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的人物简介

员工 0 41

董明的人物简介,第1张

董明的人物简介
导读:董明全国道德模范轮椅上的爱心使者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创始人武汉青联·董明爱心基金发起人湖北经视欢乐送爱心主持人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中国最具感染力演讲师心灵导师中国实战派心理咨询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男儿当立志报国 “覆巢

董明

全国道德模范

轮椅上的爱心使者

董明爱心志愿者团队创始人武汉青联·董明爱心基金发起人

湖北经视欢乐送爱心主持人

湖北武汉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师

中国最具感染力演讲师

心灵导师中国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国家级心理咨询师

男儿当立志报国

“覆巢之下无完卵,国破陆沉家不全。男儿立志在万里,一心报国最为先。”不管有什么样的动机,穿上了军装,就得担起保卫祖国的重任。作为一个“少小即从戎,今已头如雪”的老兵,我想和新战士们谈谈如何迈好这人生转折的重大一步。

——敢于“亮剑”。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领土被分割,财富被掠夺,人民被屠杀,鲜血和眼泪流成了河。单是8年抗战,就牺牲了数以千万计的同胞。在中国***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今天,我们要振兴中华,和平发展,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战争时伏时起,爆炸声未曾止息。我们不要别人一寸土地,但一旦外敌入侵,身为军人,就得敢于“亮剑”,挺身卫国。“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彻底打败敌人,决不罢休。这种敢于“亮剑”的精神,是我军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

——增进技能。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磨练,提高素质,增进技能,才能担当重任。当兵卫国,是天大的重任。而未来战争,打的是高科技。身为军人,不努力增进技能,就完不成任务。为此,就得在本职岗位上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现在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我们增进技能开辟了广阔前景。“抬目四顾乾坤阔,日月星辰任我攀。”“神五”、“神六”的宇航员,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却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脚踏实地,不断攀登,为增强国力、巩固国防贡献聪明才智。

——砥砺意志。无论平时或战时,军队成员都会遇到各种艰难困苦。战争年代,我所在的部队,数九寒冬,面对敌人围追堵截,曾8昼夜不眠不休,忍饥受冻顽强冲杀,才转危为安。可以说,我们的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吃尽苦中苦,换来新中国”,乃是历史的真实。今后再有战争,后勤保障肯定比过去好,但依然会有想像不到的困难,如大漠荒原、崇山峻岭、酷热严寒、雨雪风暴、供应中断等等。作为一名军人,只有从精神到体魄都坚强如钢,才能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顽强坚韧,是我们履行使命所不可或缺的。

亲爱的新战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初征。在光荣踏上军旅征程之初,希望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男儿立志当自强 千金不换从军梦

“吴老板的小孩吴存有报名参军了!”废品收购站老板吴青弟,将小儿子送检参军,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吴青弟道出了原因:“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部队这个大学校能让我的儿子更成熟,我就想把孩子送到部队,让他通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炼成一块好钢。再说我一年能赚30多万元,家里不愁没钱花。”其实,当兵也是吴青弟一生的梦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没能实现这个愿望。

当她的小儿子表示愿意当兵时,吴青弟非常支持小儿子的选择。她高兴地说,小儿子2002年考上了福建工业学校,每次回家就不想去上学,总想办厂做生意。2003年家里投资20多万创办了塑料加工厂,满足了他的心愿。但我总感觉到,他无论在生意场上还是为人处世上还比较欠缺,社会经历也不够。将他送到部队锻炼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从小就向往军营,喜欢当兵,如今我的同学一个个考入大学,我总感到很失落。如果能够被征集入伍,我要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为家乡争光。”小儿子吴存有坚定地表示。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全家人的赞同。于是,吴青弟就替儿子报了名,让他了却两代人身穿国防绿的心愿。

好男儿立志要当兵

连日来,在县人武部大院,来自各乡镇的1665名预征对象在陆续上站体检。在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中,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老板,有的是收入颇丰的工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心中只有一个梦想:“到绿色军营锻炼去!”

兄弟争当兵

在此次体检中,一对兄弟俩令人特别感动,他们一同要求参军,一同要求报效祖国。

这两位应征青年来自上塘镇中联村,哥哥叫邱金珠,弟弟叫邱定龙,他们放弃在瓯北某服装公司和温州某汽车修理厂的工作,特地赶回家参加体检。

据了解,今年3月份,他们的父亲不幸离开人世,家里只有兄弟俩及母亲三人,生活十分艰苦。为了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他母亲鼓励兄弟俩去参军报国,遗憾的是在体检过程中哥哥邱金珠因身体不合格被淘汰。邱金珠说:“为了这次当兵,我特地放弃汽车修理工作,从温州赶回家参检,这也是我最后的一个机会。”说话间,他的眼睛湿润了。在场的弟弟说:“我俩真的很想到部队锻炼,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今天我能顺利通过体检关,非常高兴。本来我在瓯北某制衣有限公司当裁剪老师,月薪1500多元,但在人的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已做好吃苦的准备,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做梦到军营

“我要当兵!我要当兵……”在前天的应征青年体检中,一位来自瓯北镇塘头村的小伙子董明开看见我们在县人武部大院内采访,硬拉着我们给他拍照留念,以表自己对当兵的向往。

18岁的董明开在众多的应征青年中很不起眼,但年纪轻轻就已在瓯北某企业干了近两年,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他说,他的家庭里至今还没有人去当过兵。他从小就立志要当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当兵梦在他的脑海里越演越烈,甚至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到了军营。董明开说,大家都说部队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能去部队这所大学校去锻炼和深造是他最大的愿望。

董明开最后还拉着我们说,此次参检,他所在的企业老板也非常支持,而他自己也充满信心,一定能圆当兵梦。在记者采访结束时,获悉董明开体检已顺利过关。

未圆父亲愿

已通过初检的杨振瓯在前天的体检中不幸被淘汰出局,一脸的不乐意在他脸上流露出来,在人武部大院内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身旁的母亲不断地开导他:别灰心,下次还有机会的。

杨振瓯现就读于上海广播电视大学。进大学校门一年的他起先并不愿意去当兵,而军人出身的父亲杨银友却十分希望儿子去当兵。杨银友认为自己虽在生意场上较为成功,也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对部队情缘久久未忘。他多次劝儿子去参军,去大军营锻炼锻炼。儿子最终懂得了家长的一片苦心,决定去部队好好锻炼自己。在家长的陪同下,杨振瓯两次从上海赶来参检。可严格的体检却使他与军营擦肩而过。

据父亲杨银友说,孩子一直在外读书,缺少部队锻炼,可惜他体检过不了关,太可惜了!

延续军人梦

“我父亲是北京空军出身,我姐姐和哥哥也是上海武警和昆明陆军出身,我也要成为一名军人。”预征对象叶雷明说起自己的家史和自己的军人梦想头头是道。

1.82米的身高和清秀的脸庞让在场体检的许多应征青年所羡慕,谈吐举止间又透出一副男子汉的气概。高中毕业的叶雷明说起自己的当兵梦就一脸憧憬。他说,可能是家庭的影响特别大吧,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里,处处听到的是当兵的故事,看到了军人的威严和魄力,也看到了军人的执着追求,当兵愿望越来越强。叶雷明说,在此次参检前,我已跟家人谈过,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抉择,但同时也要我做好吃苦的准备。

“脚下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今后是留队还是退伍,这都将在我人生的坐标上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要积极报效祖国,把我的军人世家的精神延续下去。”叶雷明说。

如果你想成为,就送礼物。不送礼物是不行的。你应该对自己糟糕的表现进行自我检讨。多向别人学习,但也许你没有抓住机会?呵呵。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成功很快就会到来。不要把这当成太多的心理负担,案例:董明,刚满30岁,在本校出版社工作七年。董明工作一丝不苟。他策划了多套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书籍,承担了两个人的工作量。

东明有西北汉子的典型性格,上进稳重老实执着,但也有西北汉子的典型弱点,太憨厚不够精明。工作的董明与编辑部主任程青就该系列的策划进行了争论,甚至提出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见,就不承担这项任务。作为直属上级,程青一直很欣赏董明的业务能力,但认为董明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评论:管理者应该能够发现下属的缺点,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下属改进。年初,出版社对中高层进行人事调整,程青升任副总编。

出版社的很多员工都认为,编辑部主任这个职位一定是主任的名字。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刚工作两年的北大研究生齐勇担任编审。年中,出版社成立了新的音像出版编辑部,另一位资历和能力与其相差甚远的同事担任了新部门的主任,声音很高的董明再次落败。经过两次不成功的升职,董明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甚至开始准备跳槽。其他员工也很同情董明的经历。在这一点上,作为老板的齐永和和分管领导的程青也觉得很被动。如何保住董的名声?

他怎么能安心工作?小贴士: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设立多渠道职业发展,设立内部职称,防止优秀员工因工作限制被埋没;开展管理技能培训。只具备专业技能而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不能做好管理工作,可以给他这方面的培训和专业上的认可;领导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程青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领导工作的管理者,其实在自身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歌词提供错误,正确歌词是:苦涩的海风阵阵吹送,想起过去的岁月里,和你朝朝暮暮看日落又日升。

歌名:《惜别的海岸》

演唱:江蕙 

作词:董家铭(董明正)

作曲:董家铭(董明正)

歌词:

1、国语歌词:

苦涩的海风阵阵吹送

海面一片朦胧何处有你影踪

远处汽笛声声夹着海浪声

吹老我美丽的人生

想起过去的岁月里

在这残旧的海岸上

和你朝朝暮暮看日落又日升

虽然你已不在我身边

对你的情意永在我心田

此情此景旧日的爱

只有挥手说再见

2、台语歌词:

为着环境未冻来完成

彼段永远难忘的恋情

孤单来到昔日的海岸

景致犹原也无改变

不平静的海涌声

像阮不平静的心情

啊~离别的情景浮在眼前

虽然一切拢是环境来造成

对你的感情也是无变

我也永远期待着

咱的幸福的前程

扩展资料:

《惜别的海岸》,由董家铭(董明正)作词、作曲,江蕙演唱一首的歌曲。发行于1984年,收录在同名专辑《惜别的海岸》中。

专辑曲目:《惜别的海岸》、《风雨恋情》、《女人的心情》、《人客的要求》、《夜夜为你来失眠》、《酒矸通卖无》、《爱人是行船人》、《再会啊港都》、《看破的爱》、《阮的命底》、《妈妈是歌星》、《离别的公共电话》。

歌曲简谱:

—惜别的海岸

—江蕙

河南濮阳范县有个白衣阁乡,很好听的一个名字,就坐落在黄河岸边,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 这里诞生的人,大都拥有着和黄河一样厚重质朴的美好品质。

1925年5月,这里的北街村诞生了一个孩子,父母给他起名作李文祥, 却不料这孩子不是“文祥”,而成了“武祥”。

李文祥1947年加入解放军,先后参与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一路从普通战士做到了副连长,先后荣立二等功、特等功、一等功, 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

可就是如此一个显赫功臣,却在1956年选择了复员,转业到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担任保卫科干事一职。

因为他是党员,这是国家需要,他就要起带头作用!1966年,他再次做出了令人吃惊的选择—— 回乡务农,原因是当年国家号召精简干部、支援农村。

就这样,英雄回归为农民,他却一点都不彷徨,只因为他本来就是土地的孩子, 他热爱他与战友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祥和生活。

李文祥的故事一直被尘封,连妻子儿女都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丈夫(父亲)曾经打过仗,却不曾知晓他有过那般光辉的经历,不曾知晓他是共和国的赫赫功臣。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改善,功利色彩不免多了起来。北街村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落,同样不能免俗。

乡亲们受新思潮的影响,认为入伍当兵和在家种地都是没出息的表现, 唯有出去闯荡出一番事业、或者成为单位干部,这才是最好的出路。

李文祥当然就成了这些乡亲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诸如 “当兵有什么用,你文祥大爷现在不也是在家种地?”“当兵后悔了吧,文祥你要是一直在单位,现在指不定当什么官呢?”

此类的话,李文祥时有听到, 可他每次都只是摇头笑笑,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村民说的风凉话,这大抵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军人这个职业的神圣,不理解军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那般牺牲。

就像张召忠少将,在回忆1956年大裁军时,说前线有不少战士正挤在小艇上、高脚屋里守卫着祖国的东南海防,却突然就得脱下军装,转业去到地方,有很多老底子部队突然就没了。

时间来到了2011年1月4日,李文祥老人已然86岁了。 当时的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慰问老战士,去到李文祥家里,与李老热络地聊起过去,他觉得这个老人不简单。

卢书记试探的问有没有什么纪念品,李老点了点头,找到钥匙打开了一个带锁的抽屉,从里面小心地拿出一个布包,从中取出一块手表,说这是他打济南时用部队给的奖金买的。

卢书记发现,李老拿出的布包里除过手表,还有很多物品, 经得李老同意,他拿过来逐一端详,立马就被震惊到了。

那赫然是: 济南战役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军功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一等功奖章、福州战役的人民功臣奖状、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等!

激动、震撼、振奋等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卢书记久久不能平静,他满含热泪地再次握住了李老的手,用无比诚挚的语气说道: “您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咋一直没有给政府说过呢,刚才我们絮叨的时候也不见你提起?”

确实,李老很少与人说起过往,只是闷着头在做事。今天也是卢书记问起,他才提起兴致说了些,可也只是他经历过了哪些精彩战斗、和哪些战友一起战斗过等, 却没提起自己的记功之事。

以上就是李文祥的主要事迹,下面来跟随笔者,来真正地走进老兵李文祥的人生,来瞧瞧这些事迹背后的点点滴滴。

李文祥1925年出生,5岁那年, 母亲因长久的劳累过度致疾、且一直得不到很好救治,不幸去世,只剩父亲带着李文祥和弟弟艰难度日。

黄河岸边几亩贫瘠的土地,是他们所有的依仗。

1938年5月,日寇攻陷了中原要害——徐州,随即沿陇海线西进,兵锋直逼河南郑州。

日军穷凶极恶而来,国内的抗战形势不容乐观, 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的进逼步伐,做出了一个惨无人道的决策:决堤河南市郊17公里处的黄河渡口——花园口。

花园口决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缓了日军的进击,也给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可是,真正受损失的,还是黄河下游的中国人民,决堤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尤其是造成了不久后的河南全面大灾荒。

花园口决堤前后造成了百万人的生灵涂炭。这其中,就包括李文祥一家, 花园口决堤再加上日寇的持续欺压,河南大地少有安生之处。

李父无奈之下,只得带着两个儿子,背井离乡地一路乞讨去到了安徽图谋生计。

当时的河南人有三大恨:一恨日本鬼子侵占河南;二恨蒋介石决堤花园口;三恨那蝗虫过境。这也是李文祥的三大恨, 日本人与蒋介石,是造成李文祥幼年漂泊的重要原因。

幼年的艰辛生活与流亡之旅,磨炼出了他坚毅的性格。在从河南流亡到安徽的路上, 他看到了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的凄惨百姓,逐渐萌生出了改变这一境况的想法。

他们沿途经过安徽萧县时,在一个村子里歇脚,李文祥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幕: 13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伙子,正兴致冲冲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去连夜去加入新四军的事情。

新四军是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作战的正规工农红军、以及散落各地的地方性游击队,在抗战时期联合组建而成。

新四军是***在抗日战场上的正面部队,配穿德式军装,装备相对在北方抗战的八路军是要好上不少的。

李文祥此时并不完全清楚新四军的组成与全貌,可他知道最重要的两点:其一,他们是真正打日本鬼子的队伍;其二, 他们是***的队伍,不是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

当天夜里,李文祥趁着父亲和弟弟睡熟后,偷偷地找到了那13个进步青年,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请他们带上他一起。

就这样,李文祥去到了新四军的萧县大队支部,从此踏上了军旅之路。

李文祥这一走,可是让父亲焦急得不得了,连着找了好多天,才打听到一伙青年在萧县大队接受新兵训练。 李父去了后,发现儿子果然在此,给大队队长说明了情况,队长让李文祥自己做决定。

李文祥想都不想,便给了父亲和队长一个答案: 我不回去,要留下来当兵杀鬼子。

父亲看儿子心意已决,想着这也是个出路。在叮嘱了儿子一番后,就叹息着独自离去了。

不久后,李文祥这批新兵连同萧县大队大部,都被编入了新四军4师11旅32团, 奉命在淮北一线,与日军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李文祥这一年15岁,可当时队伍收入年龄要求起码是16岁,他去萧县大队前就听13个同伴说过这一点。 是以,他在介绍自己时,就把自己说大了一岁。

这一时期,贫苦人家的孩子,连填饱肚子都是奢望,自然谈不上什么营养,几乎都发育得迟滞了一些,一个个都面黄肌瘦的,李文祥报大一岁也没人怀疑。

十五六岁的孩子,上级自然不会直接派到一线战场,多是会委任一些通信员、交通员之类的职务。 想想也是,以这样的幼稚面貌,在敌占区往来活动,也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

李文祥也是如此,在32团的头一年,一直担任着通信员,经常带着上级的指示或者文件,游走穿梭在敌占区,去给其他队伍进行传达。 没有通信任务的时候,就负责一些基本的侦察与巡视。

经过一年时间的磨炼,李文祥成长为了一个合格的老兵,被批准进入战斗部队,跟随队伍一起打入侵者。

李文祥跟随队伍,去到了洪泽湖一带,在这地形优越、势力交错、群众基础良好的地方,从事持续性的游击作战。

李文祥这个河南的“旱鸭子”,去到洪泽湖水乡,很快便学会了游泳。 有时候要靠着一根芦苇杆在水里潜伏好长时间。

因为训练的需要,李文祥有时候更要在窝在芦苇荡里好久,在这种环境下, 没有多久身体就出现了很多红疹子。

据李文祥回忆,说那时候条件真的很苦,日军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他们有精良的步枪与手雷,而新四军的武器比较落后, 子弹数量更是大大的不足,甚至一度只能给每个士兵配发四发子弹。

可是,战士们却没有一人离开队伍。

抗战胜利不久后,我军的敌人又变为了国民党军,新四军大部都归建为了华东野战军(后改名为第三野战军), 李文祥终于有了可以让他一雪此大恨的机会。

却不料,上级认为他能读书写字、人又机灵严谨,就把他编去了后方的军医院,让他担任救护伤员的卫生兵。 李文祥起初很是不忿,然而军令如山,他还是去军医院报到了。

做了卫生兵后,每每看见战友被伤浑身鲜血地抬来,他都心疼万分;可是经过他们的努力,可以给战友们减轻一些痛苦,让他们慢慢恢复,他又觉得,即使身处后方,也是在战斗!

然而,卫生队的条件有限,除过红汞、碘酒、纱布、绷带等这些基本的救护工具外,其他啥都没有, 他们只能干看着好多战友,因伤口发炎而忍受百般痛楚,甚至有的不幸牺牲。

几个月后,李文祥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卫生兵,随着许多青年学生加入队伍,他又被从军医院给“踢”了出来,听从组织的安排去学习了爆破技术, 随即回到华野的一线战斗部队,被编入了第10纵队29师85团。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这是一次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重大战役。当时的济南,是由国民党军五虎将之一的王耀武,带领着十多万国军能征善守的国民党军精锐镇守的,而济南城又是典型的城坚池厚, 我军攻打济南,国内外的大多数人都很是不看好。

然而,再坚固的城池也无法拦住解放军的攻打,仅仅8个昼夜,解放军便成功攻克济南,连王耀武也被我军俘虏。

而李文祥所在的部队,在此战中负责西线的进攻事宜, 他们用雷霆滚滚般的攻势,打破了“永镇门”的“永镇”二字!

只不过,这期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敌人的守城事宜做得很是完备,像火炮、火焰喷射器、霰弹枪、烟雾弹等配备良多,甚至毒气弹也有不少。

我军初时连抵达济南城下也无法做到,直到吴化文部率众起义,才改善了这一状况,不过敌军的坚守还是异常顽强。

李文祥亲眼看着一个又一个战友被抬下来,有的甚至连尸体都不成样子了, 部队减员非常严重。

在又要发起一次重大冲锋时,原来的突击队人员不足,指导员让是党员的出列,李文祥这个不是党员的也站了出来。

指导员厉喝: “你出来干嘛?” 李文祥态度坚决地说: “以前我不是党员,可我想要入党!”

随后的战斗中,在炮兵的掩护下,突击队用生命打开了一条血路, 李文祥推着一大车炸药,冲向了济南西城墙,随着“嘭”的一声爆响,济南“完蛋了”!

1948年冬季,淮海战役打响,华野第10纵队是主力之一, 战斗打响前李文祥担任副班长,战斗中提干成为班长。

李文祥他们班奉命参与守卫徐州北部的碾庄阵地, 以落后的装备硬是阻击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整4天4夜,最终联合大部队全歼该部10多万敌军。

1949年3月,李文祥所在的部队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10兵团28军83师247团;4月,李文祥正式成为***员,并跟随部队南下,参与了影响深远的渡江作战。

同年5月,李文祥参与攻打上海刘行国际电台,该电台的碉堡是日军当年花费大力气修建的, 日军投降后落到了国民党的手里,仍旧是极重要的设施,每年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来加强防御建设。

为攻陷该地,我军近万人伤亡,李文祥他们排打得只剩下了三个人。

一个夜里,李文祥又再次接受重任,在战友们声东击西的掩护下,偷偷地和几个爆破组的战友, 扛着炸药包潜入到敌人的碉堡附近,悄然地发动了奇袭。

国军的碉堡,就只有两种命运,一是主动被国民党军献给我军,另一种就是被我军给攻克甚至直接炸毁。而李文祥就是执行后一任务的重要人物。

李文祥的战斗经历,还有很多很多,他所做的贡献, 从1947年的一个普通战士,一步步升为后来的副连长,以及荣获的多枚军功章与重要战役的纪念勋章,便足以说明一切了。

1956年,李文祥转业到地方担任保卫科干事, 这一年他已经31岁了,却还是光棍一个。

在部队里像他这样的中低级军官,是没有多少机会能经常接触到女同志的,偶尔就是有机会,那也是一个“狼多肉少”的状态,他也就给耽搁了下来。

可到地方后,当即便不一样了,他不仅是个干部,还是过打过仗、当过兵的干部, 那一举一动流露出来的风采,很是能吸引年轻姑娘的青睐。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与小他10岁的陈宝珍,从相识、相知、相恋,一步步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1962年,国家正值大困难时期,作为***员的李文祥,在组织“精简支农”的号召下,毅然离开了三建保卫科干事的体面岗位, 选择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河南范县老家搞农业建设。

回乡后,李文祥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了老家的土地上,不久后被大家推举为生产队长和村委会主任, 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带着乡亲们,去修渠复耕,以创造更好的生活。

李文祥的老家白衣阁乡北街村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这儿一直是有名的黄泛区,土地多为盐碱地,要实地复耕这难度极大。

可李文祥认为,这相比当年打仗攻城,并不算什么,作为一个***员,就应该有着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给乡亲们起到带头作用。

从1962年到2011年,这49年间,李老从没有给别人提起过他的光辉经历, 他的那些光辉象征一直被他锁在抽屉里。

乡亲们都只以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复转军人,只认为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

起初回到老家时,他们夫妇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个四处漏风的破庙里将就了好些日子,后来又三次搬家借居。

妻子陈宝珍是福建人,来到河南后很是受不了这儿的严寒,李文祥很是心疼,只是劝妻子再坚持坚持。一直到村子里所有人都盖了新房后,李文祥1983年才盖了自己的三间平房,这才有了一个真正的栖身之所。

一直和李文祥“搭班子”的村支书董明瑞老人,曾这样评价过李老: “老李这个人光明磊落,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全村都住上新房,他是最后一个才盖的。”

李文祥自己连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和家人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靠着过往的一点积蓄以及种地来勉强维持生活。

即便这样,只要村里有需要,他还是会毅然拿出自己的钱,来为村民们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文祥回乡后的半个世纪里,白衣阁乡遭受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政府给与当地成千上万的村民以资助。然而, 在乡里的各类救济花名册上,却始终不曾有李文祥的名字。

李文祥原来工作过的福建省建设厅,曾专门派出同志两次来到范县, 打算给李文祥恢复干部身份,落实他的生活待遇,承诺他立马就可以回到城市去工作与生活。

可这都被李文祥给直接拒绝掉了。面对这金钱、权力的诱惑,他不曾有丝毫动摇,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觉得乡亲们还没有脱贫,他就应该坚守在这儿。

而且,他觉得这儿挺好的,丝毫不比大城市差! 作为一个并没有接受过多少高级教育的老兵与农民,却能拥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至高情怀,着实让人佩服。

老人淡淡了指了指不远处的黄河,笑着说到: “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李文祥,幼时继承了黄河的激荡与澎湃,去到人民军队里立下了赫赫战功;

中年时回到家乡,又继承了黄河的雍容与厚重,在家乡这片土地叙写出了另一番不朽传说。

向李文祥致敬!

-完-

因为这些员工不知道在生活中应该和领导是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在工作中如果比较疏离的话,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表现得很热络,在工作中表现出是上下级关系,在生活中如果表现得太随意可能会导致领导对你有看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员工并没有把领导当作朋友,而是一个陌生人,人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尤其是长辈,还是隔代的,所以他们就会尽量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

还有一些员工,他们因为自身性格的问题,本来就不善于和人相处,要是遇到领导更不知道应该表现出怎样的态度。有一些领导呢,自身问题也很大,喜欢表现得耀武扬威,有些领导在工作中助长歪风邪气,喜欢让员工为自己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喜欢员工拍他马屁,请客送礼,这两个原因都会使员工想要回避领导。

但是我们要正视和领导接触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要学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一定要自然大方,不要为萎缩缩,公司里面一些默默无闻,从不和领导接触的老员工,其实如果他们积极一点,早就有升职加薪的机会了,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尽量回避,在领导心中没有存在感。领导也看不到他的能力,从而错失良机。

所以说,和领导接触时,在生活中遇到就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在职场中就和他谈工作问题。不要惧怕领导,他又不能吃了你,自然的态度才是应对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