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江苏那么大,风俗也很多了,各种风俗也不尽相同。下面主要说几种: 婚嫁一、定 亲 旧社会,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
其实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江苏那么大,风俗也很多了,各种风俗也不尽相同。下面主要说几种: 婚嫁一、定 亲
旧社会,男子婚配前由家长出面请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长同意,就将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等“八字”写在红帖(庚帖)上,外套大红封套,封内枣子、花生、桂圆、莲子各2颗,取成双成对、早(枣)生(花生)贵(桂圆)子(莲子)的吉祥之意。还用红绿丝线系上太平钱、福宇钱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缘的美意。封套面上写“天作之合”4字。庚帖请回后,男家就请媒妁向女方口头求婚。得到允诺后,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诺,就出允帖,正式订定婚约,旧称“定亲”。建国后,定亲习俗已逐步被自由恋爱所替代。
二、婚 嫁
旧时,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纳聘帖,送礼金、饰品,俗称“茶礼”。女方接帖后回以答聘帖和礼品。然后男方选定成婚日期,请媒妁通知女方,俗称“送日脚”。佳期那天,先行迎鸾礼,由媒妁领人将新娘礼服(俗称“七事衣”)和鱼、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妆由媒妁领人送到男家。嫁妆到达男家后,新郎坐轿出发去女家迎亲。迎亲彩轿有两顶,一顶由新郎坐着到女方迎娶,一顶空着准备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后,岳父母设筵招待,称“请女婿”。筵后新女婿辞别岳父母上轿。女儿上轿时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轿中,俗称“抱上轿”。彩轿到了男家,停在厅前,由一对儿孙满堂的老夫妻揭开轿门,新郎、新娘双双出轿,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礼。礼毕,由傧相搀入洞房。进房时,由一人用两只布袋轮流铺在地上让新人踏着走,称“代代相传”。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红毡。接着新郎、新娘出房拜见父母,并向宾客行礼,然后再回洞房,吃合欢宴,饮交杯酒。此时洞房中红烛高燃。合欢宴的每样食物必须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同时宴请宾客。宴后,宾客进洞房闹新房。最后新夫妇安寝。建国后,婚嫁礼仪大为简化,有的由单位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实行旅游结婚。
三、婚后余礼
吉期后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后,先拜见公婆,公婆赏给饰品或银钱,称“见面钱”。接着挨次拜见族内尊长和宾客。与平辈、小辈见面则作揖,并互赠礼品,称“行团圆礼”。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妇朝北坐,家人东西陪席,同桌吃饭,称“吃团圆昼饭”。午后,新郎带着新娘至女方拜见岳父母及女方尊长,随送糖、茶叶、莲心、桂圆等干果,俗称“双回门”。女方父母和尊长将见面钱赏给新女婿。接着岳父母设筵请新女婿。返家时,岳父母也送糕点果品,称“送荣归”。吉期后第三天,女方的父亲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亲亲自出门迎接,进屋后由新娘出来拜见,然后设筵招待,称“会亲”。至此婚嫁礼仪方告全部结束。新妇出嫁后l个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赠送物品作贺,称“做满月”或“做生日”。新夫妇结婚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并将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称“送夏幛”。新婚当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节令,如清明、端阳、中秋、冬至、春节等,新女婿都以应时礼品送往岳父母家,称“四时八节礼”。
寿庆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如果父母未及寿诞或虚龄不满60岁而亡故,有钱人家常在父母的诞辰日做冥寿,以后每10年举行1次。
丧葬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将死未死时,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着鞋袜,戴帽。旧时人死后入殓,棺木不封,称小殓;3天后再大殓,全家举哀,大殓后即阖棺,钉上丧门钉,由漆匠在棺盖合缝处用生漆调和的石膏,填补缝隙。再在灵柩前设灵
老人死后,子女即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或哀启,亲友即前往吊唁。出殡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数在七朝、九朝。出殡之日先行祭奠,亲友邻里对着棺材跪拜。孝男、孝妇跪在棺旁,遇长辈祭奠行礼时要回拜。祭奠后灵柩起行,灵位由长孙捧持。出殡回来时,常由亲戚或族中年长而夫妇双全、儿孙满堂的人穿吉服先行进门,称红绿进门。此时在门外点燃芝麻萁、豆萁、朴树枝,取节节高、“朴朴”长之意。送殡回来的人都要跨火而过,称跨火。进门后吃糖圆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后吃丧筵。
建国后,棺木土葬逐步改为火化殡葬,繁文缛节的丧葬礼仪被简化。单位干部、职工去世后常开追悼会。
生育
孩子生下后,首先要向娘家报生。第二天,旧法要给婴儿服三黄汤(用大黄、黄连、黄芪煎汤),用以泻瘀积、祛肠热、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这一天要把衣服、鞋帽、饰品,连同鱼、肉、馒头、面等食品送到女儿家祝贺,叫“做三朝”。三朝这天办面筵,宴请邻里、亲友,称“三朝面”。从三朝至满月,产妇坐月子。期间亲友向产妇送鸡、鱼、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给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时间不能超过满月。满月时又要做满月,办面筵,第一次为孩子剃头,亲友赏给孩子押岁钱。孩子满100天或周岁时,有的也办面筵宴请亲友。旧俗:给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视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一行而定。一般取所缺一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为名字;缺木则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为名字。旧时孩子生下后还有寄名的风俗。找寄爷寄娘一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农 业 习 俗
一、烧 田 财
夏历年初一,无锡农家不扫地,认为扫地要把财气扫掉。年初二开始扫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称“聚财”。至正月半傍晚,把积存的垃圾挑到田头烧掉,作为肥料,称“烧田财”、“灼田亩”。
二、怀 蚕 种
蚕农在清明时节,用棉衣裹着蚕种,或放在怀里孵化。有些蚕农在夏历三月初三怀抱蚕种登山,预祝蚕茧丰收。
三、抬 猛 将
俗传猛将神姓刘,能驱蝗虫,农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将庙奉把。夏历七月间,水稻吐穗时节,农民抢着猛将神像在田间巡视,称“抬猛将”。在神像经过处,插上小红旗,以示受到猛将神保佑,蝗虫不敢为害。
商业习俗
无锡的商业历来繁荣,百业俱全,其习俗大同小异。
一、商店开张
旧时商店开张,先择吉日,拜财神,祈求发财。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商店,开张时放鞭炮,挂招牌,宴请宾客,拉拢关系,打折扣销售商品,以招揽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张贴写有店号的红纸,放一阵鞭炮,即开张营业。
二、粮食交易
无锡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进行粮食交易的传统形式是茶会。无锡有米稻茶会、黄豆杂粮茶会、小麦茶会、面粉茶会,买卖双方每天上午都到定点茶馆,一面饮茶,一面看样、论价、成交。同行之间为了探听或交流行情,或为了欺骗顾客,进行投机活动,常常使用暗语、“切口”。粮食业的暗语,如白粳称撇日,籼米称尖嘴,糯米称捻糍,蚕豆称天虫,赤豆、绿豆、黄豆称滚菜,稻称木梅,小麦称缩蟹,元麦称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称“唐翻”)和“燕切”(或称“燕翻”)之分。
庙 会
旧时无锡城区的庙会与迎神赛会、节场同时进行。以十庙最著名,即夏历二月初八祠山庙会(祠山庙全称为祠山广惠行庙,俗称张王庙、张大帝庙),三月初九清名桥松滋王侯庙会,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会,四月十五北门外府城隍庙会,五月十八北门外梨花庄延圣殿庙会,五月二十八旧城隍庙会,六月十一西门外太保墩刘侯庙(俗称西水仙庙)会,七月二十五惠山张中丞庙会,八月十八东门外延寿司殿庙会,九月十九新城隍庙会。在这些庙会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张大老爷”不出会外,其他各庙的“大老爷”都出会。出会时,把“大老爷”抬出,前有旗伞仪仗为导,并有执事隶役簇拥,随后有高跷、臂锣、大刀、马叉、茶担、轮车和扮演各种戏文的队伍。无锡城区的庙会,盛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日军侵占无锡期间,仅民国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爷”出过一次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民国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东岳庙“东岳大帝”出过一次会,以后庙会停止。无锡农村的庙会,从夏历正月初九泰伯庙会开始,接着是三月香汛,各地庙会不断,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庙会结束,故有“落魄泰伯庙,收魂抵陀寺”之说。建国后,无锡县未举行过迎神赛会。
古代的文物能安然无恙的保存到现代的数量,十分稀少,尤其年代越久远,相关的文物也就越少。因此在古玩市场上,能够出现的久远古代王朝的真品古物,基本都会卖出一个很高的价钱。不过,水涨船高的价格,也只是辅助而已。有价无市的古董们,具备历史研究价值的物件几乎也都被收藏进了博物馆中,以便被完好保存。
这些巧夺天工的物件们,几乎都是靠着人力做出来的。很难想象在古代如此落后的技术条件下,还能做出如此精妙绝伦的古物,就算是现代,它的做工技术以及美观程度都不落窠臼,没有过时。不过,大多数的珍贵文物们,其实都是从古墓里被发掘的,尤其是身份尊贵的权贵人士们,陪葬品几乎都价值连城。本文所讲的这一座古墓也不例外,江苏发掘出一男四女合葬墓,出土一只金蝉,价值高达9亿。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中国制造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世人仰望的存在,中国的制造业也一直都无比的发达。从古代匠人们的手工开始,每一件手工制品都饱受工匠们的期许,他们花费极大精力制作的物件,幸运地被保存到现代,便成为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古董。现代科技的进步之下,制造业更是飞速发展,但正是工业化的进步,才让人工成为了更加珍稀的存在,这些古物们随之水涨船高,价值连城。不过许多价值高昂的古董们,其实都是从古墓中挖掘出来的,就像这枚金蝉一样。江苏发掘出一男四女合葬墓,出土一只金蝉,价值高达9亿。不仅这座古墓极具研究价值,就连这枚金蝉也不例外。
如今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珍贵古董们,大多数都是被挖掘后保存进了博物馆内,接受专业人士们的研究以及保护。它们的出现其实都源自于机缘巧合,就像是古墓的发现一样,那些古代王朝建都的城市们,如今在地下都深埋着众多的古墓。一旦遇上建筑工程需要挖掘地下,那么这些古墓,很有可能就此重见天日,并且带给人们更多的历史资讯和研究价值。
在1954年,专家们在苏州发现了一座合葬墓,其中古墓内的一件陪葬品是一只金蝉。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明朝人士,当时的人们流行的也多为厚葬。在墓地内放入众多墓主人身前使用的物件,以及一些无比珍贵的宝物,甚至是活人,都会被放进墓地中。不过殉葬制度后期也被取缔,权贵们不用借着身份来残害平民百姓,他们只会把自己的全部身家,积累的众多财宝一起带到地下,和自己陪葬。
于是当专家们打开墓主人的小妾的棺材后,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宝物,即价值不可估量的金蝉簪子。对于这枚簪子出现在小妾的棺材内,专家们起初都没有预料到,原本以为墓主人的棺椁中的物件才会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可见这位小妾生前就无比受宠爱,才会得到如此宝物的赏赐。这只簪子的主体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它通体都是黄金制成,和真实的蝉一般无二。经过巧手工匠的雕刻,金蝉的外表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即便数百年的时间都被掩埋在地下,它依旧金光闪闪,未曾有些许的折损。
这只金蝉卧在一枚绿叶上,叶子是由碧绿的玉石雕琢而成,二者连接在一起,精美华丽,给专家们带去了极大震撼。这一件文物的估价也十分高昂,作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支金蝉碧叶簪,专家们认为,其身价保守估计都得是9个亿,如此天价金蝉,令人们只敢远观,就连专家们对其的触碰,都无比小心翼翼。
能够拥有这样一枚簪子的墓主人,其身份自然也大有来头。经过专家们对古墓里出土的墓志铭的研究和翻译后,他们才得知,这座古墓的墓主人是一名明朝时期的进士。而且这位进士死后,没有选择自己一个人下葬,而是和自己的妻子以及小妾们共同安葬,这竟然还是一座合葬墓。作为古代可以三妻四妾的男性,一般都会选择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合葬,至于小妾,其实她们很少有如此的地位。尽管古人三妻四妾是常态,但是这位进士竟然让妻子与小妾一起和自己陪葬,可见他对小妾着实是真爱了,怪不得就连金蝉都送给了小妾。
明朝时期的进士,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人物,奉行科举制度的古代,在考试上比现代还要困难许多。这可不是过五关斩六将的困难等级,而是万里挑一。想要成为进士,被授予官职,光是考试就得经历好几次,只要一次落第,下一次考试就得等待数年。无数读书人的青春都消耗在了科举上,到头来得到的也只有一个秀才头衔。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后能如此疯魔,实在是成功几率太小了。
这位进士可见是个有学问的人,三妻四妾倒也正常,结果他却选择和自己的正妻以及三名小妾一起合葬,这可就很少见了。而后金蝉的发现也令专家们十分奇怪,因为事先设想的在进士的棺材中,一定会有大量珍惜陪葬物的想法被现实击碎,在古墓中专家们没有发现具有价值的物件。直到把小妾的棺材打开后,才发现了这枚金蝉,可见这位进士对其小妾无疑是真爱了。
蝉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它在生长阶段和其他的昆虫都不相同,会经历一次蝉蜕时期。要是能安稳度过蝉蜕,那么蝉就能成功从幼虫成为了成虫,开始在树上的歌唱生涯。因此对于古人而言,蝉一向都带有重生的美好寓意,并且蝉又名知了,与碧玉做成的叶子结合在一起又有了“金枝玉叶”之意思。
进士把蝉送给了小妾,其实也是在内心深处希望小妾能在来世可以重新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毕竟在古代,小妾的地位和正妻差别过大,她们和奴仆一样能被随意买卖,就连生下的孩子,也因为不是嫡出而低人一等,都得仰仗主母的照看。甚至有的小妾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抚养,一生下来都被带走交给了正妻养大,孩子见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只能称呼姨母,实在是有些可悲。难怪进士对小妾有如此期望,他希望自己深爱的人来世不要再成为地位低下的小妾,期盼她能拥有美好的新生活。
结语现代人几乎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如此矢志不渝的爱情,可惜能收获纯真爱情的人很少。大部分的芸芸众生最后都败给了生活,奔波在忙碌的相亲中,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有如何的归宿。古代女性们则没有这个烦恼了,她们的一生都被安排透彻,就算是嫁人也得听从父母的安排,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就能决定古代女性此后的一生。或许她能遇上一个良人,但在大部分男子都妻妾成群的社会中,这些久居后院的女子们,生活枯燥乏味,只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可以依靠,可悲可叹。
去世后三上将为她抬棺,上千群众送行,她究竟什么来头
长征路共有二万五千里,对于食物匮乏,装备简陋的红军战士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对于男兵来说,尚且是一次严峻的磨砺,更不用说对于女性来说,是怎么样的一种经历。
正是因为路途艰险,生命承受巨大的风险,而且也考虑到行军的速度与机动性,长征路上只有三十名女战士。而本文的主人翁就是这三十人中的一个,她的名字叫做:邱一涵。
关于邱一涵, 评价很高。张震(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在《怀念邱一涵同志》一文中说:“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一颗伟大母亲的心,一颗真正的***人的心。她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难置之度外,以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准备迎接新的考验。”
张震的这段话说得很到位,这些都是有事实依据的。第一,邱一涵经受住了革命烈火的考验,而且还有一颗坚强妻子的心。邱一涵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她才19岁;1930 年加入中国***,这一年她23岁。
对革命的忠诚与热情,塑造了她高大的形象。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魅力,与家庭的教育和熏染也有莫大的关系。邱一涵的父亲邱紫霞是一名中共党员,曾任铜鼓县苏政府财政部长。而她的兄长邱炳,也是中共党员,曾任湘鄂赣省经济部长,还是一名烈士。
邱一涵的丈夫袁国平,更是一名了不起的军人,战士。抗日战争爆发后,袁国平被派往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职位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不幸的是,在皖南事变中,袁国平壮烈牺牲。在牺牲的时候,袁国平已经是副军长,因为受伤严重,在撤离的时候再一次遇到敌人,为了不连累战友,袁国平举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丈夫的离去,对邱一涵打击很大。但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的完成任务。张震说:革命战争的烈火考验、锤炼了邱一涵一颗坚强妻子的心,这一点不假。
第二,要说说邱一涵作为母亲,是多么的伟大。与丈夫生育的三个孩子,老大和老二都是可爱的女孩,老三是个男孩。因为与丈夫都是军人,行军路上不可能带上三个孩子,所以不得不把孩子们寄养到了湖南的老家中。
因为条件艰苦,大女儿与外婆相依为命,逃难的日子有多艰辛,难以想象。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做了一户人家的童养媳,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二女儿更加不幸,年幼生病,无钱医治,最后失去了生命。最小的儿子,则在老家和自己的奶奶相依为命,幸运的是,最后长大成人。
革命胜利后,邱一涵得以与家人在一起。养育孩子是母亲的职责,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小学,是一个塑造孩子个性的阶段。也少不了有一些攀比。
其他孩子只要一说到自己的父亲,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军长,政委,还有的是司令员。而邱一涵的孩子在不了解这些职位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还是很自信的说:我的父亲是炊事员。当得知炊事员的职位很低的时候,这个孩子很委屈的哭倒在母亲的怀里。
而邱一涵问清楚原委之后,很耐心的教导:同学们的父亲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炊事员同样也很了不起。你想一想,如果没有炊事员做出可口的饭菜,那些司令员,政委很战士们怎么有力气去打敌人?又怎么能取得胜利呢?所以呀,司令员,炊事员只是职务的分工不同,他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第三点,她有一颗真正的***人的心。邱一涵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局后方政治部组织科长,华东局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抗大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华中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等职。
在全国解放后,又历任中共南京军区机关党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市人事局长,中央妇委委员,华东妇联主任,上海市妇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监委书记、全国妇联执委,华东行政委员会监察委员,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常委等重要职务。而且在失去丈夫的巨大悲痛中,依然分与无阻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最终,这位伟大的战士,因为病魔而倒下。1956年11月2日因患癌症在南京逝世,这个时候,她才四十九岁。对于邱一涵的离世,战友,领导,群众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
在安葬的时候,有三位湖南的上将为她扶灵,他们分别是唐亮、宋时轮、钟期光。除此之外,还有几十名将军及近百名省市领导、上千名群众为她送行,情景感人。
她的离世,甚为惋惜。她默默地把悲痛埋在心底,把困难置之度外,以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准备迎接新的考验的这种精神会一直激励后来人不断的前行。
"2007年12月27日,是"人民军队中的巾帼英雄"邱一涵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江苏省省纪委、省委党史工办、省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共同在南京举行邱一涵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并在邱一涵的墓地举行了祭扫活动,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梁保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敬献了花篮。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