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灶王爷摆的供品有:水饺和粉团、各类糕或者馍、鸡或者鱼肉、灶糖、糖饼。1、水饺和粉团北方很多地方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灶王爷作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门远行前的一碗饺子那是少不了的。2、各类糕或者馍各种糕、馍也是祭灶常见的供品。比
灶王爷摆的供品有:水饺和粉团、各类糕或者馍、鸡或者鱼肉、灶糖、糖饼。
1、水饺和粉团
北方很多地方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灶王爷作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门远行前的一碗饺子那是少不了的。
2、各类糕或者馍
各种糕、馍也是祭灶常见的供品。比如在陕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祭灶就常用一种枣山馍馍,实际上就是一种布满红枣的大馒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大。
3、鸡或者鱼肉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祭灶的时候多用雄鸡。比如在陕西醴泉,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时候,要杀一只红色的公鸡,不过北京河南的一些地方,则要杀白色的公鸡。也有很多地方用鱼祭祀。比如河南郑县,当地民间的祭灶就用一尾鲤鱼和一只生鸡、一方肉、三杯酒来祭祀灶王爷。
4、灶糖
灶糖是民间祭灶最常见的供品,很多地方会把灶糖做成中空的南瓜状,所以也叫“糖瓜”。老北京人把灶糖叫做“关东糖”。江苏地区商业发达,习惯将灶糖做成元宝型,叫做“糖元宝”。另外,各地还有把灶糖做成小鸡小鸭或葫芦荸荠一类的,形状很是多样。
5、糖饼
除了灶糖之外,很多地方还会为灶王爷准备糖饼,按地方不同有面饼和米饼两大类,这应该是和物产不同有关系。比如在陕西同官,有一种叫“灶火饨”的糖面饼,是当地祭灶的必备供品。而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就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饼、糍饼来祭灶。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祭灶王爷的贡品有祭果,酒和菜,供的时候点香,点烛,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清水,料豆,秣草这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王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之一,是春节期间祭祀灶王的活动。灶王(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爷等。首先准备好祭果、酒和菜,供的时候点香、点烛。具体包括:
1、年糖年饼:象征生活甜甜蜜蜜(超市有卖一大包的,里面有各种东西)。
2、年糕:象征年年高。
3、荸荠:也叫马蹄,象征有钱。
4、甘蔗:象征日子节节高。(要有头有尾整根的,灶神用甘蔗的尾梢来当马鞭)。
5、菠菜:要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6、大蒜苗:象征过日子很会算(精打细算)。
除此之外,还有:酒:农历二十三祭灶的要有酒,农历二十四祭灶的不要酒(黄酒或老酒即可);豆腐:上面印有红色“福”字的最好;其他:水果(花生、瓜子、糖果、桔子、苹果),五种水果里不能有梨,蔬菜(香菇干、金针、紫菜、笋干、萝卜干)一般十样,或不少于十样。十,代表十全十美;给灶神烧纸钱,一般烧金元宝。
灶神元宝的折法如下:
1、金色折纸若干。
2、如图所示对折。
3、把上步对折后的一半再对折。
4、把上步对折后的一半再对折,使它呈折线状。
5、如图所示,对折。
6、把上步得到的方形往上折一个角。
7、同上,再折另一个角。
8、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9、两手捏着两个角,用嘴从下底往上吹气,使梯形内部充气膨胀,得到元宝的形状。
纸元宝,汉语词语,拼音是zhǐ yuán bǎo,意思是用金色或银色的纸糊制的元宝形的冥钱。旧时迷信用品。解释:用金色或银色的纸糊制的元宝形的冥钱。旧时迷信用品。
祭祀文化,指的是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万物有灵形成多神崇拜,也使人们的祭祀对象繁多。
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北方对于小年这一天还是非常重视的,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这一天也是传统的“祭灶”日,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去述职,禀报所在的家庭人员的善恶是非,上天会根据所知进行奖罚,也会在这一天决定这一家的祸福,所以这一天也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节日,北方人会在灶王爷的神像前面摆放糖瓜,为的是让灶王爷可以多说好话。腊月送“灶王爷”都有什么讲究呢?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还是有很多习俗的,这一天讲究吃三样食物、做三件事情,同样也会忌讳三件事。吃三种食物包括糖瓜、饺子和年糕,糖瓜在这一天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一种用麦芽糖做出来的糖果,可以是长条的上面全是芝麻,也有扁圆形状的,北方的糖瓜中间有很多密小的气泡,咬一口酥脆掉渣,满口的麦芽糖的香味,非常怀念小时候糖瓜的味道。
饺子也是北方特别喜欢吃的食物,逢年过节都会吃水饺,水饺营养丰富形状如同元宝,所以也有招财进宝的寓意,小年也是年,所以在北方的腊月二十三也会吃水饺。年糕通常是南方的传统食物,北方的年糕是用大黄米做的,而南方的年糕是用糯米做的,小年这一天吃年糕寓意来年定会年年高升。
这一天还要做三件事情,祭灶、扫尘和沐浴理发。小年这一天会祭灶,会把糖瓜抹在灶王爷像的嘴上,希望灶王爷能够多多美言。小年这一天也叫扫尘日,在这一天大扫除会把家里的“霉运”清理干净,也是起到了除旧迎新的效果。古时候的人进入正月后就不能理发,所以会在这一天理发沐浴,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这一天还要忌讳三件事,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要借东西,腊月和正月都不能往外借东西,也不要借别人的东西,古时候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一年的运势。
导读: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北方人过小年有着祭灶的习俗,祭灶活动是有很多讲究的,时间需要准确,祭灶食物也要好好准备。那么,小年怎样祭灶王爷?二十三祭灶王爷的讲究是什么呢?想知道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
祭灶神的流程和讲究
祭灶神的时间一般选在黄昏入夜之前举行,全家人都要一起给灶神送行。首先在厨房灶神神位前摆好供桌,将准备好的甜点、瓜果、饭菜等奉上,甜点供奉灶神是让他甜甜嘴,到了玉帝跟前多说好话。
接着由家主或家中最年长者给灶神上三柱香,其他人跟着作揖即可。然后将由竹篾扎成的纸马和新鲜草料放入火盆烧掉,这是给灶神送灶马和马料。最后全家人给灶神叩头,感谢今年灶神的庇佑,请来年给家中带来更多好运。
灶神的来历
在说祭灶神仪式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灶神是什么。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主管千家万户炉灶之事的神仙。一家人吃饭问题都都归他老人家掌管,所以备受人们崇敬。而且灶神是中国传说里漫天神灵中资格最老的一位。
文史记载灶神在夏朝就已经是民间广泛尊崇的大神。先秦时期祭礼国家大事,而灶位列“五祀”之一,有非常详细、严格的流程。
灶神的原型已不能考察,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道教兴盛,将灶神奉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而民间渐渐发展除了灶神奶奶的形象,很多人一起供奉灶神爷爷和灶君奶奶。
小年祭灶王爷的食物是什么
1、年糖年饼:象征生活甜甜蜜蜜(超市有卖一大包的,里面有各种东西);
2、年糕:象征年年高;
3、荸荠:也叫马蹄,象征有钱;
4、甘蔗:象征日子节节高。(要有头有尾整根的,灶神用甘蔗的尾梢来当马鞭);
5、菠菜:要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6、大蒜苗:象征过日子很会算(精打细算)
以上六种为必须的,除此之外,还有:酒:农历二十三祭灶的要有酒,农历二十四祭灶的不要酒(黄酒或老酒即可);豆腐:上面印有红色“福”字的最好;其他:糖果、桔子等都可。一般十样,或不少于十样。十,代表十全十美;给灶神烧纸钱,一般烧金元宝。
为什么小年要祭灶王爷
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为了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自己家的好话,有的用胶牙糖敬他,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让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习惯将腊月二十三视为小年。小年又叫祭灶节,是一项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在河北石家庄一带,腊月二十三黄昏,家家户户都会在灶王爷神像前烧三炷香,供上水果、糖瓜和喂马的清水草料。烧完香,还会揭下一年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画像焚化,祭灶人边烧神码便念叨,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灶王爷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家家必供的一家之主。对灶神的祭祀源于对火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成祭祀先炊之神,汉代以后受神仙思想及道教影响,灶神成为专司监察善恶、掌管家庭成员命运之神
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人们为了防止灶王爷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家的坏话,每到过小年这一天,就想各种办法来讨好灶神。有的用胶牙糖敬他,认为这样可以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他只能说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在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黄羊祭祀。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
一般人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要把旧像揭下用谷草为灶神扎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用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他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民间供奉的灶君神码各不相同。一种为灶神夫妇形象,神案前有宝马驮着钱财珠宝,两旁有门神侍立,画面两侧又竖排绘有八仙形象。灶王府上方置当年节气表,装饰二龙升腾及快马报事的使者奔向南天门的图像。另一种双座灶君神码中仅刻灶君夫妇而无属吏仙童,但神座下端有牛郎织女图像,有祈祝农业丰收、丰衣足食及家宅和美之意。最有意思的是那种线墨版的灶君像。灶神两侧有两位夫人,神案下方为大门,有秦琼、尉迟敬德守卫,又有马童牵着马。
在民间,灶王爷的传说也很多,家乡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说灶王爷叫张生,家大业大,媳妇李氏孝敬老人,持家有方,甚是贤惠,美中不足的是不生育。过了几年,张生娶了第二房媳妇郭海棠,虽说貌若天仙,长得没挑儿,但是个游手好闲的角色,乡下称这种人是老鼠嫁猫——光吃不劳。张生娶了郭海棠后,对李氏横挑鼻子竖挑眼,后来干脆把李氏休了。李氏从此更勤劳了,没日没夜地干,日子越过越好,不几年就成了骡马成群的大财主。再说张生和郭海棠懒惰成性,谁也不肯干活,坐吃山空,几年下来把个偌大的家业散净,连饭都吃不到嘴里,美人儿郭海棠硬生生地饿死了。张生无奈,只好拉上枣木棍子要饭吃。这年腊月二十三,他要饭要到李氏家,李氏隔着门缝一瞧是他,恻隐之心顿生,便叫侍女把他领进厨房,让他尽着饱吃。张生正狼吞虎咽地吃着,李氏进来了,两人一照面,张生羞得脸红脖子粗,一头扎进了灶火里烧死了。张生到了天上,向玉皇大帝认了错,玉皇就封他为灶王爷,掌管各家祸福。
另外,汉族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所以,在封建时代,过小年“祭灶”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1、灶糖
灶糖是民间祭灶是最常见的一种供品了,主要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麦芽糖,另一种是用江米磨粉加上饴糖。很多地方会把灶糖做成中空的南瓜状,所以也叫“糖瓜”。老北京人把灶糖叫做“关东糖”,言其做法传自关东地区。江苏地区商业发达,习惯将灶糖做成元宝型,叫做“糖元宝”。另外,各地还有把灶糖做成小鸡小鸭或葫芦荸荠一类的,形状很是多样。其实用糖当供品,主要是两层意思。除了咱们前面说的吃甜食嘴甜之外,还有一点很有趣。用来做灶糖的材料,除了甜之外,黏性还特别大。老百姓觉得灶王爷吃了这个糖之后,嘴就给黏住了,自然就说不了坏话了。可见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很多信仰,其实功利色彩是比较重的,不太像西方的一些宗教,对神灵那般崇敬。
2、糖饼
除了灶糖之外,很多地方还会为灶王爷准备糖饼,按地方不同有面饼和米饼两大类,这应该是和物产不同有关系。比如在陕西同官,有一种叫“灶火饨”的糖面饼,是当地祭灶的必备供品。而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就用糯米和糖做成的米饼、糍饼来祭灶。
3、水饺和粉团
北方的很多地方,有“出门饺子回家面”的说法,灶王爷作为老百姓家里的“一家之主”,出门远行前的一碗饺子那是少不了的,所以饺子也是北方地区很常见的一种祭灶供品。比如山东聊城地区,小年晚上祭灶的时候就拜一碗或三碗睡觉,在碗上搭放几双筷子。江浙一带普遍用粉团作为祭灶的供品,当然粉团的做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江苏地区的一些地方,腊月二十四晚上用米粉和红糖各半,搓成团子,当地叫“玛瑙团”。在祭祀的时候,还要把四个团子摞起来。也有些地方,会用米粉做成一些小鸡小鹅一类的小物件,一并煮来祭祀。浙江湖州双林地区,祭灶的时候会做一种“送灶圆子”,用糯米和南瓜和成**,也有做成元宝形状的。
4、各类糕、馍
各种糕、馍也是祭灶常见的供品。比如在陕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区,祭灶就常用一种枣山馍馍,实际上就是一种布满红枣的大馒头。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大!比较大的直径半尺,高一尺多,有十多斤重!当然,有些比较讲究的地方,会给馍馍搞出各种造型,比如以大红枣为中心做出云纹啊如意纹之类。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做“上山老虎下山羊”造型的,老虎上山不吃人,羊下山表示平安回家了,都是一些吉祥的期许。也有些地方会做各种糕来祭祀,原料各地不一,但无一例外都很黏,估计跟粘嘴的糖食有异曲同工之处。
















谢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