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老人 0 87

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第1张

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导读: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如果要评选一件古代中国的代表性兵器,那上榜的毫无疑问就是剑了。剑以其高贵、典雅与神秘,不仅成为将士们上阵杀敌的兵器,而且还充当了士大夫衣冠楚楚的配饰。不少文人墨客,也对剑都情有独钟,如唐人郭震《宝剑篇》通篇写剑,却

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

如果要评选一件古代中国的代表性兵器,那上榜的毫无疑问就是剑了。剑以其高贵、典雅与神秘,不仅成为将士们上阵杀敌的兵器,而且还充当了士大夫衣冠楚楚的配饰。不少文人墨客,也对剑都情有独钟,如唐人郭震《宝剑篇》通篇写剑,却以剑喻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理。

在现代武侠小说中,剑也是最常见的兵器,在金庸先生笔下,就有著名的倚天剑、君子剑、淑女剑以及独孤九剑、辟邪剑法、太极剑法等剑法。后世的剑一般是铁剑,但在先秦时期的剑,主要还是青铜剑。

“君子之兵”竟来自域外?——

剑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说“黄帝作剑”,这当然只是传说。虽然新石器时代全国各地出土了各种玉、石、骨制的匕首,不过这种匕首与后世的商周青铜剑是否存在传承关系,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少学者倾向匕首不能算剑。

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一把青铜剑,是一把剑首呈环形的“环首剑”,出土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大约对应的是商代早期。到了商代晚期,长城一线及以北地区,铜剑分布范围变得更广泛,数量也大大增加。

这些青铜短剑大约可以分为直柄剑和曲柄剑,柄首存在一定差异,不少雕成动物形象,包括羊、鹿、马、鹰等,也叫“兽首剑;或者是铃铛形状,也叫“铃首剑”;都呈现了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属性。

中原地区虽然自二里头文化时期,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刀、戈、矛、斧钺都竞相出现。但令人诧异的是,青铜剑却一直没有踪影;直到青铜文化发达的殷墟遗址中,这才出现少量青铜剑;从其兽首和铃首的形制来看,非常接近北方地区的青铜短剑。

这表明,商代中原青铜剑应当是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北方地区这种青铜剑起源自何处?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一般认为与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亚等地联系密切。

商未周初的周人也开始使用青铜剑,不同于兽首剑和铃首剑,周人习惯用一种扁茎柳叶形铜剑。这是一种剑身和剑柄复合式的剑,与商代通体合铸的剑明显有区别,有学者认为是从上古甘青地区的石刃骨匕首发展而来,也有学者人认为应当从商代巴蜀的柳叶玉剑发展而来。

考虑到上古至西周断代太久,似以后者为宜,这种形制的青铜剑,中亚、西亚、东欧等地也有发现,年代也更早,似乎也存在某种交流关系。

《史记周本纪》说,武王伐纣攻入商朝都城朝歌,纣王自焚而亡,武王乘车到纣王的尸体旁,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又下车,用轻剑刺了几下尸体,再用**的钺斩下纣王的头,悬挂在大白旗上面。

纣王宠爱的二妃也已自杀,武王又用弓箭朝尸体射了三箭,然后用剑刺了几下尸体,并用玄色的钺斩下她们的头,再挂在小白旗上,最后武王才回到军队。可见,周人已经熟练使用青铜剑了。

周人早期墓葬发现不少这类剑,其中不少还有配套的剑鞘,剑鞘正面饰有镂空花纹的铜鞘罩,背面钉附木板或者皮革;因为皮木出土时已腐烂,所以留下的就只有铜鞘罩,主体饰有盘蛇、夔凤、夔龙、回字等花纹,非常精美。

进入到西周中期,铜剑又开始装饰了一种人面纹,这种人面或圆脸无发、或长脸披发,并非华夏族群,而是对周边族群的刻画,将他们的头颅雕在剑上,应当有“猎头”的含义。

春秋战国的青铜剑,除了有吴越地区发明的圆柱形、圆筒形剑茎外,还有中原地区从西周扁茎柳叶形铜短剑继承而来的扁茎剑。扁茎剑怎么拿在手上使用呢?这就是需要安装木片来形成剑柄,有的还在剑柄外面再缠绕丝绳、麻绳、麻布条使用,也就是“缑”;而吴越剑的话,一般可以在剑茎上直接缠缑使用,不过也有的仅用弧形木片夹住。

剑还需要剑鞘,春秋战国时期的鞘一般用两片木合成,在上面缠绕丝线并髹黑、红漆而成;也有的是用兽骨或象牙。剑鞘花纹保存最完好的,要数江西靖安春秋中晚期墓出土的一把漆木剑。不过,此剑剑身与剑鞘一体,并非实用剑。剑鞘一面髹黑漆,另一面用红、黄亮色彩绘龙头纹饰;剑柄的截面呈圆形,上面有丝线缠绕,剑首扁平呈泡钉状,总长476厘米。

剑鞘的末端安装一块木质或玉质的饰件,称为“必”或“琕”;剑鞘口往下三分之一处,还镶有一个用木质或玉质的饰件,称为“璏”或“剑鼻。璏一般为一孔,用来穿过剑带;也有的数孔,用来穿过较细的剑带分支,剑带一般用皮革或丝带制成。

剑在不使用的时候,就装在剑鞘放在剑匣中。剑匣又叫“柙”或“函”,在战国楚墓中出土不少,以木制成,呈长方形盖略拱,与盖身以子母扣相合。古人还有防锈的方法,有一种叫鸊鷉的水鸟,这种水鸟长得有点像鸭子,古人用它的脂肪来涂抹刀剑,苏东坡《谢曹子方惠新茶》一诗中说“囊简久藏科斗字,剑锋新莹鸊鹈膏”,“鸊鹈膏”说的就是用来涂抹刀剑的“鸊鹈鹊脂肪。

吴越宝剑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剑在全国赫赫有名。虽然吴越地区本身也是边缘族群,但其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车战在这里难以施展,作战以步兵和水兵为主,所以青铜剑大有可为,这也就促进了吴越青铜剑冶炼的发展,同时也在后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周礼·考工记》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就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斧头、鲁国的削刀、吴越的剑,离开这个地方就不精良了,因为这个地方的气候水土使然。

《战国策》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说吴国干地的剑,对准肉体斩,可以断牛马;对准金属斩,可以斩断洗手的金属器具——盘和匜。据《左传》,春秋后期,吴国公子光想杀死堂弟吴王僚篡位,邀请吴王僚来自己府上赴宴。吴王僚非常警惕,虽然他应约前往,但从大门到阶梯到坐席,都布满了亲随的甲士。

公子光派来献饭菜的厨师,都要先在门外换好衣服,然后在甲士长铍的挟持下,跪着缓慢前行入席献餐,这样一来,吴王僚认为就可以万无一失了。这时候,公子光假装脚疼,跑到地下室休息,他在地下室也埋伏了不少甲士。

而在宴会上面,厨师鱄设诸捧着一条鱼进来,在把鱼摆上吴王僚餐桌的时候,鱄设诸忽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剑,迅速插入了吴王僚体内。虽然鱄设诸也被吴王僚的甲士杀死,但公子光趁机带领甲士杀出,吴王僚被杀,随从乱成一团,都被公子光消灭。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鱄设诸"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著名的刺客专诸,鱄设诸杀吴王僚所用的剑,后世被称为“鱼肠剑”。

西汉刘向编写的《新序》记录了季札挂剑的一段佳话,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阖闾的叔父。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北方诸侯,在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见到季札的佩剑,流露出艳羡的神情。

等季札周游列国返回徐国时,国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要将剑送给嗣君,随从阻止说:“这不是国家馈赠的物品啊!”可季札说:“我自己当时内心已经许愿,要在回国后把宝剑赠给他;如果因为他去世就不送了,那不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吗?”

嗣君也认为自己没有先君遗命,所以不肯接受。于是季札将佩剑解下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徐国人为称颂季札高洁的诚信品质,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在东汉野史《越绝书》里,吴王阖闾有胜邪、鱼肠、湛卢等名剑,越王勾践有毫曹、巨阙、纯钧等名剑,其中胜邪、鱼肠、湛卢、巨阙、纯钧五剑为剑师欧冶子所铸,越国有讴(欧)地,故“欧治”应该是越国剑师的代称。

另一部东汉野史《吴越春秋》,也说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阖闾铸造了干将、莫邪双剑,还有莫邪投身剑炉、炼就宝剑的凄美传说,吴国有干地,“干将(匠)”也是吴国剑师的代称。这种为剑命名的称呼,战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荀子》说,“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留,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但从吴越出土青铜剑来看,这些剑并没有名称,只有器主本人的题铭,像吴王光(阖闾)和夫差父子剑,出土非常多,但都没有提到剑的名字。吴王阖闾叔父吴王余昧的“吴王余昧剑”,铭文共75字,是目前所见先秦剑类兵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介绍了余昧对楚的战争。

越国继承了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但也青胜于蓝,于是有了闻名世界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战国楚墓,剑身长456cm、全长5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两面布满黑色菱形花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经鉴定,其主要成分有铜、锡、铅、铁和硫等。

在秦陵兵马俑坑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剑。秦朝青铜剑也系从东周中原青铜剑发展而来,但剑身显著加长而且变窄,同时使用了帽形剑首和筒形摽饰。这样的剑可能并非实用剑,战国时期作战应当还是以铁剑为主。因为青铜材质较脆的缘故,长度方面有限制;而钢铁的强度和韧性都好,所以剑身也就加长了。

尽管青铜剑在先秦时代留下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但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与普及,青铜剑终究也将成为绝响。

最早的青铜剑出现在商代,那时候的剑身一般比较短,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后期,青铜剑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青铜剑,剑身一般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剑的把手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

一些贵族使用的青铜剑,“格”的上面还会有一些装饰物,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到了西汉中期,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判断青铜剑的真假可以先看它的长短,在春秋时期之前的剑都很短,只有二十至三十厘米长,到了春秋时期,按当时的工艺可以做到五十至七十厘米左右,到了秦朝,最长的剑已经可以达到九十厘米以上了,最短的也有八十多厘米。所以可以结合剑的产生时代,对照那个时代青铜剑应有的长度,来初步判断剑的真假。

其次可以看看青铜剑的范线,由于在青铜剑大规模生产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失蜡法,当时所有的青铜器铸造都是范铸,所以在鉴定青铜器时,可以将范铸的痕迹作为断代和评伪的重要依据。

另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对于青铜器锈色的鉴别方法,锈色浮在器物之上,虽然绿但是不莹,表皮锈,但是不润泽,刺眼,那就是伪锈,然后可以再做进一步的判断,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闻一下手,看看有没有铜腥味,还可用热碱水轻轻地刷洗一下,如果是伪锈的话,就会脱落,或者用舌舔,如果有盐卤味,那也是伪锈。

总的来说,鉴定工作单凭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做的好,必须要从实践中摸索、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鉴真识假,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还是多找这方面的行家问问,不要自己轻易判断。

在春秋时期,各国想要称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时人们打仗更多的就要靠人数了,因为兵器都差不多。但是吴国能首先称霸就是因为用上了不一样的青铜剑,这在当时显得尤为关键。当时只要装备够好基本上就能称霸战场,虽然大家都是用冷兵器但不要以为差距就不大了。只要你的剑比别人坚固一点,就是获胜的关键因素。

周朝诸侯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当时还是蛮夷之地。吴国开始穷的一辆战车也没有,春秋时期为什么能称霸呢?一件兵器说明了问题。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商朝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偏爱小儿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逃亡南方。

泰伯和仲雍逃到了今天的江南一带,长江流域当时有良渚文明,与中原文明不同,断发文身,他们适应了当地环境,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附近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称为句吴。

周太王的孙子周文王姬昌时期,周人开始强大。后来周武王姬发率领周部落以及追随周的部落一起讨伐商纣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的奴隶大军,周朝建立。

周武王将王室成员和有功之臣分封为诸侯,派人去南方找到了泰伯和仲雍的后人。周武王将周章依然封为吴王,另外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夏朝故地虞国。

吴国被分封在遥远的吴地,国家的主体民族是长江流域的良渚人,与中原诸侯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徐夷和淮夷兴起,吴国被隔绝在江东。

徐夷和淮夷在不断讨伐逐渐南迁,诸侯国势力向南扩展。公元前601年,《春秋》首次记载吴越两国会盟,吴国才逐渐与中原诸侯建立了联系。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霸,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而吴国地处江南,水系较多,同时文化技术落后于中原,竟然一辆战车也没有。,

公元前584年,中原霸主晋国送给吴国15辆兵车,同时送给吴国弓箭手、御者,教吴国人怎么驾车、怎么射箭,还教给吴国人战斗阵列。在晋国帮助下,吴国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走上了强兵之路。

春秋中期开始,吴国凭借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雄厚的冶铸实力,在楚越争霸的战争需要激发下,加强武器装备,创新青铜兵器特别是青铜剑的铸造与装饰。

春秋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吴国青铜剑种类主要有短剑、扉耳剑、窄格无箍剑、宽格有箍剑、扁茎剑等,吴国的兵器领先于春秋时期诸侯。

吴王崛起过程中,青铜兵器起了重要作用。吴王夫差时期被越国灭亡,吴国兵器流落到各诸侯国。近代共发现了9把吴王夫差剑,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1965年湖北省地区出土了楚墓群,而在1号墓中就出土了春秋时期越王的勾践剑。这把剑现在正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们可以进博物馆浏览其真实模样。然而这把宝剑的长度超过了55厘米,手柄的长度有84厘米,勾践剑的宽度有5厘米左右。并且这把宝剑的做工非常的精美,不仅有一些黑色菱形的花纹雕刻,还有一些蓝色的玻璃碎片做点缀。

玻璃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算得上极其珍贵的一种物资,然而在勾践剑的背部还有绿松石做点缀,可见这把宝剑不论是当时还是在现在,都算的上精美。1999年4月份,当时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大纪念日。然而在国庆之前,湖北博物馆就将这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运送到了北京,做了一次短期的展览,而在此之后国人认识勾践剑渐渐也有了更大的兴趣。

其实早在1994年8月份,越王勾践剑就已经在国际上进行过展出,但是在新加坡站的时候,发生了一些意外,导致战国楚文物展中的一些宝物被他人所毁坏了。之后湖北省博物馆就不愿意多次将勾践剑进行展出,这也是对于勾践剑作为文物的一种保护。

但是这把勾践剑却非常的奇特,虽然考古学家鉴定称这把宝剑距离现在人们生活的时间点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的时间,但是这把青铜剑却依然没有任何生锈的痕迹,并且十分的锋利。如果用毛发放在勾践剑的顶端吹一下还是能够断的,可见其锋利无比的程度之高。

除了切发轻松之外,勾践剑可以同时斩断16张a4复印纸。2003年,中国考古学家对这把宝剑进行了x光检验。最终得出了结论,原来这把宝剑里面所含有的金属含量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铜元素,硒元素,氢元素,铁元素,溴元素和硫元素等等。

这些元素综合之后,才打造了这把人们口中的青铜剑。所以说这把剑和其他的金属兵器相比,韧性和硬度程度都很高,也就显得这把勾践剑十分灵活。而这把剑的造就过程其实是分了两种工艺,当两种工艺进行融合之后才得到一把勾践剑。

意思也就是说,在冷兵器时代,一把勾践剑的制造难度太大,不同的金属含量很多,所以也就导致了勾践剑的与众不同,不仅美观且实用。但是要知道,两千年过去了,人们也只出土了一把勾践剑,可见其珍贵。

如果价值比较高,可以联系拍卖行,比如:嘉德、诚轩等等,拍卖行要收你12~15%的成交费用。

如果价值一般,心不沉的话就卖给市场的商贩,多问几家;如果心比较沉,就到专业收藏类网站去注册,成为会员之后,自己标价出售;或到当地收藏品市场,交个几十元摆个地摊直接出售了。

你这个最好拿去专业的地方鉴定了在做处理,下面这责资料可供你参考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邮11岁男孩河边洗手偶遇“宝贝” 3000年前古青铜剑重见天日

其父拒绝私人高价收购将剑捐赠国家,文物专家表示这是商周时代文物,考古价值巨大

高邮市临泽镇一个11岁男孩玩耍时弄脏了手,到河边洗手,竟“洗”出了一把呈灰**的青铜宝剑!经高邮文物部门鉴定,这把青铜短剑为商周时代铸造,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目前该剑已被高邮市博物馆收藏。

扬子晚报记者采访获悉,这把只有26厘米长的短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是高邮发现的第二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是第一件青铜兵器。

重见天日

男孩河边洗手淤泥里掏出生锈短剑

发现这把青铜宝剑的孩子叫杨俊熙,今年初夏的一天,活泼调皮的小俊熙和一群小伙伴在镇上玩耍,玩脏了手后,来到临南小区菜场桥处老周临河河边洗手。

洗着洗着,眼尖的小俊熙发现手边有一个黄黄的尖尖的硬物。

“应该是把埋在土里的刀或者剑!”小俊熙一向对刀、枪、剑这些东西特别喜欢,他激动地顾不上洗手,专心致志地掏起“硬物”四周的泥土来。

好在水里淤泥比较松软,很快,他掏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短短的宝剑来。

洗干净后,杨俊熙激动极了,兴奋地对身旁的几个小伙伴喊了起来:“快来看哪,我找到什么了?是宝剑,古代的宝剑呀!”

几个小伙伴们看小俊熙找到了“宝贝”,很是眼馋,都抢着要玩。

小俊熙让伙伴们依次摸摸、把玩后,把“宝贝”带回了家,交给了爸爸杨锦海。

杨锦海看到这把呈灰**的宝剑,第一感觉就认为此剑不一般,估计是一把很古老的宝剑,说不定很有考古价值。

“老杨家的儿子从河里找到宝贝啦!”几个小伙伴回家后一“传播”,消息不胫而走,邻居和朋友都赶过来“看稀奇”,有人提出出高价跟杨锦海购买,但他没有答应。

杨锦海说:“这个东西不是我自己的,是地下的。

地下的东西是文物,是国家的,我没有权利私自做主。

”3日,他专程将这把剑送到了高邮市文物局,捐赠给国家。

昨天上午,高邮市文物局、高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临泽镇,给杨锦海送去收藏证书和奖金。

这条河道临近古邗沟可能会有更大发现

高邮市临泽镇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现宝剑的河道老周临河和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古邗沟相通,一直是连通大运河的活水河,这条河还跟一旁挖掘于秦代的子婴河相交叉。

近些年来,老周临河有的河段断流,河床淤塞,河边长满了芦苇、野菖蒲等植物,成了一条死河。

去年,老周临河被纳入环境整治范畴,进行过疏浚。

说不准,青铜宝剑就是因为这次疏浚,才得以现身。

该负责人表示,老周临河历史悠久,既然在河里发现了青铜宝剑,河里是否还会有其它文物,甚至有更多、价值更大的文物?目前,临泽镇正在研究保护方案,并将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人员有计划地科学合理地发掘。

出身不凡

距今3000多年很有考古价值

经高邮、扬州两地文物考古专家初步鉴定,此剑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长26厘米,系商周时代的青铜古剑。

据考证,商代距今3600年,周朝距今3054年,中原青铜剑始于商代,剑身起初较短,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到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到60厘米,战国晚期的剑长更是超过70厘米。

因此,从剑的材料、剑长和剑的造型分析,此次出土的青铜短剑,为商周时代的宝剑,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高邮市文物局文物科吕志伟科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把青铜宝剑锈蚀不是特别厉害,没有变形,保存得很好。

“商周时期,开始有了青铜铸造技术,到了春秋战国,青铜器才盛行。

所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要比春秋战国时期少很多,考古研究价值也要大很多。”

吕志伟说,这把宝剑是高邮地区发现的第二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一件是2007年在该市三垛镇发现的“青铜铙”,是一件乐器,因此这把宝剑也是高邮地区发现的第一件商周时期青铜兵器。

商周时期,高邮属于吴越之地,是中原人眼里的“蛮夷”,当时已经形成聚落、村镇或城镇。

到了秦代,此地建立了邮亭,高邮因此得名。

宝剑主人可能是商周贵族

“这把宝剑上没有发现文字和文饰,但从造型来看,做得很精致,顶端有小孔,这个小孔应该是系剑穗用的,经考证,我们倾向于它是一把贵族佩带的宝剑。

”吕志伟介绍,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对武器的管制也很严格,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才有资格佩带宝剑这样的利器。

从造型和材质上看,这把短剑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具,可装饰能防身,但又不是武士和武官佩带的样式,更应是身份的象征,因此是文官贵族的佩剑的可能性更大。

青铜宝剑主人是谁,目前尚不得而知,可能是当地贵族的,也可能是路过贵族掉进河里的。

它的确切价值如何,还藏着多少令人振奋的信息,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经请求上级对此进行更高层次“会诊”,还这把商周青铜剑历史真面目。

缝隙

只有精神和思想,或者心

能深刻进去

肉体在现代与历史之间石化成墙

我们由此悟到血流成河

胜利和失败是经久的孪生

而那微妙的异处,是记忆与再记忆

被瞬间唤醒的红色

武器

足以包揽人类的一个词汇,而现实中

我们携其而生,眷其而亡

从石块到弓箭,从鱼叉到戟

从青铜剑到火器,从铁甲舰到枪炮

……

我们握住武器,就畅想握住世界

我们的聪明让自己学会忽略

头脑、信仰、德行才源自武器的自我

在战争历史面前,属于现代智慧的

是驾驭和平的超我

独轮车

没有到沂蒙,没有到淮海战役里

独轮车是我爷爷耕种的工具

我被推到村东的麦地里去

到三里之外的大王集市上去

到童年的记忆里去

一只轮,两根木把

成为我爷爷的化身

到了沂蒙,到了孟良崮,

独轮车与战争有关,与胜利有关

与无穷无尽的生命有关

我从未看到如此浩大的队伍

几百只独轮车

几百只轮,千万只轮

碾过战争的伤口

后来,我跟爷爷提起过无数次

他除了沉默便是沉默

直到和死亡相遇

他才告诉我

是“马背”托起的英雄

战争艺术

时间叠压成青绿色钵衣

包裹着春秋莒国的青铜剑

而我们站在千年古县的现代时刻

嗅着曾经一场场战争的血腥

是的,我叫那剑上的铜锈为钵衣

因为它不仅钝了锋刃,钝了岁月

钝成了古风

钝成一片宁静

而宁静的前身是修行的艺术

女人

历史给了她们红嫂的封号

但我仍愿唤她们女人

如果说那些高大与坚毅的红色精神

令国民持久地记忆

做为女人那部分柔软

仍是坚毅不可或缺的同体

我看到她们溢出自己的乳汁

润泽生命的干涸

日夜交替间穿针引线

只为战争的路上走得更加平稳

缝军衣,抬担架,推小车

喂最后一口粮食

这些女人们

在战争的坚硬之中

足以母性俱美

热爱生命

我想说这次行走无法脱离“生命”

走过红色刘集

走过莒县红色群落

走过沂蒙老区

走过蒙阴六姐妹

走过临沂革命纪念馆

走过孟良崮

走过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走过密匝通天的烈士墓碑

……

自认为走过了很多

回头的一刻,历史浩繁

还有无数未知的名字

因为缺失了这个符号

而被“无数”代替

走过了不仅仅是走过了

吞噬我们的

是那些“无数”涌动的生命

他们让我们重新热爱

在一切未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