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青儿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孙女,但在历史上并没有此人物,根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只有李善长之子李祺因驸马身份得以免死。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李善长(131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青儿是韩国公李善长的孙女,但在历史上并没有此人物,根据《明史·李善长传》记载,李善长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只有李善长之子李祺因驸马身份得以免死。夫妇和子女都被流放到江浦,永乐元年(1403年)卒。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
扩展资料:
李善长,明开国第一功臣,论其地位,可比肩汉之萧何,洪武三年进封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卷入胡惟庸案被诛。胡惟庸谋反不是冤案,牵连出来的李善长自然也不冤枉。
可以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种态度,足以让朱元璋起杀意了。他全心相信的李善长终究不是萧何。
朱元璋晚年时,像李善长、刘伯温、吕昶等打江山的文臣智囊以及徐达、李文忠、傅有德、廖永忠、汤合等武将也都趋于暮年。要杀掉这些能臣武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朱元璋接班人朱标的早死,皇太孙朱允文的弱小。
暮年的李善长虽是暮年但影响力仍然很大,宰相门下更是遍布天下,暮年的朱元璋更担心的是后继之君震不住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这帮淮西勋贵,这帮骄兵悍将必然威胁朝廷的统治。
外加上胡唯庸的乱整,蓝玉的狂躁。这些人并不年轻,若被培养了三十几年的朱标活着这些人纵然有再大本事朱元璋也是不怕的,可悲的就是接班人换了才有下来的一系列大动作,功臣良将收拾待净培养新帝的新团队。
-朱元璋
-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
电视剧里朱元璋让二虎和玉儿两个人远走高飞,最终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1388年,朱元璋年事已高,心中不愿诸将长期统领军队,只是还没有公开采取措施。二虎洞察出了朱元璋的本意。于是在明洪武二十二年,已经告老还乡。1395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
扩展资料:
二虎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朱元璋所杀的所有忠臣都是可能会对朱家江山产生威胁的人,而二虎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威胁,所以没有必要杀,反而二虎为他杀了不少的人,他应该保护二虎而不是杀死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朱元璋放走了二虎,正好能够体现出他仁慈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不是心狠,很多是不得不做。
01
为毒酒打下基础。
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朱元璋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但是这么快就失败了,是因为朝廷没有力量。
权力掌握在地方当局手中,导致国家大乱。
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他在1376年完成了地方政治制度的改革,4年后又进行了中央政治制度的改革,将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全部收归己有,防止权力的下降。
在法律上,他治国凶猛,刑罚严厉,稳、准、狠,类似秦始皇的严刑峻法,以此来震慑官民犯罪。
想当年,国君多和谐啊!
那是在1370年,朱元璋为了奖励他的功绩,封了六个人为高丽公爵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盛丰、魏国公邓禹。
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优秀***,是精英中的精华,是英雄中的勇士!
28名将军被封为侯爵:
唐鹤、唐生宗、卢仲衡、周德兴、华云、顾实、耿秉文、陈德、知望、郑裕春、费菊、吴亮、吴镇、俞、康茂才、朱良祖、傅有德、胡梅、韩正、黄斌、曹良臣。
在公侯伯子的五个男性封号中,公侯和侯是最高的两个,地位十分尊崇。陆游之梦“万历求封侯时,马驻凉州”。
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多了,总能荣辱与共。
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求援,才换来了朱元璋的名利。
02
朱元璋也对他们很好,给了他们很多土地,对得起他们。
韩国的李善长是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是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是军头。
这34人共拥有38194个佃农,并供养他们,平均有1123个佃农。朱元璋也跟他们攀亲戚,把国盈的妹妹收为自己的宁妃,把盛丰、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太子,把公主嫁给李善长、傅有德、胡亥、张龙的儿子。
这些军事贵族成就斐然,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授予他们一张神奇的——铁券。
有了铁券,人就跟猫一样了。他们好像有九条命,一死就可以转世。如果我或者我的后代犯罪,我可以几次避免死亡。
英雄大多是朱元璋在安徽的同乡。“关晖”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形成淮西集团,并与其他政治集团发生冲突。当时诗人贝琼眼中看到的达官贵人,大多是安徽人,——。“避秦无天堂,纵使两江兵皆红领巾。一下子穿短衣的楚客多,城里人高半淮。”
但是,铁券并不是一次次让人起死回生的神药,而是引诱英雄犯错自杀的速死铁证。在铁券的帮助下,很多人很快就腐败了。杀人、欺凌、占地、逃税、强奸妇女、吃喝嫖赌、收受贿赂,甚至铸剑造枪、穿龙袍。
他们只是忽略了一个常识:陪君如伴虎,高成就会震主。英雄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他在梦里担心部下造反,山河不倒,后代做别人的俘虏。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英雄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了严重威胁,应该毫不留情地清洗。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子子孙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迅速消灭。
只有杀戮,才能保证他和他的继承人能控制军队,不失去王位。
他对主人公的指控也很程式化:谋反,甚至坐。只要你想杀人,就必须有人站出来揭发
一波又一波的反革命运动,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和案,逮捕害民官员,在几起大案中杀死官员近十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的怒火。
德厚廖永忠的免死券首先成为空头支票。他活跃在许多战役中,尤其是鄱阳湖之战。
他还淹死了王小明,扫除了朱元璋称帝的障碍。
375年,朱元璋因其私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而将其杀死。穿皇帝的衣服就是僭越制度,相当于篡国夺权的野心。
1980年,的爷爷和儿子在永嘉被活活鞭打致死。朱良祖原是元朝的一员猛将。他勇敢地战斗。虽然多次被明军俘虏,但他从不求饶,不肯投降。杀或砍他由你决定。
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的勇敢,并委以重任。
曾参加平定四川战役,因擅杀部下,被皇帝取消赏赐。他保卫广东,但恶习难改。他鞭打地方官员,收受富商贿赂,做了许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番禺道通给朱元璋写了密信,揭露朱良祖的罪行。
朱良祖反咬一口,污蔑他对他傲慢无礼。对高官傲慢无礼,等于自杀,判道通死刑。
朱元璋把朱亮的祖父叫到南京,用鞭子把他打死了。
03
1984年,临川侯胡梅因违反禁令被处死。
朱文正被鞭打致死。他是朱元璋的侄子,在江西南昌待了85天,阻止了陈友谅的疯狂进攻,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后来,他放纵不法,公然抢劫妇女。当他玩累了,他就跳进井里淹死了。割掉别人的舌头是残忍和违法的。
我还用龙凤图案装饰了我的卧室。
朱元璋亲自到江西逮捕他,把他关在安徽,砍断了他五十多个部下的脚筋,使他们残废。
朱元璋的侄子曹国公李文忠曾在北方作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能文能武。1383年任大都督、国子监。李文忠曾经批评皇帝过于依赖宦官,对待官员过于严厉。
他是被毒死的,理由是——下士李身边知识分子太多。你不想耍花招吗?临死前对朱元璋说,我给你一个忠告:少杀一些人,防止宦官作恶。
朱元璋猜到是幕府唆使他这么说的。他大怒,杀了所有幕府将军。李文忠周围60多名医生和女仆全部被杀。
但朱元璋还是采纳了他的一些意见:禁止宦官执政,禁止宦官读书写字,否则就要被剥皮处死。
建国第一功臣徐达忠厚老实,朱元璋从小玩到大,所以很胆小。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故意把徐达灌醉,扶他睡在自己的王床上,试探他的野心。
徐达醒来,吓得魂不附体,在朱元璋面前磕头道歉,像捣蒜一样。朱元璋对此一笑置之。
这才是老实人。1385年,朱元璋派人杀了他的妻子,因为她犯了一个错误。
徐达的妻子谢石是谢再兴的女儿。
朱元璋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决定将她许配给徐达,但谢再兴怀恨在心,投奔张士诚。朱元璋最讨厌叛逆的将军,大概也讨厌他的女儿。
谢的武功很好。他使一把百斤重的锤子,他有阻止所有男人的勇气,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藏不住话。谢入宫迎接,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到这座宫殿金碧辉煌,她不禁称赞马皇后:“你的家真好,太棒了!
我家还不如你家呢!“被朱元璋听到了,难道你不想弄一座宏伟的宫殿吗?
朱元璋死了
朱元璋高兴地对徐达说:“你放心吧,以后可以避免大祸临头!”徐达一听就晕了,回到家看到妻子冰冷的身体,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面对杀妻之仇,他不敢说不,哪怕是一点点仇恨。
后来徐达背上长了个恶性肿瘤,据说最怕吃鹅肉。
朱元璋不知道是好心还是故意,却在徐达病重的时候奖励他蒸鹅吃。
吃就是违抗皇帝的命令。在使者的监督下,徐达不敢吃东西。他一边热泪盈眶,一边硬着头皮,吃下了这只致命的清蒸鹅,几天后就死了。
04
392年,仁慈的太子朱标病逝,而新建立的皇帝的孙子朱允_更加虚弱。后面发生的事,成了65岁的朱元璋的心脏病,他杀人更狠。
当时朱元璋的青梅竹马周德兴因为儿子的行为被杀。他的儿子胡可能与的案子有关。
一年后,战功卓著的叶盛被杀。
三九四年,永平侯谢承被杀。
394年,傅友德自杀。他为朱元璋效力33年,贡献不是徐达和常遇春能比的。他的儿子是医生,他的女儿是晋王的妃子。蓝玉被杀后,定远侯王弼看穿了朱元璋的心思,对傅友德说:皇帝老了,我们应该早点找到出路!可惜朱元璋又听到了,老板不高兴了。
这年冬天,大家在宫里设宴,还没吃完,傅友德习惯性地站起来擦了擦嘴,准备先离开。
朱元璋很不高兴,骂他失礼,生气地对他说:“把你的两个儿子叫来。”
傅友德起身刚走,又让侍卫传来一句话:叫他把两个儿子的人头带来。不一会儿,傅友德真的带着两个血淋淋的脑袋来了。
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异常紧张,空气似乎凝固了。朱元璋咕哝道:“你真的做到了!”没想到,傅友德做出了惊人之举,只见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拔出一把匕首,大声对朱元璋说:“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
那现在就拿吧!”说完,把匕首放在脖子上,流血,自杀了。
朱元璋气得把家人都送到了当时两个蹩脚的地方,——辽东和云南。
05
傅友德死后仅三个月,王弼被杀。
1388年,王弼在渔海与蓝玉交战,勇猛善战。
392年,与傅友德、盛丰一起在陕豫受训。
395年2月22日,朱元璋又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宋襄公盛丰。
在向元朝宰相哈那的20万大军投降后,盛丰被护送投降,并成功调兵。
盛丰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宣布有罪,剥夺了兵权,送到安徽凤阳软禁起来。
另一种说法是,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给了他一杯毒酒,把他处死了。
盛丰在其人生巅峰时期的垮台可能是由于他的傲慢和不良行为。
389年,他的女婿纣王秘密前往凤阳会见盛丰。也许他们的军事联盟威胁到了皇权。
只有4个人左右没有被朱元璋杀死。
主谋士刘基得了重病,腹泻严重。胡、等人很可能在1375年毒死了他。
唐河将军救了朱元璋一命。1390年中风瘫痪在床,让朱元璋放心。1395年卒于安徽凤阳。
06
只有两个人幸存下来:长兴的侯耿秉文和武定的侯。耿秉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手掌心。
朱棣发动叛乱后,文健下令65岁的耿秉文率军镇压,受挫后被解职。
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慈、杜御史陈婴弹劾耿秉文的龙凤纹衣器、红皮带玉带,有造反之兆。
耿秉文是个老好人,知道朱棣被秋后算账,他吓得想自杀。
国盈实际上犯了严重的罪行。他私自养了150多个家奴,擅自杀了其中5个。作为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
因此,国盈是唯一一个w
知识分子命运多舛,高启因诗“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陈养浩因诗“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被溺死……其实,这些都是稗官野史说法。所谓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文字狱”,正史中基本找不出实据。新朝百废待举,知识分子的有用性,朱元璋曾不择手段地收罗文人。刘三吾因此入朝为官,竟也差一点人头落地,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刘三吾(1313-1400),名昆孙,字三吾,号坦翁,湖南茶陵人……
(明 徐显卿 《宦迹图》琼林登第)
朱元璋本来想见识一下刘老头就算了,但见到刘三吾后主意又改了。刘三吾知识面太广,朱元璋想问的他都知道。更重要的是刘三吾身体特好,脑子清晰,干力气活都行。朱元璋情不自禁地与刘三吾谈了几个时辰,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场决定留刘三吾吃饭,自己酒都比平时多喝了几杯,给了刘三吾一个左春坊左赞誉,接着又让他做了翰林学士。朱元璋同时表扬了茹瑺,后来将其晋升为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写了个“中流砥柱”让茹瑺拿回家挂着。
刘三吾入朝后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因为新朝的治理难点旨在规范化,不能再像“创业”时期,头目一发话,大家就操起家伙把对方的城墙给拆了。刘三吾担负着教朱元璋三子晋王朱读书的任务,还要为朝廷制作大量公文,这种活普通知识分子也确实干不了。还有,倘若哪位王公去世,朝廷需要赏个碑文什么的,都得刘三吾执笔。特别是这个东西,人家的后人少则也得留个几百年,每个字都得讲究。
当然,饱学的刘三吾知识主要是应用在朝廷的典章、制度上,《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都由他主纂。单是这几本书,一般的知识分子都读不了,何况是写。其中有几种,刘基那么神通广大,也都没办法完成。刘三吾的学问加严谨,从来不出错。
(清杨大章仿宋金陵图)
帝制《大诰》,是明初最重要的“大明法典”,普及率比《圣经》还高,老百姓家里几乎是一户一册。明初的中国,基本上是个文盲大国,但老百姓一字不识没有关系,朱元璋领导文化工作是弱项,领导文盲工作又是强项,他让全国的村庄村口都建两个亭子:“申明亭”与“旌善亭”。前者是张贴朝廷文告,公布本地的坏人坏事,后者则用来宣传好人好事。亭子里面会有个读书人,免费给你讲《大诰》。但要牢记一条,家里必须有一本《大诰》!因为万一哪天家人犯事了,有可以罪减一等,没有就会罪加一等。
《大诰》的帝制,其实是朱元璋的口谕,也就是他听完案情汇报后,作个口头评点,刘三吾及相关文人将“最高指示”整理出来。整理时需要作技术处理,比方说皇帝评点时发出个语气词“嗷”,那得换成“嗯”什么的,否则皇上的精神损失,责任就转换到这帮知识分子头上了。
(明 佚名 上元灯彩图)
文字是刘三吾的,意思是朱元璋的,这一点刘三吾处理得很好。洪武十八年,同州人王权考中了进士,因为和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同名,朱元璋将他的名字改成王朴。钦赐佳名,王朴经常拿出来炫耀,事实上朱元璋对他确实不错,让其做了吏科给事中。科道官是皇帝直接领导的,王朴经常与朱元璋见面,有一次王朴逮着朱元璋的错误,便站出来与皇帝较真。朱元璋一生气,就把王朴赶回家了。
其实王朴没有错,所以朱元璋气消了之后便召回了王朴,并把他升为御史。朱元璋召回王朴,目的是让他好好做事,不是要他在自己身上挑剌。王朴则完全误会了皇上的意思,认为敢于直谏就是自己尽职,最后都能得到相应的好处。王朴回来后连夜起草了一篇“时事评论”,朱元璋见后大为光火,要把王朴推出去杀了。过了一会,朱元璋气又没了,派人追上王朴,说倘若承认错误、改正缺点,可以从轻处理。王朴这回又错误地总结了经验,认为又是一次升官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将筹码押在当“谏臣”上,这就没救了。
一看是真杀,王朴慌了。路过史馆时,王朴冲着刘三吾大喊:“学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
刘三吾当然听见了,但怎能真的这么呢?后来,官民们见到《大诰》中“死罪进士”条文字是这样的:“王朴,任监察御史。一次为水灾受赃一百贯,戴绞罪还职;一次为奸顽诽谤不办事,处决。”
(明 丁云鹏 冯媛当熊图 )
御用文人,关键是体现知识的应用功能。刘三吾厚道,人品好,但不是什么事都要逆着皇上对着干。刘三吾后来在《大诰后序》中说了段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说:皇上励精图治,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言外之意,大概是讲作为皇帝,忙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点评王朴案,文中最精彩的一句话,便是“何尤乎人!”刘三吾告诫官员们,《大诰》中被当作反面典型的这些人,罪有应得也好,冤深似海也罢,都有咎由自取的一面,不要怨恨别人!
朱元璋信赖、赏识刘三吾,也并非因为刘三吾的处事风格,而是没有刘三这样的学识与智商,换了他人,根本没法适应。有一次,地方官送来一捆庄稼,这要是让徐达过来看,“老首长”瞧个半天,最后一准才会说:这不是畜粪浇得多,谷穗长得大吗?
但刘三吾一眼就看出来了:这叫“嘉禾之祥”,祥瑞之物,周成王时出现过。只有明君再世,天下太平,才会天降祥瑞。然后,刘三吾安排人记到史书,还安排画师写生存档。这不叫拍马屁,古代通常都这么处理。况且,领导也需要增强信心,需要鼓励。
后来,南京上空又出现了一次五彩云。这种瞬息万变的东西,刘三吾也及时发现了,并且作了类似的解释,类似的处理。
朱元璋杀人甚多,后人称其为变态。这个,没有医疗档案,不好定论,但心理压力肯定是有的。心情不好,脾气就差,人的本能都是差不多的。心理疗法,毕竟也是科学,刘三吾的工作就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让朱元璋有个好心情,这是各级干部的好事,老百姓的好事,等于是国家的好事。
(吉祥瑞兽图)
有一年的夏天,朱元璋办公结束,特意找来刘三吾。朱元璋兴致勃勃地说:朕每观天象,自洪武初有黑气凝於奎璧,今年春暮其气始消,文运当兴。尔等宜考古证今,有所述作,以称朕意。
刘三吾为此迅速写了一首诗,朱元璋跟着和了一首。痛快啊!朱元璋高兴地赏给刘三吾一支笔,还是朝鲜进口的。
都这一把年纪了,工作尽心尽力到这份上,够不容易了。但刘三吾还是被吏部侍郎侯庸弹劾了一次,说他“怠职”。这些年轻干部也不想想,都跟你爷爷一辈的人了,还跟你一样上班下班,偶尔迟到早退,上班时间打个瞌睡,容易吗?朱元璋很公正,处分要给,但很快取消了。
刘三吾对明朝的贡献,还很微妙,几乎改变了明朝的格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不幸逝世。悲痛之后,朱元璋不得不将议立太子之事提上议事日程。在众官面前,朱元璋先讲了个意见: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但这是个很大的难题。燕王朱棣,只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标死了,排在他前面的,至少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两个。而这时皇室诸王,多拥有重兵,凯觎皇位的,并不是朱棣一个。立储本是大事,现在又不按规则出牌,给人合理的解释,诸王不服,内乱都会有的。
太敏感就不能妄议,有主意、没主意的百官,谁都不敢开口。刘三吾挺身走过来,对朱元璋劝了一句:立了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朱元璋听后,一句话都没有,大哭一声,离开了大殿。
纠结啊!但也实在没有好办法。最后,按照礼制,立了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如果没有刘三吾那一句话,朱棣很可能就是太子,那就没有建文帝,就没有“靖难之役”,就没有郑和下西洋……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明太宗像)
一口气出不来的朱元璋,眦睚必报的秉性,找了赵勉的茬。
赵勉,湖广夷陵(今宜昌)人,洪武十八年进士后娶刘三吾之女为妻。老岳丈皇帝器重,赵勉官场直升,洪武二十二年晋刑部尚书,洪武二十三年迁户部尚书。但议立太子事件后不过半年,朱元璋就认为他们夫妇共同贪污,将二人给杀了。女儿、女婿死了,刘三吾也被降职。刘三吾心冷了,要求辞职,朱元璋同意他退休回家。
“八十还乡能有几,当时画锦亦堪夸。” 颐享天年,比起丢脑袋,结局也算不错。但回家没多不久,朱元璋又将他被召还朝廷,官复原职。一件用熟了的工具,朱元璋舍不得啊!
但这一次复出,刘三吾预想不到的祸事来了……
(本文为《明朝大败局》之“刘三吾”连载,敬请关注下文,搜索《头条号》“闲情偶记”相关文章)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一共产生了400多位皇帝,无论他们的功绩与成就如何,在名义上,他们是真正的人间帝王。根据古代家天下的传统,他们之中只有少数的开国之君,其他也只是子承父业。在当时的人看来,想要成为皇帝,需要个人能力,天命,还要有好的出身。
纵观历史上这些开国君王,他们大多出自豪门大族,如秦始皇是世袭,统一天下,自称皇帝;魏武帝曹操,本姓夏侯,也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唐太宗李世民的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唐国公李虎,世代为官。但是在这之中,有一个异类,他就是朱元璋,如果从出身来看,是十足的草根,种地放牛出身,往上也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祖先。
朱元璋的童年是在放牛中度过的,直到他的家乡发生饥荒与瘟疫,父母都相继感染,几乎一夜之间,匆匆离世。那个时候朱元璋还叫朱重八,他和哥哥一起把父母抬到山上,草席裹躯体,草草下葬。关于这一段还有一些民间版本,传说他与兄弟俩背着父母尸体上山,夜遇大雨,兄弟俩躲雨回来,发现放在坑里的尸体不见了,有人说被水冲走了,也有人说是遇水冲塌了部分山体,掩埋了他父母的尸体,总之就葬在那里了。
这些都是民间讹传,根据《明史》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也就是说没什么神奇的事,连下葬都困难。直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一些风水先生便跳出来说朱元璋父母埋的地方是好位置,龙兴之地,有大富大贵之相,诸如此类,不胜凡几。如果朱元璋做不了皇帝,那恐怕就是烂泥潭子,哪有什么所谓的龙气。
尽管如此,朱元璋依旧在后来将父母的坟迁到了凤阳皇陵,此外,又大费周章去找自己家族的祖坟。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就很难说得清,一来,朱元璋的祖辈可能都是农民,很难修建成规格的祖坟,可能跟他父母一般,随便找个地方就下葬了;二来,朱元璋祖上并不是凤阳人,是从其他地方迁过来的,本家在那到了这一辈就很难说得清了。
其实朱元璋花费时间与人力去寻找祖坟有他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政治需求,在古代做皇帝都要为自己找一个天命所在,也就是名正言顺的理由。其实在儒家思想中,是不信这种东西的,所谓天命所归就是民心、仁义所在,但是后来跑偏了,以儒家立国的朝代却要靠道家思想来为自己打造名片,不得不说,还挺滑稽。
为了让自己的身份符合正统,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放牛娃朱元璋只能从祖坟上找一点线索,堵住悠游众生之口。其次,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本身还是有光宗耀祖的心思在,当了皇帝后,不修缮自己的祖坟,不装点的气派一些那怎么体现自己功成名就而当时自己父母下葬的地方是乡里施舍,刘家给的,自己当了皇帝,不能再占着,也就刚好可以迁走,时过境迁,父母当年埋葬的地方可能已经有了变化,所以让人去找找,便衍生了一些故事。
最后,朱元璋可能是出于个人考虑,自己当时无力为父母找个好的地方下葬,连埋骨之地都是别人施舍的,自己有权有势,作为人子,应当为自己的父母、宗族找一个好的地方,自己是农民出身,可是自己的后代不是了。而且古代人讲究风水气运的变动,一个地方的风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化,失去原本的功能,出于延续风水的考虑,朱元璋这样做也是合乎道理的。
笔者以为,朱元璋本身做这件事情可能并没有太多的用意,但是他做了皇帝之后,其他人就难免为此牵强附会,就像《明史》记载他的出身一般,满身红光,他的邻居都以为他家着火了是一个道理。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因为他的草根出身,也因为他的雄才大略,让更多的人以为这个人一定有别人不了解的地方,才编出来这么多风水奇事。
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常玉春对朱元璋的忠心让朱元璋动容,二是因为常玉春的能力很强,朱元璋很信任他,三是因为常玉春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朱元璋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常玉春的怀念之情。
01、常玉春对朱元璋很忠心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执政晚期,他大肆杀害开国功臣。但是,令人不为所知的是,朱元璋对待常玉春却十分友善,他不仅在常玉春死后厚葬了常玉春,而且他还让画师给常玉春的画像上画上龙袍。很多人猜想朱元璋原来是想把皇位传给常玉春的,其实不然,朱元璋这么做是因为常玉春是他最器重的大臣。虽然常玉春并不是从小就跟着朱元璋的,但是他对朱元璋从来没有二心,别人诋毁朱元璋,常玉春还要和别人争吵一番。02、常玉春的工作能力很强
常玉春被朱元璋封为大将军,常玉春每次作战的时候,他都会首当其冲,冲在士兵的最前面,士兵们看到常玉春如此,他们也都会奋力杀敌,最后把敌军打得节节败退,所以朱元璋很信任常玉春,常玉春丝毫没有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朱元璋放在了第一位。
03、朱元璋的惺惺作态
朱元璋虽然杀害了很多功臣,但都是因为这些功臣咎由自取,他们拥有了较高的权力地位以后,他们就沾沾自喜,一点都不尊重朱元璋。朱元璋这才动了杀心,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有想过要处理常玉春,朱元璋让画师在常玉春的画像上画上龙袍,是为了告诉其他大臣:你们看他对我这么忠心,我愿意把我的天下也分给他,如果你们也对我这样的话,我也愿意与你们共享天下。其实这就是君王一贯的伎俩,对于劳苦功高的大臣极力褒扬,对于损害自己权益的大臣赶尽杀绝。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