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帮爷爷扛玉米袋撒一地,你会帮长辈干活吗?农村干活有多辛苦呢?

老人 0 70

返乡大学生帮爷爷扛玉米袋撒一地,你会帮长辈干活吗?农村干活有多辛苦呢?,第1张

返乡大学生帮爷爷扛玉米袋撒一地,你会帮长辈干活吗?农村干活有多辛苦呢?
导读: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返乡大学生帮爷爷扛玉米袋撒一地,你会帮长辈干活吗?农村干活有多辛苦呢?会选择帮长辈干活,看到长辈们都在忙碌,其实自己就会主动去帮忙,农村干活这边辛苦的到了节假日的时候,都会帮着家里面干活,就会发现,生活真的很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返乡大学生帮爷爷扛玉米袋撒一地,你会帮长辈干活吗?农村干活有多辛苦呢?会选择帮长辈干活,看到长辈们都在忙碌,其实自己就会主动去帮忙,农村干活这边辛苦的到了节假日的时候,都会帮着家里面干活,就会发现,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一会主动帮忙长辈干活

相信很多人都刷到这样的消息,就是很多大学生因为疫情的原因待在家里面,每天都会帮着家里面干农活。自己也会主动帮忙家长干活,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这个男子在扛起玉米的时候,口袋没有孔好,一下子就将一袋的玉米粒倒了大半出来,这位爷爷也没有骂自己的孙子,最后,也将这些玉米粒捡进了袋子里。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确实是这样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农活真的非常的辛苦。看到家人出门干农活,自己也不想闲下来,因为闲下来的时候总有一种罪恶感,所以会选择去帮忙。

二农村的农活真的很辛苦

到了节假日,会选择去帮忙家中干农活,和父母一起干活的时候,总是会在不停的感叹,做农活真的很不容易,因为所有的回报都是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的,靠的是力气,看到父母手心早已起了厚厚的老茧,就知道自己美好的生活都是由父母的努力换来的。有时候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我们根本感受不到社会的险恶,所以要学会关心家里面的人,能够帮忙的时候及时的去帮忙,这样会让父母感觉到温馨一些。

那么在节假日,你会选择帮家里面干农活吗?

  有风的日子,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走向村南的田野,看那片自留地里一株株生长旺盛的玉米,听那片自留地里传来的一阵阵沙沙作响的声音。

 那声音,好耳熟,好亲切,好温馨,好动听,一如母亲正站在玉米田里,呼唤我的乳名……

 记忆中的母亲,很深刻。一身老蓝色粗布衣,一条裹在头上的白毛巾,一抹永远挂在脸上的慈善的微笑……将母亲定格成一帧流动的风景,绽放在那片绿影婆娑的玉米田里……

 小时候,家中的日子很困苦,有心计的母亲,每到春季,都是把村南的那一小片自留地,打理得绿意盎然,葱茏一片。整块地里,井然有序地生长着一株株旺盛的黏玉米。那些玉米种子,是母亲步行几十里地,亲自从姥姥家拿来的。玉米行间是各种不同的蔬菜秧苗,一到夏天,满地里虫吟鸟唱,瓜果飘香,一片诗情画意。最惹人注目的,是那一株株长势茁壮的玉米苗子,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一如给那片土地圈上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

 每每这时,是母亲最为忙碌的日子。每天在队里干完活后,不马上回家,顾不上身子的劳累,一头又躬身扎进那片自留地里,匍匐在地上,认认真真地在里面薅起草来。通常的情景都是,我下学回到家,找不见母亲的影子,便哭嚷着跑到那片自留地里,冲着里面唤娘。话音刚落,母亲便会应着声从里面一身泥污地钻出来,一边抹着脸上的汗珠,一边投给我一个歉疚的微笑。

 最为开心的,是黏玉米长成时,母亲从自留地里掰回家几个大个头的,剥掉皮子放锅里煮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高兴地吃嫩玉米的情景。那味道儿真叫爽,劲道,醇香,回味悠长。那时候,我还小,常常都是吃一个不过瘾,闹着还要吃,可翻遍馍筐子再也找不到一个,就嚷着直哭。往往眼里一掉泪,母亲便像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里又突然变出来一个,令我破涕为笑。

 玉米收获时,母亲高兴地合不拢嘴。她兴奋地将一个个大棒子,从秸秆上掰下来,用粪箕子扛回家,倒在院子里。等到晚上,便唤来姐姐和哥哥,一块围到玉米堆前剥起来。母亲拎起一个个头大的,熟练地揭去外皮,只保留最里面的一层薄皮,包裹着玉米颗粒。她说,这样做可防止鸟虫叮咬,又能很好地保护着玉米金灿灿的色道。随后,她便将几个剥好的玉米棒子拧在一起,一块系起来,挂在大门底下通风的地方。待到以后空闲时,便从大门底下拽下来一个,抠掉粒子,放在一个墩窑子里捣碎,和在地瓜干面里掺和着蒸几个花窝窝吃。

 那时候,家里吃的都是清一色的地瓜窝窝头,又苦又涩又黏,玉米花窝窝是专门留给爷爷和弟弟吃的,一个年龄最大,一个年龄最小。我和哥哥姐姐是绝对吃不得的,父亲偶尔也能沾上一次口福。那都是到了冬季,他出门去挣钱谋生时,母亲便会拿出一个花窝窝来,用一块干净的旧毛巾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递给父亲时又千嘱咐万叮咛,非要叨唠上老半天。每每这时,父亲都是一边冲母亲点头“嗯”着,一边趁母亲不留意的当儿,快速地解开毛巾,掰下一半花窝窝来,利索地塞给一旁的我,然后冲我一摆手,示意我出去吃,免得让母亲看见,再添事端。

 父亲出门后,母亲总是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有时逢上城里大集,节俭的母亲会盯着大门底下的黏棒子看上一阵,然后便拽下几棒,装在一只竹篮里,挎到集上去卖钱。或跟人家的米、面、油等实物直接的对换,总是想着法子,改善着家中的生活。

 日子冷了,家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成了母亲对外深情的遥望。多少个冬寒料峭的夜晚,母亲手中会捧着一个玉米花窝窝,独自来到那棵老槐树旁,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望着远方出神,口中时而还呐呐絮语:“这么冷的天,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也不能给你送去,撑不住就赶快回家来啊!”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牵挂和惦念,守望成一个个揪心的日子;一次次把对父亲的祈愿和念想,站立成一条通往天际的漫漫长路。

 最难以忘怀的,是那年夏季在生产队里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队里都是集体干活。全家人除了我和弟弟小之外,每天都要去队里劳动。尤其是一到夏季玉米快成熟时,全队里能干活的妇女,都要被队长统一召集到玉米地里薅杂草。钻进高过人头的玉米地里,又闷又热,又脏又累。可这么难干的活,队长的老婆竟表现得格外的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天天跟着大伙儿一块来一块去,曾一时被队里推选为劳动标兵。

 可后来的一天,邻居菊嫂在薅草时突然看出队长老婆的异常。每天下班时,她的肚子都是胀胀的,像是怀孕几个月的样子。细心的菊嫂没吱声,便留心注意起了她,很快便看出了破绽。原来她肚子大是往裤裆里偷装棒子撑大的。菊嫂忙将这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一愣,忙嘘了口气,小声道:“多叫上几个人看看,让大家都知道咋回事。”

 两天后的一天晌午,母亲在队里薅完草,顺便拐到那片自留地里掰了几个大个头的黏玉米,带回家里煮着吃。

 开饭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正津津有味地分享着母亲种植的又香又甜的黏玉米时,突然听见大门“哐”的一声,给撞开了。只见队长带着一伙人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一眼瞧见我们手中正吃着的熟棒子时,二话没说,“呼啦”一下便围了上来。队长将手朝母亲一指,几个人很快就将母亲的双手反扭了起来。母亲奋力地挣脱开身子,据理力争,大声质问队长凭啥要抓她。队长冷笑两声道:“还用问吗?人赃俱获,耍什么赖!带走!今晚上大街里放**时要当个典型狠狠整顿批斗。”

 “敢!”母亲怒吼一声,毫无畏惧的样子,“噢!你是怀疑我们这是偷来的队里的棒子不成?!”

 “告诉你吧!有人汇报说,你们妇女在薅草时偷掰队里的嫩棒子了,我们这是在执行公务,上门抓贼,还有啥可说的?”队长咆哮着。

 “哼!谁偷队里的棒子谁清楚,把你老婆叫过来,当面问问她,薅草时是哪个孬种往裤裆里装棒子了,挺着个大肚子往家里偷。问问队里一块去薅草的妇女,这孬种干的好事谁不知道?良儿(我哥哥的乳名),快把你菊嫂、兰婶、桂花奶奶……一块儿叫来。仲儿,不要怕,把院子里娘剥掉的那堆棒子皮子拿来,让队长看看,咱这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到底一样不?快去!”

 哥哥飞快地跑出去了。

 我很快地来到院子里,将地上的一大堆棒子皮抱进屋。父亲也一脸的怒气,他端着筐子里几个剩下的熟棒子,气呼呼地跟队长道:“看看这是啥棒子?跟队里少的一样吗?”

 队长瞅了眼筐里的棒子,正想开口说话,突然听见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一块嚷嚷着走了进来,脸色一下变得黑紫起来,嚣焰骤减。他扭头漫不经心地又看了一眼地上的棒子皮子,最后吱吱呜呜地道:“哦!是我们看错了,你们吃……吃的'都……都是……是黏……黏棒子,不……不是队里少的,误会了,走人!”然后一挥手,随带着众人灰溜溜地走了。

 母亲冲着队长狼狈的背影,狠狠地“呸”了口,然后便笑了。全家人都笑了。随后一块进来作证的菊嫂、兰婶、桂花奶奶……几个人也都跟着笑了。

 母亲高兴地拿起筐子里几个未吃完的熟棒子,递给她们几个道:“你们也都尝尝,俺得要好好谢谢你们几个哩!”

 我不由地向母亲投去敬佩的目光,关键时刻竟表现得那么刚烈,毫无畏惧,一下咋迸发出来那么大的勇气。母亲又恢复了一脸慈善的微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咱说的是理,有啥可怕的!”

 父亲一边又啃着桌上未吃完的黏棒子,一边对母亲道:“亏得这是黏棒子,跟队里少的棒子不一样。要是一样的话,麻烦还真大哩!”

 母亲也许跟父亲想到了一块,她长长地吁了口气,没再吱声。她收敛起脸上的笑容,随后站起身来,对着桌上唯一的一个未吃完的黏玉米,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躬身施了一礼。

 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特地挑选了一个个头大的黏玉米,专门放在神坛上供奉起来。也就是打那时起,母亲年年在神坛前,都要摆上一个大个头的玉米,敬酒烧香,祁愿着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愿着全家人岁岁平安,万事顺心。

 玉米,在母亲的心目中,分明已上升为一种神圣,已转化为一种平安的福祉,已成为她一种精神上的拜膜,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

 感恩玉米,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滋养着全家困苦的日子,让生活的味道变得斑斓多彩。

 感恩母亲,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用一双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支撑起一方温暖晴朗的天空。

 我常想,一株玉米,不仅仅只是一颗生长在土地里的庄稼,更是一帧凝聚着母亲呕心沥血的绿色缩影。

 母爱无边,一如昔日那片自留地里母亲种植的黏玉米,质朴,敦实,朴素,不粉饰,不造作,自然真实而美丽,回味悠长,永远——绵延在我心里……

 如果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母爱,便是这岁月长河中的一汪汩汩不息的源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如果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母爱,便是这天地光华中的一首绵绵不绝的歌曲,陪伴着我幸福长大。

 敬畏玉米,让我怀念更多的,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慈爱和担当,是敬畏母亲身上的一种胆魄和力量,是敬畏来自于母亲骨子里的一种捍卫尊严的不屈和坚强。

 玉米,给了我儿时生命的滋养;母亲,教会了我人生路上的做人。

 多少年过去了,行走过太多的路,品尝过太多的美味,远不及当年吃着母亲煮熟的黏玉米馨香、暖心。每每回想起来,不觉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田地里一株株站立的玉米,开始以成熟的姿态昭示着一颗颗丰满的头颅;当农人储满喜悦的眼里,开始翻滚起丰收的旗帜。蓝天依在,白云悠然,骄阳下,我至尊至爱的母亲——那一个匍匐在玉米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却永远的一去不复返了,永远定格成我记忆中一帧温馨的风景,令我在睡梦中望穿秋水,泪沾衣襟……

 一直到今天,我对玉米都有着一种别样的情结。每每徜徉在绿野阡陌,看到满地里郁郁葱葱的玉米,便会自然而然地怀想起已故的母亲,怀想起母亲在那片玉米田里匍匐劳作时的悠悠岁月……

这个可以买一点那种质量比较好的点心,比如说蛋糕啊,绿豆糕啊这样的东西。唾沫一融就能够化开。另外再去买一些比较贵一些的牛奶,比如说舒化奶脱脂奶,或者一些比较好的纯牛奶酸牛奶,这些都是可以喝的。这两样东西其实还是比较适合于没有牙的老年人的。因为人的年纪越大牙齿基本也掉光了,所以说吃东西也不太行,表示一下意思就可以。

收玉米

爸爸种的黑玉米成熟了。

早晨,我跟着爸爸下地收玉米。

啊!玉米长得真高呀!可能有3米高。那玉米棒子又粗又大,有的还露出了小黑脸。我迫不及待地跳下地。爸爸拿起铁钎铲倒一株玉米,丢给我。我忙捡起玉米,用脚踩住玉米秆,双手使劲掰玉米棒子,只听“咔嚓”一声,玉米棒子掉下来了。我捡起玉米,把上面的皮一层层剥开。哇!好漂亮的一个花玉米!

就这样,我们一会就把玉米收完了。爸爸要我把玉米搬到太阳底下。我拿不了,就放在裙子里。刚走一步,一个玉米掉下来。我弯下腰去捡,不料,又有一个玉米掉了下来。我只得把裙子里的玉米放到太阳地下再去捡。作文

爸爸笑着说:“你看你,这么小的活还干不好!”

我说:“人家还小嘛,等我长大了,一定能赶上你!”说完,我笑起来了,爸爸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作文

掰玉米

秋天来了,这是农民最高兴的季节,因为他们收获了,收获着他们的劳动果实。

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去奶奶家,帮奶奶收玉米。一路上十分高兴,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想象着收玉米的景象。一想到满地里到处是大大的金**的玉米,我的心早已飞到了玉米地。

可是一到玉米地,我却好想回家——太阳照在脸上热辣辣的,玉米秸扎的人很不舒服,到处是飞来飞去的苍蝇、飞蛾,还有那吓人的蜘蛛、毛毛虫,好可怕呀!

大伯说:“你掰最外面的,外面的不扎人。”我只好学着大人的样子撕开包着玉米穗的皮,把玉米穗掰下来。作文

啊,突然从玉米穗里钻出个吓人的小青虫子,肉咕哝哝的,爬到我的手上。我越来越感到紧张,越来越感到害怕,每掰一个,我的手都在发抖,心就要跳出来了。一连掰了十几个,我再也不敢掰了,爷爷让我回到了地头。

路边的野花可真漂亮啊,红的、黄的、紫的、白的……作文

爷爷爸爸他们已经掰了好远。我虽然不害怕了,但仍旧不敢走进地里。

我想:农民掰玉米真辛苦啊,我要是能发明个掰玉米的机械,该有多好呀!

我爱家乡的玉米

我爱家乡的玉米 我的家乡是个盛产甘蔗、稻谷、花生的地方。可我还是最喜欢家乡的玉米。 百花盛开的春天来了,农民伯伯把玉米种撒入已经翻松的土地里。种子在地里吃足营养以后便成群结队的探出脑袋来,伸出一个小叶卷儿。大约两三周后,玉米已经发芽长叶,玉米的叶子随风摆动,就像一名亭亭玉立的姑娘在地里翩翩起舞。又过了一个多月,玉米的叶子更加茂盛,粗壮的玉米杆在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有精神。 转眼夏天到了,整个田地成了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玉米叶子此起彼伏,像大海中的浪花。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玉米棒子的脑袋上长出了细长的毛,就像老爷爷棕色的胡须。 秋姑娘把丰收的喜悦带来了,地里的玉米熟了,玉米杆上挂上了一个个金**的玉米,粒粒饱满,一看就嘴馋。农民伯伯兴高采烈地来到自家的地里收玉米。收完玉米,孩子们总会催着大人煮玉米来吃,玉米很香,稍带点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家乡的玉米。

绿色小王国

收玉米 河北省魏县第一完小三(四)班蒿晨 爸爸种的黑玉米成熟了。早晨,我跟着爸爸下地收玉米。啊!玉米长得真高呀!可能有3米高。那玉米棒子又粗又大,有的还露出了小黑脸。我迫不及待地跳下地。爸爸拿起铁钎铲倒一株玉米,丢给我。我忙捡起玉米,用脚踩住玉米秆,双手使劲掰玉米棒子,只听“咔嚓”一声,玉米棒子掉下来了。我捡起玉米,把上面的皮一层层剥开。哇!好漂亮的一个花玉米!就这样,我们一会就把玉米收完了。爸爸要我把玉米搬到太阳底下。我拿不了,就放在裙子里。刚走一步,一个玉米掉下来。我弯下腰去捡,不料,又有一个玉米掉了下来。我只得把裙子里的玉米放到太阳地下再去捡。爸爸笑着说:“你看你,这么小的活还干不好!”我说:“人家还小嘛,等我长大了,一定能赶上你!”说完,我笑起来了,爸爸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指导教师:蒋瑞华

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2013年9月22日

星期三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珲到农村老家过节。作文

刚刚到家,就听奶奶说,爷爷去地里收玉米去了,我和爸爸放下东西就往地里跑,刚到地里,爸爸就干了起来。因为我是第一次掰玉米,还不会,爷爷教我说:“先把玉米旁的叶子扒开,再抓住玉米的头,迅速用力把它掰下来。”我听完后,立刻干了起来,可是我只干了一会儿,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浑身无力,只好把爸爸、爷爷掰的玉米往三轮车上送,不一会儿,我浑身痒痒,原来叶子上的小刺扎的呀!我一抖身子,痒痒就下去了。就这样,我们干了好长时间才把玉米给收完了,拉了两车才把玉米拉回家。

看着这么多的玉米,一家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这么多的玉米,都是爷爷用心血换来的,我要好好珍惜。这些玉米,不是收了就没有事了,要把皮剥了晒干,再把玉米粒剥下来,打成面粉这才完事。作文

这个中秋节过得虽然有点累,可我知道了丰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本站( )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小村美景

我长这么大,很少去游山玩水,所以没有领略过山的高峻,也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见过的最美的景物要属小姨家所处的小村庄了。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只不过一百来户人家。别看这地方小,景色可实在不错。

离村不远处,你就会感觉到整个人变得清爽起来,那是因为小村有许多湖围绕着,湖像是小村的保护神,一个接一个,连成了一片。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上荡起一条条波纹,像是调皮的小家伙打的水漂。天气渐渐暖和了,冬日里的萧条不见了,代替的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看哪,湖边的柳条早已抽出嫩绿的芽,不时的荡漾着,正向人们炫耀她的新衣呢!不知为什么,这个小村的人少,但美景不少,小村周围还有许多小土丘,一高一低的、好似波浪,小丘上长满了绿草,远远看去,像是画家笔下的绿色海浪。

夏日来临,火辣辣的太阳高挂在空中,即使这样也无法挡住人们玩耍的心情。这里有的小土丘上全是树,各种各样的树木,有槐树、桃树、梨树,还有不认识的、没听说过的糖榴树……在这些树丛中间穿梭,你大可不必担心自己会被那强烈的阳光所照射,树底下全是阴凉地,就连地上也都是绿色的野草,当然你还会看到许多野花,这些花都不大,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也有蝴蝶来此游玩,飞舞亲吻那些可爱的花儿们。作文

正如老舍所说的“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我也要说:“这儿的人怎能忘下湖呢?”湖中开满了荷花,有粉色的,有白色的,对于我这个很少见过荷花的人来说,很是惊讶吸引。湖水清彻见底,感觉很浅很浅。每到夏天,这儿的人们都会跳进湖中游泳,清清凉凉的湖水,使人们变得舒爽,干活回来的大人、放学回来的小孩子们都喜欢跳进湖中洗去劳累和臭汗。朋友难道你不想来到这里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点儿也没错。刚刚入秋,天气还没转凉,树叶还都片片精神抖数,果树都结了果,特别是酸枣树,酸枣个个都像是害了羞的小姑娘,红了半边脸,你可以摘下来尝一尝,吃的时候小心酸哦!再过一段日子梨树便结了果,这些梨都很小,猛一看像是人参果,尝一口,甜甜的,水分很多。如果在收玉米的时候来到这里,你会得到不少的收获:野葡萄,小小的火红火红的,看起来像是小辣椒,吃一串很甜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果树,一定是你没见过、没听说过的,更是你没有吃过的来自大自然的味道。作文

冬天到了,最好是下点雪吧,给这座一眼就能看尽的小村披上一层白纱吧,最好是这样,那么你就可以看到银装素裹的小村,像是一座别墅,更像是圣诞老人家的童话般的感觉。冬天天气冷,这里也不会失去生气,湖面上结了冰,小孩子们都跑来,由于这里偏僻,温度低,湖面的冰厚厚的一层,他们踩在上面一滑一倒,还有的扔石子,看谁扔得远。

这就是美丽的小村庄,不大起眼,但也很美。我喜欢这里,喜欢这美丽的小村庄。

中秋节

我喜欢这中秋的意境。它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永远享受这天伦之乐。

今天就是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每年中秋节来临的时候,都是庄稼丰收的时候,豆子、水稻都成熟了,放眼望去,就像一片金黄的海洋,望着欣欣向荣的景象,心里又说不出的喜悦。 为了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学校也放假了一天。爸爸开着拖拉机载着妈妈和我,来到田地里收玉米。一个个玉米棒子又粗又大,有的把玉米杆压断了,掰着玉米棒甭提多带劲了。 妈妈拨着花生,笑眯眯的说:“给你说个谜语你猜猜看:白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我不假思索的说“是花生”。“好,今天我们就把白胖子放在锅里煮熟吃”。就这样我们一家高兴的说着忙碌着,不知不觉已经大半天了。 晚上,坐在皎洁的月光下,桌子上摆着月饼、苹果,还有香喷喷的花生、玉米,品尝着丰盛的食物,欣赏着美丽的月夜,天空中那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似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我喜欢这中秋的意境。它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永远享受这天伦之乐。 (四

乡村风光

乡村风光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王村店乡前李村。那里处于平原地带,有肥沃的黄土地。种了很多对土地要求很高的庄稼,而不是连荒山野岭也能结出又大又甜果子的果树。因为用这么好的土地种能在石头缝中都长得出来的果树实在太可惜了。于是就在土质好的地方种庄稼,比如小麦、玉米、蔬菜;在土地砂质多的地方用棉花与西瓜轮种。这样可以避免西瓜缺水和棉花的蚜虫病。还在村东的河堤一侧种了玉米和芦苇,即能收粮食还能防洪,真是一举两得。

爷爷家的院子里种了很多东西。南墙边种的是南瓜,瓜秧都爬到前面的房顶上了。到了收南瓜时得爬上屋顶才行;西面墙种的丝瓜和苦瓜,瓜秧被绳子牵着在院子上来回转。结的丝瓜和苦瓜吃都吃不完,有时走路不小心还会被垂下来的瓜打到头。爷爷会把它们分送给邻居们。爷爷还在院子里种了茄子、西红柿、辣椒……红的、绿的、紫的、长的、圆的……这简直就是《乡下人家》的现实版!

爷爷的房子有三部分。最大的一处住人,是新盖的瓦房;一间放农药、农具,是半砖半土坯的;还有一间存放“砟子头”,这间屋最老,是全土坯房。作文

爷爷家最有趣的是风箱。有句话说:“一个人拉呜抖抖,一个人填砟子头。咕哒哒,呜抖抖。”相信只有上世纪70年代的人才看的懂“呜抖抖”和“砟子头”。先不说这是什么。先看句子里的意思,有两个“一个人”,肯定是俩人一起干某个事,“一个人拉呜抖抖,一个人填砟子头。”如果你有乡下生活常识的话,就知道了“呜抖抖”是现在罕有的老式手拉风箱(也叫风掀),“砟子头”是晒干的玉米根,可以燃烧。因为乡下都用土灶台,一个人往灶膛里填玉米秸,一个人拉老风箱。“咕哒哒,呜抖抖”是风箱发出的声音。

风箱整体是一个大木箱子,看似简单,里面却藏着复杂的科学道理。下面说说风箱的结构;风箱的左面在左下方悬空吊着一个小木片,它在风箱的外面,只能朝外开不能朝里开,它右边盖住风箱上的一个小孔(出气口),它的左边是灶膛上的一个大一点的洞;风箱的右面在它靠墙的右下角有一个小方孔(进气口),方孔里面有一个小木片,这个小木片只能往里开,不能往外开。风箱正面的上方有一个小抽屉放调料。小抽屉下面是拉杆。拉杆有一部分在箱子里,连接着“毛头”缠着一圈鸡毛的方形木板。“毛头”能在箱子里前后活动,并在它的前边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一拉拉杆,风箱开始往里抽气,风箱右边的小木片被气体吹起,左边的小木片落下并被卡在风箱外,气体就进到风箱里了;一推拉杆,风箱开始往外吹气,这时右边的小木片落下并被卡在风箱里,而左边的小木片却被吹起,风就从这里进到炉子里,火就烧旺了。灶台里还有一个洞,通着另一个好东西火炕。每当烧火做饭时,灶台里的烟和热通过火炕后排出屋外。作文

火炕就是一种会发热的床,是用砖或土坯搭成的大长方体。为了使热量能充分利用,炕下有盘来绕去、曲曲折折的烟道,烟和热在炕下的通道中往复通行,使炕均匀受热,之后通过烟囱排出屋外。这样烧饭、烧炕同时进行,可以节约能源。炕前面的下方还有一个烧火口,使炕可以独立加热。

村子里也很有意思。我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起喂猪,有时还会拿木棍儿去捅猪的大肥屁股;跟他们去放羊时,我们会一起追羊、捉羊,甚至会骑到羊背上。看牛吃草就有点儿恶心了。牛的嘴总是不停的嚼它们把吃进胃里的草再吐回嘴里重新嚼,这叫“反刍”,是一种消化食物的方式。哎!可真令人反胃。

我还摸过一头黑驴,并且没让它踢到。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无聊地游来游去,有时鹅也会赶来凑热闹,真是鹅鸭共游。

有一次我差点办了坏事。我跟两个孩子爬上一辆摇把式拖拉机。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摇不动摇把,另一个五岁男孩更是摇不动。我狠劲摇了几下,车刚有发动机的打火声就被主人制止了。真可惜!再有几秒估计就能发动了!

村子的四周都是田地。北边是大片菜地和果树,东边是西瓜地、麦地和玉米地,南边是梨树、苹果树和小麦玉米轮作地,西边是进城(德州市)的大道和大片大片、辽阔无垠、一望无际、看不到边的麦田,收成一定不错,是个大粮仓。村北还有一大片望不到边的棉花地,丰收时能做多少棉被啊!

五六月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小麦每年10月播种,第二年六月收割。玉米六月种在收割完的麦田里,十月收完玉米后,再在地里种小麦。这就叫“轮作”。德州盛产的棉花是三月播种,夏天和秋天收棉花。收棉花不像收玉米、小麦似的一次就能收完,而是在棉花开后不断得到地里采收,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两个月。

老家村子的东边还有一条河,叫马颊河。以前河面很宽,河里还有鱼、虾、田螺、王八(乌龟)。有一段时间河上游的造纸厂把污水排进河里,污染了马颊河。河水变得又黑又臭,鱼虾都死了。马颊河的水流也小了,有一条支流都干了,变成了一条干枯的大沟。真可惜了这条小河!如果不是那些造纸厂,村子的生态环境就不会受到这样大的伤害,那条支流也不会断流。光在河里养鱼也会赚很多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惜!可惜!现在,经过治理马颊河的水又变清了!水鸟回来了!鱼虾回来了!河边又有了芦苇,水里又长出了绿油油的水草。希望马颊河快点恢复以往的生机!

我的老家,冬天白雪一片,银装素裹;夏天绿茵浓浓;秋天硕果累累,十里飘香。但我没见过老家的春天。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欣赏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