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男童失踪3天后在离家四公里的山上找到,这么小的孩子为何能跑这么远?

老人 0 60

广西男童失踪3天后在离家四公里的山上找到,这么小的孩子为何能跑这么远?,第1张

广西男童失踪3天后在离家四公里的山上找到,这么小的孩子为何能跑这么远?
导读:孩子太小自己都说不清楚是怎样跑这么远的。广西失踪以后,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孩子所在的村子里,全村都参与到了搜寻孩子的行列之中。当地的救援部门也带着救援设备全力搜寻。经过多天的搜寻,终于传来好消息,孩子在一个离家不远的山上找到了。这个好消息传来

孩子太小自己都说不清楚是怎样跑这么远的。

广西失踪以后,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孩子所在的村子里,全村都参与到了搜寻孩子的行列之中。当地的救援部门也带着救援设备全力搜寻。经过多天的搜寻,终于传来好消息,孩子在一个离家不远的山上找到了。这个好消息传来,让人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孩子平安无事,真的是一个奇迹!

广西男童失踪。

广西一个不到三岁的男孩,在爷爷家门口玩耍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声哭了起来。有路过的村民看到孩子在哭闹,想把他送回家去,但是孩子就是不愿意跟他回去。无奈之下,这位村民就去孩子家里告诉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当孩子奶奶出来找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已经不见了。虽然到处寻找,但是都没有找到。

男孩失踪多天后,在离家4公里的山上找到。

孩子一直都没有找到,村里的很多人都帮着四处寻找,也没有下落,最后报警求助。包括村里的村民以及救援人员,一共有400多人参与了这次搜救。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但是一直都没有孩子的任何下落。大家的心也越揪越紧,然而到了第3天,传来了一个令人高兴的消息,孩子被找到了,是在家附近的山上找到的。被找到的时候,孩子的精神状态还不错,知道张手求抱抱。但是鞋子和裤子已经不知去向,只穿着一件上衣。

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跑这么远?

孩子只有两岁多,对于怎么跑到山上去的,他也说不清楚。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孩子终于安全回家。长时间在野外,孩子的身上已经被蚊虫叮得满身是包,而且有脱水现象,被及时送到医院。

你爷爷奶奶真幸福,有你这么懂事的孩子。

其实送长辈的礼物并不一定贵重,最关键的在于你对他们的那颗孝心。

楼主可以送一些大方实用的礼物,如送奶奶一条围巾(天气逐渐冷了)、衣服、等。爷爷要是喜欢喝茶送一些茶叶、喜欢抽烟送一个好点的烟嘴(这样抽烟危害不大)、或者一些按摩仪器等实用的礼物。

另外楼主也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爱好、习惯来选择礼物。|

我猜想无论你送他们什么他们都很开心。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很多人努力的上学,就是为了走出农村,去在城市里生活,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但是在广西,有一名95后的男孩为了照顾爷爷奶奶而回乡任教,那么,在这名男孩的身上又能看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

一、为了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这名95后的男孩签订了一份回乡任教的协议。

据了解,这名男孩从小在农村长大,并且被自己的母亲抛弃,自己的父亲也常年在外打工,他也就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他认为虽然小时候没有父母的爱,但是却一直在感受着爷爷奶奶对他的爱。所以,他大学毕业之后也就签了一份六年的回乡任教协议,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做一点贡献,另一方面,也可以回去照顾自己的爷爷奶奶。

二、从这件事我们又能看出这位小伙子身上什么样的品质呢?

这个小伙子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目的不应该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家乡摆脱贫困。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也是非常让人引发思考的。很多人之所以努力的上学,其实目的就是为了走出自己的家乡。而目前,很多农村都已经成了空巢老人的农村,带的是年轻人都努力的奔向了城市,这样是很难改变一些农村落后的面貌的,而这个小伙子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说法,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些年里认真的教书,也努力让这些校园保持纯净。虽然很多网友对这名小伙子的做法非常的支持,但是,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是让人敬佩的,也希望这个小伙子能够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俗话说人生三大事:入学、择业、婚姻,婚姻作为人生中必不可缺的头等大事之一,每个地方都十分重视。

广西也不例外,作为对婚姻习俗十分重视的一个省份,其婚俗传统又别有乐趣。像网上一些恶俗的婚俗,我是没在广西看到过,相反广西婚俗更加传统又富有礼节。

1接新娘:新娘前一夜准备好在家,男方这边早上吃过饭后开车队出发,一般是单数人数出发,双数人数回来(女方多一个伴娘或者女方亲戚)。回来吃午饭或者晚饭,选定吉时。

2

跪祖宗:新娘回来时,打红伞,祠堂铺红布,跪拜祖宗,敬酒,有人念婚词。

3吃饭:男方这边接到新娘,新娘在房间到敬酒环节再出来;吃饭座位也有讲究,按照亲属分配,家里要是有层数的,一楼为主位置。敬酒时,可以带一个伴郎挡酒,每一桌都需要敬。

女方出嫁在家等男方来接,一般是吃中午饭,吃完后出发。

送嫁:女方出门不能落地,一般由自己的弟弟或者堂弟等背着走一圈,然后拜别祖宗后,挨个向爷爷奶奶等一一拜别,最后上车,这就是送嫁。

4

少数民族:壮族

壮族最被广为人知的婚俗就是:抛绣球、对歌、赶歌圩等。壮族与其他民族通婚是比较多的,其婚俗也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但还保留了几个传统的项目。

结婚时有背新娘、砍竹梯、拆桥、对歌等习俗,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前面三种习俗了,对歌依旧保留下来了。

对歌一般在晚上时段,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的小伙子对歌,连对三夜,其中包含了茶歌、赞歌、祝福歌等,这也是青年人通过这个方式遇到意中人的一种方式。

广西这边对婚姻是十分看重的,除去结婚时候的习俗,还有合婚,下聘书,定亲的流程。

广西汉族结婚习俗:

(1)男为结婚,女为于归,男女双方均设筵席迎宾客,一般为三天,分入场、正席、散席。个别地方以第三天为正席,谓之为隔日酒,女方设筵所需的主要物品,均由男方以聘礼提供,有猪肉、鸡鸭、大米、喜酒、山味(木耳、香茹等)、海味(尤鱼、螃蟹等),饼干、面条、香烟、礼炮、红烛、红绒等。女方的内亲(如外祖父、外祖母、舅爷等),要猪蹄一只(猪脚的上半部分,约两斤重左右),还要一只回去奉祖。

(2)入场那天,男家备齐礼物,由媒人领队送去女家,在清代民初,所有礼物用石脚抬去(石脚:木料制成,为长方形的一种担具,用至四十年代后期,之后多用手扶拖拉机代替),两人抬一担,抬和担都要成“双”,以示吉利。

(3)安床,由夫妻两全,有子有女,如且必须是男丁头孩的人按择日先生拟示时辰吉时及方位安床、铺席、设账,安置完毕要道上几句吉语,说:“吉日安床,两姓成双,夫妻合好,生子生孙”。

(4)男方外家如外祖父母、舅爷父等人,一般在入场当天就来庆贺,有些地方来时先在村边略停,未直接进屋,要主人家亲自或派人邀请,备些清水、香烟、茶水、毛巾等,在外洗面,喝茶之后才进屋等礼数,否则,外家亲戚则结队哄然返回,对外家要特别的招待,要在中堂设席,由专人旁待。否则,主人或代东要遭诸多指斥,甚至不欢而散,现在这种现象已大为减少。

(5)正席当天,远近亲友,齐来道路贺宴饮。司簿官应对来贺之亲的礼物、礼金作登记,也要提前写喜联张贴,备写各种喜红、代东、司簿、厨师等大小十多个红包和各种拜帖礼目,做庚谱对联。庚谱对的字数要遵循“生、老、病、死、苦”五格出对联,即不能空落在“病、死、苦”三字上。有些司簿出庚谱对联专想出难题,企图难倒对方,以表自己的才学高深。

2014年6月23日,在深圳康桥书院的会场外,一位年轻男子强拉着一个男孩,而男孩哭喊着不愿离开。

在他们的身边,还围绕着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在,男孩早就被强拉走了。

但即使这些学生再怎样争取,年轻男子也未松开拉着男孩的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男孩如此伤心?年轻男子与他又是什么关系?

重访新街找寻六斤

2014年,一个名叫“杨六斤”的男孩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他六岁丧父,半年后母亲改嫁,所以只能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但是,在12岁时却成为了孤儿,此后辗转各亲戚家。

在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节目的帮助下,来自广西的他,因其曲折的遭遇而广为人知。

随着节目的播出,杨六斤获得了许多爱心人士的捐助,善款多达500多万元。

2017年,距离杨六斤被报道时间已过去了三年。在2017年年初的时候,有媒体记者重返隆林镇探听杨六斤的现状,但是并未寻找到杨六斤本人。

只在堂哥杨取林处得知杨六斤已经改了名字,他在百色市里读书,人长高了、长壮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而这名堂哥杨取林目前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家里也盖起了新房。

生活一派和谐,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起三年前混乱的情景。

媒体关注争议不断

2014年,广西电视台公益节目《第一书记》节目组在新街村完小老师的推荐下,关注到杨六斤,并将其作为报道对象。

2014年4月份,节目组进入新街村拍摄。在现存的视频资料中,节目组工作人员跟随杨六斤上山放牛、下山捉鱼。

虽然是自己一个人住,但是周围的邻居们也都会施以帮助,杨六斤知恩图报,会帮助阿娘喂猪、放牛、锄地砍柴。

放牛前,杨六斤会带上一碗辣椒酱,这就是他今天的早饭。放牛的途中,小六斤会摘来野菜拌饭,一口野菜,一口辣椒酱的混合着吃。

于广阔山间,少年独坐石阶,不远处黄牛低头吃草。场面虽静谧,但是也辛酸。

在拍摄期间,杨六斤向记者吐露了心声:“别人经常欺负我没有爸爸”,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去找妈妈,他说:“我怕妈妈不要我了。”

为了实现杨六斤想要见妈妈的心愿,节目组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杨六斤母亲的住址与****。

经过一上午的驱车,走了两个小时的泥泞路,杨六斤终于到了妈妈居住的村庄。

多年未见,母子俩相拥而泣。常年的劳累让母亲衰老了许多,身材瘦小、裹着头巾的杨妈妈与杨六斤挨着坐下,弟弟就在哥哥的身旁紧紧依偎着,不说一句话。

杨六斤问:“妈妈你有没有想我?”不善言辞的杨妈妈紧握着儿子的手,“想,什么时候都想,吃饭也想、睡觉也想、过年也想。”

没有父母在身边的这几年,六斤受了不少的欺负,他忍不住向妈妈抱怨,为什么走的时候不带他,回答他的,只有杨妈妈无声的哭泣。

在节目里,杨妈妈表示,后面有找过杨六斤,但是那时他已经不在老房子里了,她以为儿子离开了。

杨妈妈以为自己一辈子都见不到儿子了,没想到经过节目组的努力,让她和儿子能相见。

但是只能见面,六斤依然无法回到母亲的身边。

杨妈妈有了新家庭,要考虑夫家的意见。杨六斤在村子里没有地、没有房子,即使来了妈妈身边,他也很难立足。

夜深了,到了离别的时刻。妈妈带着弟弟将六斤送出家门。

踏上泥泞的泥巴路,六斤含着泪水频频扭头,实在忍不住了又折返回去抱住妈妈,母子俩依依不舍。

最后,六斤对妈妈说:“别送了。”同时不忘嘱咐弟弟“要听话”。

2014年5月23日,《第一书记》节目播出,节目组邀请了杨六斤,在VCR播完后,主持人问六斤:“你觉得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小小少年不假思索地回答:“和妈妈一起生活,一起吃饭;和弟弟一起上学;可以不吃野菜。”

孩子单纯质朴的回答让在场的观众动容,大家共同为六斤捐款了422万元。

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帮助六斤,公开了为杨六斤开设的银行账户,接受爱心人士的捐助。

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现场观众的捐助,截至6月6日,节目组为杨六斤开设的账户共收到爱心善款500多万元。

500多万元的善款将极大改善杨六斤的生活,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招来了许多争议。

《第一书记》节目播出后,深圳康桥书院的校董助理陆卡娅深受感动,决定将小六斤带到深圳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4年6月6日,深圳康桥书院的两位义工来到了新街村,在经过堂哥杨取林的同意后,其中一位义工留下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带着杨六斤去深圳参加书院的夏令营。

《第一书记》节目组没有想到会收到如此多的善款,为了给捐助人一个答复,节目组决定赶赴深圳继续对杨六斤进行追踪报道,同去的还有堂哥杨取林、新街完小校长杨继勇。

但是因为之前节目组在报道上的不严谨,将杨六斤描述为“六岁丧父、母亲改嫁、独自生活七年”的形象,同时在未与康桥书院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去深圳接杨六斤回广西。

于是就有了文章一开始杨六斤不舍书院、表哥“强夺”的情景。

面对人们的质疑,隆林县政府表示“需要杨六斤回去处理善款”,但政府的这一说法引起了诸多不满,人们怀疑政府是想打百万善款的主意。

与此同时,许多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了这件事情,发现是《第一书记》节目组之前的报道存在“夸大”嫌疑。

再加上之后堂哥杨取林赴深圳的时机特殊,才造成了误会。

其实堂哥杨取林接杨六斤回深圳,一方面是为了让杨六斤决定百万善款的用处,另一方面也是带其回校考试。

义工带六斤走时,杨六斤并未进行期末考试,义工也没有为杨六斤办理转学或是退学手续。

追根溯源回到起初

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新街村和许多大山里的村庄一样,村民以耕地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朴实平凡。

小小的村庄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谁家出了什么事情,不多时日,全村庄的人就都知道了。

2000年3月20日,新街村一对年轻的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男孩出生有六斤重,父母就为他取名“杨六斤”。

对于第一个孩子,夫妇俩格外上心,虽然家庭不是很富裕,也在尽自己所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年后,杨六斤四岁了,母亲又生下了弟弟,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四口。

夫妇俩看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很是开心,但是也发愁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为了抚养孩子、支撑家庭,父亲跟着同村人外出务工,留下母亲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耕种着几亩薄田。

一家人虽分居两地,但是心都是在一起的。每到空闲时分,母亲就陪伴在孩子身旁,看着兄弟俩玩耍,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去了。

突生变故家庭破散

六岁的杨六斤大概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失去父亲。

一如平常,母亲正操持家务,却接到了一通电话。正是这一通电话,改变了这个四口之家的命运。

杨六斤的父亲在工作期间,突发脑出血。虽然被工友送去了医院,但是仍然回天乏术。

父亲去世后,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下子就断了,重担落到了母亲的肩上。母亲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还要为生计奔波,这样的日子维持了半年。

农民出身的母亲没有读过很多书,虽然家庭突生变故,她依然在咬牙坚持,可是架不住日子太苦了,除了照顾兄弟俩,还要帮忙照顾孩子的爷爷奶奶。

每晚母亲都会哄两兄弟睡觉,杨六斤和往常一样在母亲的身边睡下。

不知是六斤睡得太熟还是母亲的动作太轻,第二天醒来的杨六斤才发现妈妈和弟弟不在身边,他急忙朝家门外跑去,想要找到妈妈,可是哪里还有母亲的身影。

爷爷奶奶心疼自己的孙子,连哄带骗将小小的杨六斤带回家中。就这样,杨六斤在失去父亲后,也没有了母亲,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多家辗转寻找庇护

失去了儿子,爷爷奶奶也很伤心,但是还要照顾小六斤,日子总得过下去。

2007年奶奶去世,只剩下了爷爷和杨六斤。或许是从小的经历,让这小小孩童比同龄人更加独立。

和其他农家孩子一般,杨六斤除了上学,放学后就回家帮助爷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好景不长,2012年5月,杨六斤12岁时,爷爷也去世了。杨六斤真的变成了孤儿,一个人守着曾经充满过欢声笑语的屋子。

此后两年,杨六斤分别在叔叔家、堂伯家居住。叔叔家条件好一些,但是没有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小六斤觉得太孤单,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去了堂伯家。

堂伯杨建强家有两个孩子,其中小女儿和杨六斤年龄相仿,两人可以玩在一起。

后来,杨六斤寄住在了堂哥杨取林家。杨取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并不富裕,妻子总是生病,收入除了给妻子看病,还要供孩子上学。

就是这样的条件,杨取林依然将杨六斤接回家中,将阁楼留给堂弟六斤居住。

2013年底,料理完父亲的去世事宜后,杨取林外出打工了一段时间。

于是在2014年年初,杨取林夫妻决定外出打工,将孩子送到外婆家。虽然,二人留下了母亲在家,但后来,母亲也外出务工,留下杨六斤一人。

那时小六斤已经14岁了,是比较大的孩子了,堂哥准备了油米面后就离开了。

此后,杨六斤开始独自生活,平时周一至周五住校,只有周末或是假期时才回家。

捐钱修路隐姓埋名

六岁丧父,半年后母亲改嫁,获百万善款时的杨六斤尚未成年,于是长期照顾杨六斤的表哥杨取林成为其合法的监护人。

面对诸多质疑,杨取林表示:“由杨六斤做主,不会乱花钱。”

在杨六斤的同意下,拿出150万的捐款为新街村修路。修好后的马路宽敞又平整,让人无法与之前的泥路相联系。

2017年,有媒体记者重返隆林镇探听杨六斤的现状,但是只在堂哥杨取林处得知杨六斤已经改了名字,在百色市里读书,人长高了、长壮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

堂哥杨取林后来没有再外出务工了,种了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家里也盖起了三层新房,杨六斤也有了自己的房间。

2014年的报道既给了杨六斤和堂哥杨取林许多关注,又带给了他们不小的压力。

让杨六斤改名,也是为了少年更好地成长。毕竟当年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几乎全镇的人都知道了杨六斤,若孩子继续以“杨六斤”的身份读书,可能会有许多的不便。

改了名字,杨六斤可以做回一个普通人,正常去上学去生活。

相信乐观坚强的小小少年依然一如既往积极向上,慢慢成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杨六斤只是诸多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出身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进城务工,孩子便留给了家中老人照顾。

但是老人年龄已高,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细致地照顾孩子;再加上有限的受教育水平,留守孩子的教育无法得到保障。

杨六斤被媒体关注,受到了社会的帮助,这是很幸运的。

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还有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过着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既需要有爱心人心的捐助,也需要有系统完备的补助政策,同时也要为孩子的父母们解决返乡的工作问题,毕竟父母照顾孩子总比爷爷奶奶辈要细致一些。

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唯愿类似于杨六斤的小孩子可以更少,也希望正在经历苦难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帮助。

正如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是家庭、社会与国家的未来,当社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我们的未来就正在路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