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1、在军事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就是一个打,那真叫一个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行;当然,全靠打也不行,还靠一个走,这个走不是慌慌张张地
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有:
1、在军事上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敌军的围追堵截,地上几十万大军前面堵,后边追,左右拦截,这就靠红军和敌人英勇作战,就是一个打,那真叫一个杀开一条血路,夺路而行;当然,全靠打也不行,还靠一个走,这个走不是慌慌张张地跑,象长征初期时叫敌人撵着跑,遵义会议后,在毛公泽东先生领导下,我军打,打得好,走,走的妙,时时处处主动,最终胜利完成长征。
2、在生活上
工农红军异常艰苦,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甚至吃皮带,皮鞋。长征途中的粮食供应,主要靠打土豪,少数由捐助、欠借方式解决,筹粮筹款成为各部队一大重要任务。中央红军西征出发正值秋收后,地主大都谷物满仓,便于没收征发。对贫苦农民,红军采取花钱买粮,不许无偿索取。
3、在环境上
长征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在高耸云霄,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人一踏上去就陷下去。给红军生命造成威胁。
4、内部的矛盾
这不可否认是严重影响长征的内部阻力,靠什么来克服,一要靠党内民主,靠做大多数人的说服工作;二要靠坚决地斗争,最典型的就是和张国焘的斗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不必赘述。其实还有很多困难,如缺医少药,如伤病困扰,如疲劳困乏等等,都是困难重重,让人们不得不对当年的红军无限地敬佩。他们的事迹,是人类历史上很少几件已超出人类耐受力极限而彰显人类毅力勇气和顽强精神的事迹之一。
扩展资料: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长征 (历史事件)
1、秋瑾
秋瑾是中国近代的女革命家。她成长的日子,正是中国饱受外国侵略的时代。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势力恣意鱼肉中国,中国人生活困苦。
秋瑾从小就立志要把红毛鬼子赶出中国。她为了寻求救国之道,只身远涉重洋,到日本求学,并加入了革命组织。回国后,投身革命工作。
1907年,秋瑾回到故乡绍兴,接任大通学堂校长的职务。秋瑾借校长的身份,以大通学堂为基地,开展反清活动。
2、卢永根
卢永根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这是她们毕生的积蓄,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做最后的贡献。”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
3、杨科璋
2015年5月30日1点13分,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抱孩子,最终保住了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杨科璋入伍以来共参加灭火救援战斗200多次,抢救疏散被困群众160多人。
4、梁万俊
一次,一架新型战斗机诞生了,梁万俊接受了这个任务。半路上,战斗机突然发生状况,飞机失控了!飞机帽出了黑烟这时的梁万俊完全可以打开降落伞跳机,但这样的话,人是保住了可飞机却会坠毁。梁万俊心里也很清楚,一旦他跳下去了,这个科学家们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新型飞机就会坠毁,将会成为一堆废铁。
为了保全飞机,为了保全国家财产,梁万军毅然决定迫降。但这样很容易机毁人亡,虽然梁万俊心里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没有动摇这个决心。总部以为迫降做好了准备,梁万俊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飞机着陆了,飞机在停机场上划了好久才停下来。
5、黄旭华
黄旭华(1926312-),中国核潜艇之父,广东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3],祖籍广东省揭阳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4],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7年3月加入中国***。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4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5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1943年3月,罗荣桓担任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根据地进入了“一元化”领导阶段。
上任之初,山东根据地的形势并不乐观:30多万国民党军队投降当了汉奸,日寇大量收买和收编当地土匪、会道门、海匪等反动武装,将我抗日根据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针对这一严峻局面,罗荣桓大刀阔斧推进精兵简政,减轻抗日根据地群众负担,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部队战斗力上。
他推出的第一项改革,就是把主力部队全部地方化,把一部分部队缩编,老弱病残分散到地方安置,把原先的班长、排长充实到基层去,这使得基层干部质量和部队的战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项改革,创新反日寇“扫荡”的战术,不再坚持一城一地的得失,日寇来“扫荡”,我军即集中兵力向日寇兵力空虚的地区大举进攻,实现“寇可往我亦可往”,搞得鬼子顾此失彼,疲于奔命。
后来,这一战术被称为“翻边战术”。
与此同时,罗荣桓调整对国民党军队的策略,联合一部分,分化一部分,打击一部分。例如立场倾向抗日的国民党于学忠部原属东北军,对不断侵占其地盘的李仙洲部十分不满。
罗荣桓敏锐把握这一矛盾,趁于学忠部奉命调离防区时与于约好,一旦于部撤离八路军即接防,其他各部伪军本想趁火打劫占领东北军的地盘,反而被早有防备的八路军打得落花流水。
1943年秋,山东小麦获得丰收,而河北、山西大旱,日本本土粮食也歉收,为了和八路军争夺粮食,日寇第12军司令官喜多诚一中将亲自指挥26000多鬼子兵,在大批伪军配合下,向鲁中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扫荡”。
罗荣桓沉着指挥山东抗日军民针锋相对反击日伪军的“扫荡”, 就在鲁中打得不可开交时,胶东区和冀鲁边区的八路军猛烈反击,反“扫荡”了几十个日伪军据点,迫使到鲁中“扫荡”的鬼子狼狈撤出。
经过一年多的坚决斗争,1944年上半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已经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八路军共收复了800多个敌人的据点,解放日占区19万多平方公里,使得五大根据地逐步连成一片。
1944年下半年,在山东的日寇兵力只剩下25万多人,伪军20多万人,只能龟缩在几个大城市和部分铁路沿线地区,而八路军和抗日民兵武装则发展到30多万人。
由于伪军被日寇放在和八路军对阵第一线的炮灰位置,各地的二狗子汉奸得知秦启荣、刘桂堂等作恶多端的民族败类遭到人民的严惩后一夕三惊,纷纷向八路军投降或宣布起义。
这样的局面使得一部分同志产生了轻敌情绪,有一次,山东根据地的《战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把我军打击日军形容为“雷公打豆腐”。
罗荣桓看到后认为这种轻敌情绪要不得,但他管理的方法却很独特。在《战士报》编辑部的庆祝会上他对此风趣地批评说:“既然鬼子都成了豆腐,那还要雷公做什么?”
众人闻言大笑,但日常的训练却更加认真了。
罗荣桓严肃告诫大家:“肯定地说,今天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强很大的……我们如果对敌人存在丝毫疏忽和麻痹,都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在重视敌人的同时,他却厉兵秣马,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山东日伪军发动一系列战役级别的进攻。
1944年8月上旬,在八路军排山倒海般的夏季攻势打击下,山东的日军为了延缓其灭亡的结局,勉强拼凑了9个大队的兵力和一万多伪军,向我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此时的日伪军不仅士气低落,兵员素质也已经大不如前,之前在山东耀武扬威的所谓“皇军”精锐都已经在历次惨烈的反“扫荡”中被消灭,如今补充上来的很多都是从国内拉来的普通市民和商人。
此外,敌人因为深入根据地补给线不断拉长,只好从济南、兖州等几个大城市强拉民夫来运粮,而老百姓早就恨透了鬼子,有的趁敌人防备不严半路就溜号了,有的干脆连人带粮一起跑到了民兵那里。
敌人一进入根据地就陷于踩地雷—排地雷—踩地雷的不利局面,还不断遭到地方武装的骚扰打击,没有几天就精疲力竭,后勤不济,再也无力深入。
罗荣桓根据敌我实力对比的变化,下令胶东、渤海、鲁南军区抓住机会先后转入反攻,一个多月内我军陆续收复国土2万多平方公里,杀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日寇眼看后院起火,在根据地又到处挨打,死伤累累,实在“扫荡”不下去,便于8月27日开始分路撤退。
鬼子刚刚动身,这一部署就通过山东军区情报处送到了罗荣桓桌上,情报显示:日寇59师团一部和伪军“第三方面军”一部共2500多人分成左右两路,打算从莒县出发,经沂水城北返淄博。
好嘛,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罗荣桓立即下令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政委罗舜初抽调精干部队在日军的退路上设伏,一定要狠狠打击这股敌人。
王、罗首长收到命令后不敢怠慢,在参谋处长胡奇才的建议下,决定出动4个团约8000人埋伏于敌人必经的西沂河两岸葛庄、陶沟山区洼地,等候侵略者上门送死。
具体部署是:一团埋伏于葛庄以东的跋山,二团埋伏于葛庄以西的乔山,十二团埋伏造葛庄北面徐家顶前面的青纱帐中,而以四团和军区特务营专打陶沟地区路过的伪军。
此时的鲁中军区部队经过七年多血与火的锤炼,指战员的战术素质和训练水平都已经到了完全可以和日寇匹敌,甚至略有过之的程度。
一团团长李福泽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1955年的开国少将,建国后曾长期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20基地司令员,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成立开始,鲁中军区就是最困难的一个区,因为这里处于日寇、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三方夹击的核心地带,几乎是无日不战。
但军区顽强斗争,自力更生,不仅缴获了大批日伪军的装备,还自己搞起了兵工厂,到抗战后期已经能够生产手榴弹,82迫击炮弹和步枪、子弹,同时还动员当地的抗日队伍、开明士绅捐献枪支弹药。
此时的鲁中军区,早已经从抗战开始时的土枪、**、大刀长矛变成了标准正规军的硬家伙,三八大盖几乎人手一支,还有轻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别说是伪军了,就算硬刚大队以下的鬼子也丝毫不虚。
硬件是装备,软件是训练,鲁中军区全区每个月都在大练兵,刺杀、投弹、射击门门比武,此时任一团四连三排副排长的侯英俊,就是以刺杀技术闻名全军区的刺刀教练。
侯英俊这个“刺刀王”的大号,可不是浪得虚名,一团上下2000多号精壮的小伙子,拼刺刀愣是让他拿了第一名。
这个三代贫农出身的汉子身高力壮,从参加八路军那一刻开始就下定决心要给爹妈长脸,在他的精心训练下,三排几乎人人都成了拼刺刀的能手。
鬼子侵华以来,在和中国军队拼刺刀的战斗中屡屡得手,一个是三八大盖装上刺刀有将近17米长,本身就比中国军队的“汉阳造”长一截,你的刺刀还没够到他的肚子,他的刺刀已经戳进你胸口。
另一个是鬼子的身体素质本来就比农民出身的中国士兵好,他们从中学开始就练习由法国“西洋刺”改良来的“铳剑术”,而绝大多数中国士兵连正规的刺刀术都没有学过。
双方拼刺刀时,鬼子先是大喝或者踢打骚扰,然后趁对方闪避或者慌乱的间隙一招直接刺心脏,要么刺咽喉,在日寇最精锐的时期,一个鬼子兵打五六个中国士兵不在话下。
但现在八路军也装备了三八大盖,兵工厂同样能生产和三八大盖兼容的日式刺刀,还聘请俘虏过来的日本兵当教练,自己还不断摸索改良,一旦熟悉了鬼子的刺刀术,它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此时,侯英俊和一团的战士们人人握紧了手里的钢枪和手榴弹,只等敌人进入八路军布下的口袋阵就给这帮畜牲致命一击。
一团的战士们忍受秋天成群蚊子的叮咬,在临沂--博山的公路两边埋伏了整整一个晚上,等到3号早上太阳露头时,前方终于有了动静。
他们放眼望去,好家伙,来的鬼子还不少,最前面的居然是战士们平时都不常见的大炮,那可是正儿八经的75mm“四一式”山炮,威力远超迫击炮,是八路军通常只能在梦里想想的好东西。
大炮后面是鬼子骑兵,大概有四五十个,一个小队的编制,前几年鬼子骑兵都是骑大洋马的,只不过如今鬼子在八路军的打击下一年不如一年,马都死得差不多了,只好骑驴子。
再后面就是大群的鬼子步兵,起码有三个中队将近500人,如果放在抗战初期,三个中队的鬼子在山东足以横着走了。
这帮兔崽子虽然“扫荡”没占着什么便宜,但是在老百姓家里还是抢了一些东西的,不少人的枪上挑着咕嘎乱叫的鸡鸭,还有人赶着牛羊,背着大包小包,正有说有笑。
狗X的抢了乡亲们的东西还有脸说笑?等会送你去阎王殿说笑吧!侯英俊和战友们恨得牙痒痒地,握着扳机的手指关节都发白了。
但他们现在还不能开枪,因为敌人还没有全部进伏击圈里来。果然,在鬼子步兵的后面又来了几百个伪军。
比起鬼子,伪军就“老实”多了,一个个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还抬着不少伤兵,显然在“扫荡”中被鬼子当炮灰用,很是吃了一些亏。
鬼子和伪军的队伍稀稀拉拉地拖了有几公里长,前后起码有一千多人,算得上“大鱼”了。
按照军区首长的部署,葛庄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上午10点多,敌人基本上全部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只听李团长一声令下,霎时间四面八方爆炸声、枪声和喊杀声响成一片,八路军的复仇开始了。
只不过一个照面,首当其冲的伪军就被截成几段,他们欺负老百姓还凑合,面对训练有素的八路军正规主力部队根本就不够看的。
我军只几枚手榴弹就炸翻了打头的几十个倒霉蛋,剩下的抖得如筛糠一般,成片成片地举手投降。
这批鬼子是刚刚在豫湘桂战场取得“大胜”后调到山东来“扫荡”的,气焰嚣张得不得了,没想到“土八路”的武器装备跟“皇军”相比毫不逊色,特别是那手榴弹扔得又远又准,从山头上像一堵火墙一样往下推,碰到的鬼子非死即伤。
鬼子草野大队长见势不妙,拔出军刀,嗥叫着命令鬼子兵向东突击,想要占领制高点再冲出重围。
在他的命令下,一个中队的将近两百号鬼子兵由冈田中队长打头,在小炮的掩护下向东面的山头冲击,和八路军一团一营的阻击部队狭路相逢。
只听“轰隆隆”的巨响过后,一阵排炮炸得土石纷飞,等到鬼子摸近一片高粱地时,早就埋伏好的我军战士突然冲出。
鬼子的兽性上来,当官的挥着军刀,士兵挺着刺刀就往前冲。三八大盖对三八大盖,刺刀碰撞声响成一片。
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八路军战士第一个回合就格开了鬼子的突刺,随后一个枪托砸在鬼子脸上,砸得敌人满脸开花。
趁敌人受伤惊慌失措之际,八路军齐刷刷掉过枪头,把鬼子捅了个透心凉。不到一分钟,鬼子就像割稻草一样齐刷刷倒下了一片,八路军无一伤亡。
没被八路军这一招攮死的鬼子已经算是有经验的老兵了,他们再举枪突刺,八路军一边招架一边连连后退。
就在日寇以为“八路不过如此”时,对方突然一脚踢起河滩上的沙子,弄得鬼子满头满脸都是沙子,什么都看不见了。
他们能看见的最后一样东西,可能就是八路的刺刀。
中计了!终于知道为什么可恶的土八路把阻击阵地放在河滩上!冈田大尉气急败坏,但此时的日寇早已不复当年的锐气,这些七拼八凑拉来的乌合之众不仅刺杀技术大不如前,有的个子比八路军还矮,往往没有交手几个回合就被对方一刀刺死。
八路军一阵冲杀,不仅把鬼子的冲锋打垮,还把敌人向炮阵地反压回去。
侯英俊的徒弟韩震也是人高马大的山东汉子,木匠出身的他满手的老茧,力猛刀沉,他一看一个矮个子鬼子端着刺刀往自己小肚子扎,猛地大喝一声,如同半空中起个霹雳,把刺刀往外一挂,登时把鬼子的枪震脱了手。
鬼子大吃一惊,还想弯腰去捡枪,韩震哪能给他这个机会,一刺刀就送他回了老家。
举着刺刀,背着大刀的侯英俊此时已扑向了鬼子的山炮,那可是人见人馋的好宝贝!混乱中鬼子炮手猝不及防,举着枪向侯英俊“啪”地就是一枪。
子弹“嗖”地从侯英俊耳边飞过,他不容敌人再开第二枪,直接一脚就把鬼子的枪踢得飞了出去,那个鬼子顾不得捡枪,一矮身就来抱他腰。
就这么个三寸丁还想抱住你八路大爷?侯英俊举起刺刀,一下就把鬼子钉在地上。
这时,另一个戴着眼镜的小鬼子斜刺里扑来,侯英俊松开刺刀抽出大刀,拧身错步对着鬼子的后脑就是一个横砍。
这一砍用上了他肘、肩、腰之力,直接让那个鬼子的脑袋和身子分了家,西瓜般一路滚出去七八米远。
侯英俊连毙两敌,拔出刺刀,又有三个鬼子向他围拢过来,打头一个比较高大的鬼子一个箭步,举枪朝他心窝猛扎。
他侧身闪过,敌人收势不及,往前冲了几步,后背全是破绽,被侯英俊一刺刀就捅了个对穿。
但这时再拔刀已经来不及了,第二个鬼子的刺刀眼看就要刺中侯英俊,他把心一横,伸出簸箕一样的大手就要空手夺枪。
却听见“啪”的一声脆响,那个鬼子松开了刺刀扑倒在地,原来是指导员老孙在这间不容发之际开枪相助。
第三个鬼子一见侯英俊腾出手来早就慌了,扭头便跑,侯英俊追上去一枪结果了他的性命。
他抬眼望去,只见战士小雷一刀捅进一个鬼子的肚子,但小雷用力过猛,刺刀已经弯了,对手死死地握住刺刀不松手,侯英俊猛冲上去,给鬼子补了一枪。
没有几分钟,一个中队的鬼子就被八路军杀得土崩瓦解,一个胖胖的鬼子军官困兽犹斗,朝侯英俊就是一刀。
侯英俊迅速举枪格挡,只觉得手上一沉,感觉这鬼子有点力气,又见他左手已经受伤,软软地垂在身侧,但出刀门户严谨丝毫不乱,显然是个有经验的老鬼子。
资格越老的鬼子,在中国作恶越多,既然撞上老子就别想活命了!侯英俊躲开敌人两刀,顺势还了一枪,鬼子也闪身避开。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时,又有两个八路军战士围拢过来,三把刺刀朝鬼子军官没头没脸地猛刺。
这下鬼子军官就算再多出两只手也难招架,顷刻就被刺倒在地,侯英俊又朝他头上补了两枪,眼见是不活了。
这一仗八路军如猛虎下山,鬼子气势上便已输了,打头的军官也纷纷毙命,剩下的斗志全无,只能回过头来,撒丫子往西狂逃。
侯英俊猛冲到一个鬼子身后,刚要举枪刺去,没想到那个日寇竟直接跪在地上,放下步枪,又解下了身上的子弹盒、刺刀鞘和背包,举起双手连连求饶。
这个鬼子成了一团在战斗中俘虏的第一个敌人。
据被俘的日军交代,被侯英俊等人击毙的鬼子军官正是恶贯满盈的冈田中队长。
没有一顿饭功夫,一个中队的鬼子已经报销得差不多了,狗急跳墙的草野大队长命令另外两个中队的日寇和伪军向东面高地继续反扑。
从中午打到黄昏时分,我军阵地岿然不动,上千日伪军已经伤亡近半,且被我分割切成几段。
到了晚上,陶沟方向的战斗全部结束,左路1200多伪军基本被全歼,伪旅长陈三坎被击毙,我军遂主动出击,把右路的敌军向西北角落压缩。
草野见四面八方都是八路军和赶来助战的民兵,料想冲不出去,只能带领残存的敌人修筑工事固守待援,同时向博山的鬼子急电求救。
鬼子的人马虽然折损大半,还有机枪和掷弹筒,我军强攻只能增加伤亡,正好侯英俊的三排缴了一门鬼子的“四一式”山炮,可以让敌人尝尝厉害。
9月4日上午8时,我军炮火向日寇工事进行轰击,敌人知道临时的工事扛不住75mm炮弹,如无头苍蝇一般放弃工事,又转为向南突围。
为了防止鬼子撤回工事,八路军部署在南侧的阻击部队打了一阵就开始佯装败退,剩下的几百个鬼子发了疯一样想要冲过沂河。
结果刚跑到河中央,预先埋伏在河岸边的八路军主力就四面杀出,枪炮声大作,失去掩护的鬼子成了暴露在河面上的活靶子,死伤狼藉。
敌人像一截横躺在河滩上的甘蔗,被我军一节一节地啃下去,河面上全是敌人丢弃的辎重和尸体。
草野大队长带着少数残兵且战且退,最后带着十四个鬼子趁乱突围而去,其麾下的三个中队长则全部被我军击毙。
据《罗荣桓传》记载:葛庄战斗共击毙日寇300多人,俘虏31人,毙俘伪军1700余人,几乎将敌全部歼灭。缴获鬼子的山炮两门,迫击炮2门和大批辎重,鬼子从根据地抢来的牲口和物资也基本被夺回。
这是自1938年9月的梁山战斗以来,八路军时隔六年在运动战中再次消灭日寇一个大队,鲁中军区参战部队受到山东军区通令嘉奖。
这一仗后山东的鬼子绝望地发现,不要说打阵地战、运动战,就算是拼刺刀也完全打不赢八路军了。
侯英俊他们拼死缴来的这门山炮,后来成了鲁中军区第一支炮兵部队的主力。
解放战争开始后,这门炮跟随闯关东的山东军区部队南征北战,从东北的白山黑水打进山海关,打过长江,一直打到海南岛,被我军称为“功劳炮”,还上了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
但遗憾的是,侯英俊在1945年8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没能见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最终胜利。
2005年9月2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部分健在的八路军老兵相聚北京,原来山东军区的战友们谈起这次畅快淋漓的战斗依然记忆犹新。
而许多当年的战友在革命胜利后选择了深藏身与名,默默地回家乡务农种地,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让父老乡亲们不当亡国奴,不受侵略者的欺压掠夺!
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解放事业出生入死、一往无前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邱少云,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杨根思,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梁士英 ,1948年9月,梁士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梁士英首先登城,一个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反扑。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锦州西北门改称“士英门”,将惠安街改称“士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大的战士。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
少年。 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罗盛教
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
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 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
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
时,已经停止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罗盛教用生命救
出朝鲜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
称号。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他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
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