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怎么养?这部播了29年的日本综艺,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看

孩子 0 48

孩子该怎么养?这部播了29年的日本综艺,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看,第1张

孩子该怎么养?这部播了29年的日本综艺,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看
导读: 系鞋带,是大多数人生活里常做的事情,所以这个事件引来网友吐槽,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太差,竟然还是初中生”。 中学生动手能力差,问题出在哪里? 被吐槽的学生中,有人委屈,“从来没穿过鞋带,平时拿到的鞋子,鞋带都是串好的

系鞋带,是大多数人生活里常做的事情,所以这个事件引来网友吐槽,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太差,竟然还是初中生”。

中学生动手能力差,问题出在哪里?

被吐槽的学生中,有人委屈,“从来没穿过鞋带,平时拿到的鞋子,鞋带都是串好的。”他们中的学生家长也替孩子委屈,“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

这是一群70后、80后的家长,他们把孩子的学习教育放在第一位,自动承担了孩子的其他事情,甚至包括系鞋带这样的琐事。

细细反思,系鞋带虽是小事,却间接折射出现代大多数家庭,对孩子“动手能力“的教育缺失。

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想起最近看的一档叫做《初遣》的日本综艺,它记录了2~7岁宝宝们的第一次“派遣”,节目至今已持续播出29年,不少身为父母和子女的网友们评论,“看完后被暖哭了”。

这个节目,也给父母和孩子们上了最好一课。。

01

孩子第一次独立,如何正确引导和鼓励?

还记得,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和父母分床睡,第一次和父母吵架,第一次独立出远门么?

孩子无数个第一次瞬间,也有家长们的满腹担心,在父母眼里,无论你长多大,还是个孩子。

他们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也害怕孩子一个人遇到危险,担心他们不能处理,但事实上,家长学会“放手”,也能看到孩子身上的惊喜,他们做的会比你想象中要好。

《初遣》综艺里,“小心粹”一家,父母与孩子是怎样的相处模式,日本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

他们一家住在日本关东平原东南部,在千叶县富浦地区的港町,是以捕鱼业为生的岛民。

3岁零9个月的小心粹,是家中的二女儿,有一个小哥哥还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弟弟。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受到众人宠爱。

她与父亲相处模式,就像我们常说的,“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

小心粹很懂事,会帮妈妈整理衣服。

有一天,小心粹的爷爷和爸爸像往常一样外出捕鱼,忘了带便当。妈妈拜托小心粹给爷爷爸爸送便当,开始人生第一次初遣。

然而,完成本次初遣最大的问题,是怕小心粹会哭,机智的妈妈给了小心粹一个护身符,护身符上写着一句暗号“嘤嘤”,正是心粹的爸爸所写。

以往,小心粹遇到不顺心的事会嘤嘤大哭,每次爸爸只要一说“嘤嘤”,小心粹就会变得坚强起来,这慢慢变成了她与爸爸之家的约定。

“想哭的时候看看这个,会保佑你的,看一下这个,一直努力到最后。”小心粹临出门的时候,妈妈这样嘱咐她。

第一次初遣,小心粹从家里到码头,全程12公里。但一路上,她并没大家所担心的那样嘤嘤大哭。还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她的目的地。

一路上,遇到没有斑马线的马路,她会放慢脚步,左右张望,谨记过马路的方法。

小心粹到达港口,已接近中午,看到爷爷与爸爸的船停泊到码头附近,她非常激动地向远方挥手,嘴角默默念着“爸爸”,然而,并没得到爷爷与爸爸的回复。

小心粹有些沮丧,再度挥几次手之后,她打算离开回家。

“明明只要大声喊出来就好了。”正在看节目的我,很替小心粹纠结。

但如果了解小孩子的心理,会发现小心粹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很正常。“第一次做的事往往都会慎重,一般说着‘做不到‘立刻就放弃了’’节目组也进行了剖析。

小孩子就是这样,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之后没有正确的鼓励与引导,她做这件事的决心就会受到重创

原本假装不知情的爸爸,看到心粹努力呼喊自己的模样,忍不住的悄悄抹了抹眼泪。

在大众眼中,这只是一次简单不过的出行,对于小心粹这个年纪的小孩子来说,却是自我独立成长的一次历练。

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被爸爸妈妈派出去“打酱油”,虽然也会有着一些“零钱”的小诱惑,但这个过程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我们自我行动的能力。

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除了温柔舒适的家,还有这个有风雨也有爱的世界

《初遣》所流露出来的治愈与真实,让观众“笑中有泪”,也让观众懂得了:父母的一次放手,孩子的一次成长。

02

4岁孩童都懂得感恩父母,你学会了么?

《初遣》里小初粹与家人的故事,还只是一些“浅尝辄止”的细节展现,那么节目中另一对兄弟——柊哉和奏哉兄弟二人,则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力量与责任感。

他们是德岛县池田町的一对小兄弟。哥哥柊哉4岁,弟弟奏哉2岁。

这天,兄弟俩被妈妈派遣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买花、咖啡和乌冬面。

第一次出远门,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场未知的冒险旅程。出了家门后,哥哥轻松地上了公交车,但弟弟只有两岁,上公交车很不方便,只能爬着上去。

上了公交以后,弟弟昏昏欲睡,一旁的哥哥貌似有些紧张,生怕错过了目的地,双眼紧紧注视前方。

到达目的地后,哥哥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弟弟,两人向远处的花店走去,由于道路很窄,哥哥和弟弟只能一前一后,尽管弟弟奏哉走得很慢,但是他知道哥哥,肯定会在前方等着他。

他们既是兄弟身份,也是这次任务中坚不可摧的“盟友”

“哥哥”,万万没想到,一直不会说话的弟弟奏哉此时竟说了人生的第一句话,而且还是‘哥哥’。奏哉的突然成长,竟是替妈妈买东西时,对于荧幕前的妈妈而言,真的是一次很神奇的体验。

不一会儿,哥哥牵着弟弟来到了花店,这是他们爸爸经常买花送给妈妈的一家店铺,哥哥让店员叔叔包好妈妈嘱托的花后,自己又选择一束**水仙百合,他想送给妈妈,并嘱咐店员要用蝴蝶结形式扎好,帮着在贺卡上写“感谢爸爸妈妈”字迹。

哥哥柊哉是个很懂得感恩的孩子,也在这次外出表现出做哥哥的担当责任,这时他也仅仅4岁。

比如,买花花了大半时间,公交车还要两个小时一趟,弟弟年幼步伐跟不上,怎么在规定时间内做好妈妈交代的任务呢?哥哥先去买咖啡和乌冬面,最后也赶上了公交车,兄弟俩成功完成了任务。

花,意大利面,咖啡终于买齐全了,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这是给他们父亲祭祀要用的祭品。

两年前,柊哉和奏哉的爸爸伐木工作的过程中,不幸被突然倾倒的树木压倒在地,从那一天起,他们失去了父亲。

“每天晚上在小儿子睡了之后,都在阳台那边哭泣。”兄弟俩的母亲在节目里谈到爱人去世。

她常常一个人哭泣,但当时仅有两岁的哥哥柊哉,把母亲的悲痛与努力生活的样子看在了眼里,除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以外,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帮母亲分忧。

从那天之后我就不会在孩子面前哭了,已经不会再哭了,今后我既是父亲也是母亲,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两个人的角色

因为知晓妈妈的苦楚,小小年纪的柊哉才会这样的靠谱和懂事,父亲不在了,他要代替父亲照顾妈妈和弟弟,于是凭着自己小小的身躯,他成为了妈妈的依靠,弟弟的守护者。

我现在常常依靠着哥哥,哥哥想要做的事情是能让妈妈开心的事情。”妈妈在节目中说道。”

什么才是成长?

看到哥哥柊哉,我红了眼眶,仅仅只有四岁的孩子,却明白了独立与责任的含义。

没有谁是天生的聪慧与懂事。但拥有“爱与勇气”的人,足以“创造奇迹”。

看完这几期节目,我觉得日本的孩子真的很独立,就算是不愿意,不敢去,最后也没有放弃或者回头找家长。

众所周知,日本的教育相较于国内而言,一直很有特色,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干净,另一个就是不麻烦别人。像是节目《初遣》中所放送的那样,大多数小孩子早早就会被父母或者老师安排一些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日本,通常认为孩子在两岁左右就具备了自己穿衣吃饭的能力,一些家长或老师很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慢慢穿衣服穿鞋子,慢吞吞的吃饭。

相比之下,我身边的一些家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让孩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当然也不排除像之前文中提到的,为了孩子的成绩,系鞋带也要亲自操办,让部分孩子丧失了独自生活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戴尔曾经说道: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过多地做了,就会剥夺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同样,在日本,你会发现他们的秩序感都很好,不论是坐电梯,等公交,食堂打饭,商场购物结账,都会排队进行,过马路也会认真遵守交通规则,看红绿灯。而这些都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做到的。

我们身边大城市秩序相对较好一些,但再往下看,一些城镇乡村,往往是一堆人蜂拥而上,很容易造成踩踏事故。

当然并不是鼓吹日本的教育有多好,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由于幼年时的教导, 日本的父母在与孩子间的相处方式上,他们更加追求相互独立,彼此保持尊重和礼貌,与朋友之间也不像国内一样特别看重人情 。所以大部分时间伴随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是寂寞。

尤其近两年日本的单身率攀升,老龄化加剧,孤独已经成为成年人崩溃的最大原因之一,甚至不久前还有相关新闻报道:不安者接近六成,四五十岁就开始做死前准备。而孤独死已成为日本的一个较大的 社会 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都有利有弊,但是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这件事而言,我觉得中国父母在这方面还是有些欠缺。

回想起最近的一个热搜,某高校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费,却遭到母亲拒绝,愤愤不平的她像朋友发消息抱怨。高中时候各种补习班报名,高额的教学费用缴费时眼睛都不眨一下,上大学三万块的费用,也丝毫没有抱怨什么,反而偏偏计较自己的生活费。

当这一消息出现在网上时,我一位朋友都震惊了,她表示,要知道北京的普通上班族一个月生活费也才3000元左右,这姑娘到底要过什么神仙生活?

而且就报告看出,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成都,平均工资也只有4600元。

事实上,近几年的学生生活花费普遍在提高,有些孩子们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想活得更高级精彩一些,但他们期待的“岁月静好”,却要父母负重前行。

父母抚养你,供你读书是他们的责任,也希望孩子们成为更好更优秀的人。但享受理想主义的生活同时,要学会感恩体谅父母的不易。

03

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女孩为何一次次肆无忌惮的向父母索要高额生活费,父母在教育上也有一些责任。他们只注重孩子的教育,忽视了子女在独立生活的能力,未能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父母给孩子生活费是应该的,但不能无节制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当我们想要一件东西时,除了向父母索要,也可以找机会靠自己的双手和劳动获得。

在日韩,尤其是欧美,兼职打工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美国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美国的1600万大学生中,有 78%的学生在打工赚生活费;其中,又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要工作超过35小时。

在日本2017版最新修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也强调纠正"宽松教育"的弊端,并进一步培养"生存能力"的理念。于是就有了日本学生高考完之后,必须要完成的最后一项课程——打工。

在《初遣送》节目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各种初遣之旅中,得到了生活的最好历练,在日本现实生活中,也很好地贯彻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从娃娃抓起,提倡重在实践,且招数“千奇百怪”。

比如在日本的公交上、路上,能看到许多孩子都自己上下学,他们和同学结伴上下学,并随身携带警报器。也会在大冬天穿短裤,脱了衣服参加冬季运动会,目的是增强抗寒能力。

日本孩子们内心OS:太难了……

小小年纪的他们,还会参与一些 社会 公益项目以及各种兴趣小组。

从长远来看,实践机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成长。

所以,不管以怎样的形式锻炼小孩子们,实际上都是为了建立孩子独立生活的信心,以及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大人羽翼之下成长的时间其实没几年,在孩子对父母过于依恋的时候,我们便要开始锻炼孩子适应分离的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这期间孩子慢慢具有自控能力,家长对孩子照顾要相应减少。6岁以前的分离状况至关重要,事关人格的核心部分,也是孩子们形成性格的基本时期。

让孩子从小开始实践,不仅慢慢学会独立生活,而且随着对新事物不断接触的情况下,见识各种各种样的“磨难”,他们也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工作学习,都会养成一些很好的习惯,甚至对于未来也会有明确的目标规划。这是一种能力的塑造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塑造历程。

“如果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那我最想给孩子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妈妈千惠,25岁的时候被查出了乳腺癌,在阿花刚满5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但她临走时,却没有带任何遗憾,因为她的女孩学会了这世上最了不起的技能——做饭。

阿花出生的时候,是全家人的喜悦,尤其对作为母亲的妈妈千惠而言:“ 这一刻,我知道还有比我自己更重要的人生至宝。因为,孩子的到来,证明了我曾来过这个世界……

可好景不长,当千惠被查出癌症的时候,她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该给女儿留下点什么,才能让她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好好地活下去?”

思来想去,她决定教女儿如何生活。于是身患重病的年轻妈妈千惠,开始教四岁的女儿阿花学习做饭,学习家务。

她教女儿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

“记得第一次看阿花用刀的样子,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可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

衣服翻着脱下来,就翻着还给她,让她整理好。只要是阿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让她自己来。

“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 健康 ,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千惠为了让女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用她最后的时光,教会了千惠各种生活技巧。

千惠去世后,阿花的爸爸不知如何活下去,一度开始酗酒。可是当他走进厨房看到阿花小小的身体站在凳子上有条不紊的洗菜,切菜,开火,煮水时。爸爸知道这是妈妈千惠留给他最珍贵的礼物。

从那之后,阿花每天早上做好早饭后,会去遛狗,吃完吃完早饭后独自去上学,放学后,会洗衣服,拖地,把家里的一切日常事务料理好。年幼的阿花俨然像大人一样的活着,不禁让人感慨她的成长,也让人心疼落泪。

10岁的阿花曾在日记中写道:“ 有时也会因为思念妈妈想要落泪,但是一想到妈妈的嘱托和爸爸,阿花就不哭了,也不会忘记微笑。

“如果不是现实所迫,谁会愿意长大。”成年人的世界还未来的及崩溃,年幼的阿花早已体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歌德有句名言说得好,“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现在的独立,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选择,成长或许会经历风雨,但哭过,笑过,跌倒过,才会有勇气面对更多未知的冒险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十分重的国家,我们非常在意小孩子,都说欧美的小孩到了成年就彻底独立生活了,但在中国,似乎不管孩子长得多大,父母都忍不住操心,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更是十分紧张,尤其是现在的家长,既担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又担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过对于父母来说,最怕的应该还是小孩被拐卖,前段时间一个叫“梅姨”的人贩子画像在网上流传,虽然后来被证明是假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人对人贩子的担忧。在中国,现在的小孩上下学很多时候都需要家长的接送,不然家长实在是不放心。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的邻国,日本,当地的小孩上下学却都是靠着小孩自己,家长基本不会去接送小孩,这是为啥?难道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的小孩被拐卖吗?还是日本的治安非常好,以至于家长都不担心?

日本小孩上下学都靠自己,难道不怕被拐卖吗?

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一个非常注重孩子的国家,不过和中国不同的一点是,他们非常注重对小孩各种品质的培养,不管是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还是讲卫生,不浪费食物等等,在学校都会有专门的训练,而让孩子自主上学,也是日本对于小孩独立能力的一种训练,那么,难道他们就不担心小孩被拐卖吗?日本家长之所以这么放心,这要是因为这两点。

1日本小孩的放学方式和中国不同

日本小孩虽然不用父母接送,但是想要在日本拐卖小孩还是挺不容易的,他们的上下学方式和我国不太一样,他们是有专门的校车接送,大家都互相认识,想要拐卖很难,而下了校车之后,都是住在附近的小孩一起走,虽然小孩的力量比较小,但几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人贩子还是很难下手的。

2日本拐卖小孩风险太大

日本人贩子少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风险太大,这里的风险主要是两方面,第一个就是日本对于小孩的监控管理措施还是十分严格的,除了摄像头外,日本小孩的书包功能很强大,它上面有定位系统,而如果人贩子想要强行拽下来则会启动警报系统。

风险大除了监控追踪外,还有日本对于人贩子的惩罚力度也非常大,日本其实不是一个惩罚力度非常大的国家,他们没有死刑,杀人犯一般都是处以10年左右的刑期,而在日本人贩子的刑期却是10年起步,和杀人差不多,所以很多人也不愿意冒着风险干人贩子这一行。

在很多的日本家庭中,父亲通常是精神支柱,而母亲才对这个家庭的安定祥和起着重要作用。平日里孩子都是和妈妈在一起,也对妈妈比较依赖,这样妈妈平时的一些行为,就容易影响到孩子,对于孩子未来的性格养成,以及更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

有一位定居日本的华人妈妈,亲自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十条家规,通过这些规矩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道理。

这10条家规如下,值得家长们参考借鉴。

1、 要有礼貌

当见到认识的人时,要先打招呼,受到别人的帮助要当场表示感谢。如果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麻烦或者不便,要向人家表达歉意。

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得好“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路”,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的人会少走许多弯路,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好的。

孩子的成长一定要从谦虚、礼貌开始,从容不迫,这些就要从简单的问候、感谢、道歉开始,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长大以后容易吃亏。

2、 在公共场合(除了对应场合)不要太大声说话

虽说好动活泼是孩子的天性,但在公共场合里,很多人是很反感大声喧哗的,也不知道孩子的哪些举动会惹怒周围的人,影响大家。

要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随意所欲,在公共场合要注意他人的感受,不要大声喧哗。

3、 信任父母,懂得倾诉

要学会倾诉,不想让爸爸知道的事可以和妈妈说,不想让妈妈知道的事可以和爸爸说,但是不能憋在心里。自己乱琢磨。

父母是孩子最能信赖的人,要让孩子相信自己,同时也要让自己值得被孩子相信,这样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时,才能在不清楚怎样做时,求助父母,不至于走错路。

4、 不要撒谎

诚实是人类最优秀的品格,不要对朋友,亲人撒谎,失去信任会后悔一生。

很多孩子害怕被父母责罚,不敢对父母说实话,内心真实想法不敢表达出来,这主要是在于他的内心比较脆弱。

要想让孩子敢于对父母吐露心声,家长就要营造一个“可以说实话”的环境,让孩子有什么话对父母说出来,敢说话。

5、 被欺负可以反击

如果被欺负,若不能避免打架,不许用工具和牙齿,也不许戳眼睛,除此以外其他都可以,而且希望你能打赢。

虽说拳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不得不使用武力解决的时候,也不要怂,把握好尺度,不能让自己成为受气包。

6、 不能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

教会孩子拾金不昧,如果捡到钱包之类的贵重物品,要还给人家或者送到警察局,这是做人的底线。

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占有,想要拥有就自己去努力获得。

7、 在言语上不要去伤害他人

在别人请自己吃东西时,如果是不喜欢的东西可以说“我吃饱了”,坚决不能说“真难吃”。

一个情商高的人并不是虚伪的存在,而是能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即使自己的感受是真的,也不要用一些刻薄的言语来伤害真诚对你的人,如果一个人的言语总是带有尖酸刻薄的感觉,会让周围的人远离你,很多时候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被自己伤害,远离。

8、 不可以浪费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粮食。日本人吃饭的时候都会双手合十,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也是表达对做饭的人的谢意。

​9、 不要和别人刻意比较,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不要和别人去比较,更不要去嫉妒别人。努力做好自己,不要过于在意他人。

10、 生命是最重要的

我们教给孩子那么多的规矩规则,前提是在安全的场景之中。然而这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伤害事件,真的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发生在我们身边。要让孩子知道,在独自遇到坏人和遭遇危险的时候,大声地喊叫逃离,尽管打翻货架上的商品,能保护好自己就好,因为能够救你的只有自己。

 在日本,公交上不用给孩子让座、老人不帮忙带孩子、父母不给孩子背书包,甚至从小学开始就不送孩子上学……。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篇一

 有一种文化叫“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的“独立”性,他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从很多生活细节都能看出来,比如,在上学的时候,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从来没有家长帮孩子拿书包提水壶。从小学开始,基本都是孩子自己背书包,或撑伞自己上学。

 学会独立,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开始就有自己的房间。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至少也会让孩子有自己的小空间。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开始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整理房间,打扮自己的小天地来提升自己的自律和管理能力。

 参加兴趣班不是强迫,而是发现日本孩子课外也有很多兴趣班,但是和在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的家长并不是逼着孩子去学,他们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会轮番报不同的兴趣班。日本家长认为孩子通过玩票的性质可以见识到各种不同的领域,从而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质。

 更注重增强技能从小背诵“锄禾日当午,”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过的经历。不过和孩子背诵知识相比,日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马行空。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生活方面的技能,以及还有一种叫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比如,他们会早早的教孩子如何去超市买东西。

 鼓励教育孩子和自己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没关系”和“很简单”这两句是日本家长经常会说的。当孩子在玩耍时磕了碰了,并不是呼天抢地扑过来说“宝贝受伤了吗”而是说“没关系”,鼓励孩子自己处理、自己克服。当孩子处于懵懂期,对世界很好奇对时候,经常会问“爸爸,当飞行员难吗”,这时候,他们会说“很简单”。他们愿意鼓励孩子认知一切都不难,勇敢地去达成目标。

日本父母教育孩子方法篇二

 1、日本老人都不帮忙带孩子。和中国的老人基本都在给自己的子女带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几乎是不会去带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搭把手。而爷爷奶奶呢退休之后就是自己旅游,或者发展一下之前没有时间做的兴趣爱好,从经济和人力上都不会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图为参加各种兴趣班的爷爷奶奶。

 2、熊孩子退散!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独立”,在日本还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从很多生活细节都能看出来。比如在上学的时候,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从来没有家长帮孩子拿书包拿水壶。都是孩子自己背书包,撑伞自己上学。另外还有一种我们常见的场景,就是在餐厅,飞机上,熊孩子不高兴了哭闹,高兴了在座位上蹦跳。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属于“给周围人添麻烦”的行为。这个时候,日本的家长会带熊孩子离开,对于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来,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教育他们“不要给周围人添麻烦”。

 3、很小就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相比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开始就有自己的房间,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也会有自己的空间。这是因为,孩子从小开始有一个属于自己独立的空间,能够通过整理房间,打扮自己的小天地来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参加兴趣班不是强迫,而是发现。和中国一样,日本也会有很多兴趣班,什么游泳班空手道班美术班应有尽有。但是和中国不一样的是,日本的家长并不是天天逼着孩子要学出个什么东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会轮番报不同的班。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格言

 1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2与其给他知识,不如让他感动,与其让他感动,不如让他去实践。

 3人过了20岁,父母老师的意见就像过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样无效。所以矫正孩子的恶习要趁小。

 4最开始教孩子学习时,一定要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师,再有才智,学历,而人品恶劣的老师,不能做孩子学习的典范。

 5让所爱的孩子外出旅行。这里的旅行不是观光,而是离开家乡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离开父母的保护,不体会到这种艰辛就得不到锤炼,就更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爱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吃些苦。否则等孩子长大了真的一无所成,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6爱孩子,批两次,表扬三次,教他五次就会成才。

 7朋友的影响大于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与孩子的年龄性别之差都制约着父母的影响力。而朋友的影响则不受制约,特别是精神上的影响更大。可见,孩子选择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8对孩子的行为,五件事中三件夸奖,两件批评,他定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9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孩子可以独立地生活,保护者可以安心地离开孩子身边。孩子遇到问题,应让他自己想想。人的发展就像上台阶,不自己上一个台阶,就无法学会那个阶段的东西。

 10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总要在各个阶段受到不同的打击,面对打击自制力的有无与强弱非常关键。从小总是挨打的孩子则从小就习惯了打击,长大后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状态。

 11了解世间之事的人,应该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贪恋酒色与金钱之事。

  日本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么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单独的房间

 在日本,很多孩子从小就有单独的房间,日本的家长们告诉孩子,这个房间是属于孩子的,孩子要对这个房间负责,孩子需要自己整理房间,也可以自己来装饰房间,总之,孩子单独的房间由孩子自己来支配。

 从小做家务

 中国家长很难想象,一个日本孩子,回到家后,除了做作业,还需要做一些家务,比如,擦地板,洗衣服,晒衣服,洗碗,做饭。一个日本的小学生,如果家长不在家,他也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自己去上学

 日本的孩子上学,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自己去上学的。在路上,你可以看到背着书包,拿着便当包的学生,有些孩子还结伴一起去上学,在日本,你几乎看不到那些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更加没有帮孩子拿书包的家长。

 自己去采购

 对于孩子一个星期所需要的物品,日本家长基本都是让孩子先写下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超市采购。日本孩子经常拿着一个单子,上面写着各种所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然后,在超市里,自己挑选,即便东西很多,孩子也是自己拎着袋子回家。

 尊重孩子的兴趣

 在日本,家长也会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基本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家长会聆听孩子有什么兴趣,然后,尊重孩子的想法,再给孩子报兴趣班。所以,很多日本孩子参加兴趣班,一参加就是好几年。

 锻炼身体

 日本的孩子,从小就被要求锻炼身体,比如,在冬天里练习长跑,在夏天里学习游泳。在孩子读书后,家长会鼓励孩子每天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女孩子被要求去学习打羽毛球,有些男孩子则被要求去练习踢足球或者打篮球。总的来说,日本家长都要求孩子有强壮的体魄。

 增加团队意识

 在孩子小时候,日本家长就很强调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家长会教育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要有团队意识。日本的团队精神是全世界著名的,这与他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关系。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法则

 1、如果孩子最好的朋友是电视,那太寂寞啦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屋里看电视、看录像、玩电子游戏的话,容易造成与他人、与大自然接触的体验不够,与他人不能很好地交流,缺乏同情心,生与死的现实感薄弱,不能区别现实与假想世界,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留下阴影。给孩子创设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自然体验的机会,并让其积极参加。定出不多看电视、录像,不多玩电子游戏的规矩,并使孩子养成遵守这些规矩的习惯。

 2、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给他定好规矩吧

 如果孩子整天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干些什么,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也会减少。况且,有的孩子房间甚至会成为犯罪现场。

 要使孩子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作用,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到家后,先在起居室露个面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房间前,先把朋友介绍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以便把握孩子的实际情况等等。

 3、孩子并不能正确发出“危险”信号

 父母情绪焦躁,对孩子的爱抚、疼爱不够,以及对孩子过分娇生惯养和过多干预等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常常会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例如孩子出现肚子疼、恶心、拉肚子、食欲不振、头晕眼花、发烧等症状,以及吃得过多、失眠、吮指头、咬指甲等行为。当察觉到这些症状、行为后,不要只担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还要好好想想这些症状、行为是不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

 不要仅给孩子贴上“神经过敏”、“任性”、“赖学”之类的标签了事,要好好观察孩子,认真听听孩子说话,做出努力理解孩子的姿态很重要。同时,也要与熟悉孩子的医生好好谈谈。

 14、孩子愿意跟怎样的父母谈心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生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产生的不满积累太多的话,有时会一下子爆发出来。孩子突然大发脾气时,连孩子本人和家长都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其实,孩子发火、苦恼是有原因的。如父母平时做到仔细听孩子说话、与孩子站在同一角度考虑问题、对孩子的事非常关心等等,孩子便能切实体会到自己被父母爱着。

 孩子只有在感到自己被爱着时,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问题。这样能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使孩子能接纳别人、正视问题,茁壮成长。

日本家长教育孩子的技巧

 抗寒、耐寒力

 在日本东京的一家幼儿园,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摩擦身体。这家幼儿园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会以这种方式在寒冬里锻炼身体,以增强抗寒能力。

 下厨

 日本家长主张小孩随妈妈下厨房。有的娃娃才三岁就下厨房看妈妈烧饭做菜,听妈妈讲烧饭做菜的故事。帮妈妈拣菜、洗菜,这些劳动在孩子眼里是在做游戏,但从中增长知识,从小培养了爱劳动的习惯。

 让座

 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车,乘客让座,有的家长并不欢迎,主张让孩子站着。这些家长认为站着乘车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于养成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

 节俭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里多有钱,也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脚。日本孩子不随便买东西,除了给朋友买礼物,尽量避免给自己买什么。

 环保意识

 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有时他们会把拉圾装进自己的提兜,带回家处理。甚至在累人的爬山过程中,有的孩子也不忘拣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招呼大家别乱扔垃圾。

 学习给爸爸写信

 日本父母还十分注意培养与孩子的互信关系,并通过家庭教育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1 国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2 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3 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

4 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5 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有哪些

在看一本书《日本妈妈这样教负责》,书中育儿价值观有值得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