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历年的风俗

老人 0 82

羌历年的风俗,第1张

羌历年的风俗
导读:羌历年的风俗习俗1节日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

羌历年的风俗

习俗

1节日

羌族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大年”,是羌族人家团年的重要日子。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家家户户就要扫尘、敬灶,备好丰盛的年货。除夕之夜,要烧猪头肉敬献祖先和神灵。全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再围坐在火塘四周守岁。一般初一不劳动,不走人户。初二以后开始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三十要送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此外,羌族还要过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但最有特色的,当数羌历年、祭山会和领歌节。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过小年”。原是在秋天收获粮食后,祭祀神灵和祖先,向神还愿的重大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各地欢庆的时间不一,一般为三到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初十。主要的活动是还愿敬神和吃宴席。羌历年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停止。1988年恢复,成为羌族人民共同的节日。在羌区各地,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2婚嫁

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花夜”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

男方家派出的能说会道的迎亲队伍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双方要按照习俗进行盘歌比赛。盘歌即以歌盘问之意,方式为一问一答,所唱内容广泛,形式随意而风趣。次日清晨,舅舅给身穿嫁衣的新娘披上红绸,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长和族人。到男方家门口,释比要做祭祀神灵的仪式,驱赶附在新娘身上的“煞气”后,再向新人祝福。众人为新人举行“挂红”仪式。新人在神龛前行礼,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白头,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亲人和宾客,最后夫妻对拜。

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为男家的人了。随后,众人欢宴。当晚,男家父母点香敬神,对新人祝福。所有来宾在院坝围着熊熊篝火跳起欢快的莎朗舞。次日即谢客日,主人再备两桌宴席“谢客”。新人要带一个猪头、一根猪尾巴感谢红爷,表示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回门”。由新郎及弟兄背着酒肉送新娘回家。新郎仅在女方家小住几日,而新娘可以住数日、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由丈夫接回,开始家庭生活。

3丧葬

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

火葬的历史最为悠久,《吕氏春秋·义赏》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太平御览》引《庄子》佚文:“羌人死,焚而扬其灰。”直至清朝中期,火葬仍在茂县沙坝、赤不苏、较场等地保留下来。每个家族有自己的火坟场。

大部分地区由于受汉族影响,加上得到封建王朝的提倡,将土葬作为主要葬式,并一直保留至今。各村寨都有遇丧不请自到、协助料理丧事的习俗。丧家需及时通报亲属,向母舅家禀告逝者去世前后的情况,请释比杀羊祭祀、测算下葬时日。一般三天之后,众人在风水宝地下葬逝者。其家人要在新坟前点篝火,烧柏枝,敬香蜡、烟酒、肉类,以示祭奠。葬后三日,再备祭品,并修整墓地。到此时,丧葬礼仪才告结束。

崖葬主要存在于北川一些地方。如果儿童不到三岁就夭折,用蜂桶或简易木箱装殓,置于山岩洞穴中。

扩展资料:

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岷江上游和杂谷脑河沿岸的汶川县威州姜维城、理县箭山寨、茂县营盘山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还发现了较多的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墓群,如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墓群、牟托石棺葬及陪葬坑、理县佳山石棺葬墓群。

出土的器物有陶器、石器、木器、青铜器等。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了今天羌族分布的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而且为探讨岷江上游古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

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_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

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_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_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后继续南下至越_郡。

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_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_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氐人符坚建立前秦政权,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权。后秦政权势力处在北魏之南,东晋之北,统治羌人及中原各族达33年。之后,还有几个羌人部落相继兴起。即陇南的宕昌羌,川、甘边境和岷江上游的邓至羌,二者存在了140多年。从东汉到西晋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羌人部落有党项、东女、白兰、西山八国、白狗、附国等,其中,西山八国系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各部的统称。他们处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势力之间。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内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汉族,或在夹缝中生存,在唐蕃长期和战不定的局势下,得以单独保存和发展。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羌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叙事诗《羌戈大战》中记述:远古时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战争和自然灾害被迫西迁和南迁,南迁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强力壮的“戈基人”,

双方作战,羌人屡战屡败,正准备弃地远迁,却在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他们在脖子上系羊毛线作为标志,用坚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败了“戈基人”,终于得以安居乐业,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这段传说,反映了羌人迁徙的一段历史,与史书文献及考古资料结合,印证了羌族的来源。

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地区,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1840年之后,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和全国其他民族一样,羌族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为此,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曾经向帝国主义、反动官府和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过英勇不屈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羌族人民和藏、彝等族人民,组成2000人的军队,开赴浙江前线,在宁波镇海战役中,重创英国侵略军。1894年,羌族地区一个坤姓土司的残余势力,依仗封建特权,盘剥所属人民,激起黑虎寨等地170多户羌族人民的强烈反对。

他们一致向清朝官府列举了坤土司23条罪状,与封建土司的余孽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终于迫使清朝将坤土司“摘去顶戴,交州查看”。1905年,清朝在茂州设立“官盐店”,对食盐实行垄断专卖,从中渔利,激起羌族人民的武装反抗,迫使清政府宣布取消“官盐店”,允许食盐自由买卖。

1921年,中国***诞生后,羌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理县通化乡佳山寨等地的羌族群众,为反抗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群起杀死了作恶多端的团总。1924至1926年,理县藏、羌等族人民反抗封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压榨,2000多人攻陷理县县城,还攻打到汶川、茂县、松潘等地,斗争坚持了3年之久,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羌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羌族人民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他们热爱人民的军队,积极参军支前。仅茂县一县就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还有上万名民工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卷土重来,在羌族地区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经过革命锻炼的羌族人民,继续不断地向反动派展开英勇不屈的斗争。

1942年,茂县爆发了“茂北事变”。茂县专区的专员和县长以“铲烟”为名,派兵洗劫了茂县北路蚕陵乡的一些村寨,引起当地羌、汉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消灭了前往搜刮的保安中队,并顺势直攻茂县县城,打垮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将县城团团围住。这次斗争虽然由于国民党的收买分化最后遭到失败,但斗争的声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显示了羌族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1947年,茂县龙坪、三齐等乡的羌族人民又掀起了一次被称为“龙坪事件”的武装起义。事件起因于国民党政府和部分羌族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为羌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起义。这次斗争最后也因羌族统治阶级的背叛而失败,但再一次显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参考资料:

羌族_

羌历年的来历和文化

1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

2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

3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4“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5羌历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历年的风俗作文

北川羌民崇拜神灵。所信仰的神共有30余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界诸神,即太阳神、山神、

、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有的地方还有媳妇神;三是劳动工艺神,如柱柱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铁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在一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诸神中天神和太阳神最崇高,是主宰万物、保护人畜、给人类以光明和温暖的神,旧时早晨和临近黄昏时,羌民都要烧香和烧柏枝祭祀。山神、树神、羊神亦备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须举行隆重的祭山仪式;树神能遮盖神体,保护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对神林、神树严加保护,且要按期祭祀。我县青片乡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坝、贯岭等乡境内的神树,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羌族尚白,"以白为善",崇拜白石。因而,所信仰的诸神,除火神以锅庄为标志,树神以神林、神树为代表,羊神以两羊角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灵以供奉的地点相区别,如供在小塔和房顶上的白石为天神、太阳神,供在山上的白石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为家神等。旧时

走亲访友时,常将白石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相赠。羌族执行人神交往的是

,羌语称为"许"、"

",或尊称为"阿巴许",都坝河流域的羌人又称其为"着"。只限男性充任,不脱离农业生产。分为上坛、中坛和下坛。上坛与神打交道,不杀牲,主持祭神仪式;中坛与人打交道;下坛与鬼怪精灵打交道,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动手杀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头、羊皮鼓、神棍、师刀、令牌、铜锣、铜镜、铜印、羊角卦、兽齿卦等,均被视为极神圣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头最为贵重,不许人乱摸乱动。羌族端公的巫术,除经、咒外,还有预卜、送鬼、踩红锅、舔铧头、吐油火、炭火洗脸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经验,是羌族文化的传承人,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还愿、招魂

、治病

、卜葬送亲均由其操作。羌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代,北川境内的羌族人戈基人,与从西北大草原南迁来的党项羌人,实现了大融合,成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劳智慧、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成为了羌族在人类民族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谓之"

",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近、现代,渐改为木质结构为主,其中

最富有特色。羌民族

的基本色调以蔚蓝色、青色和白色为主,男女均着过膝盖长衫、腰带、衣领、衣袖、裤脚边都有挑花刺绣图案。其饮食以本地所产玉米、荞麦、青稞、小麦、洋芋等杂粮为食,喜饮

,民间膳食和风味小吃,堪称一绝。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庆歌、

、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为流行,羌人以农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即

,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丰收时节举行祭山会,以宰羊祭山,祈求佑护。羌笛、

、、羊皮鼓、唢呐等是羌族喜庆时常用的乐器。羌民最信奉的神灵有30余种,诸多神灵皆以白石为象征,同时对大禹敬若神明。这是素材,你可以更改一部分之后写一篇议论文。

1、羌历年,羌语称“日麦节”、“日美吉”,意为“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等,是羌族一年中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的最为隆重的节日。大型活动有感恩,祈福和吉庆的程序。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羌历年”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松潘、汶川、理县以及其他羌族聚居区地。

2、羌历年于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羌历年的风俗简短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据传,在秦汉前,羌族已有这个习俗。羌族原始宗教巫觋上坛经典《木姐珠》的口碑传承了一个

年节这天早晨,主人要给辛勤操劳为夺取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的牛马以最好的饲料犒赏。过去,从这天开始,牛马羊敞开放了,甚至到地头吃了懒人未收割的庄稼,也勿须赔偿。

祭祀是羌历年最重要的活动,寨上村民盛装参加,这期间劳动停止。祭祀仪式也因地域支系不同而大同小异。由许宰牛、羊祭祀天神,各家则以面做的小禽畜作为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有的村寨要祭山神。每家派人携面制祭品参加。当神林中敲击的皮鼓声响起神杖彩带激烈挥动时,端公的跳神便把村民带进了庄重肃穆充满虔诚和期冀的气氛中。宰羊时,端公用冷水淋洒羊头,羊头不停摆动,说明山神领受了,可杀;不摆动,则不敢杀。羊血洒于神坛前,羊头躬敬山神。敬神的肉将分给各家各户带回享用。跳神后,各户代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豪饮咂酒。

有的村寨当年若无成人死亡,还将在墙上绘制白色吉祥符号以庆人畜兴旺,庄稼丰收。祭祀活动结束后,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锅庄,畅饮咂酒。也有相邀家中,围着锅庄火塘跳舞唱歌,尽兴方休。羌历年的庆吉活动,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由于历史的原因,羌历年曾被极左的尘烟抹去。1988年10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

过年期间,无论到哪家,主人都会摆上肥而不腻香滑可口的猪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并劝饮咂酒或白酒,热情备至,足可领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羌家古风。1995年笔者春节在茂县黑虎乡羌寨看到老人向晚辈送大面饼的习俗;更有幸在大年十五赴太平杨柳村羌寨遇到“跳甲”,据说这是三年丰收又无成年人死亡才举行的活动。跳甲,是羌族古老的召集性集体舞蹈。身着盛装的羌族村民,用激越的舞蹈展示了古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受到羌族传统习俗的丰富多彩和节日的喜庆,更让人沉浸在醇厚浓郁的人情乡情之中。

古代认为东岳泰山之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泰山石敢当被供为保佑家庭的神灵;常以泰山石刻上“泰山石敢当”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用以镇宅、辟邪和纳福。

“泰山平安福”石刻又称“泰山赐福”采用泰山石雕刻,立于泰山红门登山之口,有泰山第一福之称。据说立石之处是经风水大师测算所定。“泰山平安福”石刻犹如石敢当的吉祥化身稳立山口守护神山,成为泰山石敢当“镇宅、驱邪、保平安”的文化承载。 福字是由爱新觉罗皇家写福文化第十一代传承人观同(爱新觉罗启潞)先生书写的,泰山“平安福”是源自“万福之源”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爱新觉罗皇家的贵气与福气。

相传古代帝王,到此处后会下轿拱礼山神,以示敬意和祈佑平安,再进红门宫东院更衣登山。如今,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此处便可看到矗立在路旁的泰山石刻“平安福”无不走进倚靠福石拍照留念。摸福石、沾福气是广大民众渴求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望,人们希望以此得到泰山石敢当的护佑和福气、保佑自己平平安安。

因此坊间便有了“到泰安,先摸福石、再登山,保佑一生都平安”的说法。

“发纸马”。就是将天地全神乘骑的“纸马”烧掉,送神灵回天。“发纸马”的时刻,需要根据“年除日”和正月初一这两天的“日子”来定。若“年除日”是好日子,就在前半夜发;若年初一是好日子,就在后半夜发。但要靠近午夜时分,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发纸马时,将各个供桌整理一下,并为各个供桌上添上水饺。这水饺是“素馅”的,扁着捏,不拿“鼻子”。洗干净手,续上香,就由外向里烧纸,门神、“阳沟”、“天地”、“土地爷爷”、“石头爷爷”、“龙王爷爷”、“灶王爷爷”、“财神爷爷”等处都烧,连猪圈那里也“给个‘喜钱’”。民间传说的神很多,什么天上有“天老爷爷”等“天神”,地上有“土地爷爷”,山上有“山神爷爷”,水里有“龙王爷爷”,就是那平常用的磨还代表着“石头爷爷”呢。还有门神、场神、仓神、车神、路神、炕神,等等,连厕所里还有个紫姑神。有的人担心烧不全,惹得神责怪,干脆就在一块红纸上用毛笔写上“天地全神”,发纸马时一起烧掉。意思是本家烧的这些纸是给天上地下全部神灵的

人们对于自己知识范畴以外的事物,总会怀有恐惧和敬畏的心理。尤其是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面对人力无法了解和掌控的自然现象时,会产生原始崇拜。祭祀山神水神即由此而来。

祭祀山神水神由来已久,《礼记》记载:早在周代,即有五岳四渎之祭,称为“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水神有四海之神、四渎之神和天后等说法。

四海之神。古人认为,大地的四面都是海洋,且四海都有神灵主之,即所谓四海之神。在《山海经》中就有东海、南海、北海这三海之神的说法了。西海之神的出现稍微晚些。四海之神与四个方向相对应,人们为他们取了世俗化的名字,甚至还安排了他们的婚姻。《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东海君,姓冯名修青,夫人姓朱名隐蛾;南海君,姓视名赤,夫人姓翳名逸寥;西海君,姓勾大名丘百,夫人姓灵名素简;北海君,姓是名禹帐里,夫人姓结名连翘。”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在秦朝以前,人们就开始立庙祭祀四海之神了。汉朝以后,朝廷开始了祭祀海神的常礼。唐朝,朝廷加封东海神为广德公,南海神为广利公,西海神为广润公,北海神为广泽公。宋代还在京城设海神坛,海神被加封为王,如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后来,祭祀有了统一的时间地点上的规定:立春日,祭祀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祀南海于广州;立秋日,祭祀西海于河中府;立冬日,祭祀北海于孟州。四海之神中,以南海之神最为人所尊崇。这大概是因为南海常有风暴海潮等自然灾害,且当地渔业较为发达,人们为了生存,便祭祀海神请求他保佑出海平安。在沿海地区,往往有较多海神的祠庙,如浙江海宁县盐官镇东的一个海神庙,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位于广州市庙头村、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的南海神庙也十分有名,人们的祭祀非常隆重。宋朝方信之在《南海百咏》中记剥了相关祭祀的场景。历代帝王常派特使在这里祭祀南海神。

四渎之神。分别为河神、江神、淮神和济神。除了四季定时的祭祀,每逢旱涝之灾,皇帝便要颁诏祈请四渎之神保佑国泰民安。沿岸的居民、渔民、船夫和商旅,更是祭祀拜颂水神,以求平安。

河神。黄河流域出现了统一的文化以后,各地共同的黄河之神开始得以确立。河伯是人们最为熟知的河神。史书记载河伯是一条大鱼,或说他是半人半鱼的精灵。冯夷是知名度仅次于河伯的黄河之神。他有许多别名,例如冰夷、无夷、冯循、冯修等等。信仰河伯或冯夷的地区是黄河流域两个最主要的部落集团。随着信仰河伯的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强盛,其力量逐渐处于统治地位。于是,把河伯作为黄河之神的文澳门妈祖庙化终于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河伯也就成为黄河流域共同承认的黄河之神了。

江神。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距甚远,因此长江之神不如黄河之神那样受人尊崇。作为整体意义上的长江之神崇拜,主要出现于大一统国家出现之后,由国家统一进行祭祀。为了方便祭祀,历代朝廷给他的封号有广源公、广源王、广源顺济王等等。也有人以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为长江之神,但都没有造成很广泛的影响。

淮神。神话中的淮水之神是无支祁。淮神的外形奇形怪状,与猕猴有类似之处,据说很有神通。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将他颈锁大索,鼻穿金铃,锁于淮阴龟山脚下,淮水才得安流。秦朝时,淮神被朝廷列入祀典。汉代,皇帝派遣使者祭祀。唐代和宋代,都封淮水之神为公,元代,封为“长源广济王”。

济神。济水之神在秦朝被列入祀典。汉代,皇帝派遣使者祭祀。唐代和宋代,都封济水之神为公。元代,封为“清源汉济王”。济神祭祀的庙宇在济水的发源地,河南济源县城西北约两公里处。

天后。天后也属于海神,但她的影响远在四海之神之上。在我国,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甚至包括许多离海并不太近的地区,都有祭祀天后的习俗。对天后的称呼有很多,如妈祖、天妃、海神娘娘等。祭祀天后的习俗,大概起于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怀筊,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对天后的虔诚祭祀。关于天后的出身。说法不一。大致说来,她本是五代时(一说宋初)福建莆田湄洲屿人,姓林名默,其父林愿任都巡检。林默生有异禀,长大后懂得运用法术,并且能预言吉凶之事,还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之间”。生前她常常给当地百姓治病,死后,她也常常显灵于海上救人。这些记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天后可能确有原型。她很可能有高超的行舟技能和水性,但是如“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之间”等,则是人们对她的能力的夸大和神化。作为海神,天后的神通主要是保佑在海上活动的人的安全。如帮助剿灭海盗,使人免于海盗之祸,以及使行舟之人免于风涛之患等都属于天后的职责范围之内。对天后的祭祀在福建、广东、台湾等沿海地区十分盛行。天后显灵在海上保护行舟安全的故事,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都有很多。天后既能救人于海中,也能救人于江中。除了沿海地区,有很多沿江地区的人们也虔诚地信仰天后。除了在江海中救人之外,天后还有保佑国家平安、主晴雨等重要功能。三月二十三,是天后的生日,信仰天后的地方,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云:“三月二十三日,俗传为天妃会。建醮扮俏饰童男女如元夕,宝马彩棚亦百队。”这一天,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有人甚至不远数百里而来,到金碧辉煌的娘娘宫祭祀。所有可泊船之处,几乎无隙可寻。“红颜白鬓,弥漫于途”。例如创建于北宋年间的福建湄洲的妈祖庙,是祭祀天后的祖庙,每年香火都很旺盛,祭祀的人很多。

古代帝王除了祭祀水神,还要祭祀山神。

山神祭祀也有很古老的传统。古人认为万物有灵,山也是如此。雄伟的高山上云雾缭绕,景色变幻莫测,的确给人以神仙居所的感觉。最为著名的山神就是五岳之神,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这五座山上都有祭祀山神的庙宇。历代帝王都对五岳之神有所加封,一直加到了“帝”一级。推本溯源,五岳信仰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敬仰和由此而生的崇拜。对五岳之神的祭祀被纳入了国家祀典,受到朝廷的春秋祭祀。五岳神是山神的代表,立有岳神庙,分为五方,管辖全国。除了官方的祭祀,民间对山神的信仰也十分虔诚。

东岳泰山是五岳之中宗教色彩最为浓烈的名山。古代帝王常在此举行封禅祭天地的祭礼,以此证明皇帝是天子,以利于巩固帝王之位。民间信仰中,泰山具有主生死、收人魂的职能,被看做是生命之神。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神的生日。其他四岳只在本境内立庙祭祀,惟独东岳庙遍布各地,称做“行祠”,东岳庙会成为全国性的祭祀神明的节日。西岳华山之神,其服饰仪仗和所乘坐的龙都是白色的。他的职能,是主世界金银铜铁这些金属,兼管羽翼飞禽。北岳恒山之神的服饰和坐骑都是黑色的,职能是管理江河淮济和虎豹走兽、昆虫虺(huǐ)蛇之类。南岳衡山的服饰和所乘之龙是赤色的,他主封疆分野,兼督鳞甲水族。中岳嵩山之神的服饰和坐骑都是**的,他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除了五岳之神,其他许多山都被认为神灵主之。这些山神都渐渐被世俗化。

古人认为,山神和水神虽然都是保佑人们的神灵,但是假如人们不虔诚地信仰他,隆重地祭祀他,神仙们也会采取种种手段报复或者说提醒人们注意,要求人们更加崇拜他们。自然现象是不依人们的意愿改变的,对山神水神的祭祀也一直没有间断。到今天,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的一部分奥秘,知道祭祀是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对山神水神的祭祀也不再具有过去的意义,而是仅以一种具观赏性的民俗活动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