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抗洪中解放军感人事迹

孩子 0 104

98年抗洪中解放军感人事迹,第1张

98年抗洪中解放军感人事迹
导读:1、98年抗洪,57岁“流泪将军”70小时没睡觉。57岁的董万瑞将军也不遗余力,一直在前线,坚持了5天5也,几乎7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被太阳晒得黑如木炭,脸上脱下了一层皮,在当时,他连吃饭都赶不及,一直都是吃到一半,就赶紧去工作。当时,不只

1、98年抗洪,57岁“流泪将军”70小时没睡觉。

57岁的董万瑞将军也不遗余力,一直在前线,坚持了5天5也,几乎70多个小时没有睡觉,被太阳晒得黑如木炭,脸上脱下了一层皮,在当时,他连吃饭都赶不及,一直都是吃到一半,就赶紧去工作。当时,不只是董万瑞,连他的儿子,董三榕少尉也在抗洪队伍中,是大名鼎鼎的“红色尖刀连”的排长。

最终,经过军人们的努力,终于止住了洪水,让灾难没有继续下去,当时,所有的军人们都在欢呼,而这个时候,到,董万瑞将军没有忍住,一个57岁的老将军,终于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幕被偶然拍摄了下来,后来,这张《将军的眼泪》让千万的网名都看到,人你们都非常感动,称呼董万瑞将军为“流泪将军”。

2、98年抗洪,他救下8个士兵和群众,牺牲前用力把新兵推到树上。

1998年8月1日晚上8点47分,湖北嘉鱼县簰洲湾中堡村堤段突然溃口,洪水一下子淹没了整个中堡村,几百个村民性命危急!许驻扎附近的空军95025部队接到急令,立即出动士兵赶赴簰洲湾进行援救百姓和抗洪。高建成作为指导员,他下令,领导和老兵把救生衣让给新兵,会游泳的士兵把救生衣让给不会游泳的。高建成本来身体不舒服,他还是把救生衣让给了不会游泳的新兵。

在与洪水搏斗的8个小时里,高建成一个人救下了8个士兵和群众,洪水越来越大,已经有一个人高了,高建成和好几个人都抱着仅存的2棵树,眼看许多在洪水中拼搏的战友们体力不支,高建成放弃抱树,他投入洪水中,用力把一位体力不支的新兵刘楠推到大树旁,于是高建成被洪水卷走直到消失。

3、抗洪10余天,活活累死的李向群

在98年洪水爆发的期间,他正在家里休假,但此时的他却请求归队,加入到抗洪中。随后的李向群跟着大部队加入了紧张的抗洪工作,一连10多天都没有休息,吃完饭后就会奋斗。在得知大坝快要塌陷的时候,他赶紧来到了事发地,扛起了沙袋,才扛了20袋后,他就倒在了大坝上,嘴角冒着鲜血。虽说战友们及时的将他送到医院,但因太过于劳累,结果晚上10点多就离世,享年20岁。战友们、医护人员们见到此情此景全都落泪,为他的崇高人格所敬佩。

4、抗洪大堤上10次晕倒,继续战斗

1998年九江抗洪前线的勇士嵇琪,当他在九江的抗洪大堤上10次晕倒,每次从昏迷中醒来,又扛起沙包投入抢险战斗,当时大家还以为他是疲劳中暑,实际上他已是脑瘤晚期了。当时医院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嵇琪的生命只能以周来计算了。

5、明明知道洪水要来,人也已经抵达了安全地带,于洪江却毅然跟着村支书返回到洪水中。 

于洪江接到转移通知后早已经到了公路上。他送社的一批人到公路后,了解到还有多人没有转移出来,很着急,“我就对于洪江说让他开车救人,他根本就没有多说话,说了一个‘好’字,就回家开车了。他的车是个大拖拉机,烟筒朝天的,不容易进水。后面临时接了个斗子,每次能载多个人。”   

于洪江开着拖拉机带着薛宝到达官马村社,便开始了救人行动。一车、污水流量计两车、三车一直拉了车,多人被他用车送到公路安全位置 薛宝舒了一口气。他说:“看到他们都出来了,我终于放心了。没想到刚喘口气,又来电话了,还有个人没有救出来,被困在里面了。” 于洪江听说后,二话不说开拖拉机就赶去社。到达社路口,积水已经到膝盖了。但于洪江没有后退,反而开着拖拉机驶向了洪水更深处,让人上拖拉机,快速往回行驶。   

“但是洪水上来得太快了,刚行驶不久,大水直接就把拖拉机冲出去掀翻在地,拖拉机上一共个人全部落水。”薛宝咬了咬嘴唇说,“个人中,有个人落水位置比较好,自己跑出来了。有一个岁的小姑娘被冲出去很远,自己抱着玉米秸子漂到了安全地方。另外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个就是于洪江。”

1954年8月4日,在山东青岛疗养院的高干病房中,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一位从湖南耒阳辗转来到这里的中年农妇,终于找到了她失散26年的丈夫。夫妻二人再度重逢,这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开心事,然而也是一件令人感慨万千的无奈事。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26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夫妻二人的生活早已经改变。这位湖南农妇名叫伍道清,她的丈夫名叫杨至成,当时的职务是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并且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当听说伍道清的名字之时,军区首长杨至成顿时陷入了沉思,唯有两行热泪从脸颊上滚落。

见面之后,杨至成和伍道清四目相对,相顾无言,虽然各自心中有千言万语要讲,但是终究无法说出口。此情此情,让杨至成的内心痛苦不已,原本就卧病在床的他,根本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很快含着泪水陷入了昏迷。此时,旁边的医护人员急忙上前护理抢救。

见此情景,伍道清紧紧握着杨至成的手,哽咽并呼唤着杨至成的名字。与杨至成失散26年后再次见面,伍道清终于了却了始终萦绕在她心头的愿望。破镜终究无法重圆,深情望着陷入昏迷的杨至成,伍道清含泪告别了,她反复说着:“(杨)至成,我过得很好,不要挂念我,祝愿你早日恢复 健康 ,希望你长命百岁。”

伍道清走了,她脸上带着笑,眼睛却含着泪。过了许久,杨至成才从昏迷中清醒,他呆呆地躺在病床上,湿润的眼睛望着窗外,他的思绪回到了26年前的冬天,回到了那一个名叫井冈山的地方,回到了和伍道清初识的那一刻……想着想着,杨至成又一次陷入了昏迷。

1928年2月,红军在湖南耒阳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当时,19岁的伍道清在环境的影响下,和同学们纷纷走出女子学校,到校外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有一天上午,伍道清和几个同学来到耒阳县街道上散发张贴传单,碰巧看见两名红军正在高高的墙面上刷写革命标语。

其中一名红军站在梯子上,一手抓着有点摇晃的梯子,一手拿着刷子费力地刷写着;另外一名红军则在下面一手扶着梯子,一手高高举着装着白石灰泥的水桶。见此情景,伍道清急忙跑过去,用手帮着扶稳梯子。下面的那名红军见状,高兴地冲着站在梯子上的红军说道:“杨副官,梯子扶住了,你放心写吧!”

“杨副官”低头朝下面看了看,会心地冲伍道清笑了笑,然后抬头继续刷写标语。过了一会儿,标语刷写完了,“杨副官”从梯子上下来,对着伍道清说道:“这位同学,谢谢你啊!”此时,伍道清才看清楚“杨副官”的面容——消瘦的脸庞带着坚毅,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他年龄大约20多岁,个头比较高。

一开始,伍道清并没有往别处想,她笑着询问道:“请问你们是朱德司令员的部下吗?”另外一个红军抢着回答说“是啊”,然后指着“杨副官”说道:“这位是司令部的副官,名叫杨至成!”伍道清听完之后,大大方方地自我介绍道:“我叫伍道清,是女子学校的学生!”

当时,杨至成25岁,在红军队伍中负责后勤和宣传工作。杨至成看了看伍道清手中的宣传标语,笑着说道:“原来我们进行的是同一项工作,你们贴,我们写,让城里到处是革命口号,让革命的力量越来越壮大。”伍道清笑了,她的笑容是那么的迷人,以至于让杨至成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伍道清再看了杨至成一眼,突然冒出一句:“我要走了。”说完,伍道清就转身而去,和已经走到前面的同学们会合了。望着伍道清离开的身影,杨至成不知道是怎么了,有点怅然若失地愣在原地,也没有和伍道清说一声再见。此时的伍道清和杨至成,根本不会想到他们之间即将迎来一段传奇又无奈的姻缘。

在这次偶遇之后不久,伍道清和同学们正式参加了红军。因为工作需要,伍道清被派到红军第一师做宣传工作。当时的伍道清青春靓丽,一来到师部就受到了年轻战士们的热烈欢迎。伍道清看什么都新鲜,学习能力非常强,很快就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还受到了师部领导的称赞。

很快,红军转移到了井冈山,实现了井冈山会师。这时候,表现出色的伍道清被调到医务部门工作,成为了一名护理员。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伍道清在医务部门当护理员不久,她就再次遇见了杨至成。原来,当时担任红军连长的杨至成在战斗中负伤了,被同志们护送到医院接受治疗。

当接到护理任务之时,伍道清并不知道自己要护理的人,就是此前偶遇的“杨副官”杨至成。当伍道清走到病床前,看到那张略显熟悉的脸庞时,她不由得惊叫了一声。伍道清的叫声,吵醒了正在病床上休息的杨至成。两人四目相对之后,便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伍道清和杨至成越来越熟悉,并且他们彼此之间有了一种特殊的默契。一旦看不到对方,无论是伍道清还是杨至成,都觉得心中空落落的。就这样,伍道清和杨至成之间的革命友谊不断升温,他们互相产生不好意思表达的情愫。无论谁先捅破这层窗户纸,那么爱情的火花就会立即迸发出来。

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伍道清对杨至成的护理也慢慢特殊了起来。有一天,伍道清端来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给杨至成调理身体。当时的物质条件是极度匮乏的,红军战士们常用来果腹的东西只有干粮,以及少得可怜的蔬菜。闻着鸡汤诱人的香味,杨至成疑惑地问道:“从哪里搞来的?”

伍道清回答道:“我托同学下山搞宣传的时候,从老百姓家买来的,你流血太多,一定要补补身子!”杨至成心里感动极了,不过嘴上故意说道:“你同学真好啊!”杨至成的这一句话,让伍道清有点生气,她端着那碗鸡汤转身就走,同时还语气生硬地说道:“我同学真好,就是我不好!”

杨至成一看伍道清生气了,急忙伸手拦住,并笑嘻嘻地说道:“伍道清同志最好,伍道清同志对我最好!”伍道清不好意思地笑了,她又转了一个身,将那碗鸡汤放在了旁边的桌子上。然后,伍道清羞答答地说:“快点喝吧!”说完之后,伍道清就飞快地跑出了病房。

望着伍道清的背影,杨至成幸福地笑了,他端起那碗鸡汤,美滋滋地喝了起来。此时,旁边病床上的红军干部笑着调侃道:“杨连长(杨至成),鸡汤好喝吗?哎,怎么没有人给我送鸡汤啊!”杨至成愣了一下,然后十分不好意思地将那碗鸡汤递到那位红军干部面前,说道:“给你留着呢,喝吧!少说点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那位红军干部接过半碗鸡汤,乐呵呵地喝了起来。不一会儿,伍道清从外面回来了,她是来端空碗的。杨至成见伍道清来了,他急忙把空碗端起来,递到伍道清的手中。在交接空碗的时候,杨至成牵住了伍道清的手。伍道清脸色绯红,她急得叫一声:“你干什么呀!”

杨至成深情地望着害羞的伍道清,话已经到嘴边了,可是他不知道如何说出口。伍道清的心咚咚跳,她担心别人说闲话,所以急忙抽出了手,拿着空碗就转身离开了。这一晚,杨至成失眠了,伍道清也很晚才睡。白天发生的那一幕,让伍道清和杨至成都变成了“傻子”,一会儿不自觉地笑了,一会儿又因为顾虑而泛起了愁容。

在伍道清的精心照顾下,杨至成的伤势慢慢痊愈了,已经可以下床行走了。有一天晚上,杨至成主动约伍道清在医院旁边的小竹林见面,两个人默默地并肩散步,走着走着,杨至成鼓起勇气说道:“伍道清同志,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伍道清看了一眼杨至成,回答说:“是的,我就是对你有意见!”

杨至成吃了一惊,急忙问道:“哪方面的意见?”伍道清笑着回答说:“你这人干什么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上一次你拉我的手干什么?”杨至成听了之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此时,杨至成抓住时机,再一次拉起了伍道清的手。伍道清又羞又怒,使劲挣脱,但是由于杨至成的力气太大了,伍道清并没有成功。

这时候,杨至成温情地向伍道清告白了:“伍道清同志,我喜欢你,你愿意接受我对你的爱吗?”伍道清终于等来了这一刻,她娇羞地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愿意!”听到这句话,杨至成一把将伍道清搂进了怀里。不久之后,杨至成和伍道清在井冈山上,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结为了一对相敬相爱的革命伉俪!

杨至成和伍道清成婚之后,两人关系非常融洽,伍道清除了在医院护理伤员,还要照顾杨至成的饮食起居。不过,在伍道清看来,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于革命于家庭,她都真心付出。而杨至成对伍道清也是呵护有加,生怕自己心爱的妻子太过劳累。

很快,伍道清怀孕了。在得知自己即将当父亲之时,杨至成高兴地跳了起来。伍道清看到这一幕,也幸福地笑了起来。此后,在井冈山上,红军战士们总能看到杨至成陪伴有孕在身的伍道清一块散步。当时,伍道清担心别人笑话,说什么也要和杨至成保持距离,或者一前一后走,绝不并排走。

井冈山上的一草一木,见证了杨至成和伍道清之间至真至诚的革命爱情。井冈山上有杨至成和伍道清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回忆。然而,或许早已预料到了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临了,杨至成和伍道清不得不暂时分别。因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开始了,杨至成要上前线了。

由于伍道清怀有身孕,行动不便,所以杨至成在跟随红四军转战赣南之时,伍道清只能跟着红五军和后方机关留在井冈山。在分别之时,杨至成和伍道清都眼含泪水,依依不舍。杨至成不停地对伍道清说着安慰的话,而伍道清则反复叮嘱杨至成要学会照顾自己。

虽然分别让人伤心,但是杨至成和伍道清都信心满满——在打败敌人之后,他们夫妻很快就见面了。可是,杨至成和伍道清根本没有想到,他们夫妻这一别,再见面就是26年之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红军在外线作战,并没有调动敌人,井冈山根据地遭到敌人的围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驻守井冈山的红五军和后方机关被迫实施突围。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红五军才艰难与外线的红四军合兵一处。在红五军和后方机关突围的过程中,有孕在身的伍道清和队伍走散了。那时候,忧心忡忡的杨至成逢人便问,有没有见过他的妻子伍道清——大肚子的,红军医院护士伍道清?

可是,所有的人都摇了摇头。妻子伍道清下落不明,这让杨至成心情低落、茶饭不思。没过多久,红五军重返井冈山,杨至成不断托付红五军的战友们,帮忙查询妻子伍道清的下落。当时,杨至成跟随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和敌人打游击,但是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着井冈山上的消息,牵挂着自己的妻子伍道清以及没有出生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杨至成一直没有得到妻子伍道清的消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杨至成不得不做最坏的考虑和打算——妻子伍道清以及还未出生的孩子,或许已经不在人世了。每每念及于此,杨至成都万分悲痛;每每想到伍道清和未出生的孩子,杨至成都泪流满面。

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杨至成跟随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全面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后,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这长达20余年的征战过程中,杨至成也先后经历了三段婚姻。

1954年,身体一直不太好的杨至成,来到青岛疗养院进行疗休养。就是在疗休养期间,一个令杨至成挂念了26年的人突然出现了,她就是伍道清。一听到“伍道清”这个名字,躺在病床上的杨至成潸然泪下,他脆弱的身体根本承受不了心里的重压,多次陷入了昏迷。

当初,在红五军和后方机关突围之时,有孕在身的伍道清到底去哪里了呢?她有什么的遭遇呢?原来,在跟随部队突围之后,由于行动不便,伍道清很快掉队了,并且与部队失去了联系。独自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疲惫不堪的伍道清四顾茫然,她心中呼唤着丈夫杨至成的名字,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如此困境之中,历经磨难的伍道清还不幸落入了魔窟。那时候,为了找到部队,找到丈夫杨至成,衣衫破烂的伍道清挺着大肚子一路乞讨,来到了江西遂川县大汾镇的一个小村子。让伍道清没有想到的是,自从她一走进这个小村子,就被歹毒的地主盯上了。

这个地主没有子嗣,看着有孕在身又无家可归的伍道清,他心生邪念。很快,伍道清被地主关进了废弃的石灰窑里,这一关就是四个多月。在这暗无天日的石灰窑中,伍道清为肚子里的孩子,每天艰难地活着。伍道清试图弄断绑在她身上的铁链逃出去,然而根本不可能;伍道清试图一死了之,但是考虑到还未出生的孩子,她只能屈辱地活着。

在石灰窑中艰难度过了四个月,伍道清生下了一个小男孩,这是伍道清和杨至成的爱情结晶。可是,这个小男孩很快被地主抢走了,伍道清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伍道清想要寻死,可是地主却威胁说,只要伍道清敢死,就弄死她的孩子。在巨大的精神和身体折磨下,伍道清渐渐麻木了。

后来,伍道清被地主逼着嫁给了长工。伍道清多次想逃出去,可是每次被捉回来,她就免不了一顿毒打。慢慢地,伍道清被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她最终认命了。从此,伍道清成了一个寡言少语的乡村农妇,和被她厌恶的长工过起了牛马般的生活,还为长工生了两个孩子。

没人能理解伍道清心中的悲痛,没人能体会伍道清遭受的磨难。每当独自一人的时候,伍道清都禁不止流泪,她想去村子外面看看,看看部队现在还在不在,看看丈夫杨至成是否还活着。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现状,她的心头就生起莫名的悲哀。就这样过下去吧,这是伍道清最无奈的选择!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伍道清迎来了人生的转机。那时候,由于在小村子里实在活不下去了,伍道清被迫带着长工丈夫和两个孩子,回到了老家湖南耒阳。伍道清的悲惨遭遇,不仅没有受到父亲的同情,反而遭到了父亲的责骂。父亲觉得伍道清丢人现眼,所以他把长工和两个孩子赶出了家门,并强迫伍道清改嫁给了当地一个生意人。

命苦的伍道清根本没有办法,既然已经这样了,自己还能怎么办呢!虽然,伍道清后来曾试图寻找她和杨至成所生的那个孩子,以及和长工所生的那两个孩子,可是终究没有找到。悲惨的命运,将伍道清折磨得筋疲力尽,于是她完全心灰意冷了,将一切都放弃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1954年6月,在机缘巧合之下,伍道清在湖南耒阳街头,遇到了昔日女子学校的同学、当年一起参加红军的好友伍云甫。故人相见,自然是潸然泪下。在得知伍道清的遭遇之后,伍云甫伤心不已。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谁还能再说什么呢?

伍云甫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将杨至成的情况告诉伍道清。听到“杨至成”这个名字,伍道清愣了一下,然后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久,伍道清才缓缓向伍云甫问道:“他还好吗?”伍云甫一五一十地说了杨至成在这20多年间的情况。伍道清听了之后喃喃道:“那就好,那就好!”

没人知道在得知杨至成的消息之后,伍道清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不久之后,经过剧烈的思想挣扎,伍道清最终决定和杨至成见一面,从而了却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个愿望。最开始,伍道清联系了中南军区相关部门,得知杨至成正在杭州进行疗休养。当伍道清辗转来到杭州,又得知杨至成转到了青岛进行疗休养。

紧接着,伍道清又从杭州辗转赶到了青岛。当工作人员将“伍道清”这个名字,告诉给正在卧床治疗疾病的杨至成之时,杨至成不由得泪流满面,他心中既悲又喜——26年了,终于找到了伍道清了;26年了,时间早已经改变了一切!后来,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伍道清终于见到了失散26年的丈夫杨至成。

在见面之后,杨至成和伍道清心中感慨万千,他们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说起。面对如此万般无奈的场面,原本就抱病在身的杨至成,因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住,而陷入到了昏迷之中。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我们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一位湖南农夫来青岛找丈夫,说出名字急忙送见军区首长,见面之后让军区首长落泪昏迷。

伍道清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她回想起26年前在井冈山,她与他的偶然相识、互生情愫、喜结连理、共育生命,那么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啊!她回想起这26年来,身陷魔窟、历经磨难、万般委屈,这一切的一切,他知道吗?理解吗?痛惜吗?一次简单的会面,了却了伍道清最后的心愿,临走之时,她露出笑容的脸颊上明显挂着晶莹的泪水。

造化弄人,只好各安天命。在以后的日子里,杨至成始终将伍道清放在心间,一直关心、帮助着伍道清;而伍道清也释然了,一切都过去了,世事如此难料,既然无法破镜重圆,那就把这份难以割舍的感情埋藏在心中吧!1967年2月,杨至成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1982年夏天,伍道清在湖南耒阳老家病逝,享年73岁!

中文名: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外文名:Николай Алкксандр Островский(俄语);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英语)

别    名: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国    籍:前苏联

民    族:俄罗斯族

出生地:乌克兰维里亚村

出生日期:1904年07月30日

逝世日期:1936年12月22日

职    业:作家,革命家,军人

信    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在瘫痪和失明中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

代表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柯察金的幸福》等

扩展资料: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仅为短促的三十二年。他的幼年与童年生活,亦是传记所十分关注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小就具有“军人情结”。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时,他喜欢做打仗游戏,而且要当指挥员,带领“士卒”作战,常常打胜,兴奋不已。然后,根本没到从军年龄,已一再离家,要去投奔红军,最后居然如愿以偿,成了正规军里的编外“红小鬼”,而且立功获得表扬。他珍视这份军人的荣誉,见到老师,还得意地“显摆”。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不治之症顽强斗争,重残失明后在艰困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文学创作,是传记必须着力刻画与由衷赞美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特意用较多篇幅凸显亲朋好友,乃至原本并不稔熟的人们,如一些老战士、老干部、图书馆员、医生护士、邻居,甚至路人,如何给予奥斯特洛夫斯基多方面的真诚帮助。

参考资料:

-奥斯特洛夫斯基

带些花生瓜子之类的能马上分给大家吃的东西就可以了。不要带贵重东西,兵不让保存贵重物品,特别是通信工具,都不能有。看望;汉语词语,意思是观看,指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探究到部队探亲所存在的意义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总会有相应的理由。对应家长想到部队探亲这件事来看,唯一存在的理由可能就是“想孩子”,除此以外,好像也想不到其它更多的理由,所以我认为此事不宜冲动。

如果我们把角度站高一点,总览当兵这件事就不难发现,青年当兵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历练,是人生当中最珍贵的机遇和挑战,而且这个周期持续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几乎所有的当兵青年仅需要短短的2年时间就能得到确切的结果。

新兵期间不建议家长到部队探亲

如果兵爸兵妈下定决心在孩子当兵期间要去看一看,那么可以选择在孩子将来下连以后在实施这个计划。而在新兵期间,虽然没有规定明确禁止,但根据当兵青年成长的特点来看,绝对不适合家长到部队去探望。

新训期间,当兵青年存有很多的变数,有身体方面的更有思想方面的。面对部队生活的繁琐和单调,面对集体生活和部队的初期不适应,唯有一心融入这个环境,处于绝对“免打扰”状态下,才能顺利迈过当兵这第1道坎。

3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5月7日拂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在日军集结重兵南下时,我方主力本应暂时规避,寻机集中力量分别围歼来犯之敌。但是,蒋介石被日方的假情报迷惑,错误判断形势,下令第五战区部队同时围歼南北两路日军。虽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五个师、二万余人,兵力仅及对方一半,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立即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部署。然而不幸的是,张自忠的电报密码被日军截获破译,他的军事部署已完全被敌方掌握。日军当即调集两个师团另加四个大队奔袭而来。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

15日,张自忠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当日上午,日军发动进攻。敌我力量极其悬殊,战斗异常惨烈。至下午三时,张自忠身边士兵已大部阵亡,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右腿。此时,他已撤至杏仁山,与剩下的十几名卫士奋勇抵抗,竟将蜂拥而至的日军阻于山下达两个多小时。激战到16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不久,大群日兵已冲到面前。根据日方资料,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这时是1940年5月16日下午4时。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当天深夜,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中断正常广播,插播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并称:“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殓入棺,拟用专机运送汉口。”

日军对张自忠将军表现了极大的崇敬,由军医用酒精仔细清洗遗体,并包扎好伤口,郑重装殓,放进赶制的棺材里。此棺被葬于一处山坡上,并立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4杨靖宇(1905-1940223)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之一。河南确山人,汉族。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当年杀害将军的岸谷隆一郎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并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自杀。

5谢晋元(1905-1941)民国抗日将领。字中民,1905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蕉岭县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12月,考进黄埔军校第四期。

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八·一三”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0月26日,日军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谢晋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于27日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曾奉命率部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被当时的报纸媒体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作比较,被称作是“八百壮士”,而谢晋元的英名也被人民广为传颂。

闸北区的“四行仓库”原为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抵抗鬼子的中型山炮轰击。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的消息传开,上海人民无不敬佩感泣,把他们誉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四行仓库孤军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谢晋元命令将青天白日满地红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后经改编成《中国一定强》,歌词稍有改动)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谢晋元和他的士兵。短短4天时间,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10月30日晚9时,谢晋元接到撤退命令。谢晋元与其部下的四名连长

日伪特务机关为收买谢晋元,曾派人以50万元、师长之职诱降,被谢晋元严辞拒绝。敌人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官兵出操,发现几名士兵缺席,亲往传询,已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这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将谢晋元刺死。谢晋元时年37岁。

雷锋出差去安东,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队。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抚顺一上火车,他看到列车员很忙,就动手干了起来。擦地板,擦玻璃,收拾小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接送背大行李包的旅客。

这些事情做完了,他又拿出随身带的报纸,给不认识字的旅客念报,宣传党的政策。一直忙到沈阳。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他发现检票口吵吵嚷嚷围了一群人,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中年妇女没有车票,硬要上车。

人越围越多,把路都堵住了。雷锋上前拉过那位大嫂说:“你没有票,怎么硬要上车呢?”那大嫂急得满头汗地解释说:“同志,我不是没车票,我是从山东老家到吉林看我丈夫的,不知啥时候,把车票和钱都丢了。” 

雷锋听她说的是真情实话,就说:“别着急,跟我来。” 他领着大嫂到售票处,用自己的津贴费被了一张车票,塞到她手里说:“快上车吧,车快开了。”那大嫂说:“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我好给你把钱寄去。"

雷锋笑道:“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就转身走了。那位大嫂走上车厢还感动得眼泪汪汪的向他招手。    

雷锋从安东回来,又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包,过地下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迈着,雷锋走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呀!” 

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你到扶顺。” 老人高兴地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饥。” 

“孩子,孩子”这亲热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

老人说,他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  

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    

这些事后来被战友们知道了。有人评论说:“嘿,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雷锋却并没当一回事。 

雷锋关心群众是一贯的。有一天,他正在部队驻地附近擦洗汽车。突然阴云聚扰,下起了雨。他连忙拉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个包袱,“叭叽叭叽”膛着泥水,在大雨中吃力地走着。    

雷锋跳下车来,迎上前去一打听,原来她姓纪,从哈尔滨来,要到樟子沟去。她发愁地说:“兄弟呀,叫雨浇得,我都迷糊了,往哪走是正路呢?”  雷锋听了,看看她背这么大的包,还带两个孩子,天又快黑了,下着这么大的雨,怎么走呀!就说:“大嫂,你在这里等等……。”他连忙跑回宿舍,拿来了自己的雨衣给纪大嫂披上,接过孩子来替她抱着,冒着风雨送她们回家。   

一路上,那孩子冷得直打哆嗦,雷锋又脱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她们送到家。纪大嫂感激地说:“兄弟,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 雷锋说:“军民是一家,何必说这个……”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天也黑了。纪大嫂和家里人再三劝他宿下,等明天天晴了再走。雷锋想:刮风下雨算什么?一定得赶回部队,明天还要照常出车呢!就辞别了他们,又浑身湿淋淋地冒着风雨连夜跑了回来。

扩展资料

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2017年5月,军方权威媒体的报道显示,新组建的陆军第79集团军隶属于北部战区陆军,同时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也已隶属于陆军第79集团军。

参考资料:

雷锋

(一)

2001年12月,西北某地的太阳光倾洒下来。阳光十分刺眼,两个年轻战士在劳动了一上午之后,没有脱鞋,斜躺在床上就睡着了。

午睡之后,乌云从天际滚滚而来,这里突然下雪了,雪花和沙尘一起随风飘落,那种浅**的雪令人感到压抑。

这两个瑟瑟发抖的战士,他们这样谈论:

“我的同学现在肯定还在睡觉。家里的秋天没有这么冷。”

“是啊,他们睡完了以后会吃零食、玩电脑、还有可能出去逛街。”

“你怀念以前的生活吗”

“不,我不怀念。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了,我想忘记过去。”

上面这个想忘记过去的人,他曾经并不是乞丐,也不是罪犯,而是一名普通的孩子。从他入伍那天起,他就与之前的生活割裂了,每一个方向似乎都是生活的方向,每一个路口似乎都是难以抉择的路口。他迈着并不坚定的步子走向了边关,他并不知道那里的大风会把皮肤吹裂、那里的苦水会让头发掉光、那里的黄沙漫无边际,但他还是来了。

12月14日,他踩着干硬的石子巡逻。

3月14日,他披着月光巡逻。

5月14日,他没能从巡逻路上回来。

让我们回忆那天的场景,他和战友踏上巡逻路时,旭日初升,当他们完成任务往回走时,太阳已经是炙烤着大地。战友们接连中暑晕倒,他拿出仅剩的水,让战友回连报告。

乌云遮住星光的时候,他想象着自己是一株胡杨,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晚,站在戈壁滩上,守着月亮,等它变圆。然而,他就在月光下,让沙尘掩盖了自己年轻的躯体。战友发现他时,他已经把生命留在了祖国的边防线上。双腿依旧是笔直,但再也不能动一下;臂膀依旧是有力,但再也不能伸起。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也却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落寞的身影走在边防线上,留下的是英雄的脚印,左脚写的是忠诚,右脚写的是大义。

他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曾是一个想要忘掉过去的人。他的确做到了。他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二)

他的老家在一条安静的街道上,街道两旁栽种着槐树,春天时,一串串的白色花瓣使附近的空气变得芬芳。那时候,他有一间房子,他在那里待了整个少年时期,日子一晃而过。然后,父母去世,他离开家乡,参军入伍。

时光如流水,一年又一年。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风沙漫天,他始终没有过离开部队的念头。

他这十几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通工具上度过的,他屁股下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大卡车、越野车、巡逻车、客车、甚至于骆驼……

他从小张变成老张,他从黑发变成脱发。

部队里司机班很多老驾驶员都患有痔疮,他们的处理方法是是忍着。只是每一次踩刹车或者离合器,都会感到阵阵疼痛。

1995年夏天,他的痔疮又犯了,这次非常严重,肚子剧痛,便血难以起身,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那个夜晚,他想了很多,没有牵挂,那就继续干下去。可在那之后,他迅速的消瘦下来,由一个健壮的中年人变成了瘦子。

他仍然在出车的路上踩着刹车和离合。直到有一天,他再也没能踩下去,在他为之激动的新车上离开了这个世界。

战友们依依不舍,在送他回家的时候,他们的眼泪都流了下来……路边的槐花,洁白而芬芳,默默绽放。也许,战友们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思考他为什么隐瞒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