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女童手腕长橡皮筋 网友直呼父母疏忽不负责

孩子 0 32

4岁女童手腕长橡皮筋 网友直呼父母疏忽不负责,第1张

4岁女童手腕长橡皮筋 网友直呼父母疏忽不负责
导读: 一根小小的橡皮筋,长进了4岁零4个月龙龙(化名)的手腕里。直到娃娃最近手术,这根皮筋才被娃娃的父母发现。现在,这根皮筋已影响到龙龙的手腕骨骼,左手主动伸直都很困难。而对于为何4年都没发现娃娃手腕上的橡皮筋,龙龙的父母称,娃娃3岁就开始自己

一根小小的橡皮筋,长进了4岁零4个月龙龙(化名)的手腕里。直到娃娃最近手术,这根皮筋才被娃娃的父母发现。现在,这根皮筋已影响到龙龙的手腕骨骼,左手主动伸直都很困难。而对于为何4年都没发现娃娃手腕上的橡皮筋,龙龙的父母称,娃娃3岁就开始自己洗澡穿衣,他们疏忽了。昨日上午,通过手术,龙龙手腕里的这根橡皮筋被取出。

4岁零4个月的龙龙躺在病床上,左手臂缠着厚厚的绷带。孩子1岁时,母亲吕女士给他买了一个银手镯,希望能保儿子平安。吕女士回忆,龙龙戴上手镯后一直没有异样,直到去年12月,孩子爷爷发现,娃娃左手的银手镯有点紧,于是取了下来,结果孩子左手手腕出现了一道环状的印子。“挺深的,摸起来很硬。”吕女士说,孩子爷爷觉得是手镯太紧弄的,于是找了些消炎药给娃娃吃。但半个月后,娃娃左手开始红肿。在当地看了五六次医生,无论打针、吃药,还是中医、西医都试了一遍,红肿始终消不下去。4月18日,家人带着娃娃来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刚开始一直认为是银手镯压迫引起的环状瘢痕伴随感染。”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骨科副主任医师符松说道,询问家长病史后得知,娃娃出生后左手手腕一直没有这道瘢痕,但这个位置曾经戴过银手镯。“手腕部有环状瘢痕,随着娃娃的成长,瘢痕不同步发育,会造成远端肢体发育障碍,所以这种瘢痕需要切除。”符松说,首先应把炎症控制住,等待瘢痕急性期过去,大概三个月后再进行切除手术。

做手术时大吃一惊:

一条橡皮筋长在肉里

6月8日,龙龙一家又来到医院,这次龙龙手腕的情况更严重了:手腕内侧长了一个大包,里面还有脓。医生赶紧组织引流手术,切开之后,大家都惊呆了:手腕里面竟然有一根橡皮筋长在了肉里。“这根橡皮筋的粗细,1岁后可能戴不上,很可能是生下来后不久戴上去的。”

符松表示,根据X光显示,龙龙的手腕骨骼也受到影响,左手主动伸直困难,以后是否影响骨骼发育还需观察。皮筋不是一下就把皮肤勒破,可能是一部分先把皮肤勒破,后来表皮长好后,皮筋便陷入皮下。小孩一般比较胖,皮肤有褶皱,很多家长可能就疏忽了。“如果这次没有取出皮筋,严重的话可导致截肢。”符松说,这种异物长到皮下,他还是第一次遇到。

为何近4年都没发现

娃娃自己洗澡穿衣,父母疏忽了

昨日手术结束,龙龙清醒后才对妈妈说,皮筋是自己戴上去的。“一直以为是镯子小了箍的,哪晓得是一根皮筋。”父亲何先生说。为何这根皮筋在娃娃手上4年都没被父母发现对此,何先生说,龙龙一出生就跟着爷爷奶奶在资阳生活,自己和妻子在成都打工,每年只有过年时一家人才能团聚。吕女士说了另外一个原因:“娃娃3岁开始就自己洗澡穿衣,家人一直没有发现有异样。”

跳皮筋这样的一个活动,其实只是我们成年人觉得已经失常了,当然在现在城市里面基本上见不到这样的事情了,只能够在一些农村的学校里面见到,本身以前在城市里面的时候建的就非常的少,再加上现在城市里面的孩子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些喜欢的事。农村的孩子条件稍微比较差一点,所以他们放学之后其实是有很多的时间的,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趣班,如果家里面不需要他们帮忙的话,他们可以放肆的去玩耍。

反正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不管是放学还是放暑假,或者是课间十分钟的时候,一定会拿出橡皮筋或者是毽子出去玩一玩,跳一跳。那样的童年时光真的是非常的美好时光飞逝,这么多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好像已经很久没有看到别人跳皮筋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一项技能早就已经失传了,我觉得并没有失传,只是我们关注度比较少了,毕竟现在很多人的精力都是放在手机上面的。

我倒是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它能够让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能够让我们运动身体,不要一味的学习或者是一味的沉迷于手机游戏,现在的小孩子除了上课之外,他其实真的没有太多的爱好了,他们全身心的都是扑在手机上面的,喜欢打游戏,喜欢刷视频,喜欢聊天。实际上这样的童年真的是非常的枯燥,非常的没有意思。孩子就应该要释放自己的天性,好好的去玩耍,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们跳一下皮筋,踢一下毽子,打一下羽毛球,真的是非常的快乐,也能够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一下放松。

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对于孩子来说,一支铅笔、钢笔、剪刀等都可以成为孩子手中的玩具。但是这些利器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在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家长必须要加强孩子安全教育,必须要提醒孩子不要玩危险的物品,以免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女童眼球被橡皮筋弹破裂

近日,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青海8岁女童。该女童和同学玩耍的时候,被橡皮筋弹中了眼睛,导致眼球破裂,几乎失明。在这紧急关头,西安市第一西院专家马上进行会诊,为该名女童开通绿色通道紧急实施手术。医生给孩子做了一个角膜裂伤的清创缝合,由于得到及时的救治,该名女童视力在术后的第2天已经达到了06。所幸该名女童经过治疗,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橡皮筋存在安全隐患

橡皮筋在生活当中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妙用,但是橡皮筋很容易对儿童造成危险。如果长时间用橡皮筋为孩子包扎伤口没有松绑,很有可能导致孩子手指关节软组织坏死,严重的还有截肢的风险。有些家长还专门找一些橡皮筋扎住孩子的棉裤,以防棉裤掉下来着凉,但是橡皮筋很容易将孩子双髋勒出血。橡皮筋导致的环扎伤不仅在小婴儿身上常见,对于学龄儿童也是非常的危险。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就很容易使得孩子的皮肤出现破溃、渗液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全身感染。

我们要正确使用橡皮筋,一般除了扎头发以外,身体其他部位千万都别绑着,预防环扎过紧导致扎伤。在平时生活当中也要提醒孩子不能随意拿橡皮筋来玩,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儿子一周岁的时候,爷爷送他一个电动警车玩具。小警车会跑、有音乐,儿子喜欢的不得了。有一次,儿子二爷爷带他孙子去家里玩,孩子临走的时候撒泼打滚要把小警车带走。最后,爷爷做主把小警车送给他了。

等到下午,儿子去爷爷家发现他的小警车不见后,伤心了好久。后来又发生了几次类似的事情后,我意识到这对儿子的伤害很大就告诉爷爷奶奶: 孩子的东西就是孩子的,不要随便送人

在有些家庭里,家长习惯性的把孩子的东西当成自己的私有品,在别人的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为了所谓的面子,强行让孩子去和别人分享他的玩具,或者是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自己做主把孩子的玩具送人。如果孩子不愿意,就给孩子贴上一个“自私”、“小气”的负面标签。

为了给拥有“自私”、“小气”想法的孩子正名,日本童书作家吉竹伸介在《我的橡皮筋,不给你》这本书绘本中, 以一个普通小女孩的视角向我们发出了:“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属于我自己的东西”的心声。或许在大人看来“橡皮筋”不值钱且普通,但在小女孩看来,“它不属于其他任何人,是只为我一个人而存在的橡皮筋!”

今天我就从绘本创作者与绘本特点、儿童教育以及绘本讲解这三个角度来谈谈《我的橡皮筋,不给你》所传达的“物权意识”这个问题。

1、中年出道的绘本界顶流——吉竹伸介

前几年,日本绘本界出现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以40岁“高龄”出版了第一部绘本作品《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这本绘本一经出版就备受好评,获得了 3000 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 绘本书店大奖”第一名、12 万日本小学生评选的“我喜欢的童书”总决选第三名、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

随后几年,吉竹伸介又出版了十几本绘本作品,像《脱不下来啦》、《有理由》、《爷爷的天堂笔记本》、《后来呢后来怎么了》等等,本本都广受好评。作品长期位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总销量超过 100 万册。绘本还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等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2、谁说小事不足道,从平凡小事中梳理大人忽略的孩子的想法

据说吉竹伸介小时候是一个怕生、内心的小男孩,这种性格特质让他比其他人更敏感也更擅长从家庭小事中观察、梳理孩子的内心想法。

绘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就是以一个小男孩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放着一个苹果,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这不是苹果。”开始展开的奇思妙想……

绘本《脱不下来啦》是以洗澡时,“我”脱不下来衣服这种贴近孩子生活经验的小事入手,展开的漫无边际的现象……

绘本《我的橡皮筋,不给你》则是以一条偶然被发现的橡皮筋作为故事展开,以此来谈论孩子的物权意识问题。

…………

看过吉竹伸介大部分绘本作品后,你会发现, 作为一名男性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感情真的很细腻,他很擅长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孩子的心理去解读这个世界,用孩子日常生活的经验来拉近孩子与绘本的距离,让孩子明白他们那些在家长看来“不礼貌”的行为能被别的大人理解。而理解则代表认同,被认同感包围的孩子安全感也会更强。

3、脑洞大开的日常故事,充满孩子气的畅想

脑洞大开的日常故事是吉竹伸介绘本的另一个特点。在绘本《我的橡皮筋,不给你》中小女孩拥有属于自己的橡皮筋后就脑洞大开:

在吉竹伸介的绘本中,小女孩的脑洞虽然开的很大,但这些奇思妙想全都是来自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只不过是把生活化的经历通过幻想变得有趣起来而已。这种以熟悉事物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对生活中事物的理解,还能让孩子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1、“我一直一直想要一件只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儿童物权意识敏感期到来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在阐释儿童的敏感期时提高,成人习惯于分享事物,儿童则不愿意;成人习惯于贡献玩具,儿童则要看情绪、看对象。

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喜欢的玩具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说明孩子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了。在这个阶段孩子很喜欢说:“我的,这是我的!不给!”

现实是,遇到自家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而别家孩子撒泼打滚时,家长大多会面子挂不住,和自己孩子商量把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被孩子拒绝后,会给孩子贴上“小气”的标签,有时家长还会强行把玩具抢过来给其他小朋友玩。

在这种人际交往中,我们大人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强行让孩子按自己的意识来,到最后往往是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给孩子留下不好的童年阴影。但是在《我的橡皮筋,不给你》中,吉竹伸介则完全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

从吉竹伸介的文字和插图中,我们不难察觉中,小女孩想要一件真正属于自己东西的强烈愿望,而吉竹伸介所列举的三件模糊物权的小事又是平时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别人用过的、强行分享的、借玩的。

不管是哪种,对于孩子来说物权都是模糊的,孩子从心底没有对物品的决定权,换句话说孩子在对待物品的处理上没有安全感,对他们来说这件东西表面上属于自己,但实际上自己并没有决策权。

物权意识作为自我建构的一部分,在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时,才会依靠对物品所有权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如果家长每次就让孩子学会分享,把玩具让给别人,那孩子在心里就会觉得,不仅别的小朋友,连父母也会抢走自己的玩具。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孩子就会更害怕失去,也会变得更渴望占有。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权意识是发展出安全感很重要的部分。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决定权,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选择拒绝。不管是哪种选择都要尊重孩子,只有当孩子感觉到尊重并且安全时,孩子还乐于分享。

2、“妈妈!妈妈!这个回形针给我吧!”——契合低龄儿童兴趣多变的发展特点

在《我的橡皮筋,不给你》的最后,有一个神来之笔,在小女孩和她的橡皮筋度过了一段奇思妙想之旅后,橡皮筋断了,而小女孩并没有沉浸在伤心中,反而是去寻找另一个只属于她的“宝贝”。在最后的插图上小女孩带着她的新进宝贝——回形针,很开心的在玩乐。

明明那么喜欢一件东西,但是有一天说不喜欢就不喜欢了。这在大人看来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低龄儿童来说却很正常的。 在超市哭喊着要买的玩具,回家玩两天就不喜欢了;自己不喜欢玩的玩具,别人拿起来玩,又去抢过来玩等等不稳定兴趣的现象,又被称为“偶然性兴趣”。

孩子年龄越小,兴趣多变的现象就会越明显。因为低幼龄孩子在心理上注意力容易转移并且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所以他们在坚持、忍受枯燥的自控能力上还很弱。

正是由于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吉竹伸介才创作出了真正贴近孩子生活的绘本,而这除了让孩子感觉被理解外,还用浅显的故事让家长去了解孩子的多变的内心世界—突然很喜欢以及突然不喜欢都是正常的现象,既不是孩子任性,也不是孩子无理取闹。

绘本《我的橡皮筋,不给你》用一条橡皮筋以浅显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物权意识的问题,在这本绘本中,我们不仅要向孩子讲述其中的故事,更要向其传递深层的意义,物权意识、想象力就是解析这本绘本的关键词。

1、角色扮演: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不能抢

从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而构建自我最重要的部分是物权意识。通过对物品区分“你的”、“我的”来区分自己和这个世界。

随着物权意识的萌芽的,孩子的攻击性也开始增强。两个孩子一起玩玩具,玩的高兴了就要把别人的玩具占为己有;一个孩子看着另一个孩子的玩具好,就要抢过来。不管是哪个,孩子打架都在所难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不能强行让孩子学习分享,也不能去说孩子小气、自私。最合适的做法是承认孩子对玩具的决定权,你可以分享,也可以拒绝。

如果你是主人可以告诉小朋友“这个玩具是XX最喜欢的,你想玩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行。”还有就是作为客人,要告诉孩子玩别人的玩具要经过主人同意才行,不能抢。另外不管是去谁家玩都戴上一个自己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书,如果可以两个孩子可以交换玩,如果不行也可以个人玩个人的玩具。

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 游戏 ,在 游戏 中让孩子找到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2、幻想 游戏 :在想象的世界中放飞孩子的思绪

在《我的橡皮筋,不给你》中,小女孩用橡皮筋打造了一系列橡皮筋的用法,捆情书、当耳环、当秋千、当飞机、拯救地球…………

家长在给孩子读这本绘本的时候,也可以借小女孩的奇思妙想给孩子出类似的问题:你的小火车除了拉货物,还能做什么呢?你有什么宝贝呢?你的宝贝可以用来做什么?等等,用一个个问题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平时常见的事物赋予新的生命力,和孩子一起来一场奇思妙想的幻想之旅。

吉竹伸介的《我的橡皮筋,不给你》,以全新独特的儿童视角去谈物权意识这个问题,不管是“每个人都想要只属于自己的宝贝”,还是小女孩以橡皮筋的用途展开的奇思妙想都是都是在谈物权这个问题,而“只属于”的关键在于,我们对物品有决定权。

表面看这是个讨论物权意识问题的绘本,但往深处想这或许也是一个讨论人生决定权的绘本。在孩子自我意识的构建期,在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希望家长都能放下所谓的面子,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玩具是孩子的,人生也是孩子的。父母“自私”一点,孩子的选择权就能多很多。

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遵循以身作则、循序渐进、从小培养的原则。这一次深圳四岁的女孩险些因为皮筋导致需要截指,大概经过我了解了一下,就是因为玩耍的时候将皮筋套在了手指上,然后睡着了,长时间的阻碍血液流通导致情况十分危急,还好家长尽快送往医院。这次的事件是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我觉得这件事不应该只引起现阶段带娃的家长们的注意,还应当引起全社会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的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总能听到各种关于熊孩子的报道,让我越来越觉得是不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变淘气了。其实孩子只是一张白纸,更需要的家长的引导和帮助。我认为安全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们的共同努力。首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们要以身作则,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要给孩子们传递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讯号,给他们做示范,如果家长们平常都是不注意这些细节,那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做好呢。

其次我认为一个习惯的培养以及一种观念的建立,是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所以家长们不要着急,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最开始的要求不能太高,要从小事做起,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不断强化。最后呢我认为,安全教育一定要从小开始,孩子的性格是从小时候就确立的,所以我们要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就建立良好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价值观,有一些孩子教育的失败,其实就是因为小时候的教育缺失或者出现了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家长,开始带娃,我们也看到了90后的潜力,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要让类似悲剧重演。

现在的小孩如果有了时间和机会还是会学会跳皮筋这个娱乐活动的!

以前闲暇时间因为年代环境不同 孩子的玩具比较少,学习压力也小 所以孩子节假日或者放学了下课了都会跳皮筋玩耍

现在是孩子压力大,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玩耍 节假日辅导班特长班,要么就呆在家里玩手机,家长也不放心小孩结伴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