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大家,我堂哥媳妇生孩子了要拿什么东西看望下。求指教

老婆 0 64

请问下大家,我堂哥媳妇生孩子了要拿什么东西看望下。求指教,第1张

请问下大家,我堂哥媳妇生孩子了要拿什么东西看望下。求指教
导读:看自己经济条件和感情深度,如果真的很在意这家亲戚,那就多出点!小米,老母鸡,是我们农村必须送的礼物!因为可以给孕妇补身体!随礼可以根据对方曾经给自己随礼的价钱,再加个100块!送礼也可以送水果,牛奶等,看你的选择了!经常去看望老婆了,还有说

看自己经济条件和感情深度,如果真的很在意这家亲戚,那就多出点!小米,老母鸡,是我们农村必须送的礼物!因为可以给孕妇补身体!随礼可以根据对方曾经给自己随礼的价钱,再加个100块!送礼也可以送水果,牛奶等,看你的选择了!

经常去看望老婆了,还有说服你妈妈,其实老婆在娘家坐月比在婆家做月舒心好多。她可以使唤她妈妈帮她做事,可能使唤你妈妈帮她做事吗?也许使唤几次你妈妈没意见,使唤多了你妈妈肯定要有意见了。而她妈妈肯定再多次也不会有意见的。如果老婆不好使唤你妈妈只会使唤你,对你来说不是更累,聪明的老公让老婆回娘家坐月子省心多了。当然是要婆婆没意见,不知道婆婆要怎么想

鸽子大家一定都知道了,鸽子是一种动物,同时,古代人们非常的聪明,培养出来信鸽,信鸽就是根据地球的磁场来判断方向,从而准确回家的一种鸽子。那么,现在鸽子也是代表和平的象征,鸽子身体轻薄,有很多人也把鸽子抓来食用,其实,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语就是放鸽子,放鸽子一般代表的是失信的意思,为什么失约要叫做放鸽子呢?在古代又有哪些来由?具体的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鸽子最早是作为一种食材,出现在文字记录里

鸽这个字,最早是出现在一个题目叫《大招》的作品里。

这部很有楚辞风格的离骚体作品,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或景差所作,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产生于汉代。

在《大招》中,其中有一句是内鸧鸽鹄,味豺羹只,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肥美的鸽子肉和味美的豺狗肉,都被做成了精美的肉羹。

由此可见,鸽子最早是作为一种食材,出现在文字记录里的。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就记录了当时发生在北宋都城开封一家菜市场的早市情景:至平明,羊头、肚肺、赤白腰子、奶房、肚胘、鹑兔、鸠鸽、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

以上记载至少说明在北宋的时候,鸠鸽作为一种商品,就和诸如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的菜品一样,已经出现在农贸市场里进行公开售卖,作为肉食的一种,鸽子已经同鸡啊鸭啊一样,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的餐桌上。

在明朝人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禽部》中,就明确指明鸽子中的白羽鸽子,还有这种作用,其肉不但用来解药毒,治恶疮、疥癣、白癜风等,而且连该鸽子拉的屎,都可以直接晒干入药。

当然啦,为了避免病人心理上的不适,作为一味中药材的鸽子屎,有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药名,叫做左盘龙,因为粪便呈圆条状向左盘绕而得名。据说清朝太医为了达到慈禧太后美白养颜的要求,在专门为其配置的玉容散里,其中就使用了这一味药。

该药性能主要是用来治疗带下排脓、蛔虫寄生、项上瘰疬、头痒生疮的疾病,其中治疗蛔虫寄生的一个专门药方,就是一味单方药,具体用法是用白鸽屎烧过,研细,水送服适量。

如果有效的话,真是单方气死美国辉瑞。

中国真不愧为是一个吃货的国家,家常菜有清炖鸽子,广帮菜有脆皮乳鸽,河南开封有名菜套四宝,就是将已经去除骨头的鸡、鸭、鸽、鹌鹑四只整禽层层相套,放在一起烧制的一道汤菜。

(开封套四宝)

(二)说话结巴在民间又称为鸽口

不仅如此的是,连形容一个人的口吃,也忘不了要用这个鸽字。由于该字发音的缘故,这个形声字也被用来指代口吃。

《笑林广记》有一则鸽舌的笑话,就惟妙惟肖的写道:

有涩舌者,俗云鸽口是也。来到市中买桐油,向店主曰:我要买桐桐桐……,油字再说不出口。店主取笑曰:你这人倒会打铜鼓的,何不再敲通铜锣与我听?鸽者怒曰:你不要当当当面来腾腾腾倒刮刮刮削我。

有一天,有一个平时说话结巴的人,到街市上去买桐油。

他走进了一家卖桐油的店里,对着店主说:我要买桐桐桐……后面那个油字,怎么说也说不出口。

店主见此情景,就取笑他说:咚、咚、咚,你这个人倒是很会打铜鼓的,既然这样,你能不能再敲一遍铜锣给我听听啊?

结巴大怒道:你不要当当当面来腾腾腾倒刮刮刮削我。

即使在今天,在以现在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里,还保留着称说话口吃的人为鸽嘴的用语。

(三)发现鸽子还具有传书的作用,从文字记载的角度而言,开始于唐朝

在五代王仁裕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一条: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说的是在隋唐时代,由于丝绸之路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随之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在此交流过程中,深受启发的隋唐人,在对鸽子的认识上,终于有了新的发现,这就是在对鸽子进行人工繁殖饲养和驯养的过程中,发现了鸽子对自己家里的巢穴,具有天然的超乎寻常的定位寻找功能。于是就对鸽子这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利用它死也认家这个特殊的天性,让它在家和其它的一地之间飞行,进行两地书信的传递。

因此,在开元年间做过宰相的张九龄,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家就养了一群鸽子。每当需要和住在外地的亲戚朋友,进行书信往来的时候,张九龄家的长辈们,就会根据要到达的目的地,在事先选择好的鸽子脚上,用丝线将书信缚好,然后将鸽子进行放飞。

当时还是童心未泯的张九龄,每当看见鸽子先是拍击着翅膀,随后是一飞冲天,在尖锐而响亮的鸽哨声中渐行渐远,就会很兴奋指着越飞越远的鸽子,对许多很是惊讶的旁观者说:这是我家的飞奴,这是我家的飞奴。

明人唐之淳,曾经以《鸽子》为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篷畔养飞奴,如檐望却无。船人莫惊起,留得伴樯乌《舟中四咏其二》。

(四)鸽子在宋朝的时候,又被称作半天娇,宋高宗为何禁止宫中养鸽子?

此称呼的由来,始见于宋朝人陶榖写的《清异录》。在该书插羽佳人一条中记载道:豪少年尚蓄鸽,号‘半天娇’。人以其蛊惑过于娇女艳妖,呼为‘插羽佳人’。

古人对此也有诗写道:日长行散步庭皋,插羽佳人媚寂寥。五色别成铺地锦,千铃忽起半天娇(明•王世贞《咏无住观中物四首其三驯鸽》)。

说起驯养鸽子,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历史上称为靖康之耻,北宋至此灭亡。

当时只有21岁的康王赵构,他是宋徽宗赵佶第九个儿子、宋钦宗赵桓的弟弟,为了重建赵宋政权,同年5月在朝臣们的推举下,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成为皇帝,定国号仍为宋,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也是南宋朝代的第一个皇帝。

公元1131年正月初一,高宗皇帝下敕曰:其建炎五年,可改为绍兴元年。绍兴一词寓意为绍祚中兴,意为继承帝业,中兴社稷。

这个高宗皇帝,在艺术方面也确实继承了他父亲徽宗皇帝的帝业,除了精通书法理论,著有《翰墨志》一卷外,还写得一手好字,笔法颇得晋人神韵,有《草书洛神赋》等墨迹传世。虽然在作画方面,他没有什么天赋,但在欣赏方面,具有同他父亲徽宗皇帝一样的品位和雅兴。《宋史》说他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宋高宗)

高宗皇帝最喜欢的是他父亲徽宗皇帝的御笔画,因为御笔画是他父亲亲自画的画、亲自写的字,亲自题的诗。在这些御笔画中,他特别喜欢一幅画题叫《瑞鹤图》的画,即使在所谓的泥马渡江这一个危急时刻,他也是随身带了这么一幅画。

因为画面上自由飞翔的白鹤,代表着祥瑞,祥瑞就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光是这样想想就已经感到好开心了。而且鹤字还是个好兆头,唐人有道是黄鹤一去不复返,这分明寓意着他高宗皇帝,一定能够在金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有惊无险的逃脱升天。

偏安江南后,高宗皇帝再也看不见成群的白鹤了,但那十八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翱翔盘旋在故都汴梁宣德门上空的画面,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常常使他夜不能寐。

(宋高宗南渡时宋朝版图)

为了能够重现祥瑞来仪的盛景,高宗皇帝就开始命令宫人在宫中饲养鸽子。因为在他看来,鸽子和白鹤一样,同样有着乌黑的眼睛,白色的羽毛,而且都是红嘴红爪,身姿优美,简直就是缩小版的白鹤。

每天下了早朝以后,他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来到鸽舍。听着这些小精灵发出的咕咕叫声,高宗皇帝是心花怒放,然后就会亲自打开鸽子的棚舍,一一的放飞鸽子。

天空中集队飞翔的鸽群,围绕着皇宫飞来飞去,悠长的鸽哨声,在皇宫上方不绝于耳的回响。

高宗皇帝一边用目光追逐着鸽群,一边在心里默默的念着他父亲徽宗皇帝在《瑞鹤图》上的题诗:清晓觚棱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

收复中原失地仍然是遥遥无期。

只有鸽群还是一如既往的在皇宫上空快乐的盘旋飞翔。

于是太学生们开始不满高宗皇帝的这种执政行为,认为他是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其中就有一个太学生,作了一首名为讽养鸽的诗,讽刺这件事情:

万鸽飞翔绕帝都,朝昏收放费功夫。

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圣书。

这首诗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来了,不久以后,这首诗也传进了皇宫,终于有一天,被高宗皇帝看到了。

高宗皇帝读后,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他想到他的父亲徽宗皇帝、和他的哥哥钦宗皇帝,至今还在金人手里,至今没有能够迎还,内心很是悲伤。触景生情之下,当场就下了一道禁止养鸽子的口谕。

从此以后,皇宫中再也不养鸽子了。

这件事记载在元朝人李东友《古杭杂记•诗集》中:高宗绍兴间,宫中养飞鸽,每日群飞于外,太学士人作诗以讽。其诗流入大内,高宗恻然。自是宫中不复畜鸽。

(五)怖鸽的佛教故事

关于鸽子,还有一个著名的鸽隐佛影,或者叫佛影覆鸽,又叫怖鸽的佛教故事,出自于《涅粱经》卷二八:

我(佛陀)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动;至我影中,身心安稳,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

说的是从前有一只鸽子,被老鹰追逐。鸽子吓得到处乱飞,老鹰还是在不停的继续追逐。

佛陀看到这种危急的情况,就用自己的身影遮蔽鸽子,使老鹰再也找不到鸽子了。

鸽子于是身心安稳,不再害怕了,因为它重新获得了安全。

该佛典故事是比喻如来持戒不害之力,使鸽子感到身心安稳。也就是说身陷绝境死地的人,只要一心向佛礼佛,那么在佛法的保佑下,是能够重新获得安身立命之地的。

以至于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钱起,在《题延州圣僧穴》的一首诗中,就写到了这个故事:昔日舍身缘救鸽,今时出见有飞鹰。

说起鸽子一词,如果是往高雅的方面去想,总是让人想起飞鸽传书的美丽传说。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鸽子在飞翔,总会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外形小巧、性格温顺而且善解人意的鸽子,正是因为具有风雨无阻的认巢天性,几乎博得了人们一致的喜爱。但是到了近世,鸽子与生俱来的这个天性,居然给它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名声。

(六)放鸽子的来历

在苏沪一带的民间,将以女色为诱饵骗人钱财的诈骗手段,形容为放鹁鸽,有时也写作放白鸽,或者直接称为放鸽子。

最早书面记录这种色情骗局的人,是清朝的著名学者俞樾俞曲园。在他老先生写的一本专门记叙当时社会轶闻异事的《右台仙馆笔记》书中,分别记录了两个放鸽子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讲上海北乡有黄某者放鹁鸽。

为了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放鹁鸽,俞樾在书中特别注明:沪俗伪鬻妻妾于人,伺间亡归,谓之放鹁鸽。

意思是说所谓的放鹁鸽,就是在上海地区存在着一种在收取了别人的钱财之后,把自己的女人去给别人做妻子或者小老婆,事成之后这女人再趁别人不防备的时候趁机逃走,导致别人最终人财两空的做法。

这个故事是说上海北乡有一黄姓人家,因为家庭贫困无以为生,这个黄姓丈夫就问妻子李氏有什么办法好维持生活?

黄姓妻子李氏,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很有心机。

她听了丈夫的问话后,先是批评丈夫道:你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却问我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过日子?接着她话锋一转:我有什么办法呢?你不如把我卖了吧,把我卖给人家做小老婆,你可以得到百金,把我卖给人家做妓女,你可以得到千金。

她看见丈夫表示不同意,就对他哈哈一笑:叫你把我卖掉,是跟你说着玩的,你不要当真啊。我想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放鹁鸽,我只要你配合一下就行了。

结果是这个李氏在事成之后,不仅没有跟其黄姓丈夫逃走,反而要求黄姓丈夫快快离去。

她对不肯离开的丈夫声称,要在曹姓的夫家人面前,揭穿他放鹁鸽的阴谋,并威胁说要去报官追究他的诈骗罪。

她的这个黄姓丈夫,见此情景,只得落荒而逃。原文对此的描写是:黄大窘,踉跄而归。

俞樾为此进行点评道:鹁鸽化为黄鹤,一去而不复返矣。此亦为鬼为蜮者之所不自料也。

这个自作聪明的黄姓丈夫,上了他妻子李氏的当,最终是失了夫人失了家,也再一次说明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来临各拜拜。

第二个故事是苏州乡间有某甲者。

说的是在苏州乡下,有一个颇有钱财的地主,一直是孤身独居。在他人到中年的时候,突然有了讨一个女人成立家庭的想法。

这一天,他在苏州阊门这个地方,路遇一个似曾相识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在知道他的心思后,就对他说她有个女儿可以马上嫁给他。

经过一番商议,经过一番开价,他在付给了这个老妇人事前说定的一百个洋钱后,就带着老妇人的女儿,高高兴兴的坐船回家了。

谁知船刚出阊门城门,就看见一个老头子,带着几个人,坐着船飞快的追来。

这个老头子,对人哭着说这个中年人抢了她的女儿,而这个小女子也在旁人面前,哭着喊这个老头子为爸爸。

就在两船并排而行的时候,这个老头子伸手就把这个小女子带走了。

就在众人不明缘由的情况下,就在他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老头子带着这个小女子,已经是坐船远去了。

他到了这个时候,方才恍然大悟:他上了这个老妇人的当。原文是甲无婚书,无以自明,也就是说苏州乡间的某甲者,由于没有结婚证书,他不能向旁人证明这个被别人带走的小女子,就是他花钱买来的老婆。

俞樾在最后的结尾处,以一笔苏谚所谓‘放白鸽’者也的点睛之句,结束了这个故事。

词义演化的事实证明,即使你洁白如鸽,要黑你还是没商量。

甲:您在这儿说哪?

乙:可不是嘛。

甲:这最爱听您的相声啦。哪天我得上您家登门拜访,请教您的高超技艺。

乙:那可不敢,咱们互相研究研究。

甲:您府上在哪儿住?

乙:哪儿敢当“府上”啊,我家就住在××街××胡同。

甲:太巧啦,我家也住在××街,××胡同呀。

乙:住在一个胡同?那,我怎么不认识您哪?

甲: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失敬失敬。

乙:好说好说——我这人也马虎。

甲:您在××胡同多少号?

乙:我住在十六号。

甲:我也住在十六号。

乙:在一个院里?我怎么不认识您哪?

甲: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

乙:我这人也真够马虎的!

甲:您住的是靠哪边儿的房?

乙:我住的是靠北的房。

甲:我也住的是北房!

乙:我怎么?……跑一屋里去啦!我也太马虎啦!我怎么不认识您哪?

甲: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

乙:住一个屋里都不认识。

甲:您在炕上睡,还是搭铺?

乙:我腰痛——盘了一面火炕。

甲:我也在炕上睡。

乙:嘿!到一个炕上啦!我怎么不认识您哪?

甲: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

乙:我就知道是这句嘛!

甲:您睡觉,铺什么,盖什么呀?

乙:我铺一个蓝褥子,盖一床红被子。

甲:我也铺一个蓝褥子,盖一床红被子。

乙:那,我怎么不……我别问啦!我也太马虎啦!都钻一个被窝儿啦!我还不认识呀!

甲:您晚上陪谁睡呀?

乙:我们老两口,陪我媳妇睡。

甲:我也陪你媳妇睡!

乙:走!去!(若有所悟,向观众)得让他回来。回来。(向观众)我呀,来个照方抓药!我说,你在哪儿住哇?

甲:我……还没找着房呢!

乙:没……不行!你得有个住处!

甲:庙里。

乙:你让我找和尚去呀?得是住家的地方!

甲:我住在××胡同。

乙:行啦,我也住在××胡同。

甲:那儿挺好,就在那儿住着吧。

乙:嘿,他不抬杠啊!你得问我:“我怎么不认识你呀?”

甲:明摆着我认识你呀!

乙:不行!你非说这句不可!

甲:好,依着你。我怎么不认识你呀?

乙: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

甲:您住在门牌多少号?

乙:我住在十六号。北房……还问我呀?

甲:那我怎么办?

乙:等着我问!您住多少号?

甲:我住门牌半号。

乙:我也住半……啊?门牌有半号的吗?

甲:先前是一个大门儿——一号。后来改俩小门儿了——一边儿半号!

乙:瞧这寸劲儿!好。我也住门牌半号。你住的是哪面的房?

甲:我住北房靠南头儿。

乙:我也住北房靠南……转腰子房啊?

甲:先是北房,后来掏了个穿堂门儿——从后院看,是南房,从前院看,是北房!

乙:这新鲜事儿都让我遇上啦!行。我也住北房靠南头儿!

甲:好哇,过堂儿风,夏天凉快。

乙:只要住一个屋儿,冬天冻死我也不怕!(向观众)这就快问到啦!您睡的是炕啊?还是铺哇?

甲:我是炕上搭铺!

乙:我也是炕上搭……有那么睡的吗?

甲:我怕发大水。

乙:咱俩泡啦!我也睡炕上搭铺!

甲:这样儿还练腰腿儿。

乙:(向观众)他总不抬杠!你还得问:“我怎么不认识您。”

甲:好,我怎么不认识您哪?

乙:您出去得早,我回来得晚,不得拜街坊。您睡觉铺什么,盖什么?

甲:我铺着麻袋,盖着凉席儿、枕着夜壶!

乙:我也……这都什么卧具呀!我也铺着麻袋,盖着凉席儿,枕着夜壶!

甲:睡惯了又舒服又方便。

乙:您晚上陪谁睡呀?

甲:嗐,我打了不少年光棍儿,上星期四,朋友把你寡妇嫂子给我说合上啦——我就陪她睡上啦!

乙:我也陪着我嫂子……去!我怎么得罪你啦?拿我这么开心!

甲:我是得拿你开开心。你成名角啦,“乍穿新鞋高抬脚,发财不认老乡亲”啦!孩童起首的发小儿弟全忘啦!

乙:这您真得原谅,我们这行是住无定居,交无准友,真正记得的人,有时候知名知姓,可一见着,就眼拙了。

甲:可是,你不该把我忘了哇。咱哥俩虽然比不了羊角哀、左伯桃舍命全交,也比不了桃园三结义刘关张那种义气。可是也称得起咱们小时候常说的“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哇。

乙:我怎么一点儿也想不起来啦?您先说这“鸟随鸾凤飞腾远”。

甲:比方说,我是个小家雀儿(麻雀),交上了您这么一位大鹏金翅鸟的朋友——您是跟凤凰平起平坐的人物,有时候比它们还硬气,它们要去西天,得飞两天两夜,可您哪,两膀一忽搭,来回儿不用一个钟头!我连飞都不用,就随着您——叼着一根翎毛儿——一到西天了!这叫“鸟随鸾凤飞腾远”。

乙:那,“人伴贤良品格高”呢?

甲:比方说:我本来是个挺笨的人,可是跟你这位贤良的人交上朋友啦,日久天长,我就聪明啦!

乙:(得意地)当然啦,你遇上“贤良”了吗!

甲:对,遇上贤妻良母了吗!

乙:噢!我是老娘儿们呀!“贤良”是说我这个人在行为上,说话上都是正直的,这叫贤良。

甲:对,所以说,“人伴贤良品格高”嘛!

乙:嗯,这才够朋友哪!

甲:不,这还不够!真正够的,得讲究“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死一生,乃见交情”!“穿房过屋,妻子不避,托妻献子”之交哇!

乙:您说的这些,我有的懂,有的不懂。像穿房过屋,妻子不避,这好懂。它就是说:你到我家随便出入,孩子老婆都不避讳你。这我明白。可是头一句:“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怎么讲?

甲:“一贵一贱”哪?比方说吧:您是中原公司的总经理,怡和太古招商局的副局长,瑞蚨祥的东家,开滦矿务局的董事长……

乙:我哪儿有那么大的家业呀!

甲:这就是个比方。我哪,小时候家里也够过儿,可是一把天火烧得片瓦无存,只好靠卖报为生。

乙:这可太惨啦!

甲:有一天我刚趸回报来,背着报口袋从《时言报》馆出来,由顺治门大街一边往北走一边吆喝着:“看报来,看报!《北平日报》、《时言报》、《大公报》!”就听见:嘎——!

乙:怎么回事?

甲:一辆小汽车停在我旁边儿了。您在车上跳下来,穿的可不是今天这样儿。身穿西服,足登革履,笑容可掬的握着我的手:“你好?二傻子!”

乙:“你好,四狗子!”

甲:你怎么叫我小名儿呀!

乙:这是高兴的。

甲:您是客客气气地表示亲热:“您怎么不认识我啦?”

乙:我不敢认啦。

甲:“我是×××——小名儿叫四德子。”

乙:到他这儿改好名儿啦。

甲:您问了我的遭遇,然后说:“我还得去北方饭店会客。”说着掏出支票本子,签了一张两千大洋的支票,递给我,你到交通银行取出来先花着。有事再找我吧,我就住在前门外施家胡同八号,电话是三局四五六七。”

乙:这倒好记。我这朋友够意思吧?

甲:我这是打比方。

乙:甭管怎么着,就算假装儿的,你两千块大洋也到手啦。

甲:是呀,我把它掖在报口袋里,从菜市口往北走:“瞧报来瞧报!《时言报》……”走到护城桥头儿上,我一想:有这两千块开个茶酒馆也够啦,何必还扯着嗓子卖报哇!

乙:对呀!

甲:想到这儿,把报口袋摘下来,一甩手——咚!就扔护城河里啦!

乙:报口袋下去啦!

甲:接着我也下去啦!

乙:你干吗下去呀?

甲:支票在报口袋里哪!把支票捞出来,换成现款,做个小买卖儿,日子慢慢地也缓起来啦。我全凭您一膀之力呀!这就叫“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乙:那么,这“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呢?

甲:再打个比方吧。

乙:可以。

甲:比方——你让汽车撞死啦!

乙:你才撞死了哪!

甲:这不是比方嘛!

乙:比方也丧气!我当横死鬼呀?

甲:刚才你怎么当大财主来着!不这么比方看不出交情来呀!

乙:好,我让汽车撞死啦!

甲:您别着急,撞得不厉害。

乙:也就蹭点油皮儿。

甲:身子在东单,脑袋带到崇文门去啦!

乙:嚯!还不厉害哪!

甲:您死了。我嫂子娘家还没人,只好由我出头请律师,告肇事的,一折腾就是仨多月呀。打完官司领下抚恤金来,原封不动交给我嫂子。诉讼费、棺材钱、出殡、下葬,都是我拿的。事完之后,把我嫂子接到舅妈家,她们娘儿俩靠着别人缝缝补补,拆拆洗洗过苦日子。

乙:总算能活过来呀,这就是“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吧?

甲:对。

乙:还有这“托妻献子”怎么讲?我不光知道有句成语叫“托妻寄子”——就是把妻子和子托付给朋友,既放心,又信任,自己干事业去。

甲:这“托妻献子”就应验在咱俩身上。

乙:我还得让汽车撞死呀?

甲:您别害怕,这回是好事。

乙:那您说说。

甲:您这人说相声最受欢迎啦。

乙:那是大家捧场。

甲:有一位“常座儿”每天来听你说相声。不论白天晚上,每场必到。

乙:他有那么多时间吗?

甲:这位常座儿有来头哇。人家是一位候补总督,净等哪个省的肥缺一下来,马上走马上任啦。在等委任状的时候啦,闲着没事就听您的相声。听着听着入迷啦!听了足有两个多月。

乙:真是知音人哪!

甲:到仨月头儿上,差事下来啦。

乙:哪儿呀!

甲:广西总督。

乙:大官儿呀。这下儿高兴了吧?

甲:发愁啦!

乙:怎么回事?

甲:月俸二十万块大洋,一任就是五年,连任就是十年,想怎么搂,就怎么搂!

乙:那是美差呀!

甲:美什么呀?广西!当时官府管那儿叫“久反之地”!都害怕苗族、瑶族动的人动不动就闹事呀。

乙:那是让汉族的官儿给欺负的。

甲:所以呀。到那儿的官儿都有两手儿准备——一手抓钱,一手准备卷行李——跑!

乙:好嘛!拖家带口的,能跑那么利索吗?

甲:他有办法,不带家眷哪!

乙:一天两天行哪。一气儿就是五年;好一好儿,十年就下去啦!

甲:他也为难哪,一气儿就是五年、十年的,不带太太,多闷得慌啊!想来想去,就想到您这儿啦!

乙:噢,让我当太太去呀,不去!

甲:您别生气。人家的意思,是在没事儿的时候让您给说几段相声或者给读读三列国,东西汉,水浒、聊斋、济公传——好解解闷儿!

乙吓我一跳。

甲:一月五千块大洋,您去不去?

乙:那,当然去啦!

甲:可有一样,人家总督大人不带太太,您能带着我嫂子吗?

乙:那可不能。

甲:可是,您刚结婚才一个多月,您又上无三兄,下无四弟;三亲六故走的走,死的死,在这个地方就是我这么一个朋友,留下个花卜愣登的小媳妇,托付给谁好呢?

乙:嘿!(向观众)是门儿他都堵死啦,只好交给他啦!(对乙)唉,那就托付……给你吧……唉……

甲:把媳妇交给我——你放心吗?

乙:(咬着后槽牙)……放心!

甲:大家听听他这动静儿,(学乙)“放心”!你放心哪?我还不放心哪!

乙: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甲:你走啦,我不把你媳妇接我家来吧,又怕万一出点事儿,我对不起朋友。

乙:那就……接你家去吧。

甲:嗐!你媳妇那年纪儿,我这个岁数儿,这年头儿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万一传出去,好说不好听的——我是活着我是死呀?我得要(指自己脸)这个。

乙:他还是位要脸的人。

甲:我狠了狠心,在胡同里给租一个正两厢的一所三合院儿。跟房东说好了,每月到我家取房钱。平常让你媳妇把街门上闩——这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省得流氓无赖捣乱。

乙:想得真周到。

甲:月初我关了钱,先买一袋儿白面,二十斤大米,二百斤煤球,五十斤劈柴,油、盐、酱、醋办齐喽,雇一辆车,到门口卸下来,冲街门一喊:“嫂子,东西齐全啦,您开门自己慢慢捣腾吧,我走啦!”

乙:嗐,你给送进去怕什么的?

甲:嗐,你媳妇那年纪儿,我这岁数儿,这年头儿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万一传出去,好说不好听的——我是活着我是死?我得要(指自己脸)这个。

乙:嗯,避点嫌疑也好。

甲:这个十天半个月的,我就用布口袋装上十块八块的走到墙根儿底下:“嫂子,这是几块零花钱,你接着。”——随着墙扔进去啦!你媳妇把钱收好了,把口袋扔出来啦!

乙:你就叫开门,进去递给她多省事。

甲:嗐,你媳妇那年纪儿,我这岁数儿,这年头儿……

乙甲:舌头根子底下压死人,万一传出去——我是活着我是死?

乙:我就知道是这句嘛!

甲:您放心,白天我是一天一天的不进去!

乙:对啦!晚上你是整夜整夜的不出来!

甲:那不能,我得要(指自己脸)这个。

乙:你的(指甲脸)这个,还不如(指自己臀部)这个哪!

甲:你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白天不去,晚上更不去啦!古语说:“朋友妻不可欺”呀!

乙:说得有点儿道理。

甲:简断截说,一晃儿差两个月就到十年啦!这天我忽然接到您一封信,说您攒了四十来万现大洋了,下个月回家。还托付我给看几所房子,合适就买下,回家就养老啦,这是好事吧?

乙:行,我这老运还不错。

甲:我看完这信,心里这……

乙:高兴啊。

甲:难过呀?

乙:难过?

甲:这回不能不进你媳妇家门啦。

乙:嗯?

甲:到你媳妇那儿,她正给孩子喂奶哪!

乙:喂奶?

甲:啊。小不点儿,刚怀抱儿哇!我坐下之后就叫她:“嗨!”

乙:“嗨”?这是什么称呼哇?!

甲:“他来信啦,最近就要回来。咱俩得商量商量啦!”

乙:“商量商量”?

甲:你媳妇说:“你看着办吧,反正也这样儿啦……”

乙:我听这话怎么这么别扭哇!

甲:正说到这儿,俩大孩子放学啦!大的八岁,二的六岁,进门一摘书包就叫我“爸爸”。

乙:“爸爸”?

甲:我每人给个嘴巴:“别他妈叫爸爸啦!叫爸爸就出人命啦!记住喽,从明天起,一概不准叫我爸爸,等过个一个来月,来一个人,这人长得(根据乙的模样形容身材、面貌、穿戴)这样儿。你们俩给他磕头管他叫爸爸。再见到我就改口叫叔叔,明白了吗?要是记住了,我每天偷偷给你们俩每人两毛钱买糖吃。要是叫走了嘴,我扒你们的皮!”

乙:(阴阳怪气地)仨孩子,小个儿的也得嘱咐嘱咐哇。

甲:不用。才怀抱儿,不会叫人呢。又过了一个月,接到您的电报,说×月×日×时到家。我租了两辆汽车带着你媳妇跟孩子们,到车站把您接回来,家里早把火锅儿生好啦,烤鸭子也叫来啦,您往当中一坐,左边是我陪着,右边是你媳妇,对面是孩子,团团围住,轮流斟酒。您可真称得起是衣锦还乡,贤妻娇子,人财两旺,富贵荣华呀!您说,没我这朋友行吗?

乙:真是。我可得好好谢谢你。

甲:这就见外啦!往后咱还得交哪?

乙:交?我他妈拿开水(打甲)浇你!(边打边说)浇你?气急了我还烧你哪!

甲:我怎么啦?

乙:怎么啦?我问问你:我出门几年?

甲:整整十年!

乙:这些孩子都多大?

甲:大的八岁,二的六岁,怀抱儿小丫头八个月。

乙:我问你,这仨孩子(打甲)哪我来的?

甲:你先别打,听我说。……

乙:(打甲)快说!

甲:你总打,我就说不完全啦!

乙:(停手)好,你说!

甲:我先问问你,你今年多大啦?

乙:四十二。

甲:再出门十年呢?

乙:五十二。

甲:对呀,您结婚一个多月,夫妻就离开了。一分手就是十年,再回来已经年过半百啦!结婚一个月,哪儿能那么巧就怀孕哪!十年当中是发了大财啦!可是回家以后就该伤心啦!

乙:怎么?

甲:这叫“财齐人不齐”呀!膝下连一儿半女的都没有,心里能不愁吗?

乙:是呀,我愁死也不用你(打甲)帮忙!

甲:(着急地)又打上啦!您容我把话说完了好不好?!

乙:快说!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完不了!

甲:(大声地)好,干脆我挑明了说吧!你五十二岁才回家,就算转过年来,你媳妇给你生了个儿子,你可就五十三啦!把孩子拉巴到十七岁,你就正好七十三啦!甭说得孩子的济,吉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弄巧了,连儿媳妇都没等娶上,你就魂归西天啦!我为了朋友,把自己的亲生骨肉四个孩子当中的俩个小子一个姑娘挑出仨来——大小子八岁,二小子六岁,小丫头儿怀抱儿都给你啦,我自己就把四岁的三小子留下啦,为的是让你回家能够儿女双全(哭泣)……让你享享天伦之乐……想不到……让你连打带骂……这是我交朋友的……下场啊……

乙:哎呀兄弟,哥哥错怪你啦!

甲:我算瞎了眼啦……

乙:别生气啦。

甲:我委屈……能不气嘛!

乙:兄弟,你再生气,我就跪下啦。

甲:那倒不必……把我的心情表明出来就行啦。

乙:全清楚啦。怪我性子太急啦!

甲:这回你明白了吧?——孩子是我的!

乙:这我就放心啦。

甲:可是你媳妇养的!

乙:一个样啊!

备注:据于世德回忆,张寿臣先生当年演此节目,当乙说出“这我就放心了”后,甲对观众说:“真倒霉!我光棍儿一人儿,揽这麻烦事干什么!”说完下台,当时包袱并不响,可是一两分钟后观众回过味来:啊,是乙的媳妇养的!场内发出一阵大笑。但由于观众回味后再笑起来,常干扰后面接场节目效果,张寿臣先生就改用这个底了。 “你就是贤良——你就是贤妻良母。”

“您开着十三开门儿的凯迪拉克过来了。——我开一火车来的。”

“你跳上凯迪拉克扬长而去,黑烟滚滚。交警冲你喊:孙长老,收了神通吧~”

“你躺在路上了。后边来了一辆轧道机,压过去了。司机一看,走错道了。倒回去了。司机一想,不对,道儿对。又开过去了……”

“你在北京七姑六姨全都没了,你这媳妇儿托付给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