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

老人 0 98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第1张

曹雪芹的生平介绍,特别是他与脂砚斋之间的关系。
导读: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后迁沈阳)。著有《红楼梦》。 据考,曹雪芹于就诞生在位于

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满族正白旗包衣,名沾(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祖籍辽阳(后迁沈阳)。著有《红楼梦》。 据考,曹雪芹于就诞生在位于南京的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位于如今南京的市中心大行宫地区,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4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 明朝天启元年(1618年),努尔哈赤统兵攻明,攻占沈阳、辽阳,曹宜的先祖被满军所虏,归依八旗正白旗“包衣”,先祖曹世远、高祖曹振彦本为汉族,沦为多尔衮的家奴。曹振彦颇受多尔衮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镶起义。入关后,改任文官,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都转运盐使等三品官职。 辽阳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标准像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母。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 另据周汝昌《红楼梦新证》记录: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年间曹家的一份密折中记载,曹雪芹之父曹頫(fǔ)实为曹寅之弟曹宣之子——由于曹寅及其孤子曹颙相继离世,康熙帝欲让曹家仍掌江宁织造之职,故令曹宣之子曹頫过继到曹寅一支,支撑门户并任江宁织造。如此说来,曹雪芹实为曹宣之孙,而非曹寅之孙。 曹寅病故,其子曹颙、继子曹頫(即曹寅之弟曹宣第四子)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由于曹振彦的亲孙子曹宜使坏,加之受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进京,住在蒜市口;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过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曹家被牵累,再次抄没,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修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享年约四十岁。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 曹雪芹故居

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 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据考《红楼梦》80回以后他已写完,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是由书商程伟元和官僚文人高鹗整理印行的,一般认为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编辑本段身世、籍贯之谜

不只他的生卒年一直存著争议,甚至连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按照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的说法,应该是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但有研究者认为他的字是芹圃,号是雪芹。他的生年,现在主要的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生于公元1715年,另一种说法认为他生于公元1724年。他的卒年,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3年,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4年,最后一种卒于公元1765年初春。 曹雪芹的上世的籍贯,现在也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河北丰润,明永乐年间迁至辽东铁岭,后来跟随清兵入关,另一种认为他的祖籍是辽阳,后迁沈阳,他的上组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清太宗天命六年(公元1633年)后金攻下了辽阳时归附,后随清兵入关。

编辑本段生平简表

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曹雪芹(20张) 雍正三年(乙巳1725) 乾隆元年(丙辰1736) 乾隆二年(丁巳1737) 乾隆五年(庚申1740)康熙朝废太子胤礽之长子弘皙谋立朝廷,暗刺乾隆,事败。雪芹家父被牵累,再次抄没,家遂破败。雪芹贫困流落。曾任内务府笔帖式。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初有清抄定本(未完)。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续作《石头记》。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脂批于第七十五回前记云:“乾隆二十一年丙子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为当时书稿进度情况。脂砚斋实为之助撰。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诗。回顾右翼宗学夜话,相劝勿作富家食客,“不如著书黄叶村”。此时雪芹当已到西山,离开敦惠伯富良家(西城石虎胡同)。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友人敦敏自是夏存诗至癸未年者,多咏及雪芹。 乾隆二十四年(乙卯1759)今存“乙卯本”《石头记》抄本,始有“脂砚”批语纪年。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今存“庚辰本”《石头记》,皆“脂砚斋四阅评过”。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重到金陵后返京,友人诗每言“秦淮旧梦人犹在”,“废官颓楼梦旧家”,皆隐指《红楼梦》写作。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敦敏有《佩刀质酒歌》,纪雪芹秋末来访共饮情况。脂批“壬午重阳”有“索书甚迫”之语。重阳后亦不复见批语。当有故事。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3)春二月末。敦敏诗邀雪芹三月初相聚(为敦诚生辰)。未至。秋日,受子痘殇,感伤成疾。脂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记之是“壬午除夕”逝世,卒年39岁。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敦诚开年挽诗:“晓风昨日拂铭旌”,“四十萧然太瘦生”,皆为史证。

编辑本段与《红楼梦》

著书缘由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南京。雍正六年曹家被抄没后才全家迁至北京。当时,曹雪芹年纪尚幼。曹雪芹究竟住在何处、他的青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等等这些问题,总因文献无证,不能确指。据红学家们的考证:曹雪芹幼时与获罪的曹頫等曹家人口进京,住在蒜市口,其家族在乾隆时代曾经复兴一时。后来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结识了敦诚、敦敏,并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最终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就落魄住到了西山黄叶村,他的不朽的巨著《石头记》可能就是在西郊的山村里写成的。 也有人认为《石头记》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教书时写成的。 曹雪芹晚年的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狂放,朋友们常把他比作晋朝的阮籍。他甚至穷困到“举家食粥” 的地步,常常要靠卖画来换酒喝。他的画很为当时的朋友们所推重,敦敏《题芹圃画石》诗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 可见曹雪芹的胸襟和画风。可惜他的遗作至今尚未被发现。 曹雪芹作品《石头记》

他的不朽巨著《石头记》的前八十回,早在他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 书的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遗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显然,曹家兴衰际遇与曹雪芹本人的困顿经历对他创作《红楼梦》起了重要的影响:原本过的是显赫贵族繁华奢侈的生活,听家人讲述祖上是如何的风光威严、荣华富贵;在亲身经历了家族败落之后,他从一个锦衣纨绔的贵公子摇身一变而成为了钦定罪囚的后裔,过上了穷愁潦倒、“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日子。“叹人世,终难定”,这种转瞬间荣兴辱衰的变幻,让他看清了统治阶层内部的冷酷和凶残,也使他出现根深蒂固的人世空幻悲观的思想。 经过了家道败落的转变,特别是在年移居西山农村之后,他对贫苦生活有了切身体会,与社会下层人民的来往增多,对社会的贫富悬殊及阶级对立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人生经历和思想认识,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打下了生活基础与思想基础根据现已发现的文献材料,可以认为,曹雪芹主要是由于不幸而幻变的生活遭际使其良多感慨“有所郁结,不得其道”,所以只能著书,回忆身世,抒发悲绪。

写作背景

曹雪芹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 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编辑本段族属辩析

对曹雪芹的民族身份问题现在还有争论。曹雪芹到底是满族,还是汉族?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早在后金时期就加入了满洲族籍,隶属满洲正白旗。到了曹雪芹这一代,曹家已经在满族中生活了100多年,满族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曹家的方方面面。不论从曹雪芹自身,还是从其著作《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到与满族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曹雪芹应该是满化了的汉族人,也可以说就是满族人。《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也将其祖上收录其中。 民族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斯大林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这是中国学术界长期接受的观点。 中国较早给民族下定义的是梁启超:“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重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居一地(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2]梁启超的定义将血统作为民族特质之一,但又说“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也就是说,其始是同一血统,但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同化,不同血统的人也可以是同一民族。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的民族中屡见不鲜,几乎没有一个民族在血统上是纯而又纯的。我国民族学家认为“:民族不是血缘组织,相反,它正是血缘组织瓦解之后的产物,因此,‘血统’是决不能作为民族的基本要素之一来确定的。”[3] 不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还是民族学家的观点,或从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民族都不等同于血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民族从来没有按照血缘来划分,而是依照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来划分。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一多民族的国家可以从秦始皇算起。汉民族一开始就与苗、越、东夷等边民来往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历史上的“五胡乱华”、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王朝的建立,都使得各民族人口相互混杂。不论那一个民族都很难说自己民族有所谓的“纯正的血统”。既使从全世界的民族发展来看,也很难找到血统完全纯正的民族。 满族从后金开始,大量的汉族人、蒙古族人、朝鲜族人涌进了满族这一共同体,他们在这一共同体中长期交往,共同生活,融为一体。虽然他们的血统不同,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就是满族,他们同处于一个民族共同体之中。 曹雪芹家是汉族血统无疑。但到了曹雪芹这辈,他们家已经加入了满洲八旗,并且在满族这个圈子里生活了一百多年,其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已经满族化了。 曹家加入了满洲族籍,不但已经得到了满族的认可,甚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曹家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被收录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中。《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又称《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因为是奉乾隆皇帝之敕编纂的。这部书的主要编纂人有,和亲王弘昼、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保和殿大学士讷亲、武英殿大学士福敏、文华殿大学士查郎阿、尚书徐元梦等。从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到乾隆九年(1744)结束,一共编写了9年时间。本书共收入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的满族姓氏1114个,主要记载其归顺时间,其原籍所在,其官级事迹,并且为各个姓氏中的重要人物立了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而不是八旗蒙古氏族通谱,更不是八旗汉军氏族通谱。曹家之所以能够进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他们家已经归属满洲八旗,其满洲族籍也已经得到了认可。由于这本书是乾隆皇帝“御制”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曹家的满洲族籍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可。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八旗满洲姓氏众多,向无汇载之书,难于稽考,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显然,他要求大学士们要编的是“满洲姓氏”通谱,而不是别的,并且经过乾隆皇帝“览定刊刻”。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十四中记载: 曹锡远,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 其子曹振彦,原任浙江盐法道。 孙曹玺,原任工部尚书;曹尔正,原任佐领。 曾孙曹寅,原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宜,原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曹荃,原任司库。 元孙曹颙,原任郎中;曹頫,原任员外郎;曹颀,原任二等侍卫兼佐领;曹天祜,现任州同。[4] 关于曹雪芹的族籍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汉族,一说汉军正白旗,一说汉军包衣等等。这些说法其实都不准确。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家的族籍应该是:满洲正白旗。曹雪芹也当如此。 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早在后金时期,就建立了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其中正黄旗、正白旗和镶黄旗为上三旗,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和镶蓝旗为下五旗。曹家祖上被俘后,隶属于满洲正白旗,也就是说从那时起,他们曹家就正式加入了满族,成为满族中的一员了。清代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曹家隶满洲八旗,无疑是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 从上面的谱续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祖上曹锡远很早就加入到了满族共同体之中。有关曹雪芹的家世,胡适先生做了很好的考证。他在《红楼梦考证》中第一次明确了曹家的世系: 曹锡远-曹振彦-曹玺-曹寅-曹頫(曹颙)-曹雪芹 也就是说,到了曹雪芹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曹家六代142年完全生活在满族中。他们已经“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满洲化”了。

编辑本段曹氏家族的满族化

曹家作为满族上三旗成员,满洲正白旗人,从昔日的包衣人身份,跃为满洲贵族。曹家虽系“包衣”出身,但百年过去,他们不仅加入满洲族籍,且已成为“名门望族”。曹家世代为官。到了曹雪芹的太爷曹玺那辈,已任工部尚书的要职。曹玺还当过“江宁织造”一职。《江南通志》一书直接写上了曹玺是满洲人,“江宁织造:曹玺,满洲人,康熙二年任”。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虽然只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三品大员,但同时当过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曹雪芹的父辈曹颙和曹頫也先后当过江宁织造。织造一职,官品虽然不高,但位置重要。它是由内务府管辖,直接为皇家服务,并且“油水”很大,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肥缺。从曹雪芹的太爷曹玺开始直到他的父辈曹頫为止,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共作了58年织造。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还是一名重要作家,著有《楝亭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并主持编辑了《全唐诗》,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几部戏剧作品。曹家到了曹寅这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曹寅母亲是康熙的乳母,满语作meme eniye(嬷嬷妈)。在满族中,乳母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说亲如生母,又胜于生母,因为她不仅要将皇子养大,而且要从小对他进行教育。据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一)记载: 康熙己卯夏四月,上南巡回驭,驻跸于江宁织造曹寅之府。曹世受国恩,与亲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渥。会庭中萱花盛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字以赐。[5] 曹寅与康熙从小关系甚密,又是他的伴读。他长期在南方任“织造”一职,名义上是掌管宫廷内部的织造事务,而实际上权势很大。袁枚在所著《随园诗话》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曰:‘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耳目’”。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康熙在位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是曹寅在职出面接驾,并以其织造府作为皇帝行宫。同时,曹寅还经常上奏江南事,并得到康熙帝的朱批。一次,康熙在其奏折上批道,以后有关地方诸事,“必具密折来奏”。还有一次,康熙得知曹寅得疟疾,便马上赐药,并破例用驿马星夜送去。所有这些可以看出,曹寅一家与皇家的亲密关系。 曹寅的两个女儿,也就是曹雪芹的两个亲姑姑分别嫁给了满洲王爷,其中一位“适镶红旗平郡王讷尔苏”,另一位“适王子侍卫某”。也就是说,曹家不仅是满洲贵族,而且与满洲皇室有血亲关系,已经成为皇亲国戚了。平郡王讷尔苏为克勤郡王岳托的重孙。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第一子,礼亲王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岳托在清初被封为克勤郡王,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之王,其后代不降等级,永袭王爵。讷尔苏于康熙四十年(1701)袭平郡王,雍正四年(1726)因罪革爵,乾隆五年(1740)卒,并按郡王品级下葬。其第一子福彭,于雍正四年(1726)袭平郡王,乾隆十三年(1749)薨。福彭第一子庆明,于乾隆十四年(1749)袭平郡王,乾隆十五年(1750)薨。讷尔苏之孙庆恒,于乾隆十五年(1750)袭平郡王,四十三年复克勤郡王号,四十四年(1779)薨。一直到清末,克勤郡王爵一直有人承袭。从亲戚关系上看,平郡王讷尔苏是曹雪芹的亲姑父,平郡王福彭是曹雪芹的表兄,平郡王庆明、庆恒则是曹雪芹的晚辈。应该说,曹雪芹从小就与克勤郡王府及其大小王爷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见,曹家不论与康熙皇帝家族的关系,还是与满族亲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曹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变化,不仅成为满族中的重要一员,而且已经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皇亲贵胄了。

编辑本段曹雪芹、《红楼梦》与满族作家群

曹家从后金开始,就加入到了满洲族籍,并且在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之中生活了近一个半世纪之久。到了曹雪芹这代,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满族贵族之家。曹雪芹也已经成为满族一员,并且生活在满族的文化氛围之中。在曹雪芹生活的圈子里基本上都是满族文人,甚至皇亲国戚。如脂砚斋、敦敏、敦诚、弘晓、弘旿、墨香、永忠、明义、高鹗、裕瑞等。这些人的诗词和著作是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一粟先生曾编过一本研究《红楼梦》的资料汇编《红楼梦卷》[6],共两册,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这是一本比较早的《红楼梦》研究资料集。在书中可以发现,早期研究《红楼梦》的资料大都出自满族人或“旗人”之手。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但它却是客观存在。曹雪芹是满族人,他自然生活在满族文化氛围之中;因为他是一个文人,他的生活圈子自然满族文化人居多。

脂砚斋

点评《红楼梦》的脂砚斋到底是谁?现在还没有定论。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妻子史湘云,也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叔。这个说法来自宗室红学家裕瑞,他在《红楼梦》续书评论集《枣窗闲笔》中说:“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其叔脂砚斋”,第一次明确了批《红楼梦》者为曹雪芹的叔叔脂砚斋。因裕瑞为满洲人,又距离曹雪芹比较近,其话较为可信。脂砚斋及其《红楼梦》评点,对于《红楼梦》的成书、流传及研究影响很大。他的许多材料与观点,我们至今还在运用。比如,他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其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基本上成为曹雪芹逝世时间的定论。又如“句句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红楼梦图书(15张),实实经过”;“真有是事,真有是事”;“因命芹溪删去”;“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这些批语告诉我们,脂砚斋无疑是曹雪芹的挚亲,许多事情他是与曹雪芹亲眼目睹,实实经历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脂砚斋参与了《红楼梦》的修改、定稿,他的贡献不可低估。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

《一封写给红学研究前辈的信》

(2 · 曹寅一生,绝境之中显伏笔 )

与您聊天时,我说过我是用“ 文藏(文物收藏)、文献(皇家和曹家的来往材料)、文本(红楼梦小说以程乙本120回)三合一的方法 ”,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的。

文本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曹雪芹的名字出现过两遍。

那么红楼梦作者是谁呢?

世上本无曹雪芹,

莫把鲁迅当阿Q。

我认为,曹雪芹就是一笔名,红楼梦文本中,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都出现了“曹雪芹”,并没有说他是作者。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经典《红楼梦》第一回: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篆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经典《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曹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见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豖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第一回里,雪芹“披阅”、“增删”而已,并非著书;

第一百二十回里,雪芹先生只是替贾雨村“传述”‘贾雨村言’。

空空道人总结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

程甲本序,说得很清楚,“《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况且,清代文字狱是相当厉害的,直写着“曹雪芹”著《红楼梦》直指曹家,岂不是通知皇家去查封曹家后人吗?

那么此书究竟何人所写?

我认为,《红楼梦》一书是由曹寅先有该书大纲,由曹頫和其他几人相继完成的。

让我们先回到“曹寅之印”,印上有“甲戌”年,这一年是一六九四年,康熙三十三年,曹寅接任江宁织造的第二个年头。他是1692年11月离开苏州织造任上到江宁的,也就是说他父亲曹玺去世后的(1684年6月,曹玺病逝于江宁)第八年才返回江宁。而接曹玺江宁织造的是桑格(康熙23年至31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红楼梦》,作者已标为“曹雪芹 著,无名氏 续”。我认为是极不严肃的,既然用庚辰本为底本,又接继程甲本的120回本,应当实事求是地写上“程伟元和高鹗 整理”的字眼。另外,该珍藏版的前言中写道:“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职,专差久任,至二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康熙 旋即 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并命其篆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于扬州。”这里的“旋即”是不确切,殊不知一“旋”就是八年,这八年里继曹玺当江宁织造的是“桑格”。

在曹玺死去的1684年11月,康熙帝南巡至于上元,曹寅被“诏晋内司寇”,“协理江宁织造事务”。而同年的十二月,马桑格佐领员外郎钦差江宁织造,曹寅同时被撤差,也就是说曹寅只接老爸的班一个月就被撤了。

1690年,曹寅自广储司郎中兼佐领,被康熙钦差治理苏州织造,才有机会由北京返回江南。

这已经离曹玺去世六年了。

我们回顾一下曹寅的简历,就对其创作《红楼梦》的动机和能力就会有所启悟。

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字子清,一字栋亭,号荔轩,一号雪樵(这个号玩考据的人是不写的,因为对他们把曹雪芹当曹寅孙子不利,“雪”字相讳了)。1663年康熙二年,六岁时随父到南京,也就是说,六岁前在北京与康熙一起长大,寅母孙氏是康熙的奶母,康熙长曹寅四岁。六岁前曹寅对宫中陪伴康熙的日子能记住多少不好说,已经有一起成长的经历还是能想起来的。曹寅在1633年到1675年都在江南读书学习并陪父亲在江宁。1675年十八岁时选为侍卫,重伴康熙身边,与纳兰性德同为侍卫,结为朋友。

1675年至1682年曹寅都在侍卫职上,共七年。1682年25岁时在治仪正上兼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职。

1684年二十七岁的曹寅曾晋内司寇兼协理江宁织造事务。这一年从京城到南京陪侍病父。同年六月份父卒于任上,十一月被诏协理江宁织造,曹寅《栋亭诗钞》卷二《西园种柳述感》其二有云:“再命承恩重,趋庭训敢忘。”

写下这首句时,曹寅刚“承恩”为“内司寇兼协理江宁织造事务。”然而,才一个月曹寅就遭到“违例”而撤差。违的什么“例”,史上记载不明,曹寅《栋亭诗别集》卷三《读朱赤霞寄后陶诗漫和》诗中有云:“衙罢典衣违例禁,病余丸药避章行。”

父卒,旋遭撤差,全家离江南而返北京,这其中的艰辛,对曹寅的打击是沉重的,让他深深陷入悲伤、绝望的境地,其有《放愁》一诗。其中一句为“千年万年,愁不敢出。”那种压抑又不能尽叙的憋屈感尽出诗中。父亲的去世、撤差的打击、加上旋即好友纳兰成德的骤逝,都构成对曹寅的多重打击,直至纳兰死后的十年,曹寅才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意谁人知”的感慨,才写出对纳兰的深深怀念,并由这种深切怀念引出的伤感“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营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

这当然埋下了曹寅写下千古名著《红楼梦》的契机。

离开父亲在江宁打下的基业,突遭撤差,既牵扯到江宁织造这一肥差在相互争夺中落入别人之手,也体现出康熙御使臣下的君王权术,又打又拉、收放自如,把曹寅家在江宁的基业连根拔起,让其返回京城。曹寅在侍卫的任上、在康熙身边一呆就是近15年,如果连上六岁时在皇宫中相伴康熙的童年生活,曹寅近侍康熙达21年之久。

1685年,康熙24年,曹寅扶柩北归,供职在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职上。康熙同年下谕内务府:“今见内务府佐领人员,善射及读书善文者甚少,可专设学舍,选可教之人令其学书习射,优者录用,劣者罢黜。学舍应立于朕常见之处,俾习学之人勉力肆业。”

可见康熙对培养内务府的皇家家族奴才要求文武兼修且亲自督导,特别对他自小一块玩大的奶弟曹寅,更是让他在内务府不同部门历练,直到1690年派驻苏州任织造。

曹寅的儿子曹颙就生在了北京。

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字子清,一字栋亭,号荔轩,一号雪樵(这个号玩考据的人是不写的,因为对他们把曹雪芹当曹寅孙子不利,“雪”字相讳了)。1663年康熙二年,六岁时随父到南京,也就是说,六岁前在北京与康熙

曹寅的这段京城历练和生活,也为他获得康熙的绝对信任打下了基础,更为他写作红楼梦储备了丰富的人生历练和丰厚的生活素材。

曹寅不仅诗词歌赋精通,更擅编写剧本。1692年时,倚舟而成《北红拂记》,尤侗有题记,并夸寅“案头之书,场上之曲,臻其妙,虽周郎复起,安能为之一顾乎”

曹寅不仅和大量江南文坛名宿多有酌唱,更经常组织演出、排剧,和洪升等剧作家多有交往。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曹寅有不少诗词都与写作这本伟大的著作有关,只是大家都上了胡适的当,把注意力放在了“曹雪芹”身上。比如曹寅那首《巫峡石歌》,不少研究者就认为那个不存在的“曹雪芹”从他的“爷爷”曹寅这首诗里启发写了《石头记》。

“巫峡石,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馀肝。坐客传看怕殑手,扣之不言沃以酒。将毋流星精,神蜧食,雷斧凿空摧霹雳,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

记得否,红楼梦第一回里:“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未完待续,下节请欣赏《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写给红学前辈的一封信》(3 · 纵观典藏,曹寅之印绎红楼)。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即将呈现,敬请关注!想了解更多,关注了缘品藏公众号 +(LYT-Collection)

1、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三——如何读《红楼梦》最有益(1千人千面千红楼,百读百味百生变)

2、 红楼梦|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二(现实比虚构更精彩)

3、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 《一封写给红学研究前辈的信》 (3 ·纵观典藏,曹寅之印绎红楼)

《圣祖五幸江南全录》是一本奇书。作者不祥。宣统年间由学者汪康年在京城编辑印行。它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康熙皇帝在四十四年进行的第五次南巡。可贵的是,史书里详细记载了江宁织造曹寅——也即曹雪芹的爷爷——在扬州、江宁、苏州、淮安接驾的场面,可谓非常真实而全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位不知名的作者,“亲历”康熙皇帝的第五次南巡,并总结一下康熙南巡的特点及 历史 意义:

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正月,皇帝开始又一次南巡。在此之前的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皇上已经有了四次南巡。与往年一样,皇帝南巡要找个理由,这次的理由是到“南方看阅河工”。因为在康熙四十三年左右,黄河在仲家闸决口,康熙皇帝命令大臣张鹏翮治理黄河,取得决定性成果,因此康熙借视察黄河之名“到南方走走”也就顺理成章!而在此之前的四次南巡里,皇帝巡视的理由分别是:阅兵祭灵、巡视河工、登岱祭孔、蠲赋恩赏等。

正月十八日晚上,皇上问九卿:朕要往南边看视黄河,指示方略,船来船去不惊动老百姓,你们说该不该去啊?十九日九卿商议清楚,奏道:应该去!二十日九卿再到畅春园回奏皇上:二月初十是好日子,皇上可以从张家湾坐船起驾。随后,兵部、工部、礼部、吏部、内务府、内侍卫等分别启奏,说明本部安排的差役就绪,只等皇上一声令下即可南巡。康熙大喜,传旨初九日至中海,数十日上船,黎明开船。与此同时,在陆上,随驾南巡的各级官员已经预备好。于是,一路走运河,一路走陆地,两路人马浩浩荡荡朝南方开去。

康熙先到了天津。总兵蓝理请求皇上到岸上阅兵,康熙道:朕不上去了,就住在行宫里。蓝理进献了6架黄鹰礼物,康熙皇帝照单全收。皇上见岸上有一个牵马的官员名叫蒋陈锡,便叫到船上来问询:料理船只纤夫的官员可曾勒索你们地方官么?蒋陈锡道:皇上下旨不惊动老百姓,百姓们无不欢欣感戴,这些料理头站的官员到了地方,知会一声并不停留,连饭食都是自己做,没有分毫索取之事。皇上问:这纤夫是雇的么?蒋陈锡道:是15文钱一天雇的。皇上问:穿的衣服是他们的么?蒋陈锡道:是上次盐务衙门捐俸银做的,收在臣衙门里,这次给他们穿上,没有多花钱。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见岸上有很多人跪着,问明才知道,原来是天津盐商迎接圣驾,并且想依照两淮盐商的成例,跟皇上借100万两银子。皇上道:去年已经借给你们10万银子了,两淮盐课多且商人体面,也只借了100万,你们长芦盐商税银少,等借的这10万还完了再说吧!说着打发蒋陈锡上岸,赐给总兵蓝理鹿尾巴10个,鹿舌头20个。

在《圣祖五幸江南全录》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皇帝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召集起当地的官吏,以及有名望的士绅百姓和老人等,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待已故官员的子弟,他看着有才干的也会授予官职。更甚于对待那些民间前来接驾的老人,康熙皇帝会亲自过来搀扶,表达慰问,并赏赐宫里带出来的御酒、人参、鹿茸等保健物品。作为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还是表现出了他家常、没有架子的温情一面!

三月初一日,康熙皇帝的龙舟抵达江苏南阳镇。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跟随各级官吏在行宫接驾。抵达两淮就属于曹寅的地盘了,因此各处都有两淮盐务衙门搭建的过街彩棚。十一日,康熙皇帝抵达扬州境内,提前恭候圣驾的盐商们都匍匐叩接,并进献书画古董等物。康熙皇帝收了《苏东坡集》一部。十二日,康熙皇帝起銮进入扬州城。百姓缙绅等人进献了万民宴,漕运总督桑格奏请皇帝去观赏灯船。随后往平山堂游玩,再往天宁寺游玩,皇帝嘱咐和尚们不必来迎接。在天宁寺,皇帝与和尚们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这时候曹寅过来,奏请皇上驻跸宝塔湾行宫(又称茱萸湾行宫)。于是,皇上起銮,与皇太子、十三阿哥,众多妃嫔宫眷人等,浩浩荡荡朝宝塔湾行宫驶来。

宝塔湾行宫是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江南盐商共同捐银建造。一年前,当康熙秘密下旨给曹寅:“明春欲南方走走”时,曹寅就知道皇帝又要南巡了,于是便会同盐商建造了宝塔湾行宫,并在工程完工后报告康熙皇帝,康熙只是淡淡地道:“行宫可以不必!”但能看出康熙皇帝很高兴。

这天晚上戌时,宝塔湾行宫一派灯火辉煌,“灯如龙,五色彩子铺陈古董诗画,无记其数,月夜如昼。”可见场面的热闹隆重。曹寅恭进御宴100桌,随后上演大戏。十三日,康熙皇帝在行宫写字,并下谕旨道:朕虽然身居九五,但喜欢山水之情,与你们没有什么两样,但不至于旷日持久,有累于民间耳。至于宝塔湾行宫,乃是盐商百姓感恩所建,虽不关系地方官事务,但工价不下数千。朕经常看书,汉文帝惜露台百金,后世称赞,如今这行宫,耗费比汉文帝十倍不止了,因此,朕写了一首诗,你们可以拿出去粘在墙壁上,以便让扬州的百姓们看看: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雪芹爷爷曹寅接驾康熙南巡不仅仅是四次——康熙三十八年在江宁第一次接驾,康熙四十二年第二次接驾,康熙四十四年第三次接驾,康熙四十六年第四次接驾——而是在扬州、镇江、淮安,甚至苏州等地,他也要安排接驾事宜。尤其是扬州,乃两淮巡盐漕察院驻地,主管江南好几个省的盐引售卖以及盐务管理,曹寅和李煦曾奉康熙皇帝指令,轮流管理江南盐务长达10年之久,为皇帝屡次南巡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当然他们也可以中饱私囊——作为扬州的“地主”,曹寅和李煦自然也负有接驾之责。尤其是第五次南巡,曹寅的接驾工程更是浩大,直接为皇帝建造了华丽的宝塔湾行宫,这在前四次南巡中是从未有的。作为康熙皇帝最信任的家奴,他还有协助其他官吏进行接驾的职责!

关于这一点,冯其庸先生在《曹雪芹家世新考》里有专门论述,说明曹寅接驾康熙南巡不仅仅是四次,而是五次甚至六次。在《圣祖五幸江南全录》里,也印证了冯其庸先生这个说法的正确性。

十四日,皇帝的南巡队伍又朝镇江进发。众多八旗士兵和当地老人张灯结彩摆设香案迎接。金山寺僧人叩请皇上驻跸金山寺。此时金山寺的万寿道场已经举办了21天。皇太子在七峰阁驻跸观赏。金山将军马三奇和江宁织造曹寅,恭进御宴100桌。马三奇进献古董书画;曹寅也进献了古董,康熙皇帝收白玉杯一只,白玉鹦鹉一架;中堂张大人进献各色古董以及火腿肠80只,皮蛋20桶,蜜饯百花酒100坛,另外还有很多小菜,康熙皇帝都没有收。至于皇太子、十三阿哥、皇妃、贵人、宫主,也各有礼物,主要是香球、香袋、各色异样名香,头油等物件。

十七日,南巡队伍抵达苏州。运河两岸好几里路都搭建了戏台,大街上有故事抬阁和民众敲锣打鼓迎接。曹雪芹的舅爷爷——苏州织造李煦奏请皇帝驻跸苏州织造府。此时各家各户门前都摆设了香案,香烟袅袅,街口搭建有五彩天棚,棚子上绘着故事画,因此皇帝一走进天棚,就能看到当地的典故!

由于十八日是康熙皇帝万寿节,各级官吏都上朝叩贺万寿。官吏们又进献各种书画古董等物。其中龙江关监督亚萨进献古董24件,皇上收取4件汉白玉万寿长春台一对,万鹤手盏,焦黄大盘12面,成窑把碗2只。又有乡绅朱彝尊彭定求进献长生果以及江南小菜,随后进御宴、演戏,康熙皇帝钦点了《太平乐》名戏庆贺万寿节。

康熙六次南巡给民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他虽然一再申明:一应物资都是内廷供给,丝毫没有累计民间,但无法掩饰他辩解的苍白无力。事实的情况是,第五次南巡只所以与上次仅仅相隔两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江南盐商向皇帝借了100万两银子。盐商和皇帝可以说各怀鬼胎:盐商从皇帝家里借钱,扩大了贸易资本,拉近了与皇帝的关系,因此皇帝家的钱不用白不用;而皇帝呢?100万两银子能得十几万的利息,此次南巡又帮着盐商们去花这钱,可谓一举两得!尤其是他在南巡期间收取古画古董,家奴和盐商以及各级官吏们为他建造行宫,也是个大肆搜刮民间财富的过程!皇帝当然也有赏赐,不过是宫里带出来的御酒、哈密瓜、玫瑰露,或者干脆赏几十两银子,写几张毛笔字。

曹雪芹家族和李煦家族都有家庭戏班。戏班的建立最早就是为了接驾皇帝南巡而备。当康熙三十二年,李煦担任苏州织造不久,康熙皇帝就派遣宫廷乐师叶国桢到苏州来,训练李煦的家庭戏班,以便进京为皇帝演戏,李煦的儿子李鼎因此迷上了演戏,曾经花费上万两银子置办了戏装。昆曲后来成为清朝宫廷最喜欢的剧种,并为京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织造李煦和江宁织造曹寅最初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曹家的戏班也不比李家的差,每年光付给戏子的银子就有2000多两。在《圣祖五幸江南全录》里,我们可以看到,皇帝在进城时的街道两旁,都有搭建的戏台进行演戏,这些戏班不是临时搭凑的草台班子,而是经过曹李两家严格训练的,在行宫里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进宴演戏”、“上演名戏”。组织戏班进行演戏,是接驾的一个重要手段!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仿舜巡”的意思,目的是为了巡视吏治民情,访问民间疾苦。康熙二十三年,他第一次南巡,这一次是真正的“轻车简从”,返回时路过江宁,他干脆驻扎在城外河滩上,以表示自己不扰民的一面。南巡给普通百姓和基层官吏营造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皇帝的机会,对拉拢大清帝国最为富庶的江南之地的百姓、士绅、知识分子,以及明朝遗民等人,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后的四次南巡,由于他最信任的家奴曹寅和李煦分任江宁和苏州织造,他有了更加安全的驻跸之所,因此南巡的声势越来越大。为了迎合皇帝,曹寅和李煦更是千方百计奢侈靡费,好看好玩的东西供应不暇,“银子花得跟淌海水一般”,这无疑助长了康熙皇帝的好大喜功,此时的南巡已经由过去单纯视察吏治民情,变成了“游山逛水”和搜刮古董。作为皇子,四阿哥胤禛多次跟随康熙南巡,见证了地方官吏接驾的奢侈靡费,因此他登基后力求节俭,并痛斥奢侈靡费的混账风气就是由盐商和织造兴起的。这可以旁证曹寅和李煦接驾康熙皇帝是多么奢侈靡费!

但康熙未曾料及的是,第六次南巡结束后,江南各地亏空案就接连爆发出来。其中亏空最大的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他与苏州织造李煦合计亏空了大约300万两白银。试想,这300万两白银是怎么来的?“无非拿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可偿还的时候皇帝不替你偿还,因此,曹雪芹的爷爷得了重病去世。江南各个官吏纷纷倒台。康熙皇帝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因此在曹寅死后,再也没有进行过南巡!

感谢阅读~~~

祖父,曹寅,康熙帝奶兄弟

  姓名字号:字完璧,取“完璧归赵”之典,原名曹尔玉,后因康熙把尔玉连写做玺,改名玺。 生卒年份:约生于万历四十八(1620)年,卒于康熙二十三(1684)年。

  镇压山西叛乱有功,康熙二年监理江宁织造至卒。在曹玺这代,曹家完成了从军功之家到诗书之族的过度。妻孙氏,康熙保姆,一品夫人。冯景《解春集文钞》卷四《御书萱瑞堂记》记载:“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曹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寿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赉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 曹玺又名曹尔玉,字完璧,是曹振彦之长子,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是沈阳人,清代《皇朝通志》卷七十四《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曹氏:曹玺,正白旗包衣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内)工部尚书。” 红学家一般推定曹玺生于天命四年(1619年)。那时,他的爷爷曹锡远还在“沈阳中卫指挥”任上。他出生的第三年,努尔哈赤统领的八旗大军攻占沈阳,年仅两岁的曹玺,与祖父曹锡远、父亲曹振彦一起被俘,在襁褓中就沦落为后金国四贝勒皇太极府上的“包衣阿哈(家庭奴隶)”。可以说他的幼年是极为不幸的。 曹玺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病逝于江宁(今南京)织造任上,享年约65岁。他对曹家再次发达的贡献不亚于他的父亲曹振彦。他生在沈阳,幼年随父祖迁居辽阳,少年和青年时期(1625-1644)又生活在沈阳。有关他生平的史料为数不少,但记载他青少年时期的史料却凤毛麟角,并不多见。

  曹雪芹的曾祖父为曹寅

  曹寅,清文学家,号荔轩,又号楝亭,生于顺治十五年(1658),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先世为汉族,原籍奉天辽阳(今辽宁)。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的包衣(奴仆),隶属正白旗,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准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