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仅仅是因为会用人吗?

员工 0 86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仅仅是因为会用人吗?,第1张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仅仅是因为会用人吗?
导读: 1、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仅仅是因为会用人吗?2、写篇刘邦的文言文简介3、刘邦和楚汉之争的概括故事4、原来刘邦重用韩信的道理不是爱惜人才而是爱面子!5、汉高祖刘邦打的天下说了三句什么经典话6、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大缺陷,导致大将们接二连三背叛
  • 1、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仅仅是因为会用人吗?
  • 2、写篇刘邦的文言文简介
  • 3、刘邦和楚汉之争的概括故事
  • 4、原来刘邦重用韩信的道理不是爱惜人才而是爱面子!
  • 5、汉高祖刘邦打的天下说了三句什么经典话
  • 6、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大缺陷,导致大将们接二连三背叛他造反?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其中脱颖而出的便是项羽跟刘邦。

刘邦刚开始的势力比起项羽差了很多,毕竟刘邦只是个亭长,而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之后,更有个好叔父项梁,项梁死后给项羽留下了不少兵马,这些兵马都十分的听从项羽的话。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跟刘邦个人能力的差距,导致其势力差距越来越大。而当后期,尤其是在鸿门宴这个重要转折点之后,刘邦的势力逐步发展,渐渐的已经要超越项羽,二人最终在垓下决一死战之战,四面楚歌之下项羽惨败,自刎而死。

可能很多人觉得赢得天下的本应该是项羽而不是刘邦,但事实上却刚好相反,那刘邦凭什么一步步走向皇位呢,他登基后说得一番话便可以诠释这个问题。

刘邦登基之后曾在洛阳举办了一个庆功酒宴,酒宴之上刘邦便问:“各位将军列侯,你们不要瞒我,都说说心里话,你们说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又是为什么失去了天下?”

高起跟王陵便回答说:“陛下性情较为傲慢,喜欢侮辱他人,而项羽性情仁厚,十分爱护他人,但陛下派人打下城池后总是会把城池反封给他,跟大家同享利益,但项羽却十分嫉贤妒能,对有功之人加以伤害,随便怀疑有本事的人,打了胜仗也不论功行赏,这就是为何他会失去天下。”

刘邦听后有些开心,但还是继续补充说:“您只知道其中一点,却不知道其中第二点,说实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而安抚百姓坐镇后方保证粮草我又比不上萧何,在战场上厮杀,打仗必胜我也不如韩信。这三位人都是人中之龙,我却能管着他们,这便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范增却不好好信任,活该他被我打败。”

这些话虽然有刘邦以及刘邦手下美化刘邦的成分在,但不得不说项羽做人的确有些死板,他不懂变通,不太懂有福同享。当然这或许跟刘邦项羽二人截然不同的出身有关系,刘邦乃是地痞无赖出身,常年生活在市井,自然更为懂的人情世故,但项羽却是军旅出身,有军人气质,不爱搞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东西。

其次项羽放走了韩信不得不说是项羽最大的一个损失,因为当时韩信是先投靠的项羽,而项羽根本不在乎韩信,安排韩信去当一个持戟护卫,韩信这才一气之下跑去投靠刘邦,后来也正是韩信阻挡了项羽争霸天下的道路。

项羽不如刘邦还体现在心狠手辣上,刘邦逃亡路上为了马车能跑快点居然三番五次想要丢下自己亲生子女,后来面对老父亲被抓也说若做肉羹,分我一碗。真不知道该说刘邦是镇定自若,还是该说他冷血无情。

或许项羽一生最大的悲哀便是没有在鸿门宴上手起刀落杀死刘邦吧。

1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具体点、要带古文介绍

刘邦(公元前247~前195, 一说前256~前195) 汉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

曾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服徭役。秦末,为沛县泗水亭长。

送本县刑徒往骊山(今临潼东南),途中将刑徒释放,自匿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萧何、曹参等推举,据沛县反秦,称沛公,聚兵3000人。

二年四月,投项梁,屡与项羽协同作战。项梁死,刘邦被封为武安侯、砀郡长。

后九月,奉令收集陈胜、项梁散卒西向攻秦。仅率数千人自砀郡出发,转战半年,兵始逾万。

三年七月,克宛城(今南阳)。自此攻抚兼施,顺利挺进至霸上(今西安东南)。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入咸阳,灭秦(见秦末农民战争)。与秦民约法三章,并分兵把关,欲为关中王。

十二月,见项羽拥40万大军入关,虑及实力悬殊,乃委曲求全,亲至鸿门(今临潼东北)谢过,险遭杀戮。其后被迫接受项羽封号,为汉王。

八月,回兵复取关中。二年三月,进至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声讨项羽杀害楚怀王之罪,发动楚汉战争。

四月,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其后,亲率主力扼守战略要地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与项羽抗争两年余,最终迫使项羽订鸿沟之盟。

五年十二月,围歼楚军于垓下(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灵璧东南),统一天下。二月即皇帝位于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泛水北,建立汉朝。

刘邦顺应民心,知人善任,故能屡败屡起。曾与诸将论楚汉战争得失,认为自己之所以获胜,主要在于重用张良、韩信、萧何。

为帝七载,屡次亲征,陆续平定燕王臧荼、楚将利几、韩王信、阳夏侯陈豨、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反叛,并剪灭韩信、彭越两大功臣。以和亲之策结好匈奴,对南越割据政权实行安抚,重视农耕,休兵养民,使社会趋向安定、发展。

一开始的时候,项羽与刘邦是合作伙伴,他们一同推翻秦。之后,项羽称霸,刘邦野心颇大,不愿成服于项羽,便在自己的封地上苦心经营。

时机成熟之后,楚汉战争也就爆发了。项羽从一开始的利势渐渐走向衰败,而刘邦则相反。

刘邦用各种手段,经过几番周折努力,将善战的项羽打败。最后,项羽被逼得乌江自刎,而刘邦称帝了 话说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让刘邦拜他为大将军。

刘邦之前并不认识韩信,认为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 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这个萧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有点什么东西来教导教导寡人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好,韩信说,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团的力量和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开始就问这么一个问题,单刀直入,刘邦就一下子答不上来,司马迁写到,说汉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于是,韩信站起来,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他为什么要“贺曰”呢?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是一个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就好打交道,我们为领导服务的最怕领导他不听真话,他专门想听假话,喜欢你吹捧他,那这个事情就搞不了,刘邦这点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认我不如他,那么这个话就好说了。

韩信往下说,虽然如此,但是韩信我认为,项王并非不可战胜,他说自己曾经在项王手下当差,对项王这个人是很了解的,请大王允许我韩信,为您分析项王的为人,项王的为人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看起来是优点,其实是缺点的特点。 第一个条是什么呢?是项羽这个人非常地英雄,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英勇善战。

史书上说项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鼎,能扛起来,而且每次战争项羽是身先士卒,他打冲锋,一旦冲进敌营,怒吼一声,上千人都鸦雀无声,噤若寒蝉,被他吓破了胆,这个汉王你比不上,但是项羽却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贤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使,他只懂得自己一个人冲锋陷阵,他是个人英雄主义者,这种勇敢叫什么?韩信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匹夫之勇”。这是小人物的勇敢,没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点,项羽这个人对人非常有礼貌,心肠也很软,恭敬仁慈,可是项羽小气,他手下的将领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建功立业,你应该封官赐爵啊?封赏他们啊?项王怎么做呢?他封也封,给你铸一个印,印铸好了以后,项羽捏到手上,他舍不得给,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磨过来磨过去,最后磨得这一个方印都磨成圆的了,他都不给人,这叫什么?这叫妇人之仁。仁爱吗?小恩小惠,流着眼泪送饭,可是要封官,不给。

所以两个特点,看起来是优点,实际上是缺点。另外他还有一些错误,比方说他分封诸侯的时候不论功行赏,谁跟自己关系好他就封个大的,谁跟自己关系不好,他封个小的,大失人心,另外他一路烧杀。

2 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具体点、要带古文介绍

汉高祖刘邦 (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后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

出身平民阶级。成为皇帝之前又称沛公、汉中王。

他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评论: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 评点古今人物》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恩比评论: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凯撒开创的罗马帝国旋即而亡,而刘邦却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大汉文明。

未来统一世界者应该是具有刘邦思想的人物。

《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

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今江苏丰县),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

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

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

其迁日浅,坟墓在丰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班固 《汉书》。

3 汉高祖刘邦传的内容简介

《汉高祖刘邦传》用通俗灵动的语言,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传奇一生。

他是酒肆歌寮里形骸放荡的村痞浪子,他是金戈沙场上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他是捭阖斡旋于天下诸侯的纵横大家,他是知人善任创千秋基业的乱世枭雄,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帝王刘邦。 本书分刘邦的草莽出身、起兵入关,到楚汉相争、称帝天下等各个时期,以 的眼光来评价汉高祖刘邦,让读者从一个伟人的角度来了解帝王之传。

曾评价过十八位中国帝王,其中汉高祖刘邦是受评价最高的帝王之一。本书中, 从刘邦的草莽出身、起兵入关,到楚汉相争、称帝天下等各个时期来详细评说刘邦,让你一睹“帝王”眼中的帝王! 。

4 文言文刘邦论成败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

网摘:原文: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文:高祖在洛阳的南宫举行酒会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5 汉代帝王古文简介

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简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 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

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刘邦有几个儿子?汉高祖刘邦原配夫人皇后吕雉,此外还有夫人戚氏、薄氏等众多的妃嫔。

刘邦与她们共生育了8个儿子:庶长子刘肥(封齐王)、二子刘盈(即孝惠帝)、三子刘如意(封赵王)、四子刘恒(即文帝)、五子刘恢(封梁王)、六子刘友(封淮阳王)、七子刘长(封淮南王)、八子刘建(封燕王)。刘邦立谁为太子?刘邦之后的皇帝是谁?汉高祖刘邦的太子是刘盈(汉惠帝,西汉第二任皇帝)。

刘邦共有8个儿子。刘盈是其次子,为刘邦与原配夫人吕雉(吕后)所生。

刘盈生于秦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刘邦当上汉朝皇帝,就立刘盈为太子,这时的刘盈才九岁。

6 急求关于刘邦项羽的古文故事 (不要太长,3篇,急啊)

1、鸿门宴《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2、四面楚歌--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3、十面埋伏--亥下之战(西汉司马迁《高祖本纪》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扩展资料:

项羽的人物经历: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

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

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

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刘邦和楚汉之争的概括故事

公元前206年五月,项羽前去攻打田荣。刘邦趁机出兵,1月内占领全部关中。 接着向东挺进,直捣项羽的老窝彭城。楚汉战争爆发了。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苦战了5年,大战70余次,小战40余次。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

项羽曾一度提出和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 (今河南贾鲁河)为界,河东属于楚,河西属于汉 公元前203年底,刘邦汇合诸将,合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粮食吃光,援兵断绝。在寒冬的一个夜晚,项羽被围在一个山头,看到战场上旌旗遍野, 鼓角齐鸣。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之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 投奔名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兵马 。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灭亡秦朝。

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 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败屡战。能够知人善任,注意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击杀西楚霸王项羽,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即位于定陶汜水之阳 ,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陆续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安抚人民生活,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外和亲匈奴,开放边境关市,积极缓和汉匈关系。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楚汉之争

—刘邦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

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经荥阳西,汜音sì)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

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 “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

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萧何打败了萧何。讲的是韩信因为萧何的推荐而成功,吕后因为萧何的引诱而被杀。其实说韩信被杀是因为萧何想杀韩信,有点牵强。小何能做什么?韩信是被重用的,但是刘邦照顾的是萧何的面子,不是他的才能!

其实杀韩信很难说,不是刘邦的主意!刘辛从楚王降为淮阴王,留在京师没有官职。他听到韩信的死信,第一反应是“又喜又怜”,然后问他临死前说了什么。不要问杀他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小何的诱导,只是为了让这个过程顺利进行。

来自网络。

韩信在项梁手下的时候,还没有名声。项梁战败,他属于项羽。他是郎中,但项羽在蜀中得不到重用,投奔汉王刘邦。回到汉朝后,他也很失意。他只让联傲——做了一个负责接待客人的小官。犯了罪后被推上刑场斩首。幸好他看到了滕公,大叫一声,汉王不是要天下吗?为什么要杀一个壮汉!滕公觉得他的话可圈可点,不仅当场放了他,还在谈话后把他推荐给刘邦。这并没有引起刘邦太大的反应。大概是没把滕公的脸抹干净,为了小米控制稍微升官做了个姓氏。当然滕公只是刘邦的一个车夫,面子也大不了多少,所以这个官在韩信也不可能升得很高。

这件事之后,萧何和韩信谈了几次,也认为韩信是个人才。当时汉中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不是很发达的地方。刘邦的很多人都是江淮一带的楚人。很多人觉得没前途了,就逃了,离开了汉中,包括韩信。其他人都跑了,萧何却无动于衷,韩把带走,而萧何立即追了上来。可见萧何认为韩信逃跑对韩来说是大事。萧何追韩信时,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刘邦认为萧何背叛了自己,大骂他。萧何回来,刘邦又恼又喜,左膀右臂萧何终于回来了。至于被谁追回来了,他好像不是很在意。这从他后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就可以看出来。

萧何说,要想得天下,必须重用韩信。刘邦说:看在你的份上,我就把他当将军吧!“理”是面子,但这个面子比滕公的大,开口就是个将军。小贺不领情,说,你还是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给他一个将军。如此仓促地决定选择一名将军,实在令人费解。要知道,将军是全军的领袖!我们不知道刘邦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这句话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描述:好,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给你面子,只要你留下!

来自网络。

小何说,太好了。所以刘邦才会叫韩信赴约。但是,小何拒绝了,说,你不能这么轻佻无礼。如果真的要任命这位将军,就必须选个好日子,设个高坛,举行一整套礼仪。刘邦勉强答应,史记只给了——王三个字的描述。

人们在准备筑坛祭拜他们的时候都很高兴,以为将军就是自己。韩信一被任命,将是“全军一惊”!不知道刘邦是什么表情。反正全军没人要。也许刘邦心里说:我也没想到!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刘邦任用韩信就像儿戏一样,以至于萧何说任用大将不能像唤孩子一样。就是刘邦说的那句话:“想到一个将军怎么办?”还有气话的嫌疑。

直到祭坛建好,韩信将军任命完毕,刘邦才坐下来对韩信说,丞相多次夸奖你。你有什么建议给我吗?韩信这才有机会面对刘邦的一番话,后人称之为“谋划三秦”,刘邦才特别高兴,以为得韩信已晚。在此之前,我们从刘邦的文字中看不到韩信,只有萧何。古代的名将大多是通过战争的实践成长起来的。韩信在项羽手下根本没机会带兵,刘邦在这里连打一仗的机会都没有。谁会知道他的军事能力?刘邦可能没见过韩信!一个没有功劳的卑微的人突然升到将军。绝不是刘邦头脑发热或者吃错药。说到底,他只能照顾小何的面子。

问题是,小何有这么大的面子吗?刘邦敢把大将军的官职轻易让给别人吗?可以肯定的说,萧何在韩家的重要性决定了他有这么大的面子!刘邦以为自己能像韩信一样控制武将!

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萧何经常帮助他;泗水亭长时,萧何经常照顾他;秦起义时,他们推荐沛县秩序,萧何积极支持;刘邦当了沛公,萧何从此跟着他。从刘邦沛县起义到咸阳,萧何只做了一件事,帮刘邦“督公务”。但就是这个助手,真正成为了刘邦的一个臂膀。刘在前面作战,后面的军需收集、粮草供应、城池验收、部队补给、战败善后都由萧何完成。刘邦一生,胜仗少,败仗多。如果你输了,就自己跑。你连老婆孩子和老妈老子都不在乎。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他仍然有一个营地可以住,有一支军队可以用。谁在工作?不用说,肯定是小何。刘邦做汉王的时候任命萧何为丞相,说明萧何虽然在默默无闻的做事,但是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否则,没有人会提出异议。小何不仅勤奋,而且诚实。刘邦进咸阳,将军们抢夺金银,萧何收集秦朝的文献。这样的人,刘邦的手下能找到第二个吗?将来要和项羽比试,能不能少了这个人?既然不可或缺,你就得给人家这个面子!

来自网络。

总控在于掌握军队。没有军队,武将只是权臣或者侠客。刘邦封赏的时候,敢说武将不过是一群“功勋狗”,因为他已经完全掌握了军队。彭城战败后,刘邦退守荥阳与楚军对峙。因为韩信在赵代打得好,刘邦的“使人收其精兵”没有被项羽打败。刘邦能够派人调走韩信的精锐部队,说明这支部队是属于刘邦的,韩信只是一名士兵,而不是军队的主人。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后,项羽曾提出要联合韩信三分天下,下属也劝他自立为王。韩信也不是不为所动,但最终没有这么做。真的只是为了刘邦的恩情吗?韩信不傻,他明明知道自己要去天边,这支军队也是汉王的。如果他想自立,他就得改旗易帜!古代军队扛三种旗:王旗、帅旗、将军旗。你要自立门户,改旗易帜。换旗就是背叛。所有的士兵都能跟随他吗?项羽战败后,刘带着韩信的军队出其不意,士兵也不例外,说明这支军队姓韩。这样的事刘邦懂,韩信懂,天下人都懂!

虽然刘邦为了萧何的面子重用了韩信,但韩信为汉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无愧于萧何的推荐,无愧于大将军的称号。

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断绝粮道,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就一定胜利,攻就一定攻取,我比不上韩信。

这三句话出自汉朝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打天下时,手下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萧何、张良、韩信居功至伟,被史学家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的评价精确而深刻,有一次他在酒席宴问群臣自己为什么能得到天下,而项羽比自己势力大得多却失去天下又是为何?群臣的对答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刘邦笑了笑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扩展资料:

三句话中的三个人:

1、张良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2、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序次兵法,并著有《韩信》兵法三篇 。

3、萧何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

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高祖本纪

刘邦用人之道的最大缺陷就是只在乎部下对自己贡献,然后用物质去奖励鼓励,他并不知道培养部下忠君爱国之心。我们都知道刘邦出身于市井小混混,后来靠自己的拼搏打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但是在他建立和平国度的时候却频频出现造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他创业的时候只要将士帮他打胜仗,他就会用丰厚的物质去回报他们,所以在士兵心里他们认为打仗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和土地,无形之中他们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在打下江山之后刘邦就会削弱那些将士的权利,于是激怒了他们,所以很多大将就会造反。

刘邦在用人方面还是挺不错的,他懂得利用人才的长处,并且能够包容他们的短处,做到扬长避短。刘邦之所以能够打下江山与他敏锐的识人之眼分不开,在他手下有很多大将,比如萧何、张良、韩信、樊哙等等,每一个人才都有优缺点,刘邦能够巧妙的利用他们的优点,项羽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才导致人才流失的,所以刘邦的用人之道可以学习。

刘邦在后期疑心病重,总担心有人要抢了自己的皇位,所以误杀了很多的大将,这也是后来大将背叛他的一个原因吧。我们知道韩信是刘邦手下的一员大将,刘邦打下的江山与韩信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可是刘邦在打下江山之后就开始怀疑韩信,最终韩信被刘邦给杀了,可见君王都害怕功高震主。

君王的江山来之不易,所以每一个君王在成功之后就会疑心,这也导致大将造反,所以做一个聪明的臣子,学会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