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毫无疑问,属于南阳一中(第一高中),在南阳本地属于“神一般的”存在。就2019年高考而言,市文理科的第一第二都出自于南阳一中。当然,中招分数线也是全市第一,可谓是所有尖子生都被收入囊中。南阳市五中是南阳市排名第二高,它紧次于南阳市一高,因为
毫无疑问,属于南阳一中(第一高中),
在南阳本地属于“神一般的”存在。就2019年高考而言,市文理科的第一第二都出自于南阳一中。当然,中招分数线也是全市第一,可谓是所有尖子生都被收入囊中。南阳市五中是南阳市排名第二高,它紧次于南阳市一高,因为五中建校有五十年左右,教学质量非常好,师资力量雄厚。而邓州市一高也是一所老学校,师资力量也很雄厚,教学质量也很好,邓州市一高也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也为邓州人民争光。
你考上了邓州市一高但是没去报到而上学,而在另一所学校上学。你没去录取学校报到,而占用了学校的一个录取指标,学校有权取消你的录取资格,录取资格被取消了,就不存在学籍了。如果你已经去了录取学校报到,而没去上学,学校有权开除你,并取消你的学籍。
在河南南阳邓州,一名一岁半的男孩跟随父母干活后失踪,引发网友的关注。据孩子家人表示,当时带着孩子下地干农活,一个小时休息的时间,家人才发现孩子丢失,于是连忙选择报警,当地警方也立即安排人员进行寻找,失联近38小时的男孩在事发地几公里外的高速路旁被找到,这个男孩的衣服被铁丝网紧紧的勾住,整个人都不能动,民警和当地村民帮忙取掉铁丝网。
男孩也第一时间被送到医院,接受检查,除了一点皮外伤之外并没有较大的危险,好在这些民警和村民锲而不舍的进行搜救,及时的找到了这个小男孩,送到医院进行治疗,不然后果不堪设想,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幸好这个孩子没事,不然这个大人会后悔一辈子,照顾孩子的时候也特别粗心,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我觉得还是家长过于大意了,家长只顾自己在玉米地里干农活,以为孩子就在旁边玩耍,所以心思也没有放在孩子身上,在家人做农活的时候还听到孩子的哭声,当时并没有在意,可是一段之后才发现孩子突然不见了,而家长也到处寻找,始终没有看到孩子的身影,所以立即选择报警,这也提醒家长在带孩子的时候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一定要让孩子一直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很多家长带孩子也是粗心大意,特别是一些小孩子,根本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就喜欢乱跑乱跳,特别是在家长没在生病的时候,这个孩子为了寻找自己的父母就会到处跑,结果反而越跑离自己的家越远,最后还是村民和民警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才找到了孩子,现在的孩子本来就有一些淘气,作为大人更不能马虎。
每年都有孩子走丢的新闻,而走丢孩子们很难被找到,要么就是被拐卖了,要么就是意外死亡,也有可能是被贩卖器官。父母伤心欲绝,痛哭流涕,后悔不及。所以一定要防止孩子手丢,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出门一定要牵着孩子的手,寸步不离。出门在外,特别是到了人员拥挤的地方,父母和孩子迫不得已被人群所挤开,比如在广场上,在美食街上或者是在地铁上,孩子突然就找不到自己的父母了,然后就大声哭泣。如果运气好,现场的工作人员帮助孩子找到父母,如果运气不好,孩子很有可能就被别人拐卖了。所以父母出门一定要死死地拉着孩子的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不能够放手。也可以用弹簧绳套住孩子的手,这样不管孩子距离自己有多少米,都可以牵住孩子,不让孩子跑远。
二是在家里面关好门窗。父母工作很辛苦,哪怕是单纯在家里面带娃也很辛苦,那么父母有时候累了就休息,而孩子还精神满满,不知道干嘛,于是就打开门窗出去玩。出门后,孩子可能就被路边的车撞到了,也可能是被陌生人给带走了,所以父母最好能够关好门窗,不能够让孩子离开家里面半步。父母也可以在家里面安装摄像头,了解孩子一天在做什么,也了解他什么时候出门,具体都干了什么,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情况,尽可能快地找到丢失的孩子。
三是让孩子记住父母的手机号和家庭住址,也可以把手机号和家庭住址写在纸条上,放在他的袋子里。有的孩子难免会走丢,不管父母怎么小心,总有意外出现。但孩子走丢之后,如果父母找不到,他们也没有其他人员帮助他们,那孩子自救的能力就很重要。如果父母能够告诉他们父母的手机号、家庭住址,那么孩子就会联系父母,自己走回家,这样就不会走丢。
开学第一天吃。
孩子开学第一天要吃饺子是我国的古老风俗:起脚饺子、落脚面。 出门的时候吃饺子寓意是,脚步稳健一路平安,落脚面寓意是指顺当回家,顺顺利利。
胶东半岛这边有孩子开学第一天要吃饺子的习俗,寓意和说法很多。开学吃饺子,就是相信饺子谐音“骄子”一说,图个吉利,鼓励孩子在新学年里好好上学,希望孩子学有所成。是长辈们用来表达对孩子期盼、嘱托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吃饺子说法
中国人讲究“上船饺子下船面”,意思好像是“平平安安的滚蛋儿,顺顺溜溜的回家”吧!还讲究孩子开学第一天要吃饺子。饺子谐音“骄子”一说,希望孩子学有所成。其实就是在新学年的开始,长辈们用来表达对孩子期盼、嘱托和祝福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开心地吃着饺子,家长们还在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屋外冬雨绵绵,寒气逼人,屋内欢声笑语,暖意融融,也寓意着孩子们开学前吃了饺子,个个成“骄子”。
志存高远
“李实斋,李实斋,吃得宴席打得柴。”李杏和贾三近是志同道合的文友,于是有此戏言,他们当时都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李杏就是李克敬的高祖。李家数代以教书为生,其先祖李九思、李九畴、李九叙、李九经也都是贡生。克敬的曾祖李鱼化,祖父李春光,父亲李冲都以设馆教书为生,日子过得平淡了一些。
明末清初的山东峄县,饱受战火创伤,田园荒芜,户籍削减,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在战乱时被兵掠走,九死一生才逃出虎口返回家乡。以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李冲为了遵照读书的祖训,变卖田产,购置笔墨,供自己的六个孩子读书。他白天打柴种地,晚上教孩子们读书,生活十分艰辛。成名后的李克敬在回忆少年生活时,仍情不自禁为之落泪。“惜吾先君子遭明季兵火,流离失学,仅而有生。荒城文献断绝,乃奔走丐借经书,捡薪燃明,荐涉文史,以意授吾兄弟,所存田产尽以推让世父,辛苦旅寄,节衣缩食,教令求举,每念此,悲痛不自胜也。”在六个孩子当中,克敬是最懂事的,他知道家境贫苦,所以他读书格外地刻苦。《峄县志》记载,克敬“幼敏悟嗜学,弱冠为诸生”。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吟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
康熙十三年,峄县新任县令周祚增上任后,通过拜访乡绅名士,得知峄县境内有一位少年才子叫李克敬,聪慧过人,博古通今,于是派人把他叫来。在县衙大堂之上,文武官差站成两排,整个大堂足足有百人。克敬第一次上县衙竟毫无惧色,虽是一身布衣但也干净利索。周县令拿起经书问及孔孟的名篇,克敬篇篇都背诵如流,一字不差;问及天文地理历史,他也无一不晓。举人出身的周祚增暗想,莫非他是一个神童呀!我得再考考他。于是大笔一挥,“乡愁”两字出现在大白纸上,“以此为题作首诗如何?”众人一看傻眼了,从来没有走出过峄县的李克敬懂得什么乡愁呀?岂不知李克敬的父亲李冲年轻的时候长期流离在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早已通过言谈,不知不觉地让孩子们产生了对家乡的特殊感受。片刻,克敬缓缓地道出:“愁人不能寐,欲寐转彷徨。方制思乡泪,闭眼即故乡。惊魂以一断,寒宵万里长。顽身飞不去,好梦送凄凉。”许久,掌声突然从县令手中响起,随即整个大堂掌声齐鸣。那一年,克敬年仅十四岁。
一时间,峄县的文人骚客纷纷与他交往,求文问字者络绎不绝。少年李克敬在一片赞誉声中,颇有些春风得意。他立下远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做天地有用之人”,并且认为凭借自己的才学,“二十余年可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当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李克敬在他的诗中更是多处表露:“少小足奇志,拟意自豪狂”“萧然布衣士,一朝动帝王”“谈笑麾万军,风流差葛羊。成功拂袖归,钟鼎轻毫芒”“抱膝坐待大风来,破浪长鸣动天地”。
踌躇满志的李克敬对仕途前程颇具信心。他常常用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李贺的诗“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和“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来激励自己争取功名。然而,人生的征程,往往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李克敬绝没能想到的是,为了登入仕途,他等待的时间竟比李贺的一生还长十三年。
自强不息
任伯年,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奋得来。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时,就喜欢看父亲作画。十二岁时,父亲不幸过世,家中也随之贫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一天干活下来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店中老板知道后,看他的画也的确不凡,让他专门为扇面作画。从此,任伯年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更高了。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一、囊萤夜读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二、映雪读书
晋朝有一个叫孙康的入,他生性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与人交谈则对答如流。孙康酷爱读书,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常常手不释卷,夜以继日,乐书不疲。尽管家境不好,他也时常面有菜色,但却难掩他目光中发自内心的光辉和热情,可是后来,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读书沉迷愈深,他的家境却每况愈下,家人说再也供不起他狂读不止、耗费灯油了,也就是说他夜里不能读书了。孙康不是书呆子,他也不认为书中果然有千钟黍或颜如玉,只是读书实在是一件太快乐的事情,它给他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让他的心境变得明净高远,完全超脱了眼前困窘的处境,可是眼下没有书读的日子,让他觉得每一个夜晚都令人难以忍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离开破败冷清的家,来到月华普照的雪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心中悲苦,不知所从。然而,就在他彷徨复彷徨之际,一个念头击中了他,原来,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雪原反射着无边的银光,塑成了一个清亮又辉煌的世界,周围的景物十分清晰,似乎是上天悲悯感动于他苦苦向学的挚诚,特意将这天地都化作了他读书的好场所,他欣喜异常,奔回家去,取出书来,映着雪光一看,果然分明异常,他在心中欢喜不止:“我又可以读书了,我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每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孙康都捧一本书来到雪地,利用雪的反光来读书,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名重一时的大学者。他的“映雪读书”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
三、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生命常青英雄生命之树常青
抗震英雄战士武文斌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家乡邓州,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故里邓州的每一个父老乡亲,感动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在英雄武文斌的故里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武文斌生前照顾过的80岁五保老人武明军一听说武文斌的噩耗,哭的昏了过去,他一边哭一边说道:“老天爷咋就不开眼,咋不让我这把老骨头替他死啊!”
英雄生前所在的高中——邓州市五高中校长杨四高很动情地说:“武文斌,你是家乡人民的好儿子,你是五高中的好学生,家乡因为有你而骄傲,五高中因有你而自豪!”
张村镇五高中学生李果在吊唁武文斌的挽词中说:“武文斌哥哥,因为有了你,我们从此不再孤单;因为有了你,我们的生活一片灿烂;因为有了你,我们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五高中学生岳英倩说:“文斌哥哥,是你让我们感受爱的煦阳,是你让我们用精神做爱的天堂,是你的这种力量推动我们伴爱成长!”
邓州市获“河南省十佳慈善家”殊荣的洪荣惠老先生说:“武文斌真是好样的,象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兵!武文斌是80后的英雄,是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是邓州人民的好儿子,是穰原大地的骄傲!”
邓州藉战士张照权说:“武文斌,好样的,你是我们邓州人的骄傲,我会永远记住你,愿你在天堂生活愉快!”
军嫂任丽祈祷说:“文斌兄弟,今天我又来看你来了,不知道你还记得我吗?连续三天,你都让我寝食难安,心为你痛。你的一切感动着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为你流下了痛心的泪水,也许对你说惋惜没有用,现在我们只有为你祈祷,希望你在天堂过得快乐,不会在那里受苦,你所有的亲人都为你祝福,我会记住你,永远永远。”
邓州藉白发老兵散公挥笔写下挽词:“大爱无形,施爱无极,真爱如金,聚爱于一通,爱是裂变的巨大力量。”
道德修养
道德小故事[1-10篇]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 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 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 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