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钱人都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国外的大学有哪些优势?

孩子 0 71

很多有钱人都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国外的大学有哪些优势?,第1张

很多有钱人都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国外的大学有哪些优势?
导读:很多有钱人都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国外的大学有哪些优势?有钱人把孩子都出去上国外的大学了,我属于没钱人,也想让孩子出去长见识、学本领,因此,我也属于让孩子出国留学的人之列。我认为,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做法,没钱人有没钱人的做法,这个世界不能挡着贫下

很多有钱人都会送孩子出国读书,国外的大学有哪些优势?有钱人把孩子都出去上国外的大学了,我属于没钱人,也想让孩子出去长见识、学本领,因此,我也属于让孩子出国留学的人之列。我认为,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做法,没钱人有没钱人的做法,这个世界不能挡着贫下中农向上走的路。出国留学有什么好处?我自己的看法是——多重角度看世界、改变一成不变的命运。

如今的世界呈现多方位的无边际、无界限,互联网让我们坐在家里可以一览天下大事。我们这一代人比起父母更是有了众多的选择,看世界应该是每一个新世纪孩子应做的事情。如果能有一个机会,边学习、边了解、接触另外一个国家,亲身体验、触摸另一个文化,我认为留学当首选。比起旅游走马观花更有价值。

因此,我支持孩子无论是哪一个学业阶段,都需要出去看看,开阔眼界,增长阅历。现在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没钱。有钱人没什么犹豫的,想去那个国家都可以,申请上就掏钱,我们贫下中农怎么办?我觉得,这些年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增长,我们手里的人民币也越来越禁花了,节省点用,让孩子出国留学还是可以办到的。

很多人愿意在房子上、股票上投资,我打算给自己的孩子教育投资。如果孩子结婚、置办婚礼、买房都是一笔费用,我想把这些钱拿出来让孩子出国,学到本事最重要,至于其它的,边走边看吧。如果下定决心让孩子出去,这笔钱就能省出来,就如同你省钱买车、买房一样。而且,出国留学还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选择不收学费的欧洲国家、选择学费能够接受的东南亚国家,选择可以边打工边读书的国家,等等。

只要你想做到,就一定能做到。根据我的家庭条件,我选择让孩子去欧洲国家留学,免学费,生活费和其它学杂费一个月不到1万元,而且,我希望孩子去读书后争取获得奖学金、待语言和学习能跟上后,自己再出去打工。欧美国家本科3年制,研究生阶段英国1年,其它国家是2年,从时间上也有优势。

这样算下来,孩子出去读本科一年10-12万,3年36万,如果读研究生2年24万,用一套房子的钱送孩子出去留学。我们国家很多大中城市一套房子可不止这个数,因此,我觉得,不是钱的问题,是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的问题。

我相信,大多数的中产家庭是可以拿出这笔费用的。我是陕西人,西安一套房子不止这个数,宝鸡一套二手房才是这个数,因此,我不给孩子买房,让她出国读书。

我身边的人是什么情况呢?有钱人,比如做生意的,我们单位的领导——他们比我们工资高很多,都把孩子送出去了,有英美的,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很多孩子出去了就没有回来,也有的回来在西安工作的。条件一般的,像我这样的,也有送孩子出去读研究生的,去的日本,还有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总之,我认为,我身边的人中有很多是愿意将孩子送出去读书的。而且,送孩子出国留学并不一定全部是富人的行为,很多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也在努力为之。接下来,我来说说国内国外大学的区别。虽然我还没有亲身经历,但自从我给孩子操心这件事以来,我就一直关注着,因此,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心得。

意味着人类将要迈入新的人口社会,也是对人类的一种警示。这位菲律宾的26岁女子在凌晨一点的时候生下了一名女婴,这位女婴直接让全球的人口跨入了80亿,80亿人口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寿命延长还有减贫以及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下降的结果,也代表人们生活的提高。

不过,人口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短暂的激增,从70亿人口增长到80亿人口仅仅只花费了12年的时间,好在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人口也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人口想要从80亿增长到90亿的话,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

经过联合国的统计,印度在2023年的时候,会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到了2050年,印度的人口将会达到167亿。不过,印度人口的增加并不平衡,而且人口增长的差异化很明显。特别是在印度的富人区,人口增长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在贫困区,人口却是在不停的增长。

随着人口增长,出生率下降,全球的老龄化问题极需解决。从全球来看,各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并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菲律宾这名女子生下的小孩成为80亿人口的瓶颈,说明这名女婴出生让全球的人口跨入了80亿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对这名女子来说,她的孩子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虽说全世界的人口已经达到了80亿,但是人类社会还是面临很多的不平等,有些地区依然在忍饥挨饿,还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目前来说,全球还有大约8亿的人口依然在忍受饥饿。也因为气候的变化,还有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很多地区发生着气候和水文方面的灾害,城市化给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会让气候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我看来,父母送子女出国留学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 我就是从事出国留学工作的。现在遇到的出国留学的学生呈低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家长已经是见识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宽广、思想观念比较超前的。而且现在国内家庭的经济实力也有了很大提升。 送孩子出国留学是一件很正常普通不过的事情。

再加上现在,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城市, 学生入学得有本地户口、得是学区房范围内等诸多规定,加上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很多家长会觉得在国内上不了好学校还不如让孩子出国留学,让孩子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

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北京户口,上海户口。

有些学生会在高考后出国留学, 这也是很常见的。 我国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当然,不乏一些学生会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进入自己想要入读的理想院校,但也不愿意再接着复读一年, 那么干脆直接申请出国留学。毕竟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可以选择的范围会更广,孩子的选择多一些。

前段时间有个同事问我: 如果你没有接触留学这个行业,你会让你的孩子出国留学吗? 我说:如果没有接触的话,我不知道。 但是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就是,孩子如果想出去读,我也有足够的资金,那会让他出去读书的。

价值观就是趋利避害,就是以小投入争取获得大回报,或者是以较大投入争取获得更大回报。

当前国内大学的学生大多处于自由自在的散养状态,混四年就毕业了,运气好的读研,无非是给导师(老板)当仆人做劳工,混几年导师良心发现给个毕业证而已。而老师的首要和重点是搞好关系,然后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发文章或搞外快),最后有空才是教学生。

到国外读书,正规学校一般要求严格,学生能学到真东西,又提高外语水平,又增加见识,老师一门心思教学,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学生专心读书即可。回国后是海归,政府还有多项优惠政策的红包,。

国内大学的水平近期几个大学的表现可以充分证明,比如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成都电子 科技 大学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等,每家的具体情况我就不细说了,各位都知道。这样的学校你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吗?你不怀疑是去上当的吗?

如此,你有条件能不送孩子出国读书吗?

没什么特别心态,都是想让孩子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长见识呗。在本质上,同送孩子去别的省份上去,考入大城市上学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因为各家财力的不同,送向的目的地不同罢了

如果说送孩子出国留学反映了某种价值观,那这种价值观也是很普通很普遍的"价值观",那就是希望给孩子新的生活学习经历,希望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希望孩子今后能生活幸福。国内国外,富人穷人都一样。

我觉得这个问题有毒吧?出国留学和在国内读书就是一种求学路径的选择,就跟你选择吃龙虾还是牛排一样,个人的选择而已。没有那么复杂,跟价值观有什么关系?难道我们不都是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吗?

一些人一直拿留学这件事情说事,我不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

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作祟?

是受某些舆论的误导而对留学的偏见?

是井底之蛙的我的天最大的自大?

是因为个别案例导致的误解?

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教育不是很差。QS2020世界大学排名中,3所高校进入Top50,6所高校进入Top100,已经有很大进步!

世界上有比中国教育更好的教育。中国最好的高校清华排名16。而且这是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在很多领域中中国高校并没有太多优势,比如商科,医科,艺术等。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去留学,难道中国没有好学校?”

我的回答是:“中国有好学校,但是世界上还有更好的学校。”

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让孩子见识世界,增加认知能力,站的高看的远,未来有更好的人生选择,更幸福的生活,就象是广阔天地努力走出来的学生,没什么区别,为了让孩子明天更美好。

过去由于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所以老一代人基本没出过国门,不要说留学了,更是少之又少,现在国门开放,来去自由,孩子有时间有机会多出去走走,取长补短,开阔眼界,有时不好呢。

朋友周围人人小孩出国“溜"学,如果你小孩没出,是被人看不起,所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是要出,跟请保姆一样道理,当朋友圈人人都说我家保姆怎样,怎样,,,所以,请个保姆做饭工资3千,保姆跟她们亲戚朋友说,她在东主家煮饭其实买菜费用每个月也不超过3千,,,,面子太重要了!!!

①有钱任性

②求知(镀金)

③不排除崇洋(可能有媚外成分)

④其他

国内招录工人岗位要求最低研究生学历,国内读研究生得考试,大部分通不过。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国外大学,出国申请就可以拿研究生学历。

2020年9月,金龙鱼被批准在创业板上市。

人们猛然发现,我们做饭用的这桶油, 年营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让人惊讶的是,金龙鱼的老板郭鹤年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而且 他已经连续20年稳居马来西亚首富。

一个华裔,怎么就成了马来西亚首富,还连续坐了20年?

仔细挖下去,你会感到更加震惊,因为根据福布斯2019的评选, 马来西亚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华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华人

马来西亚并不是个例,在整个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外,几乎都是这种情况:

福布斯2019菲律宾前10大富豪中, 华人占了8席;

泰国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华人

2019印度尼西亚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华人;

这些并不是个例,在某种程度上,华人几乎控制着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

在印尼,3%的华人掌握了印尼70%的财富;

在泰国,5%的华人掌握了泰国70%的财富;

在马来西亚,25%的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70%的财富;

他们的产业遍布各行各业,甚至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华人会移民东南亚?为什么占据总人口比例并不大的他们能占据这么大的财富比例?华人凭什么?

01

全世界有23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超过1亿的,只有13个,不到6%;

人口超过3300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41个,不到18%。

而3348万,是东南亚的华人华侨总数。

没错,这是移民东南亚的中国人及他们的后代总数。

移民,听起来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词。

但对东南亚的大部分移民来说,并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词: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义比较精细,现在主要指东盟十国为主的东南亚广大区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国人到东南亚打工、经商,乃至迁徙到东南亚等。

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约华工”,也就是“卖猪仔”。

说来,这是一段无比辛酸的 历史 。

1840年后,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条约规定,列强可以贩运华工出洋。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契约华工”。也就是说,他们用出国后的工资作抵押,换取出国费用。

然而,彼时奴隶制相继废除,东南亚的种植园和锡矿需要大量工人,这些自愿出国的工人根本不够。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掳掠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

这些被卖身的华工,日子惨极了。

他们要面临着自然的危险。

有人在橡胶园里割橡胶,日代丛林里,出没着老虎、蝎子等有巨大威胁性的动物。

但更大的威胁,来自于人,也来自于他们不被当做“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那个说出来极度难听的词: 猪仔。

一个叫刘亚平的华工曾被卖身到烟草种植园,他这样描述在那里的生活:

短短几百字,道尽了日复一日的艰辛,这就是东南亚“契约华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们不能迟到早退,一旦发生便会被工头打骂;

他们工作的时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围一条浴巾遮羞;

他们每天要冲凉,有人用硫磺水冲凉后会感冒。一旦生病,没有人帮忙医治,种植园主矿主只会看着他们死去。

因为在这里,死掉一个,有十个来;死掉十个,便会再来一百个。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们活在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点还完契约里的钱,为自己赎身。

但大部分时候,这是个奢望。

因为那里的薪资实在太过微薄,有人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而在这种最绝望的环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恶习,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不嫖不赌,饭碗跳舞 (不给饭吃)。

把微薄的薪资花在这些恶习上,还款就不可能。

绝大部分人的生命,就这样在种植园、锡矿里因为劳累、疾病而终结。

据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东南亚的华人已经达到400万。

他们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国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卖猪仔”。

这是早期“华工”的艰苦生活。

02

19世纪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国人,留下来这样的日记:

大约在大清早四点半钟,皎洁的月光还在照耀着,当我沿路行走时,我很惊奇地看到,一个华人在路边,在他那一小块马铃薯地里,用锹子猛力地挖着;

不久,又看到一个华人凭着月光,用锹子翻土做垄。

听起来很辛苦,但这已经是那些在种植园、锡矿上日复一日用生命劳作的华工中的幸运儿。

因为他们坚持到了为自己赎身,而今虽辛苦,却是自由的,是在为自己工作。

其实也不止是他们,中国前往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于“卖猪仔”的契约华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出国。

早在17世纪初,“契约华工之前”,尚处于明朝的中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波东南亚移民。那时,欧洲的殖民者四处征讨,征服了一个又一个东南亚国家。

他们带去了严苛的殖民,也带去了繁荣的商贸。

春江水暖鸭先知,离东南亚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这一切,纷纷乘船前往东南亚淘金。

而继“契约华工”之后,20世纪初,刚刚结束封建统治的中国积贫积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东南亚却尝到了一点工业革命的果实,电力、铁路、港口、制造业东南亚比中国富。

不同于先辈的被迫,无数年轻人开始带着淘金梦前往东南亚。

曾经,他们做苦力、采矿、在种植园里干活。

而今,他们在这里用中国人的精明和勤劳,开启了不同于那些华工的生活模式。

他们带来了中国人的手艺, 在这里做木工、理发师、金银匠;

也有人做种植园主,以及贩货郎。

他们走街串巷,很多客户像他们一样,也并没有钱。

华人的智慧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彼时的东南亚,“仙”是最小的货币单位,但是在他们这里可以买半仙;一盒香烟你买不起,没关系,可以只买一根;你实在没钱,还可以赊账,反正下次还来。

就这样,许多人从做苦力脱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店主。

他们穿梭于十里八乡,街头巷尾,构建了东南亚一个又一个国家早期的商贸形态。

在没有被殖民的国家里,比如泰国,对华人的接受度极高,他们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迅速融入了当地。

而在一些殖民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他们则被迫成为了殖民者和当地土著之间的中间商, 这个身份在一定阶段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同时却还有往后日子里的一场场灾难。

19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废除强迫种植制,发展私营企业,推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一部分华人开始如前所述那样经营小商品,他们穿梭于印尼各地,收购原住民种的土产品卖给荷兰人,让他们运到欧洲去卖;又把从荷兰和欧洲进口的其他工业品,卖给印尼的土著。

靠着这样的勤奋、节俭、精明许多华人从中赚了钱。

然而,这一切,印尼的荷兰殖民者都看在眼里。

作为殖民者,荷兰并不想和他们统治下的当地居民“硬碰硬”,他们乐于看到华人成为这个“中间商”。

为此,他们甚至专门打压当地土著,强迫他们从事种植业,让华人从事商贸。这让不少华人跟着荷兰人富了起来,而当地居民则日益贫困。

荷兰统治下的当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转移矛盾上面,荷兰人有办法。

他们决定“分而治之”,实行税收承包制,通过竞标,让华人去收税,从当地人身上榨取利润,从而把当地土著对统治者的憎恨,转移到华人身上。

荷兰人把当地人分成了三个等级:欧洲人、华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兰人,剥削当地人的也是荷兰人,然而在这样的境况下,华人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替罪羊,当地人发泄怒火的焦点。

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尼西亚都是东南亚最排华的国家之一。因为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这样的矛盾。当然,这是后话。

就这样, 历史 的车轮滚滚而下,曾经在锡矿、种植园卖命的华人们,总算翻身,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店主。

此时,距离成为巨富,还有些许遥远,但曙光已经初显。

03

一群漂洋过海的华人,也许未曾想过控制哪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小富即安绝不可能是他们的终点。

大家想一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或者无法忍受家乡的贫困,毅然决然割舍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过海来到了异国他乡,只为寻求新的生机;

他们或者被从家乡贩卖、掳掠到这片土地,干过这世间最艰辛的工作,忍受过最非人的待遇,然后从那里死里逃生;

他们时不时就要被当地人仇视,被殖民者防范,甚至屠杀

他们必须付出一切努力,来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着这份劲头,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当地白手起家。

他们从零开始,从贩货郎开始,有了一间小小的店铺;

然后从一间小小的店铺开始经营,日后成为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商业巨贾。

用很多人可能略显夸张的话来说:控制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命脉,并且成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比如菲律宾首富、SM集团创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晋江龙湖镇一个叫洪溪的村庄。12岁那年,也就是中国战乱的那些年代,他跟着父亲去了菲律宾马尼拉。

他们一家人在那里开了个小杂货店,卖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鱼等。

从那时开始,施至成就跟着爸爸卖货,但他还是想上学,爸爸答应了。

12岁的施至成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说本地语言 ,他不得不再次从一年级上起。为了给爸爸省钱, 他买最便宜的纸、用二手教材

四年级时,施至成每门课都考90分以上,还和老师申请跳级成功。

只可惜,二战临近结束时, 他们家的杂货店一家毁于一场大火,其他的杂货店被洗劫,一夜间一无所有,父亲几欲回国。

但施至成决定留下来,他最初从美国贩卖鞋子到菲律宾,渐渐地开了一家鞋店,品类从鞋子扩张到衣服和其他纺织品。

1958年,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后,鞋店升级成了百货商场;又过了2年,施至成进军房地产;

又2年后,为了给商场的供货商提供金融服务,他买下了一家银行。后来,这家银行成为了菲律宾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菲律宾金融银行。

施至成的产业遍及各行各业, 2008年,84岁的施至成荣登菲律宾首富宝座,此后便稳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这一年的首富宝座终于易主,因为施至成的产业分给了各个儿女,但他们却牢牢霸占着菲律宾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于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黄惠忠、黄惠祥被认为是富二代。

他们的家族企业是针记集团,是印尼最大的企业之一。

但其实,这个企业也是他们的父亲黄维源从零开始创办的。

黄维源研发出了一种具有缓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烟,在印尼市场广受欢迎。1950年,丁香烟在印尼的销量已经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后,烟厂毁于一场大火,黄维源也离开人世。

悲痛的黄家两兄弟在废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针记集团。

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同样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龙鱼的幕后老板。

但他的父亲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马来西亚移民。初到马来西亚谋生时,他从最普通的店员做起,一路开咖啡馆、办公司、做米粮和糖的生意。

父亲去世时,没有留下遗嘱,法院要求公司必须清盘。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财产,扣除一切费用,他拿到了150万元。

后来,他们成立了家族企业郭氏兄弟(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从经营米粮生意开始,郭鹤年一路成为了“亚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板、香港传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板, 并蝉联马来西亚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一代倒下后,许多二代都在废墟上重建了基业,并守业至今。

这当然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加倍努力的结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许要归功于教育。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写过:“在印尼的华人社区里,不过走到哪,中国人都对知识的获取保持着一种敬畏,尽管早期那些中国人中的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

在马来西亚,1960年代, 华人数量占人口总数也不过35%,但华裔学生在工程专业拿到的文凭数量竟然以100:1超过了马来西亚学生。

很多华人创业致富后,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学习。

即使是没上几年学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来后,还跑到马尼拉的远东大学学习一个商业相关的专业。

当然,最后因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学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精神, 华人以极少数的人口,占据着东南亚国家巨额的财富比例,他们的产业遍布各个领域:

小到民生,面粉、粮油;大到国家的关键性产业,工业、金融、银行业等等。

东南亚各地,都上演着诸如此类的华人史诗。

他们富甲一方,霸占了各国的富豪榜,也为推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当初背井离乡的他们,也许不会想到,日后他们还会回归故土,成为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穿针引线的人。

04

40年前,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东南亚富豪们资金的回归,打开了一扇大门。

彼时,刚刚经历十年动乱、贫困、走 社会 主义的中国,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资金困难重重。

但东南亚的华人们,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

郭鹤年砸下53亿美元,在彼时荒凉的“大北窑”,建起了北京的CBD国贸;

三林集团在中国投资15亿美元;金光集团投资20亿港元;正大是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东南亚华人企业,也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东南亚华商。 类似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

很难说他们是顾念血脉,亦或是看到了中国的机会,又或是投资可能带来的利益,但总之在中国急需资金的那个年代,他们的钱来了。

在那个年代,中国共引进了307亿美元外资,其中有70%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投资的。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经感慨地说: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籍华人是投资中国大陆的先驱,是联系中国与外国经贸关系的“红娘”。

而40年后的今天,昨天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情况举行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表示, 今年东盟已经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而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没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经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是真正穿针引线的人。

但还有一些华人,他们回来的身份,甚至都不是“华人”,而是“华侨”。

有人可能不知道“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华人是已经加入别国国籍的有中国血统的人, 而华侨虽然生活在国外,但仍然是中国国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镜, 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为此还放弃了加入印度尼西亚内阁的机会。

但要说爱国华侨之首,当属陈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个富豪榜上,但绝对可以排到爱国华侨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厦门集美区。1891年,17岁的他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开的米店工作。

此后,他一路做菠萝种植、橡胶种植加工、米业、航运业等等。

但他一生赚的钱,几乎全花在了中国。

1910年,36岁的他就开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财政;

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等等组织。短短3年多,这个组织为中国筹了4亿多元;

打仗的时候,寒衣、药品、卡车,前线缺什么,他就送什么。他甚至专门投资建立了药厂,直供前线。

但他最令人振奋的成就也许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岁的他就把父亲给他成亲和家用的2000银元省下来,创办了“惕斋学塾”。

后来,清朝统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乡集美创办了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集美学校水产科、商科等等。这些学校共同组成了集美学村。

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厦门大学。

1921年,他亲自选址,并拿出400万元筹建厦门大学,此后仍然不停地为学校提供经费。

与此同时,他的公司不断地遇到危机,1926年,橡胶价格暴跌,1929年经济危机,陈嘉庚的公司几乎面临破产。但他仍然在为这些学校提供经费,没有钱他就去变卖产业。

1932年, 一家外国大企业找到陈嘉庚,说愿意帮他拯救公司,条件是他停止资助厦大、集美等学校。

陈嘉庚拒绝了。

他说: 宁使企业收盘(倒闭),绝不停办学校。

厦门大学

1934年,陈嘉庚算过一笔账,他做实业30年,减去亏损,净盈利1320万元,但他创办厦大、集美等学校却花了1300万元。

20万元,这是这个富翁全家人30年的总花费。

去世时,他在遗嘱中这样写道:

像陈嘉庚这样的东南亚华侨还有很多,他们虽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终心中都装着故土。

他们将星星点点的能量汇聚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和我们一样支撑帮助着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

尾声

有人说,人类的 历史 就是一部迁徙流动史。

大约4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最终演化出了这个星球的主宰——人类。

此后,自然灾害、战火、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因为种种原因,人类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迁徙到另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迁徙到另一个城市。

这背后,不过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时至今日,全球的华人华侨大概有4543万, 而东南亚的华人华侨足足有3348万,占了全部华人华侨的735%。

因为这3348万华人华侨放在整个东南亚,其实并不算显眼,只占总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离乡的东南亚华人们,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永远地留在了东南亚,和当地人结婚生子,融入当地的文化,成了他们所处国家的一分子,再也没有踏上回国这条路。

但他们中还有一部分人,在当地生活工作,以华人华侨的身份时刻关心着中国的发展,他们会回来寻根,会在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施以援手:或资金,或发声。

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处东南亚,却从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他们把自己挣的钱,全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体会过他们的生活,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去还原,背井离乡做苦力,没有什么文化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才闯出了今天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东南亚的他们,能被所在国温柔以待;

想要回来的他们,我们同样举双手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