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古代人不分家,舅舅和外公外婆是一家的,外公外婆年老,走路不便,便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而“照旧(舅)”的歇后语就是后人为了表达“按照以前的办法”,取“舅”的谐音创造的。 成语典故
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古代人不分家,舅舅和外公外婆是一家的,外公外婆年老,走路不便,便由舅舅提着灯笼送到外甥家。而“照旧(舅)”的歇后语就是后人为了表达“按照以前的办法”,取“舅”的谐音创造的。
成语典故: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在爱人的老家过的,意外的在他的老家竟然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不明白的问题。
爱人的老家在陕西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一片沧桑古老、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土地,有很多淳朴的传统风俗和民俗文化都是从这里发源的且保留至今。比如,每到过年,当舅舅的就要给自己的外甥、外甥女送灯笼,一直到他们满灯(第一个本命年即虚十三岁)。
按关中风俗,正月初一到初五为外甥给舅舅拜年的时间,正月初五到十五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时间。以往,舅舅给每个外甥要送一个灯笼、一把蜡,每逢正月十五,12岁以下的孩子要打上娘舅送的灯笼,以示来年心明眼亮,茁壮成长。而灯笼上一般都会印有“长命百岁”等祝福的话语。
记者的家乡临汾是没有这个风俗的,关中这个风俗吸引了记者的好奇,莫非,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个歇后语的严厉与此风俗有一定的关联?对此,记者询问了多位乡邻,有的说,是因为先有这句歇后语,而有的则说,灯笼是舅舅给外甥送的“眼睛”。但似乎总觉得不尽如人意。终于,村里的一位老者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他对此风俗的解释为,是先有习俗后有歇后语的,而习俗要追溯到我国农耕时代。
当时,由于自然、战争、医疗等因素,不少小孩会夭折,人们最基本的愿望是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送灯取“灯”的谐音“丁”,祝愿“人丁兴旺”。那时,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正月,如果女儿未生育,娘家人要送灯笼给女儿家,希望女儿能多子多孙。女儿生了孩子后,娘舅要一直给孩子送灯到12周岁,因为在古代12岁算已长成成年人,不易夭折。舅舅给外甥一般送莲花灯、麒麟灯、石榴灯、长命富贵灯,都表达了“人丁兴旺”的祝愿。而且灯笼要在元宵节烧掉,意味着红红火火,而且来年还要送新的,所以不能留旧的。随着灯技的发展,制作灯笼的材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灯笼用的是塑料、电子灯,灯笼都不烧掉,来年舅舅只送一副电池就好了。
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有着古老传统的民族节日。“春节”一词古今词义不同,秦汉时泛指立春后一般日期为春节,魏晋以后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纪年,以一月一日为新年,改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相沿至今。就现代含义而言,春节一词有两种概念,一为狭义的,即仅指阴历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间俗称“大年初一”;一为广义的,即泛指从“大年初一”到“破五”的“过年”习俗活动,历时五六日。天津民间习用的,不仅仅是广义的概念,而且从一进腊月就开始忙年,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工作。民间有句俗语:“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的活动实际上从腊八就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这样一个近40天的时间都是过年或从事与过年有关的活动。春节的概念比广义的更丰富、更长。
天津人喜爱热闹的性格特征,促使民间对过年活动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旧时,不仅有钱的富商大贾要过年,普通的贫民百姓也力争吃顿饺子来度过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规定春节放假3天。至今,民间仍然象过去一样,在过年的准备上不惜耗费精力和财力,务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备得丰富齐全,把过年的氛围营造得热烈红火。
忙年 首先是准备过年时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袜,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总得给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从入冬后就开始操持了,就是经济拮据之家,再迟也要在腊月初动手。
接着就是熬“腊八粥”、泡“腊八醋”,“腊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钱;三十合家欢乐坐一宿。”人们从一进腊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腊八以后,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年货就是节日生活吃用之物,不仅要求数量上丰富,质量上也要求从优。尽管有些日用品并不短缺,但购办齐全是为了图吉利、求顺当。如碟子碗筷之类的添置就是祝愿来年生活富足、添人进口、人丁兴旺。还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买东西。天津有句俗话:“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顶毡帽”。
街面上为人们过年预备的各类年货用品在腊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称“上全街”。在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上,年货摊一个挨一个,并在墙上贴满“年年在此”的红纸条,占好地界儿。卖年画、花炮、吊钱儿、窗花、灯笼、脸谱、石榴花、春联、空竹、金鱼的……鳞次栉比,到处是红红绿绿,喜气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酱菜园、香烛纸码儿店等生意也进入高潮。
腊月二十前后,大多数人家开始采买鱼、肉、蔬菜和干鲜果、糕点茶食等物。由于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腊月二十以后才能从店铺拿到年终的“馈送”,或是远行人带回积蓄钱,故置办年货较晚。因此,大部分店铺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这短短的20余天中,从掌柜的到伙计都要从早忙到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谦祥益、瑞蚨祥、元隆、敦庆隆等绸布庄;范永和、大春林、桂顺斋、四远香等糕点店;还有成仁纸码儿店、万兴锡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兴德茶庄等著名老字号都是终日顾客盈门,利市十倍。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间谓之“小年”。民间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视每家行善或作恶的神灵,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好坏情况,来回需要7天,所以这天各家都给灶王爷送行。这天晚间各家家长主持祭灶,供品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后两种供品为灶王坐骑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让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说话或不说话。还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门上,用来醉灶王,好让他见到玉皇大帝时醉醉昏昏,无话可说。叩祭毕,纸锞将随当年灶王神码儿焚化,是谓灶王上天述职,并燃放鞭炮欢送灶王爷上天。民间规定祭灶时妇女不得参与,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据说如果吃了就会口圈变黑。
扫房过水 腊月二十四民间例行扫房子,俗称“扫房子过水”。由于过年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之际,因此家家户户要将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也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四之前就择一晴暖的日子,进行大扫除,搬箱倒柜,扫掉四壁、墙角和顶棚上的尘土(俗称“遢灰”),擦净门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柜厨和各处的铜饰件儿,面板、菜板、锅盖、拍盖儿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尘不染,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转天就是腊月二十五人们要用白粉连纸糊窗户,留新气眼,有的还作卷帘。
备年饭 腊月二十六开始至二十八是人们准备年饭、年菜的时间。民间俗语有“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之说。家庭主妇们要把过年期间吃的鸡、鸭、鱼、肉、腊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肴一并做好,荤素尽有,装满家中的大盆小缸。腊月二十八,开始蒸馒头,一锅又一锅,而且在馒头上要点红点,以此祝愿家业兴旺。各种馅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个专门的房间里,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灯节。
贴倒▲ 腊月二十九贴倒▲(▲谐音“有”,意为天天都有,以此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祈盼)。这一天人们要把春联、福字、窗花、吊钱儿、黑腊光纸剪成的 肥猪拱门剪纸以及室内外的年画全贴上,连水缸、箱柜都要倒贴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联多为“忠厚传家 久,诗书继世长”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等,商号多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门上贴门童画。还有的人家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叠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上面散开,谓之“聚宝盆”,准备除夕夜踩岁(碎),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谚语祝愿家道兴旺。
大年三十 (小进的腊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这天,上午人们便都梳洗整齐,换上新衣裳。这时,由家长供上“增福财神”的神码儿、“全神大纸”的神码儿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码儿,但在晚间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许点饭香。中午饭是丰盛的菜肴和稻米饭,晚上是荤馅饺子,取“更新交子”之意。这种饺子的荤馅以猪肉为主,加鸡蛋、虾仁或蟹黄、海参、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须赶回家来吃这顿团圆饭,故民间也称这顿饺子为“团圆饺子”。
晚饭后,家家都要把涮洗完凡空着的锅和面盆等处都放上干咸鱼和硬皮糕点“福喜字”,以取多福多喜、吉庆有余之意。晚 9时后,家长盥手后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众人先男后女依次行礼,这时外姓妇女不能进入家门,名为“忌人”,同样自家女人也不得到人家串门。另有一种“妈妈例儿”: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的灯,不然会妨(轻音fang)死娘家人。除此还要给神佛、祖先上一碗供饭、年糕和水果。供饭是一碗米饭上面放红枣,插上红绢或红纸做的石榴花。供饭要等过了年才吃,据说,吃供饭全家有福。供年糕则象征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拜神祭祖后,各处灯烛不熄,香火不断,直到天明。夜12时为“全神下界”之时,各家要鸣放鞭炮,此时标志着旧岁已去,新年来临,合家晚辈向长辈贺岁叩头,长辈要给孩子们压岁钱,然后开始守岁。孩子们多穿戴新衣帽,女孩头上还带红绒绢花,三五成群打灯笼,唱儿歌,放鞭炮。家里有老年妇女,头上还要带红绢石榴花。除灯烛香火须留心照顾外,大人们一般要坚持“守岁”,玩牌、下棋、吃糖果。女人们则还要忙着包初一的素饺子。这种素饺子的馅有面筋、香干、鸡蛋、豆芽菜、粉皮等等。包完饺子后,用黄纸盖上,午夜时要吃点儿,待天将亮时还要煮一些上供,焚香叩拜,并在此时将供奉的全神神码儿焚化,俗称“发大纸”。据说是送全神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将新的灶王神码儿重新供在灶王龛内。此时家家放鞭炮(传说,最初燃放鞭炮是为驱逐恶鬼,而后成为人们祈福求顺的一种表达方式,谓之“崩走邪气”)。20世纪30年代的北门外竹竿巷、估衣街一带,各商号争奇斗胜,彩灯、烟花相映成趣。除夕之夜街头卖糖墩儿、糖果、糕干之类一夜不停,大年三十之夜民间还有许多禁忌,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特别忌“没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类语言。也不许扫地、倒水,怕把财气扫走、倒掉。若有瓷器之类的物品摔碎,则要马上说“碎碎(岁岁)平安”以此驱走不祥。
大年三十虽说是个喜庆的日子,但又是一个“关口”,因为讨债人惯例必在年前讨债,若负债人挨过这一天(一般正月十五内不讨债)就等于逃过一关,好有喘息还债的余地。因此,一般商号都要派人提着灯笼去催帐,天亮后仍不熄灯,继续催讨。有的欠债人无力偿还,则设法避而不见,直到天大亮后,街上行人渐多,由于已是大年初一,即使双方再见面,也不再提帐款之事,须等正月十五以后催要,所以民间有句俗话:“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祭紫姑 是女孩子们从事的祭祀活动。闺中女孩们用绸绢等布头儿裁制成小衣裤头形,并缝成特殊的“小布娃娃”,这就是自制的紫姑神像。大年三十这天,女孩们把紫姑神像供在厕所里或便桶上,俟到正月十五夜占卜吉凶,同时也叙叙自己悲苦衷情。紫姑,即坑三姑,民间俗称“马粪娘”。此系江淮旧俗传入天津,清中叶后在城区土著中失去传承。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里包的素饺子,目的是讨一年的素净。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乐,不外出活动,晚上早睡。后来,民间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习俗,以图吉利。旧时,天津城区多为平房,登高的地点主要有铃铛阁、鼓楼及玉皇阁等处,人们以登高来求吉利高升。到20世纪40年代后,民间才开始在大年初一邻里亲朋间互相拜年。以“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庆话互致问候。民间还有“过年过得好,没让老鼠咬”的问候打诨俗语。在平日里,就把说好话称之为“拜年话”。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敬财神 正月初二,民间为“敬财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后要敬财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红绳捆扎,贴有“真正大金条”纸条的柴禾掷到住户、店家院里或立在门前,表示“送财”(谐“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发财源。因旧时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担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还要给每家送一担水,在门前喊“进财进水来了!”于是,接财水的人家要热情接待水夫,一般当时都不给钱,须待初五后再算帐。此外,大多数人家在这天要请“全可人‘开市’”,全可人进屋后念吉利语,预祝一年遂愿。从此日起至灯节前后,亲戚朋友仍旧拜年,给小孩压岁钱。“开市”也标志着对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纪四五十年以后兴起在初二这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姑爷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长辈都已过世,出嫁的闺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团聚,权作回家。初二这天的饮食中午一般都是捞面,晚上备酒席款待姑爷们。
现今,民间有的家庭仍沿袭“敬财神”的习俗,只是送财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则成为定俗,并戏称“姑爷节”。
“合子”往家赚 正月初三,传统食俗是包合子,多为三鲜馅,而且要供财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间传承食俗曰“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合子也象征家族团圆美满,发达兴旺,因此除初三吃合子外,民间还讲究在初八、初九这两天吃合子,以取“合子加八越吃越发”、“合子加九越吃越有”的吉利。还有在正月十一吃合子,说是合子拐弯儿。
破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称“泼污”。民间有“送穷土”、“捏小人”的习俗。旧时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在五更天起床,起床后,揭开炕席,把炕底的尘土打扫得一干二净,然后用纸剪一个女人模样的剪影,称“穷娘娘”像,放在尘土上,用簸箕撮出,倒在街上,一边倒一边放鞭炮,以震跑穷气,震跑来寻住处的穷娘娘,民间称之为“送穷士”。
此外,在这天清晨,各家各户还要把过年时积存的脏东西扔掉,污水泼掉。这是因为“破五”这两个字与“泼污”相谐,人们过年时都穿新衣裳,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乱扔乱泼,恐会冲犯神灵,所以先把这几天的赃物积攒起来,俟初五一起泼出去。而今这一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人们一般在大年三十夜里不倒脏物脏水,初一时就可解除禁忌。
民间特别讲究的是“破五”捏小人习俗。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包饺子,驱邪秽,捏小人。家庭主妇在用刀剁菜馅或肉馅时,一边剁,口中要一边念叨“剁小人”,以宣泄对说坏话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饺子时,主妇们还要仔细地捏饺子皮,不露一点缝隙,惟恐煮饺子时发生破口现象。这种举动称“捏小人嘴”,意思是将说坏话的小人嘴捏严实,使其不再乱说,这是为自己和家人祈顺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至今仍然沿袭。
开市 正月初六(亦有的在正月初八),街上各门市商店开业,全体店员聚在门前燃放鞭炮,商店及住家要支付初一以来的各种零碎开销。
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民间俗称“灯节”。
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城厢内外,民宅铺户,通衢张灯结彩,燃放花炬。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之余,或品画工,或猜文虎。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多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了色彩。
食元宵 正月十五这天要吃汤元,津地土语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两种。糕点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馅品种多样,故称“什锦汤元”,制作时用畚箕摇制,煮熟后松软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馅后用手抟成,煮熟后略显硬实。
这一天,民间讲究在神像前或屋门荷叶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发面刺猬、老鼠驮元宝面食。摆供品多为家中年长者,讲究午前摆供的刺猬、老鼠头朝外,午后掉转头朝里,意谓把元宝驮回了家。晚饭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
舅送灯 正月十五,民间还有舅舅给外甥送灯的习俗。旧时,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以为外甥祈福,“外甥打灯笼——照舅(谐‘旧’)”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走百病 正月十五、十六两日,民间还有“走百病”的风俗。特别是正月十六,妇女不仅要回娘家,而且多结伴出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以行“走”除百病,民间认为在“走百病”时,必须越过3条河流,跨过3座桥,而且还要“摸钉”,方能求吉除疾。“摸钉”就是要用手触摸桥梁上的铁钉或是庙观门上的门钉。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妇女特别是未有身孕的妇女则必须诚心摸钉,以求子嗣,使其家业兴旺,有传宗接代之人。如今,民间仍非常隆重的过“灯节”,只是其中的一些习俗有所简化。
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俗称“大填仓”。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仓”,也叫“食食儿”。填仓节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到城市的节日。
打囤 大填仓是节日的正宗日子。旧时,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县农民都举行不同的民俗活动。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饭后,用石灰、粉笔或灰碳在院子当中画一个直径约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铜钱式的圆圈,钱孔四周分别写上“金银满囤”4字,有的在钱孔处写有“囤”字。朝着门外圆圈的下端,再画上一个梯子,然后圆圈当中处放上一包米,用砖头压上,谓之“粮囤”或“米囤”。同时,在住宅屋里的地当中,也照样画上一套,圆圈内放上洋钱,有的放铜子儿,包在剪纸吊钱儿里,用砖头压上,称作“钱囤”,上述这些活动统称“打囤填仓”。在翌日晨,将压在囤处的米包和钱包拿出,压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钱囤时包铜子儿所用的剪纸吊钱儿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节时贴过的废旧吊钱儿,多采用上有“大发财源”、“五谷丰登”等吉利语的吊钱儿,以寓吉祥。
蒸馒头 有的人家,在填仓节蒸馒头。蒸时先把揉成形的馒头放置笼屉内,再用手指在每个馒头顶上摁一个坑儿,这叫“天仓”。蒸熟馒头后,揭开笼屉盖,先看小坑(天仓)里是否有水,如水满满的,就象征今年年景好,是丰收年;如水不满,就是一般年景;如没有水,就预示着天要大旱,粮食欠缺,人们称这是“干仓”,一般要再蒸一笼屉馒头试一回,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食物及禁忌 此日,吃稻米饭,熬鱼汤,其意预卜丰年,粮食归仓。富有之家兼食清蒸咸快鱼(即压锅快鱼)。还有的人家喝杂面汤,吃饽饽头,象征五谷丰登。这些都是应民间吉语所言“大囤满来小囤流”。也有少数吃馒头的。大多数人家还吃一种民间小吃——豆馅油炸糕,以取个圆圆甜甜的吉利。
这天,家家须早早睡眠,夜间有响动也不得惊扰,说是“老鼠娶亲”。这天,妇女皆不可动针线。
如今,每逢填仓节,农村各家仍有这种民俗习惯,但已不那么规范。城市居民中的一些旧式家庭大多用春节用过的旧吊钱儿包一些硬币或整钱,置于炕被下。还有简单一些的只吃应节食物米饭和熬鱼汤。
二月二
天津民间流传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意指这一天是龙王露头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
引钱龙 旧时这一天,农家主妇们清晨起床,以鞋或扫帚击打炕沿,口中轻声念叨“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随着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门外奔河边,到河边后再折身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撒草灰、谷糠,有意弯弯曲曲地撒进院内,直撒到水缸边,再绕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钱龙”,示意引龙回家后,蛇蝎等百虫不敢出来伤人,且生活富足。接着蒸年糕,表示欢迎龙的到来,同时表示蒸死害虫,使其不再糟蹋庄稼。
画仓 二月初二这天下午,城郊农家要举行“画仓”仪式。这种画仓,由年长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场和庭院上。先撒仓顶,再撒仓肚,随后撒仓门。撒完后,命儿孙抓些五谷杂粮放置仓里,上面用纸再加砖或石板压严,以此示意仓粮完好,不受损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认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庙均有香火。
食物与禁忌 这天的应节食物是煎焖子、烙饼、炒鸡蛋和豆芽菜。焖子是一种凉粉,切成块油煎,再用麻酱、醋、蒜、香油等小料拌着食用。煎焖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虫。烙饼称为“龙鳞饼”,以示保护龙或坚固龙鳞,使龙鳞完整。吃豆芽菜,喻示万物生辉,日后生活美满。晚上还要做面条,叫“龙须面”,即有保护龙须不伤之意。汉民族有的人家煮猪头,以待龙醒后来临,给全家人带来幸福。这天忌妇女做针线活,以防针扎坏龙眼、扎伤龙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头头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乡仍沿袭龙抬头的旧俗,但大多数人家仅仅是吃应节饭食而已。此日剃头理发之风则日趋兴盛。
元宵节挑灯笼的习俗是由宫廷流传到民间的,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有关史籍记载,关于元宵节挂灯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灯礼佛”。太一神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其地位在五帝之上。
汉武帝非常相信神仙,当亳人谬忌建议祭祀太一神时,汉武帝欣然应诺。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东南建了一座太一坛,以祭祀太一神。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他又在甘泉宫修建了太一祠坛,并把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日晚。这晚以通宵达旦的灯火渲染热烈气氛,形式多样的灯笼把太一祠坛映照得既明亮又神秘。
汉武帝则率领文武百官连连跪拜,虔诚祈祷,以求太一神降福人间。宫廷每年如此大张旗鼓地祭祀,便在宫廷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惯例。这种惯例流传到民间,便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挂灯的习俗。
“燃灯礼佛”开始于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据《西域记》记载,正月十五,印度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认为此时是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宫廷和寺院燃灯礼佛。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逐渐开始在民间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卒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到处一片灯火辉煌。
而民间传说中点灯笼的来历则与史籍完全不同。传说在很久以前,世间的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天上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地被一位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要把人间的人畜和财物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提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如雷轰顶,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位老人想出了一个避难的办法。
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以来,天帝就以为天兵已经在人间放了火,也就不再追究了。”人们按照这位老人的主张去做,果然就平安无事了。如此这般,便逐渐形成了正月这三天挂灯的习俗。
祝福成人的娃娃富贵长久。
娘舅送灯,有很多讲究。女儿出嫁头一年,娘家要送四对八个灯,有莲花灯、宫灯、绸子灯、玻璃灯;娘家人送灯时,要先在婆家门口点一对大灯,挂在大门上。
婆家要郑重地接待送灯人,上午一定要吃顿喜面 ( 臊子面,当地传统的礼俗面食 ),下午吃一顿酒菜 ( 当地传统为一日二餐 ),以后每年送灯则只吃一顿喜面。
女儿有了娃娃之后,娘舅要给外甥娃娃送灯,一直送至娃娃十三(或十二)岁,最后一年要送一对贴有“长明富贵”字样的大灯,祝福成人的娃娃富贵长久。
具体习俗
娘舅送灯的习俗,不仅在西安和礼泉盛行,事实上,陕西的很多乡村都保存着这种古俗,而且讲究各不同。
比如有的地方送灯,头一年一定要送“大宫灯”,灯上必须有“长明富贵”四字,取光明吉祥之意。渭河两岸的乡村送灯时,还要送“鸡娃馍”面花。面花多为传统吉祥动物造型,比如蛤蟆、鸡、鱼、蛇等,这些动物形象实际上都是黄河流域原始图腾文化的遗存。
中元节,这个节日在民间有很多叫法,例如“七月半”“鬼节”等等,这是我国阴间最大的节日。每个地方中元节习俗都是不同的,下面大家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老北京文化中的中元节习俗吧。在北京有很特殊的方式在度过中元节这一天。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在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民俗。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祭祖老北京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亲五代,以示“慎忠追远”。清《北京岁华记》载:“中元节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岁时纪胜》也说:“中元祭扫,尤胜清明。绿树荫枝,青禾畅茂,蝉鸣鸟语,兴助人游。”
一般皇宫内还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民间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种形式,有的亲到坟地烧钱化纸,有的则在家以装有金银纸元宝的包裹当主位,用三碗水饺或其他果品为祭,上香行礼后将包裹在门外焚化。据明《帝京景物略》云:“上坟如清明时,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讫,辄于墓次掏促织。满袋则喜,秫竿肩之以归。”说明自元、明以来,中元上坟,带有秋季郊游的性质。初秋之时,扫墓连带全家秋游,无疑是孩童们的一次出旅,孩子们早把“鬼节”抛之脑后。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老北京的又一个传统灯节。
放河灯的历史悠久,明人刘若愚的《明宫史》载:“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灯。”西苑即说的前三海。放河灯亦做放荷灯,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超度亡人的一种习俗。
老北京的荷花灯都是用天然的荷叶插上点好的蜡烛做成荷花灯。那时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将其中心掏空,当中插上点好的蜡烛,将这些灯往河里一送,顺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队“水灯”,随波荡漾,烛光映星,相映成趣。当时北京的什刹海、北海、积水潭、泡子河、东直门外的二闸、御河、护城河等地,到处是一片如昼烛光,月下百姓云集,热闹非凡。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在河边放河灯超度亡人的镜头,真实再现了老北京中元节的风俗。
莲花灯则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悬挂花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民国时期,七月十五这天点莲花灯也是必需的习俗。四合院、大杂院里的孩子,都人手一只莲花灯。市面上的各类集市——东安市场、隆福寺、崇文门花市、天桥、什刹海荷花市场等,从七夕节后即有专门的铺面开始售卖莲花灯,其灯皆是用彩纸莲花瓣组成的各式花篮或鹤、鹭等飞禽动物,任人选购。普通街市上及串胡同的小贩卖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叶灯了。这些灯外形与河灯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线绳罢了。一些穷孩子还有用大棵香蒿子缚上香头,或用莲蓬插上香头代替莲花灯的。更为别致的是,茄子插香头而燃之,谓“茄子灯”;西瓜瓢内插蜡燃之,谓“西瓜灯”。
老北京中元节习俗:送羊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背景信息:
- "舅舅"是指父亲的兄弟,也就是孩子的伯父。
- "侄子"是指舅舅的儿子,也就是问话者的表弟。
- "灯爷爷"和"奶奶"可能指的是某个传统节日的角色,比如春节的门神或元宵节的灯笼人物。
根据这些信息,如果是在传统节日期间,舅舅送给侄子灯笼、门神等传统装饰品,这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习俗,旨在祈求家庭的幸福和平安。此外,对于年幼的侄子,舅舅有可能会给他们一些红包作为压岁钱,以示关爱和祝福。
至于"灯爷爷"和"奶奶"给红包的问题,则需要更多的背景信息才能判断。如果他们是家庭长辈,比如孩子的外公外婆,那么给红包也是一种表示关爱和祝福的方式。如果他们只是参与某个节日活动或传统习俗的角色,他们通常不会给红包,而是扮演某种象征意义的角色,比如守护家庭的灯笼人物。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