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

老人 0 90

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第1张

观察家乡的关帝庙或魁星楼的作文
导读:家乡的魁星楼      我的家乡海城,有一座美丽的公园,那里有一座高大的三层宝塔魁星楼。      一进公园正门,你就会看见魁星楼。金**的“魁星楼”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端正、醒目。进入魁星楼,第一层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精美的名人字画

家乡的魁星楼

      我的家乡海城,有一座美丽的公园,那里有一座高大的三层宝塔魁星楼。

      一进公园正门,你就会看见魁星楼。金**的“魁星楼”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端正、醒目。进入魁星楼,第一层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精美的名人字画。第二层的大理石上还刻着近几年来家乡高考高分获得者的名字,真希望将来我的名字也能够刻在大理石上。第三层是人人祭拜的魁星爷爷,他一手拿着提斗,一手拿着笔,好像在点状元。

      传说魁星是天上掌管文运的神,他做事认真、为人耿直。他有一支神笔,神笔点到哪儿,哪儿就多出状元。传说人们在考试前梦到魁星爷爷,就能考上状元,多神奇啊!

      我也要去拜一拜魁星爷爷,祈祷我考上大学,当然自己也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梦想成真,到那时自己的名字也能刻在魁星楼上。

 《神笔马良》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国神话故事,其中马良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个故事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神笔马良》读后感600字(一)

 《神笔马良》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个孤儿,从小就没有了爹娘,在村里人的帮助、照料下长大。马良从小就喜欢画画,而且是个有志气的孩子,没有老师,连一支笔都没有,他就整天下地干活,空闲时用树枝、草根、木炭自学画画,画的画跟真的一样。

 终于,他的行为感动了一个白胡子神仙,在梦里给了他一只神笔。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帮助他们。很快那些贪心的坏人就知道了,要抓住马良,让马良为他们画金银财宝。他用神笔和智慧摆脱了困难,画出了股股大风,愤怒的大海将那些贪心的皇上、大臣、将军等都淹死了。

 马良聪明、善良、富有同情心,他的神笔并没用来为自己画金银财宝,而是用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他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同坏人斗争到底的勇气和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

 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让残疾人恢复正常,过上幸福的生活;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许多学习用品,给买不起的孩子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画出很多好吃的,给非洲那些饥饿的孩子们,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快乐长大;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电视和电脑给贫困的人们,让他们了解世界,了解社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会让沙漠变成绿洲,让地球穿上绿衣裳,让空气更清新;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要画出很多很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假如我有一只神笔,我要让流浪的人们拥有亲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理解了“善良”这个词,马良用神笔做好事,帮助了穷人,即使是在躲避坏人的时候。马良勇于挑战,让我知道了不管在任何困难下学会要勇往直前。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要感谢马良,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神笔马良》读后感600字(二)

 《神笔马良正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洪汛涛。他写的这本书获得中国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评比一等奖。

 《神笔马良正传》中的主要人物有马良、商人、老爷爷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马良很想要一支笔的那一篇,名叫《判官和魁星》。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写马良是怎么得到笔的`那一篇,名字叫《我有一支笔了》,主要讲马良画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印象中,书中是这样写马良是如何得到笔的:“有一天,马良听说城里的城隍庙里的判官有一支笔。然后,马良马上就来到了城隍庙的面前,看到判官手里拿着一支笔,马良就说:“判官,你可以把你手上的那支笔借给我吗?”判官不动声色。然后,一个行人看见了,就说:“你到判官这儿要笔,为什么不到魁星那里要笔?”

 听后,马良便去魁星那里了。过一不会儿,他就来到了魁星面前,看到魁星脚下有一条鱼,一只手上拿着一支笔。然后,马良就问:“魁星,你的笔可以借给我一下吗?”见魁星不回答,马良又问了一遍:“魁星,你的笔能借给我一下吗?’马良连说三遍,魁星还是不动声色。然后,马良就爬了上去,拿到了魁星手中的那支笔。见墙上的泥土掉了一块,马良又把笔放了上去。”

 后来,马良是这样得到笔的:一天晚上,马良睡觉的时候梦到一位老爷爷有很多很多的胡子,而且都是白色的。然后,老爷爷就给了马良一支笔。等马良起来后,果然看到桌子上真的有一支笔。

 那么,马良拿着这支笔都画了些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一天,马良在墙上画了一只小鸟。然后,小鸟就活了;马良又到河边画了一条小鱼,小鱼也活了;接着,马良又画了一些树……就这样,马良画出来的东西后来都成为了现实中的物品,帮助了很多很多的老百姓。

 马良真是一个好心人啊!

《神笔马良》读后感600字(三)

 在一个春节的夜晚,我在热闹的氛围中安静地看着故事书,当我看完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后,我脑子禁不住遐想起来,假如我是神笔马良就好了!

 谈起“非典”也许大家还心有余悸,谈起“癌症”、“艾滋病”更是色变。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就会画出神药,让那些不治之症像小感冒一样吃点药打个喷嚏就好了。不让病魔为所欲为,一定要让人类健康、愉快地享受生活。

 一天,我看到电视上报道了因为人类的破坏,世界上的沙漠越来越多了,我就想,不行,我一定要阻止这种现象的继续恶化。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把神笔一挥就“飞”到了撤哈拉沙漠。

 啊!真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海洋!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把神笔一挥,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大大小小的水池、随地可见的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一转眼间沙漠变成了绿洲!啊!太美了!我要像哈利·波特一样坐着神笔周游列国,把地球妈妈的每一个角落都点缀得像伊甸园。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画出无色、无味、无毒、环保的汽油,把它贡献给人类,这样一来地球妈妈再也不会受到污染了。

 最近,不管是广播还是电视、报纸都在报道美国人攻打伊拉克的新闻,伊拉克的大街小巷血流成河,到处都是血腥味,人类为什么要自相残杀呢?我疑惑了,我对伊拉克的人们深感同情。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要画一种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是有思维高智商的,它心地善良又聪明,它有办法阻止这场战争,它能让人们和睦相处。

 啊!假如我是神笔马良……我会让这个世界祥和、安宁、多姿多彩!

想把吉林市魁星楼的来历扯明白还真需要费点功夫,这里面牵涉到清王朝中期的很多方面,包括文化之争、权利之争和民族之争,最终妥协出一个永远不开南门的文庙,还有这个孤零零的魁星楼。

进击的乾隆大帝

还是先说一个冷知识吧,其实东北地区在清朝乾隆之前只有一间孔子庙(文庙),这唯一的海内孤本还是当年皇太极为了拉拢汉人士子在天聪三年(1630年)建的,从此之后再没做过儒学的普及工作。

这种做法也不难理解,东北作为八旗统治者最后的退路,大抵更希望保持所谓“国语骑射”的传统,万一哪天江山丢了,还能有个栖身之地。故此关外除了辽东地区连管理体系都是“旗属”,完全拒绝一切改变。

然而到了雍正年间这种情况就变得很尴尬,关内的旗人不可避免的汉化,并且过上相对优渥的生活,而辽东在往北的旗人完全保持着传统,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就是说没等怎么样呢旗人自己就分裂了。

于是关内旗人和大量汉人士子都希望关外跟着自己的方式生存,学儒祭孔自然就是具体表现方式。而关外的旗人则表示老子们虽然过得不算舒坦,凭什么任你们摆布?没地方修那破玩意儿。夹在两者之间的皇帝自然很尴尬,一边是更便利的统治方式,一边是最后的退路,丢哪个都心疼,只能维持现状。

再后来雍正驾崩,乾隆继位,一心超越老爹的小青年自然没那么多顾忌,上手就来了一套王八拳。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宣布在奉天府所属的复州(大连瓦房店)、宁海(大连金州)、义州(辽宁义县)和永吉(吉林省吉林市)四地修建文庙,几乎直接挑明了自己的统治蓝图,旗属自治必须改!

这四个地方中复州、宁海和义州原就是辽东汉人旧地,建个孔庙没啥问题,甚至改成文官治理都没难度。唯独永吉州一直就是旗属,想在老旗人盆里恰饭,你得掂对下自己的牙口。

艰苦的权力斗争

对于乾隆大帝的进击,守旧旗人很快就给出了回应,宁古塔副都统哲库讷先跳了出来,上奏说永吉州就是个临水边造船的破地方,偏偏还划给奉天府管,那帮文官鞭长莫及,弄得这边流民遍地,经常劳烦我们去驱逐,不如干脆撤掉吧!

你不是想建孔庙吗?我让你连州都没得立!对于这种级别的挑衅,乾隆也就微微一笑,你个副都统算老几?干好自己事儿得了!不该管的别管!然而没过几天,一道几乎一模一样的奏折又摆在了御书案上,这次署名的是宁古塔将军鄂弥达。

面对这种级别的对手,乾隆不能不正视了,他开始安排文官辩驳,书来信往的足足扯淡了十二年,连宁古塔将军都换成阿兰泰了,总算勉强达成共识。永吉州不会撤销,但要改名吉林厅,纳入宁古塔将军的管辖,重新回到八旗一元化驻防体系。

阴险的时间差

这次权力争夺表面上看是守旧八旗派以力破巧的全胜,似乎有效的抵制了汉化影响,然而这帮八旗将军毕竟不是朝堂老手,皇帝和文官利用来回扯淡的时间已经把该办的事情全办了。文庙在乾隆七年就修建完毕,连学政体系都建立好了。

这间文庙建在永吉州的东南侧,是个三进的大院子,为了不被人悄悄拆掉,乾隆老大把亲爷爷康熙的墨宝都请了出来,直接把“万世师表”四个大字做成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更损的是他不止修好了文庙,连配套的学堂也给修了。

惨遭如此戏耍的守旧旗人自然不肯罢休,你不是偷偷建文庙嘛?没关系!听说新建文庙只能三面开门,作为最正的南方不出状元不能开门对吧?你就别想这边出状元啦!没有正门的文庙戳在这,看看到底谁难堪!

孤独的魁星楼

说实话,也是咱们东北人不太争气,乾隆之后100多年的时间里愣是一个状元都没出,吉林的孔庙一直以没有正门的形式存在着。到了乾隆三十年,大抵皇帝也觉得有点卡脸,于是他下令给文庙修个附属设施,这就是魁星楼。

所谓魁星其实就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儒士学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方,往往香火旺盛。乾隆皇帝大约是想用这种方式拜托老天给点面子(估计已经对关外学子的本事放弃希望了),然而事实上老天一点面子都不给,魁星楼修完25年后,非但没出一个状元,一场大火还把文庙给烧了!

更让人悲愤的是文庙烧个精光,附属设施魁星楼却毫发无损,仿佛单独戳在那嘲讽乾隆一样。重建的文庙虽然基本贴合原址,但还是与魁星楼有一定的距离,这座带着愿景的高楼从此孤独的矗立在那里百年。

1964年,年久失修的魁星楼被拆除,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在原址立起石碑,石碑上题着“文光射斗”四字,算是给魁星楼留下最后一点纪念。扯淡完毕。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成功。魁星楼里面供奉着魁星神。承德的魁星楼,是全国最大的一座魁星楼。魁星神在山顶的殿堂里凛凛而立。他一手拿着提斗一手拿着朱笔,仿佛那支大笔只要轻轻地一划,就将一个读书人的功名画定。古语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读好了,才能安身才能立命;书读好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知识分子这样求着,满脸虔诚的农民也在这样求着,不懂书之三昧的小儿也被大人拉起小手,按到地上叩头。

魁星楼

沈阳原先也有一座魁星楼,但在1968年那个动乱的年代,顷刻间化为灰烬。不过,在今天沈阳市大东区的南部,有一条西起东顺城街、东至大什字街,长三百五十米、宽七米的街路,它在清代称为“白云寺胡同”“魁星楼胡同”,1957年时称为“小河沿路”,1989年被命名为“魁星楼路”,它保留了一点魁星楼的痕迹,以地名的存在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沈阳的魁星楼位于今天魁星楼路的旁边,沈阳大东区万泉河的北岸,是一座特殊的古刹。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后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八年(1882年)三次重修,楼阁殿堂规模宏伟壮观。

魁星

整个寺庙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四百六十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在其东南侧有高约二十余米的魁星楼,为三层歇山式。底层呈正方形,青砖砌筑,四面为半网形拱门,门下有台阶,墙基顶上为花格式女墙,基层为空阁,内有楼梯可登二层;二层砖筑,四面有拱门,小于一层面阔,外有十二根立柱,柱上为斗拱、飞檐,内部有楼梯可登三层;三层为木结构,隔扇门,外有十二根立柱,柱头上为斗拱、檩枋,均施彩画,上为歇山顶灰瓦。内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面目鬼怪狰狞,披头散发,左足向上后跷起,似魁字的大弯钩;右足独立如独占鳌头状,右手高举朱笔,左手端一方砚斗。造型是按照“魁星点状元”之说,臆造出这一魁星踢斗的形象。“魁星”又名“大魁夫子”“魁斗星君”“绿衣帝君”“大魁星君”等。“魁”字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称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称“魁解”。魁星信仰始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昔日为读书人于文昌帝君外崇信最甚的神。

明清时期盛行科举制度,一些文人每逢进京赶考前都要到魁星楼叩拜魁星,祈求保佑榜上题名。昔日,压倒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在高中二甲一名进士后,不仅参拜了辽阳的魁星阁,还特来盛京的魁星楼拜祭。另外在清代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盛京考中壬辰科一甲一名的麻状元,曾授宏文院修撰,也曾拜祭过魁星楼。民国时,少帅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到魁星楼,特意为魁星楼送了于凤至的亲笔题匾“有求必应”。

魁星楼的前面筑有圆券门,门上有青砖门额,上刻“魁星楼”三个大字,“魁”字少一笔,意为去掉鬼气,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星”字中的“生”少一撇,暗喻人不要棱角分明,不能强与“天”斗,要顺应自然;“楼”字多一笔,意为读书要多用心,博学才能多才。左右立两根旗杆,寺院北面设有三角石柱架,悬挂铁钟一口。再北有大殿三楹。殿内正中塑文昌帝君像,其东塑观世音菩萨像,西塑张仙像。大殿西侧有正房六楹。

魁星楼占地高敞,当年楼上窗开四面,登楼远眺,南为鄂家坟、东为观音阁、北为万家灯火、西为凤凰楼,皆历历在目;近望万泉河、莲花湖亮丽风光尽收眼底。清末民初,小河沿被辟为沈城著名游览胜地,莲花争艳、游船如织、风光怡人,尤以西照晚霞、美景如幻,故“星阁晴霞”成为早年沈阳八景之一。

不过,据民间传说,努尔哈赤不怎么信魁星。说他初进沈阳城,从马背上下来,走进魁星楼,发现魁星神的左手拿着的两只箭,朝北的上面写着“不断亲”,朝南的写着“不封王”,他问大臣是什么意思。一位大臣说,这是魁星笔下定了全国的科举制和政法。是说沈阳以北举子考得中可封王位,沈阳中卫以南的举子考得好也不可封王,不许同满族人通婚!老罕王听到这儿,眉头皱成了疙瘩,抽出宝剑,一下子削掉了神像的左手,头也不回地下了魁星楼。

魁星神

不过,从此以后,从后金到清真的实行了“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

沈阳魁星楼在20世纪50年代尚存,可惜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拆毁了,使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少了一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不久前,据媒体报道,沈阳魁星楼将易地重建,原汁原味地亮相沈城,并将有望再现“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干里”这一美丽的历史景观。

去年暑假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参观海城厝石山公园的魁星楼。 一进公园正门,只见在绿树掩映下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八角三层宝塔,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魁星楼”耀眼醒目。楼身青砖碧瓦,飞檐斗拱,龙头吞脊走兽排列在它的上面。第一个是“走投无路”,第二个是“跟腚扒倒”,第三个是“帮虎吃食”,第四个是“东张西望”,第五个是“坐地分赃”。翘起的檐头上挂着惊鸟铃。一阵风儿吹过,惊鸟铃叮咚作响,别具风韵。 听爸爸说,魁星楼是“临溟八景”之一,魁星又叫“璇玑”,是北斗星的前四位,因为四星排列如“斗”字,所以叫“魁星”。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后称为主管文运的神,因此建魁星楼以便祭祀。这座魁星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于民国十二年,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重建于1999年。 走进魁星楼,第一层是观赏层,是休闲娱乐场所,四壁绘就祖国名山大川,有当地名家书画作品悬挂,并伴有我国四大名楼的彩绘辉映。第二层刻有状元榜,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海城高考前三名的考生名字都刻在黑色花岗岩上,现已刻到2000年,并且预留了几十块花岗岩,准备刻以后海城高考前三名考生的名字。第三层是耗资10万元的魁星神木质雕刻。只见魁星神绿脸金睛,举手翘足,形态可怕。身上刻有八字:“克己复礼,正新修身。”他为人耿直,做事认真。他有一支神笔,神笔点到哪,哪就多出状元。人们传说,如果在考试前梦见魁星爷爷,就能当上状元,多神奇啊! 我面对着魁星爷爷,心里默默地祈祷:将来让我做一名女状元吧!当然,我也知道,必须脚踏实地地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如果将来我的名字也能刻在魁星楼上,那该多好啊! 教师评语:作者从魁星楼的外形构造,到历史沿革,再到内部结构,以至最后的美好心愿,逐层深入地向大家介绍了海城名胜古迹——魁星楼。文章条理清楚,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形象,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

《神笔马良》是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名著,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瑰宝。《神笔马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洪汛涛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为祖国多次赢得荣誉。后被编成美术片《神笔》、真人版**《神笔马良》;另有同名歌曲。《神笔马良》在国内家喻户晓,马良形象深入人心。《神笔马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学作品,马良已经成为中国儿童智慧、勇敢和正义的化身。

作品原文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草。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支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支笔该多么好呢!

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丁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马良出了财主的家,他知道在村里是不能住了,他向自己的村庄挥了挥手,默默地说了一句:

“伙伴们,再见啦!”马良用神笔画了一匹大骏马,跳上马背,向大路上奔去。没有走出多少路,只听见后面一阵喧哗,回头一看,火把照得通明,财主骑着匹快马,手执一把明晃晃的钢刀,带着一二十个家丁,追上来了。

眼看就要追着了,马良不慌不忙,用神笔画了一张弓,一支箭。箭一上弦,“飕”的一声,正射中财主的咽喉,财主翻身跌下马去了。马良拍拍大骏马,大骏马像飞一样地向前驰去了。

马良连日带夜地在路上跑了几天,到了一个市镇里,看看离家乡已经很远,就在这儿住下来。他画了许多画,拿到街坊去卖。因为他怕别人知道,便不让画活起来,画成的东西,不是少嘴便是断腿的。

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

这一来,整个市镇都轰动了。当地的官员,马上把这件事奏给了皇帝。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派人来召他到京都去。马良不肯去,他们把他拉去了。

马良听见过许多皇帝欺侮穷人的事,心里恨透了,哪肯给皇帝画画呢!皇帝叫他画一条龙,他却画了一只大壁虎;皇帝叫他画一只凤,他却画了一只大乌鸦。大壁虎和大乌鸦十分难看,在金銮殿里乱爬乱叫,还打起架来,弄得宫殿里乌七八糟。皇帝大为发怒,就命卫士们抢下他的神笔,把他打入了天牢。

皇帝拿到神笔,就自己来画了。他先画了一座金山。贪心不足的皇帝,画了一座又一座,画了一座又一座,重重叠叠地画了许多。画好一看,哪是金山!却是一堆堆的大石头;上面压得太多,就塌下来,差一点把皇帝的脚也打伤。

皇帝还不死心。他心里想,画金山不成,就换金砖。他画了一块嫌小,画了一块嫌小,最后画了长长的一大条。画好一看,哪是金砖!却是一条长长的大蟒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向他扑来。幸亏卫士们救得快,不然,皇帝早被大蟒蛇吃掉了。

皇帝没有办法,只得把马良放出来,又假惺惺地对他说了一些好话,说什么要给他许多许多金银,还说什么要把公主嫁给他,招他做驸马。

马良一心想夺回神笔,他装作答应下来。皇帝见马良答应了,十分高兴,就把神笔还给了马良,要马良给他画画。皇帝想,画金山、金砖都不成,那么画株摇钱树吧!摇钱树上,长的都是钱,轻轻一摇,就能掉下许多钱来,这有多好啊!他就叫马良画摇钱树了。

马良心里打定了主意,不说什么话,提起神笔一挥,一个无边的大海,出现在眼前了。蓝蓝的海水,没有一丝波纹,亮闪闪的像一面大玉镜。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脸一板,骂道:“叫你画摇钱树,谁叫你画海!”

马良在大海中央画了块小岛,岛上画了株又高又大的树,说:“这不是摇钱树吗?”皇帝看见那株树,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芒,喉咙里咽了几口唾水,就嘻嘻地笑了起来,急巴巴地对马良说:“赶快画只船吧!我要到海中央去摇钱!”马良画了一只很大很大的木船,皇帝就带了娘娘、太子、公主和许多大臣、将军,都上船去了。

马良又画了几笔风,海水掀起密密的波纹,大木船就开动了。

皇帝心里痒滋滋的,嫌船走得太慢,在船头上叫:“风大些!风大些!……”马良就加了几笔粗粗的风。海动荡起来了,白帆鼓得满满的,木船急速地向海中央驶去。

马良又加上几笔大风。大海不安地吼叫起来,卷起滚滚的浪涛,大木船摇摇晃晃了。

皇帝心里害怕,向马良摇手,大声地喊道:“风够了!风够了!……”马良装作没有听见,不歇手地画着风。海水发怒了,浪涛扑上船去了。船倾斜了,船上乱起来了。

皇帝被海水打得浑身湿漉漉的,抱着船的桅杆,不住地叫喊:“风太大了!船要翻了!不要再画了!……”马良不去睬他,还是不住手地画风。风更大了,吹来了许多厚厚的乌云,又鸣,又闪电,还下起暴雨来。浪更猛了,海水像一堵堵倒坍的高墙,接连不断地往船上压去。船翻了,船碎了,皇帝他们都沉到海底去了。

皇帝死了以后,《神笔马良》的故事就传开了。但是,马良后来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大家都不清楚。有的说: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河南,和那些种地的伙伴在一起。有的说:他到处流浪,专门给许多穷苦的人们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