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马是什么意思

老人 0 100

灶马是什么意思,第1张

灶马是什么意思
导读:灶马学名叫突灶螽,是一种昆虫。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又称灶马,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缝隙中的昆虫、直翅目穴螽科的昆虫。灶马简介突灶螽,川东民间和福建龙岩客家一带叫“灶鸡子”。属于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

灶马学名叫突灶螽,是一种昆虫。

突灶螽(Diestrammena japonica)又称灶马,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缝隙中的昆虫、直翅目穴螽科的昆虫。

灶马简介

突灶螽,川东民间和福建龙岩客家一带叫“灶鸡子”。属于直翅目穴螽科。此昆虫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以剩菜、植物及小型昆虫为食。该虫无翅,靠腿部摩擦发声。本物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保护级别:无危。

体长36-38mm,体色红褐色至黑褐色,体型宽大,体背隆突或驼背状,故称“驼螽”。体表坚实,前胸背板有2条不明显的纵纹,无翅膀,靠后腿摩擦鸣叫。

六肢长,关节及胫节具棘刺,转节黄白色,后脚腿节异常粗大,侧缘淡黄褐色具线状斑纹。本种属于大型的种类,分布于低中海拔山区,常于夜晚出没、鸣叫。

傍晚开始活动。杂食,也吃小昆虫。是有名的洞窟性及群栖性昆虫。突灶螽是在昆虫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我国的南北东西都有它的存在。此虫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入秋后进入居民室内的厨房、灶间、或餐馆、豆腐坊的宅基、墙角、砖瓦的缝隙间,喜欢生活在炉灶等温暖的地方。

一年四季都是它生长繁殖的季节。突灶螽有趋光性,有时夜间它会跳到灯光附近。该虫在野外时以植物的茎、果、叶为食,在室内则以饭粒、菜屑等为食。

雌性一般选择体型较大的雄性进行交配。交配前,它们互相用触角触碰,之后,雌性慢慢爬上雄性后背,生殖器与雄性的对接。与其他螽斯类一样,雄性开始收缩腹部排出精托,整个过程约二十分钟左右。

精托排出后,雄性独自离开觅食以补充体力,以便下次交配;而雌性会把腹部向前弓,咬食精托以获得营养。成虫每交配一次,身体便会衰老一些,直到死亡。

灶马的解释

1木刻印刷在纸上的灶神像。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十二 月》 :“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 灶马 於灶上。” 《日下旧闻考· 风俗 》 引 《月令广义》 :“ 燕 俗,图灶神锓於木,以纸印之,曰灶马,士民竞鬻,以腊月二十四日焚之,为送灶上天。” 2灶神的坐骑。 《新民晚报》 1990119:“ 上海 风俗从廿三夜 开始 为灶王备马做轿。灶马是用红纸糊成的。” 3昆虫名。又称灶鸡、灶鳖鸡。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 :“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於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三·灶马》 :“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

词语分解

灶的解释 灶 à 见“灶”。 部首 :穴; 马的解释 马 (马) ǎ 哺乳 动物 ,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 东西 :马匹。骏马。 马到成功 。马首是瞻(喻跟随 别人 行动)。 大:马蜂。马勺。 姓。 部首:马。

蛛丝马迹的意思是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

拼音zhū sī mǎ jì。

基本释义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出处唐·杨筠松《龙经·武曲星》:“抛梭马迹;蛛丝长;梭中自有丝不断。”

示例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所以议论便堂哉皇哉了。”

语法构词方式是连动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马迹蛛丝:意思是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蛛丝马迹造句

1、警方正在调查失踪案,他们在现场寻找那些蛛丝马迹以获取更多线索。

2、侦探在现场发现了几根打火机的残骸和痕迹,这些小小的蛛丝马迹为他们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3、她是一位敏锐的摄影师,常常能够通过观察某些细节来捕捉到隐藏着的蛛丝马迹。

4、当然,要想分析出问题的根源,我们需要仔细地寻找蛛丝马迹并作出有理有据的推理。

5、在发生事故的现场,消防队员会小心翼翼地搜寻蛛丝马迹,找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6、在探险过程中,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大发现,勘探人员需要仔细寻找蛛丝马迹,抓住让人类从未知到已知的关键点。

以上内容参考-蛛丝马迹

  大年30晚上发马子,是一种地方风俗,在山东这带比较盛行。

  “发马子”当属除夕之夜的“点睛之笔”,所有除夕日的一切活动,皆无不围绕着“发马子”那一刻进行。也就是说,过年的诸事百般,其主要都是为了“发马子”;所有年味、年趣也都是要看“发马子”,发了“马子”那才叫过年。所谓“发马子”,其实也就是燃放鞭炮的那一刻,但这里边却有着许多的讲究,也充满了神秘而肃然的浓烈乡俗色彩。

  “发马子”是在除夕夜里的子时,也就是现在的11点至1点之间的零点前后,或前或后要看年的大进和小进而定,大进年(腊月30日)“发马子”在零点前;小进年(腊月29日)即在零点后。在年除夕这天,人们吃过午饭便开始忙活:先是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继之便是在堂屋的北墙正中挂上竹帘,竹帘前面再挂上“祖影”。祖影就是一户人家的祖谱,有些地方叫“家堂”。祖影是高密扑灰年画中的传统装裱巨幅,也是古老扑灰年画中的上乘之品。祖影在民间十分珍贵,是我国祖谱系列中唯一的表现手法,格调色彩艳而不俗。其中的画面依次是:上方端坐者为本氏族始祖,稍下为列祖列宗的神龛牌位和供奉;下方是大门口外恭迎历代祖先回家过年的场面;中间两面则各有一大空间全是竖格,按左昭右穆的礼俗,依次填写着本支先人和已故者之名讳。祖影挂好后,轴子先是巻着不打开,继之再在供桌上摆放香案和烛台,并准备好新碗、新碟、新筷子。待到傍晚日头刚一落,家里的女人们便开始包饺子,男人们便老少聚集成群,或一家或一族的去祖茔里上坟。上坟时烧纸、磕头、放鞭炮,之后便把祖宗们“领”回家,便开始“过年”。这过年的程序是:当女人开始下饺子,放饭桌,男人这时才神情肃然地去打开祖影轴子,让祖影完全亮相。同时并点上蜡烛,摆上祭祀供品和新筷子,然后焚香磕头,至此才象征把祖宗们“请”上了祖影。在民间,这一套程序叫“请影”,“请影”之后才算正式开始“过年”。然后紧接上的就是除夕的晚饭。

  除夕的晚饭,一家人就开始静悄悄,就进入了一种肃静的气氛。祖宗面前,除了该说的话,其他都要严格缄口,即是小孩子也早已嘱咐不可乱说乱动。饺子下好,先摆上祖影前的供桌,随后再摆上门外天井的供桌。天井的供桌是敬奉天地神灵的,这供桌相对祖影前的摆设简单了许多,上面只供有香案、饽饽、酒具和几个盛点心及肉菜的小碟。除夕晚饭吃过之后,在早些年便只等着“发马子”,这期间,女人和孩子大多都先睡上一觉,只有男人看着蜡烛、守着供桌,直到“发马子”的那一时刻。现在的情形则与过去大有不同,晚饭后家家户户看电视,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一直看到“发马子”。

  除夕夜“发马子”,各地一直有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发“灶马子”,让灶马上天去迎灶王爷回来过年;一说是发神马,让神马去请各路天地神灵,让神灵来保佑当地民生丰衣足食;还有一说则是说要神马去请天兵天将,来驱除人世间的妖魔恶怪,以保这一方百姓的康泰平安。“发马子”时,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在早先年间,放鞭炮时都是先点燃画有马子的各种纸画,现在则只是放鞭炮,放焰火。放完之后便开始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时气氛愈加穆:拜天、拜地、拜祖先,大门口点亮大红灯笼,祖影前烛火通明。饭后,家里的长者率全家人一齐跪拜祖影,先给祖宗拜年;之后家里人再依次给长者拜年,家里的小孩子这时都会得到压岁钱。自家人拜完年后,孩子们便由老辈人率领出门拜年,拜年的次序是先本族、先近支、先长辈,之后家族近支的一邦人便聚结成队,再一同去给远支和外姓邻里拜年。在我的家乡,村里人都是自“发马子”后就开始拜年,一直拜到天大亮。小时候,爷爷都是让我挑着灯笼走前面,不管谁家,进门就让我跪下磕头,早先拜年都要磕头。后来大了,半大小子都不太乐意再给别人家磕头,只是在门口外面站了干吆喝,看着长辈们给人家的祖影上香磕头,给年岁大的老人磕头。这情景,使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除夕闹腾了一夜,但大人孩子似乎谁也不觉得累,紧接上大年初一,又是欢腾热闹一天。

  按民间习俗,真正“过年”的时间,也就只有三天。从除夕夜“请影”、“发马子”,到正月初三(也有的地方到正月初五)就又“送影”,“送影”也叫“送年”,其意即是年已过完,应当把祖宗们再送走。“送影”是在初三早晨的日出前,吃了饺子,放一阵鞭炮,随之即把“祖影”取下收起,祭祀供品全部撤下,至此就算过完了年。初二初三人们开始走亲戚,访朋友,一直走访到正月十五。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 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有以下习俗:

1、大扫除

北方称为“扫房”,南方也叫“掸尘”。因“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对于现在的我们,全家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

2、贴窗花

窗花多以喜鹊登梅、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题,将红色的窗花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更添喜气。

3、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4、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5、吃糖瓜

其实,不同地区小年的饮食习俗各有不同。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6、吃饺子

过小年,民间吃饺子。取意为“送行饺子迎风面”。不知道为啥,一到腊月就开始各种吃饺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反正重点就是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