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合作伙伴有哪些

员工 0 80

华为汽车合作伙伴有哪些,第1张

华为汽车合作伙伴有哪些
导读:华为汽车合作伙伴有: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长安。1、赛力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全新品牌AITO,旗下首款搭载最新华为鸿蒙HarmonyOS智能座舱车型问界M5已正式发布。这款车采用了华为的先进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为消费者提供

华为汽车合作伙伴有: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长安。

1、赛力斯

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全新品牌AITO,旗下首款搭载最新华为鸿蒙HarmonyOS智能座舱车型问界M5已正式发布。这款车采用了华为的先进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

2、奇瑞

华为与奇瑞合作,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运用到奇瑞汽车上。这意味着奇瑞汽车将能够利用华为的技术优势,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

3、江淮

华为与江淮合作,共同开发智能电动汽车。双方将携手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环保、节能的出行选择。

4、北汽

华为与北汽合作,使用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打造北汽新能源车型。这将有助于北汽进一步提升其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于智能化、绿色出行的需求。

5、长安

华为与长安汽车正在展开深度合作。这一合作关系不仅涵盖了技术研发领域,还涉及到了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多个方面。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出行体验。

-华为汽车

作为第一台加入华为智选的汽车,赛力斯公司能够被华为选中,其实是有着两个原因:首先是赛力斯公司的理念与华为相似,同时也是敬畏客户、敬畏产品的;其次则是因为赛力斯公司掌握了电机系统,它有着先进的技术。凭借着这两点原因,赛力斯华为智造SF5成功入选华为智选。

早前小米公司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谓就一时激起千重浪,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手机公司纷纷进入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有着极大的红利,这一红利需要公司们去竞争。公司可谓是无利不起早的产物,新能源汽车有着极其光明的发展前途和有着高收益的回报,可以说,就这些优点足以吸引任何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去做新能源汽车。

就在这两天车展期间,华为智选的汽车也被推了出来。其中一个是极狐,外一个就是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他们能够这么出名,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与华为牵桥搭线,不论是做极狐的公司还是做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名不经传的小汽车公司,但是因为跟华为能够搭上线,他们也就彻底出名了,而且在车展上,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也是相当吸引人的。

华为如果与汽车公司结合,将会有不一样的产品。华为选中赛力斯,主要是因为赛力斯很敬畏客户,这是很多人猜测青睐它的首要原因。当然代理商还有着完整的智能电机技术,它的电机技术是极其先进的。综合这些原因,华为选中了赛力斯。

说实话,现在很多有实力的公司基本上都想着进入汽车制造行业,主要还是因为汽车制造行业本身就是实业,同时也能够把自己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利润进一步提高,就这么多好处,什么公司不会想着进入汽车行业呢?

8月7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其新浪微博发布了华为智选车业务的首款纯电动轿跑车Luxeed。据了解,这款车将作为首款搭载HarmonyOS 4的量产车,融合了ADS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华为在汽车上的最新技术。按照规划,Luxeed将很可能在今年8月登上工信部产品公告,并在今年四季度上市销售。

对于长期“两款产品打天下”的华为智选车业务来说,Luxeed在结合年底问界M9的上市,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其销量长期低迷的“燃眉之急”。要知道,只靠两款车就能撑起一家汽车品牌的销量,这件事只有特斯拉做成过。而随着轿跑车Luxeed的加入,配合大型SUV问界M9,产品线更加丰富的华为智选车,终于拥有了销量爆发的基础。

只是,丰富的产品线配合强大的产品力,总归需要终端渠道的配合。而愈发庞大的“智选车”阵容,华为在各大商场里的展厅已经注定放不下了。

关于Luxeed,我们目前知道什么?

首先要明确,Luxeed并非全新打造,而是和问界M5、M7一样,是华为主导下基于主机厂现有车型打造的产品。因此从这款车的“亲妈”——奇瑞旗下的Exceed星途的星纪元ES身上,我们大概能推测Luxeed的基础参数。

奇瑞星纪元ES

从尺寸上看,星纪元ES的长宽高分别为4945/1978/1480mm,轴距为3000mm,与比亚迪汉大致相同。只不过,采用了奇瑞全新整车价格的星纪元ES用更短的车身,实现了相比较后者更长8厘米的轴距。

而在动力层面,星纪元ES提供后驱和四驱两种动力组合,0到100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达3秒级。新车还采用了800V高压平台架构,最高续航里程有望超过700公里。同时在结构层面,该车在结构层面还采用了全铝底盘设计,配备了前双叉臂加后五连杆的独立悬架组合,以及空气悬架+CDC连续阻尼减震。此外,星纪元ES还在车顶的高位布置了激光雷达。

显然相比较问界M5和M7,Luxeed的底子天生就来得更厚。而华为针对这款车,的确也做足了准备。

在8月4日召开的2023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该公司公布了鸿蒙智能座舱的新功能。简单总结下内容,就是鸿蒙座舱基于HarmonyOS 4的能力更新,从单人单设备的体验,演进为了多人多设备的协同体验。

简单来说,车内在不同位置的乘客,都可以通过手中华为的智能硬件与鸿蒙座舱进行交互、信息流转以及应用共享。举个例子,坐在前排的驾驶员在选择一段视频后,可以通过在触摸屏上拖拽的方式,将画面复制到后排乘客的平板电脑上。

据了解,该功能是由鸿蒙座舱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作为支持,能够在较低时延的基础上,实现全车的同步观影。笔者猜测,后排乘客如果有导航需求,也可以通过跨终端流转,直接将目的地发送给车机。

此前,鸿蒙座舱已经可以提供“超级桌面”功能,用户可以将手机桌面同步至车机屏幕,并在车机中进行交互和控制。在4月笔者试驾问界M5的高阶智驾版时,还体验了车机与华为笔记本电脑的互联互通。

当然,华为接下来想做的事情还有更多。例如在Luxeed上,用户就可以实现在车机屏上接手柄打游戏,乃至操控无人机航拍这样对于时延要求较高的应用。

从近期来看,华为的想法是将手机以及各类智能终端的应用在车机屏幕上实现跨终端流转和交互。而在笔者看来,华为在进行整个鸿蒙生态IPD(产品战略管理)时,就已将“万物互联”作为终极目标。在最新的鸿蒙座舱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初步的应用跨终端流转和分布式计算。

相信在接下来的鸿蒙座舱中,系统还可以将车辆与智能家居、办公室硬件等华为生态链产品打通。用户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系统就可以在用户快到公司或住宅时,提前将温度、灯光乃至电脑、电视等屏幕调整为相应的场景,为用户带来整个链条的智能体验。

事实上,这个故事是智能硬件厂商们“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目前来看,只有同时掌握手机、平板、智能家居以及汽车软硬件定义权的华为最接近终局。更不用说,Luxeed必然搭载了华为ADS智能驾驶的最新和最强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该公司与奇瑞合作打造的Luxeed,以及年底即将上市的问界M9,尤其值得期待。

华为汽车的麻烦,还剩一半没解决

最近,华为总算有了点好消息。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手机的出货量正在缓慢恢复。凭借P60系列和折叠屏Mate X3的优异表现,华为手机的整体销量大幅回升,市场份额增至130%,同比增幅761%。在整体市场趋于下行的大背景下,华为手机销量已实现连续两个季度逆势增长。

但是,“华为汽车”的销量却始终不温不火。在今年7月,问界M5+M7的销量仅为4240辆,同比下跌了46%。其中,承担销量的主力——问界M5,销量仅为3462辆。而问界M7的销量,干脆在近4个月均没过千,还没价格更贵的蔚来ES8一半多。

在笔者看来,问界销量惨淡的原因梳理下来很简单,主要是三点:产品种类过于单一,问界M7产品力拉胯,以及过往依赖手机门店卖车的后继乏力。

首先,问界M5和M7很难撑起一个汽车品牌的销量。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提出质疑,为啥特斯拉只靠Model 3和Y,就占据了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稳定占据前三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答案,便是选对了赛道。

从产品构成上来讲,Model 3和Y所在的市场,是中国乘用车最主流的赛道——中型轿车与中型SUV。作为这两个赛道,纯电动产品的开创者,Model 3和Y拥有其他竞品所没有的先发势能。更重要的是,这两款车的产品力放在今天依旧领先,或者说处于市场第一梯队。而依靠着持续不断的降价,在可预见的将来,只要Model 3和Y持续更新且不发生严重质量事故,那么这两款车就能继续撑起特斯拉中国的销量基本盘。

相比之下,问界只有一款M5算得上优秀产品。但其主要卖的还是增程款,而非电动/混动两开花。而中型混动SUV这个市场,已经聚集了太多对手。比亚迪、吉利银河乃至长城,都推出了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价格足够低廉的产品。更何况,问界M5还面临着零跑C11、深蓝S7这样的强力对手,生存空间正在被严重压缩。

而这就说到第二个问题,问界M7的产品力太过拉胯。作为一款基于东风风光iX7打造的油改电车型,问界M7由于没有地方放置PTC加热单元,因此冬天后排空调吹不出暖风。而在去年11月,该车型还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中撞折了A柱,直接导致口碑爆炸。因此,原本应该像理想L7和L8一样承担品牌“雌雄双股剑”的问界M5和M7,最终只剩前者孤掌难鸣。

最后则是渠道问题。在华为推出问界品牌初期,其通过在现有智能终端门店卖车的方式一度被外界所看好。毕竟很少有汽车品牌能像问界一样,在品牌诞生之初就拥有如此庞大的门店数量。但是,卖手机、电视和电脑的门店,选址逻辑与销售人员能力和卖车之间存在着不少差别,这直接导致问界品牌在去年销量短暂破万后,再也没有回归曾经的辉煌。

在门店方面,一般摆放一辆展车的面积约为45平方米。以蔚来举例,大多数NIO House门店面积大多在600平方米左右,其中超过一半用来进行车辆展示。而华为体验店的平均面积约为200平方米,如果其中一半面积用来做车辆展示的话,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电子产品的销售。

问题是,对于华为的代理商们来说,卖手机可比卖车划算多了。

而在人员方面,成熟的汽车销售往往在当地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储备,且对于汽车知识更加专业。对于从智能硬件领域转型的销售而言,后者也许能在短时间内习得,但前者注定需要漫长的积累。

也许正是看到了相关问题,华为最近在传出即将与传统经销商集团合作,组建单独的汽车销售渠道。而随着华为赋能车型的不断丰富,开设专门的汽车门店也成为了该公司扩大销量的必选项。但是,传统经销商集团往往有着非常强的地域属性,更不用说高昂的建店和管理成本。因此华为在这个领域会该怎么走,考验着包括余承东在内,华为终端BG团队的能力。

写在最后:

尽管对于问界M5和M7,不同用户和媒体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评价。但几乎所有人的共识便是,华为在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领域,拥有着行业顶尖的技术、产品和工程化能力。而这便是华为通向下一个时代,最有利的那块敲门砖。

现在华为最需要的,就是一款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能力的产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暗信号,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文|杨小林

图|来源网络

今天华为以内部经管会文件的形式,再度辟谣外界“华为早晚可能会造整车”的传闻。同时公布了华为智能汽车BU与消费者业务合并管理的新消息。

 

华为为什么对外界的“造车”传闻格外敏感?因为它要造车了,其他车企现在可能就不敢把未来我3-5年甚至5-10年的业务给华为了,比如采购智能汽车部件和软件系统的订单交给它。

 

说白了,对华为而言它造车一方面有风险,另一方面会损失大量订单。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技术和人才都齐备。对华为而言造车不是能不能的事,而是为不为的事。当智能电动车进化到“四轮上的移动智能终端”时,华为要下场自己造车估计谁也拦不住。

 

其实,在未来趋势中,智能化可能是比电动化更大的一个变量。例如当下,电池续航超过600公里,基本上就可以打消大部分日常通勤用车的里程焦虑,所以,电动化技术很快会到天花板,或者说超过用户实际需求和预期。

 

而智能化呢,从目前来看才刚刚起步。而智能化的核心要素是智能硬件和软件系统开发,包括自动驾驶软件和芯片。这两个方面都是华为最擅长的事,尤其是软件系统开发,华为坐拥全球最雄厚的研发投入和体系能力,真要拼追赶和超越对手,除了华为舍我其谁。

 

所以,这也是整车企业最担心的问题。很可能一夜之间,给整车企业“打工”的华为就可能摇身一变自己下场造车,到时整车企业已经对华为的软件系统形成了供应链的依赖,一旦强势乙方变竞争对手,那真的太可怕了。

 

所以,华为在宣布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组建智能汽车BU的第一天,就非常清晰的宣布,华为不造车但要帮助车企造好车。近日,任正非内部签署文件,除了重新强调华为智能车BU业务的战略定位,也对一再建言华为造车的内部员工采取调离岗位的惩戒。

 

华为当下要跟整车企业合作,就必须让整车企业放心,否则可能影响华为智能电动车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毫无疑问是战略选择,坚定不做什么有时候往往比要做什么更重要,任正非这一点想的很明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