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晚上幼儿园是好是坏

孩子 0 35

孩子说话晚上幼儿园是好是坏,第1张

孩子说话晚上幼儿园是好是坏
导读:面临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内心是焦虑的,特别是家长面临早起、早读、起跑线和各种私立幼儿园的推广营销,在国家规定三周岁上幼儿园的指导下,两周岁,两周岁半就送到幼儿园的大有人在。当初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彼此起伏的嚎啕大哭的孩子,那声音是多么

面临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内心是焦虑的,特别是家长面临早起、早读、起跑线和各种私立幼儿园的推广营销,在国家规定三周岁上幼儿园的指导下,两周岁,两周岁半就送到幼儿园的大有人在。当初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彼此起伏的嚎啕大哭的孩子,那声音是多么的凄凉,但是,狠心的父母,还一边安慰,一边在幼儿园老师赶人的节奏下不舍得离开。何必呢?

让孩子晚一年上幼儿园是害还是爱?

从编主带孩子的经验来看,特别是现在回顾来看。全在家长,全是家长的心态在作祟,早上幼儿园实在是对孩子有害,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两至三周岁的孩子怎么教育引导,家长心里有数吗?

看看我们面对的环境,孩子可能是家长的爷爷奶奶带,要上幼儿园了,终于解放了一大半有木有?家长太忙,根本没有时间管;我们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不是改进的经验,反而成了孩子也可以这样放养成人,有木有?所以,大多数家长是没有教养的经验的,有木有?教养:教育和养成,我们大多在养成的事情,教育是学校的专业事情,有木有?

家校共育

两至三周岁的孩子教育引导,家长要如何做呢?以编主的经验,当然也看了很多国家或者是网上的育儿经验,最后发现其实管用的不多,但是,最后发现一个特别有用的经验:因材施教。这还真是血泪经验。其实家长面对各种外在的引诱,会给很多孩子并不了解和不会了解的东西,但是,孩子真正能够接受或者当时能理解的还真不多。所以要说教育引导,最好的办法还是因材施教,具体就是: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djust(调整),非常有名的质量环,被我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面:

制定好孩子的教育引导计划,比如生活习惯教育、亲子阅读计划、健康锻炼、动手能力教育等;然后试试行动起来;检查检查孩子一段时间的成果?最后改进和提高?很简单的办法吧!

二、孩子早上幼儿园是为了谁好?

这个问题家长都会回答,当然是为了孩子,但是,那些早送孩子到幼儿园的家长,能不能大声的再自问三遍自己这个问题?

幼儿园发生各种的事故和对待孩子的惨事,咱就不赘述了,姑且算作意外。但是,在孩子心智成熟,三周岁可以上幼儿园以外的那些早送的家长,如果真的发生意外,源头还是在家长吧!别躲了,就是我们自己。

孩子太小早早离开妈妈送去幼儿园,孩子会有恐惧感,虽然有很多小朋友陪伴,也有老师照顾着,但这种照顾跟妈妈没法比,不是说老师不好,是老师面对那么多小孩子,是无法无微不至的。

三、你真的了解孩子的智力、身体和在幼儿园面临的环境吗?

孩子早早地去幼儿园是为了学习什么?其实什么也学不来,就算学习一点点东西,到上小学的时候也都忘掉了。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学什么都是潜意识地记忆,也是机械记忆。

没有!如果无人带娃,那不送没得办法,如有人带娃,不送。孩子本身就小,抵抗力低下,身体摧毁,拿什么都无法补救!孩子幼年本身就是先长身体再谈学习经历!

随着季节的变换,天气转冷,很多孩子在早晨不愿起床,造成孩子入园迟到或者是不入园的现象逐渐增多‼

对于天冷孩子就不送孩子去幼儿园,我觉得危害有以下几点:

首先,不利于孩子养成正确的时间观念,时间久了,孩子将会没有正确的时间概念且在生活上会比较随意,变得拖拉、懒惰‼

其次,不利于孩子的身体 健康 。因为一个班级是一个团体,每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要赶上班级所开展的活动,天冷就不去幼儿园,这样长此以往孩子的团体意识就会受到影响,造成不合群‼

最后,不利于孩子养成坚毅的品质,天冷后每当孩子起床哭闹或撒娇,家长就会妥协不要让孩子上学,觉得幼儿园可上可不上,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遇到困难就可以逃避‼

所以说天冷不是孩子不上学的理由,值得引起家长的重视

任何一个家庭,小宝宝的降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姥姥姥爷有事情做了,爸爸妈妈也都放心了,所以一个孩子对于家庭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受宠爱,甚至一些家长已经让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教育是人生的大事,差不多在合适的时间吗,父母都会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进行教育。

A"合适的时间"因人而异,很多奶奶比较宠爱的孙子,父母一提到上学,就去和奶奶哭诉,不愿意离开这个倍感温暖的家庭。奶奶也是比较传统的思想,认为孩子晚去几年没什么大碍。毕竟那一辈的小孩,仅仅上了一个大班,哪像现在这样繁琐。不知道你的家里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婆媳因为孙子入园年龄产生争执。

宝妈明姐就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已经5岁了,别的孩子已经上了小班、中班了,自己孩子还是没有进入幼儿园。这可急坏了她,丈夫不管这些事,自己又上班,孩子由奶奶照看。可是每次提到去幼儿园,儿子就显得特别委屈。找到奶奶哭诉,看着心疼,奶奶就同意不去了。但是,再这样下去,宝宝真的还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吗?

那么,到底最合适的入园年龄是什么时候呢?明姐的担忧正确吗?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于幼儿来说,最好是在3岁之后,6岁之前进入幼儿园学习,最晚不能超过6岁。在3—6岁之间,孩子都可以在父母选择的时间进行入园教育。这是为什么呢?

在孩子三岁之前,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比如身体的发育,心理的变化。或许你的宝宝还不会说出自己想干什么,到了幼儿园想上厕所不会表达。而等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已经对这个环境不陌生了,应该尝试接触除亲戚之外的人。不仅可以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还能让孩子变得更独立。

等到孩子6岁的时候,可能已经对周围的人有很大的依赖,完全没有办法适应新环境。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想着依靠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交流障碍。虽然之后会有一些调整,但孩子始终比较依赖别人。所以,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进入幼儿园,对于宝宝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家兰姆的研究中发现:原来年龄越小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压力越大。这是因为,刚进入到幼儿园的孩子,体内的激素是还没有上幼儿园孩子的二倍。所以说,如果过早地给孩子送到幼儿园里,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快速成长、学会独立、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原来这都是家长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要知道,过早地给孩子送到幼儿园,离开父母的身边,会让他们在困难情况下,无人帮助,不仅没有让他们学会独立,反而让他们学会了孤独。最终,幼儿园的生活甚至会成为孩子的噩梦,甚至不敢去回想。相比早上幼儿园来说,晚上幼儿园反而会对孩子更好一些。

曾有一家幼儿园园长给出过建议:晚上幼儿园是给男孩最好的礼物。这句话不光是幼儿园园长说过,就连明星霍思燕也说过,正因为如此,嗯哼4岁之前就没有被送去幼儿园。许多家长都不太明白,为什么让孩子晚上幼儿园反而比早上幼儿园更好呢?其实,让孩子晚上幼儿园他们学会的东西会更多,他们会更加懂得如何去分享、如何去表达,甚至还会慢慢喜欢上幼儿园。

别看孩子仅是晚上了一年,但是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会有不小的差距。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就曾讲述过儿童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并非像大人们想象的天真无邪,其实是一个等级分明的世界。

比如,大孩子的地位就要比小孩子的高,如果父母细心观察便可发现,孩子永远都是喜欢跟比自己大的孩子在一起玩,可是大孩子却不喜欢跟小孩子在一起玩。

就连斯坦福大学研究机构的托马斯教授都曾表示,孩子晚一年上幼儿园,不仅对会他们的成长有帮助,还会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到了学龄期就就可以送到幼儿园去了,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概念就是“托儿所”。白天可以帮忙照看孩子的地方,如果孩子今天身体不舒服,家里有聚会就和幼儿园请假。

有的孩子一开始上幼儿园不适应,每天早晨都上演着生离死别的戏码,从孩子一睁眼就对爸爸妈妈说“今天我不去幼儿园”。

有时候哭闹的厉害,爸妈也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只能妥协,让孩子在家歇一天。

当听说班里其他小朋友得了流感,自己家孩子明明还没有症状,可为了避免得病,又有了请假的理由。

总之就是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各种“花式请假”理由层出不穷,身为幼儿园老师说他们也很无奈,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家长说不来,还都有理由,老师们也不能强行让孩子来幼儿园。

幼儿园就只是看孩子的地方吗?老实说,其实能交给孩子很多,不连续上幼儿园对孩子带来的影响也远比想象的要严重。

幼儿园不是托儿所,能教会孩子很多东西

家长明白孩子上学的重要性,但是却总是忽略幼儿园的教育其实也很重要。

教育专家说:虽然幼儿园不会教授孩子比较深刻的知识,但却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会课程,幼儿阶段是孩子建立人格和社会属性的重要时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

正是因为孩子很多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所以需要去幼儿园接受不同环境的刺激,在经历了集体活动之后,他们的社会属性会更加健全。

无论多么严厉的家长,对孩子始终会有宠爱的成分在里面。客观接受习惯培养,还是要靠幼儿园来补足。

孩子没有经过充分的幼儿园教育训练,到了小学初期会更难过渡,家长可以通过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情况,来更清楚的认识到孩子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现实他们集体生活中的个性,学习能力等等。

有的孩子在家里和在外面表现完全就是两个人,通过幼儿园的活动就能够看出来,家长想要全面了解孩子,靠的就是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在上了幼儿园之后,自理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因为家长不在身边,孩子要通过适应集体活动来锻炼自己应付一切的能力,通过独立活动,孩子知道了自己动手的重要性,吃饭,上厕所等等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小朋友就不会什么事都想着依赖家长。

在幼儿园的生活还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毕竟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在一起就要交流,这也是孩子第一次体会到从陌生人慢慢变成熟悉的人的过程,更难得的是不需要家长作为媒介,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就会渐渐懂得如何与他人分享,如何帮助别人,人格发展趋于完整。

如今的幼儿园“去小学化”,所以不会教导孩子很复杂的学习知识,但是基本的教学内容还是有的,孩子可以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对“学习”有基本的概念,这样到了小学就不会不适应课堂。在幼儿园孩子还能够学会尊敬老师,遵守秩序等等一些基本的学校礼节,在幼儿园的生活都是经过老师精心安排的。孩子既可以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不比妈妈全职在家里带孩子要差。

对于小孩子来说,学龄前接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时期他们的大脑处于高速发展中,孩子的智力,想象力,思考能力等等都需要接受正规的锻炼。

只是在家里,被爷爷奶奶照看,不仅容易养成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还容易耽误发掘孩子天分的可能。不要认为孩子年纪小就没有必要接受教育,其实这个时期才是立规矩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幼儿园能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切是家庭教育不能达到的。

总给孩子请假的危害

“老师今天孩子身体不舒服”

“我们要旅游两天”

“最近流感比较严重,先不去幼儿园了”

“家里有点事情,孩子得参与”

这些都是家长常用的请假理由,本来一个星期就上五天幼儿园,家长硬是给改成了“上三休四”,面对哭闹的孩子总是心软,三天两头的给孩子请假,不要认为孩子少去两天没有什么影响,听听教育专家是怎么说的。

1 学习失去连贯性

幼儿园的课程本来就是寓教于乐的,学习性质并不是很强,但是很多课程需要今天教授,明天检查。如果孩子请假的话,就失去了学习的连贯性。学习成果没有得到检验和复习,相当于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比如说今天老师教的是345,明天教678等到孩子再上幼儿园就开始学1011了,“缺席”了一天就耽误一天,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跟上大家脚步的机会。

能力和习惯的培养都有连续过程的,少一天可能不明显,但是少很多天问题就大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学会什么事坚持,反而学会了什么叫逃避,没有完成老师的要求就可以用请假来逃避学习,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样孩子在上了学之后也不会坚持学习多久的。

2 不利于身体发育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中活动量是很大的,学校安排的课程有一半以上需要孩子配合进行身体活动。如果孩子身体差的话,更应该让他们多去幼儿园活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孩子生病,提高抵抗力。请假的孩子虽然白天也有可能去外面玩,但是活动的内容就不如在幼儿园丰富。

而且幼儿园里面都是同龄的小朋友,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和小伙伴交流,玩的也更开心。即使家里有二孩但是年龄差距也摆在那里,孩子不会玩的更开心。

除非是很严重的流行疾病,由于害怕普通的感冒而呆在家里,反而不利于孩子增强抵抗力。

这个年龄的孩子每天需要的活动量是很大的,在幼儿园足以让他们发泄过于旺盛的精力,活动不够充分,孩子或出现食欲不佳,睡眠不踏实的情况,更不利于健康的身体发育。

3 加重分离焦虑

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和父母分离而不上幼儿园的话,就更不能纵容他们了,一次的妥协换来的就是后面无数次的请假。

孩子从家庭过渡到社会是需要适应过程的,如果仅仅是因为他们哭闹而心软,请假之后就会更加重这种情况,分离焦虑不仅体现在孩子身上,家长自己也要适应对孩子适当“放手”。任由孩子的依赖持续发酵,父母也有一部分的责任,家长一看孩子哭闹就不忍心让孩子去上幼儿园,甚至给孩子请假带孩子去游玩,这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不去上幼儿园,竟然可以玩得这么好!”从而使孩子更加依赖家庭,更加抗拒上幼儿园。如此以来,将造成恶性循环,“分离大戏”也将上演不止。

一上来就坦然接受上幼儿园的孩子其实是少数,大多数都需要适应,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个例,需要特别对待,想要他们尽快改掉上幼儿园哭闹的毛病,最好的方式就是坚持去。

4 集体生活能力缺失

在幼儿园不管是和老师接触还是和同学接触,孩子都能够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总请假的话会让孩子在班级里更容易被“孤立”。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需要连续性的,经常不来就会更不熟悉,好朋友少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会越来越不合群。

总给孩子请假,也会让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断层,老师不够了解孩子就不能针对孩子进行适合他的教育活动。

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不喜欢老师,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