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节怎么过(古代老师一年可过五个“教师节”)

老师 0 75

古代教师节怎么过(古代老师一年可过五个“教师节”),第1张

“不说话就自己学。”“老师们,所以你们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日期曾多次被用作教师节。直到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建议,才真正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即便是一年之内,也远不止一个“教师节”。古人是怎么过教师节的?让我们看一看。


综合新华网上游新闻


孔子的生日可以看作是古代的“教师节”


在古代,孔子的生日(农历八月二十七)被视为古代的教师节,但古代的教师不仅可以在孔子的生日享受教师节,每年还可以享受五个教师节:三个节日,两个生日。


所谓“三节”是指端午、中秋、元旦,而“两生日”是指孔子生日和老师生日。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节日都是老师的“教师节”。在某些节日里,学生们经常给私塾老师送礼物,这被称为“节日仪式”。老师生日那天,同学们也会举行简单庄重的仪式,用虔诚的态度向老师送去敬仰和祝福。


汉朝皇帝请老师入宫宴饮,各地政府纷纷效仿。


从时间上来说,古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黄宗羲在《论向陈干楚学习》中有一段叙述:汉晋时期,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带领文武百官到孔庙参观。不仅如此,皇帝还邀请老师入宫设宴,席间还可以吟诗作赋。


皇帝带头,地方政府纷纷效仿。所以教师节,除了祭奠孔子,还要“摆一歇老师”,“给一捆肉”。


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当时没有把孔子的生日设立为教师节,但是教师们开始享受节日假期、聚餐等福利待遇。


唐代“先进教育者”最高可领500两银子。


到了唐代,还沿袭着“祭孔”的礼制。到了唐代,仪式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和地方政府也要从当地的学长(相当于校长)和教务长(相当于教务长)中选拔成绩突出的人,提交朝廷。这些“先进的教育者”可以得到最高500两银子的奖励。


到了清代,不仅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变大了,而且教师的工资福利也变得更加丰厚了。


农历八月二十七,政府给各大院校、监狱的教师涨工资,成绩突出者将在这一天“升职”——最高者将被授予八品封号,晋升为院长、监狱长、督学、图书管理员。清朝的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和惠石齐,都在这一天获得晋升。


阅读延伸


流传千古的尊师重道的故事。


除了孔子,历代都有很多名师受到追捧和欢迎。


胡瑗是北宋名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投了他的票。他根据学生的天赋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了“文科”。


写下历史巨著《世说》的韩愈,是一个主张寓教于乐的人。他主张“学的是你的意思而不是你说的”,写文章需要是一门新的语言,这吸引了很多学生向老师学习。


除了名师,还有很多关于尊师的著名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大概就是“一门口就起了雪”的故事:北宋大学的学者师洋和他的朋友遇到了老师程颐。时值隆冬,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两个人不敢打扰老师,恭敬地站在一旁等着。程颐醒来的时候,发现他们还在等,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厚了。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一世为父”。岳飞小时候家境贫寒,私塾老师周东免费收他为学生。周东死后,岳飞穿着麻布衣服,开着灵车,举行孝子仪式。农历正月十五,他会拿起老师送的“神臂弓”,射三箭纪念。


“比喻”和“婉约”尊师的妙语


文人的作品总是很珍惜老师的赞美。“让大众桃李满天下,何必多种堂前花。”大诗人白居易写下“丰和公绿野堂种花”,让“桃李满天下”成为赞美老师的流行语。


人们也喜欢借用古诗中微妙的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夜烛尽哀”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罗隐的蜜蜂:“百花聚成蜜,谁辛苦谁甜”,常用来赞美老师。


有“隐喻派”和“婉约派”。很多学者喜欢含蓄地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如李白在《求和谐,尊师隐居》中写道:“拨云寻古道,倚岩听流水泉...语至黄昏江边,寒烟独落。”通过对来访老师所居住的周边景色的描写,倾诉自己的仰慕之情,新意十足;郑板桥在新竹写道:“新竹比老竹枝高,全靠老干部撑着”,也是别出心裁。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