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爷爷去世怎么办葬礼

老人 0 76

腊月二十六爷爷去世怎么办葬礼,第1张

腊月二十六爷爷去世怎么办葬礼
导读:  节哀顺变  提供一些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

  节哀顺变

  提供一些习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2 汉族葬礼的相关习俗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烧纸把老人请走。

每逢佳节备思亲,在过年的时候,也就是除夕,规矩是子女们上坟烧纸把老人请回家过年,也可烧纸的方法请走,放上他们的像片和牌位,每天早晩做成饭要先给他们供香。

在社会当中有一个说法,人在死亡之后,一部分会进入到天堂,另一部分则是下地狱,不过虽然关于死亡之后的描述非常的多,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是不复存在的。

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农村参加家葬礼,主家给的孝衣孝布如何处理?

俗话说隔理不同风,但是为死者送殡时近亲晚辈要披麻戴孝,这一点几乎全国各地一样,起码汉族的风俗基本一致。所谓披麻戴孝,就是用白布做成长衫和帽子。近亲的晚辈,一般是长衫和帽子都有,岁数小的晚辈,和关系略远点的晚辈,一般只有一个白布帽子,因为只是一块白布一挽绾在头上,两边耷拉着,所以也称拉达角儿。

那么,这些孝衣孝布,参加完葬礼后如何处置呢?有的地方是脱孝后统一收回焚烧,而我们胶东地区则不是,孝衣孝布分给谁,那就是谁的,参加完葬礼后,自然就由谁带回家。一般是在殡葬后在坟地即将孝帽拆开,脱下孝服,直接带走就行了。近亲的晚辈,各人收拾好个人的孝衣,在以后重大祭祀时还要再穿。有的先放在主人家,有的直接带回家。过去是一直到烧完三年脱教,现在一般到烧五七即脱孝。其实现在也有好多人只在送殡时穿一次,以后烧七就不再穿了。脱孝后,这孝衣孝布就由个人处置了。

在过去,人们非常看重这块孝布,所有经常有亲属因为主家没有分给孝衣孝布而存意见闹别扭。这个晏子小时候确实亲见过,有的甚至因为这点小事儿断了亲,不再交往。那时候人们贫穷,买点布必须有布票,自然很看重这孝衫孝布,一个孝衫,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件衣服。那时候的孝衫都是棉布,穿起来也舒服,容易着色。经常有染匠串街走巷地摇着货郎鼓儿收布染色,喜欢什么色就染成什么色。晏子记得那货郎鼓的鼓点是这样的:“布隆咚,布隆咚,齐不隆咚布隆咚”,我们一帮小孩子就跟着喊,“谁染布?谁染布?梁匠当当来染布!”而巧手的老娘们,有时候也会买来染料自行染布,晏子就见过母亲在大锅里煮染料染布。那时候,哪管挣个孝帽子戴着,也就明主人家看重,这个孝帽子这点布,拿回家主要用来做衣服的口袋。

所以说,在我们这儿,孝衫孝帽子的白布,都是由戴孝者自己拿回家使用的。不过现在农村没有染布的了,也很少有自己做衣服的了,所以这些孝衫孝帽子的布没人看重了,争相戴孝的现象也没有了,不过太亲近的晚辈不戴不好罢了。现在的孝布都是化纤的,其实派不上用场,人们一般是回家就扔掉了。我记得我的车后备箱里曾经放着好几块大白布,后来老婆都给我扔掉了。现在随着移风易俗,我们这里送殡一般是戴个小白花,近亲的戴个黑色的袖箍就是了。

一地一俗,孝布是与丧事有关的物品,确实不好处理,可带回家利用,也可直接烧掉、丢弃。

农村吃酒席,在刺楸这边叫作「吃酒」或者「吃香碗」,而 丧事酒席则叫作「吃死人酒」。 吃死人酒虽然听起来带有一点晦气,但去吃酒的人却只把它当成普通的酒席。当然,丧事酒席上忌讳多,孝家(即事主)有忌讳,多为丧事葬礼的一些繁文缛节,而宾客也同样有忌讳,一般是让自己「见棺发财,大吉大利」。

和亡故之人沾亲带故,平辈的要在手臂上戴青纱或别朵白花在胸前,而未出五服的小辈们则要穿戴孝衣孝布,近些年则简化为一张戴头上的孝布。

那吃完了酒席,孝布该如何处理呢?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刺楸就结合我们这边的习俗来简单谈谈吧。

一、在坟地烧掉

发丧出殡后,孝子贤孙、亲朋好友会携带着花圈和灵房随同抬棺材的「金刚」一道前往坟地,在下葬垒好坟茔后,花圈摆放在坟前或者坟头上,之后就要烧灵房。 灵房是纸和竹片糊成的房子 ,是烧给亡故者的。

在烧灵房时,可以把孝布扔进去烧掉,这样也不会对亡故者和孝家不敬。当然,亡故者后人的孝衣孝布除外。

二、留在孝家

在下葬后,送葬队伍中穿戴孝衣孝布的就应取下孝布,要么在坟地烧掉,要么取下来叠好带回去,反正不能戴在头上回到孝家。

回去后,孝家备有酒席,这餐在刺楸这边属于丧事酒席的正席,也可称为「发丧酒」。

吃完这餐后,丧事酒席基本上就结束了,孝家也会挽留众人,但宾客们就开始回家了,在离开孝家时,可把孝布留在孝家,也可以带回家去。当然,有些地方很忌讳,不能带丧事酒席上的东西回去。

三、带回家后当成白布利用

带回自家后,要拆掉孝布上的线头使之变成一张普通的白布,洗干净后留用。在以前缺少物资的农村,刺楸这边很珍惜这样的白布,因为它的用处多着呢。

1、做布鞋。 现在一双手工布鞋值两三百元,而以前大家都穿布鞋时却羡慕别人穿运动鞋。好的布鞋都说有千层底,虽显得夸张,但足见其用心。孝布的白布就是做鞋底的好材料,一张孝布可以粘二三十层鞋底。

2、做布袋。 在农村,布袋作用大,可以用来装粮食、做豆腐滤豆渣、磨猪儿粑和灰水粑、装蛇等。

3、蒸食物。 农村蒸米饭、 美食 粑粑时可以用芭蕉叶,也可以直接把孝布裁剪成合适的大小后使用。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同一场丧礼,因为亲戚朋友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有不同的习惯,他们对于孝子孝布的处理,都是不同的。当然了,这个也是要看过世的人,是如何过世的,是喜丧还是别的。

2014年,我爷爷去世,享年94,在农村里这是高寿,属于喜丧。爷爷的娘家那边的亲戚们,都以来参加丧礼为荣。用他们当地的话说就是,这么高龄的丧礼,能来参加,就是来沾点寿运。

父亲给爷爷的亲戚们通报时,不同的亲戚,会根据他们村子里的习惯,来提出一些要求。

爷爷的娘家,那边的风俗是,去参加90岁以上的丧礼时,会要求东家备好孝衣孝布,不锈钢百岁碗等,他们参加完丧礼回去时,会把这些孝衣孝布,百岁碗等带回去的。

孝衣,会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穿,希望家里年长的老者也可以活到90以上。百岁碗,也是给家里年长的老者用的,寓意也是用这碗吃到90岁以上。孝布,是用来给小孩做尿布等,如果没有适龄小孩,就会给家里老人做个枕头布啥的。

总之,在爷爷娘家那边的风俗就是,90岁以上的丧礼,是一种喜丧。他们会提前通报东家,丧礼当天来多少人,也会提出东家准备这些寿衣寿布和百岁碗时,尽量质量好点,耐穿耐用的。

爷爷有两个侄女,也就是我姑姑,他们的夫家那边的风俗就是,认为参加丧礼,本身就是一个晦气的东西,不管往生者年龄多大。所以最后来的是姑姑们,而那两个姑父没来。他们对于丧衣和丧布的处理,是按照他们夫家的习俗来做的,就是直接在爷爷下葬入土时,直接把丧衣丧布,草鞋,丧棍等放在坟前了。记得,那两个姑姑,回去时,只带了发的利是和一包鞭炮,像发的糖和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没带。

其他的姑姑们,爷爷的女儿女婿们,他们夫家那边的风俗,对于丧礼上的丧衣,丧布等,没有那么忌讳,也没有明确要带走的说法。基本上都是随东家安排。

而我们本家的风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是,丧礼当天穿着用,直到丧礼结束,在主持法事的法师的安排下,每个穿着寿衣带着寿布的人,都会垮过一个火堆,这叫跨火河。阴阳相隔,跨过火河后,生者和往生者算是正式告别了。

这时候,如果有人想留下寿衣和寿布的,那么可以自行留下,如果不想留下用的话,会等所有人垮过火河后,连同爷爷生前用的东西,一并烧掉,算是烧给他吧。

由于,爷爷娘家亲戚,侄女等比较多,父亲提前规划,买了一部分质量比较好的寿衣和寿布,还有一部分是质量比较差的寿衣寿布。主要是因为要买的比较多,全部买质量好的,会花不少钱。记得,那些质量比较差的寿衣,丧礼当天就坏了不少。

总得来说,不同的习俗,对于寿衣寿布的处理,会有不同的方式的。有的地方会带回家去,当宝贝一样。有的地方却特别忌讳,要不是风俗要穿,可能他们都不会碰一下。有的地方,会在丧礼后,烧往生者东西时,会一并烧掉。

当然了,不同往生者的丧礼,大家对于丧礼上的寿衣处理也是不同的。

1:特别高龄的往生者,大家都觉得这是喜丧,来参加丧礼就是一种沾寿气。所以,有些人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百岁碗等。

2:一些因重病而走的,或者因车祸等。大家就不会觉得那是喜丧了,那怕往生者也是高龄的。在这样的丧礼里,我们那边的人,是不会提出带走寿衣寿布的。一般都是最后烧给往生者。

大家的风俗习惯,是如何的呢?欢迎留言。

各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有所差异,隔村隔俗,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看法,不过都是大意相同,不分上下。老辈人去世了,只有儿女辈的人才有孝衣孝帽,孙子辈以下的只有孝带系腰围上。送僵尸饭或出殡时,都是按辈份大小往下有序排列的,有讲究的,不可胡来,不能伤风败俗,让人耻笑。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生活困难,衣不遮体习以为常,饥不裹腹不足为奇,粮食和布匹都是凭量、凭票供应,孝布奇缺。谁家若是有个老人办丧事,沾亲带故的都去,不为别的,就图那一块白布,不管是寒冬腊月冻的手脚冰凉,浑身颤抖,还是酷暑烈日,大汗淋漓,都要坚持下来。分给的孝布办完丧事后,都依依不舍的拿回各自的家里,用染料处理拼做裤头,鞋垫等。现在只有近亲属穿戴孝衣孝帽,其他人一概不用给了,也没有人要了啊。

社会 与时俱进,日新月异,吐故纳新,去旧出新,白事简办,红事新办。规矩是人立的,讲究是给活人看的,活时不孝,死了乱叫,逝者入土为安,活者无愧为安,留着孝衣孝布又有何用,扔了如何,拿家又能怎样,只要心无愧疚去留都无所谓了!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故处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我们这里,参加完丧事对孝布的处理分亲疏关系,如果是至亲,那这些孝衣孝布一定要带回家保存好,以备后用。大家都知道丧事后的祭祀每七天为一七,每一个七至亲都要到坟墓去祭祀,这时就需要穿孝衣戴孝帽子,一直到满七(十七)才结束。

一般亲朋好友丧事结束就可以随便处理了,如果跟着一起去下葬,把这些东西扔墓坑里就行了。当然了,拿回家做其它用处更好了!

提主的这个问题提的不错,在中国家庭里死人披麻戴孝是对死者的尊敬,增添悲哀的气氛,也意指孝子贤孙象白鹤一样恭送死者魂魄驾鹤西去。因此人死后,第一件事是赶紧的把白色的孝衣和孝帽给孝子贤孙们戴上。一直到开丧悼念的那一天,众亲朋好友都到了,每个人都领一顶白布孝帽,给死者行磕头大礼。

孝布其实是个好东西,现在人看不在眼里了,以前孝布是人人必争的布片,甚至还因为大小而闹的不愉快,因此撕孝布的人要公正而又有威望,多数都是和死者有直系的亲属,一直到现在手撕孝布的人是家庭中的公亲。而且他对死者家庭中的近亲和远亲心中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撕孝布的长短都有一定的讲究,辈份的大小和孝布的搭色也有不同,通长孝子是白孝服扎麻,孝孙是白孝服扎红,曾孙是孝服扎绿。由此看这也是一种文化。

人们过去争议孝布的大小是有原因的,人死入土后,孝布就是家庭中做鞋或缝缝补补的好布料了,是一块难得的布料,人穷时一小块布也是好的。

如今富有了,孝布也不是宝贝了,一般在死人入葬后,很多人都不要了,但是不能烧的,烧是一种不尊重,也对自已不利,会惹丧主不高兴的,放进垃圾桶倒是可以的,家里有用得上的那就更好了。

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都是在送葬,死者下葬后,直接在坟前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第一,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农村的丧事一般办三天,这三天,孝衣孝布,你自己收好,因为祭奠的时候,都要用的,这三天之中,你都可以直接带回家! 第二,农村丧事的第三天早上,是下葬的时候,这时候,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穿着孝衣,孝布去送葬,下葬完逝者以后,所有人的孝衣孝布这时候要全部在坟前烧了,这叫做还孝! 第三,城市的人去世后,第二天早上就送去火葬场火化,火化完后,有墓地的,当天就下葬了,参加葬礼的所有人,都要把孝衣孝布全部都在坟前烧了,也是还孝! 所以在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孝衣孝布都在下葬的时候全部烧掉,不能直接带回家!

大家哪里是怎么处理参加丧事后的孝衣孝布呢?可以直接带回家吗?请大家评论区留言!

老家的四妈妈八月二十一日去世,八月二十二日发殡,所有的家族后辈赶回家,为老人家披麻戴孝。

“四妈妈”是招远南乡靠近莱西一带,特有的称呼,指的是比父亲年龄大的亲兄弟家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大妈妈”或“二妈妈”,而比父亲年龄小的亲兄弟的妻子,按照丈夫排行叫“三娘”或“二娘”。

如果是叔伯弟兄或其它分支较远的,以及东邻西舍的街坊辈,一律称呼为“大大”(有的地方称为“大母”)或者“婶”,也就是说根据称呼能够分出远近亲疏关系。

四妈妈是公公的亲嫂子,也就是我的大婆婆因病去世,在外的家族后人都赶了回来。儿女穿的孝衫都是裁成和衣服相同的款式,而侄子辈和其它亲戚给的是一丈白布。

“丈”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1丈=10尺=100寸,换算成现在通用的米制单位,1寸=0033米,1尺=0333米,1丈=333米。一丈白布来回折叠成四层,披在肩上系起来还绰绰有余,再加上一顶孝帽。

为什么孝子贤孙的孝衫加工成衣服款式,而其它的只给一丈白布呢,这里面是有门道的。

在招远南乡的农村,参加完丧事酒席后,孝衣孝布是直接带回家的,在烧五七的时候是要继续穿戴的,而五七过后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过去农村的棉被长度是2米乘15米,一丈白布长约333米,宽约1米,拿回家从中间均匀剪开成为约17米的两块布,并排接起来成为约2米乘1、7米的长方形,用来做棉被的里子,所以给亲戚的都是整块白布,是出于勤俭节约的本意,让人家拿回家也可以用得上。

过去的农村有染匠,这样的白布浆洗上色,家中的大人孩子用来做衣服。孝衫撕成四方条布用来做包袱,谐义“包福”,在农村认为是吉利的事情。边边角角的边角料,可裁成鞋垫,沿上沿子绣上花,纳成合脚的鞋垫。也可洗净后作为笼屉布使用非常方便,也可作为农村盖馒头用的盖布。

孝帽当时只是简单的缝几针,拆开也可以用得上,过去的衣服和裤子都是请裁缝加工,小块白布做衣服、裤子的内里袋或者裤腰衬子均可。

以上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买布凭票供应,而且是正经东西,材料是纯棉布的,农村人是喜欢带回家派上用场的。而现在的年代, 社会 提供丰富的各种物质资源供人们挑选使用,而且现在的孝布孝衫大多是化纤料子,所以能用上的很少,收拾来收拾去,即使当时不舍得,后面也大多丢弃了。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家乡这方面的习俗。

说实在的,在早些年,虽然丧户人家给的是一匹不大的白布,人们还是很在意的。这个在意,一是表明自己能披孝布,说明和亡者关系是很亲的;另一点就是布料本身在那个凭布票穿衣服的年代,还是显得很有价值的。可以做鞋料,也可以染色以后做衣服穿。所以如果丧家忽视这点,把本该披麻戴孝的甥男侄女弄掉了,就会产生纠纷,发生矛盾。

这些披过的孝衣孝布暂时是不带回家的。举行丧仪时披在身上,腰间用稻草拧成的要子扎起来。每一次跪拜完了,起身把头上的白布抹下来。丧礼全部结束之后,就拿回主人家里,在供奉死者灵位处挂起来。一般要等到过五七那天,孝子们再来披着到亡人墓地叩头烧纸,最后才全部解下来,拿到烧着的火纸堆上让烟雾缭绕一下,口里念道,烟子一鳅(音),万事无忧。这样孝布就可以折叠好带回家去了。

至于现在,这个习俗还是没变,谁该戴孝布这件事情,丧户人家也是很重视的,弄不好就得罪了人。

风俗习惯不同处理的方式

我爷爷就是在大年初一去世的,那时我还在部队当兵,而且爷爷是在辽宁的大伯家去世的。实际上爷爷在之前就很重了,很多人都说根本过不了年的,可他硬是挺过了大年三十,在初一接近中午的时候去世,虽然只是初一,但却意味着爷爷又多活了一年。

爷爷去世后,是在当日下的葬,正常来讲的话应该三天才能出殡出葬,但因为是大年初一,亲戚朋友都在过年拜年,而老人去世毕竟是一件白事,开年就死人被看作不吉利,所以一般都会简化程序在当日下葬。

不过也不一定,这个就要看家里亲人如何安排啦。前几年我村最老的寿星也是在初一去世的,年龄刚刚99岁,为了凑个百年的整数,他们对外就说是刚好一百岁。高寿去世,在我们当地被称为喜葬,加之又是百岁,孝子孝顺也一大堆,家里就商议不能草草下葬,要按照最庄重最得体的程序来,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初三出殡。

殡葬这个东西各地风俗不一样,差异性很大,有些地方可能更讲究,但在我们当地,过年当天或者正月初十以内去世的人,一般都由直系的孝子孝孙参与,匆匆忙忙的把丧事办了。

另外,对于当年家中有去世亲人的,一般三年内都不应该在正月里串门走亲戚朋友,三年戴孝之身不吉利。

马上就要过年了,村子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家,村子里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也越来越热闹,但是对于家里有病重老人的家庭,就会特别的煎熬,一边要赶在过年前置办年货收拾家里,一边还要担心老人对身体状况,虽然都盼着老人能康复,但是去世又没办法避免,很担心在大年三十去世,那么如果真的有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的话,应该如何处理后事呢?

在我们村子还真有大年三十去世的,是我小学同学的爷爷。同学的爷爷病重了很长时间,一直传出要去世但是又坚挺过来,但是终没挺过过年,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在我们这里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的说法,所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出嫁的姑娘们都已经回家,但是这老人去世了又不能不通知姑娘,所以就在大家都在吃团圆饭的时候,同学的姑姑们被叫了回来。大家都知道,大年三十这一天都在放过年的鞭炮,如果此时放去世的鞭炮的话,会让一个村子的人感觉到晦气,所以他家就在大年三十当天晚上先将老人简单收拾一下。到了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老人的儿子不能穿着孝衣去通知村子里的当家子,所以只能拖到下午过年气氛稍微小一点的时候才去通知,当然大家知道了他家老人去世,一般在吃完中午饭就去帮忙,毕竟死者为大。

听爷爷说,村子里隔几年就会出现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去世的老人,如果是在大年三十上午去世的,一般简单操作一下在下午就下葬,因为我们这里有白事不过年的说法,我同学的爷爷因为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去世,来不及在年前下葬,所以只能拖到第二年去办。如果是在大年初一去世的话,则要等到大年初二再张罗后事,我姑姑的公公就是在大年初一去世,当时没有通知任何人,甚至是连出嫁的姑娘都没通知,在大年初二才告诉亲戚朋友。

过年是一件大事,但是一个人的丧事一辈子也只有一次,虽然和喜气的过年有点不协调,但是对于有着“百事孝为先”的国人来说,在过年期间遇到白事该去帮忙也去帮忙,也并不会有人觉得很晦气不去帮忙。

我公公就是一五年大年三十死的,没有惊动任何村里人,偷偷叫来了八位先生帮公公穿好衣服放进冰棺里,也没待饭先生吃,没有鞭炮,没有哭声,没人守灵,就是老公一个所谓的孝子每晚守到天亮,不过每晚有几个村里人在堂屋打麻将十多点钟就去睡觉,各过各的年,跟平时一样,正月没有任何人给亲戚和村里人任何一个人拜年,初一,村里人像平时一样给公公每个儿子家拜年,正月初二下午三四点吧,开始上棺材吊香,也待任何一个亲朋的饭,初三早上公公出门去祖坟山,,初三早上公公的晚辈,和亲戚晚辈,都来送葬,也就是初三早上招待了一餐饭给送葬的先生和客人吃,

2010年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左右我爸去世,当时只有我奶奶守着他,我爸58岁,我也没想到他走那么快。我家湖南娄底农村,按我们那风俗习惯,我姐与姐夫先到家,再通知族行的长辈,正值大年家里备有很多炮仗,我们族人不多,属几代移民过来的,每家放一万响炮竹,等着他们家开门就下跪,告知家父刚去世,剩下的事就是族人出主意怎么办,我们那里叫族人为(亲行)。风俗习惯在我那里家里长辈去世,晚辈见猫狗都要下跪的,现在没人这样做了,只见熟人才下跪。

后来他们都过来我家商量后事,初一当天就去请地师看日子看地,那个正月办事出手就是红包,都需要红包来办事,因为是新年。后来看好日子初六上山,左邻右舍都来帮忙了,也没什么忌讳,我们那里忌讳的是年前去世的,新年去世的就没什么忌讳,那是一个永远难忘记的新年。

我是湖北中部的。关于在大年三十的有人去世了,我这几年也看到过好几起。因为毕竟生老病死,有的时候真的不是人力就可以控制的。就比如今年,我有个亲戚的家的老人就是在大年三十的去世了。我们这边其实对于大年三十的去世还不是特别避讳,但是我们这边是对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去世是比较忌讳的。首先我先说说,我们这边关于大年三十的如果有人去世了是怎么处理的。在我们这里如果有人在大年三十的上午去世了,这种情况基本上都还好处理的,就比如我亲戚假的老人就是这种情况,但是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如果火葬场还在上班,那么就自己找个车拉去火葬场火化,然后回来后。就找到村里的几个青壮年,抬过去坟上发丧。是不会通知亲戚,也不会让他们过来。因为大家家里都在准备过年,这种事情是不好影响到别人的。然后如果是大年三十的下半天,或者晚上去世了,那么这个时候一般都是来不及了,我们这边是如果是这个时候去世了,是不能发丧的,必须要等到大年初三后,烧完门神纸后才能发丧。在这期间,就必须把去世的人的尸体放在家里,一直过去这几天才能进行发丧。

说一下我们这里的处理情况,一般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会有两种方式处理。

1、第一种是自家人马上准备老人的后事,一般当天夜里就下葬了,不会等到新年再下葬。

村里的说法,人死为大,但大年三十人死了也不会将不好的气息留到新的一年去办,都是在新年钟声敲响前把老人后事儿办妥当,让儿孙们高高兴兴过个新年。

小时候经历过一次,邻居家老太太在大年三十病重去世,本来一直病在床上,家里孩子想着让老太太撑过了大年再说,没想到老太太没能撑过去,但死在大年三十,如果年后再办,考虑到大过年的对别人不好,毕竟村里有“白事叫必到”的风俗,而且留在新年之后办后事说法不好听。

所以老太太的后事就简单操作一下,在夜里新年钟声响起前,就在祖坟上埋了。

2、第二种不动声色,过了大年初二再办后事。

相对于大年三十去世后,不会留在新年后办后事当天就下葬来说,这种秘而不宣年后再办在我们村还算比较少,但也有人这样操作。

按照老传统,人死后要在家停堂三天,这三天老人的儿女都在家守灵,不出门不与外人来往。但老人大年三十死去,总不能除夕和大年初一喜气洋洋的时候向其他亲戚宣告死讯,跪地守灵吧。

所以一般我们村都是提前给老人穿好寿衣,把老人安放到侧屋中躺在床上,好在冬季天冷不存在尸体腐烂现象。堂屋依然摆放祖宗家谱等,大年初一依然迎接亲戚拜年,等到大年初二一过,向外界宣告老人死讯。

有时候自家人不方便,还会请来舅舅来主持后事,因为过了除夕和新春,后面的事都按照正常流程来办。

这就是我们这里老人在大年三十去世后,家人处理后事的两种方法,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同时也讲究福气彩头等。

(文/阿冰)

我,贵州某个小山村

七岁那年我祖母去世,刚好是大年初一。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凌晨四点钟,我奶奶急急慌慌的起床说祖母病重,我也着实吓着了。我赶忙起床,祖母家离我家不远,当我到达祖母家的时候,祖母已经去世了,也已经天亮了。在我们那里,不管是过年还是过节,只要有人过世,该操办就操办。

我们那里讲究人过世以后要烧三天还是五天,家庭条件很好也有烧七天,也就是说去找一些专门做道场的人去超度,以敬家人的哀思以及对过世的亲人的敬重。我祖母烧的是五天,刚好是大年初一到初中,按理说过了初七不是年,这新的一年街坊邻居都在操办祖母的丧事,可没有办法,我们哪里的习俗就是这样,死者为大。

小时候祖母对我特别好,我们是农村,在90年代的农村不像现在,那时候的农村棒棒糖就是最好的零食,(说到这里有点小辛酸,就一根棒棒糖我和弟弟一人舔一口,你舔一会我舔一会。这样的童年并不像别人所说的是一种美好和幸福,它不美好,也不幸福。)我家里又是重男轻女的家庭,都觉得女孩没用,可我祖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她一直都很善待我,给我小零食,经常一毛两毛的塞给我。

现在已经过去快20年了,我祖父至今还健在,倘若我祖母也还健在的话,我一定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说说这些年来的悲伤与坚辛,无论是来自工作还是生活。

不好意思说偏了,说到自己的心事了。下面就是我们小山村的远景图,各位不要见笑哦

这问题,能让人想起很多事。

1997年还是98年,

我姥姥除夕当天去世的。

当时我才十来岁,

老爸带着我们弟兄两个,

在家里等老妈回来过年。

那时候还没有电话,

其他的更别说了。

老妈一进家门开始哭,

我爸看到后就明白了,

然后开始安排家里的事儿。

把我和弟弟托给爷爷奶奶照顾。

亲戚该走的提前走,

年也没法过了。

经过和舅舅他们的讨论,

决定排七(也就是死后第七天安葬),

也就是初六安葬,

(初五我们叫破五,破五后,

才能离家,才能动土)

因为大过年的,根本没办法通知人,

通知了,也有人到不了。

放炮也跟别人的心情不一样。

那时候没有火化,

甚至是电也不稳。

只能用最传统的方式,

点煤油灯守夜。

过年期间,温度还是很低的,

需要开着门,至少两人守夜。

就这样,白天的时候,

各家留一个人,该忙忙,

晚上,

一般都是五六个人一直在那儿呆着,

有亲戚,有朋友,甚至还有邻居~

大学时候,也出现一次这样的情况,

那是我爷爷的婶婶,

也是在快过年的时候去世,

去世的时候,已经104岁。

过年的时候,

都是亲戚朋友过来守夜。

也是过完年安葬的。

今年9月28日,我爷爷去世,

是我近距离接触了这个葬礼全过程。

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

也都是从三十来岁开始直接参与。

人,什么时候都有可能,

我们身边没有发生,

不代表就没有人经历。

爷爷从医院里出来的时候,

家里已经得到了信息,

平时跟我爸关系好的叔叔伯伯,

甚至是邻居,

都在家门口等着。

因为医生说过,

当天晚上可能是最后的时间。

他们在我家呆到凌晨三四点,

不往屋里坐,

就在院子里,

打着瞌睡,说着话。

我父亲还有叔叔姑姑还有医生,

都在屋子里盯着。

我给他们拿了几次烟,

也一直坐在门口。

~~~~~

爷爷去世后,

屋里人没有断过,

除了老爸的朋友之外,

还有我和弟弟的同事、朋友,

也过来坐一会儿。

可以说,事情都是邻居做的,

买菜做饭,扎纸活,买棺材,

借板凳桌椅,刷锅洗碗,备材料~

火葬,立坟,打墓!

琐事太多,还有专业的职客,

告诉你该怎么办,磕头还是鞠躬!

~~~~

我们的几千年的深厚底蕴,

让我们觉得人死为大,

也让我们去体会:视死如生。

不管是过年的时候,

还是闲暇时候,

过世的礼节远大于出生。

在农村,在老家的礼仪,

繁琐,但是不失隆重。

在工作当中,我只参加了一次葬礼,

是我前同事的父亲过世,

是带着我们吃了一次饭,

我们每人出了份子钱。

我感觉是太简单了,

简单的有些不适应。

也是各有各的苦衷吧。

我说一下吧。

2019年大年初五大概是上午七点,我们村一个泥瓦匠病逝了,其实年前就一直卧床不起,然后听邻居说腊月29还去了一趟乡镇医院,但是已经病入膏肓了,是回天乏力的。去医院也是象征性的治疗,子女也是尽最后一份孝心。因为我们有点亲戚,我爸因为要忙别的事情,就让我代他去参加葬礼。我们这有个传统,村里边死人有一个村里主事的总管去安排,有迎客的,挖坟的,收礼的,记账的。我被分到迎客组,开始站在门口迎客。大概到九点多挖坟组大概其八个人开始去挖坟,中午十二点开始去烧拿着纸活,把棺材放在坟里。在装坟的时候发现现在已经不在用人工抬了,有一个农村四轮改装的一个机器,可以吊装,可以托运,省了好多力气。好多人都要进行参与,男的出力,女的哭坟,最后把逝者入土后结束,给死者一席之地。

过年时好多人都在家的一个时间,这个时候把事情办了是最重要的,风俗和节气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弱了很多,所以过节的时候大家一起聚聚,回顾一下老风俗,我觉得还挺好的。

我的爸爸就是96年,年初一早上在家里坐着自己看电视脑冲血跌倒过世的,因为是过年当时是因为在农村的思想还是很封建思想的,我爸跌倒出事时我那时候才读初三,当时村里就只有我堂叔有一台货车叫我叔送我爸去镇医院他景然不愿意去,后来请了一台三轮摩托车送去医院抢救,当时我也是懵了只记得对着医生说不管怎样一定要救过来,医生说已经检查后说已经救不了,医生教我们打个点滴接他回家因为农村人如果在外面过世了是不能入村的,因为是年初一去世最后几个叔叔决定在年初三举行白事,平时我们一家人在村里的人都是相处非常不错的,按平时的风俗如果有人过世很多村民会主动帮忙办事的,但因为是年初三没人敢来帮忙我们也不敢叫别人来帮忙就我几个叔叔一起把后事办好了当时我也感觉到那种无助,所以现在我是非常讨厌过年。

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民间丧葬习俗中,老人装殓进入棺材后有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盖棺。很多人觉得这个有什么禁忌,棺材盖盖上不就好了么,这你就大错特错了,民间的盖棺又称之为铆钉、煞扣、合棺、封口、绝口等,一起来看看其中的规矩禁忌吧。

  棺材在封合之前有的地方会有“眼殓”的俗仪,即是在安葬前,停厝在堂,棺材盖不能合缝,用来让亲人最后一睹其遗容,和死者做最后的遗体告别。也有是为了因为亲人远在他乡,回家路途救援等待这些远方的亲人回来再看最后一眼。还有就是因为逝者死因不明,故而也不能封棺让怨气积蓄,要验尸查明死因方你能在行合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是特别有讲究的,要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用斧头将钉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是三根为左二右一,如果是女性,则三根钉为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成桃形,称主钉。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诸事完备,亲友玩呗再次瞻视饮泣告别之后,执事的人就可以行盖棺之举。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出殡前才刚行盖棺的逝者,棺盖一般多是斜着放置在棺材上,用来方便晚回的亲属瞻视其遗容。盖棺之前,棺口上要蒙上一层白布,谓之“天罩”。盖棺的时辰也多有讲究,一般由有经验的老人和阴阳师傅择定。沿海的一些地方会有俗定在涨潮的是黑客盖棺。民间传承千年的盖棺材禁忌,谨记规矩得一生安康!

  盖棺时,亲属以及旁观者需要远离棺材,忌讳人将影子倒映入棺材内,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的人不能在场,否则对丧家不利,盖棺后即要安钉。盖棺这一事是非常严肃的,很多规矩还是要讲的,一定不要轻易的去触犯,丝毫无犯赢得祖先护佑,一生富贵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