村外,送的越远越好,意思是送年(传说中的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怪兽),也叫送火把(有些地方是正月十六的晚上送火把)。家里的大大小小都要到大门口跳火堆,意思是燎去每个人身上的晦气,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健健康康。跳完火堆,还要用木掀扬起火堆灰烬,看看火星是什么形状?如果是小麦状,就意味着当年的小麦将获得丰收,如果火星是谷子状的,就意味着当年的谷子将获得丰收,如果火星是玉米状的,就意味着当年的玉米将获得丰收。以此类推。

总之,健康、平安、顺利、丰收,都是人们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