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临终时,是在医院还是家里?

老人 0 48

生命临终时,是在医院还是家里?,第1张

生命临终时,是在医院还是家里?
导读: 人越是到了弥留之际,越是求生欲极强。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临终时,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里?要看那个生命垂危的人 具体的身体状况。 我父亲得的是癌症,那天,工作中的我接到哥哥的电话回家的时候,看到20天前还能自己在地上走动的父亲,已经下

人越是到了弥留之际,越是求生欲极强。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临终时,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里?要看那个生命垂危的人 具体的身体状况。

我父亲得的是癌症,那天,工作中的我接到哥哥的电话回家的时候,看到20天前还能自己在地上走动的父亲,已经下不了床了。常吃的几种口服药也不吃了。日常的饮食已经从菜饭馒头之类的家常饭菜,改成了半碗小米面粥,一日三餐也就是喝上三半碗小米面粥而已。

他做过喷门癌的手术,饭后是不能平卧的,但是因为身体极度虚弱,所以不得不一改以往,饭后趴在凳子上面的习惯,直接仰卧在床上,或者是侧卧。喝进去的粥倒是没吐出来,一会儿一吐的只是粘痰一样的液体,里面漂浮着黑褐色的东西,我知道,那是从父亲的胃里吐出来的,那是恶性肿瘤破裂的结果。此时的父亲,就像一片枯黄的叶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失去了生命的光彩。

我万万没有想到,20天的不见,父亲竟然变成了这种样子,心理瞬间崩溃了。两个哥哥依照父亲的吩咐,在家里的小卧室靠窗的地方,给他安了一张小床。自他不能起床之日起,就不再和母亲同睡一张大床了。即便是靠着窗户,也不冷,还能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打开窗户通通风,父亲也能感受一下窗外吹来的自然风。

两个哥哥不再上班了,都在家里守着父亲,姐姐也经常来。我大怒了,父亲已然是这样垂危的样子,哥哥姐姐们如此齐整的守在他的床前,等待着什么呢?在等着父亲咽气吗?我回家之前,二哥和姐姐还好心的在电话里对我说,你安心在外面做你的工作吧!工作结束之后回来就行 。

我压抑着愤怒,心平气和的向哥哥提出把父亲送医院就医的建议,两个哥哥都是一副极不高兴又可怕的样子。我又去劝父亲,要求他能配合一点去医院做治疗。父亲说,我已经这样了,再去看病还有什么意义。我说,即便是看不好了,也要去,让医生给你用点药,让你能舒服一点也好。父亲又说,我这一去,也许就回不了家了。我说,即便是回不了家了,你也要去。就算死,你也要死在医院里。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挽留你的生命,以免日后留下遗憾。只要医生不赶咱回家,咱就在医院里住着。父亲被我说动了。立刻下定决心了,明天咱就去医院。

第二天,我们带着父亲去找他的主治医生,大哥把骨瘦如柴的父亲抱上了车。到了医院又找了一个可以推行的担架,上楼找医生,然后住院开药输液。父亲见到那个熟悉的主治医生的时候,神智有些不清了,但是依然礼貌的拱拱手,表示尊敬,用微弱的声音说:“我说不出话来了。”

透明的药液从父亲的手臂上输进去,他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居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三天以后,脸上居然有了红晕,小米油居然能喝到满满的一碗。父亲感觉很好的时候,就要求一定要出院。父亲在家的这段时间里有一种从鬼门关回来的感觉,心情格外好。

在家里住了十几天,觉得又不好了,又有了吐血和便血的症状。再次入住了医院。好转以后,又出院了。这次住院的时候开始癌痛了。幸好我们买了泰勒宁,他疼得受不了了,就用小勺喂一粒。后来疼痛次数越来越多了,吐血次数也多了,我的内心有一种恐惧,虚弱的父亲身体里能有多少血啊!这样吐下去,岂不是要风干了。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好转以后,父亲又吵着要出院。

后来我们又带着他住了一次院。输液两天以后,父亲的身体就已经无法输液了,输不进去了。在医院里住着也不能做任何治疗了。父亲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知道医生已经无计可施了,他的身体状况告诉他,他要走了。于是,父亲满怀着对人世的万般不舍,悲哀的要求我们带他回家。

回家后的父亲,只挨了七天,就走了。

我曾经对他说过,你死也要死在医院里的,让医生尽最大努力挽救你。但是,最终还是在医生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带着父亲回家了。在自己家里走,老人更安心

如果临终的病人是农村的话,我们当地的习惯,都是趁病人还有活着的气息,就出院回家,尽可能让病人死在家里。

有一个80岁的老头,早上每天坚持溜早,突然晚上脑出血,家人送进了医院。经医生诊断,仪器检查,生存的希望几乎为零。老头的儿女们商议后,救护车给挂着吊瓶给把病人送回了家。当老头躺在自家的炕头上,回光返照,睁开眼,看了看熟悉的住所,身边的亲人,掉了辞世泪,闭上了眼睛,安详地走了。另外有一个50多岁的妇女,癌症晚期,生命弥留之际靠打吗啡止痛,输蛋白维持仅有的气息。这妇女几次要求儿女办理出院回家,可是儿女们没有遂愿,只想让母亲多活几分钟。这妇女没能多活,在痛苦中结束了一生。儿女们把她的尸体拉回了老家。等把逝者埋入坟墓后,纠结的儿女们总是做梦他们的母亲没有回来,还是一个孤魂野鬼在外漂泊。儿女们又请神父巫婆为她念经施法,多花了不少冤枉钱,放下了心中的病。

当然在家里,一辈子要有家,在家里走完人生,农村有个规距在外边老了就不能进家了,对后人不利,基本上乘老人有口气,带上洋气包快回家![祈祷][祈祷]

到时候根据实际情况!如果要抢救那就到医院!后期医院给病人开具死亡证明!如果在家去世的!只需要打120!出诊医生会给你开具死亡告知书和心电图!那这两样东西到社区换死亡证明!现在都很方便!期间可以让殡仪馆把人拉走!死亡证明火花时才用!

生命临终时,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看到这个题目,想起了我的老母亲。

母亲五年前,查出了宫颈癌,是中晚期。医生考虑老人年龄大了,建议不要做手术。但家人不甘心,就此等下去……

后来,又找了一家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医生同意手术。很庆幸,手术后,母亲身体恢复的挺好。

五年之后,母亲身体不适,检查发现是癌细胞转移,母亲又进行了手术,遭了不少罪。这次手术,母亲的身体并没有明显好转。半年以后,我们要求继续住院治疗,但医生建议我们还是回家护理,给与药物减轻病痛就行了。经咨询做医生的朋友,他们也建议我们,不要住院了。为了不让母亲遭受疼痛的折磨,持医院诊断开了杜冷丁,在家注射止痛。看着母亲受到的折磨,我们都很痛心,但也都无能为力。

起初母亲并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我们一直瞒着她。到后来看到我们痛苦的忙来忙去,她好像明白了什么。她和我说,你们不说,我也知道这不是什么好病。你们也不要难过了,有你们这些好孩子,我已经知足了。你们要好好照顾你们的爸爸……

就这样母亲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在家人悉心照顾下,离开了我们。

临终时在家里,还是在医院,应该看老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像我母亲一样患有不治之症的老人,还是在家里,由家人精心护理更温馨一些。临终就在自己的家里,有家人的陪伴,老人走的也安详。

如果家中有老人在医院里去世,或许会被医院强制性送去太平间,一天几百元的停尸费,时刻提醒着我们“人活着不易,死后也是不容易”。

生命临终时,我想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 我想要回家,再看看父母或子女们最后一眼。 当年我爷爷在临终前,其实也一直嚷着想要回家,但是姑妈们一意孤行地把他强制性送去医院治疗,最后爷爷在医院里咽了气,在爷爷去世的第一时间,医院要求把遗体送入太平间,我们也因此跟医院医务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现在想想都后悔不已,要是当初在老人临终前就在家里该有多好。

大约在2013年时,爷爷最后一次从医院里出院回家,临走前医生告诉我们,老人病情已经很重了,在医院里一直熬着也不是办法,不如回家慢慢调理,其实也就是变相告诉我们: 人已经没有治疗的意义了,不如回家好好度过剩下的时间

出院回家后,爷爷的病情已经急剧恶化了,除了不认人外,整个人已经瘫痪在床,大小便也彻底失禁,需要人24小时随床伺候,除了每天喝点流食外,正常的一日三餐也吃不下去了,就像蜡烛一样,仅剩最后一点微弱的烛光。

当时都是爸妈轮流伺候着他,妈妈偷偷告诉我们, 爷爷眼神已经开始涣散了,可能时日无多了,让我们这些孙子辈的最近下班后就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免得留有遗憾。

但是姑妈们却不这样想,她们觉得爸妈这个时候不送爷爷去世医院里抢救治疗,是怕花钱,每天上门撒泼耍闹,逼迫着爸妈立刻送爷爷去医院住院治疗。

最终爸妈受不了姑妈们的臭无赖,只能妥协。2013年2月11日晚上10点多,爷爷突然陷入了昏迷,姑妈们叫了一辆120救护车,把已经昏迷状态的爷爷送去了医院抢救、到医院后,医院说有些治疗只能患者住院才能做,于是我们又把爷爷折腾到了住院部。

住院后医生们就开始安排爷爷做一系列的检查,我们所有人都焦急地等着检查结果,当时住院部一个女医院拿着爷爷之前住院的化验报告好心小声对我们说: 其实,老人年纪大了,以前也住过院,检查报告也都显示老人情况很不乐观了,恐怕是撑不过今晚了,这是时候送来抢救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因为老人身体器官多处衰竭,输液都找不到血管了,刚才护士抽血扎了半天才挤出一点点血,我想还是不要再折腾老人了,还剩最后一口气,要不你们家属还是把老人带回家吧,一旦在医院去世,会很麻烦。

听到医生的善意提醒,爸妈就想着干脆出院直接返回家等着爷爷咽下最后一口气。没想到大姑却激动得直接对医生说: 我们有钱,你们看不好,那就转去ICU!一定要把老人救活!花多少钱我们都愿意,赶紧把好药给我爹用上!

重症监护室一天费用最低就是1万元,爸爸听到大姑这话,气得当场就跟她争吵起来,并表示如果姑妈们也出住院费,我们就立刻送爷爷进ICU病房治疗。

正当大人们因为钱的事情争吵不休时,爷爷在病房中就已经不行了,血样检测仪的数据直线下降,我们赶紧去喊医生,医生和护士就直接在病床上开始实施抢救,抢救了将近20多分钟,医生从病房出来告诉我们爷爷已经去世了。

我们悲痛的扑在爷爷遗体上嚎啕大哭时,过来几个护士推着乘尸车要把爷爷遗体送去太平间,因为爷爷是在医院里去世的,按照医院的流程,患者去世后需要送遗体进太平间,让我们明天等相关医护人员上班后,去窗口办理完死亡证明和其他一些手续证明后,才能把遗体从太平间挪去殡仪馆或者火葬场。

听到护士们这么说,我们表示因殡葬风俗不同,我们需要带爷爷遗体回农村老家土葬,不能火化。没想到护士们却拦着不同意说如果家属强行带遗体离开,那医院就没办法给开死亡证明了,会影响以后保险报销。

医院太平间一天停尸费就得几百元,因此,我们跟医院医务人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自己联系了一辆面包车,强行把爷爷遗体带回了家。

就这样,在爷爷生命临终时,被我们折腾了一大圈,入殓时,爷爷胳膊上还残留着当时在医院抢救时的淤青和针孔,嘴角也被抢救仪器弄破了,胸腔都被挤压变形了(抢救时做了心脏复苏)。看着爷爷走得如此“不安祥”,我们悔恨不已,后悔当初不该送爷爷去医院。

“死亡”这词,一直被人们所避讳,因为它隐藏着不安和恐惧。而死亡,又恰恰是每一个人在婆娑世界的必达终点,只是到达的时间有先有后。多少人曾私下问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究竟愿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谢幕”?

生命临终时,让老人选择到底是在家里、养老院还是医院离世,或许一直困扰着子女们。 其实,在我看来给生命最后最安详的告别方式, 应该是家里 。

1、如果是那种得了重症的老人,已经没有救治的办法了,在弥留之际还是留在家里比较好。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将究落叶归根,家是最终的港湾。医院的环境对于病人们来说还是太冰冷无情,如果不是身患疾病,没有一个人愿意天天躺在医院里,所以,老人们就算最后不能说话了,其实心里还是更愿意回家,没人愿意死在医院里。

2、医院的规定和流程特别麻烦,如果病人在医院里去世,大型医院按照患者死亡流程,大多数都是第一时间安排患者遗体进太平间,然后再联系殡仪馆接运遗体。所以,对于一些特殊殡葬风俗的家庭来说会很不方便(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是土葬形式,这样就不能把遗体送去火葬场或者殡仪馆)。

3、但如果是那种临时发病需要抢救的病人,那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去医院治疗,或许在医生们的抢救下,还能再多坚持一段时间。

4、最后还要征求一下老人的意愿,如果老人希望去医院里再接受治疗,作为子女的要尽量减轻病魔对老人身体造成的疼痛,尽到作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让老人安心的度过最后的时光。如果老人希望待在家里,那我们也不要太强迫他去医院。

5、在家里亲朋好友们都可以前来探望,陪伴着度过最后一段时光。老人们临终时跟亲人们待在一起,心里也不会觉得恐惧和不安。如果是在医院里,有的病房对家属们探视都有规定,一次只允许几个家属进去,跟家里相比会很不方便,再加上病房里都是同类型病人,老人心里恐惧感也会变大。

人在临终前,身体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家人要多留心观察,如果出现以下几个,说明时日不多了,好好珍惜这最后相处的时光吧,好好告别,完成家人们的心愿。

1、生命临终前,人的各项身体机能也会慢慢下降,可能会出现一些手脚冰凉怕冷的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手脚发热的的情况。也有些老人临终前会说心里发热,想要吃凉的东西,我爷爷在最后就一直吵着要吃冰棍。

2、老人们在弥留之际可能会情绪突然高涨或者萎靡不振,情绪高涨可能会出现不停的说话,大笑亢奋的现象,萎靡不振则是会出现不吃不喝,不想搭理人,只想一人独处的情况。

3、临终时,有些患重大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因为器官的衰竭,人体肛门附近的括约肌也会变得松弛,病人们无法控制肌肉收缩,所以大小便也掌控不了,这个需要家属们多留意。

4、也有可能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比如我爷爷临终前在家几乎都处于昏睡状态,后来也是因为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才反应过来人可能不行了。其实不是因为病人们没睡够,只是因为这个时期他们体内各项器官功能都在衰退,可以说是接近衰竭了,此时人的呼吸会变慢,意识和神志也会开始变得模糊,是不由自主的就想睡觉。

6、最后一个可能就回光返照。可能病人们会突然间变得容光焕发,生龙活虎的,看上去就像 健康 人一般。其实这是身体再做最后的“抵抗”,最终还是会油尽灯枯,走向生命尽头。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每个人都会经历,还需我们用平常心去面对。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我们都希望老人能走的体面,走的安详。

其次,在老人临终前身体多会有一些征兆,作为晚辈可以多陪陪家里人,多留意一下老人的身体情况,只有平时都做到了,那么最后的遗憾也会少很多。

即便一个 健康 人,人在外,梦时常在家里。

一个病危的人,虽然迫切需要在医院救治,但是更有一个迫切回家的心。落叶归根,家才是归宿,家贴切、贴心,温暧。还是在家好。

我知道有几位在医院确定无法救治的病人,只有在医院拿点药维持生命,严重疼痛时,打一下止疼针,麻痹一下,也可以说是熬天,也不是人有能力可以挽留的。也有的人病危,插着氧气,由救护车送家来,见了家里亲人,撤去氧气,人就不行了。

有的病人属于没办法,有走在去抢救的路上就不行了,也有的病重下不了手术台的,有的属不可救治的,有的人抢救了几天还是去了。

医院也不是万能的,有的病可以治,有的病想治是治不了的,无可奈何看他去。

人终有一死,无论在本地或在外地,奔波一辈子,不要让孤魂丢在外面,老少才不会留有遗憾,魂归故里。

2011年,一位亲属因为有病住在医院啦,我在医院陪护,当时这个住院部住的全部都是脑卒中的病人,我们当时的病房里一共是三个病人。

其中有一个老婆婆是大概有70多岁啦吧,浑身插满啦管子,在里面住啦一个多星期,也没有见苏醒过,每天紧紧靠鼻饲和营养液维持着生命。每天还要靠护士给吸痰护理,家人每天来的不少,都一个个的插不上手。都在一个午后,病人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双手乱抓,医生护士过来一看,发现问题有点严重,主治医生直接给家属说,趁现在还有时间还能坚持回家,家属听后不愿意放弃,一个劲的让抢救。最后医生拿啦很多的设备,抢救啦快一个小时,刚才病人还有肢体动作,现在一动不动啦,慢慢的呼吸机也变成直线啦。

最后用家属用被子把病人包着给弄走啦!

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人尽量别在外面咽气,都是趁着还有点气息的时候,赶紧带回家去。

我妈妈2017年因为爆发性急性黄疸肝炎住院的。住院之后,经历过了三次人工肝手术。没想到,我妈妈不是因为急性黄疸肝炎走的。而是走在术后的真菌感染所引起的心梗、脑梗而永远的离开我们。

我妈妈之前是在我们省里一家三甲医院住院的。医生看我妈妈情况不太好了,催着我们赶紧带我妈妈出院,回家去。

医生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知道当地的风俗:人不能走在外面,落叶归根,最后的时间,要走在家里。

其实,在医生催着我们带我妈妈回家之前,医生已经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了。我们起先不愿意放弃对妈妈的治疗,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也希望尽最大的能力留住妈妈。

只是,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医生才催着我们赶紧带回去。

我们租了个120救护车,带着氧气枕,带着白蛋白、血浆、药之类的,带着我妈妈回家的。

回家当天,家里来了一堆亲朋好友,当时,我妈妈状态还非常好,有点回光返照的样子,她笑着对前来看望她的人说:“我们回来过节,等过完节了,再回医院彻底治好。”当时,听到这话,我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不敢当着我妈妈的面哭,只好偷偷的躲在一边大哭了一场。

我妈妈,一直到走,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不知道她的生命,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倒计时了。

那天晚上,我妈妈发着高烧,我和大姐,轮流照顾着我妈妈。

第二天,我舅舅、姑父说:“要不,我们再把你妈妈放中医院去,万一有奇迹发生呢?如果实在不行,这么近,带回来也来得及。”

就这样,我们又把妈妈送到了离家近的中医院,期盼着奇迹的到来。

可惜,奇迹终究是没到来。

第三天的中午,我妈妈实在不行了,医生让我们快点带回家。

带着氧气枕,带着输液的药,我们再次回家了。

中午十一点半带回家来的。

下午一点多,我妈妈忽然好像意识到自己快不行了,想说话,却张嘴发不出音,只能是发出“呜呜”的声音。

下午两点多,我妈妈开始浑身大汗淋漓。

下午三点多,我和二姐打来盆水,给我妈妈擦洗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我妈妈是一个特别爱干净的人,容不得自己身上一股汗臭味。

下午四点十五分,我妈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离开的时候,手背上还输着液,一句话都没留给我们。

不过,最后的时间,她是走在家里,不用带着骨灰盒回家,也不用从后门或者是窗户进家里。最重要的是,走之前,家里所有的人都陪在身边,最后的日子,想见的人,在乎的人,都在身边陪着了。没有留下多大的遗憾吧。

老家风俗人不能走在外面,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落叶归根,人的最后时光,从家里走, 情感 方面来说,更能够让人接受。

2、在家,亲人的陪伴更好。与其在医院毫无尊严、孤零零一个人离开,还不如在家里,有自己最在乎的人陪着,高兴的走完余生。

3、在医院去世的人,都是第一时间送往火化间的。我们老家那边,至今为止,还是以土葬为主,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火化,更无法接受把亲人好好的带去医院,结果抱着一个骨灰盒回来。

4、我们老家在白事方面,风俗特别多,也特别讲究。如果人是在外面走的,不能从大门进去,而是需要从后门抬进去。如果家中没有后门的,则只能是从窗户这里抬进去。

这几年,我经历过我妈妈的离去,我大姑的离去。都是在快走的时候,赶紧带回家去的。如果可以,临终的时候,在家里走,躺在家里的床上走,感情上,更能接受!

站着进院躺哀眠,

雁过拔毛数医院。

有幸逃生抓层皮,

毛骨悚然心胆寒。

走回家还省点钱

“放纵叛逆城市少年,下乡体验人间疾苦,懂事善良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领略城市繁华。”

多年前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综艺《变形计》赚足了观众眼球。

2014年,《变形计》节目组,找上了一位75岁的老人尚成苍。

他生活在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一个大山深处的贫瘠之地。

尚成苍一生过得无比凄苦!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与14岁的孙女尚领兄相依为命。

虽然历经沧桑,但尚成苍依旧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

爷孙俩住的屋子仅仅能够遮风挡雨,泥土地和随时掉落墙皮的墙壁。

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这个家最贴切不过。

但即便生活如此困难,爷爷还是把最好的留给孙女,难得吃上一次肉,爷爷全给了孙女。

爷爷说自己老了,吃过肉了,但丫头还小,她不吃肚子会难受。

丫头不吃,爷爷就佯装生气。

最后丫头只能含泪吃下。

爷爷75了,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丫头。

他能照顾丫头一时,如何能照顾她一辈子?

等哪一天他不在了,丫头会不会受欺负,挨骂。

一提到丫头的未来,爷爷在镜头前急的流泪,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美好的期待,把全部的爱和希望,倾注在丫头身上。

希望她能平安 健康 地长大。

爷爷也曾想过把丫头送到孤儿院,但一想到丫头被人欺负时,喊“爷爷”没人答应怎么办?

让丫头参加《变形计》对爷爷而言,似乎看到了希望,一个改变丫头命运的希望。

爷爷说:“跟着我成不了才,出去长长见识,才能养活自己。”

爷爷从心底希望,丫头参加变形,能在城里找个好人家,留在那里,也算有生之年,给丫头找了个好归宿。

临走之前,爷爷一遍又一遍叮嘱丫头。

“该拿的都拿上,到了城里一定要有眼色,懂事,不要偷懒,要勤快一些。人家说什么都要去做。”

爷爷还把自己戴了四十多年的戒指给丫头,告诉她:“见到它,就像见到我一样。”

爷爷一边说一边哽咽。

仿佛爷孙俩再也见不到面一样。

虽然万般不舍,但爷爷还是赶着驴车缓慢而坚定地送丫头出门。

一路上,爷爷不停的用手擦眼泪。

丫头也泪流满面。

最后爷爷颤抖着掏出一个用塑料袋包着的小包,里面放着的是爷爷所有的积蓄。

爷爷把塑料袋缠了一圈又一圈,将为数不多地钱硬塞给丫头。

丫头怎么都不肯收,爷孙俩抱头痛哭。

爷孙俩分别的场面,再铁石心肠的人看了都忍不住流泪。

“你走吧,走啊。”

此时此刻,爷爷心里是多么不舍又决绝。

送走丫头后,爷爷迎来城里的叛逆少年王晨正。

王晨正是来自西安的一个问题少年。

他家境优渥,父母靠经商攒下了丰厚的家产,夫妻俩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王晨正。

用来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就是钱。

王晨正小小年纪就过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每月的生活费高达上万元,在学校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

光换学校不知道换了几家,因此他还有了一个“西安街头小霸王”的称号。

当学校老师得知王晨正要去参加《变形计》时,直言不讳地说:“这个学生一定要小心,别把你们节目组给毁了。”

王晨正出发时,与父母没说上三句话,扭头就走,丝毫没有留恋。

王晨正觉得去偏远的山村挺好的。

能呼吸新鲜空气。

然而当王晨正到了青海,他立马就跟节目组的工作人员杠上了。

节目组让王晨正依照节目规定,

交出一切不合规矩的东西。

包括零食、香烟、钱还有手机。

王晨正自然不肯。

双方僵持不下,王晨正冲动之下推到工作人员,甚至还要上去补几拳。

当爷爷将王晨正领回家后,王晨正还不依不饶,抄起一根木棍要继续殴打节目组人员。

还好被爷爷劝阻住。

进屋后,爷爷用毛巾一边给王晨正擦脸,一边哄他“别哭了。”

吃饭时,爷爷又把碗里唯一的肉夹给王晨正。

对他就像对待丫头一样。

爷爷的举动,让王晨正感到了久违的温暖。

爷爷怕王晨正呆在家里闷,就带他去村里转转。

两人一路手牵着手,相处的非常融洽。

爷爷还开玩笑说:“把孙女托付给他。”

几天后,王晨正迎来了变形计另外一个小伙伴张赢天。

两人兴趣相投,很快成了好兄弟。

他们一起住在爷爷家,成了爷爷的两个“孙子。”

王晨正一改往日桀骜不驯地样子,在爷爷面前化身男子汉。

不怕苦不怕脏,帮着爷爷干农活,扒牛粪。

而张赢天就不同了。

他嫌弃牛粪又脏又臭,不肯干活。

为此,王晨正还把他大骂一顿,说他“光吃不干。”

爷爷的小狗乐乐跑丢后,王晨正怕爷爷担心,三更半夜爬起来挨家挨户去找。

他知道,小狗和爷爷朝夕相处,如果小狗找不见了,爷爷会很伤心。

他叫张赢天一起,但对方拒绝配合。

无奈,只能自己打着手电,在漆黑的乡间小路上找寻小狗。

找了许久,都没有找见。

好在第二天,小狗自己跑回了家。

王晨正才松了一口气。

经过几天的相处,王晨正已经把爷爷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爷爷的善良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深深的打动了王晨正。

这个曾经叛逆的少年,正一点点的发生着改变。

最令人动容的是,爷爷给两个“孙子”筹土豆的事。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让同学们从家里凑一点粮食和蔬菜,就当是学费和生活费。

可是爷爷家里已经拿不出一点土豆。

他领着两个“孙子”到邻居家去借,但邻居也没有多余的菜能借给他们。

爷爷翻来覆去,一夜没睡,天一亮就翻山越岭去隔壁村,他背着一个大大的箩筐,迈着蹒跚的步伐,挨家挨户借土豆。

在他的世界里,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天大的事情。

爷爷借到土豆后,送到学校。

他满脸愧疚的对老师说:“我想多给点也没有,实在没办法要到更多的土豆。”

爷爷说,自己腿疼的不行,实在没辙了!

爷爷边说边拉着老师的手,唯恐老师不答应。

一旁的王晨正,已经哭的泣不成声。

他紧紧抱着爷爷,爷爷安慰他:别哭别哭。

王晨正说:“从来没有一个人,包括我爸,我家人,能够这样对我。”

爷爷的举动,让王晨正感受到了最纯粹的爱,也帮助他找回了最纯真的心。

第二天,爷爷的腿因为太劳累,疼的起不来床。

王晨正心急如焚。

他找来驴车,带爷爷去医院看病。

在医院,医生问他是老人的什么人。

王晨正脱口而出:“孙子。”

当得知医药费500多时,爷爷立刻拉着王晨正要走。

爷爷说:“不看了,你走。”

王晨正一个劲的劝说爷爷:“别担心,我来想办法。”

可此时的王晨正身无分文,他能有什么办法。

此时此刻,王晨正才真正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与挫败感。

曾经自己一个月花费上万元,如今连几百元的医药费都拿不出来。

想来想去,王晨正最终决定把自己的金项链抵押掉。

那条金项链是王晨正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但为了给爷爷治病他丝毫没有任何犹豫。

最终王晨正拿着当掉金项链,换来的600块钱,给爷爷交情了医药费。

21天的时间很快就到了。

临别之际,王晨正蹲在爷爷腿边,不放心的嘱咐爷爷:“以后要记得吃药,别老上山,腿不好。”

王晨正言词恳切,发自肺腑。

他从心里把爷爷当成了自己的亲爷爷。

爷爷也很舍不得王晨正。

他一遍又一遍的说:“要回来啊,晨正。”

王晨正跟爷爷保证,一定会回来看他。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王晨正双膝跪地,给爷爷磕了三个头。

这一跪,跪出了少年的感激和留恋。

从王晨正的改变,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当时有许多人质疑这一期节目,

认为都是剧本要求,有许多表演痕迹在里边。

就连节目组也在王晨正告别爷爷时,打了一句旁白。

“此去一别,今生也许无法再见。”

然而,没想到王晨正说到做到。

他不仅每年都会回去探望爷爷,还出资给爷爷盖了新房,买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

每次王晨正都会把爷爷家的冰箱塞得满满的,临走时还不断嘱咐:“爷爷,您别不吃肉,不然放里面都坏啦”!

王晨正还把爷爷接到家中,一起吃了团圆饭。

期间他也曾试图劝爷爷和丫头去城里生活,但劝说不动。

一个节目,把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捆在了一起成了一家人,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

王晨正的善心感动了无数人,很多人说:“爷爷晚年遇见你,是他的福气。”

而王晨正却说:“遇见爷爷,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

丫头在张赢天家时,张赢天父母也曾有过收养她的想法。

懂事的丫头放心不下爷爷,拒绝了。

她怕自己不在身边,爷爷会更孤独,她说有爷爷的地方才是她的乐园。

丫头回到农村后,继续过着以前的日子。

她还嫁了人,组建了新的家庭。

丫头嫁人时,王晨正参加了她的婚礼,真心为她感到高兴。

然而命运总是开玩笑。

2019年,年仅20岁的丫头因肺癌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太令人心碎。

爷爷从此一个人生活,想丫头的时候就翻开照片看看,在那本相册里,还保存着与“孙子”王晨正的合照。

丫头走后,王晨正立马赶到爷爷身边,为丫头料理后事,还陪着爷爷去给丫头上坟。

王晨正工作之余,经常给爷爷打电话。

因为他知道,他是爷爷唯一的亲人了。

2021年3月29号,爷爷去世。

王晨正得知消息后,立马动身赶往青海。

那时青海还在下雪,白茫茫一片,让人心生凄凉。

爷爷一生悲苦,犹如余华《活着》中的“福贵”。

不过爷爷的离世,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他在另一个世界与自己的儿子和孙女重逢。

一家三口开心的生活在一起,没有贫穷,

没有苦难。

王晨正悼念完爷爷后。

配了几张图,说:“你不要担心。”

这是来自一个男人的承诺,对爷爷的承诺。

爷爷走后,王晨正站在新房前感慨。

“每年7月份都会回去看爷爷,爷爷腿脚不好,我曾告诉他少走山路,炕要烧热了再睡。爷爷曾告诉我,无论多困难,孩子都要上学,要有文华。学校翻新了,路也好走了,再也不用担心土豆不够吃了,但是……我没有爷爷了。说好看我成家立业的,爷爷,你骗人……”

王晨正还提到,望孟婆能多给爷爷和丫头的汤里多加点糖,这辈子太苦了。

你就是爷爷晚年遇到的糖,不嫌弃吃,不嫌弃住,帮爷爷干活,卖项链给爷爷治病。

还给爷爷修了新房,让爷爷安度晚年。

王晨正知道,爷爷离开时心里挂念着丫头的女儿,他专门找到丫头的婆家,希望让丫头的女儿跟他去西安接受更好的教育。

不过孩子的爷爷拒绝了,他不忍心和孩子分开。

于是王晨正决定资助孩子长大,为她交学费,读到哪,供到哪。

孩子爷爷怕麻烦王晨正。

王晨正却说:“我是孩子的舅舅,你不找我,我不开心。”

他还承诺,要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看着她出嫁。

今年六一儿童节,王晨正特意赶到青海。

他买了蛋糕和礼物还有衣服,去为孩子过六一,他说别的小朋友有的,孩子也不能少。

在社交平台上,王晨正是这样说的:“爷爷,妹妹,放心吧,我会一直守护好我们的家!”

这句话,再一次令人泪目。

一个为期不到一个月的交换,改变了一个叛逆少年的一生。

而这个记录片发掘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引人深思。

远赴他乡的务工人员、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叛逆少年。

这才是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我有个已经结婚的好朋友也是有很多类似的烦恼,比如和弟媳之间,矛盾摩擦会特别多。可以试着和公公他们谈谈,谁都有老的那一天。但是很多事情都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不可能改变公公的作为就只能改变自己的看法了。都是一家人,这些事情在心里久了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顺心,其实亏的还是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