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那些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外国留学的孩子?

孩子 0 27

你怎样看待那些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外国留学的孩子?,第1张

你怎样看待那些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外国留学的孩子
导读:对于现在很多的孩子来说,其实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只不过父母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好,所以才迫使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国外留学。因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想要与大家分享:1、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国外的教育方式来说,其实和我们国

对于现在很多的孩子来说,其实都面临着这样的一种状况。只不过父母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好,所以才迫使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国外留学。

因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想要与大家分享:

1、良好的教学环境。

对于国外的教育方式来说,其实和我们国内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一般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都会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这样与其他的小朋友相比也会有很大的差距。也许孩子在小的时候还会责怪自己的父母,但是直到他们懂事以后,便可以明白父母的用心,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

2、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望子成龙”。

对于天底下的父母来说,其实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而且很多的家长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只不过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这样做家长的脸上也有光,而且还有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毕竟现在的这个社会除了看个人的能力以外,我们还需要看个人的文凭,所以只有我们变得越来越优秀,我们才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国外留学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又有多少的孩子这样的幸运。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也许我们在中途会抱怨、堕落,但是哪一个人不是先苦后甜才换来富裕的生活,以及别人的敬佩。虽然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用心,但是终究有一天孩子会因为父母所做的决定而感谢自己的父母,所以各位父母也不用感到太过于愧疚自己的孩子,希望大家都能够引起重视。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国留学,那么出国留学到底如何,下面就为大家讲述留学回国海归的真实感受,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欢迎阅读。

 ●建言

  学本领 哪里都可以

 吴凯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让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国外读书的家长更理性一些。“现在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前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国外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挣更多钱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吴凯的“故事”并非个例,曾有一位中产母亲吐槽“当初把女儿留在国内,随便考个大学,找个工作,境况也不会比现在差。”实际上这是许多家长的共同体会。而原因正在于,当初许多人都没有弄清,出国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容讳言,大部分是迷信洋文凭。但现在看来,洋文凭并不吃香。也有不少是因为成绩不理想等原因,试图“跳过”国内的高考,希望直接在国外大学找到升学机会。说白了,是走一条不通过高考而上大学、而且是外国大学的“捷径”,但如此“镀金”,更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吴凯曾试图在美国找工作,但唯一的优势是英语口语不错,而这在美国根本不是优势。其实,于学习外语,不妨说说一位名叫袁秀洪的南京拾荒老汉的故事。这位年近六旬的拾荒老汉,前几年拾荒时,南大一位张姓老教授口齿清晰的外语声,激发了他年轻时打算当翻译的梦想,于是,跟着老教授学起了外语,并最终学会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7国语言,能同外国留学生自如交流,还能帮助外语弱者提高口语能力。

 其实,与其花巨额费用出国留学,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在国内学会一技之长,而这其实并不难做到,比如拾荒老汉,虽然起点也很低,但只要有追求有付出,在任何地方都能成才。舍近求远,耗费巨资,“性价比”实在太低。甚至有些学生,因为缺乏自控力,留学几年也就打了几年游戏,最终父母血汗钱扔进水里,还误了前程,就更惨。钱夙伟

  ●析理

去和留 是个伪命题

 想当初踌躇满志地到美国留学,现如今,文凭也到手了,却无奈选择回国。并且感叹付出远大于收获,告诫家长送孩子留学前要想清楚。

 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来,却是个伪命题。固然中国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能拿得出四百万元供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也不多见。没有那个经济能力,当然也就更没有资格去想“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国外”之类的问题。

 新闻中显示,毕业后要留在美国工作,前提是必须取得H1B工作签证。吴凯在第一次抽签中落选了,接着选择读硕士研究生,目的是提高中签率。2015年,吴凯硕士毕业。这一次,他决定不再申请H1B抽签,而是选择了回国。

 如果吴凯第一次就抽中了H1B工作签证,得以留在美国工作,吴凯还会说“我相信(回国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还会“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让那些打算送孩子到国外读书的家长更理性一些”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

 吴凯最终选择回国,是他8年来在美国读书和生活的经验总结,新闻中他的经历显示,读大学时,交往圈子还是中国留学生,没有一个美国朋友。毕业后要留在美国工作,只能靠抽签,而中签率又那么低,就像吴凯描述的那样:“H1B抽签真的是决定命运的时刻,抽不中,整个前途都会蒙上阴影,连死的心都有了”。

 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对于吴凯来说,不过是在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就业环境的激烈碰撞下,无奈做出的一个选择。果不其然,一回到国内,吴凯就如鱼得水,很快找到了工作。他的目标是将来能找到一份月薪3万元以上的工作。靠着经济实力雄厚的父母,相信这一定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这对于其他绝大多数同龄人来说,是无法复制的。郑建钢

  教育观 应该更清醒

 吴凯到底遭遇了什么,让他如此发出告诫呢根据新闻,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是语言关。语言关恐怕是横亘在所有留学生面前最大的难题,也是难以逃避的问题。即便吴凯自认为“口语算不错的”,但专业课还是非常吃力,像听天书一般,以至于他恐惧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

 其次是隔阂。上课时“白人学生坐在一起,黑人学生坐在一起,作为班上仅有的一名华人面孔,吴凯感受到了孤立。”这种孤立,不一定全是种族歧视,或许更适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却会让人情绪低落,甚至想退学。

 再次是孤独感。远到异国他乡,远离熟悉的人和事,孤独感是难以排遣的。吴凯就说,“我快忘了妈妈长啥样了”。不仅这些问题,少数留学生不守秩序、开豪车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界对他们的认知。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莫说本科生,即便硕士生,要想获得工作签证,也并不容易,找工作被拒,更是家常便饭。回国求职,却还面临着海归含金量下降,没有国内工作经历的劣势。吴凯的经历,其实也是很多留学生群体的经历;这里面,有其个人的因素,也有留学生普遍面临的因素。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有5237万人出国留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意向出国读本科、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大幅增加,低龄留学热正在兴起。在这个群体中,有的是为了能享受更优质教育,增长见识;有的是为了提升求职竞争力的优势,回国找一份好工作;也有的纯粹就是追逐面子、跟风。而17岁就出国留学的吴凯,用自己8年的经历,400万元的代价,给更多期盼留学的人以警醒,留学不是救命的稻草,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才是最应该考虑的。关育兵

  ●警示

追潮流 小心出洋相

 我当然不反对一些天资聪颖、学业优良、特长突出、潜力深厚的孩子选择出国留学,毕竟国外的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先进性,这样广学博采,对自己的知识丰富和更新、学科的深化和提高,自然会大有裨益。但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并不是因为成绩优异而去留学,也不是纯粹为了深化学科专业知识而选择留学,反倒只是为了捞取一个“留学”的名号、获取一个“海归”的名目、申领一个“绿卡”的资格,抱着这种目的留学,又有多少成色可言

 何况,外国的学校并非处处净土,外国的教育绝非处处领先,因为文化背景、教育思维、知识结构和行为习惯的种种差异,一些孩子到了国外,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不习惯和不对接,难免出现“水土不服”。加上父母家人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管理,厌学、逃课、挂科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沾染上一些恶习,不但没有让自己成才成人,反而让自己不人不鬼,在国外被人歧视、羞辱,出尽“洋相”,回国后被人反感和漠视,饱尝“冷眼”,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夹生货”。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些家长和学生缺乏正确的成长观、择业观和价值观,多少还带有“崇洋媚外”意识,这样盲目跟风的留学,不但会花费巨资、耗费财力,让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留学也不一定能学到社会需要和就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一些学生甚至误入“野鸡学校”“水货学院”,耽误了孩子的青春岁月,毁掉了孩子的未来前程。这样“盲目留学”的结果,难免会出尽“成长洋相”,如此教训和体会,是该引起更多家长和学生反思和警醒了。舒爱民

 2008年,读完高二的吴凯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金融专业录取,由此开始了留学之旅。在美国留学8年,吴凯曾铁了心毕业后要留在美国,最终他却选择了回国。说到8年的留学经历,如今回到国内的吴凯长叹一口气:“我在美国8年花了400万元,我什么时候能挣到400万元” (4月12日《广州日报》)

出国留学不是美梦,该醒醒了。

——弓箭

 也不能完全否定,留学是人生阅历的一部分,去国外体会了民族尊严,知道了自己的价值追求,读懂了父母的爱心,这些都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耽杯

 学习不仅是投资,不能单从能不能回本去衡量。

——致远

 国内父母心态有问题。送孩子出国目的是什么为镀金,还是孩子真的适应国外教育体系

  ——小佑

 留学的花费,可能与一辆豪车花费相当。但买豪车,几乎没有人考虑怎么收回成本。是不是教育看得太功利了

——新绿

 很多留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基本不花家里的钱。

——小方

国内有些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是因为能够降低孩子身上的学习压力,同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国外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还是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国外的教育环境。

随着国内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后,很多有能力的家长就会提前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也许这件事情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但是这对于孩子的发展确实会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一、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是为了减轻孩子身上的学习压力。

由于国内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内卷迹象,这使得孩子如果想要在国内的教育环境当中出人头地,必然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及代价,甚至会让孩子长时间处于高压之下,为了减轻孩子身上的学习压力。有些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因为在国外,学习问题并没有如此内疚。

二、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国外的学习氛围。

如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国外的学习氛围,那么孩子就一定能够爱上这样的教育模式。因为国外的教育模式比较宽松,如果孩子能够长时间留在国外读书,那么孩子的童年必然会感受到非常多的欢乐,这对于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必然会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够让孩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取得进步。

三、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是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国外的教育环境。

其实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在大学阶段去国外读书,因为国外的大学确实要更优秀一些,然而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那么孩子就能够提前适应国外的教育环境,这对于孩子在国外的发展也必然会带来相当多的帮助。正是由于国内的家长考虑的非常多,所以才会做出孩子小小年纪就在国外读书的事情。

随着留学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向前,低龄化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送年龄较小的孩子出国学习,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比出国读本科或研究生还要多,而且问题所涉及的细节也更加具体。其中三个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够很好解决,会给孩子的留学生活留下不少隐患。

一、首先要考虑到家庭经济因素,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国外读中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升入更好的大学。因此,国外的私立学校是家长的首选。私立学校分寄宿和走读两个类型,通常寄宿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30–40万人民币,走读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20–30万人民币,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工薪家庭来承担还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家长可能会问,申请国外大学本科、研究生很多都有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机会,那么国外的中学有吗?虽然国外的中学也有奖学金,但是一般是针对本国学生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国际中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无法获得任何形式的奖学金。

二、判断孩子自身的因素是否能够适应留学生活。

从孩子自身的因素来看,性格特点、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快速、良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一般性格外向、喜欢运动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国外中学的学习生活,但也不是说性格内向的孩子就不适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随着环境的改变,性格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可能与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有关,不过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是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另外还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我们需要在实际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继而作出相应的判断。只有对以上这些都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我们才能知道孩子是否能够适合去国外读书,同时也清楚了该为孩子选择和匹配什么样的学校。

三、考虑孩子外语的真实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在国外读书,身处一个全外语的环境,必然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和应用能力,目前去国外读中学的孩子,主要目的地还是英语语系的国家。正常情况下,在国内读初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达入学的要求也不是太难的事,但前提条件是英语的水平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单词量,能够灵活运用、听懂课并适应课堂教学才是最主要的,否则留学就有很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全英语言环境,加强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海外游学项目或暑期课程,让孩子提前适应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孩子留学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低龄化留学最应该主要到和认证考虑的基础性问题,家长只有在国内为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孩子在国外才能很好地适应,才能实现留学的最终目的,获得理想的收效。

每一个真正出国的孩子都承载着父母的期望:有的孩子真的很优秀,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取得成功;有的家庭希望孩子看到外面的世界,欣赏不同的文化教育;有些孩子成绩不好,希望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教育方法试试。好多家长会送孩子去国外学习,那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国外学习?

其实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合把孩子送到国外,一味的倾听和相信是不可取的。请考虑以下方面:首先要问的是孩子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去陌生的环境。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一厢情愿,考虑带孩子出国留学,作为改变自己未来命运的跳板。其实没必要。孩子不想去,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受到影响,不能得到留学的效果。就孩子的成长而言,出国留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没出国留学就成才的例子很多,家长不用担心。其次,留学需要很多钱,一个家庭需要准备很多钱。留学过程中,实际花费可能会超过自己的估计,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头脑发热不能盲目跟风。不需要把孩子送出去就可以大大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借钱出国。

国内每个人都说同样的语言和文化。开个玩笑,什么意思大家都懂,但是在国外,由于文化差异,沟通是第一个难点,第二个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融入外国孩子的圈子。很难得,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同根同源的文化,导致住在那里的留学生孤独封闭,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孩子还小,国外家庭寄养不能保证人身安全,因为国外看似安全,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外来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在两个方向上完全不同。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金子总会发光。国内外教育各有利弊,看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