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为了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
为了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三点半前结束。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是上班了。
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
昨天晚上,我的二姐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刚刚给父亲送灯回来。在元宵节的晚上给去世的亲人送灯是我们家一直保留下来的风俗。按照风俗,给父亲送灯应当是儿子来做的事情,但由于我这些年长期在外,很少在春节期间回家,即使春节回家了,也由于假期的限制,还是不能在家过上正月十五。所以,父亲去世后的十多个元宵节的灯都是二姐代我送的,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她了。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我们老家的风俗,记得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也曾赶着正月十五回了一趟老家,亲自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送灯。那一年正月初十,父亲是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回老家的,一路上倒了好几趟车,其中换乘了三次火车、两次汽车,除此之外,我们还坐一次马车。几番折腾,用了2天多的时间我们才到了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路上真的很不容易。记得当年坐火车的人很多,一路上我都是站着的,等到了老家,走路的时候,我还感觉脚下的大地是晃晃悠悠的。
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父亲扛上一把铁锹,拿着一个手电筒,让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纸钱和蜡烛,然后领我出门去村外爷爷奶奶的坟地送灯。记得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还穿过一片树林。在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带上我妹妹,他告诉我:“元宵节这一天是给自家的祖坟送灯,表示后继有人。在老家,送灯是有讲究的,一是不能女人送灯,二是不是亲生的子嗣不能送灯。你看一看坟地里没有灯的,那就是没有后人的坟。” 现如今,我长年在外,由姐姐代我给父亲送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愿父亲能够体谅我的难处。
我曾查过元宵节送灯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明朝的说法。据传说,当年朱元璋坐了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就去给母亲上坟,当他到了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因为连年战争,他已有许多年没有给母亲上坟了,坟茔地里长满了荒草,早已分不清哪个是自己母亲的坟。于是,朱元璋就给每个坟上都点上灯,然后在每个坟头前磕头,他相信如果不是自己母亲的,那坟上的灯就会灭,可是磕了半天,没有一个坟头的灯熄灭,最终朱元璋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母亲的坟。从此,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学习他对母亲的孝心,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去给自己家逝世的亲人上坟送灯。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一个民俗,在欢度佳节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上坟送灯,既表达了对先辈的思念,也表现了饮水思源的美德。我觉得这个民俗是很好的。
六个禁忌。
1、送灯时严禁四处张望,送完时不要回头看。在农村,有正月十五下午给逝去的亲人送蜡烛的习俗,称为送灯。每到元宵节这天,农村老人都会特地嘱咐儿孙,在坟地送灯时千万不能四处张望,送完时也不要回头看,以免“打扰”到“出来”赏灯的亲人。
2、外出时不能丢失财物。在农村,老农民把钱财被偷或意外丢失叫做破财,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特别在正月十五这天,被认为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如果破财,那么在新的一年中会没有财运,甚至会霉运缠身。
3、不能剃头,刮胡须。有的老农民思想比较守旧,认为头发、胡须是一个人运势的表现,剃头、刮胡须应选择合适的日子。因为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如果剃头、刮胡须会丢掉一年的财运。
4、不要说脏话。农村老人认为骂人、说脏话会招“怨”,如果在正月十五这天说脏话很可能会引火上身,将会发生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如果多说些吉祥话、祝福话,不仅能帮他人带来好运,也会改变自己的运势。
5、一定要看月亮。正月十五是新年的首个月圆之夜,农村老人说在当天晚上一定要看月亮,这样能给家人带来好运,在新的一年中不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会圆圆满满。
6、尽量别借钱。农村传说正月十五借钱给别人会把一年的财运借走,同样向他人借钱也意味着在新的一年会出现财运不佳的状况。在平时,农村老人对借钱之事也特别忌讳,认为借钱就是钱财的流失,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借钱。
关于元宵节的这些风俗禁忌在农村已流传多年,虽然略带迷信色彩,但其中有很多都是积极向上的。在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影响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带有正能量的风俗禁忌一直流传下去。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如下:
1 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2 点灯时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3 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4 点灯时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5 送灯时选择黄昏时分,携带烛台、燃香、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 根据民间信仰,黄昏时分是阳气渐弱、阴气渐盛之际,前往墓地点灯祭拜可以驱走阴气,得到先人庇佑。
6 在送灯时,除了金银元宝等实物外,还可以搭配一些生活用品,例如盐、米、油等,并且告诉祖先们自己的子女会经常来看望他们,让祖先们不要担心。
7 祭拜完毕后,将燃尽的蜡烛和纸钱放在墓碑前烧掉,同时祈愿祖先们能够保佑家族兴旺发达、后人福寿安康。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正月十五元虽说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在这天还是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像我文中提到的送灯便是诸多风俗中的一个,那么正月十五送坟灯送几盏?正月十五上坟送灯送单还是双?一起看看吧。
正月十五送坟灯送几盏正月十五送坟灯送几盏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但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就不一样,所以具体的还是要看当地的习俗。
正月十五上坟送灯,在我老家还是挺讲究。如今都改送买来的小手电筒了,在以前都是自割的萝卜灯,要家里先人(包括未出五服的同宗先人)的每个坟头都送一盏,点燃照亮,并在坟前放鞭炮礼花之类。
正月十五上坟送灯送单还是双十五上坟送灯送单要依据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来看。像我家里这边正月十五上坟送灯,一座坟上一盏就好了。
据悉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在元宵节去找他母亲的坟,没找到。他就在每个坟前点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每年正月十五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正月十五几点上坟送灯正月十五去先人墓地送灯以寄哀思,是一种地方习俗,而对于送灯的时间各地大不相同,具体的要看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我老家元宵节这天太阳落山后,各家各户都带着各自制作的油灯,到祖坟地,每座坟头放一盏,在坟顶背风处点燃,然后也到河边湾旁、水井旁放灯,家中粮仓放老鼠灯,猪圈、牛羊栏也放灯,现在条件好了,买灯去放当然可以。
元宵节送灯赏灯东北地区的一种习俗。
送灯是指把花灯送到祖先的坟头。
据说,元宵节点灯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汉文帝时期,就形成了正月十五点灯的习俗,原本是一个礼佛的习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庆祝习惯。
在唐宋时期,元宵节观灯,就已经是火树银花,人间犹如星海的一片繁盛的景象。
点灯对于古人来说是具有驱除黑暗,带来安全与温暖的意义。
《六祖坛经》中有这样一句: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正月十五为已逝的先人送灯,而且要让灯保持彻夜通明,也许就是要照亮地狱,让祖宗先人感受到温暖吧。
小时候,正月十三四爸爸就开始和我们一起做灯笼。
送灯的灯笼比过年孩子们拎着满屯子跑的灯笼简单一些。一般是用高粱秆扎成三棱体的形状,外面用白纸糊好,里面装进一根白蜡烛。
记得那时我们管蜡烛叫“洋蜡”。由于家境贫困,加之生活物资紧俏,而且那时过年过节农村的电总是不够用,一会儿停电一会来电,洋蜡成了必备和稀缺之物。
因为稀缺,十五送灯的时候,一般舍不得点整根的蜡烛。爸爸会用剪刀把蜡烛截成两段或者三段。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夜幕降临的时候,爸爸就带领我们哥几个去送灯。
墓地在屯南三五里之外,出发的时候我们还会喊上左右邻居、老亲少友。“走啊,送灯去!”
“走,送灯去!”
大人们边走边拉着家常。孩子们拎着还未点燃的灯笼在雪地里一边跑一边疯闹。
到了墓地,也就是农村人所说的坟地,也有人叫“烂死岗子”,大人小孩都不言语了,好像立即恭敬起来,或许是怕惊扰了鬼神。
在坟前用铁锹在雪地里挖个背风的坑,把纸灯笼里面的蜡烛点燃,然后把灯笼放进坑里面摆好,嘴里念叨着“太爷太奶、爷爷奶奶、爸妈……,给你们送灯了”,一般有几个亡人都要念叨一遍,生怕漏下了谁会挑理。
然后在每一座坟前烧纸,照例会念叨“太爷太奶、爷爷奶奶…收钱了”。
返回的路上,大人们依旧唠家常,孩子们仍然疯闹。祭祀的仪式走过了,先人们的房前屋后照亮堂了,每个人都很高兴。
那时女孩是不让去墓地送灯的,所以妹妹在童年没有送灯的经历,每次看着父兄去送灯都会很失落。
这种失落在妹妹出嫁之后有了改观。尤其是父亲去世以后,每年所有祭祀的节令,妹妹都会到墓地祭奠父亲,元宵节也可以为先人送灯了。
一般情况下送灯只在正月十五当天晚上送一次。家里当年有新逝的亲人,有时会提前一天送灯,元宵节当晚再送一次。
2000年父亲去世以后连续三年,我和哥哥及妹妹都是送三天灯,包括元宵节当天和前后各一天。
近二三十年以来,送灯已经不再用“洋蜡“,而是各式各样的电子灯。不但款式多,而且亮的时间也较长,有时候可以连续亮上四五天。
不用手工制作了,好像是省事儿了,可是提前几天做灯笼的仪式感却没有了。
今年母亲新逝,妹妹在正月十四便到父母的坟前送灯,这样可以让父母感受更多的温暖,也使那份对父母的怀念更加圆满悠长一些。
今日,我从城里赶回老家的时候,路上给同样不在老屯住的二哥打电话,问他何时回去。那时他已经在路上了。
回到老屯老宅,大哥大嫂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在等待我们回来。
到墓地的时候,二哥正好同时到达。
哥几个分别把自己的灯笼在三座先人的坟前点亮,大哥又把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及先人准备的灯笼点燃。
三座坟,每座坟前七盏灯笼。我们兄妹四盏,小辈们三盏。
一灯照破千年暗。七盏灯,一定能让先人过一个亮亮堂堂的元宵节。
这样的习俗,目前还在延续,不知道何时会消失。
那样的话,元宵节我们是否还会想起先人?
1、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元宵节也叫灯节。正月十五送灯是一直以来流传的风俗,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
2、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三点半前结束。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是上班了。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