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工厂里的工人逼走了?

员工 0 58

谁把工厂里的工人逼走了?,第1张

谁把工厂里的工人逼走了?
导读: 目前几乎所有的私营工厂里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问题。现在给出的理由是:适龄的劳动人口下降了,然后采取“延迟退休”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认为这没有看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本质问题,一个拥有1

目前几乎所有的私营工厂里面,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问题。现在给出的理由是:适龄的劳动人口下降了,然后采取“延迟退休”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我认为这没有看到招工难、用工荒、留不住人的本质问题,一个拥有14人的人口大国,怎么会出现劳动力不足呢?这让别的国家情何以堪。

我们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面是私营企业的招工难、用工荒、人员流失严重;可另外一面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失业率不断攀升的状态,其实这就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了。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私营企业找不到人,可是体制内招工的时候,往往是万人挤破头的状态,一个普通的职位有几百上千个人报考。还有就是体制里员工的流失量是非常非常低的,“死也要死在”岗位上。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企业里的工人逼走了呢?

原因一: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的问题

大部分私营企业的工资都不是很高这是事实,一个月3000—4000块的工资是主流。现在人很现实,没有钱的话其他一切免谈了。其实也不怪人家不愿去工厂上班,这点工资如何买房、如何养家糊口、如何娶妻生子呢?这点工资往往自身都难保。

工资低也就算了,可是很多私营企业的上班时间还非常的长。例如:节假日加班是常态、晚上留下来加班也是常态等等。

说白了一句话,不愿意去工厂上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性价比太低了。

原因二:现代人的思想发生变化了

很多人感觉工厂上班的话,时间太长、约束性太强、有事也走不开、请假也很困难,整个人是完全的“失去自由”了。

现代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们,他们要的是快乐工作、愉快的生活。工厂这种高强度的管理模式下,他们往往是不愿意继续干下去的。

原因三:现在就业范围比以前大多了

70—80年代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在工厂上班,没有其他的职业选择或者说选择面比较窄。可是如今 社会 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各种新型职业不断的出现,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择业空间。

举个例子:很多人宁愿送外卖、开网店、开直播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了。这主要是:送外卖、搞直播、开网店的时间相对自由、个人不会受到工厂那么大的约束性,而且收入也不一定比工厂少。于是乎,大家纷纷选择从事这些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了。

原因四:很多工厂让员工缺乏归属感

企业主们办厂赚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要考虑、考虑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很多工厂住宿条件很差、员工餐也是惨不忍睹、各种福利更是啥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下员工就很难有归属感了。

我记得以前很多公司有:员工生日会、运动会、各种活动,而且过年过节还有一些礼品送。可是如今很多工厂为了节约成本这些东西全部没有了,于是乎,很多工人感觉自己只不过是工厂的一个“赚钱机器”而已了。

原因五:时代变了,跳槽的门槛变低了

以前的时候,很多人一辈子只干过一个工厂,感觉单位就是唯一的。可是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发展,现在跳槽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如今各家单位的工资、福利信息几乎都是透明的,不是有句话叫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吗?

说良心话,现在只要有能力、有本事的话,找个工作还是不难的。

其实工厂留不住人的原因无非是:工资太低、福利太少、工作时间太长以及各种人文关怀也相对缺失造成的。顺便说一句,流失量大的基本都是基层的“韭菜”们,企业的领导流失率还是相对低很多的。

我在这里想澄清一个问题:工厂招工难、用工荒,其实并不能说明我们劳动力就短缺了

如今很多专家学者列了一大堆的数据和理由,为了证明我们已经步入老龄化了、劳动力不足了,从而产生了用工荒、从而需要我们延迟退休了。

其实在下,是不太同意这种观点的,虽然很多工厂找不到人,可那是因为工厂的待遇问题、各种福利问题导致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做一个默默奉献的“韭菜”了。

在工厂“用工荒”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体制里岗位招聘挤破头的问题。我认为,只要企业把待遇提高、上班时间和体制内一样,估计来求职的人会跨破企业的门槛的。

工厂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现象,应该多从内部找原因,而不是采取延迟退休的办法来粗暴地解决问题的。例如:降低税费减轻企业主的负担、利用科学改造升级让企业的商品更加具有竞争力,从而提高利润等等。

其实工厂的福利待遇不好,也不一定全是工厂的问题。各种非人力成本太高、企业的商品大部分是低附加值的产品,缺乏有效的竞争力等等。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让工厂不得不压缩人力成本,从而导致福利待遇不足。

最后我想说,私营工厂留不住人已经不单单是工厂本身的问题了,而是一个 社会 性的问题。我还是那句话,要想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只有不断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才行。

1、我是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在国企、特大国企呆过很长时间。那个年代,工人是很有地位的,当时叫做主人翁责任感吧。虽然那时大家的收入不一定很高吧,但住房、看病、孩子读书都不怎么花钱的。这三样现在可以压得年轻人踹不过气来的开支,那时所在的厂子里面,基本就都能给你解决掉了。

2、当时的工厂里面,也有轻松和繁重的不同的活路的,也有近亲繁殖、裙带关系、多吃多占之类的不正之风的。但工人、干部之间的福利待遇、政治地位、幸福指数相差却不大的,没有过分的悬殊、过分拉大的。

3、有技术、肯做事、有才华的人都很吃香、很受人尊重的,当上劳模,晋升个班组长、车间主任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别说动不动就辞职、辞退这些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就是扣罚些工资、受到点处分,大多数人也绝对不会轻言辞职的,很多都是一家两代、甚至三代人都在一家企业做的。

4、现在嘛,国企可能还好些,在民企里面,工人还哪有什么地位、尊严、还有主人翁责任感呀?民企工厂里面人员的构成也变了,几乎都是二代、三代农村出来的青壮年为主力军了。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都是小夫妻带着孩子一起的,在一些规模小的企业里,吃住都不管的,拿着四、五千的工资,干着十几个小时的活,租房、吃饭、孩子读书都得自己花钱,手头稍微松一点,或者有个三病两痛要休息几天的,那这家子的生活就拮据了,日子就过不好了。

5、所以说,现在的企业留不住人,其实主要的还是工人没归属感了,觉得就是雇佣的关系,就是做事、拿钱,干活、出力、养家糊口的关系。如果钱少、劳累还养不了家、糊不了口,那心里肯定不爽、肯定就想着法子要挪动了。所以呀,很多的企业长年都在招人、长年都在闹用工荒,机器开不起来或者开不全,企业的收益就少,给工人的工资待遇就起不来,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

6、过去那种企业办 社会 不是什么好事,但现在这种企业把工人只当成一种工具也不是好事。为什么日本、德国的企业能够让自己公司的工人忠于企业、终身服务?有没有一种超越金钱之外的人性化的东西包含在里面?企业如何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工人和工厂一起荣辱与共、共同发展?原先的某些做法是不是也有可取的地方?现在的过分麻木不仁是不是也该变得稍微注重点人情味一点?两害相权取其轻吧,既不要搞成了大锅饭、铁交椅、终身制,也不要搞成了长流水、菜园门、临时工了,好不好呢?

实际上,在工厂上班,只要是八个小时工作时间,那一定要比建筑工地轻松不少,但是,在工厂工作,约束性太强,而现在的人们,大多数人希望,有一个自由的工作环境,在这当中,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二十多岁的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去工厂上班,那时的群众,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只要被招进厂子,将来的生活,将来一片光明,至于娶妻生子,绝对不用发愁,但是,七八十年代,真的基本上是正式工,而且,这才能真正的重点。

可是现在的 社会 大环境是,早以不见正式工的影子,除了合同工,就是零时工,尤其是私企,更没有正式工一说,向这种招工方面,他的最大毛病就是,留不住工人,而且流动性极强,况且,现在的工厂,在制定厂观厂约方面,更加严苛也是它的最大特点,向不少私企,老板全是一个人说了算数,才是最点,要是工人进厂上班后,天天看老板或班组长的脸色行事,我坚信,这是谁也不希望得到的结果。

就我个人而言,九八年下岗后,我就在也没有进过工厂工作,基本上全在外边做买卖或打零工,这样的好处是,在也用不着看别人的头脸挣钱,虽说自己干或打零工吃苦受累,可来去自由,不受约束,才是我的总目标,但现在的年青人,那个又不希望这样心情?平心而论,有其做个零时工进厂上班,在那里也不过如此?即使进厂干上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就这种情况,别人的看法如何,反正我是对工厂不抱任何希望的!

逼走工人的是资本家或工厂负责人。首先要明确,工厂生产产品以盈利,而要把利益最大化,一个办法拼命克扣工人工资,一个办法增加工作时间,或者是偷工减料。工人做工都有一杆秤,如果达不到养家糊口和生活开销,就会马上走人。工厂的规章制度,更令自由做工者所深恶痛绝,所以也会选择离开。如果没有相当高的薪资,再加上比较好工作环境,和人格上的尊重,工厂是难以招到人的。现在信息联通,只要有一个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个工厂很快就臭名远扬,别说招到人,就连立足都很艰难!

社会 上瞧不起工人,工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工人地位得不到保证。

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攫取剩余价值,只能不知廉耻的压榨工人。

不管工厂的产品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只能靠廉价取得市场的份额权。

工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在哪个厂上班都是混日子,混那几个毛毛钱。

资本家看工人不顺眼,工人看资本家同样也不顺眼。

离开成了唯一的选择,离开了也不会生活不下去,还有更多的选项 ,或许这个选项比工厂更自由更有尊严更有高工资,日积月累就再也不想看资本家的眉高眼低。

当今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私人企业,简单的说就是资本家的企业,这些企业多数不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办事,不,没有把工人当做创造财富的人!这些企业很少实行五天工作制,也没有工会,有工会的也是一个名称而已,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人就不愿意在这些企业工作,逼走工人是资本家不按法规办事的后果!希望各省市加大维护劳动法执法力度!让打工者有一个合法的环境工作生活!

这个问题不能回答,也不想找麻烦生枝来多此一举回答。如果说现在某个厂逼走了工人,肯定是那个厂的老板才有这个权利。如果是指过去的工人下岗是谁逼走了工人,我不知道。也许是形势逼走了工厂的工人,我们经常说的叫形势逼人。

回答题,谁把工厂里的工人逼走了。

先说七八十年代的产业工人。那时的城镇居民学校毕业生,及少数农村的轻年后生。能进入工厂上班,那是莫大的荣耀,但那时的工厂招工制度是非常严格的。需政审,体检学历等等这些合格之后,还需街道办事处有关正明方可进入招工用人单位上班。上班后用工单位还需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

上班后的产业工人所享受的代遇,八级工资制,能长工资到退休长到八级工资非常非常的难。

八级工的工资比工程师厂长书纪不相上下。工人到结婚年龄可分到福利房。

工人上班下班加班没有那个人有冤言,没有工作压力。这就是那个时代工厂与工人的血与水的关系。是谁逼走了工人,是金钱把工人给逼走了。这是现今 社会 工厂主把工人当作苦力看待。恶意刻扣工人工资,更不要说各种福利代遇能到月开上工资就不错了。到年底把所欠工资结清这就点个好老板。工厂国有划。I。人能有忐期稳岌的收入将来退休有保障。是人心向被。每个工人的向往。

答:改制后,由于工厂属于个人,它要赢得足够利润,那些工作不熟练,老弱病残者,就在清除之列。现在的企业家,只是改个名称,其本质也是资本家,也是追逐利润的,要想利润最大化,就只能裁人增效。

1994年2月,10岁的“联想”在香港上市,与此同时,被柳传志亲手送进监狱的“接班人”孙宏斌,也走出了牢狱。

 联想上市之初,千头万绪,需要柳传志处理的事情有很多,他每天都是忙得焦头烂额,但接到孙宏斌想约自己见面的消息,柳传志还是在百忙中抽空与自己曾经器重的这位年轻人见了一面。

 时隔4年,再次相见,没有剑拔弩张的气氛,也没有争锋相对的言语,反而像是一对许久未见的师徒,孙宏斌直接了当认了错,并表明自己想要创业,希望柳传志支持,而柳传志,则一笑泯恩仇,还借了50万,支持孙宏斌创业。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为何柳传志要将孙宏斌送进监狱呢?二人的故事还要从1998年说起。

 孙宏斌,山西运城人,出生于当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而且童年时期,是在10年浩劫中度过,更加让他懂得生活的不易,对读书机会格外珍惜,从小孙宏斌的学习成绩就出类拔萃 。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2年,15岁的孙宏斌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毕业后进入清华,成功获取清华工学硕士学位。

 很快,时间到了1988年,这一年,孙宏斌已经25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联想的招聘启事,觉得这是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便跑去应聘,而当时的联想刚刚成立4年,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毫无意外,清华的高材生孙宏斌,成了联想的员工。

 有头脑,敢打敢冲,仅仅1年时间,孙宏斌便做到了联想企业部经理的位置上,并迅速拓展出13个分公司,而且在公司货物积压,一筹莫展之际,孙宏斌迅速将1000多万的产品卖了出去。

 这一切,都被柳传志看在眼里,对孙宏斌是赞赏不已,开始倾力培养。

 孙宏斌说话山西口音极重,而且口才一般,在柳传志看来,这是孙宏斌一大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柳传志逼着他每天给自己讲一个故事。

 在工作生活之余,柳传志与孙宏斌这对相差将近20岁的男人,成了亦师亦父的上下级兼好友,很多人甚至猜测,孙宏斌,很可能就是柳传志的“接班人”,然而,“蜜月期”仅仅2年,他们就“反目成仇”,怎么回事儿呢?这还要从一份报纸说起。

 1990年3月的一天,柳传志无意间看到一份企业部内部的报纸,报纸上几个醒目的字眼引起柳传志注意:“ 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 ”。

 这几个字,让柳传志勃然大怒,什么叫“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拉山头,搞帮派啊。

 柳传志能明显地感觉到,孙宏斌膨胀了,与自己的经营理念,有了极大分歧。

 于是,在一场会议上,柳传志批评了孙宏斌,可惜,他没能点醒孙宏斌,在企业部私下的聚会中,孙宏斌的“粉丝们”牢骚满腹,为孙宏斌鸣不平,孙宏斌也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自己这是功高震主了。

 这一切,都传到了柳传志耳中,柳传志生气了,这玉不琢不成器,柳传志决定好好敲打敲打孙宏斌,于是,宣布将孙宏斌调到业务部,而且是单枪匹马,不准带一个人。

 这是什么?在孙宏斌和一众手下眼中,这就是贬官啊,而且还是“夕贬潮阳路八千”的那种。

 于是,企业部炸了锅,孙宏斌的“铁杆粉丝”们拍案而起,当众质问柳传志,让柳传志颜面尽失,不欢而散。

 事后,孙宏斌和他的部下们,聚在了一起,有人劝他与柳传志一较高下,有人劝他离开联想另立门户,说什么的都有。

 但孙宏斌在联想工作2年,联想的壮大,也有他的一份血汗,也不愿意公司陷入内耗,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然而,紧接着,孙宏斌就出事儿了。

 这有能力的人,都不是按部就班的人,为了用钱方便,孙宏斌曾经把一笔钱调到另一家公司,此事儿,在孙宏斌的亲信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在孙宏斌与柳传志“闹掰”后,他的亲信中,也有人开始对孙宏斌抱有悲观态度,于是,就有“墙头草”倒戈,跑到柳传志面前,告发孙宏斌。

 若说孙宏斌把企业部利益放在第一位,是思想走入误区,还可教育,还可纠正,可私自动公司的钱,那就是犯罪,不可原谅了。

 于是,把联想当作“心头肉”的柳传志立即开始查账,而且还真被查出问题。

 于是,1990年,柳传志把自己这位“接班人”送进了监狱,孙宏斌被判了5年。

 入狱之时,孙宏斌年仅27岁,可以说是前途尽毁,对于柳传志,是怨恨到了极点。

 但渐渐地,孙宏斌冷静了下来,他也理解孙宏斌为何会这样做。

 柳传志,江苏镇江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但因舅舅是“右”,梦想破灭,好在一点,柳传志没有失去上学机会,1961年,进入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毕业后成为成都十所担任实习研究员。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浩劫来临,23岁的柳传志到农场锻炼去了,繁重的劳动,让他痛苦不堪。

 1970年,柳传志进了中科院,在计算技术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期间虽然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并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让他十分失落。

 很快,时间到了1980年,这个时候,云开雾散,外国的一些先进事物,也进入国内,柳传志发现,自家的东西,与人家有着极大的差距,这让柳传志想要跳出来,做一些事情。

 1984年,中关村迅速发展,公司林立,中科院计算所也想搞个公司试一试,上司找到了柳传志,此事儿,正合柳传志心意,已经40岁的柳传志二话不说,点头同意。

 这一年,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柳传志是领头人,但20万的资金,让柳传志捉襟见肘,更不幸的是,公司成立没多久,柳传志便被一个女骗子骗走了14万。

 无奈,柳传志选择给IBM做代理,但因“外商”这一身份,已经40岁的柳传志曾被小自己很多岁的“中仪”业务员怒吼着赶出大楼,当时的柳传志有多尴尬,可想而知。

 再苦再难,柳传志都挺了过来,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内,柳传志的公司起步了。

 1986年,他将公司更名为“联想”,担任总裁一职,1987年,联想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卖出好几百台,联想算是走出困境。

 1988年,柳传志带着几人和30万港币,在香港创办了香港联想,也是这一年,孙宏斌进入联想,带着这帮年轻人,联想迅速打开局面。

 从无到有,历经种种困苦,在柳传志心中,没有什么事情,比联想的发展壮大更加重要,孙宏斌的举动,确实对尚在发展中的联想构成极大威胁。

 明白这一点,孙宏斌开始理解柳传志对自己的“雷霆手段”了,若是把自己放在柳传志的位置上,恐怕,也会如此做吧?

 想通此节,因为在狱中表现良好,1994年,31岁孙宏斌出狱了,出狱后,他通过以前同事,把柳传志约了出来,给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当面道歉。

 之所以把孙宏斌送进监狱,柳传志也并非因私人恩怨,见到孙宏斌迷途知返,柳传志大度原谅,得知孙宏斌想自己创业,立即借了50万,支持他创业。

 靠着这50万,孙宏斌创立“顺驰中介”,进军房地产,很快打开局面。

 1995年,联想再次向孙宏斌投资1500万,再加上中科集团的支持,“中科联想”房地产成立,在孙宏斌的带领下,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房地产“大哥大”,并开始向上海和北京进军。

 1988年,顺驰收购联想和中科全部股份,“天津顺驰”成立。

 2002年,孙宏斌再次与联想合作,成立“融创地产”。

 到2004年,出狱10年的孙宏斌首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以13亿的资产,位列第91位,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2007年,孙宏斌卖到了“顺驰”,将全部精力放在“融创地产”到2013年,“融创”在中国上市房地产公司100强中排名第10。

 到2020年,孙宏斌身价飙升到880亿,位列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13位。这一年,孙宏斌57岁。

 功成名就的孙宏斌,在发迹后,并未忘记做慈善事业,在2020年的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中,孙宏斌以139亿的捐款额,位居第三。

 时隔多年,孙宏斌与柳传志,早已一笑泯恩仇,可以说,孙宏斌能取得现在的成就,柳传志的帮助功不可没。

 而柳传志愿意拿钱出来帮一个跟自己“做对”的人,不得不说,气度确实非一般人可比,或许,这就是大佬的风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