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开业老板送员工什么礼物

员工 0 70

新店开业老板送员工什么礼物,第1张

新店开业老板送员工什么礼物
导读:花篮或花束、公司定制的酒水等。1、开业时送上漂亮的花篮或花束,能够表达祝福和庆贺之意,还能彰显出送礼者的品味和细心。2、公司定制的酒水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还能彰显出送礼者的品味和诚意。逆袭的人生谁不想要,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具有呢,毕竟不是谁都

花篮或花束、公司定制的酒水等。

1、开业时送上漂亮的花篮或花束,能够表达祝福和庆贺之意,还能彰显出送礼者的品味和细心。

2、公司定制的酒水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还能彰显出送礼者的品味和诚意。

逆袭的人生谁不想要,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具有呢,毕竟不是谁都能克制种种艰难,还能不断坚持走到最后的,就拿文娱圈的明星来说,其实很多都是出生在富有家庭的,艺术这种东西需求砸钱的中央还是很多的,所以也只要比拟好的家庭条件才干维持,但是凡事总有例外,还是有来自普通以至贫穷家庭的明星,比方我们赵丽颖、王宝强,还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岳云鹏。

岳云鹏出生在河南,家里条件并不好,加上还有7个孩子要养活,能够说是十分宽裕的,最艰难的时分就连吃饭都是问题,为了生计5个姐姐早早的就进来打工了,只要岳云鹏和弟弟在学校上学,但是为了减轻担负,岳云鹏在初中的时分也选择了外出打工。

固然想法是好的,但理想却是十分严酷的,没有学历年岁不大的岳云鹏不断都没有找到适宜的工作,保安、效劳员、工人他尝试了很多,但是最后都没有太持久,更是阅历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尝尽了人生百态,不断到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也就是他的师傅郭德纲。

由于是半路出家,所以他只要加倍努力才干跟得上大家的步伐,而且他晓得这是一个好时机,只要牢牢抓住才干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所以不论是休息时间还是上课时间,岳云鹏都十分的努力,终于他登上了舞台,由于贱萌的样子和扎实的根本功取得了很多人喜欢,《五环之歌》更是被大家所熟知,往常在文娱圈也是有了不小的名气,各大综艺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岳云鹏不断都没有遗忘姐姐们从前的照顾,所以在本人成名以后陆续为姐姐们买房买车报答他们从前的种种,如今姐姐们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过仔细的网友也都发现了,小岳岳的弟弟其实还生活在乡村,为什么协助了姐姐们而遗忘了弟弟呢?

其实大家都误解了,关于弟弟小岳岳也是十分心疼的,但是留在乡村留在父母身边却是弟弟本人的选择,由于明星的工作缘由不断在外地,所以陪伴父母的时间十分的少,弟弟为了补偿父母心中的遗憾所以选择留在老家,替哥哥和本人陪伴在父母的身边,而岳岳其实也有在老家盖房子,目的就是为了爸妈和弟弟能住得愈加舒适一点。

提到王文学,或许有一些人还不太知道,但提到“华夏幸福”却有很多人了解,在河北廊坊、固安等地均有华夏幸福开发的商品楼。

2021年初,华夏幸福承认公司累积了2000多亿的债务,成为继“恒大”之后的又一个房地产惊雷,王文学正是华夏幸福的董事长,他被昔日的员工堵在廊坊某酒店的房间里讨要薪酬。

王文学处事不惊,他表示公司还要交付许多房子,一定会把各类款项结清。

王文学哪来的底气在公司欠款高达2000多亿时,还能坐得住呢?

站在风口上的青年

网络上有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风”,虽然夸张,但许多成功的人士都证明了这一点,王文学就是站在风口上起风的青年。

1967年5月,王文学出生在河南霸州,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王文学很小的时候便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干活。

到了读书的年纪,王文学也乖乖去上学,只是家里太穷,实在负担不起他的学费,他本身成绩也不太出众,还有一些客观原因,读到中专便去打工了。

王文学到廊坊交通运输局当司机,每天的工作就是开车,日子几乎都在车座度过了,每个月到手的薪酬也不太高,王文学还是一个毛头小子,哪能坐得稳,整日都想着要怎么挣大钱。

上世纪90年代,一股风从海面上吹来,王文学嗅到了新的生机,他不顾家人阻拦,义无反顾地辞掉了运输局司机的工作,在廊坊市委党校门口盘下了一家铺面。

长时间在外跑运输的王文学清楚,要想挣钱必须跟得上政策,如果想要抢先别人一步,那消息必须灵通,于是,他将这家铺面打造成火锅店,既能赚钱,又能从来的客人嘴里了解到最新的信息。

不得不说,王文学这一步是走对了。

当时廊坊的火锅店也就寥寥几家,能在冷天吃一顿热腾腾的火锅,绝对是大家的首选,王文学火锅店生意爆火,让他迅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但王文学并不满足,在他看来,这个火锅店是起点,并非是他事业的终点,他要借着海面上吹来的风起飞。

这天,王文学在店里忙碌时,听到了一个小道消息,廊坊市政府大楼要翻新,正在寻找建筑团队。

王文学口才好,见谁都笑眯眯地称哥道弟,他通过自己积攒的人脉关系确定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王文学立即明白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

他将自己包装成包工头,用各种渠道将翻新大楼的活揽入怀中。

有些人笑王文学,认为他一个做火锅的怎么可能会盖楼,还有人直接质疑了王文学的专业性,甚至觉得他只是想“骗钱”。

家里人也不理解他,都觉得王文学太“闹腾”,好好的司机不做偏要自己开店,现在店开起来了,又要去做包工头,如此三心二意,怎么能做好一件事。

可接下来的事情给所有人证明了王文学的能力,在大家怀疑、嘲笑他时,王文学已经恶补了很多建筑的内容,他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并不是要去做建筑,而是做指挥的人。

王文学找来了一帮人,在这座旧大楼里大干了一场。完工时,没人再讽刺王文学了,他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这也为王文学后来的事业铺垫了一块基石。

王文学的团队严谨、负责,在廊坊一带口碑还可以,王文学便渐渐将生意扩展到周边的城市里,正当王文学以为即将迎来好日子时,一盆冷水泼在他头上。

500万合同欠款

由于王文学第一项工程是给政府翻新大楼,博得了好名声的同时,也遇到了更多机会,王文学的建筑团队一路开疆扩土,以廊坊为中心向四周扩充。

王文学接的活大多是单位的,虽然前期工程款不能一次性到位,但有保障,这让王文学非常放心。

只是他没想到,风口也有停风的时候。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让各地财政不断收紧,人民银行也不许各地银行将信贷资金投入修建楼堂馆所里,不久后,财政部也明令禁止了这类项目。

此时的王文学两边为难,单位的工程款收不回来,他也没钱给施工队发工资。

建筑队里的工人每天累死累活的搬砖、扛钢材,就是为了到手的红票子,有些敏锐的人听到了小道消息,便来找王文学要钱。

王文学急的不行,可他确实翻不出钱给工人了,这要怎么办呢?

王文学清点了目前的财政状况,有500万的资金窟窿,在当时这笔钱就是天文数字。

就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王文学时,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王文学召集来了建筑队和一些朋友,将单位的500万的装修合同和欠款凭证全扔进桶里,点燃了一把火,不过几分钟便全部烧毁。

大家都惊呆了,没有了合同和欠款凭证,500万的欠款谁会认呢?

然而,王文学接下来的话更是让在场的人鸦雀无声,他表示不会再向单位讨要欠款,欠建筑队和供应商的钱,将用火锅店偿还。

这些年,王文学的火锅店生意越发好,赚的钱和卖掉店面的钱刚好能把拖欠的工资结清,剩下的钱,王文学只能打工偿还,他5年的辛苦付出全部打了水漂,没有一丝回响。

家人和朋友并不理解王文学的做法,但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想不认都难了。

王文学毫不在意,他认为这场金融风暴总会过去,只要耐心等待就有重新起风的机会。王文学这番做法看似“竹篮水一场空”,但不得不说,他为自己赢得了好的名声和一些人的赏识。

金融危机的风过去后,分房的福利制度被取消,商品房横空出世,王文学知道机会来了。

战略扩展

因为之前王文学主动烧毁了500万元的欠款,这笔账虽然没有真金白银的还上,但王文学搏了一波好感度。

在商品房经济萌芽时,王文学又重新召集了以前和他干得好的工人,他在等待一个新风口。

果不其然,有了这项新政策后,廊坊政府就计划要修建宿舍楼,但能付的钱比较少,又很多知名的建筑队都不太愿意接。

此时,王文学又冒了出来,有了之前毁500万欠款的事情,王文学较为轻松地拿下了这个项目,不过王文学心里也有新的盘算。

他提出自己花钱帮忙盖宿舍楼可以,但周边的空地要留给他建商品房。

王文学这个想法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他觉得时代在发展,以后的人住房要求肯定会增大,房地产就是一个新的风口,他要乘风去赚第一笔钱。

经过商议后,王文学成功拿到了周边的空地,这就是“华夏花园”,它是王文学在房地产领域迈进的第一步。

1998年7月,华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两个月后,王文学打造的“华夏花园”正式开盘销售,很多人涌入了这个新楼盘里,交易成单量让王文学还清了剩余的债务,还有盈利,这让王文学笃定,房地产就是能让他起飞的风。

不久后,王文学又承接了华夏经典花园、第五大街商业街等项目,王文学嗅觉灵敏,经常能抢先别人一步找到商机。

21世纪初,正是房地产经济蓬勃发展时期,除了河北廊坊,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商遍地开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们从矮小的平房、土房里搬进了高高的住宅。

王文学淹没在一片开发商里,他有些不甘心,有了钱的人都还想要名声,王文学也是如此,他不甘心待在小小的廊坊市里,他将视野放到了距离北京较近,但发展缓慢的固安。

固安属于廊坊市,是京津保三角腹地,和北京的大兴区相互对望,距离大兴国际机场仅有8公里,这里成为了王文学划定的下一个发展重点。

此时的固安并没有因为地理位置优越而发展起来,它是一道“荒芜”的风景线,王文学特别看好这里,认为固安会让华夏幸福再登上一个新高度,也能打响自己的知名度。

即便王文学如此笃定要在固安发展建设,但华夏幸福的高管经过评估后都否决了王文学的想法,对于华夏幸福来说,它有一个固定的生存模式,也就是PPP产城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开发性市场化运作机制。华夏幸福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为特定区域提供6大类、全流程的一体化运作综合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既可以说是背靠大树,但风险也比较大,产城模式的开发体量大,前期的投入较多,开发的时间长,回款的速度比其他模式慢,最重要的是,它依赖政策。

王文学不顾华夏幸福其他董事、高管的阻挠,他铁了心要打造固安新城。

其实,王文学想的很简单,这里还没有被开发,此时也是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北京是首都,外来打工人多,住房需求大,而固安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一块“金地”。

王文学一路走来,他每一次做重大决定前,总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可结果说明,王文学都是对的,他的决定为自己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这一次,王文学非常坚定自己的决策。

力排众议的王文学成功了,在2014年12月,固安新城引入了400多家企业,从每年GDP倒数的位置上一跃成为前五。

王文学赚到钱的同时,还收获了一片掌声,谁不夸他一句“高瞻远瞩”呢?

华夏幸福的商业版图在10年里迅速扩张,从京津翼到长三角,接着是粤港澳,再到中原城市群和成渝都市圈等地区,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能看见华夏幸福的身影。

王文学深知华夏幸福的弊端,为了解决回款时间长等问题,他提出了“以房养园”的方案,用居住率带动这片园区的发展。

到了2019年底,华夏幸福在全国15个核心的都市圈里规划了80多座产业新城,销售额占比超过5成,王文学也因此成为河北首富。

但没人知道,此时的华夏幸福已经沉疴(kē)累累,王文学笑容的背后藏着重重心事。

风缓云歇

其实早在2016年环京限购的政策出了之后,华夏幸福就陷入了危机之中。在此之前,王文学非常重视京津冀一带的发展,他加大了投入,可还没等回报,政策就变了。王文学悲从中来,坐在固安街边当街痛哭。

前面提到过,华夏幸福的PPP模式是和政府合作,非常依赖政策,一旦发生变化,华夏幸福不能及时作出反应,那么将会有资金危险。

王文学这些年过得如鱼得水,他转战固安新城的决策让华夏幸福更上一层。

曾经在2016年的年会上,王文学请来了各路明星表演,比如汪峰、郎朗、宋小宝等人,抽奖送员工60多万的宝马X5。

除此之外,王文学不断投资其他行业,例如,新能源汽车、足球队等。

顺风顺水的生活麻木了王文学的神经,他在新一年的决策中再次加大了对环京产业园的开发投入。

当环京限购的政策出来后,这些地方的房价一夜之间落至谷底,这让华夏幸福亏了不少,但王文学并没有就此打住,他盲目自信地认为这只是一时的,反而加大了环京产业园的投资。

回款出现问题、销售额大幅度减少、政府支持力度变弱,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资金链最终撑不下去断了,华夏幸福多个产业新城面临烂尾的局面。

2017年时,王文学还布局在长三角等外部区域布局,投入的资金无法回来,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这时,一则小道消息吹向了华夏幸福公司的员工。原来在这个“生死存亡”的节骨眼,王文学居然套现了131亿,这让许多员工恼怒。

虽然王文学再三辟谣,说这笔钱已经投入到公司运作中,但仍然让一些员工寒了心,一时之间,华夏幸福风雨飘摇,王文学的商业版图是否会就此破碎呢?

2018年,华夏幸福引入了二股东——中国平安,在中国平安的帮助下,华夏幸福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但随着各项限制政策的发布,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业务还是逐年递减,到了2022年时,已经没有新的项目了。

为了自救,华夏幸福采取了一系列的做法,裁员、引进新资金……可这些做法并没有让它焕发新的生机,华夏幸福爆出了共有2000亿的欠款。

谁能相信,前不久还在年会上给员工送宝马的公司,居然欠了这笔巨款。

2021年2月,王文学在内部发表了讲话,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承认当年几次加大对环京产业园的投资是错误,前期大幅度的投资,让公司资金链无法渡过危机。

在他的内部讲话里,王文学表示,他已经和河北、廊坊政府求助,已经取得了支持,金融监管部门根据华夏幸福的情况,做了大量协调的工作,为华夏幸福挣得一线生机。

王文学提出了“以股换债”的解决方案,虽然各大媒体都认为这是王文学给债权人画的新大饼,但这个方案确实缓解了华夏幸福的危机。

截止到2022年11月30日,华夏幸福的《债务重组计划》里的2192亿元的金融债务,已经签署了126557亿元,这对于华夏幸福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

有财经人士嘲笑王文学的华夏幸福从“躺着赚钱”走到了“跪着还钱”,但这些声音对王文学来说无足轻重,他只想将公司债务还清,把员工的工资结清。

王文学在内部讲话时,回忆了华夏幸福的创业史,他从一个司机坐到如今的位置,经历了大风大浪,许多人眼见王文学的商业高楼起,又见他的高楼左右摆动,有唱衰的声音,也有支持的声音,王文学讲到最后,说了一句“今天我干到这,愿赌服输”。

正如王文学所言,他抓住了时代的风口,借着东风成功起飞了,但他在飞翔时只顾眼前的美景,忘记了脚下的土地。

他膨胀的野心没有能力支撑,冒进的决策将整个华夏幸福推到了火堆上,但好在王文学没有退缩,依然在想方设法自救。

华夏幸福未来是否还属于王文学呢?这只能交给时间回答。

想必王文学在夜深人静回忆前半生时,也想不到如今的自己,会说一句“愿赌服输”吧。

如果抓住机会,未来汽车将给华为创造巨大收益。

文丨左茂轩 

继2019年上海车展在汽车界初次亮相之后,华为再次站到了国内顶级车展的舞台中央。9月26日开幕的2020北京国际车展,华为公司又一次单独设立了展台。

与一年前带着“PPT”展示未来规划,并提出要做“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目标相比,今年,华为展现出了更加清晰的汽车业务布局逻辑。一年前提出的计划,大部分已经有成果呈现,同时,华为还在车展之际发布了几款新产品。

“去年我们提到的三个域控制器、三个操作系统(HOS、AOS、VOS)都已经可以拿出来了。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去年4月份提出想做的事情、在做的事情,都能拿出实物或者展示出来。下一步,我们计划到2022年初,把这些东西都装上车。这是华为的节奏。”9月25日,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智能汽车的巨大商业前景,被华为视作未来新的增长极,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吸纳人才。

2019年5月29号,华为公司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车BU),来执行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自此,华为布局多年的汽车业务被整合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并升级到了和三大BG同样的一级部门地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告诉智库君,目前BU部门的员工总人数已经超过4000人。

徐直军透露,今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投入超过5亿美元,并且目前不考虑盈利的问题。

“短期内根本没有考虑过车BU部门的盈利问题。汽车产业是有规律的,我们对汽车产业有耐心。虽然投资是巨大的,但是我们看到这是个机会。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未来为公司创造的收益是巨大的。”徐直军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华为正在深度融入汽车产业。华为想要做的事情,几乎涵盖了智能汽车未来的几大关键技术。在汽车“新四化”带来的汽车产业重构中,华为希望扮演重要的角色。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汽车行业内外都已经感受到华为的勃勃野心。

业务布局广泛

华为多次强调自己“不造车”,而是在行业中扮演供应商的角色。不过,自华为在汽车领域发力以来,外界颇为关心的是,华为的汽车业务,到底要做什么,又不做什么。

根据华为车BU提供的资料,华为车BU的定位是做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云服务等领域为车企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有华为车BU的员工告诉智库君,前4个领域以软硬结合的产品为主,而智能车云产品部更多偏向软件的产品。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

目前看来,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布局十分广泛。9月25日,华为在北京举办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生态论坛,华为介绍了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云服务三个方面的进展和发展逻辑。

华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主要是提供自动驾驶研发的底层核心技术。华为主要打造自动驾驶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第三方合作伙伴基于此进行开发。华为提供MDC计算平台、操作系统AOS/VOS和自动驾驶云服务Octopus,通过开放合作的方式,加速智能驾驶的落地。9月25日,华为发布了两款新产品,一款是MDC 210,为L2+级自动驾驶提供计算能力,另一款则是MDC 610,可为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算力。

智能座舱领域,则主要基于手机的鸿蒙生态,打造车机版的操作系统HOS,从而构建整个智能座舱的生态。华为在这方面的布局逻辑,和目前阿里和腾讯在车联网及智能座舱上的商业逻辑,有所相似。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则是基于大数据和AI能力,向车企提供自动驾驶云服务、高精地图云服务、车联网云服务和V2X云服务四大解决方案。此外,华为还提供电动汽车的三电云服务,融合电池机理和数据模型,实现电池安全预警与寿命精准管理。

华为汽车业务的主要布局,涵盖了自动驾驶、车联网、云服务等汽车行业未来最核心的竞争领域,而不是像BAT等企业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其中的一个领域。

之所以布局宽泛,徐直军表示是基于华为多年来技术积累提供的支撑。“我们涉足每一个业务,都跟公司之前的业务相关联。虽然很多,但都是我们基于某一个产业延伸出来,方在汽车行业领域去做。对华为来说,我们进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是把以前重投入得到的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延伸,以适配智能网联汽车的场景。”徐直军表示。

如此繁杂的业务方向,很难在每一项都取得足够的成功。并且,智能汽车未来的商业前景,谁也无法做出百分百的准确判断。对于在汽车领域涉足不久的华为来说,更广的布局会提供更多机会和试错空间。在这些领域,未来华为可能会选择部分加大投入,以获得更高的成功可能性。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MDC产品部总经理 李振亚

基于供应商的身份定位,华为在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以2b为主。尽管华为布局很全面,但为了与车企达成更高的合作利益,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并不是打包出售,而是针对车企与伙伴的实际需求,可以灵活搭配或组合。

“我们打造一个平台,希望大家基于平台来开发产品。未来,不同的车企基于自己的能力和策略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会选操作系统,有些可能只会选我们的硬件,有些会自己做,但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徐直军告诉智库君。

他还对智库君表示,华为车BU正在和合作伙伴打造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此前简单的买卖模式。智能汽车中,软件占了相当重要的因素,软件不断迭代发展过程中,价值在使用中体现。传统的商业模式将不再适合,只有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应对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

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告诉智库君,华为作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公司,本身具有实力,拥有核心优势,进入汽车行业的话有机会脱颖而出,它现有的业务能力和未来整车方面的自动驾驶以及数字化的应用等密切相关。

对于华为进入汽车产业,汽车行业内有不同的观点。汽车产业链的企业,也态度不一。

对于中国本土车企而言,华为等技术实力强劲的中国ICT企业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能够为中国本土车企在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的变革创造新的机会。

当然,华为等ICT企业的布局,在智能汽车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将给在传统汽车产业中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巨头们带来“焦虑”。

有观点认为,在智能汽车时代,华为有可能成为像博世那样的汽车供应链巨头。当然,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整车企业,都在为提升汽车软件开发而努力,以适应时代潮流。

华为在汽车领域的竞争对手众多。除了博世等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之外,互联网巨头也会是其重要的对手。无论是谷歌,还是中国本土的BAT,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和华为都有重叠的部分。

平台和生态,赋能与合作,几乎是巨头们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宣传语,各家企业的策略相似度很高,竞争也十分激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和早已深度布局汽车的BAT相比,华为算是个“新人”,还处于客户积累的阶段。

目前,大多数车企对于跨界合作的态度较为开放。很多车企,同时与多家不同的互联网公司合作,并进入不同的联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不同汽车的合作,来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行业内的各个参与方来说,现在讨论谁能在未来主导智能汽车还为时尚早,但未来的竞争肯定会趋于白热化。

不过,对于现阶段还在起步阶段的华为来说,在国内汽车领域的频繁亮相,传达的关键信息是希望和更多的厂商建立合作,提升自己在汽车行业的地位。

尽管华为车BU仅成立一年便已经在行业内引起轰动,但华为的汽车业务还远未到回报期。正如徐直军所言,尊重汽车产业的投资规律,对汽车产业有耐心。如果抓住机会,未来汽车将给华为创造巨大收益。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