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不想在父亲节花钱,消费力不及母亲节17?网友议论“爸气不足”原因不止一个)

爸爸 0 79

(一半人不想在父亲节花钱,消费力不及母亲节17?网友议论“爸气不足”原因不止一个),第1张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一切如常,除了朋友圈里零星的节日祝福和抒情文章。平时爱蹭节日热度的淘宝,在其网页上几乎看不到父亲节的痕迹。



(一半人不想在父亲节花钱,消费力不及母亲节17?网友议论“爸气不足”原因不止一个),第2张

6月16日淘宝首页


如果进一步搜索男装,甚至“中老年男装”,仍然没有标注“父亲节促销”字样的商品。



(一半人不想在父亲节花钱,消费力不及母亲节17?网友议论“爸气不足”原因不止一个),第2张

6月16日淘宝男士主页



(一半人不想在父亲节花钱,消费力不及母亲节17?网友议论“爸气不足”原因不止一个),第2张

6月16日淘宝中年男性主页


单从消费热度来看,父亲节输给母亲节,这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前不久的母亲节,不仅孩子们跟妈妈炫耀亲人,电商和自媒体也在节前几天开始造势,节日促销铺天盖地。无论什么产品能绑在上面,都恨不得打上“母亲节”的logo。


两组数据更有说服力:


淘宝数据显示,在节前一周,母亲节礼物的销量是父亲节礼物的3.4倍;况且淘宝上女性礼物的数量是男性礼物的1.5倍。有媒体称,今年的父亲节“缺爹气”。


维度和腾讯理财发布的调查数据也是在父亲节前夕发布的。数据显示,25.8%的受访者打算在父亲节给父亲买礼物、请吃大餐,或者直接给充现金的红包;15.2%的人表示会打电话问候他或者回家陪他。但不打算庆祝父亲节日的人占比最大,高达47.8%。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哪个节日花钱最多”的统计中,父亲节远远落后,情人节占比39.2%,其次是儿童节(37%)和母亲节(21.1%),父亲节花钱最多的只有2.8%。这意味着父亲节的消费能力不到母亲节的1/7,儿童节的1/12,情人节的1/13...


难怪最近连新浪微博都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柠檬老爹”。想来,如今孤独的父母,回想起前几天母亲节的花,会不会黯然神伤在家?


谁不在乎“爸爸气短”?


有男性网友表示想不通:这些年女性有妇女节、母亲节,甚至还有女生节等一系列打着各种幌子的节日,而男性只有一个父亲节,却依然被冷落。父亲做错了什么?


网友们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网友认为这些所谓的“父亲节”、“母亲节”都是商家的套路。况且,不送礼物的父亲不在乎形式也不在乎,母亲就不一样了。


@中中中中:营销在父亲节再盈利?


@修车的大:什么父亲节母亲节,整个西方一套,还不如时不时抽空回家陪陪父母。


@Jason_Do:难道不是因为女人在乎礼物吗?男人,一句谢谢,或者一瓶啤酒就够了。女同胞们做到了吗?


波罗的海夏伯阳:不会,中老年男性一般没有这个“柠檬”或者那个“柠檬”。


@墨鱼肉丸小番茄:母亲节没表示会被念叨很久...


有网友认为问题在于选择合适的礼物。很多人放弃是因为选不到好的礼物或者不知道父亲的喜好。甚至有女网友说:“我要送我爸一支口红。当然,如果他不喜欢,我会强迫自己用”。


@何念念:不是不想给我爸放假。只是有几样东西是发给我的。不像我妈妈,礼物的选择范围很广!


@鱼掌:爸爸们喜欢的你买不起。


@所有的可爱都想拥有:还没决定送什么,主要是有太多礼物让妈妈选择,护肤品,花糕...


@丮丮丮丮丮:我努力为父母做同样的事,但有时我不知道父亲喜欢什么,所以我很惭愧。


与上述两个原因不同的是,“父亲的家庭地位和贡献”这个话题是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一个。相当多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亲不够亲近,所以没有想到父亲节送礼物,一些女性也借此机会表达对另一半“丧偶育儿”模式的不满。


@陈:父亲节肯定没有母亲节重要。我父亲是家里最大的。


@罗子扬:我跟我妈关系比较好,因为坦白说,从我记事起,我跟我爸在一起不到一周。我家条件很好,我爸生意做的很大,但是真的很忙...


@ _萌习惯_:礼物和家庭地位成正比!


@ MOONL1GHTer:爸爸太严肃了,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新的,不是心,是芯,不是芽。嘿:我从小到大都是寡母育儿,我对我妈肯定是好的,但是如果另一个监护人只知道冷嘲热讽也没关系。


@二邓老师:可能是因为妈妈照顾和陪伴孩子的时间比爸爸多三四倍吧。


@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京


然而,这种声音让一些一直沉默的男性网友看不下去了,他们愤怒地争辩道:


@ _ cccccc1:男人为了赚钱出去了很多。为了什么,不仅仅是为了家?不一样的努力?


@周涵有心:我们男人这么努力!我收到的女性的礼物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不平等的!


@顺石水:男人就是牛,说实话,男人挺委屈的。


不妨学做“柠檬精”


有网友说:“节日太多了。送礼不送礼不重要,心意最重要。”的确,所有的节日和庆典都无非是营造一种仪式感,而营造仪式感的目的就是定格。它促使人们仔细体味平时来不及研究的深刻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回望过去,感受现在,想象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节送不送礼物真的不重要,但这种节日仪式带来的种种现象和讨论都值得思考。


父亲节的消费能力不如情人节和儿童节很正常。众所周知,夫妻经济、子女经济、女性经济一直是商家赖以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父亲节的消费能力还不到母亲节的1/7,差别真的是出乎意料。当然有性别差异的原因。调查发现,女性更愿意为仪式感买单。反过来,“她经济”的崛起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商品和服务。综合商场的区域划分很能说明问题。为女性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领域比男性多得多。相比女装鞋包护肤美容吃喝玩乐等五颜六色的消费品,,男货似乎永远都是基础的,单一的。所以有网友表示无法选择礼物。在“维度”调查中,最多有超过两成的受访者选择服装鞋帽作为父亲节礼物,其次是烟酒,占比10.9%。作为礼物的服装烟酒,似乎和很多年前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有限的外部因素可以视为父亲节“爸爸精神缺失”的客观原因。


但“无法选择礼物”的内在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喜好”。从网友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这种“无知”有“父亲太严肃”导致的恐惧和缺乏亲和力,也有“丧偶育儿”导致的责任和角色缺失。原因复杂多样,既有社会文化因素,也有家庭因素。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母爱和父爱的框架早已奠定——母爱应该是善良的、温柔的、无处不在的,父爱应该是克制的、深沉的、不谄媚的,母亲的主要责任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父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把握孩子成长的方向。就中年的90后而言,童年学的歌文,涉及到快乐美好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我亲亲你,我的好妈妈》;遇见父亲,印象最深的是“站台上蹒跚的背影”和“父亲是上天的梯子,父亲是拉车的牛”。好像很少有亮眼的表情和亲密的互动。如果我们把这种人物设定想当然,在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角色设定,久而久之,“不认识爸爸”就会成为大多数人的正常感受。但是,对于这些网友来说,心理医生的建议是迈出积极的一步——也许你为父亲精心挑选的礼物并不符合你的心意,但你怎么知道父亲并不在乎呢?这位网友的话很有代表性:表面上是爸爸说“哦,什么都不用买,又要花钱了”,背面是“你看,我家孩子买的,哈哈哈哈”...


程式化的社会分工也影响了家庭的相处模式。“男主外女主内”至今仍被很多男人奉为圭臬。他们把自己当成“家里的顶梁柱”,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在外工作上,却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扮演的父亲角色。孩子长大后得不到他们所需要的陪伴和父爱,这导致了中国家庭中的“丧偶育儿”。在Dimension的调查中,抱怨父亲工作太忙,忽视家庭,彼此没有情感交流的不在少数,占33.4%;甚至有13%的人认为父亲不称职:“自私、懒惰,对家庭亏欠太多……”这个比例应该引起父亲们的重视。


围绕父亲节“爸爸精神不足”的热烈讨论,过几天就结束了。但其中所反映的中国家庭伦理,或许值得深思和回味。这个父亲节,如果你不送礼物,记得平时给爸爸一颗“心”;如果你没有收到礼物,你不妨“柠檬”你的孩子一次,让他们知道你需要他们的爱。


主编:刘璐文字编辑:程佩标题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徐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