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凡是不以运动为基础的减肥、减脂,均是偷换概念!脂肪的消耗和抑制增长是需要运动来消耗多余脂肪,从进食的结构和量上进行调整和控制,才能达到减肥、减脂的效果。想走其他捷径,除非你能承受给你身体带来的恶性伤害!很多减肥药是麻醉你的五脏六腑在增加一些
凡是不以运动为基础的减肥、减脂,均是偷换概念!脂肪的消耗和抑制增长是需要运动来消耗多余脂肪,从进食的结构和量上进行调整和控制,才能达到减肥、减脂的效果。想走其他捷径,除非你能承受给你身体带来的恶性伤害!很多减肥药是麻醉你的五脏六腑在增加一些泻药成分,让你的肠胃感觉不到饿,然后促使你排泄。自己就可以想一想这样长期以往你的身体机能会怎样?
很多减肥药、减肥茶、减肥咖啡、按摩、埋线等等吧,他们短时间让你看到的是体重的变化,而不是体脂的变化。这句话怎么讲的呢?就是短时间内让你通过排出大量体液,使你有一种假象来蒙蔽自己认为自己瘦了,其实是失去体液造成的。体内的脂肪其实一点儿也没少,反而在停止使用类似的药物以后,身体自我修复机能开始发挥作用,让你快速补充水分和食物。这样就会造成短时间内体重和体脂的飙升,这就是常说的反弹。这种反弹对身体和心脏的负荷是非常大的。大家还是不要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啊。
我觉得不靠谱,并不存在吃了就能减肥的产品。而且这款网红“减肥糖果”宣传“任何体质包瘦”,这种夸大效果让人难以置信。
“一颗见效,任何体质包瘦!”当你看到这样的推广,会不会很心动?这样的减肥产品不仅听着不靠谱,而且推广词也违反了广告法。 安徽铜陵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违法案件,网红减肥“糖果”里添加有违禁药西布曲明。据介绍,西布曲明常见于声称“减肥、瘦身、排毒”的代用茶、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产品中,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起到降低食欲的作用, 但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可致脑中风甚至死亡,在我国已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目前,警方已经将该团伙抓捕,并捣毁了加工窝点。
胖瘦不重要,身体健康最重要。但是如今社会有股风气就是宣传“瘦即是美、胖即是丑”,以至于女孩子们都有了身材焦虑。为了追求短期内获得完美身材,服用药物成了一些爱美人士的减肥“捷径”。有些女孩为了保持身材,“病急乱投医”式的服用各种减肥产品,然后导致了伤害自己身体健康的后果。希望有关监管部门严查一些医美机构,抓抓天天散播身材焦虑洗脑人去做一些毫无必要的手术。
减肥这件事还是一个原则“管住嘴、迈开腿”。均衡营养,积极健身,真的比吃任何减肥产品更加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建议减肥人士通过增加运动、合理膳食来减轻体重,减少盐、糖、脂肪的摄入,保持人体能量的收支平衡。如需要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轻信所谓“减肥”产品宣传,理性消费。
想减肥
不要靠那些什么拔罐
刮痧
吸脂
减肥茶
减肥药
减肥胶囊
减肥霜等、
主要在自身,其实、减肥效果最好、最快、最根本、最健康、最安全、最环保、最彻底、最无伤害、最无任何副作用的办法就是合理控制饮食:
1、控制热量与脂肪。要始终小心食物的热量,在膳食中应减少些肥肉,增加点鱼和家禽。
2、饮食要清淡。要少吃盐,咸的东西吃得越多,就越想吃。少吃那些经加工带有酱汁的食物,这些东西含有丰富的糖、盐和面粉,它会增加你的热量。
3、常吃蔬果。要适量吃些含纤维多的水果、蔬菜和全麦面包。
4、平衡膳食。每天按计划均衡安排自己的饮食,同时要注意定时、不可滥吃。要减慢吃饭的时间,吃顿饭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5、热量负平衡。请减肥的原则:热量的摄取量必须少于你的消耗量。
6、意志决定减肥的效果与质量。
糖精副作用不可低估
糖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品,而且糖精是一种而成的甜品剂,但是在使用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意义,如果糖精过量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平时吃多糖精的话,可能会对身体带来非常不好的影响,特别是有些小孩更加不能吃多,因为很多的孩子吃糖过多会让孩子出现蛀牙或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所以大家平时在用糖精的情况下,最好是适量比较好。
1、糖精吃多了食欲减退
糖精的化学名称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市场上销售的商品糖精实际是易溶性的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钠盐,简称糖精钠。糖精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450—550倍,故其十万分之一的水溶液即有甜味感,浓度高了以后还会出现苦味。糖精钠是有机化工合成产品,是食品添加剂而不是食品,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相反,当食用较多的糖精时,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
2、糖精钠可导致大鼠致癌
据国外资料记载,1997年加拿大进行的一项雄性大鼠喂养试验发现,摄入大量的糖精钠可以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在食物中使用糖精时,必须在标签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本产品含有可以导致试验动物癌症的糖精”的警示。
3、糊涂人吃了“糊涂糖”险些丧命
由于2公斤多糖精的甜度可以顶替1000公斤的糖,按目前市场价格,相当于60—70元的糖精,可以顶替3000元左右的糖。于是,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在生产饮料和加工食品过程中,超量、超范围使用糖精,但在食品和饮料标签上却不注明含有糖精及其真实含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吃了食糖,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特别是少数消费者在完全不知道糖精危害的情况下,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引发恶性事件。
案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子,平时对甜味食品就有特殊偏好,接触了糖精后,觉得既便宜又好吃,就用西红柿蘸糖精水作为美味小吃,每天食用2—3次,连吃3天,共摄入糖精钠1.5克,。此后的两周内,该男子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皮下出血,且出现口腔出血、便血等恶化症状,送到医院抢救,发现他的血小板已降至1.4万个单位左右(正常值应在10万以上)。
另一家的孩子服用糖精的遭遇更惨痛。这个家中有14岁、11岁的兄妹两人,因不懂得糖精与糖的区别,以为糖精就是从糖里提炼出来的,且价格便宜,便以口服糖精片作为消遣的零食,在短时间内两人口服糖精片80多片(约含纯糖精钠2克),不久兄妹两人都急性中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医院抢救发现,中毒者脑、心、肺、肾脏等都严重受损,左心衰竭,严重肺水肿,不能排尿,医院确诊为短时期内摄入大量糖精引起的。
糖精,也称糖精钠,是最古老的甜味剂。糖精于1878年被美国科学家发现,很快就被食品工业界和消费者接受。糖精的甜度为蔗糖的300倍到500倍,它不被人体代谢吸收,在各种食品生产过程中都很稳定,缺点是风味差,有后苦,这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糖精有很多年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生产与使用的合成甜味剂,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糖精在世界各国的使用明显增加。
糖精的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1958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开始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管理,当时糖精已经能够在美国广泛使用了,因此它被列入最早的675种“公认安全”(GRAS)的食品原料名单之中。
1972年,美国FDA根据一项长期大鼠喂养实验的结果决定取消糖精的“公认安全”资格。
1977年,加拿大的一项多代大鼠喂养实验发现,大量的糖精可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为此,美国FDA提议禁止使用糖精,但这项决定遭到国会反对,并通过一项议案延缓禁用。
1991年,美国FDA根据一些研究结果撤回了禁止糖精使用的提议。但由于上述原因,在美国使用糖精仍需在标签上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本产品含有可以导致实验动物癌症的糖精”。
在国际上,糖精的使用也因为这些关于大鼠致癌的研究发表后受到一定影响,欧美国家糖精的使用量不断减少。但仍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糖精是安全的。
我国政府也采取压减糖精政策,并规定不允许在婴儿食品中使用。目前JECFA规定糖精的ADI值为每日0-5mg/kg体重。
远离三无小食品
目前,在中小学生的零食中,糖精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一些中小学校的周围,遍布各种小食摊,卖各类小食品及饮料,如汽水、雪糕、话梅等。这些价值不高的小食品,很容易吸引中小学生购买。但这些既无生产标准又根本没有标识和出处的产品,基本上都含有糖精,长期食用,会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个别人产生厌食行为,干扰了青少年从正常膳食中摄取营养,对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