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真的很想给北京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孩子们。也让孩子们明白“即使生活在阴沟里,我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可是有时会因为疾病、意外或是遗传,自己只能拥有残缺的身体。残缺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可以
真的很想给北京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孩子们。也让孩子们明白“即使生活在阴沟里,我也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可是有时会因为疾病、意外或是遗传,自己只能拥有残缺的身体。残缺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改变自己的人生。可那些残障的孩子们呢?他们没有任何选择,因为有的孩子出生就是残疾。有的是听力残疾,有的是视力残疾,有的是肢体残疾,有的是有一些疾病。他们还没有听到过世界的声音,也没有见过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孩子都没有走过一次路,有的孩子连一声妈妈都没有喊过。
正常的孩子可以上普通的学校,而残障孩子只能上特教学校;正常的孩子出现不会受到异样的眼光,可残障的孩子只要出现,总会接收到好多异样的眼神;正常的孩子可以大喊大叫大闹,可残障的孩子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做一个不出声的乖娃娃;活泼的孩子在人群面前展示自己,残障的孩子们只能躲在角落里;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应该关心这些小天使们,可是有时候我们真的会忽略这些小天使们,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去关心他们。
北京志愿者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残障的孩子知道,他们和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有权利过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甚至也可以把日子变得很有仪式感。要教会残障的孩子们拥抱生活,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成人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告诉这些小天使们,你们已经长大,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你们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是开展家长培训课堂的主要方向,家校互动的亲子教育,家校微时代的运用,家校****方法的多样性等形成了强有力的特殊教育家校教育合力,为特殊孩子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教育支持。
笔者在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特殊教育家校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实践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福建省泉州市盲聋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是集学前教育、自闭症教育、聋教育及盲聋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家校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在多年来的家校互动合力教育研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的经验,谨以此文与大家分享。
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教育行业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最为难、杂、累,坚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承担着的不只是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同时也承担着额外的工作——特殊儿童家长教育工作。
在众多的特殊儿童家长中,大部分文化知识水平低。在我校进行的以300多名家长为对象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有58%的家长小学没有毕业,可想而知特殊儿童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是落后的。因此家校互动十分重要,我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工作,做好特殊儿童的家长服务。长期以来家校互动合力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我校工作增添了许多特色。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校互动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主渠道
1家校互动——家长培训教育的可行性
在特殊教育中,家长的文化知识与孩子的教育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让特殊孩子也能享有家庭教育的快乐,这是摆在特殊学校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家校互动的形成性机制,让特殊学生家长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以帮助特殊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健康发展。特殊孩子需要学校教育,同时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学习必然成为了突破口,家长培训工作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
2家校互动——家长手语的培训
听障儿童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学习文化知识必须通过特殊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比普通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因此,我校开展家长手语的培训工作,在我校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分期进行培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手语知识的普及工作,给家长们带来了福音。
3家校互动——家长盲文的培训
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与汉字完全没有联系,对于初学的盲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掌握这种学习工具。家长通过盲文培训,在家可以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等,辅助孩子学习,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我校举行家长盲文培训学习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推崇。
4家校互动——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在特殊学校也十分显著。许多来自偏远山区的特殊孩子,由于家庭经济较差、路途遥远等原因,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特教学校后,一学期只在开学和期末放假来到学校接送孩子,而这期间几乎没有和孩子接触。
这样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来特殊孩子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家长的忽视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展亲子教育工作。通过开放日听课活动、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等,有效地填补特殊孩子心理的缺失。
三、家校有效沟通协调,调动各方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簿、电话交谈、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假期在家的表现,听取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往时,以礼相待,互相尊重,掌握教育分寸。
向家长传授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学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从而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平时教师要抓住各种契机,多给孩子讲一些家长辛苦工作的例子,教育孩子尊重家长,并把自己的学习和劳动成果告诉家长,与家长一起分享快乐,用实际行动报答家长的养育之恩。
2与生活老师和各科任教师经常沟通,全面掌握学生在校表现
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大部分孩子全天候(包括周末)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为全方位了解孩子、教育孩子,老师经常引导家长主动向生活老师和科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动态,注意倾听、采纳他们的意见。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邀请他们“会诊”, 召开家长会议,邀请他们参加,共商教育良方。
当孩子和他们发生矛盾时,我会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激化矛盾,平时教育孩子多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懂礼貌,尊重老师的成果,树立老师的威信,增进师生情谊。从而做到“治病救人,惩前毖后”。
3向心理老师“求医问药”,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
针对青春期阶段的特殊孩子常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和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心理老师和家长,共同商讨对策,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引导他们在这一转型期客观看待自身及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帮助孩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宽容的心态,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基础。
四、利用“微平台”,为家校互动开辟新途径
微博、微信、翼校通等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微平台”网络传输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俨然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一种新途径。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重视度远不如普校,常遇到老师想联系家长却联系不到,或是想让家长到校讨论孩子问题遭各种推脱的情况,家校联系受阻。
这时,老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将学校通知、孩子情况及时地传达给家长,而家长也可就平时教育子女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通过“微平台”向老师请教或求助,老师可根据孩子家长反馈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与引导,解决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或误会。
家长也可以通过“微平台”来发表自己对学校、班级的意见和建议。老师对孩子在校教育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相辅相成。
五、家校合力互动教育必须做好家长培训课程与教材的开发
我校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特殊学校家长培训心得,同时组织了相关的家庭教育教师工作,开发了《家校教育读本——手语》《家校教育读本——盲文》《残疾学生法治教育读本》等家校教育培训教材,为特殊学校中孩子的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使之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家长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成了让家长满意的现代特殊教育学校。
总之,特殊教育的家校合作形成合力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训练工作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正如同车有两轮,缺一不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领导,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在内,都应该不断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积极努力、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
;特殊学生指的是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及肢体残疾的孩子,这些孩子需要去专门的特教中心学习,这样的学校就是为了满足这些特殊孩子的需要而设计和提供的教育。特殊教育会根据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孩子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积极的乐观心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基础。教师多与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告诉孩子视力障碍的真正原因,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残疾观;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心,只要努力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孩子,让孩子面对现实,接受自我。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陷。教师要为孩子们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孩子体会自己的长处与缺陷。教师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长处,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吃苦耐劳、团结助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等方面,让孩子们能够做到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对于个别有个性缺陷的孩子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存在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孩子良好个性。教师要让孩子们多参加活动,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才艺舞台,在活动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培养自理能力。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中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