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暑假还没到半,各方老母亲早已叫苦连连。 前两天闺蜜大半夜给我20条微信语音轰炸,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这家伙快疯了 梳理一下,事件里都是熟悉的味道。 崩溃的导火索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暑假还没到半,各方老母亲早已叫苦连连。
前两天闺蜜大半夜给我20条微信语音轰炸,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这家伙快疯了
梳理一下,事件里都是熟悉的味道。
崩溃的导火索,依然是那么平平无奇——一口脆脆鲨。
她家孩子4岁多,这段时间一吃多巧克力就流鼻血(到医院查也没查出啥),但孩子就喜欢吃脆脆鲨,总是吵着要吃。
好巧不巧,姥姥来看孩子,就买了脆脆鲨(姥姥也知道娃不能多吃)。
这下可好,孩子看见了非要吃,怎么说都不行。
最后,妈妈不给拿,娃自己搬着小凳子就要打开冰箱拿。
就这一个举动,让朋友彻底崩盘。
她粗暴地抱女儿下来,拿出所有的脆脆鲨,一股脑地全都扔在地上。
“你不就是要吃吗,给你,都给你!”
孩子被她突如其来的反应,吓到大哭。
闺蜜在那头又气又悔: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激动,明明是很小一件事。要是搁以前,我会抱抱女儿,告诉她不能吃和为什么不能吃,或是给她吃一小块。
无论如何也不会如此暴躁、粗鲁、恶劣的。(嗯,她之所以用恶劣,是因为她平常超级温柔又耐心)
我发现孩子放暑假后,我总是特别烦躁,屁大点事都会生气。
她做的不好我会生气,她做得好我也不会多开心,整天都心烦意乱的。
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孩子赶紧睡着,让我踏实地躺着刷会手机。
你说我这是咋了?脾气怎么变这么差了?
我:还能咋了,带娃久了综合症呗。
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脾气爆,原来再温柔的人,也忍不住带孩子的日复一日。
我这一个暑假的心情,其实比她还糟糕……
毕竟,我现在有俩啊。
不过是隔三差五可以把CC送去姥姥家几天,能缓解下焦虑。
但基本也是看不见就想,带几天就烦……
上周把CC送去姥姥家,也忍不住跟我妈诉苦, 孩子放暑假感觉好累啊,我们小时候,你也是带我们俩,也这么累吗?
CC姥姥:并没有啊,相反,暑假感觉更轻松啊。
一、暑假一半的时间,是在七大姑八大姨家度过的
回想一下,是的。
每年暑假我必然先去姥姥家跟几个表弟表妹玩几天。
然后,继续分流,再去二姨家跟表妹厮混个10来天;回家消停不了多久,还要去大姑、二姑家跟表姐们疯玩个10来天。
那时候的寒暑假,流行 “伙养” 孩子,一番车轮战孩子们的暑假消耗大半。
孩子跟兄弟姐妹们玩耍简直不要太开心!大人们简直不要太省心!
那时候亲戚多,且都住的不太远,教育模式的差距也不太大。
但现在,父母多半都是独生子女,且不说“伙养”的机会变少了。就算是有机会,你也不大会送。
因为现代 社会 高质量 育儿 模式,已经不允许你“大撒把”了:
再大些的孩子:
就说我自己,哪怕现在我可以把CC放去姥姥家, 我也是在解脱与愧疚的两端反复横跳着挣扎。
送去姥姥家意味着:
琴不能天天练、每日作业的完成质量肯定没有在家高、在家安静看书1小时的阅读习惯也不会保持(说不定还会经常看电视);更别说每天两次好好刷牙,我妈自己就是划水大师;独立能力肯定也凉凉,我铁定会收获一个生活半不能自理的娃……
虽然这样确实娃也自在,我也解脱,但是过不去心里那关啊。
二、暑假另一半的时间,是跟小伙伴度过的
不要问一个孩子的精力到底有多旺盛,我只想说:
没有没关系,只要有了孩子,这些体验只是早晚的事。
二、三十年前的妈妈们,也有这些烦恼吗?
有,但是这些烦恼都被 同龄孩子们 温和无形地化去了。
咱们小时候,三里五乡的小伙伴凑一起,由大点的孩子带着,到处疯玩撒欢。不饿了、天黑了绝不回家。
每天孩子可以释放精力的渠道太多了,虽筋疲力尽,却又心满意足。
但现在, 社会 变迁和家庭模式的改变,孩子各个都是心头宝,别说出点差池了,就算是磕了、碰了、被小伙伴不待见了,也心疼的不得了。
孩子出去撒欢少了,就只能寻求在父母身上释放精力。
但,单一的养育者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翻来覆去,也就是那点玩具、那几个 游戏 。
成年人大都在长大的过程中丢失了童趣,哪有精力无休止地发明新 游戏 ? 孩子爸爸/妈妈单一角色身长可获得的信息远没有同伴或外界环境中的丰富。
而且,“陪玩到底”这事儿,根本不符合父母的角色定位。
若是能始终态度随和的配合娃玩耍还好,关键是,我们只是为了配合强装喜欢,时间长了难免心生抱怨:
不用说也知道,这个状态下,不仅父母烦躁,孩子内心也得不到满足。越是不满足,他就越会变本加厉地折腾和无休止地喊“妈”。
这种随时随地被索取的状态,你说能不累吗?时间长了能不崩吗?
三、养育的精细化,无形中加大了妈妈们的压力
以前带娃,活着就好。但到了我们这届,养娃,除了身体 健康 、安全、温饱这些基本要求,日常习惯、规矩、修养、知识水平等哪方面都有着高要求。
不然哪一方面没做好,当妈的都忍不住要背锅。
你需要时刻注意面前这个小人的动态,防止他蹬上桌椅摔到头,防止他偷玩iPad时间太长,防止他闲来无事祸害家中物品。
同时要谨记儿童心理 健康 ,不能总大声吼他,不能无视他需求,也不能过于宠溺由着他任意妄为。
对了,还要见缝插针地传授知识,启蒙思想
外人看来你好像很轻松,不就是带了个娃,但其实,你劳心又劳力。
那天我跟C爸聊:
CC送去姥姥家几天,于你而言,跟在家是不是差别不大?
他老老实实的说,嗯,没什么区别啊!
我就知道!
但是,我觉得她不在的日子,我太轻松了。我什么都不用管了,钢琴、作业、在线课预习复习、阅读书目筛选、跟DD吵架的纷争都不用再管。
我这一刻有多轻松,我平时就有多累!
在C爸看来,孩子不就是每天练几十分钟的琴嘛!
对我来说,从一开始就是挑战,她正跟楼下伙伴们玩在兴头上,想要她心甘情愿去练琴,就得做一番铺垫。
进入正题,要保证她的练习效果、就要不断指出错误(手型塌了,节拍错了、力度层次不对)。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就要想着如何措辞让她接受错误又不撂挑子。
赶上曲子难,还要保护她的练琴热情,要绞尽脑汁引导她迎难而上。
赶上我心情不好,还要努力克制自己怒吼的冲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不牵连孩子。
于他人而言,不过是几十分钟,于我而言,每天都感觉是劫后重生。
啥?别操心这么多?放养吧?
孩子没到自己手上,谁说得都轻巧。
以现在 社会 变迁的趋势看,谁不希望孩子发展的更好些?
虽不用必须鸡娃,也需要在孩子思维定型的敏感期,抓住时机为孩子塑造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时代发展下的要求。
而如此种种,大多都压在了妈妈身上,相比过去妈妈们挂在嘴边的累“我这一天干了……”, 现代妈妈的累都是无形的,是不易被察觉的。
不显性的 育儿 付出,就容易缺乏理解和支持,你每天感觉身体被掏空,灵魂要出窍,旁人只当你矫情。
这种不被理解、无从解释的感觉,自然就是雪上加霜的累。
有人说孤独是一个人吃火锅、看**,一个人看病。
但其实,最惨烈的孤独是一个人带孩子。
你身在闹市、却只有孤军奋战,这种无力感常常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前我常常反思:“自己明明超爱孩子的,但带孩子久了又特别容易烦躁,难道确实是自己爱的肤浅了?”
后来思考种种,才明白,爱孩子毋庸置疑,带孩子烦躁、易怒也是有因可循。
这并不是妈妈的错,你也无需自责。
只希望,身边多些人能看清时代的转变、能对妈妈们报以更多的理解和分担。别再轻易说出“不就带个娃,到底有什么难的?”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 育儿 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林如海准备把女儿送到外婆家。黛玉本来是不愿意离开老父的。但林如海说了一番话,使得黛玉改变了心意: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这番话里,有三层意思:一是黛玉是林如海的负担,去贾家可以给林如海减负;二是去贾家有“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教养做伴;三是跟着林如海没有人教养做伴。
第一层意思,即使不是完全无中生有,也有夸张之嫌。林如海怎么会把唯一的爱好当作负担?当然是为了促使她离开,而故出此语。
第二层、第三层意思,是互相对照的。贾家适合黛玉生活,而林家(林如海扬州任上)不合适黛玉生活。那么,贾家的优越性在哪里,竟然抵得过生父亲女的相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并不像现代人理解的,后母与续女水火不容,要娶后妻才打发女儿离开。事实上,没有续弦之意,才是对黛玉的成长不利的。
在封建礼教之下,父女也没有太多的亲近空间。女儿的生活,实际是与母亲、庶母(父亲的姬妾)、姊妹、亲戚女眷为伍的。当然是由母亲来担任主要的教育、引导、培养、照顾责任。其他人不过是按母亲的安排行事。
《醒世姻缘传》里曾写了一个情节,晁源的妻子死后,小妾去亲戚家吊丧,亲戚家的主妇不顾主客之道,不与这小妾行礼,还当面说:“我要劝晁亲家,该另娶个媳妇,亲戚们往来方便。”另一家的媳妇寄姐,娘家父母双亡,生母到婆家说理,公公居然当面说:“你家去吧,你当不得个人呀。”
同样的道理,如果让黛玉跟着父亲继续生活,势必与林如海的姬妾们相处。而这些姬妾(暂不考虑白雪公主和灰姑娘的恶毒后母),再加上丫环婆子,照顾的衣食起居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谈到文化教养、针线女红、作为女主人的管理才干、亲戚们之间的应酬来往,这些人都无能为力了。
反之,到了贾家,虽然远离父亲,但是有外祖母照顾,有舅舅家的表姊妹(主要是姊妹,林如海和黛玉都没料到会有宝玉“耳鬓厮磨”)作伴,不仅对黛玉的成长、甚至连将来的择偶算上,都是有利的。
林如海显然是对妻子很满意,甚至有点歉意,因为林家的生活远不如贾家的排场(仅饭后漱口就可以看出),让妻子的生活水准有所下降。那么,把对妻子的歉意弥补到女儿身上,宁可分离,也要让黛玉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待遇。
“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春秋时触龙的智慧,影响到了千年之后的林如海。
宝宝满月去外婆家有以下风俗:
1 穿红衣:宝宝穿红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代表幸福和好运。红色被认为能够驱邪和保护宝宝的健康。
2 送礼物:家人和亲朋好友会给宝宝送礼物,一般是一些婴儿用品或红包作为祝福。这些礼物象征着对宝宝的祝福和关爱。
3 家族聚会:满月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亲朋好友会一起庆祝,享受美食和欢乐的时刻。
4 回娘家:一般是由舅舅和舅妈来接回娘家,有的地方是由男方的哥哥和嫂子接送。回娘家时要选吉时,乘喜车前往,寓意宝宝长命百岁。
5 初一、十五不走路:意思是不能再初一和十五当日回娘家,可以提前一天或者推迟一天,也是有着驱邪避凶之意。
6 忌当众喂奶:孩子满月后,回到娘家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祝福,这个时候喂奶就要小心,最好不要当众喂奶,避免尬尴。
7 注意宝宝的护理:回到娘家,因为是新生儿,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很有必要,在娘家一定要注意宝宝的护理。
8 忌过度操劳:毕竟刚作完月子,在回娘家时,不能过度劳累,要多休息。
9 注意安全:这是肯定的,孩子满月回娘家,还太小,所以要比平时更加注意安全。
10 忌说脏话:带着孩子回娘家,不要说脏话,这是起码的尊重。
以上是宝宝满月去外婆家的风俗,但具体风俗因地区和文化差异而异,仅供参考。
那些从小就生活在父母身边的人成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相信爱的力量。而那些从小就远离父母,寄居在他人家里的孩子却很难拥有幸福的感情生活和经历。因为他们很难走进别人的心里,也不相信自己配得上他人的拥有。哪怕是遇到了自己深爱的人也会远远地观望,始终处在一个被动的角色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把孩子寄宿在亲戚家这种经历会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
一,寄宿可能会影响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亲戚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家庭氛围可能与孩子在家里时不同,这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不适应。此外,亲戚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互动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发展受损。
二,寄宿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可能会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照顾而发展出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等。亲戚的住宿生活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家庭支持和关爱,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三,寄宿可能会使孩子发展出独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亲戚家中,孩子需要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这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然而,这也可能会使孩子对亲戚和家庭关系感到疏远和冷漠。
尽管将孩子寄宿在亲戚家中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但家长应该谨慎考虑并认真评估这种选择是否适合孩子。如果孩子感到不适应或受到负面影响,家长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住宿方式,以确保他们的健康和幸福。
因此,家长们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情况,尽量最大化利用这种安排的优点,并减少其负面影响。同时,家长们应该用心照顾孩子的感受,让他们在亲戚家中得到更好的抚慰和关爱。
之前有个妈妈在群里咨询我,说:齐齐出生后不久,爸爸便被派到日本学习,而我由于工作繁忙,在齐齐一岁的时候就给强行断了奶,送到外婆家寄养。外婆对孩子生活照料还可以,但是要做生意,没有很多闲暇时间陪伴和孩子玩,起初齐齐哭个不停,整天像个泪人儿,慢慢的好像是锻炼出来了,不再找妈妈,而是可以安静的自己玩了,有时候,我去看他,他也显得没那么兴奋,似乎妈妈来和没来是一样的。外婆也觉得齐齐很独立,可以自己玩了。三岁时,齐齐上了幼儿园,老师发现,他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只喜欢一个人玩,平常沉默寡言,与周围无法融入,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道他的(独立)是孤独症吗?
看完这个妈妈的描述,我的内心无比心疼这个孩子,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无助无奈,伤心欲绝,满脸泪痕的小宝宝就在我眼前。
让想到我自己,曾经也是一个被爸妈丢给姥姥照顾的小女孩,齐齐的状况我感同深受,无比触动。觉得我应该要做点什么才能够帮助到这个孩子。但是理性一想,齐齐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爱,特别是妈妈的理解、接纳、陪伴。
妈妈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对于齐齐来说意味着什么?妈妈没有给齐齐建立好稳定的安全依恋关系,导致齐齐上幼儿园之后不能融入集体,总是一个人玩,对于妈妈也是可有可无的情况。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回避型依恋关系。
再来看看,妈妈提到齐齐是在一岁的时候被爸妈强行塞给姥姥带的,说明在要把齐齐送去给姥姥前并没有对齐齐做出对安全感有建设性的工作。比如:提前告知宝宝,想送你去姥姥家,让姥姥抚养你之类的,而是临时无奈被迫的情况下,送走的,这对于一个还在吃奶的周岁宝宝来说真的打击很大,孩子还在吃奶,妈妈也是强硬的快速的给孩子断奶了,这相当于是双重的分离。
心理学上分析,1岁前的孩子,还没有发展自我意识,这个时候称为(母婴一体),这个时候的婴儿都是通过母亲来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
所以案例中说到齐齐在送到姥姥家之后是哭了一段时间,然后渐渐适应。看似好像变得独立了,其实是自我安慰自我保护性的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了。
在孩子的安全感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分离,这时候的分离焦虑无疑是最严重的。致使孩子的焦虑一步一步走到到绝望。
心理学上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这个阶段妈妈离开,婴儿啼哭,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
2、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被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便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3、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婴儿开始尝试去接触新的陌生的亲近的人,尝试适应新环境。
可以发现,齐齐的分离焦虑是到达2、3个阶段的,可更不幸的是,姥姥由于忙着做生意,对于齐齐的照顾更多的是生理上的,而完全不能顾及心理的需求,所以齐齐在尝试建立新的依恋关系时也是受挫的,所以他后来才会表现的看似独立,其实是一种情感冷漠。
可是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得不和孩子分离,怎么做才能减少伤害呢?我给的建议是以下几点:
1、在送孩子去姥姥家之前,就提前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设,让孩子有知情权。比如:反复的对宝宝说,爸妈都非常爱你,你是妈妈的宝贝,是最重要,最珍惜的人,妈妈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一段时间,妈妈会经常来看你,或者电话视频看你。你放心,我和姥姥沟通过了,姥姥家很安全,姥姥和爸爸妈妈一样爱你。反复的说,让宝宝确定和相信他是被爱的,并没有被抛弃。
2、和姥姥做好沟通,和姥姥达成协议,让姥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姥姥提前和齐齐熟悉,适应,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3、及时的和孩子保持联系和沟通,每一次的见面和离开最好都有始有终,也可以说是仪式感。也是给孩子一个确定感、信任感。
4、在后期孩子回到妈妈身边后,爸爸妈妈要多多的陪伴,多多交流,及时弥补孩子内心的空缺。比如孩子可能会非常粘着你,或者回避你,妈妈要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他希望你抱他,你就抱她,他要去玩了就让去玩,也许他没几分钟又会回来找你,这时候我们要接纳,他就是在确定你是不是在他身边?有没有离开?你只需要给于微笑,给于拥抱,给于回应就可以了。
孩子的安全感在6岁前如果没有建立好,6-12期间还是可以弥补回来,否则孩子成年后的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那将是一生的遗憾。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