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老人 0 71

钧官窑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第1张

官窑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导读: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奇珍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为宋代五大名窑瓷之一。它以五彩斑斓的釉色,古朴典雅的格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十多年来,该所凭借钧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奇珍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为宋代五大名窑瓷之一。它以五彩斑斓的釉色,古朴典雅的格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美誉。十多年来,该所凭借钧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钧艺人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钧瓷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大胆改革,首次成功建造液化气钧瓷窑炉,并使之得到推广,极大提高了钧瓷烧成的成品率。挖掘、整理和创新钧瓷造型1500多种,一批钧瓷珍品、绝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收藏。1997年为河南省人民政府设计制作的特大钧瓷花瓶豫象送宝,作为喜迎香港回归的贺礼,受到各界人士好评。近年来,中央及省、市领导多次莅临视察工作;世界冠军邓亚萍、笑星马季、著名播音员赵忠祥、陶瓷专家李辉柄等曾来所参观考察;美国、日本等国外陶瓷专家与钧瓷界经常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钧瓷产业的发展。

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钧官窑遗址基础上扩建而成,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均为仿宋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八角风铃,巍巍壮观;门楼、厢房、展厅、迎壁和钧官窑保护房与院内的草木山石、鸟语花香交相呼应,构成了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建筑风貌。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其主要向游人展示了以下几个景点:

1、宋钧官窑遗址

始建于我国宋代皇帝徽宗时期(公元1101——1125)原是专为皇家烧造宫廷用品的官办窑场,历史上曾是钧瓷艺术鼎盛时期的瑰丽宝库,迄今已有九百多年。该遗址1964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1973年——1974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保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窑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十三帮会馆,南起迎风阁前东西大道,北至颍河水,东西约1100米,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在一米左右,厚者达两米以上。197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重点发掘该遗址时,还发现了震动陶瓷界的构造奇物保存完整的北宋钧官窑遗址,即现存供观赏的一号窑双火膛窑炉(北保护房内)和七号窑倒焰窑炉(西保护房内)。

2、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

该馆正在建设扩大之中。目前,该馆内一幅大型仿真沙盘再现了宋代皇家窑场的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显示了宋钧官窑的整个生产流程。一号双火膛窑炉与七号倒焰窑炉的模型,充分的向民人说明当时窑工的高超技艺,博物馆展示的自唐以来各个时期的钧瓷,实物和文字资料,详细的介绍了钧瓷的发展历程。在博物馆里,游人不仅会为宋代皇家窑场的规模而惊叹,更会被宋时窑工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3、现代钧瓷展

博物馆里有现代钧瓷展厅6个,总面积800多平方米,展出钧瓷艺术作品万余件。主要展出钧瓷研究所1991年以来创制的钧世珍品,工艺佳品,置身于钧艺馆就犹如步入了艺术的圣殿,细细品味钧瓷,领略其窑变的独物魅力,感悟宋代皇帝特有的雅趣,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4、陶艺教育中心

该中心建于1992年,是许昌市青少年陶艺教育基地,中心向游人提供手工制作陶艺的场地、工具,有专业技术人员讲解陶艺制作基本工艺和方法,并现场手把手指导游客制作陶艺,根据游人要求陶艺制作中心可以为其烧制自己创作的钧艺作品,并定期举办游人孤艺作品比赛,陶艺中心为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并定期展出获奖作品。

5、现代钧瓷生产工艺

主要向游人展示钧瓷从选料、成型、施釉、烧成整个钧瓷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让游人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现代钧瓷作品的烧制过程及钧瓷珍品的来之不易。

6、陶艺广场

陶艺广场之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广场上大型钧艺雕塑高达9米(正在制作之中),各种陶艺雕塑星罗棋布,大型石雕,各种奇石错落有致,与广场上的绿树鲜花相互掩映,实乃现代艺术广场之上乘。

7、吴道子书画院

书画院长年举办书画作品展,定期举办青少年书画培训班,展出的书画作品有国内著名书画家的艺术精品,有我市在全国知名的书画艺术家的书画作品,有近几年我市青少年书画艺术爱好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展出的作品艺术性强,欣赏品位高,是游人难得的艺术享受。

钧官窑博物馆自1991年成立以来,共接等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其中有国家***和国内外专家、学者2万余人。钧官窑的大门向世人敞开着,现代的钧窑人愿为颂扬民族文化使钧瓷这一千古名瓷名扬天下而奋斗。

我国是瓷器的故土,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奉献。

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殿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征。南宋官窑瓷器沿用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殿气势,典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扎眼,纹路布局规矩有致,造型严肃大方。别的”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古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日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号。

严厉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1、御窑瓷2、官窑瓷。因为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总称为官窑瓷。但就办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运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厉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厉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1、皇家瓷:比方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颜色,仅皇帝和太子可以运用。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体系撒播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含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运用。文物中闻名的“乐道堂瓷”便是王府瓷中的模范之作。

3、一品宫瓷: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多作帝王赏赐之用。前期的宫瓷体裁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方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风俗的彼此退让。

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群体运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体裁,有时皇家会作为“兴趣”把玩器收购,但多为官员、富商运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常年烧造。清末后停产。

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一起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