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进黎坪”为题的800字作文

老人 0 71

以“走进黎坪”为题的800字作文,第1张

以“走进黎坪”为题的800字作文
导读:这个周末与家人来到了绿色的国度——黎坪,一下车,凉意拂来,让刚才在车上的不适感瞬间消失,环顾四周,“那是什么地方”“哦,黎坪古镇嘛”不知为何,她勾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心。晚上吃过饭,一行人往住处走,山里的夏天的晚上真够凉的,路过古镇时,我们一致

这个周末与家人来到了绿色的国度——黎坪,一下车,凉意拂来,让刚才在车上的不适感瞬间消失,环顾四周,“那是什么地方”“哦,黎坪古镇嘛”不知为何,她勾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心。

晚上吃过饭,一行人往住处走,山里的夏天的晚上真够凉的,路过古镇时,我们一致同意去里面转一下,过了桥,进了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大门,黎坪古镇就完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第一反应是好小,说她是小镇一点也不过分,是一个非常袖珍的小镇,被称为街心花园的就是信合门口前面的一小块空地,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各走不出80米就已经到了尽头,用步履丈量的话,不出半个小时就可以逛熟整个小镇,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系列设施都有。整个小镇虽然看起来并不古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很温馨,有一种远城市喧嚣的静谧,像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镇上的人们每天过着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第二反应是镇上的人们很淳朴,小时候一来到黎坪就要吃这里的面皮,这的面皮非常绿色无公害,吃起来软软的,不像现在城里的人往面皮里加很多有害的东西,吃起来也不消化,这的橡子凉粉也非常巴适,从小就爱吃橡子凉粉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要知道黎坪的橡子凉粉可是非常有名的。

到了晚上,大家都喜欢拿一个小板凳在外面坐着,大家在外面随便吃一点小吃,聊聊天,唠唠家常,亲如一家人,小孩子在外面嘻嘻哈哈的闹,大人们笑着看着小孩子们的欢乐,总是感到无限的快乐。这里居住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知是在这里生活久了接地气,还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大家对待外来游客都很热情,用奶奶的一句话就是你在街上逛两遍,镇上的人就记着你了,说不定下次来的时候,还有人跟你打招呼呢。呵呵,不管怎么说,镇上的居民真的是很安逸,很多人都说这里最适合调养身息了,不管是山,是水,还是镇上的居民,都能让我们的灵魂受到洗涤,让在城市中忙碌到麻木的人,舒展自己很久没有放松过的大脑,投身于这一片绿色,唤醒我们内心中沉睡的质朴,让我们脱去虚假的外壳,露出最真实的笑容。

第二天下午,我们离开了这美丽的地方,我回身望去,大片的绿色从我眼前掠过,再见了,明媚的天;再见了,清澈的水;再见了,古朴的小镇!!我以后还会再去的!

您好,普通的凉粉我就懒得说了,说说很多朋友没见过的一种凉粉。直接上图。

如果是大山里的孩子,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了吧,这不是猪血,而是: 橡子凉粉。最好吃,最最好吃的凉粉。

没错,就是这种神奇的小果子磨得粉,再做成的凉粉。在洛阳西面的三门峡,很多这种橡子树,每年我都会去采购一些橡子粉回来做两份。橡子凉粉比一般谷物豆类淀粉做出的凉粉更筋道,自带清香,真的是越吃越想吃。

听当地人说,一到橡子成熟的时候,就把收获的橡子磨成粉。我问他,橡子的出粉率有多少。老人家回我,不着,但是一斤橡子磨成粉,能做两斤左右的凉粉。橡子淀粉含量高,顶饥,所以在以前的荒年,可是穷人救命的粮食。现在呢,生活条件好了,都是吃个新鲜,吃个口味,老人可能还会缅怀一下从前的那个时候。至于年轻人,就是觉得好吃罢了。

橡子凉粉的做法一般还是凉拌,偶尔会炒着吃。凉拌的调料也是大同小异。

凉拌橡子凉粉的做法:

1、姜蒜按照1:2的比例捣碎,冲入凉开水做成姜蒜水。

2、辣椒下锅小火慢慢炒干,捣成辣椒面,然后冲入热油做成辣椒油。

3、醋放入锅内烧开放凉,酱油加少许糖放锅内烧开放凉。

4、黄芥末粉用水调匀,上笼蒸出芥末味,做成芥末酱。

5、花生下油锅小火炸酥,芝麻炸熟。

6、葱和香菜切碎。芝麻酱懈开。

7、橡子粉50克加入450克水里,按照一般做凉粉的办法即可。

8、凉粉切片,和佐料拌在一起即可。

炒橡子凉粉的做法。

1、橡子凉粉做好后,放凉切成块。

2、葱姜蒜切末,青红尖椒切圈待用。

3、锅内放油,加葱姜蒜爆出香味,放入橡子凉粉翻炒,加生抽,盐,胡椒粉,少许糖,耗油翻炒均匀。

4、淋少许水炖个三分钟,加葱花,青红辣椒圈即可。

如果觉得有帮助的朋友请留下您的赞和欢迎收藏转发。

有不同意见请怼死本馋货,请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想要了解更多 美食 的朋友敬请关注本馋货,谢谢大家。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方式,话不多说,让我为您奉上接近自然,又美味的一碗凉粉。

食材:凉粉草(自家菜园采摘)、淀粉、玉米粉、葱花、冰糖。

步骤一,菜新鲜凉粉草1千克洗净;

步骤二,将洗净的凉粉草放入锅中小火煮十分钟捞出,以看到叶面糊时为宜;

步骤三,将凉粉草用过滤布包起来,挤压其汁液,在将煮草的水过滤,混合搅拌;

步骤四,准备半盆冷水,加入五勺淀粉两勺玉米粉搅匀进行过滤,避免有颗粒;

步骤五,将凉粉草水和淀粉水放入锅中,小火文煮边不停搅拌,直至煮开,去浮,放到自然冷却;

步骤六,冰糖煮化成水备用,待凉粉草冷后切条,剩入碗中,淋上一点冰糖水,加上葱花、酱油、陈醋即可食用, 健康 美味又自然,简单方便,无添加。

特别提示:凉草粉有清火消暑的作用,若晚上食用,建议少放糖,不可摄入太多糖粉

绿豆凉粉吧!我们这里夏天都喜欢吃!

用料

主料绿豆300克

辅料红尖椒1个

调料生抽1汤匙水600克虾皮3克辣椒油1/3汤匙芝麻油1茶匙植物油少许

做法

凉粉材料:干绿豆300克、清水600克

调料:虾皮3克、生抽1汤匙、辣椒油1/3汤匙、红尖椒1个、芝麻油1茶匙

1干绿豆用清水泡发6-10小时(夏季放在冰箱冷藏里泡发)

2泡好的绿豆用清水洗净,加600克清水,用原汁机磨成浓绿豆浆(或用普通料理机打磨)

3放凉粉的容器刷上植物油

4磨好的绿豆浆过滤后待用,绿豆浆撇去浮末,用中小火,边搅边煮透,全程不要火大,以防糊锅

5边搅边煮,绿豆浆慢慢变成糊状,锅中冒泡沸腾

6关火,把绿豆糊倒入刷油的容器自然晾凉,再放入冰箱冷藏4-6小时后倒扣出容器,即可调味食用 [1] 

烹饪技巧

1、家庭制作豆制品很简单,只是磨浆步骤很关键,豆浆不能淡,浓豆浆才好用,所以豆浆机制作的豆浆不适合;

2、煮绿豆浆的时候切记一定要不停搅拌,不然会糊底严重,煮好成糊状后立即倒入刷油的容器自然晾凉,再转入冰箱冷藏至冰镇透再倒扣出容器;

3、此配方做好的绿豆凉粉不是筋道口感,有点布丁的感觉,比较绵细,冰镇透后再调味食用,会更爽口些。 

凉粉是很美味的一道凉菜,细软滑嫩,老少皆宜。我制作凉粉的原材料是豌豆,制作步骤如下:一、将豌豆用清水浸泡一晚,把泡好的豌豆用机器打成细沫再加水过滤去掉豆渣,将滤好的浆水沉淀3个小时后倒掉多余水份留下淀粉。二、锅内加入适量水将其烧开,将沉淀的淀粉加少量水搅散,然后将其慢慢倒入开水锅里,在倒淀粉时要边倒边不停地搅拌,倒完后搅拌至锅内持续不断地冒大泡就可盛出冷却。三、待冷透,凉粉即成。将其切成小条拌上佐料即可食用。

把水烧开用红薯粉慢慢搅拌 煮熟,放置盆里冷却,变凉加水浸泡,然后切块,用蒜泥 加醋 酱油 辣椒切沫 放少量葱花 香菜(个人爱好)拌匀,好吃到爆

菠菜凉粉的做法:

材料:豌豆淀粉200克,水900毫升,菠菜3根,蒜末、生姜末适量,小米椒、辣椒粉适量,酱油、油、醋、耗油、花椒油适量,盐适

步骤:

1菠菜已经,开水烫一下捞出,放入果汁机中,加入200毫升水,打成绿水。

2把绿水和豌豆粉搅拌均匀成绿色的面糊。

3剩余700毫升水倒入锅中烧开,把面糊一点点慢慢到入开水中,边倒边快速用打蛋器打散,越来越稠,倒完之后,改小火再接着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两分钟,看到锅中到处鼓泡,面糊变得透明,即可关火。

4取一个干净的盆子,冲一下冷水,不要擦干,倒入面糊,静置一边自然冷却。

5蒜末、生姜末适量,小米椒切碎、辣椒粉,盐适量放在碗里,油烧开浇在上面,再加入酱油、醋、耗油、花椒油适量。辣椒汁就做好了。

6凉粉凉凉后,切长方形小块,配上喜欢的时蔬,浇上辣椒汁,美味如碧玉的菠菜凉粉就做好了。

简易版的---伤心凉粉

主要材料 :先准备一个小杯子,一杯豌豆粉,7杯水,半根黄瓜,胡萝卜50克,三根香菜,2根小葱,红米椒3个

调料 :玉米油20克,芝麻油10克,花椒油5克,蚝油15克,酱油25克,鲜之蔬3克,白糖2克,自制油泼辣子(或者买的辣椒油)10克(喜辣的可以多放一些)

制作凉粉 :

1、把1杯豌豆淀粉倒入一个大碗里,倒入1杯水,搅拌均匀成细腻的流水状

2、将剩下的6杯水倒入锅烧开

3、将豌豆糊缓缓的倒入锅中,边倒边搅动。

4、待豌豆淀粉糊烧开后成转小火,继续搅动拌大概5分钟的样子,这时候淀粉湖冒大泡巴比较浓稠的样子

5、模具里刷一层油,后期脱模方便一些

6、将做好的淀粉糊倒入模具里(碗或者深的盘子都可以,我用的是玻璃烤盘),然后先常温下冷却

7、冷却后放到冰箱中冷藏两小时以上(我做的量成品后的凉粉是650克)

制作配料 :

1、香菜、小葱和红米椒洗干净切碎

2、香葱和红米椒放在一个小碗里,20克玉米油烧热后浇上去,搅拌均匀

3、依次放入酱油,花椒油,芝麻油,白糖,蘑菇精,蚝油,自制油泼辣子搅拌均匀调成凉拌汁备用。

4、把凉粉倒扣取出切成条

5、取一个大碗,放入切好的凉粉条,放上黄瓜丝胡萝卜丝和香菜,浇上调好凉拌汁

6、拌均匀就可以吃了,因为凉粉容易碎所以千万别象拌面那要拌。教一个小方法:拿两个大碗来回的倒几次后就拌均匀

豌豆凉粉

材料:

豌豆 2斤, 水 适量 ,辣椒油 适量 ,炸花生 适量 ,生抽 ,陈醋 ,砂糖 ,芫荽

做法:

1豌豆洗干净滤干水份。

2用手提搅拌棒搅拌成末状。

3用水搓洗,滤掉渣渣,静置2个小时。

4倒去1/3豌豆水,留住备用,再将剩余豌豆水倒入锅煮滚,盆中底部是碗豆淀粉,加入100克原先留住备用的豌豆水混合,再加入煮滚豌豆水快速搅拌,一直拌至成糊状,模具刷油,把搅拌好的豌豆水倒入模具侍凉切条。

5把切好的豌豆条放入碗里加入所有配料即成。

老家凉粉最美味了,每次回老家都会在路边小摊前吃上一碗。其实做法也不复杂,就喜欢老家摊前那个味。凉粉用红薯淀粉制作而成。每年夏天的时候,都会在家做一些。红薯淀粉和清水搅拌成面糊,然后放进热锅内,小火不停的搅拌,直至变色粘稠,成透明状,把炒好的放入碗中,表面铺平,晾凉即可。

晾凉凝固后,就会变成粉陀,直接放入凉水中,吃的时候切块,放入碗中,接着放入醋、豆瓣酱、韭菜花、芥末、香油,搅拌均匀即可。知道我的吃法就知道我是哪的人了。

老家奶奶制作过,将豌豆淀粉和水以一比一的比例顺时针搅匀。

2,锅中盛入1水量的四倍(夏天四倍过点)烧开转小火缓慢倒入1并快速搅拌均匀转中火至透明。

3,倒入刷好香油的或盘或碗或盆放凉后冷藏两到三小时。

  这个周末与家人来到了绿色的国度——黎坪,一下车,凉意拂来,让刚才在车上的不适感瞬间消失,环顾四周,“那是什么地方”“哦,黎坪古镇嘛”不知为何,她勾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心。

 晚上吃过饭,一行人往住处走,山里的夏天的晚上真够凉的,路过古镇时,我们一致同意去里面转一下,过了桥,进了非常具有历史感的大门,黎坪古镇就完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第一反应是好小,说她是小镇一点也不过分,是一个非常袖珍的小镇,被称为街心花园的就是信合门口前面的一小块空地,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东南西北各走不出80米就已经到了尽头,用步履丈量的话,不出半个小时就可以逛熟整个小镇,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系列设施都有。整个小镇虽然看起来并不古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很温馨,有一种远城市喧嚣的静谧,像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镇上的人们每天过着自给自足的惬意生活。

 第二反应是镇上的人们很淳朴,小时候一来到黎坪就要吃这里的面皮,这的面皮非常绿色无公害,吃起来软软的,不像现在城里的人往面皮里加很多有害的东西,吃起来也不消化,这的橡子凉粉也非常巴适,从小就爱吃橡子凉粉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要知道黎坪的橡子凉粉可是非常有名的。到了晚上,大家都喜欢拿一个小板凳在外面坐着,大家在外面随便吃一点小吃,聊聊天,唠唠家常,亲如一家人,小孩子在外面嘻嘻哈哈的闹,大人们笑着看着小孩子们的欢乐,总是感到无限的快乐。这里居住的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不知是在这里生活久了接地气,还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美德,大家对待外来游客都很热情,用奶奶的一句话就是你在街上逛两遍,镇上的人就记着你了,说不定下次来的时候,还有人跟你打招呼呢。

 呵呵,不管怎么说,镇上的居民真的是很安逸,很多人都说这里最适合调养身息了,不管是山,是水,还是镇上的居民,都能让我们的灵魂受到洗涤,让在城市中忙碌到麻木的人,舒展自己很久没有放松过的大脑,投身于这一片绿色,唤醒我们内心中沉睡的质朴,让我们脱去虚假的外壳,露出最真实的笑容。

 第二天下午,我们离开了这美丽的地方,我回身望去,大片的绿色从我眼前掠过,再见了,明媚的天;再见了,清澈的水;再见了,古朴的小镇!我以后还会再去的!

甜,但粘手粘喉咙,有时吃点,吃时注意不要吃到它的芯子。

果实长得有点怪,有头有身子,小时候看像一个胖娃娃,现在看分明就是一个罗汉嘛,要不然怎么叫罗汉松呢?红的和乌红的果实都可食,甜味。

别名:糖罐子、刺榆子、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分布于华中、华东、华南、西南。

果实酸、甘、涩,性平。

别名:拐枣、鸡爪树,鸡脚爪、万字果、万寿果等。我国大部份省份区均有零星分布,花期5-6月,果期9-10月,性平,味甘。可生食、解酒、熬制果糖、饴膏、制饮料、酿酒、制醋、制成果脯。

别名八月炸、牛腰子果、六月瓜、小八瓜、哪瓜、黄狗肾、木王瓜、土香蕉等。

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花期4-5月,果期6-10月,性微寒,味香甘,可生食、做汤、制作蜜饯等。

别名:凉粉子,木莲,凉粉果。味酸、性凉,果实可用来制作凉粉。

别名:半春子、甜棒槌、雀儿酥、羊奶子,羊母果。

原产中国,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属胡颓子科常绿灌木,果熟时味甜可食。

别名:猕猴桃、毛桃、藤梨、白毛桃、毛梨、毛梨子、猕猴梨、桃、羊桃、几维果。

摘回家后用锯末覆盖“烘”一段时间变软后可食。小时候摘回来,每天没事就去捏捏变软了没有,捏住一个软的就赶紧拿出来解馋。

别名:山菩提、蛇白蔹、见毒消、山葡萄、接骨藤。

多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结黑色球形小浆果,性平、味甘,可生食、蜜饯、酿酒等。

别名:山荔枝,生于海拔340-1400m的混交林中。6-7月采摘开放之花朵,干燥;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别名栗子、毛栗,又名栗、中国板栗。

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已由人工广泛栽培,跟榛子很相似。

别名:山板栗、尖栗、棰子等。分布于东北、华东、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

果实形似栗子,外壳坚硬,果仁肥白而圆,有香气,含油脂量很大,吃起来特别香美,余味绵绵,有“坚果之王”的称呼。

苦槠子属一种天然林木苦槠的野果,可做成苦槠豆腐食用,但苦涩味较重。小时候放学时在树下寻找,高处用石头打落,也不知打破多少人家房瓦。

别名:紫心木、青栲、花梢树、细叶桐、铁栎。

坚果卵形或椭圆形,生于杯状壳斗中,十月成熟,可制豆腐或酿酒。

可食,味苦。也叫橡实、橡子、橡栗,有的地区叫做橡碗子。

橡子主要产于我国的鄂东山区。 橡子淀粉含量达百分之六十左右,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食物之一,可制成橡子面、橡子凉粉。

味甘辛,性寒。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等特性,用途广泛。

年幼时常将桐油子放入火中烤熟,奇香无比,食之头晕呕吐。

别名:棠梨、海棠梨、野梨子、土梨、豆梨、小涩梨、糖喱子、鸟梨等,多分布于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东北南部。

性寒,味甘酸涩,可生食、熟食、泡酒、酿酒等。

别名:酸汤杆、苦柴子,果实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皆可。果涩、微苦。

别名:山丁子、山定子、林荆子;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近球形,红色或**,味酸而涩。

别名:火把果、赤阳子、红子、豆金娘、水搓子、木瓜子。

火棘果实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各种饮料。

别名:山楂子、山楂、红果子、小叶山楂、南山楂、牧虎梨、浮萍果、大红子。

野山楂个小,没什么果肉。

别名:乌饭树、西烛叶、乌米饭、米饭树、乌饭子。

多分布于中国南部各省,以华东、华南地区。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丛中,为常绿灌木。性平,味酸甘,果实可生食、制作饮料、香料、酿酒。

成熟果实甘甜,常常吃的满嘴发黑,酸酸甜甜的滋味,那感觉至今回味,无法忘怀。

别名:牛金子、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

浆果卵圆形,径6-10mm,成熟时紫黑色,顶端冠以宿存萼檐;内有种子1颗。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别名:岗稔、当梨根、山旦仔、稔子树、豆稔、乌肚子等。

中国南部各省,两广地区极为常见。

性平,味甘,可生食、制作饮料、酿酒,果实半生熟的时候不能多吃,否则会消化不良。

别名:刺梨、茨梨、文先果、送春归、团糖二、木梨子等。我国华南、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分布较多。

性凉,味甘酸微涩,可生食、果汁、果酱、果酒、果脯、糖果、糕点等。

别名:金刚刺、金刚藤、乌鱼刺、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金刚骨、山梨儿。

春季常见,嫩芽可吃,嫩滑微涩。菝葜的果实,味涩微甜,不太入口,夏秋有。

别名:金铃子,和苦瓜同属于葫芦科、苦瓜属植物,但不同种,籽裹着的外皮鲜红且比较甜。

别名:山莓、覆盆子、三月泡、四月泡、梦子、山抛子、树莓、泡儿刺等,广泛分布在我国除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各省。

性温,味甘酸,可生食、熟食、制饮料、酿酒。

别名:牛脔子、铁包金、乌梢蛇。

别名:澳洲昙华、芭蕉芋、食用美人蕉、食用莲蕉、食用昙华、粉芋、葛芋、旱芋、藕芋、姜芋、旱藕、蕉藕。

开花时摘下来,可以吸到里面的花蜜,甜甜的,就像甘露一样!

果实球形,先端圆钝或微尖,稍**,密被短柔毛;果肉薄,干燥,离核性;花期3-4月,果期8月。

别名:大钻、黑老虎、过山龙藤、紫根藤、十八症。

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10厘米,熟时红色或黑紫色。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壮味,五味,南五味子,南五味,北五味子,北五味,华中五味子,面藤子,血藤子。

别名:蛇泡草、龙吐珠、三爪风、鼻血果果、珠爪、蛇果、鸡冠果。

小时候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说千万不要去摘“蛇莓”吃,说这种野果子是毒蛇爱吃的食物,是有毒的不能吃。

别名:滇橄榄、橄榄(云南、四川)、庵摩勒、余甘果、余柑子、牛甘、油甘、油甘果。

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

别名:秘鲁苦蘵、小果酸浆。

果未成熟时味极酸,成熟后呈黄绿色,完全成熟后呈紫红色。长在一种小矮植物上,摘时得选外面那个皮是黄或暗色的,那就熟了,否则不好吃。

别名:地石榴、地枇杷、地胆紫、霜坡虎、地棠果、地板藤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四川,等西南及华南地区。性寒,味微甘,可生食。

别名:算盘珠、野南瓜、果盒仔、金骨风、山金瓜、臭山橘、馒头果。

别名:铺地锦、地红花、地石榴、野落茄、地兰子、紫茄子、地脚茶等;

分布在中国南部各省,海南除外,性平,味甘,可生食、酿酒。

别名:五倍子树、山梧桐、黄瓤树、欺树、盐霜柏、盐酸木、敷烟树、蒲连盐、老公担盐、五倍子树。

这种果子吃的人可能很少,咸咸的,小时候把嫩叶采来喂猪。跟槭树有点相像,槭树对有些人特别敏感。

别名:杜鹃、红杜鹃、满山红、清明花、清时花、山归来、山石榴。

花可吃,味酸酸的甜甜的。

别名:暹罗米、玉蜀、玉茭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等。

没有甘蔗,甜杆就是替代品。

学名:暂不详(当地称:酸甜杆子);味:酸,甘甜,汁多。

野生生长,家养者其酸甜味不如野生者,每于七月中上旬成熟,成熟后开棕红色小花,成熟后杆较硬,直接食用,味酸。

别名茶子木花,油茶树开花季节拿着吸管在花中吸蜜,比蜂蜜甜多了,环保又营养。

又称茶挂,茶挂顾名思义是长在油茶树上的一种叶子。

茶耳应该是茶树叶的变态体,色白(有的微红)形状像油茶树叶,但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一般以树腰上的新枝为多。

茶泡,是油茶树果实的一种变态体。

色白,有的微红,有包膜,形状像不规则的桃子,可以食之,果肉特别厚,味甜,松脆,很爽口。

别名:芰、水菱、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菱实。

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食用,亦熬粥食。味甘、性平。

别名:酸浆草、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盐酸仔草、酸箕、三叶酸草、酸母草、鸠酸草、小酸茅,雀林草。

别名:白茅根 、茅根、兰根、茹根、地菅、地筋、兼杜、白花茅根等。

田边较多,咀嚼甘甜。

别名:土常山、臭娘子、臭常山、凉粉叶、铁箍散、六月冻、臭黄荆、观音柴。

叶可制豆腐,俗称豆腐柴,青气味较重。

别名:仙人草、凉粉草。凉粉是南方夏季消暑解渴的最佳绿色饮品,一直被人们所喜爱。

别名:地软、地木耳、地耳。雨后采收,洗净,去杂质,鲜用或晒干,可食,味淡性寒。

别名:花蕈、香信、椎茸、冬菰、厚菇、花菇。

香菇是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素有“植物皇后”美誉。

别名:黑木耳、光木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单生或群生,目前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为主。

别名:松毛菌、铆钉菇、琼毛菇。

菌肉白色后期带粉色,味温和,中部肉厚。菌褶稀,延生,稍厚,稍宽,靠近柄处有分叉,污白色至灰褐或褐色。

夏秋季在针叶树等混交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别名:青蓬、艾蒿、草蓬、艾蓬、野艾 。清明时节以嫩叶做米果。

别名: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鼠耳、无心草、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黄花白艾、茸母、黄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绵絮头草。清明时节可做果吃。

别名:家苎麻、野麻、白麻、园麻、青麻。性味:性寒,味甘。麻叶可用来做果吃。

别名:出隧、绿节、菰菜、茭首、菰首、菰笋、菰蒋子、菰手、茭笋、茭粑、茭瓜、茭耳菜等。

别名笋,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

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上山挖笋,是一件乐事~

纯天然绿色食品。制作出的菜肴风味独特,烟笋烧肉、烟笋烧鸭、油焖烟笋、烟笋火锅等菜深受广大食客朋友的喜爱和青睐。

冬笋是立秋前后由毛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因尚未出土,笋质幼嫩,是一道人们十分喜欢吃的菜肴。

冬笋既可以生炒,又可炖汤,其味鲜美爽脆。食用时最好先用清水煮滚,放到冷水泡浸半天,可去掉苦涩味,味道更佳。

别名:“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

其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山栀花、碗栀等。

别名:里梅花、朝开暮落花、篱障花、喇叭花、白玉花、猪油花、打碗花、灯盏花、白饭花。

木槿花味甘性凉,小时候奶奶常摘来做麦饭~

别名:强瞿、番韭、山丹、倒仙;

百合的主要应用价值在于观赏,其球根含丰富淀粉质,部分品种可作为蔬菜食用。

别名:桃胶,桃树干上流出的树脂。夏秋采收,晒干。味苦性平。

其广泛的应用于民间偏方,炖汤做菜,都是一绝!

学名不详,只记得小时候在食用时多用水漂洗多时。

别名:木豆、柳豆、埔姜豆、番仔豆

分为白树豆及花螺树豆两大品系,但亦有赤褐色及黑色种子之变异种产生。

别名:野苋、光苋菜、细苋、白苋 。采集嫩茎叶入沸水锅焯后,捞出清水洗净,可制成多种菜。

别名:拳头菜、猫爪、龙头菜。我国各地普遍生长,长江以北较多。

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 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誉。嫩茎炒、烧、煨、焖都可以。亦可晒干、腌渍。

别名:薇菜、紫蕨、紫萁贯众,北起山东(崂山),南达两广,东自海边,西迄云、贵、川西,向北至秦岭南坡。也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嫩茎叶水焯后可拌、炒、蒸、做汤、做馅。亦可晒干、腌渍。

别名:鱼腥草、臭菜,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多生长于田埂、水沟等阴湿处。

夏、秋季采摘嫩茎叶,开水焯水焯后清水漂洗炒食或做汤,也可凉拌。冬、春季可挖嫩根茎洗净腌食。

别名:苦菜、滇苦菜、田苦卖菜、尖叶苦菜;生于山坡路边荒野处;中国普遍有分布。

多用作饲料,为饲养幼鹅的好青饲料,也有栽培作蔬菜,叶有苦味,人多不喜食。

别名:马兰、马莱、马郎头、红梗菜、鸡儿菜、路边菊、田边菊、鸡儿肠(南方民间)、泥鳅串(四川)、狗节儿(四川德阳绵阳地区)等。

别名:马苋,五行草,长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绳菜,马齿菜,马生菜。

一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平卧或斜倚,伏地铺散,多分枝,圆柱形,长10-15厘米淡绿色或带暗红色。

别名:地菜、荠、靡草、花花菜、护生草、羊菜、鸡心菜、百花头。

别名:沙葱、麦葱、山葱;

茎细而大,吃起来很香,山坡平地上都有生长。生长在沙地的叫沙葱;生长在水泽里的叫水葱。野葱开白花,结的果实像小葱头一样大。

别名:山椿、虎目树、虎眼、大眼桐、椿花、香椿头、香椿芽。

即芋艿。因其叶似荷,故名。老一辈穷苦人餐桌上常见。

别名:夜息香、南薄荷(山东),水薄荷(云南),鱼香菜(四川)、狗肉香(贵州)、水益母、接骨草(云南昆明),土薄荷,仁丹草,野仁丹草、见肿消(江苏)。

小时候摘叶子,用来泡水喝。

广布全球,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浅湖、池塘和溪流。叶似箭头,有肉质球茎,可食。

许多小时候或是图新鲜、或是真的条件差去吃的野果子、野菜,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再吃了。

看到这些野果、野菜,你是否也追忆起一些儿时的画面呢?那时你吃过哪些野果、野菜,也欢迎补充和分享~

我喜欢吃的菜可多了,有糖醋排骨、桂江鱼、紫菜蛋花汤、豆腐酿等等。但你如果问我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茄子酿!”

制作茄子酿其实并不复杂。你只需要准备茄子若干个,调制好的酿心,还需要250克左右的面粉,原材料就准备好了。先把茄子切成约1厘米厚的圆块,再把这个圆块切开一半,接着把调好的酿心酿进茄子里去。茄子酿大体就做好了。不过,还不能下锅哦,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把面粉加点水和适量的盐调成糊状,在茄子酿的外面裹上一层面粉糊,就可以下油锅了。火候的掌握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火力太猛,茄子酿就会炸焦,如果火力不足,茄子酿就不能炸熟。所以说,火候的掌握是好吃与否的关键。

耐心等到茄子酿变成金**,就可以出锅了!炸好的茄子酿呈金**,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香味。轻轻地咬上一口,啊!外脆内软,加上猪肉的清香,真是太美味了!

椭圆形的茄子酿,不仅味美,而且外形美观,是油炸类菜肴中的上品。茄子酿可以说是老幼皆宜、人人爱吃的美食。朋友,如果你来我的家乡做客,这美味的茄子酿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流连忘返的。

广东小吃-蒸肠粉

广东小吃属岭南风味,多来源于民间,大都被流传下来而成为传统名食。广东小吃的成熟方法多为蒸、煎、煮、炸4种,可分为6类: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杂粮为原料,风味各异;糕品,以米、面为主,杂粮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为发酵和不发酵的两大类;粉、面食品,以米、面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风味特色而称的;甜品,指各种甜味小吃品种,不包括面点、糕团在内,用料除蛋、奶以外,多为植物的根、茎、梗、花、果、仁等;杂食,凡不属上述各类者皆是,因其用料很杂而得名,以价格低廉,风味多样而著称。

我最喜欢吃的是蒸肠粉。它软润爽滑,色白甘香,不肥不腻。蒸肠粉是一种米制品,又叫布拉蒸肠粉。以广州最负盛名的"银记"肠粉为例:该店坐落在文昌路,专营豉油皇牛肉肠粉,以薄韧香滑著称。解放初期由吴银经营,她得名师传授,学会了蒸制拉肠粉专门技术,其肠粉"白如雪,薄如纸,油光闪亮,香滑可口"。肠粉亦称卷粉、猪肠粉(因形似猪肠),抗日战争时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现小食店、茶楼、酒家、宾馆均有供应。它是将米浆置于特制的多层蒸笼中或布上逐张蒸成薄皮,分别放上肉类、鱼片、虾仁等,蒸熟卷成长条,剪断上碟。加以上原料的叫牛肉肠、猪肉肠、鱼片肠和虾米(仁)肠;不加馅的则称斋肠;米浆中加入糖的叫甜肠。

串烤肉,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又是可以上席待客的美味佳肴。正宗的串烤肉也和烤全羊一样色泽焦黄油亮,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用料的讲究不似烤全羊那样严格,二者的区别在于烤制规模的大小和具体方法上。串烤肉,首先将净肉剔下来切成薄片,每一片有瘦有肥最好。然后将它们肥瘦搭配,一一穿在铁钎子上。过去,做串烤肉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不容易看到了。把肉穿好之后,便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一边扇风烘烤,一边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新疆凉面

新疆凉面又叫黄面,因其色黄而得名,维吾尔语叫“赛热克阿希”,属夏令风味小吃。面中有一主要原料叫蓬灰,蓬灰来源于戈壁上的“臭蓬蒿”。制作凉面时:先用淡盐水、土碱水和面,加入蓬灰水,边加边拉,揉到面团柔软光滑有拉力时即可。

粉汤

粉汤为新疆回族小吃。粉汤先要用纯豆淀粉制成粉块,再将大粉块切成小块。取新鲜羊肋条肉剁成小块,倒入炒勺,加盐、花椒粉、酱油熘干,加肉汤。大开后用小火炖至肉烂。再加凉粉、白菜稍炖。下葱、菠菜、红辣椒、醋、胡椒粉、水发木耳等,烧开即可食用。与粉汤配吃的面食叫油香。油香是用油、水、碱和面,做成饼形,用油炸制而成f渖蠼鸹疲兜兰认闱宜帧/p>

拉条子

新疆人好吃拌面、炒面,这两种面都离不开拉条子。做拉条子重在和面,和面的关键是放盐适量。面要揉透,还要饧好。将面放在案板上,上涂清油,用湿布盖好。拉进用刀切成条状,越拉越细。饭馆里的师傅是大把拉,好厨师一次可拉十几公斤。家庭一般都是单条拉,一根可达数米。手抓羊肉

先把羊肋条肉剁成大块,下锅煮半熟去浮沫捞出。将肉块摆于盘中,上放洋葱片撒少许精盐,入笼蒸烂。将汤烧开,下洋葱末、辣椒末、胡椒粉、盐,调好味浇在肉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特产我家乡中山那里就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食,如杏仁饼,炒米饼,粽子``````其中,最好吃,最有名的可莫过于海洲"容树头"鱼饼了

海洲鱼饼色香味亮,好吃至极,味道可口,令人百吃不厌那炸好的鱼饼,个个"黄皮肤"似的一咬,那鱼肉十分弹牙,那香喷喷的鱼肉加上那香葱,这个配合真的是天衣无缝啊,十全十美那鱼饼外层的那块皮最好吃了,吃下去十分爽口

海洲鱼饼不仅色香味亮,好吃至极,而且形状十分多

海洲鱼饼的形状有圆的,用辣椒佳着的;有扁院形的;如果我们想做出更多各种各样的形状,那可以做成星星形,正方形,长方形,心形```````注意(以上的形状在鱼饼店那里是没有的买的,是我自己研制出来的形状)

海洲鱼饼的做法看似很简单,其实也有不少的学问和技巧包含在其中我们首先要用一把锋利的刀把那条鱼切开那些鱼肉把这一片片的肉剁成碎肉,再用木棒或手去打那些鱼肉在拿几条葱切成葱碎,在洒到那些鱼肉里再开锅,放小小的花生油下去,等锅热了后,再用一个个圆形的框把鱼肉框成圆形,再放如锅字里火候也十分讲究,如果太快了会太腥如果太熟就不好吃,所以炸3到4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而那鱼圆前面的做法一样,只是把它搞成圆圆的就行了而辣椒鱼饼呢!就是用一个辣椒开口,再把他的崽挖出来,再把鱼饼塞进去,在煎这样,鱼饼就做好了,而且色,香,味样样俱全

吃辣椒鱼饼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几口几口的吃,而我就与众不同我就喜欢把那些辣椒和鱼饼分开,先吃鱼饼,再吃辣椒,因为这样可以看出辣椒辣不辣有一次,我爸爸买了许多鱼饼和辣椒鱼饼,因为那时侯太多人了,我不能那么恶心地把辣椒和鱼饼分开,所以我只好一口一口地吃,当我吃第一口的时候,辣得我的舌头几乎没有知觉,眼泪了冒了出来了从此我就给辣椒鱼饼改了别名----"吃到冒眼泪了"

朋友,你们想吃鱼饼吗如果想请到我家乡做客,我一定会给你吃上可口美味而有正宗的海洲鱼饼让你对我家乡的鱼饼流连往返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机会了。要不然,现在又会有一样好吃的供我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