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员工宣布成立工会,此局意图何在?

员工 0 47

谷歌员工宣布成立工会,此局意图何在?,第1张

谷歌员工宣布成立工会,此局意图何在?
导读:主要是一些外包员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近日,谷歌公司的员工宣布其成立第一家工会,据悉,在硅谷大型科技公司基本是拒绝员工参加工会的,也拒绝任何形式的工会形式,所以这次谷歌员工组织的工会,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事情。在工会

主要是一些外包员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近日,谷歌公司的员工宣布其成立第一家工会,据悉,在硅谷大型科技公司基本是拒绝员工参加工会的,也拒绝任何形式的工会形式,所以这次谷歌员工组织的工会,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事情。在工会在其宣言表示,工会组织将帮助谷歌公司员工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同时工会也欢迎谷歌的所有员工和供应商加入,工会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谷歌公司的运营是合法,也是合乎道德的。

工会组织者还强调,工会将确保员工处于一个公平,包容的工作环境之中,确保员工工作的环境内没有任何骚扰和歧视行为,并且努力对边缘化的员工群体,进行援助。组织者对媒体表示,工会将收入1%年薪作为运营资金,这笔资金将用来聘请律师,同时还会举办更多的员工活动,未来工会还会选举产生一个董事会,确保每个人的权益都能得到保障。其实这几年来,谷歌和其员工的关系一直都不融洽,主要矛盾关于员工待遇问题还有骚扰和歧视问题,这些都成为公司高管和普通员工之间的矛盾。

早前谷歌公司就多起事件,进行了游行抗议,而且有谷歌员工表示,自己参加游行抗议之后,被上司降职,他还表示自己多次向人事主管发邮件,但对方没有回应,也没有及时去解决这件事情。

随后谷歌的高管也对工会事件发表言论,表示谷歌支持员工通过工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谷歌也会保持有员工的直接沟通,为谷歌员工打造一个包容,平等的环境。但相关媒体表示,该高管并没有对工会表现出足够多的重视,只是强调会和员工直接进行沟通。

有。

谷歌公司在其使命和价值观中强调了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感。谷歌的使命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使信息更加普遍、有用和可访问。这一使命激励着谷歌的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社会和用户有着重要的影响。

谷歌的办公环境对员工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以下是一些的影响:

1、办公设施:谷歌的办公场所提供了非常舒适的座椅、休息区、厨房、餐厅等设施,员工可以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工作,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

2、自由氛围:谷歌倡导自由的工作氛围,员工可以在办公室里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3、社交活动:谷歌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例如团队建设、运动会、生日会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员工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友谊,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4、工作安排:谷歌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这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5、激励措施:谷歌为员工提供了各种激励措施,例如奖金、晋升机会、员工认可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从普通员工到CEO大约经历三次大的跨越:从员工到经理、从经理到总监、从总监到CEO。这条转变路上有很多雷区,但也总有解决方法,刘润老师是中国最贵的企业咨询顾问,他根据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梳理了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送给处于不同职场阶段的你。

古狄逊定理:不做累坏的主管。

英国证券交易所前主管古狄逊说:不做累坏的主管。管理是让别人干活的艺术。“古狄逊定理”,应该是你从员工到经理必须学会的,第一个定理,也是衡量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经的第一道生死门。

管理者也是一个工种,和工程师,设计师,环卫工人一样。10个人放一起,不经管理,可能只能产生3个人的价值。管理者,就是要让这10个人因为管理、因为协作,产生10,甚至15的价值,并因此可能拿2个人的收益。

所以,你拿2个人工资,却去做1个人的活,做得再好,把自己累死在办公桌上,都对不起公司。很多公司“学而优则仕”,都是专业能力最强的员工做经理。也因此,从员工到经理,心理上必须迈过去的第一道坎就是:他们都不如我。

迈过第一道坎的三个建议:

第一,明确分工。

所有的具体工作,都要合理地安排给员工,不要有“我擅长,我来做”的心态。

第二,轻易不动手。

我在微软时,有任老板人称“老华”。有一次,我写了份重要的报告寄给美国,先发给老华。老华回信,提了很多意见,但就是只字不改。有人也许觉得这个老板有病,我却充满感激。他最经济的做法,是自己改完,然后回家。但他花了整整一夜,其实都是在对我投资。

第三,区分方法和习惯。

从员工成为经理,就必须要学会区分,当你是一名优秀员工时的那些做法中,哪些确实是值得学习的好方法,哪些只是你的习惯。

初级管理者核心能力:分解任务。

2002年,我从员工升为经理后,接受了微软安排的魔鬼训练。两位老师专程从美国飞过来,对我们十几个人,特训5天,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确实受益匪浅。一位老师的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她说:as a manager,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ranslate your objectives to tasks 作为经理,你需要学会如何把目标“翻译”成任务。

我当时就觉得“翻译”这两个字,用得太传神了。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里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谈“目标”和谈“任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目标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结果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做什么;任务这种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语言,主要用来交流:怎么做。把目标翻译成任务,其实就是,把结果翻译成实现结果的过程。

分解任务的两个常用方法:

按流程来分解。 把具体的目标根据实现的流程进行拆分,比如说炒菜做一份番茄炒蛋。流程是先把鸡蛋打好,其次是把番茄洗净切块,再然后是炒鸡蛋,最后把鸡蛋和番茄一起炒。有了这个流程,就可以在这个流程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节的填充和完善,然后分配给同事去落实。

按结构来分解。 比如说目标生产一辆自行车,我们可以把这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车架、轮胎、脚踏、刹车、链条等不同的部件,然后再把部件进行组装,就完成了生产。大部分的企业部门都是有其内在结构的,根据结构进行分解,然后组合成完整的目标是常用的任务分解方法。

目标管理: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

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为MBO)。

他说,“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也就是说,你先想清楚没有,你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是“绩效管理”,怎么通过KPI,把目标翻译成指标,或者OKR,把目标翻译成小目标,去实现它。

你可以把“目标管理”,看成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也可以认为目标管理,先于绩效管理。如果说,我们需要一把同心锁,把员工和企业牢牢锁在一起,目标管理,是确保我们锁对了目标,绩效管理,就是确保我们锁死了目标。

总监级别的管理者已经不再有人来给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能你收到的是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你需要根据企业的方向来给自己的部门或者团队设定明确的目标,先保证锁对:确保和公司发展方向一致,其次是保证锁死:确保保持目标不偏离。

锁对目标靠对公司战略的深度理解和把握,锁死目标靠对绩效管理的保证和落实。

索尼的掌门人天外伺郎哀叹因为万恶的绩效管理,砍掉了不创造短期收益的“机器人实验室”的同时,在同样严厉的绩效管理之下,华为成立了专门研究黑科技的“2012实验室”,并诞生了一开始无用,但后来帮助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的麒麟芯片。

同样属于科技行业的华为说:这个世界没有不懂绩效管理的成功者。华为不但用绩效管理锁死了目标,还用目标管理锁对了目标。

在绩效文化的发源地美国,微软在全球拥有每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四大研究院,谷歌给员工20%的自由时间,而贝尔实验室更是几十年前就享誉全球。这些都是天外伺郎说的“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但却在绩效管理下,生根发芽。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用“绩效管理”锁死目标之前,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想想自己锁对了目标没有。你的目标是短期的业绩指标,还是长期的盈利能力。

换句话说,你到底想要钱,还是用钱换未来能赚钱。毁掉索尼的,可能不是绩效管理,而是把员工锁死在错误目标上的管理层。

从管人管事的管理思维升级为获取追随的领导思维,获取追随的最好方式是设定愿景、使命、价值观。

愿景就是梦想;使命就是职业;价值观就是道德。

如果把“赚钱”当梦想,那么每个员工都会仅仅思考如何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偷懒,腐败,可能防不胜防。所以,作为CEO,一定要想清楚,到底什么才是这家企业的梦想。把梦想当成目标,赚钱当成结果,这家企业,才可能是万众一心、富有战斗力的伟大企业。

如何设定愿景、使命、价值观?

第一,愿景。

作为CEO,你要想想,因为你的存在,10年、2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画面感越强,越能激发憧憬。改变世界,是高级愿景。有不少公司的愿景,不是改变世界,而是成就自己。比如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跑者;联想集团: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麦当劳:控制全球食品服务业。

不管是改变世界,还是成就自己,只要是真的心向往之,能点燃激情,就不要怕愿景太大。万一实现了呢。

第二,使命。

使命,英文叫Mission,就是我的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到底在做什么,在实现改变世界的愿景的路上,扮演什么角色。

微软的使命是“通过软件,释放企业和个人的全部潜能”,通用电气的使命是“让天下亮起来”,迪士尼的使命是“让世界快乐起来”。

如果没有使命和愿景,也就是没有诗和远方,员工就是为薪水和老板打工,CEO会非常辛苦,天天哀叹“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第三,价值观。

价值观,英文叫Value,如果说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律,价值观,就是企业的道德。

一个企业,明文在规章制度里规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永远是有限的。当员工面临复杂的商业环境,想不起来规章制度,或者就算想起来也找不到对应的规定时,价值观,也就是企业的道德标准,就成为一个基础依据。

比如IBM的价值观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阿里的价值观是: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诚信,激情,敬业。

题记:以上内容是我阅读得到公众号8月18日推送的刘润老师的文章 《从普通员工到CEO,必经的一条成长之路》 有感而发的笔记和心得,希望对想在职场走的更远的朋友的分享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心得。

有多少人工作是因为乐趣,最终的目的就是因为金钱。被告知不要将乐趣等同于金钱,这是什么样的一个逻辑?如果要员工不要将乐趣等同于金钱,企业更应该以身作则,不要将自身开公司的乐趣或者所谓的梦想和金钱等同在一起。也许这个CEO就是冲着快乐而去工作并不是冲着他的年薪,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真的是没有办法体会到这样的快乐。

即使在生活上再困难,也要从工作之中体现到无限的快乐,勒紧裤腰带用快乐去度过生活的难关。大饼已经画不动了,只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对员工下手。这让人想起996福报,996是年轻人的福报。这样逻辑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更加的卖命为公司工作,公司也能够将员工利益最大化。

工作不是为了赚钱,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大的乐趣。工作千万不要去谈钱,谈钱就太过于俗气了,而应该谈伟大的梦想,伟大的乐趣。可是现实是什么,人总是要为五斗米而折腰,总是为了那几两碎银操碎了心。当他们在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时候,可能又会被很多企业家说,这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不太努力奋斗导致的结果,总有它的逻辑思维。

为什么出去打工,就是将自己的劳动力当成一个商品卖给企业,从而获得工资,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易的过程。有多少人是为了乐趣外出工作的,真的为了乐趣就是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行了,不是被困在一个个隔间之中。员工齐心协力,一起度过难关,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将员工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这更加的重要。不是又当有立,最终都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Google也是从一家小公司成长而来,其早期有21名员工,除了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之外,现在只剩7人仍留在公司。他们有些人成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一些成了投资人,还有一些早已退休。如今,Google已经成为了科技巨头,让我们再来看看早期员工的现状,排列顺序也代表了他们的员工编号。

1 Larry Page

他从1998年一直工作到现在,是Google联合创始人之一,也是现任CEO。

2 Sergey Brin

Sergey Brin也自1998年工作至今,是联合创始人之一,负责天马行空的Google X部门。

3 Craig Silverstein

他是Larry和Segey聘用的第一位员工,工作时间为1998至2012,最后任职为指导工程师,现在Khan Academy任职。

4 Heather Cairns

任职时间1998至2005,最后职位是人力资源经理,她雇佣了Google最初的200名员工,现为天使投资人

5 Ray Sidney

时间为1999至2003,在IPO前18个月离职,赚了一大笔,最后职位是软件工程师,现为房地产开发商,也是铁人三项运动员和业余飞行员

6 Harry Cheung

1999年加入,离职时间不详,最后任职软件工程师,现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的公司有Qwiki、Badgeville和PrePay

7 Amit Patel

1999年加入,离职时间不详,最后职位也不详,他曾经要求与当时的CEO Eric Schmidt共享办公室,后者答应了,现任职于Sunfire

8 Urs Holzle

1999年至今,任技术基础架构部门高级副总裁,监管Google服务器、网络和数据中心的设计、安装与动作

9 Georges Harik

1999年至2005年,最后任职产品管理主管,现为天使投资人,Google风投顾问

10 Salar Kamangar

1999年至今,现任产品部门高级副总裁

11 Omid Kordestani

1999年至今,现任CEO及创始人办公室高级顾问。

12 Steve Schimmel

1999至2004年,最后任职于业务发展部门,现为天使投资人,所投公司有BackOps、Crowdrise、Roozt和Guide

13 Rachael Chambers

1999年5月至2000年10月,先后任职行政助理与广告销售协调员,现为思科公司项目经理。关于她是否是第13号员工曾有过争议,但后来题图那张合照证实了她的地位。

14 Chris Skarakis

1999年5月至2005年5月,最后任职业务发展部门主管,现为Blipfm创始人、Kanye West Foundation董事

15 Joan Braddi

1999年至今,曾任搜索业务副总裁,现为合作伙伴关系业务副总裁

16 Susan Wojcicki

1999年4月至今,早在1998年,她就以1700美元每月的价格向刚成立的Google出租车库和几间房办公,她现为YouTube业务高级副总裁

17 Gerald Aigner

1999年至2006年,为Google高级员工成员之一,曾负责数据中心及网络/专线谈判,硬件设计及采购,硬件及网络监控和性能优化,现自称“独立互联网职业人士”

18 Jim Reese

1999至2005年,曾任首席运营工程师及“神经外科医师主管”(他曾是医师),现为Spark Program董事成员

19 Larry Schwimmer

1999至不详(至少至2005年),最后任职软件工程师,现在状况不详

20 Kendra DiGirolamo

1999年6月至2001年5月,最后任职广告销售协调员,现为Driscoll的商业分析师

21 Marissa Mayer

1999年6月至2012年7月,最后任Google副总裁,负责本地化、地图和位置等服务,现为雅虎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