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吗?如果你老了你愿意去养老院吗?

孩子 0 15

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吗?如果你老了你愿意去养老院吗?,第1张

父母养老院就是不孝吗?如果你老了你愿意去养老院吗?
导读:       首先,我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并不是一件不孝的行为,并且我老了之后是非常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传统观念下,很多人都认为只有陪伴在父母身边、亲自照顾他们才是孝顺的表现,而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则被视为“大不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

       首先,我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并不是一件不孝的行为,并且我老了之后是非常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传统观念下,很多人都认为只有陪伴在父母身边、亲自照顾他们才是孝顺的表现,而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则被视为“大不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养老院养老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越来越被提倡。这是因为养老院养老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养老院养老都有哪些好处呢?

一、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

       养老院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第一,养老院会配备一些专门的陪护人员,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陪护与照顾;第二, 养老院里会配备一些文体活动室,一方面可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同时还可以让老年人生活充实、充满幸福感;第三,养老院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饮食搭配,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更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图一  专业陪护

二、同龄人围绕,减轻老年人孤独感

       子女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可能回到家中谈论的比较多的还是一些工作中的问题,老年人难以插上话,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在养老院里,老年人可以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生活节奏、年龄阅历相仿就会有更多的话题可以交谈。老年人之间可以一起下下棋、散散步、跳跳舞,更能带给人以舒适感。

图二 老年聚会

三、缓解子女压力与空巢老人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两个子女供养四个老人的现象到处可见。工作、生活、上有老、下有小让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金钱的角度。以至于他们不敢失业、不敢生病,毫无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可能会令子女忽略对老年人的照顾和陪伴,更加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这时,养老院养老方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

图三  子女压力

       其实,大多数人对于养老院养老方式的偏见来自于对于养老院的不信任,以及对于子女将父母扔到养老院便不管不问的担心。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要结合自身家庭状况,同时也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孝有很多种,爱是唯一的一种。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被送到姥姥家的。

我和弟弟差两岁。那时候家里那么穷,妈妈又要做家务,又要忙外面的农活,照顾不过来两个孩子,也极正常。

所以,我上学前的大多数时间,住在姥姥家。

姥姥家人,都极勤劳节俭。我如今也不惑之年了,姥姥姥爷舅舅仍是我见过的最节俭的人。

所以,虽然在那个物质特别贫乏的年代,但姥姥家物质条件仍比我的小家好一点。不会出现那种花了这一块钱,不知道下一块钱在哪的局面。

记得舅舅就恨铁不成钢地嘲讽过我们小家说:“我们才不会像你们那样,有钱就花,没钱憋得眼发蓝。”

妈妈也觉得因为姥姥家条件好一点,所以我住在姥姥家,是比住在自己家的弟弟享福的。

“你弟弟在家,跟着我都吃了些什么啊?萝卜咸菜的。”

我从未就这点反驳过妈妈,但是我心里并不认同。

第一,虽然我多数时候住在姥姥家,但是上学后,除了寒暑假,其他时间还是在自己家。

家里吃用什么,我能不清楚吗?

很多时候,家里吃的是很差,但改善的时候也常有。

有时候炖鲅鱼,有时候土豆炖鸭。如今的家常菜,那时候是很难得的美味。

爸妈会给我和弟弟每人一只小盘,一波波往我们盘里分鱼和肉。名义上是培养我和弟弟好的餐桌礼仪,不争抢,吃得得体。

通常之后,鱼和肉基本都是被我和弟弟吃了,爸妈几乎没给自己留什么。

而在姥姥家,规矩是要多得多,并且不容破坏。

很多规矩,是姥姥他们平时灌输给我的,有很多是不成文的规矩。旧时大家庭的规矩,就是要比后来的小家庭要多些。

虽然姥姥他们都是很疼我的,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父母家。小小的我,敏感的我,寄住在姥姥家,天生就会察颜观色了。

姥姥家每顿饭的饭桌,都是满满的。即便都是萝卜白菜,也要认认真真凑成一桌。满满一桌子,可能只有一碗鸡蛋酱,或者一盘鱼是“贵重”的菜。

连姥爷也只是每顿饭就从盘子边蘸一点鱼酱吃,舅舅更是从来不会主动动筷,我一点小孩子,会没眼力见地去吃那个鱼吗?

我当然也很少动筷,除非长辈分到我碗里。而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弟弟,却不是这样。

他每次来姥姥家,见到有好吃的,总是没什么负担地只吃那个好吃的菜。

我克制自我,讨得长辈们的喜爱。

回到正题,住在姥姥家,我可能并没有比弟弟多吃多少好东西。

第二,住在姥姥家的日子,是平静的日子,但也是充满了繁重体力劳动的日子。

姥姥家,过得是起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没有什么事情,比劳作重要。所以,一年365天,没有休息的。

我那时候的主要任务是放牛。除了冬天,我都放牛。下雨天也要去。

我真是很厌倦放牛,但也没办法。我别无选择。

比放牛更魔鬼的事情是收土豆。炎热的夏天,我要匍匐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收土豆。

好热,玉米叶子剌得我脚上、胳膊上又痛又痒。我把土豆捡进袋子里,而这一垄好长,什么时候能到地头儿啊?

我又饿又渴,感觉快中暑了。舅舅完全没有要回家的打算。

在我的小家那边,孩子们不会作为正式的劳动力,能干就干点,干一会跑去玩,父母们也不会舍得把孩子们逮回来。

我上小学后,有时候假期没第一时间去姥姥家。

妈妈就会大大发作起来,说“你姥姥那么大岁数了,你们就去给她当个支使呗!要是今天不去,以后就永远不要去。”

弟弟自然是不太爱去,所以最后又是我一个人,迫于妈妈的压力,迫于责任心,独自骑车去姥姥家。

妈妈真的很矛盾啊,她不是说我在姥姥家“享福”吗?真的是“享福”的话,弟弟为什么不去?说是去“享福”,又说去当“支使”。

给姥姥当个“支使”倒也罢了,给舅舅当正经劳动力,真的很累啊!妈妈也知道她的原生家庭,用起人来真是不当人吧?

到如今,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但是她每每回到舅舅家,干活还是拼命。

是惯性使然吗?还是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欠娘家的?还是她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讨好自己的原生家庭,得到认可?

妈妈把我送到她娘家养,真的还是挺完美的一个安排的:一方面,姥姥姥家帮妈妈分担一下养育压力,另一方面,也送过去一个小劳动力,替妈妈在姥姥年前尽孝。

而于我呢,在姥姥家的日子,虽然身体上挺累的,但是精神上也得到些安宁。

姥姥家的日子,多数时候很平静,总好过我们小家多数时间的鸡飞狗跳。

虽然,一个小孩子,总难免想妈妈。

很多宝妈因为断奶下不了决心,因此会将孩子送到姥姥家断奶。而热情姥姥也是用加倍的爱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女。

赵女士自儿子出生以来,凡事都是亲力亲为,将儿子养得皮肤白皙红润,小身子可壮实了。但是生孩子以来,赵女士就变成了全职妈妈,一家三口的开销全靠孩子爸爸一人养活。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开销也越大,所以便打算回归工作,为儿子多赚一些奶粉钱。正巧孩子也到了断奶的年龄。

婆婆家离得比较远,不方便平时俩夫妇看望孩子,于是赵女士就把孩子送到了姥姥家里断奶,顺便让姥姥帮忙带孩子,自己好去工作。

老人家不太会使用视频通话,没办法随时让赵女士和孩子通话, 两个月后当赵女士终于有假期回来看孩子的时候,赵女士几乎都认不出儿子来了。

原来儿子的脸不止大了一圈, 腮上的肉就像挂在脸上,加上儿子本身眼睛就不算大,脸上胖的眼睛都成两个小豆豆了,从正面看几乎都看不到耳朵。

一了解才知道,姥姥出于疼爱孙子。又觉得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所以就给孩子吃各种有营养的东西,结果把孩子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赵女士无奈又感到好笑。

不少父母都会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但是这样也不是全是好的,将孩子给长辈的效果肯定不如父母亲自教育,即使老人带娃有经验,但思想却还停留在以前,因此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害处。

1 容易溺爱孩子

在孩子犯错或是任性胡闹的时候,孩子父母可能还会狠下心来教育孩子,但对于老人来说,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而言是其次,让孩子过得舒心快乐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为了能够让孩子高兴,对于孩子的各类要求会比较宽松,对于孩子无理的要求,会处于“孩子还小不懂事”的心理,放纵孩子的行为。

2 缺乏自主性

可以发现,很多老人家带出来的孩子自主能力会比较差,这是基本是出于两方面的问题。老人家精力并没有那么充足,与其手把手教孩子做好某个事情,不如自己帮他们包办来得省心。

还有一些舍不得孩子做事情的爷爷奶奶,将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情都帮忙着做,想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让孩子开心。

3 饮食不合理

老人家对于科学饮食并不了解,只是想把所有好的东西全部给到孩子,于是会将所有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吃。要是让孩子吃蔬菜或者什么,会被认为没营养。

老人也有可能不清楚水果等重要性,没有年轻父母的花样那么多,想方设法地给孩子权衡营养,他们只会按照老一套的方法给孩子补充营养。

4 学习思想跟不上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家反应更加缓慢,要是由老人家带孩子,孩子的冲劲没有年轻父母带的那么高。孩子在小时候其实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如果生活在一个都是老人家的氛围里。

受不到这方面氛围的熏陶,孩子在学习上会倦怠。等到之后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的阶段,老人家对孙辈的要求也没有很高,孩子没人督促,也就得过且过了。

孩子还是自己带还是更放心的,免得一段时间看到孩子的成长收获“惊喜”。要是时间上安排不过来,将孩子托管给专业的老师,效果会更好。父母在忙于工作的时候,也要多分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

如果自己平时忙于工作,对父母没有时间照顾,而父母又愿意去养老院养老,那么自己不会进行拒绝。

现在年轻人压力非常的大,工作繁忙,有的时候甚至连家务连孩子都顾不上照顾,所以对于父母可能更是没有时间去陪伴和照顾,如果父母这个时候提出要去养老院,自己会对养老院进行把关,帮他们找一家住的比较舒服,而且工作人员在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上都比较好的养老院,等自己不忙的时候就去养老院陪他们,或者等周末的时候把他们接出来玩耍,就像自己小时候住寄宿制学校一样。有些人觉得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就是对父母的不孝顺,其实这也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一个问题。

有的人觉得送父母去养老院,那么就是子女不孝的表现,就愿意让父母在家里,但是子女都忙着上班挣钱,没有人在家里陪父母,也没有人去和他们进行交流,把父母关在家里,他们出不去,屋子甚至连太阳都晒不到,这才算是对父母的孝顺吗?如果自己经济条件允许,可以请保姆在家里照顾父母,如果自己经济条件一般,但是还有能力送父母去养老院,那么就会考虑送他们去养老院,让他们在那里可以得到护工的照顾,还会有专门的保健,为他们进行基础的身体保健检查,肯定比在家里要孤苦伶仃好得多。如果父母去养老院的初衷是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其实他们本身身体还非常的硬朗,这个时候就会要求父母和自己一起住,不同意他们去养老院。

老年人的观念,有的时候想不开,觉得去养老院抹不开面子是丢人的事情,如果他们心里边有这样一个心结,那么自己也不会去强硬的坚持让他们去养老院,可以在家里自己下班的时候陪陪他们,自己工作忙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帮自己照顾照顾家里,这样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安排。无论是父母去还是不去养老院,要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做儿女的可以进行参考,但最终决定的也要父母同意才可以。

人老了,会陷入一种无用感的创伤中。就好像一个忙惯了的人,忽然闲下来,这种不适感需要通过别的方式来释放,所以有的老人会通过别的方式来赢得关注,喜欢挑理,在其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老人很“作”。

我家姨姥姥,是跟闺女一起生活的。姨姥姥45岁时老伴就没了,那时候孩子还没成人,也没有再婚,闺女结婚有了孩子后,姨姥姥就帮忙照顾孩子,从此就跟闺女一家一起生活了。

刚开始孩子小,给闺女带孩子的那些年,女婿还可以,每次回来都会跟自己打招呼,后来闺女的孩子大学考出去了,自己也老了,就成了无用之人,女婿对自己也越来越不耐烦,明里暗里讨厌自己,相处过程中矛盾也是越来越多。

闺女没有办法,就在外面给她租房子,还给请了保姆,但是人老了,也变得不好伺候,她总觉得家里的东西变少了,保姆又懒又馋,有次她睡觉醒来的时候,发现保姆在喝牛奶,再加上她闺女买肉过来的时候,保姆炖菜盛碗时会先吃几块,就被辞掉了。后来又请了几个保姆,也都不欢而散。

后来女儿又把姨姥姥接回了家,呆了一年多,平时老人的觉少,起的早,有次找东西找不着,就隔门喊女儿给自己找,可是那天女婿回来的晚,把女婿吵醒了,女婿就让她离开自己的家。

以前,姨姥姥有套自己的房子,但是在六楼,女儿觉得以后住也不方便,就给卖了,姨姥姥也是没家了。

为了不让闺女为难,自己住进了养老院。刚住进去的时候,姨姥姥是各种不适应,对养老院的饭菜也是不满意,但是女儿经常会给自己拿各种吃的,这一晃在养老院就过了5年。

再后来,女儿到养老院看她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是因为闺女的老伴得病了,中风瘫痪了,需要闺女伺候……

其实,姨姥姥是可以居家养老的,但是人老了也就变得不好与人相处了,希望得到子女更多的关注,但是子女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也慢慢进入了老年,力不从心了。

人老了,也还是得有 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而不是要把自己的生活绑架在子女身上。退休后,给自己的生活做个规划,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能动,就自己过,但一定要有个自己的家。

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又或是成年人,生活都需要有所追求。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都95岁了,她70多岁的儿子经常牵着她的手出来晒太阳,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特别和蔼可亲的人。儿子说,老人还每天练书法呢,对子女,也总是觉得子女不容易,从不挑理。因为自己有生活,孩子们也愿意围绕在老人身边!

人老了该怎么做才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件太过悲凉的事情。

人老了之后,往往变得有些软弱,感觉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不知不觉想要依赖子女。如果发现子女对自己的态度变得不耐烦,开始讨厌自己,心里一定很难过,也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吧。

这时候父母一定感到心都被掏空了,甚至怀疑自己这一辈子都白活了。年轻时不停地劳作、奔波,就是为了挣钱养活孩子,可是当自己老了,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他们却又表现得不情不愿,嫌自己拖累了他们。当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生命支柱坍塌的时候,父母的心情一定是万分悲凉的。

等慢慢缓过神来,父母就会发现,不管怎样还得活下去,而且今后还得靠子女照顾,所以得想办法面对和解决这种状况。

首先,先静下心来观察一下,看子女是不是真的讨厌自己。有时候子女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免不了心情急躁,口不择言,但不一定是针对父母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父母和子女平日里沟通和交流太少,而且孩子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有了压力和负面情绪就自己扛着,而父母这边又帮不上忙,有的时候还添乱,双方就容易起冲突。对于这种情况,做父母的要体谅子女的心情,但还是需要找时间和子女面对面谈一谈,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通过开诚布公的沟通,子女认识到自己的某些言行对父母造成了误解和伤害,就会加以改进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本身是一个喜欢责备、挑剔子女的人,所以,子女长大之后,内化了这种与人互动的方式,就会习惯性地挑父母的毛病,责备父母这做不好,那做不对等等。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先自我反省,了解到子女之所以这样做,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而且,子女往往不会觉察,只是按照从父母那儿习得的方式来对待父母。如果可以放下面子的话,父母可以和子女就这个问题深入地聊一聊,也可以当面跟子女道歉,这样他们意识到的话,就会在这方面多加注意。双方还可以约定,如果子女启动这种方式跟父母互动时,父母可以及时提醒子女,这样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当然,最糟糕的一种情况是,子女真的不待见父母。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一个父亲早早因病去世的家庭中,母亲怎样含辛茹苦地把几个子女拉扯长大,而且为了盖房子,为了省钱,母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从山上往下背石头,以致于把自己的脊背都磨得伤痕累累。尽管如此,当几个子女先后成家之后,只知道过自己的小日子,却对母亲不管不顾。当母亲生病时,甚至没有一个子女在跟前伺候,最后这位母亲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位母亲如此悲惨的一生,我们是没有资格评说的,但孩子毕竟是她教养长大的,他们的自私和对长辈的不管不顾,也是母亲教养的结果。这时候再悔恨也没有什么用了,不管怎样,父母有权利得到子女的照顾,子女有责任赡养父母,对于子女这样的行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借助外力,比如通过居委会的调解和协商,让子女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如果还是没有效果的话,父母还可以付诸法律,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 题。

我现在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目前年纪快80岁了。在农村有房屋,目前自己还可以活动,种点土地,菜园之类的自给自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上了年纪,身体各方面都不如以前了,也不知道收拾,身体衣服等虽然穿的是不破旧,但总是不整齐,有时候,鼻涕也会不自觉的都流了下来。所以每次到子女家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厌倦自己的感觉。

其实,我也知道现在的自己,对子女来讲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当看到子女那种厌恶的脸色和表情的时候,心中真是如吃五味杂粮,辛酸的泪水不自觉的就会流了下来。常言道:我养你小,你养我老,可是现在我老了,你们虽然嘴里不说,但心里已经表露出来对我的讨厌。好多次我都是偷偷的在房间里哭,这样的子女有何用?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既然你不待见我了,我存在又有何用??是不是选择在一个日清月朗的夜晚,买上一瓶安眠药,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呢?可是,再三思考,我选择了放弃这种做法。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人活着不要去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我回到农村老家,种我的一亩三分地。

其实,事后想来想去,子女也有子女的难处。

1、当我们去的时候,我们的形象,行为举止,影响到了子女一家人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我们老年人,你本身希望自己干净一些,但实际,你做不好。

2、我们老了,在能动的时候,尽量不要去子女家里,不要给他们增添不必要的麻烦,现在特别在城市,生活压力大,每天工作繁忙而紧张,我们作为老人的,不但不能给子女帮上忙,反而给她们带来累赘 ,他们要操心我们的衣食住行,无形中分散了她们的工作精力。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差错。

3、作为我们的子女,她们也有子女,也要操心她们的子女,学习,生活,工作。这些都是我们老人不能帮忙的地方,我们有时候会不明就里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插上一两句,其实,这样有时候真的是不该说的话说了,无形中就影响了子女家人的情绪。

4、特别当子女有孩子后,我们住在一直,不但住房空间小了,拥挤了,而且我们的观点会与小的观点发生冲突,这样我们就会自讨没趣,造成子女讨厌自己。

因此,当子女讨厌我的时候,我们的最好办法是,离开子女,自行居住,当自己老了的时候,可以征求子女的意见,或进入养老院,安度晚年。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不同见解!

人老了,子女讨厌自己,这种情况很常见。然而,不被讨厌的老人也有很多。同样是辛苦养育子女一辈子,为何老了之后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呢?

1、人老了,体力不如以前,能出力的地方有限,能为子女们帮得上忙的场合更是凤毛麟角。

这时候,子女们的处境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他们的心情时好时坏,不只是讨厌你,就连自己的孩子哭闹任性时,也会表现得很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