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魁星的诗句有哪些?

老人 0 87

关于魁星的诗句有哪些?,第1张

关于魁星的诗句有哪些?
导读:西山龙门域古滇,文人墨客流连返。莘莘学子虔诚往,魁星点斗送状元。——《祈祷七绝》鸣蝉泊雨晴云湿。游龙翦岸涪江碧。气候尔和平。满家浑是春。公堂虽有酒。不敌公真有。寿宿对魁星。颊红衫鬓青。——《菩萨蛮》天上一灯满,引起万灯明。不知今夕何夕,平地

西山龙门域古滇,文人墨客流连返。莘莘学子虔诚往,魁星点斗送状元。——《祈祷七绝》

鸣蝉泊雨晴云湿。游龙翦岸涪江碧。气候尔和平。满家浑是春。公堂虽有酒。不敌公真有。寿宿对魁星。颊红衫鬓青。——《菩萨蛮》

天上一灯满,引起万灯明。不知今夕何夕,平地有蓬瀛。西母瑶池称寿,南守锋车催觐,二美一时并。一点魁星现,长侍老人星。心事好,天与寿,鬓长青。不将锺鼎为乐,念念在朝廷。此母宜生此子,须有医时良策,寿国福苍生。子自坐黄阁,母自课黄庭。——《水调歌头》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阴南北,地轴殊乡国。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桃浪翻花,柳风飘絮,翠蓂八叶呈芳。奎星初度,箕宿耀祥光。元是降神崧岳,生英杰、奇伟非常。文章士,青春未老,一鹗快飞黄。登瀛,平步上,鳌头独占,头角轩昂。主琼林宴席,荣冠绿衣郎。归侍彩俱庆,逢生旦、品上椒觞。从今去,公侯谈笑,福寿等天长。——《满庭芳》

天风浩动,扫残暑、推上一轮圆魄。爱举眉山公旧话,与客泛舟赤壁。一自奎星,去朝帝所,叹洞箫声息。空馀二赋,至今凄动金石。长记诗境平生,诗豪酒圣,亦自仙中谪。畴昔停桡追欢处,忍听邻人吹笛。董相林荒,贺公湖在,俯仰成陈迹。两翁已矣,年年孤负今夕。——《念奴娇》

天高良月。瑞霭葱倩,绮霞粲浩。望宝阁、奎躔交绚,秀毓文星正佳节。九万里俱在下,礼乐三千剀切。扶兴运、魁星标瑞,曾补赭黄衮阙。盎盎一道棠阴芾,宜福星、临照南国。岁屡稔,月沉夜柝,父老欢谣齐喜溢。庆衮衮、罗庭前兰玉,好是香连夜月。十万户深深祝,愿此寿星南极。自是天上神仙,宽宸顾、实劳耆德。辄使星入觐,又报日边消息。天为遣、梅花催雪。惟有春知得。要待列、金鼎和羹,两两台星齐色。——《宝鼎现》

魁星:

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同时,魁星还是中国古代的传说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此外,魁星还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传说包公是魁星下界。

释义:

魁星,又称“馗星”,指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星名。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

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主文运、文章的奎星。“奎星”是 中国 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

魁星,是一个汉语词语,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楼,香火鼎盛。此外,魁星还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小说;在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传说包公是魁星下界。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魁星 读音 :kuí xīng 星名 :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 地区 :中国 别称 :馗星 别称 :奎星 词语概念,基本信息,引证释义,基本含义,神仙,魁星形象,魁星地位,传说故事,祭拜魁星,魁星遗迹,阆中魁星楼,福建魁星山,云南石雕魁星,四川梓潼魁星楼,湖南衡山魁星阁,江西三清山魁星殿,《聊斋》篇目,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 :魁星 拼音 :kuí xīng 注音 :ㄎㄨㄟˊ ㄒㄧㄥ 引证释义 1星名。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枢。 2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 3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主文运、文章的奎星。“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宋张元干《感皇恩·寿》词:“绿发照魁星,平康争看。锦绣肝肠五千卷。”元刘壎 《隐居通议·造化》:“淳熙中,殿试进士,有邓太史者告周益公,魁星临蜀。”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只要做些积德的事,钱神更比魁星验。”冰心《往事·六一姊》:“从我们楼上可以望见曲家门口和祠堂前两对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阁。”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魁》。 魁星,又称“馗星”,指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阿姑泉钟馗故里欢乐谷人“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 基本含义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馗”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魁星是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颗星。一说指其中离斗柄最远的一颗。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枢/天枢 α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一、纽星、天魁、贪狼、正星、秦、枢星、天蓬、阳明、阳明贪狼太星君)、天璇(天璇 β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二、从魁、巨门、法星、楚、旋星、天芮、 、隔角煞、 巨门元星君)、天玑(天玑/天玑 γ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三、禄存、令星、梁、机星、天冲、天冲、军市西北星、真人、囚宿、次桃花、真人禄存真星君)、天权(天权/天权 δ Ursa Majoris,亦称:权星、文曲星、北斗四、伐星、吴、天辅、玄冥、玄武、真武、玄冥文曲纽星君)。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 魁星 神仙 魁星是中国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物。 魁星是道教中主宰文运的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 魁星形象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实际就是钟馗。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一定是一位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吧?其实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 永定鹊坪闹元宵 扮演魁星 魁星地位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大龟)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状元)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传说故事 魁星的故事是这样的: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怎样呢?据说本来就丑陋,又长了满脸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他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益阳魁星楼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祭拜魁星 农历七月初七,俗又称“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和上述拜织女相类似,所以,在闽东一带村庄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宽敞的屋子,“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祭拜魁星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魁星):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随便。参加拜魁星的,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问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三种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须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其中二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参加。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魁星遗迹 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各地魁星楼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家长个个望子成龙,学子无不企盼金榜题名,于是都来拜魁星,每个魁星楼都有当地历年高考文、理状元榜。 阆中魁星楼 四川阆中魁星楼位于有着“天地琅寰——风水之都”之称的阆中古城嘉陵江南岸的鳌山(亦称黄华山)上。古有西王母在此封神点将,史有华胥鳌山脚踩七彩巨石脚印孕生伏羲,她西倚锦屏成锦帐,东揽塔山怀古城,北接蟠龙连昆仑,南抱青峰筑碧城,天赐福地,人间仙苑,被誉为“鳌山圣境,魁星祖庭“”。 阆中奎星楼 阆中奎星楼在后代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的富贵大都只有一条路——科举求功名,中状元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所以人们向神灵祈祷最大的心愿就是科举得中,不仅能光宗耀祖,而且可以享得荣华富贵;而建在王母娘娘七色宝石上的塔是迎接人祖伏羲降生的地方,是天庭为人类带来智慧的地方,所以老人认为这里祈求智慧、求取功名富贵最好的地方,都到这里来转塔摸灵石(地基留隐门凸显彩石),祈求得到上天的庇护和保佑。 阆中奎星楼在风水格局中隐含的意义 奎星大庙位于阆中风水格局中的正南面,所处位置是案山,案山就是案台、书桌,是办事的地方,是人类求神办事最好的地方,所以人们争相趋之来此诉说心愿,祈祷保佑。 阆中鳌山大庙在古代香火兴旺在后世无可追赶!据记载:“阆苑之南,鳌山之上,钟声撩云,香火盖天…… 风水时运轮转 天地之间有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任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空间等都是有时运轮转的。阆中的风水也是一样,自上古时期到了明末清初,嘉庆十三年(1808)时运衰落,遭到了彻底损坏,整栋楼被迁到了城内修了象征阆中古城风水坐标和穴位的中天楼……从此阆中再无能人文士、高官大将出现。在历经3个甲子年后,也就是1988年,风水时运再次回转,时任阆中领导得高人指点,复修奎星楼。自此阆中进入300百大运,万物苏醒,祥气灵动…… 福建魁星山 在福建省象永春县石鼓镇就有座奎峰山。南宋时,乡人颜应时、陈朴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后来共登仕途。乡里人连馥奎峰山为“魁星山”,将山下的詹岩馥为“奎星岩”。在岩石上建筑了“奎星庙”,庙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称“雕形奇古,世间罕匹”。 云南石雕魁星 云南昆明西山龙门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 四川七曲山大庙魁星楼 踏入凌空而立的“龙门”石坊,便到了石阁石殿。殿中就供奉著一尊高三尺有余,手执点斗朱笔,独占鳌头的魁星神像。两侧是文目和关圣二帝君。这三尊神像连同像后的海水、波涛、腾龙、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炉,完全是自洞内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夺天工,令人拍手叫绝。此外,龙门南侧土红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悬,名曰“挂榜山”。挂榜山中“魁星点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美妙传说,使得全山充满神秘色彩。可以想像,曾有多少文人志士登临此处,神思遐想,踌躇满志。 四川梓潼魁星楼 在四川梓潼县七曲山大庙 中,有一座魁星楼,高百尺,又名百尺楼,巍峨壮观,这座楼上供奉的魁星是“文昌第一化身”,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魁星楼上的魁星,蓝面赤发,右手高举朱笔,左手执“富贵花”,右脚直立鳌头,左腿朝后翘起,赤发怒目,青面獠牙,肌筋暴胀,右膝盖上为方孔金钱。 魁星塑像 据说,魁星是奎星的误传,奎星是西方白虎第一宿,有16颗星。文昌星的崇拜远远早于奎星,七曲山文昌帝君已执掌人间禄籍,作为“文昌第一化身”的魁星,就只能秉照文昌帝君的旨意,给高中魁首的士子赐予富贵花了。这就是魁星左手执“富贵花”的缘由。也正是这个原因,古今莘莘学子都怀着敬畏之心,来瞻仰文昌祖庭的魁星。 传说魁星右手那支笔是专门用来录取科举士子的,一旦点中就会文运、官运一起来。所以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就把魁星奉若神明,所谓“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 魁星为什么站在鳌头上?过去考中了状元,就要进入皇宫,站在大鳌的头上,接过皇帝的金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了。 在魁星楼的廊道上,挂满了锦旗,这些锦旗,据说全是来这里祭拜魁星之后或金榜题名或时来运转的香客们敬献的。楼上塑有一座明清时的魁星神像,形象十分生动。望着这位过去掌读书人命运神的得意形象,似乎可以想像到封建文人学士们在其脚下俯首低眉,诚惶诚恐的模样。 湖南衡山魁星阁 在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内,有一个魁星阁,里面供奉著一位赤发蓝面、怒目獠牙的神。这位神立于鳌头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执笔,一只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他就是闻名天下的魁星神。 魁星阁 魁星,又称奎星。宄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遂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略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如称秘书监为“奎府”,称皇帝写的字为“奎书”、“奎章”。 江西三清山魁星殿 坐落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三清宫牌坊前台阶下甬道西侧,与灵官殿正对面。面宽128米,进深078米,脊高208米,仿木斗拱结构微形构建。殿额上刻“魁星殿”三字,殿顶正脊两端鱼龙吻,中置葫芦,古朴粗犷。魁星本为奎星,奎星为魁星,据道教典籍是“世俗奉奎星,误奎作魁!”于是就以“魁”字取象,塑造鬼举足踢斗的形状,名为“魁星踢斗”,为文运之兆。“凡奉文昌帝君者,必兼祀魁星也。”道教仙境三清山在三清宫前设有魁星殿,其形制与他处迥异,殿内魁星塑像并非是鬼形的神像,而是威武的人形神像,不但不是反手持笔踢斗,而是左手垂于腰侧,虎口朝前横执一束书简,象征“文”,尤为特别的是右手屈于胸前,虎口向上手握一大块圆头玉圭,象征大圭。大圭者,“奎”也,即隐以魁星殿为奎星殿。 《聊斋》篇目 原文 郓城张济宇[1],卧而未寐,忽见光明满室。惊视之,一鬼执笔立,若魁星状[2]。急起拜叩,光亦寻灭。由此自负,以为元魁之先兆也[3]。后竟落拓无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继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为福而为祸也? 注释 [1]郓城:县名。今属山东省。 [2]魁星:“奎星“的俗称。因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的说法,后世便视为主司文运之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但神像“不能象‘奎’,改‘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顾炎武《日知录》)所以魁星神像头部象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意为点定中式人的姓名。 [3]元魁:犹首魁,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译文 郓城县人张济宇,一天躺在床上还没睡着,忽然看到一片光明照满屋内。他惊异地看着,见一个鬼拿着笔站着,像是魁星的样子。他急忙起来向魁星跪拜叩首,光明也随即消失了。 从此张济宇便自负起来,认为这一定是科考第一的预兆了。可是从这以后,他竟然潦倒失意,一事无成,家境也败落下来,亲人又接连死去,只有他一个人活着。 那个魁星为什么不给张济宇降福,反而降祸呢?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又名柳泉居士,聊斋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着5种。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魁星神”能保佑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成功。魁星楼里面供奉着魁星神。承德的魁星楼,是全国最大的一座魁星楼。魁星神在山顶的殿堂里凛凛而立。他一手拿着提斗一手拿着朱笔,仿佛那支大笔只要轻轻地一划,就将一个读书人的功名画定。古语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读好了,才能安身才能立命;书读好了,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是,知识分子这样求着,满脸虔诚的农民也在这样求着,不懂书之三昧的小儿也被大人拉起小手,按到地上叩头。

魁星楼

沈阳原先也有一座魁星楼,但在1968年那个动乱的年代,顷刻间化为灰烬。不过,在今天沈阳市大东区的南部,有一条西起东顺城街、东至大什字街,长三百五十米、宽七米的街路,它在清代称为“白云寺胡同”“魁星楼胡同”,1957年时称为“小河沿路”,1989年被命名为“魁星楼路”,它保留了一点魁星楼的痕迹,以地名的存在珍藏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沈阳的魁星楼位于今天魁星楼路的旁边,沈阳大东区万泉河的北岸,是一座特殊的古刹。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后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光绪八年(1882年)三次重修,楼阁殿堂规模宏伟壮观。

魁星

整个寺庙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四百六十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在其东南侧有高约二十余米的魁星楼,为三层歇山式。底层呈正方形,青砖砌筑,四面为半网形拱门,门下有台阶,墙基顶上为花格式女墙,基层为空阁,内有楼梯可登二层;二层砖筑,四面有拱门,小于一层面阔,外有十二根立柱,柱上为斗拱、飞檐,内部有楼梯可登三层;三层为木结构,隔扇门,外有十二根立柱,柱头上为斗拱、檩枋,均施彩画,上为歇山顶灰瓦。内供檀香木雕刻的魁星像,其面目鬼怪狰狞,披头散发,左足向上后跷起,似魁字的大弯钩;右足独立如独占鳌头状,右手高举朱笔,左手端一方砚斗。造型是按照“魁星点状元”之说,臆造出这一魁星踢斗的形象。“魁星”又名“大魁夫子”“魁斗星君”“绿衣帝君”“大魁星君”等。“魁”字源于古人的“奎星崇拜”,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所谓“奎主文章”,称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古代,状元又称“魁甲”,解元称“魁解”。魁星信仰始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昔日为读书人于文昌帝君外崇信最甚的神。

明清时期盛行科举制度,一些文人每逢进京赶考前都要到魁星楼叩拜魁星,祈求保佑榜上题名。昔日,压倒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在高中二甲一名进士后,不仅参拜了辽阳的魁星阁,还特来盛京的魁星楼拜祭。另外在清代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盛京考中壬辰科一甲一名的麻状元,曾授宏文院修撰,也曾拜祭过魁星楼。民国时,少帅张学良偕夫人于凤至到魁星楼,特意为魁星楼送了于凤至的亲笔题匾“有求必应”。

魁星楼的前面筑有圆券门,门上有青砖门额,上刻“魁星楼”三个大字,“魁”字少一笔,意为去掉鬼气,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星”字中的“生”少一撇,暗喻人不要棱角分明,不能强与“天”斗,要顺应自然;“楼”字多一笔,意为读书要多用心,博学才能多才。左右立两根旗杆,寺院北面设有三角石柱架,悬挂铁钟一口。再北有大殿三楹。殿内正中塑文昌帝君像,其东塑观世音菩萨像,西塑张仙像。大殿西侧有正房六楹。

魁星楼占地高敞,当年楼上窗开四面,登楼远眺,南为鄂家坟、东为观音阁、北为万家灯火、西为凤凰楼,皆历历在目;近望万泉河、莲花湖亮丽风光尽收眼底。清末民初,小河沿被辟为沈城著名游览胜地,莲花争艳、游船如织、风光怡人,尤以西照晚霞、美景如幻,故“星阁晴霞”成为早年沈阳八景之一。

不过,据民间传说,努尔哈赤不怎么信魁星。说他初进沈阳城,从马背上下来,走进魁星楼,发现魁星神的左手拿着的两只箭,朝北的上面写着“不断亲”,朝南的写着“不封王”,他问大臣是什么意思。一位大臣说,这是魁星笔下定了全国的科举制和政法。是说沈阳以北举子考得中可封王位,沈阳中卫以南的举子考得好也不可封王,不许同满族人通婚!老罕王听到这儿,眉头皱成了疙瘩,抽出宝剑,一下子削掉了神像的左手,头也不回地下了魁星楼。

魁星神

不过,从此以后,从后金到清真的实行了“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

沈阳魁星楼在20世纪50年代尚存,可惜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拆毁了,使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少了一座历史见证的活化石。不久前,据媒体报道,沈阳魁星楼将易地重建,原汁原味地亮相沈城,并将有望再现“魁星阁高峙城东,夕照晚霞一望干里”这一美丽的历史景观。

七月初七还是主管天下文人士子考运的神仙魁星的诞辰。

魁星是道教文昌帝君之外另一位掌管文运的神仙,主宰文章之兴衰;其信仰兴于宋代,自此久盛不衰。古代的考生们将魁星图张贴在座右以助考运,几乎过去的每座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等建筑。

不同于文昌帝君的温文儒雅,魁星乃是一副赤发环眼、青面獠牙的狰狞面目,以应“魁”中的“鬼”字。他右手握有一管大毛笔,称为朱笔,意为被此笔点中姓名之人将金榜题名;左手持一只墨斗,“斗”有才高八斗之意,与右手的朱笔相照应,喻为“魁星点斗”;或者是将墨斗置于扬起后踢的左脚之上,称为“魁星踢斗”。魁星右脚金鸡独立、站在鳌头之上,意喻“独占鳌头”,左脚后翻向外踢出以呼应“魁”字右下的大弯勾。他的经典形象不仅是汉字象形智慧的完美发挥,也是古往今来的学子们“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魁星信仰在源头上即是古人的星宿崇拜的一种。星宿在中国古人的心中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其中北极星与北斗七星的地位尤为神圣。魁星原指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颗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和天权星的总称,或仅指第一颗星天枢星。考察“魁”字的本义,“魁”有着头领统帅、杰出超拔和体格的壮大等含义。其中,“头领统帅”的本义是与“魁星”在北斗七星中的星相位置相辅相成的。

唐宋时期及第的进士站于宫殿的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雕有龙和鳌图案的台阶上面,“独占鳌头”的状元自然是诸进士之首。唐宋时科举考试取得状元还叫作“魁大庭”或者“廷魁”、一省的状元叫“省魁”等等。所谓“在人为魁名,在天为魁象”,都是突出第一和超拔的意思。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朝廷对考中状元者“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作为褒奖,可知在宋代魁星的信仰已和天下士子的文章科举之事密不可分了;甚至在宋朝的文学作品、生活中,人们干脆以“魁星”一词来直接称呼万众瞩目的状元郎以及春风得意的及第学子们了。

古代也将“魁星”写作“奎星”,“魁星楼”和“奎星楼”两种名称并行不悖。在读音上,“魁”和“奎”同音,“奎星”为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对应的分野正是文圣孔夫子的故乡鲁国;两汉纬书《春秋·元命苞》中有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埶,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的记载,这样“奎主文章,仓颉效象”,奎星与文事、文运也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以魁星、奎星虽各有所指,在主宰文人士子的文运方面则是同一的。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七夕”保持了最早来源于星宿崇拜的传统,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古代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男人们想求取功名而在这一天举行“拜斗”仪式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满腹诗书,高中状元,官运亨通。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叫他魁星。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都会落第。

据说,魁星本来就长得十分丑陋,而且又长了满脸的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写的文章真是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就感到有些不悦。皇帝问道:“你那脸是怎么搞的?”魁星回答说:“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一听这话,觉得这人怪有趣,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魁星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魁星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魁星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禁不住说道:“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魁星为状元。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即北斗七星的前4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魁星才高八斗,也北斗星座。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魁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4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此3星除合称“魁星”外,也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魁星信仰盛行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初七为魁星诞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为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

在我国民间,一直都盛行着拜魁星的习俗。民间称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的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仪式在月光下举行,所以在闽东村庄的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即魁星,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要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在魁星像前。

参加拜魁星的人,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果干各一枚,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

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要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其中两枚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至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拜祭活动就此结束。

魁星点斗的意思是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其二为单脚立于鳌头上,正所谓“独占鳌头”。

传说魁星是个才子,曾连中三元却因貌丑惊吓了皇后被乱棍逐出皇宫,愤而跳入东海,玉皇深悯其人,赐朱笔一支,命其掌管人间科举文运。

还有一种说法是:魁星高中进士,在殿试之时,皇帝见他相貌如此丑陋,跛脚加麻子,就问他为什么脸上长了这么多斑点?魁星答道:“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他的脚为什么跛?魁星又答道:“独脚跳龙门。”

魁星的对答如流使皇帝龙颜大悦,高兴之下就点了魁星做了状元。于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供奉起“魁星爷”来,以便图个吉利,使自己也高中状元。大多数人愿意相信魁星点斗可使家人“试”途光明,仁泽易道在这方面可说是独占鳌头,倍享赞誉。

魁星是走在最前面的,戴着丑陋面罩,一手拿笔、一手拿书斗的。相传魁星本是状元,因生得丑陋,被皇上嫌弃落榜,第二年又考第一名,后皇上赐号“魁星”。装魁星的人,叫“古事头“队伍出发的时候,他走在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文财神”和“武财神”,再后是其他花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