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讲究哪些礼仪?

老人 0 61

送亲讲究哪些礼仪?,第1张

送亲讲究哪些礼仪?
导读:嫁娶: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后多改为在着日头就进门)。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岳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岳家

嫁娶: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后多改为在着日头就进门)。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岳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同儿子一样,有客时只能做服务生。

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就得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坐福(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随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是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如果这村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发者为好,有占先为吉的说法。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话——谐音“化”,引申“失”(言多有失)。这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们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

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婶姨嫂(个别村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说,即女方的姨不参加送外甥女上轿,男方的姑不参加迎侄媳妇下轿),有接“送客的”婚宴主陪。接新娘的,把新娘送入新房;接“送客的”,把客人引入客厅。同时鞭炮齐鸣,营造喜庆气氛。

婚宴正午时分开始。新娘入女宴;新郎不入席,端菜沏茶。席位的排次极为讲究。送客的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也得分散到各桌上坐一席。再就是朋亲为大,家人的朋友要尽量安排个好席位。旁系亲属依次是舅舅、姑夫、姨夫。直系的不论是爷、爹、伯、叔,都是服务群体,即使入席也没有席位。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像过年时一样,要“接口彩”。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计划”。宴席的高音区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最好的意思。来宾往往是“鱼在桌上,我在桌下”,没有吃到鱼就醉了躺在桌子底下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都有。

宴后,娘家送客的人要到新房看一看(有的地方是送客的人到公婆房里去,不进新娘的房间),便于回去汇报情况。这叫“赴小宴”,小宴是个摆设,是个过程,象征性地摆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时,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说些客气话。如“闺女拙,不会做家务,以后请当公爹的、当婆妈的多多指教”等。新郎家要准备好点心赠给送客的人,以表谢意。如果是忙乎忘了,那是件很失礼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结束了。

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人想尽各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长如父的观念影响,平辈中“大伯子”(丈夫的哥哥)不与弟媳诙谐言笑,不去闹洞房;“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则“叔嫂无忌”,是闹洞房的主力军。这种陋习后来被逐步被淘汰。

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

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我们都知道,送亲不是什么人都能送亲的,很多地方对于送亲都是有所讲究的,送亲也是有忌讳,有礼仪,有身份的要求,下面分享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

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1

1、送亲人走位及安排

送亲的要走在新娘车轿的后面,穿着大方得体。现今社会进步了,娶亲的一般要给送亲的单备几辆车。等到了新郎家附近,送亲的就止步了,因为送亲的要等男方派人来接。这等贵人,自然是不能自己走到男方家的。而男方也一般早早地就在附近等上了,送亲的一到,就有人响起鞭炮,告诉男方家人送亲的到了。

2、送亲人不进男方家

男方并不把送亲的接到自个儿家,而是离男方家不远的邻里家。因为新娘子下轿或下车后,男方的小辈儿、姊妹们要耍笑,而送亲的是不兴看人们耍笑新娘的。

3、送亲的进门讲究

迎亲的要站在大门左边,伸手做出请进的姿势。若这时门右边正好有人,送亲的是绝不会进的,因为那叫“黑狗钻裆”。

4、送亲人席间

送亲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会不停地散烟,说些溢美之词,生怕哪句话不当,搅浑了这场喜事。当然,这陪客也是有讲究的,都是男方家的头面人物,穿着长相出众,能说会道。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严。

5、送亲人的酒席规矩

菜上齐了,陪客要率先举筷,说“请”,自己却不动,等送亲的夹了,自己才动。送亲的每回只动一筷头,不能一个劲地吃。送亲的当然要喝酒,但不能干杯,要小口小口地抿。席间的言语也极有分寸,不能多说也不能不说,不能多吃也不能不吃。倘若送亲的一直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空气就显得沉闷无比,但若送亲的过于随便,也会让男方家人笑话。

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2

1、另外一些地方有姐送妹子,穷一辈子的说法,就是妹妹出嫁,姐姐不能相送。

2、等到到了男方家附近,送亲的就止步了,因为要等男方派人来接,等贵人,自然是不能自己走到男方家里。

3、送亲一般是未婚的,不过结婚的也是可以的,很多人家里有长辈去送亲,这里需要注意一下,长辈中离婚、再婚、丧偶的人是不能去的,传统习俗认为,一段不好的姻缘会影响新人婚姻生活。

4、送亲的人员一般是伴娘团加上亲友团,父母是不能参与其中的,就是指父母不能直接送亲送女儿出嫁。

5、送亲的车一定要在新人婚车后面,现在社会进步了,男方根据女方娶亲人数预备好几辆婚车。所以新人在婚礼前应商量好具体送亲人数。

6、很多地方婚嫁习俗有规矩姑不娶姨不送,因为姑谐音孤,姨谐音疑,都属于婚姻中不吉利的词语。因此,女方的姨妈是不允许送亲的。

7、迎亲、送亲的人还有属相禁忌。

8、古代有嫁女之家三日不举火之禁忌。《礼记》有记载,说是为示伤离。送亲禁忌中以孕妇送亲为最忌。

送亲的人有什么讲究3

1、关于伴娘的人选问题

其实,送亲对于伴娘的挑选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送亲需要四位伴娘,而且必须是没有结婚的女子。通常伴娘可以是新娘要好的朋友,或者亲戚。但是,如果准备让你的亲戚当伴娘,就要选择和自己同一辈的亲戚,千万不要让长辈或者晚辈当伴娘。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地方新娘子的亲姐姐和亲妹妹是不能送亲的哦。

2、婚车数目

婚礼当天新郎家送亲的婚车数目一般都是单数,然后到新娘家之后再凑成双数。其实这么做的主要寓意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因为我们中国人比较讲究,所以做什么事都讲究吉利。此外,送亲的车队必须走在新娘车轿的后面哦。

3、据了解,结婚送亲的人的穿着要大方得体,而且送亲的到了男方家之后,必须要等到男方家的人来接之后才可以走向男方家。通常情况下,男方家早早的就会派人在附近等,送亲的人到了之后只要放一声鞭炮,就会有人来接送亲的人了。

4、但是,男方家的人并不会把送亲的人接到自己家,而是接到邻居家。因为新娘下车之后,男方家的姐妹、小辈都要耍笑,但这一幕幕是送亲的人不能看到的。此外,送亲的人被接到了大方桌坐下的时候,陪客的就会不停的散烟,同时会说一些好听的话,他们唯恐哪句话说得不恰当,影响了婚礼的喜庆。

是的,如果你打算在中秋节第一次拜访女方家长,带礼物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谢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考虑给女方的爷爷奶奶也送一份礼物是尤为重要的。这不仅显示出你对女方家庭的尊重,也体现出你对长辈的关心和敬意。

送什么礼物是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可以参考一些传统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中秋节礼物,比如月饼、茶叶等。同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礼物。

在拜访时,注意礼仪和态度也很重要。要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尊重,尽可能地展现出你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与女方家长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记得在送礼物之前,先和女方沟通,了解她家庭的习俗和文化,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或尴尬。

  握手礼:源于中世纪的欧洲,现已成为全世界人际交往中最常见、最普遍的见面礼。见面行握手礼时,主人。身份高者、年长者和女士一般应先伸手,以免对方尴尬;朋友平辈间以先伸手为有礼;祝贺、谅解、宽慰对方时以主动伸手为有礼。

 行握手礼时,上身稍前倾,立正,目视对方,微笑,说问候语或者敬语,要摘帽、脱手套,女士和身份高者可例外;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握手时不要左手插在裤袋里,不要边握手边拍人家肩头,不要眼看着别人或与他人打招呼,更不要低头哈腰。无特殊原因不用左手握手;多人在一起时避免交叉握手;正常情况下是双方伸手握一下即可,时间不宜超过3秒,尤其是异性之间;长时间握手表示亲热,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

 一般在下列情况下施握手礼:对方伸出手来请求握手时;被介绍时(女士不一定必须握手);遇到久别的友人时;迎客或告别时;祝贺或原谅、饶恕对方时。

 鞠躬礼。源自中国,现在作为日常见面礼节已不多见,但盛行于日本、韩国和朝鲜,是那里的常礼。行鞠躬礼时应立正,脱帽,微笑,目光正视,上身前倾15-30度(赔礼、请罪时外)。平辈应还礼,长辈和上级欠身点头即算还礼。

 合掌礼。亦称合十礼,佛教礼节,盛行于印度和东南亚佛教国家,泰国尤盛。

 行礼时,双手合拢于胸前,微微低头,神情安详、严肃。对长者双手举得越高越有礼,但手指尖不得超过额头。接待外国旅游者时,对方行合掌礼,我们应以同样形式还礼。

 拥抱接吻礼。盛行于西方、原苏联和阿拉伯世界的礼节。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子女间亲脸、额头,平辈亲友间巾面颊,亲人、好友之间拥抱、亲脸、贴面颊。

 在公共场合,见面时拥抱亲吻以示亲热,但通常只是一种礼节。关系亲近的女士间亲脸,男士之间抱肩,男女之间贴脸颊;晚辈亲长辈额头,长辈亲晚辈的脸或额头;对高贵的女士,男士吻其手背以示尊敬。

 介绍礼仪

 为他人作介绍礼仪

 为他人作介绍就是介绍不认识的人相互认识,或是把某人引见给其他人。为他人作介绍时(即你给别人作介绍),不仅要熟悉双方的情况,而且要特别注意介绍的礼仪顺序和介绍时的姿态。

 介绍顺序:

 给别人作介绍应遵循的原则: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情况;

 具体顺序:把地位低者先介绍给地位高者;把年轻者(晚辈)先介绍给年长者(长辈);把男士先介绍给女士;把公司人员先介绍给客户。

 以上几种方式,共同点是:介绍时遵循“尊者居后”原则,即先把身份、地位较低者介绍给身份、地位较高者,让尊者优先了解对方的情况,以表示对尊者的敬重之意(但在口头表达上,则是先称呼尊者,然后再介绍)

 介绍时的姿态:

 介绍时不可用单手指指点对方,而应手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胳膊向外微伸且斜向被介绍者。向谁介绍,眼睛应注视着谁。

 被介绍者应微笑朝向对方。介绍完毕后,被介绍者双方一般应握手,彼此问候一下,(如: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也可以进一步互递名片。

 介绍时一般应站立,但在宴会或会谈桌上可以不起立,微笑点头示意即可。

 介绍的语言:宜简不宜繁

 较正规的介绍,使用敬辞,如:“XX**,请允许我向您介绍,这位是 。”

 较随便的介绍:如”XX先生,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 ”

 介绍内容:一般介绍双方的姓名/单位/部门/职务

 不论是自我介绍还是给别人作介绍,被介绍双方态度都应友好、大方,切忌傲慢无理或畏畏缩缩

 相互介绍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你忘了被介绍者的姓名,应事实求是地告诉对方,并说声“对不起”。

 如果介绍人叫错了你的名字,或发错了音,应礼貌地加以纠正,但应尽量避免使对方难堪。

 自我介绍

 在不妨碍他人工作和交际的情况下进行。

 介绍的内容:公司名称、职位、姓名。

 给对方一个自我介绍的机会。

 关于介绍的顺序

 从年龄角度看

 介绍时要将年幼者介绍给年龄大的长者。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要把年龄小的幼者介绍给年龄大的长者,以示对我们对长者的尊敬,而不能将长者介绍给幼者。

 从辈分角度看

 介绍时要将晚辈介绍给长辈。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根据辈分的不同,要将晚辈介绍给长辈,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千万不要将长辈介绍给晚辈。

 从师生角度看

 介绍时要将学生介绍给老师。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如果双方是师生关系,那么我们就要将学生介绍给老师,以示我们对老师的尊敬。

 从性别角度来讲

 介绍时要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从性别角度来讲,要将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对女士的尊重,不要将女士介绍给男士,这是不礼貌、不恰当的做法。

 从上下级角度来讲

 介绍时要将下级介绍给上级。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如果两个人级别不同,要将下级介绍给上级,以示我们对上级领导的尊敬。

 从职位、身份角度来讲

 介绍时要将职位、身份低者介绍给职位、身份高者。

 我们在给别人做介绍时,从职位、身份角度来讲,介绍时要将职位、身份低者介绍给职位、身份高者,以示对职位、身份高的人士的尊敬。

 已婚与未婚的关系

 介绍时要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

 已婚者在家庭角色中承担的担子会更大更重,所以在婚姻关系上这一层,介绍者应该知道介绍顺序的礼仪了,那就是应先介绍未婚者,后介绍已婚者。

 主客关系

 介绍时要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当你带着你的朋友来到另一家朋友家的时候,你也是客人,但是你还要充当介绍者的身份,那么按照介绍顺序礼仪,应先介绍客人,后介绍主人。

 总的说来,为他人做介绍就遵循先卑后尊、先小后长、先男后女、先主后客、先下级后上级的原则。

 递送名片时的礼仪要求

 在社交场合,名片是自我介绍的简便方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当前已成为人们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那递送名片时,又有什么礼仪要求呢

 递送名片

 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并大方地说:“这是我的名片,请多多关照。”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更不要把名片视同传单随便散发。

 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或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使人有厚此薄彼之感。

 接受名片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时,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存放名片

 接过别人的名片切不可随意摆弄或扔在桌子上,也不要随便地塞进口袋或丢在包里,应放在西服左胸的内衣袋或名片夹里,以示尊重。

 特别提醒

 当别人正在讨论问题,你突然插入他们,要介绍一个刚过来的朋友,对方有可能会因为讨论被打断而感到不快;当别人正在忙于公务时,你强行要将他介绍给别人,对方可能会来不及应对。因此,为他人作介绍时,选择适当的时机很重要,最好是在被介绍的双方都比较空闲、现场气氛比较融洽的时候。

 同样,作介绍还要注意场合,什么场合该介绍什么,该保留什么,都应有所斟酌。比如在公务场合介绍他人时,不宜介绍与公务无关的个人私事;而在比较轻松的社交场合,则没有必要一本正经地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