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父母,哪些糗事让你措手不及?

孩子 0 20

初为父母,哪些糗事让你措手不及?,第1张

初为父母,哪些糗事让你措手不及?
导读:挺多的,我记得我刚刚经历生产,第一眼看到我儿子的时候差点崩溃,根本接受不了,整个人都是红彤彤的,有一点发紫,皮肤也是皱巴巴,脑袋更是惨不忍睹就像被削过的铅笔头,我有点委屈,甚至想哭的跟我老公说:为什么我生的儿子这么丑?其次就是孩子哭的问题了

挺多的,我记得我刚刚经历生产,第一眼看到我儿子的时候差点崩溃,根本接受不了,整个人都是红彤彤的,有一点发紫,皮肤也是皱巴巴,脑袋更是惨不忍睹就像被削过的铅笔头,我有点委屈,甚至想哭的跟我老公说:为什么我生的儿子这么丑?

其次就是孩子哭的问题了,我们家宝宝有一个臭毛病,一开始哭的时候还有声音,后来哭着哭着就没声了,一口气上不来就张着嘴巴一直没声音的哭接着出现缺氧全身发紫的情况。

有一次他哭的一口气上不来,马上就闭上眼睛不动了,怎么摇他也没反应。我们一家人吓的要死,以为他哭的背过去了,我开始抱着宝宝失声大哭,大家也都红着眼。

结果耳边发来儿子的呼噜声,结果我们一家人面面相觑 ,特尴尬。

后来不放心的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事,只是你们家宝宝脾气太差了。长大一点就会好的。

最糗的还是有一次我抱着我儿子去打疫苗,因为天气挺热的,我就没给他包尿布湿。当时我妈去旁边楼排队交钱了,我一个人抱着他坐在疫苗室等。

结果他噗的一声,他的身上,我的身上全是**的液体,我的内心奔腾着十万个我的天呐,身上既没有纸巾,也没有电话。

只能尴尬的坐在那里,接受着别人异样的眼光等着液体湿透我和儿子的衣服。最后,还是一个护士姐姐,看不过去了,送给了我一点纸巾,并帮我照顾了一会儿子。让我去厕所清洗了一下。

真的是当过父母以后我才庆幸,感谢我的父母在无数的日夜之中他们忍住了N个扔掉我的冲动。

经常听家长说过,带娃出门,最怕的就是孩子在路上哭闹!!特别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弄得很不好意思又尴尬!!

正所谓:孩子哭前,晴空万里,母慈子孝;孩子一哭,乌云密布,鸡飞狗跳。

下面来分享一些好用的哄娃技巧,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没翻过车哦!

一、宝宝外出为什么容易哭闹,坐不住

一方面,小朋友的专注力时长要比大人短的多,坐在车上在没有游戏和活动吸引的情况下被限制住自由,就会产生无聊、沮丧、崩溃等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小朋友不擅长控制情绪,容易情绪失控,产生哭闹、发脾气的行为,如果没有帮助缓解情绪,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二、分享几个我平时哄娃的小技巧

1、“嘘-拍”法(0~3个月的宝宝最有用)

一边在婴儿耳边发出“嘘,嘘,嘘……”的声音,一边轻拍他的背部,小朋友就会慢慢安静下来。

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婴儿,脑子里不能同时有三种想法,他们在被拍、听到嘘声的同时,就无法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哭上面,因此你的宝宝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嘘声和轻拍动作上,最终停止哭闹。

2、“抱起-放下”法(适用于3个月~1岁,或再大一点的宝宝)

抱起-放下法也是一种睡眠训练方法,先尝试用语言安慰他,同时把手放在他的背上,让他知道妈妈就在这里。如果他继续哭,那么把他抱起来,停止哭泣后立刻把他放下。一直重复这个过程,同时用语言和身体接触来安抚他。这个方法平均需要20分钟(也可能更久),但坚持下去,这个方法也也是在教会他自主入睡。

3、猜猜手里有什么(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

随手找个小东西,比如玩具、纸巾、糖果等,放在手里握起来,让孩子一一掰开手指救出宝物即可。宝宝的小手天生喜欢掰一掰、抠一抠,能玩好一会儿。

大点的宝宝,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比如把东西放在手心里,让孩子猜在左手还是右手。

4、别让我吃掉你(适用于1岁以上的宝宝)

这是一个考验反应力的游戏,同样不需要任何道具,只需要大人把手假装成鳄鱼,孩子把手假装成小猴子,然后上演「鳄鱼要吃猴子,猴子要逃跑」即可。

这种混合着危险和速度的挑战,简直是孩子的最爱,能让他们玩得非常投入,在整个游戏中都乖乖坐着。

5、盲猜大挑战(适用于1岁以上的宝宝)

没什么比未知更让娃兴奋的了,盲猜类的游戏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游戏规则几乎没什么难度,玩起来全凭运气,过程充满神秘,娃很容易上头。

比如让娃盲猜接下来出现的第 5 辆车是什么颜色,第 10 辆车是什么颜色,或车牌末尾是几等等。

大点的孩子,还能加大难度,比如限定汽车的颜色或种类或调大数字,比如:第 5 辆轿车是什么颜色;第 30 辆车是什么颜色;第 10 辆黑色的车牌号尾数是几。

6、词语 / 故事接龙大比拼(适用/2岁以上的宝宝)

这个游戏大家应该很熟悉,跟「成语接龙」玩法类似。虽然是个老掉牙的游戏,但只要爸爸妈妈时不时表现出哑口无言、对答不上,然后在 5、4、3、2、1 的倒计时中假装认输的窘迫,孩子肯定会玩得既投入,又乐此不疲。

低龄的小宝宝可以降低难度,按照分类来说词语,比如说水果、动物、颜色、形状、汽车等。熟练之后,可以收窄主题,比如红色的水果、会游泳的动物等。

大点的小朋友,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让孩子说「嘴巴可以用来干什么」「小手可以用来干什么」,也可以词语接龙,孩子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

再大点,还可以尝试用熟悉的故事接龙,大人一句,小孩一句,随意接龙故事情节。小朋友才不会按照循规蹈矩的旧故事情节来,他们的脑洞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比如大灰狼去小红帽家的路上,突然四仰八叉掉河里等,哈哈笑不停的同时,时间也飞快地流逝。

三、带娃出门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手机里下载他爱听的故事或歌曲;

在背包里装上宝宝蕞喜欢的书、玩具和爱吃的小零食;

帮孩子准备一些涂色笔、小本子或白纸,能让宝宝独自玩耍。

四、宝宝在安静的场合哭闹

如果去安静的场合,宝宝哭起来,那只有“立即满足”这个选项。立规矩什么的,你在家做吧,在外面确实没资格逼着路人陪你,必须快速让孩子安静。

首先要判断孩子的需求,饿了热了冷了痛了,如果一时无法判断,那就用上一切安抚手段,奶嘴和安抚玩具,喂奶喂水喂小零食,抱起来走动…… 先安静下来再说。

2岁后的娃可以听懂一些道理,比如我女儿现在一般在外面不会失控,只有困了闹觉的时候,或者被吓到了,这种时候能瞬间安抚的方式就是拥抱孩子,告诉孩子“没事的没事的,妈妈在这里”,嘴巴发出“嘘”的白噪音,“嘘”真的很有效,能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平静了就能讲道理了:“宝贝这里是公共场合,我们这样会吵到叔叔阿姨哦。”

内心“缺爱”的孩子,会有几种明显的特征

特征一:性格叛逆

热播剧《加油!妈妈》里的小夫,因为妈妈偏心弟弟,导致他严重缺爱,变得特别的叛逆。

弟弟偷偷出去玩,妈妈责怪小夫;小夫和弟弟骑自行车摔跤,妈妈批评小夫骑得太快。妈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给了弟弟,从而忽略了对小夫的关注。长期感受不到妈妈爱的小夫,开始叛逆,什么事情都跟妈妈对着干。

他宁可把煎蛋倒进垃圾桶,也不给弟弟吃:他故意在学校惹是生非,因为只有惹事了,妈妈才会去学校接他;他甚至亲手点燃了家里的窗帘,试图自杀。他歇斯底里地对妈妈说:“你的眼里只有弟弟,从来没有我”。

因为从小到大,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小夫变得很叛逆。他以为只要自己不断犯错,妈妈就会把目光转向他。结果却导致,妈妈一次次的误会他。

每一个叛逆的孩子,其实都在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特征二:过于懂事

如果孩子小时候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他可能会表现得过于懂事。

还记得去年热播的《不完美的她》这部电视剧吗剧中的小女孩穆莲生,懂事得让人心痛。穆静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穆莲生和小三岁的男友尚武谈恋爱。

继父不喜欢穆莲生,经常对她拳打脚踢;还拉着她做变态游戏,把她当成靶子,弄伤了眼睛;甚至把她密封到箱子里,让她妈妈来猜游戏……当妈妈从箱子里发现满头大汗、差点窒息的穆莲生时,她却急着安慰妈妈:“我们只是在做游戏”。穆莲生为了哄妈妈开心,会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零食、买水、带着妈妈去游乐场,并对妈妈说:“妈妈开心,我就开心”。

可是,如此懂事的孩子,最后妈妈还是为了爱情,选择丢弃了她。

六七岁的孩子,本是天真浪漫、任性撒娇的年龄,却因为缺爱,不得不装成一副懂事的模样,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特征三:缺乏自信

在《认同自己》这本书里说:“自信的人接受自己的弱点,相反,不自信的人不接受自己的弱点”。

对此,深以为然。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从小缺爱的孩子,总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

比如:

老师叫回答问题,支支吾吾的半天说不上来;平时出去吃个饭,连叫服务员拿包纸巾的勇气都没有;甚至学校有什么活动,她永远都觉得自己不行。

从小在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总是喜欢盯着自己的弱点,患得患失。如果做错事,永远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缺乏自信。

特征四: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最大的表现就是粘人。

无论做什么,他都希望父母能够陪着他,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一旦父母要离开,他就大哭大闹、焦虑难安,生怕不要他了;做什么事情,都要拉着父母一起;甚至父母起床后,他都能够瞬间感知到,然后马上爬起来。

这样的孩子,是因为他内心缺乏安全感。

俞敏洪说:“孩子最怕的是没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与父母给她什么样的物质条件无关,而与父母是否能够给到她真真切切的爱有关。

妹妹好心给罚站哥哥递纸巾反被骂,二胎家庭的带娃趣事有很多,有俩娃相爱相杀,有大的教育小的,有小的心疼大的。

在山东青岛一位妈妈在教训哥哥,妹妹看见后担心地给哥哥递过去纸巾。哥哥心情不好,让妹妹走开了。妹妹有些可怜对着妈妈哭,妈妈说两个孩子最后又开心得好了。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经常会遇到两个孩子发生争执。这个时候就要家长处理得当,要不时常为冤枉的一方,会出现叛逆或是压抑的情绪。

两个孩子有大有小,有的相差十几岁,有的相差两三岁。但家规必须制定,不是什么不公平家规,而是两个孩子相处之道的家规。

大的必须照顾小的,小的必须听大的话。很简单的两句话,权利和义务都需要履行。大的要照顾小的是义务,小的听大的话对于老大是权力。

平时如果出现矛盾,可以两个一起惩罚。一个没有照顾好小的,一个没有听大的话。不要认为小的还小,老大就要无私的奉献,处处忍让。

老大只是岁数大,但他也是一个孩子,需要得到关系。老二的出现已经将爱分走了,你再让他奉献,太过残忍。

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平时两个孩子要多在一起。不要一个在奶奶家看,一个自己看,这样两个孩子就没了感情基础,看不见妈妈的一个会觉得被抛弃了。

不过当两个孩子的妈妈,更多的是被孩子之间的情感感动。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视频,视频中哥哥和弟弟在客厅一起看电视,哥哥教弟弟平时妈妈给他冲奶很辛苦,要鞠躬谢谢妈妈。

然后又示范了鞠躬的样子,弟弟在一旁很认真模仿着。妈妈下一次给弟弟冲完奶给弟弟喝,弟弟鞠躬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

这样的事情真的让我们很感动,这位妈妈平时的教育一定很好。有的网友说教会一个大的,小的就不愁教育问题了

是啊,大的会担负起教育小的责任,但同时小的也要听大的话。两个孩子就可以享受到两份爱意,有的时候让你抓狂,有的时候让你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他们给你的惊喜。

两个孩子相处,也有自己的一套,有的时候听他们的对话,都会让你哭笑不得。终究是血浓于水,两个人再怎么打,还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