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酸败门”:冷链不冷鲜变酸|光明乳业冷链

员工 0 64

光明乳业“酸败门”:冷链不冷鲜变酸|光明乳业冷链,第1张

光明乳业“酸败门”:冷链不冷鲜变酸|光明乳业冷链
导读:  光明牛奶酸败门发生后第四天,9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杨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质监部门已责令光明公司全面开展质量安全整顿。目前,上海市质监部门已向生产厂方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严格按照规范生产,同时立即开展车辆管理、冷链管

  光明牛奶酸败门发生后第四天,9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杨俊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质监部门已责令光明公司全面开展质量安全整顿。目前,上海市质监部门已向生产厂方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其严格按照规范生产,同时立即开展车辆管理、冷链管理大检查,加强对驾驶员、配送工和仓库管理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冷链管理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

四月四起食品安全事故,从生产过程中混入碱水到芝士片菌落总数超标再到牛奶变酸奶,光明牛奶的发展之路还会一路光明吗?

冷链不冷鲜奶变酸奶

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对乳制品抽查“抽死人”的抱怨犹在耳畔,光明牛奶又陷入牛奶酸败门,也用事实说明:质监部门对于光明乳业的抽检不是太多而是还不够。

9月8日,上海多个区的“光明随心订”订户发现,收到的220毫升装的光明小口瓶鲜牛奶(食用生产批号为20120907)味道怪异,疑为变质。光明乳业随后通过官方网站公告称,截至当天下午,公司共接到关于小口瓶鲜奶的投诉952起。

根据光明乳业澄清公告显示,2012年9月8日早,公司接到消费者投诉,反映上海乳品四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口瓶鲜奶口感出现酸败的情况。经初步分析,产品发生酸败的原因是:该批次产品从工厂下线后集中存放于大冷库,为满足9月8日的送奶上门服务,在配送前进行移库的过程中,因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

与之相矛盾的是,此次涉事的送奶公司给出的解释为:牛奶出现异味因“昨天(送奶)公司员工有一个失职,关冷库门的时候把冷气关掉了”。

面对如此说法,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研奇表示,公司公告的解释是经过调查研究给出的真实原因,“之所以事故发生当天的下午才正式对外公告,就是因为一直在调查真正原因”。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生鲜奶对奶源的要求高,而且需要冷链输送,市面售价比常温奶一般高20%左右,利润空间较大,不过其保质期较短,易造成损失。常温奶成本小,保质期较长,有利于库存周转,所产生的整体净利润略高。蒙牛伊利以生产常温奶为主,而光明乳业则是生鲜奶企业的代表。

“号称每日全程低温直送的鲜奶出现问题,但是光明乳业的回答不仅自相矛盾,还含糊其辞。”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生鲜奶的生产技术不难,关键就是冷链的建设,即强调所有环节都在冷藏环境下(0-4摄氏度)进行并保持不中断。

此次涉事的鲜奶,其生产销售路径应该是:鲜奶生产后应在冷库中存放,使用冷藏车将产品从工厂送到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到社区奶站,放入社区小冷库,再由送奶工送到每个门户。在市区,平均每个送奶工负责200户人家。

因此该专家质疑:鲜奶的用户分布在上海各处,一天之内就有近千个投诉,如果按照光明乳业的解释是车辆温度出现问题,为何会有这么多车辆同时出现问题?另外,如果是车辆出了问题,上海目前的高温和冷链要求的0-4摄氏度差距之大,即使不用什么仪器测量也能直接感受到,光明乳业为何还会将运输中明显温度不对的牛奶继续送达消费者手中呢?

乳业专家王丁棉也提出质疑:上海市内的配送,早晨时间一两个小时完全可以到达,即使配送车辆出了问题,鲜奶离开冷库两个小时内也不可能发生酸败,此次事故或许另有原因。

向健军表示,光明乳业存在的漏洞主要有:第一,管理方面,该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机制,使生产各环节衔接通畅,及时反馈产品信息;第二,内部监管方面,此次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内部监管不力,没有严格把控住“质量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内部监测力度。

严查还得重罚

这已经不是光明乳业第一次因产品运输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了。就在今年7月20日,光明乳业就被广州工商局查出产品菌落总数超标,对此光明乳业称,菌落总数超标的原因为长途运输过程中挤压受损、加上销售环境的温度不稳定所致。

不仅如此,6月15日,安徽颍上县6名小学生在饮用光明牛奶后出现呕吐等不适症状;而就在同一月的28日,光明乳业因27日的生产过程中混入碱水,导致其优倍牛奶出现质量问题。事发后,光明乳业对“问题牛奶”进行了赔偿召回。另外,在7月20日,广州市工商局发布二季度乳制品及含乳食品抽样检验情况,由奥德华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光明奶油(2012年4月23日生产)、上海光明奶酪黄油有限公司梵古易乳制品分公司2012年2月23日生产的50%减脂芝士片菌落总数超标。

对于这些生产运输中犯下的低级错误,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还在8月28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表示:中国乳企生产硬件配备世界领先,管理水平也不差,检测手段、质量控制等都很先进,不应妄自菲薄。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关于食品安全有不同的法律,这些法律中对同样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也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这就给企业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即使按照最严厉的《食品安全法》,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食品最高可以给予十倍的价格赔偿,对于年营收以亿元计算的乳品企业来说也是小打小闹的惩处,因此食品安全方面应该用严刑峻法。

过度扩张导致屡犯低级错误

刚刚披露的光明乳业2012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共实现收入6461亿元,同比增长1649%;净利润9668万元,同比增长3189%。这一成绩远远好于伊利和蒙牛等其他国内大型乳品企业。光明称,收入和利润的增加来源于实现鲜奶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同时推动常温产品的结构升级。

与此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363%,财务费用4519万元,同比增长9934%;广告及营销服务费占销售费用的63%,其中广告费为332亿元;营销及销售费用为874亿元,分别较上期增长269%和267%。如此高的负债率和快速增长的财务费用已经明显影响到公司的利润和发展。

如此高的负债率则源于公司的大举扩张。2010年7月38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西兰Synlait乳业51%股权;2011年上半年新西兰公司又增加超过2亿元的银行贷款;此外,公司从2010年上半年就宣称要自筹资金1468亿元,建设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乳制品生产线“马桥工业园区项目”,一直拖了两年项目到账不足一亿元,直到9月5日,光明乳业刚刚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净额139亿元投向闵行马桥光明乳业工业园区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产能。光明乳业去年年报显示,光罗列出来的在建工程就有22个。

在铺好了送奶上门的通路后,光明乳业配送的将不只是牛奶

 跻身世界乳业十强是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的远景目标,而成为物流企业和食品行业内冷藏物流的航空母舰则是其物流事业的最终目标。

 光明乳党闪⒂996年,是目前中国规模的乳制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去年,它的主营收入已经突破了50亿元并且销售额、利润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3条销售通路争市场

 国内乳品企业一般分为奶源型和城市型两种类型,光明是传统的城市型企业。它的销售通路有3条:一条是从工厂到物流配送中心再到一些大卖场、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光明对此的是“365×24”配送,就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配送。

 第二条通路是送奶上户,产品从工厂到配送中心,然后直接送到社区奶站,再由送奶工送到每个门户,完成最后1公里的配送。在市区,平均每个送奶工负责200户人家。

 第三条通路是将常温奶通过几百家经销商打入各地的商超和社区,这种销售通路是伊利和蒙牛这样的奶源型企业的主要销售通路。现在,光明乳业的常温奶已经覆盖到了全国500多个城市。

 光明自信比竞争对手多两条通路,在它看来,食品行业包括乳业发展到最后都将是阵地战,而到那时,光明的优势就会显示出来。

 刻意信息化

 直到2000年以前,光明还只是在某些环节上以与国内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一套小型系统支撑业务运作,但随着业务的迅速扩张,光明敏锐地意识到信息流对整个商流和物流的促进作用。它在决定上企业级ERP系统时,选择了具有国际背景的Oracle公司。

 但一个整体信息化平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光明乳业的物流事业部发现,公司的ERP系统主要作用在处理销售定单部分,无法完整控制企业对销售定单的履约,尤其是不能帮助全面管理仓库里的物流作业。

 从去年开始,光明有意识地引进了一些物流管理软件和一些与物流相关的信息化开发项目,其中最早引进的是WMS(仓库管理系统)。它开始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化是物流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并在投资17亿元兴建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里,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放在了信息化的开发上。

 冷酷到底

 为了支持自身的主营业务,光明乳业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完善它的冷藏物流。其乳业物流事业部总经理杨海欣说:“光明的物流第一是要服务自己,支持光明跻身于乳品业的世界十强;第二是要在食品行业内成为冷藏物流的航空母舰。”

 光明的鲜奶配送是冷链概念,即强调所有环节都在冷藏环境下(0-4摄氏度)进行并保持不中断。7月份,上海持续高温,一直保持在34摄氏度左右,可当你接近库房门口时,5米之外就能感受到一阵凉气从里面汹涌而出。

 光明是全机械化挤奶,牛奶一挤出来马上就被冷却,装入冷藏奶槽车送到工厂;到达工厂后,奶槽车直接与管道连接,进入加工程序;产品生产出来后都被放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冷库里,商超销售的产品由冷藏车直接配送到商超。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的设计思想是“门对门”,冷库有门廊,温度保持在0-10摄氏度的范围内,冷藏车到冷库接货时,车先倒进冷库门廊里的,从而保证这条链条永不中断。

 为了使冷链在最后1公里也能够不中断,光明先后共投入了500多万元来完善社区小冷库。7月份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说,光明在上海已经建立了200个社区小冷库。

 光明的鲜奶在社区小冷库里放置的时候温度还要冷却,这样等送到千家万户时,鲜奶就会达到一个合理的温度。据光明乳业公关部经理龚妍奇说,光明有2700多人的送奶大军,他们是用三轮车来完成最后配送的。这些三轮车也都有保温层和冰袋,甚至光明为用户提供的奶箱也都被设计成了保温型的,所以用户在早上7点上班前拿到的牛奶还是冷的。

 在整个华东地区,光明有1万多个网点,覆盖了20多个城市,冷藏车每天的运输量在5000吨左右,行程大概10万公里,相当于在上海与北京之间跑40个来回。光明以自有的200多辆冷藏车为核心车队,还整合了相当多的社会冷藏车资源来为其服务。

 迈向第三方物流

 光明乳业的物流事业部是经过几次大的变革才诞生的,最早的时候叫车队,归销售部管,后来叫运输公司,再后来才成立了物流事业部。

 1992年是光明发展历的一个里程碑。当时,现任总裁王佳芬开始对光明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其目标是使上海的光明成为华东的光明。那时,上海乳品企业有一厂、二厂、三厂等一大串,每个工厂都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和仓库、车队。通过一系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整合,运输公司成立了,但物流还只是简单的仓库加车队模式。

1996年,公司的正式成立使光明开始走向全国。为了配合商流的发展,销售部最早独立出来,这对整个物流又提出了客观要求。那年,光明乳业以八厂为基础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去年年底,它开始有系统地整合企业内的资源和社会资源,向社会公开招标,让社会车辆和仓库成为自己必要的辅助和补充。

 杨海欣说:“光明物流是在朝第三方物流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换。”

 实际上,光明乳业在今年6月底就已经拿到了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执照,而且已经开始为两家外资食品企业做配送业务。杨海欣说,他们看上的是光明强大的冷链配送能力。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比如,其中一家外企以前每到夏季就不得不停产某些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在夏季高温下无法运送到门店,在途中就会融化掉,而由于与光明的合作,它今年夏天不但没停产,还通过光明的网络向北京、广州等地配送产品。

 上海壹言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首席策划师汤志庆说,光明的通路今后可能并不单单送它的牛奶,还有很多社会性产品。

 “它在通路上投了很多钱,”汤说,“如果只用来送瓶装奶,那它的盈利将会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