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送给袁隆平院士,当地的市民都是怎么做的?

老人 0 46

市民送给袁隆平院士,当地的市民都是怎么做的?,第1张

市民送给袁隆平院士,当地的市民都是怎么做的?
导读:5月22日这一天可以说是聚过都在哀痛的一天,因为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这消息一出,可以说是全国上下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一个悲伤沉痛的事实。袁隆平院士对于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铭记致敬

5月22日这一天可以说是聚过都在哀痛的一天,因为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这消息一出,可以说是全国上下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一个悲伤沉痛的事实。袁隆平院士对于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铭记致敬的。也正是有了袁爷爷所做出的努力很贡献,让数以万计的人民远离饥饿,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对于那些经历过忍饥挨饿的人来说更是能感受到袁爷爷的伟大之处。而在24号袁爷爷遗体送别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以不同的形式送别了袁爷爷,下面来具体说说看。

一、亲自到现场举花送别

在长沙当地的很多居民,不管男女老少,在24号当天,都统一手拿花束到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现场送别袁隆平院士,因为有专门举办了送别仪式,所以有专门的通道开放给这些前来哀悼送别的群体,而且来现场的人不在少数,也真正体现了袁老在大家心中的分量之重。

二、远程叫跑腿送花到现场

而对于那些无法到现场的亲自送别袁老的人,很多人会选在异地叫跑腿,也庆幸现在网络社会的发达,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渠道去选择,直接在一些跑腿平台下单,由长沙当地的跑腿人员到鲜花店购买花束送到阳明山殡仪馆,替在异地的人为袁老送别

三、街头汽车鸣笛以示哀悼

除了到现场以及送花之外,在长沙街头大家也有非常有序的停下车辆,统一鸣车笛声来表示对袁老逝世的哀悼,对于长沙人来说,可能感受更深,毕竟更袁老处在同一座城市里,这样的一位伟大就这么离去了,很难不动容。

虽然袁老逝世的事实无法改变,但袁老却永远活在我们戏中,他留下的贡献也永远被我们铭记,我们不会忘也不能忘。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五篇)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篇1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在袁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

袁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篇2

这两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云浓得像是要滴出水来而却迟迟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层压抑,在这种日子里又听见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点什么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可以说没有他,我们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还是会挨饿,但是为了让人民吃饭,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吗?1960年7月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稻”,从此便开始独自研究杂交水稻,那时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认为他一个大学生去种什么田。后来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团队来研究。而1960年——1997年这37年间,他都独自一人奋斗,在稻田与实验室间。

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在时期袁老将他保护级的实验品种在4分田中,后来,稻株被收,他看见一口深井中,竟还有几株竟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可以说没有这几株实验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袁老奋不顾身可以说今天的粮食是袁老拿生命换来的呀。

袁老在采访中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简简单单几句话虽使用了夸张却难看出他的雄心壮志。袁老,您逝世了,我们一定会完成您未完成的梦想的!

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饥荒您会怎么做……”主持人话音刚落袁隆平院士便马上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这是一个人对他产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对杂交水稻的用心良苦体现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时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当时许许多多的人站在医院门口目送车对远去路过之处设有几辆车,就算有也是停下鸣笛致敬。场面,一度十分壮观。本来我还想什么时候能见他一面,因为离得比较近吗?这下,可是再见不到了。

雨,落下来,又慢慢下大。这场雨带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将他印在了我们的心底。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篇3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人。大学学农的袁隆平因亲身经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让他不满足于在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于是转向研究杂交水稻。半个多世纪以来,袁隆平将“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个人梦想与“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仅向世人诠释了一个农民科学家对粮食问题的理解,而且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实践,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断的追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始终坚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并融于岗位、融于日常,以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敬业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业追梦路。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篇4

“让更多的人吃饱”袁隆平91岁离开。大师陨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家的脊梁”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杰出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三系”杂交籼稻,成功开发了“两系”杂交水稻,建立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世界60%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是显著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学术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和挫折。无论什么情况,他的身体里总是流淌着祖国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还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败、挫折。他一直埋头苦干,不怕吃苦,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么会失败”一直激励着无数科学家参与游戏科学竞赛;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也不要怕别人说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励着青年学生勇闯创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中国当代创新人物事迹袁隆平篇5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人才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一是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为一个学习楷模被润色的更是一个完人。而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学习他什么呢泛泛的说学习袁隆平似乎各个方面都都可以学习,那把目标就设定成一个完人,对自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认为能够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实质就是他的事业心。他做出的贡献之大可以造福全人类,而这一切的贡献都建立在他的事业心的基础上。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个人如何爱国,爱社会,这是促成他有事业心的基础。

我们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可能对国家对社会怀有同样的情怀。但是这种背景并不能影响我也有一个同样的事业心。每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的工作都有那样的造福全人类的意义,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对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这个人的事业。这个事业的初级阶段是为了安身立命、养家糊口,而温饱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为一个***员投入到了共产主义事业中,是否应该有一些社会理想呢

我想这是作为我,一个普通人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可能只是做着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杂交水稻这样宏伟的命题,但是我们做得一点点小事,如果能够当成事业来做,对个人,对社会都会有很大的成就,每个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业。我现在从事环保行业的工作,可以说是大事业中的一个小角色。也许我没有机会去做袁隆平那样重大的项目,获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机会完成眼前的小项目,小成果。而这今天的小,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的全部,谁能说不是以后做大的基础呢所以学习袁隆平精神,我觉得,从现实意义出发,应该落实到自己从小事做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从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点启示,从基础的工作中寻找自己事业的起点,从点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业的高塔。

袁隆平的外貌描写有

1、消瘦的身材,干瘪的脸颊,花白的头发,他和一般老人没什么区别,但他被世人称为“米菩萨”和“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爷爷黝黑的脸,瘦矮的个子,却有着震撼世界的力量。

3、袁隆平爷爷黝黑的脸,矮个子,还有些驼背,不时用手捻捻泥土,不时蹲下来观察穗粒。很难想象,在这样一副身躯下却有着震撼世界的能量。

4、袁隆平爷爷他黝黑的皮肤、瘦削的面容、短短的头发,显得非常朴实。

5、袁隆平爷爷的外表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内里却是一位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6、论外形,袁隆平爷爷实在是像得不能再像,甚至,站在一群每日下田耕作的农民中,其中那个最像农民的就是袁隆平。

7、田野上有一个人。他默默无闻的拿着一个本子在记录着什么,他拥有一副近似于老农民的面孔,憔悴并饱经风霜。

8、袁隆平的外表,比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风霜刻在了宽阔的额上。

说起袁隆平,相信大家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他一生的成就无数,可谓真正的国士无双,正是有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几代人的终生奋斗,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救命”的大恩德,他把一生都放在了这个事业上,这位解决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科学家必然流芳百世,值得一生尊重和铭记。

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出生,十几岁时,仍处于日寇入侵下的中华大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饥荒。在袁隆平年近而立之时,新中国又遭遇了建国后的最大粮荒——“三年自然灾害”,亲眼目睹饥荒危害的他深受触动,毅然决定抛下手头红薯、西红柿育种栽培的工作,投身到当时国际上尚处一片空白的杂交水稻研究。

此时的袁隆平,是中国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拥有一份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体面稳定的工作。为了让大家“有饭吃”,袁隆平放下一切,从头开始,1964年,袁隆平在稻田中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人工授粉后结出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种。

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推翻了此前在国际上被奉为经典的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1972年,杂交稻正式被列为中国科研重点项目,1973年,袁隆平团队培育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超级人口大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度来说,粮食就是命,更多的粮食,就能救更多的命,袁隆平,就是那个救命的人。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大约得过20多个奖项,除了中国颁发的之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给他颁发的。袁隆平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袁老一生都遵照着父母对他名字的厚望,既过着平凡的生活,又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一生奋斗在为科学为人类发展的奉献中。对事业的热爱,让一个人驰而不息,永远没有所谓的“暂停键”。

我们缅怀和纪念袁隆平,不仅仅是在纪念他个人,也是在感谢千千万万为中国的粮食事业作出贡献的人。袁隆平在生前也说,他的成就属于团队。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袁老的团队之外还有团队,所有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奉献出自己青春和事业的人,都是我们需要感谢的人。

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

在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所有这些科研人员的台前代表、精髓人物。他不仅属于他自己,也代表他的团队,更代表所有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的科研人员,更进一步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即不怕困难、排除万难、追求真理、造福国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才是我们在缅怀袁老过程中,所获得的最大意义所在。

众星发声悼念:一路走好

在袁隆平离世的消息公开后,娱乐圈也有不少艺人发声悼念,尹正发文:“爷爷,您功德无量,说什么都显得薄,连留您都不好意思留。”杨迪发文:“国士无双,袁爷爷一路走好”、“地动山摇,众同胞平安健康”。傅园慧发声:“谢谢袁爷爷让我们都能吃饱饭,爷爷走好”。

李佳航发文:“袁老千古,深痛悼念”。蒋勤勤发文:“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依然不愿相信,感谢您来过,袁老,走好。香港知名影后惠英红说道:”袁老爷子,您的功德将永远流传在世,功德无量,我们永远记得您!您一路走好!

除了以上的明星之外,还有马克、钟楚曦、冉莹颖、贾玲、尹正、潘粤明等人都纷纷在网上发文悼念袁老的离开。除了明星们之外,这一天但凡是上网的人几乎都怀着一颗悲伤的心,面对着不愿意去面对的现状。相信袁老在看到这么多人的送别后,在天堂会感到欣慰吧!

袁隆平一直有个梦想,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袁隆平爷爷早前的采访中说道:现在不是长命百岁,现在要超百岁。实在令人惋惜。袁老这样的国家功臣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偶像。虽说已无法向他说声感谢,但他所留下那份不畏艰难,奋力向前,实干出真知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知名农业家,杂交水稻之父。生前对于中国粮食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遗体送别仪式的时候来的人不少,有很多更是特意从外省过来。因为葬礼是在长沙,政府官员主要是湖南多,但是并不代表大家对他的敬重,国家***对他的去世表示深切悲痛,向其家属表示问候,并送上了花圈。

大家通过唁电或者送花圈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悼念。泰国公主诗琳通,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 等国际友人,送来了花圈,来表示自己的悼念。袁老去世消息传开之后,娱乐圈这几天大家自觉实行“禁娱”令,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暂停播一周,只为悼念这位老人。这几天新闻的消息,其他都是都停留在袁隆平院士身边。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湖南省委书记和省长等省领导和老同事们,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袁老的遗体面前,向袁老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致以亲切的慰问。让人们最动容的,还是那些群众,自发前来送袁老最后一行。

虽然袁老家人表示,希望葬礼从简,不过还是有很多群众自发过来。有些人献上不仅有菊花,还有稻穗,这个是袁老生前致力于研究东西,想要让更多人吃上饭。他把自己一生,都贡献在水稻增产和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上,对于中国人民做出巨大贡献。

很多医生和护士市民都排好长队来送袁老,有些是全家人悼念这位老人。袁隆平的去世,不仅是中国的一大损失,也是世界的一大损失。伟人已去,但其贡献不会忘记,大家不会忘记他对于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还处在饥荒当中。如今先生已经去世,惟愿其一路走好。

袁爷爷值得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纪念之情。

这件事情确实引起全国上下人们悲伤之情。他对于人们贡献太大,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在我们心目中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会失去他,觉得这样一位可爱的爷爷会一直陪伴着我们,但是年龄大了,身体上多多少少会出现问题,只怪时间太快了。在当天知道这个消息时,估计所有人都是震惊,没想到会发生这样事情。

在报道中,我们看到当天有好多市民自发前往送爷爷最后一程,看到马路两边市民群众,在高呼“爷爷,一路走好”,载着爷爷的车走过地方,路上车辆自觉停下来鸣笛,整个长沙,人人都在表达着自己悲伤之情,不舍得这位老人离去。医院门口,工作单位门口,有太多太多人。整个长沙市民冒着雨也要送爷爷最后一程,每个人手中拿着花,还有拿着稻穗,想用这种最简单方式表达对爷爷的爱。

昨天晚上,这个长沙熄灯为爷爷默哀,看到送别地点门口市民排着长长队伍,不愿意离开,这两天,人人都在尽自己最大能力为这位老人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位老人,在长沙市让更多人看到了一些充满爱的瞬间。退伍士兵,连夜感到就是希望能够在门口为爷爷站好最后一班岗,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指定地方,让孩子们深深记得这位老人,知道他为大家做了太多太多,但是我们能为他做得不多,就是为他鞠上一躬,为他献上一束花,最重要就是要珍惜粮食,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大财富。

不仅仅是当地市民,就是远在外地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这份悲伤之情。所有人都在用自己方式来怀念这位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