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

孩子 0 92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第1张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
导读: 1、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2、陕西风俗里"全灯"习俗的由来,及对孩子的意义3、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4、正月十五上坟送灯每个儿女都送一盏吗?5、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6、大年初一能给外孙送灯吗你好,初一能送灯吗?7、送灯具体有哪些习俗?8、元宵
  • 1、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
  • 2、陕西风俗里"全灯"习俗的由来,及对孩子的意义
  • 3、元宵节送灯有什么讲究
  • 4、正月十五上坟送灯每个儿女都送一盏吗?
  • 5、正月十五送灯的来历?
  • 6、大年初一能给外孙送灯吗你好,初一能送灯吗?
  • 7、送灯具体有哪些习俗?
  • 8、元宵节是送灯还是送钱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如下:

1 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2 点灯时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3 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4 点灯时要边点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有心来偷灯,偷个大铁灯,背也背不动,天冷地滑闹个抑歪蹬,大布衫烧个大窟窿。

5 送灯时选择黄昏时分,携带烛台、燃香、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 根据民间信仰,黄昏时分是阳气渐弱、阴气渐盛之际,前往墓地点灯祭拜可以驱走阴气,得到先人庇佑。

6 在送灯时,除了金银元宝等实物外,还可以搭配一些生活用品,例如盐、米、油等,并且告诉祖先们自己的子女会经常来看望他们,让祖先们不要担心。

7 祭拜完毕后,将燃尽的蜡烛和纸钱放在墓碑前烧掉,同时祈愿祖先们能够保佑家族兴旺发达、后人福寿安康。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方面,陕西民风古朴,富有地方特色。

  当舅舅要在正月十五前给外甥送灯笼是少不了的礼物。俚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就是出自这习俗。使人们更能感受到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已婚的哥哥、弟弟)要选择在正月初二到初八(初三到初六的居多)中的一天,给出嫁的女儿“送灯”。“送灯”主要就是送两个大灯笼,还有十支蜡烛。“送灯”,有前途光明、幸福美好等寓意。正月十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子便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十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这个风俗每年如此,直到小孩12周岁为止,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就(舅)”的歇后语了。

“完灯”时,孩子的父母要为孩子摆酒席庆祝,同时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给长子完灯,再加之人们对重男轻女传统观念的淡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里孩子越来越少,这种庆典开始不分男女大小,只要孩子到了完灯年龄,都要给孩子摆酒席完灯。久而久之,这种庆典影响的范围渐渐扩大,并开始被广大城乡的人们所接纳,而且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估计以后孩子越来越少,这样导致舅舅没了,姨没了,姑也没了,那这个风俗……也快没了……哈

1扛着甘蔗送花灯

“灯”和“丁”同音,送灯就意味着“添丁发财”。对于出嫁之女,娘家必送灯,而且最好由十二三岁的小舅子出马。送灯的时候,小舅子打扮漂亮,扛上两根甘蔗,带上豆腐干、海蛎、蒜。

2对已嫁女孩未育的女子,第一年娘家多送一盏“观音送子灯”,到了第二年还没生育,就送“孩儿坐盆灯”和“橘灯

如果已有孩子,就会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或者“绵羊灯”。

3女孩多送莲花灯,男孩就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绵羊灯。

4按照传统民俗,再好看的灯到正月廿八也要烧掉。传统花灯常点蜡烛,花灯着火时不能说“烧了”,要说“发财”。

不同地区的习俗不同,你可以问一问当地人。

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

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出嫁的女儿,都要送。不在本地的,可以灵活处理。

如果在一起生活,可以自家互相协商。

扩展

下面是某地的习俗:

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有哪些?

1正月十五送灯是啥意思?

正月十五送灯是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天将黑时,都要去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具体就是在自己失去亲人的坟上,用纸将一根点燃的蜡烛围住,让蜡烛自己燃烧,然后放炮烧纸,并磕头。现代科技进步,许多人就直接买电池带的小电灯送灯。

2正月十五送灯的讲究:

(1)在元宵节送灯的时候,以谁先点燃为吉利。往坟地送灯的人,点灯时必须用自己的火柴,如果借别人的火柴点灯,认为祖先看不见光明。

(2)点灯时要边点点说:正月十五来送灯,送金灯、送银灯、送铁灯,有儿坟前一片明,无儿坟前黑洞洞。

二、正月十五送灯送几盏好?

1正月十五送灯是送单还是送双好?

正月十五送灯送几盏好要依据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来看,一般大多数地区是一座坟上一盏就好了。

2正月十五送灯有时间规定吗?

正月十五送灯时间要依据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来看,一般太阳落山后好些。

3正月十五送灯放哪些位置好?

到祖坟地,每座坟头放一盏,在坟顶背风处点燃,然后也到河边湾旁、水井旁放灯,家中粮仓放老鼠灯,猪圈、牛羊栏也放灯,现在条件好了,买灯去放当然可以。

4正月十五送灯要不要写名字?

正月十五送灯不写名字,只要在坟顶背风处点燃就可以了。

三、正月十五送灯注意事项有哪些?

1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正月十五送灯不能女性送,且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一般一座坟上一盏就好了。

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传说

                    

  据正史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宫廷祭祀“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随着朝代更迭,这一节庆逐渐由宫廷延伸到民间成为重大节日,到唐宋时期空前繁荣,称为“元宵节”。而据民间野史杂录记载,元宵节的一些庆祝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天官的生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地官的生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水官生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故人们为迎接天官赐福,到处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而在我们老家,很少有人把这个节日叫“元宵节”的,而直接叫“正月十五”或是叫“过十五”,这也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天除了中午要吃团圆饭,晚上玩龙舞狮庆祝外,当天傍晚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去本族坟地给逝去的先人们“送灯”,风雨无阻。关于“送灯”的形式和做法大家都知道,我们论坛里之前也有人写过帖子,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据光山县志记载,此风俗的形成距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成因大概跟我们祖先的迁徙地有关。当然这一点是可信的。但是它的起源在何时何地?为什么正月十五要“送灯”?正史上现已无从稽考。那么今天我就讲一个有关正月十五“送灯”起源的民间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抵御北方匈奴族入侵,就连年强征民夫修筑万里长城。这一年的初秋,淮河流域有一个叫范喜良的文弱书生在新婚之夜就被强拉去修长城的工地上做苦力。长时间的繁重体力劳动,加上偶感风寒,范喜良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在了修长城的工地上,并胡乱的埋在了那里。而这一切,远在家乡的新婚妻子孟姜女浑然不知,她只是日夜的思念着她的新婚丈夫。

  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孟姜女一想到远走他乡、衣着单薄的丈夫,至今还杳无音信,就愈发的思念和牵挂。于是,亲手为丈夫缝制了一身棉袄棉裤和衣物带在身边,远涉千山万水,踏上了千里寻夫的道路。她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丈夫修长城的工地。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丈夫范喜良已经在几个月前去世了。连丈夫的尸骨都未见着,这让她肝肠寸断,眼泪顿作顷盆雨,哭昏在丈夫埋骨的地方。等她醒来后,在心里暗自发誓,丈夫生前不能回家,死后一定要让他的魂魄跟着自已还归故土。有了这个信念,让她感到丈夫身虽死,但他的心和灵魂此生永远与她同在。

  于是,孟姜女带着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和悲痛又踏上了返乡路。白天,她一路呼唤着范喜良的名字,晚上,则在她的歇脚处点上一支蜡烛,彻夜不熄。这么做,为的是能让她心爱的丈夫魂有所依,一路跟着她,不至于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道。就这样,经过一段时日,终于返回了家乡。孟姜女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找了一块地给她的丈夫范喜良立了一个衣冠冢。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看到别人家都是欢声笑语,而自已家却是孤伶伶一个人,就不由得暗自心伤,越发思念自已的丈夫,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掉了下来。可丈夫已经不在了,这可怎么办呢?这时,她想到了在寻夫回来的路上,每晚点的那些蜡烛!于是,她来到了丈夫的坟前,焚化了纸钱,并在坟前插了一根蜡烛,点燃了!可是这个夜里,虽有皎洁的月光,但也有风,刚点亮的蜡烛就被风吹灭了。点了又灭,试了好几次都是这样。这可怎么办才好?看到随风吹动的衣角,孟姜女灵机一动,她用力的撕下了自已外衣的一截袖口,随手裁了几根细长的树枝。接着把这几根树枝插在蜡烛的周围,并把撕下的那截袖口套在插好的几根树枝外,再重新点亮蜡烛。果然,这一次蜡烛再也没有被风吹灭!孟姜女很心慰,在热泪中,她对着点有蜡烛的夫坟说:“夫君,我接你回家!我们回家团聚吧!”孟姜女重新燃起一根蜡烛,小心的伺候着,一路走回了家。

  到家后,孟姜女把家里的大门两边,以致每个房间,都点上蜡烛。一时间,烛光熠熠,家里立时亮堂了许多,她的心里也亮堂了起来。这一刻,仿佛她的丈夫远去但又已经归来,他们近在咫尺;这一刻,仿佛他们正在团聚,相拥而诉;这一刻,仿佛她不再孤单,不再思念。。。。。。

  是以在以后的每一年的正月十五,孟姜女都会到丈夫范喜良的坟前“送灯”接丈夫“回家团圆”,以寄托思念,直至终老。不过,当年“罩灯的袖口”改为了用纸糊的筒状“灯罩”,“随手裁的树枝”也变为了用竹子削好的“灯签”。时经日久,她周围的邻居们,每到每年的这个时间,也纷纷效仿,在正月十五晚上去给自家逝去的亲人、祖先们坟前“送灯”“点亮”,并作为正月十五上元节的一个重要活动传播和继承开来。时至今日,正月十五“送灯”已成为我们老家后人们履行孝道、怀念先祖的一项标志性的重要活动。

  呵呵,这个故事讲完了。不过,既然是“传说”,那它的可信度自然就不能和正史相提并论,大家就当是听故事吧。其实孟姜女其人,到底是哪里人?此前并无确凿的考证和定论。直到2008年秋,山东莱芜一农民,意外发现一块年代久远的石碑。经文物专家辩认,此碑为“孟姜女铭记碑”,是明初洪武年间所刻立。上面记载的就是“齐鲁之地”的贞洁烈女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传奇事迹。当年的“齐鲁之地”无外乎今天的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域组成。故事中传说她是我们淮河流域一带的人,大概属今天安徽的某个地方,或就是我们这一块的人,看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啊。我所讲的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是我父亲曾经讲给我听的,今天写在这里,以兴众位读者。(资源共享)

等候送灯的孩子

农历正月初一送灯,是蕉城区洋中镇溪富村一项民俗活动,经久不衰,据说延续至今已有700多年。

溪富村,原名富浿村,解放初期因与邻村溪源村合并,各取一字,合称溪富,在洋中镇东南45公里,金峰山东北侧,溪富村全村为林姓,有1100多人,主要沿溪边聚居。林氏肇基始祖世治公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迁入,后裔分处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0多人。

送灯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出门楼

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元宵节“送灯”的习俗。但在溪富村,却是大年初始的头一天,显得尤为特殊。那些定为要被送灯的村民家中,都要热热闹闹地迎接送灯的队伍,之后摆放好送来的灯笼,还要杀鸡宰羊,祭拜祖先。接受了灯笼的家庭,都要摆上农村最高规格的酒席,俗称“初一饭”,宴请相关的人吃午饭,非常隆重。

在古代,灯与丁谐音。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送灯,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一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二是代表光明的发扬,三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送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祈子盼子,在送、迎灯民俗活动中盼望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他们认为灯为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喻火旺而丁发,目的就是希望宗族兴旺发达,是对血缘意识的一种固化。

昀初的元宵节花灯,是官府为表示“与民同乐”而举行的民间灯展活动。明代学者王应山《闽大记》中有“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的记载。

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灯”与“丁”在福州方言中是同音,送灯意为“添丁”。有了需求后,也就有了市场,南后街就是制作和售卖春节花灯的昀大集市。

早年福州女儿出嫁,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就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以后送“橘”灯,有几个孩子就送几盏,一直送至小孩16岁为止。有的生两个送3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小孩出人头地。

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的。有送荷花灯的一,也有烧纸钱的,反正都是在元霄节这天表达已逝亲人的一种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元宵送灯祭祖,即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晚上,在夜幕降临时候,备好香、蜡、纸、炮竹等祭奠物品,前往祖坟地祭拜亡灵、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送灯又称“亮灯”,一般“灯”是由蜡烛、灯罩纸、竹签等组成。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但在中国很多地区却有着“十五大似年”的别样风俗。

送灯祭祖的意义: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祭祀这个社会习俗,不光对现代的少年儿童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对社会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亮灯祭祖也是源于祭天地、祭佛祖之后,传承孝道的一种祭祀方式之一,而被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在重大节庆和家族祭祀活动中具体的祭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