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民国期间,母子四人葬身火海的惨案之四林中山将莫氏与金莲两下一比较,高低立现,自然是冷落莫氏,亲近金莲。待金莲产下一子,林中山大为高兴,将金莲母子安置的妥妥当当的。这莫氏见金莲虽然勾搭上了林中山,可迟迟不见林中山将朱雪贞休了,扶自己做正室夫人
民国期间,母子四人葬身火海的惨案
之四
林中山将莫氏与金莲两下一比较,高低立现,自然是冷落莫氏,亲近金莲。
待金莲产下一子,林中山大为高兴,将金莲母子安置的妥妥当当的。
这莫氏见金莲虽然勾搭上了林中山,可迟迟不见林中山将朱雪贞休了,扶自己做正室夫人!
莫氏急了,找金莲商议。
”莫急!“金莲胸有成竹的说道。
某日,朱雪贞不知道从何渠道得知林中山竟然”金屋藏娇!“就要挟林中山,要收回绸缎庄,与林中山和离!
林中山岂可舍下大笔的财富?!林中山与金莲商议对策。
”莫怕!“金莲轻笑道。
”你有何良策?!“
”你且附耳过来!“
金莲趴在林中山的耳边,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通
”妙啊!妙啊!“林中山听了,心花怒放,连声喊妙!
待这莫氏再找林中山要求扶正,林中山总是有意无意的说朱雪贞很难缠,若是不解决了朱雪贞,你莫氏如何上位?
这莫氏毕竟只是一个丫鬟出身,没有读过私塾,被林中山这么一”点拨“,居然就生出了害死朱雪贞母子四人的歹毒心思。
一日,林中山对朱雪贞说要出门谈一笔很大的生意,这笔生意利润颇厚,若是成交了,则可抵三五年的利润。
朱雪贞一听有大笔的生意,自然是支持林中山出门谈生意。
待林中山出门后,又悄悄的跑到自己的母亲家里,安排自己的母亲将两子一女接走,林府只留下朱雪贞即可。
没成想,林中山的老母亲忙,竟然忘了将三个孩子接回自己家里。
当夜,林府突然火光冲天,只见莫氏将大门反锁,慌慌张张的跑出林府的大门,装模作样的大喊救命!
朱雪贞母子四人被大火惊醒,急忙想起身带着孩子逃命!
却不成想,朱雪贞只觉得自己身子瘫软无力,而大门反锁,三个孩儿尚幼,根本无力逃脱火海!
待到邻居听到林府的大火”噼里啪啦“的燃烧声赶过来救火,林府已经变成了火海!
而莫氏也对前来救火的邻居道:朱雪贞母子四人俱不在府邸内!
邻居一听放下心了,只要朱雪贞母子四人不在府邸,平安无事就好,钱财嘛,身外之物!
眼瞅着大火越烧越烈,邻居们也放弃了救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林府化为灰烬。
待到朱雪贞的哥哥朱雪卿赶到,却见林府已经化为灰烬!
朱雪卿遍寻朱雪贞母子四人不见,只能焦急的一遍遍的问莫氏朱雪贞母子四人在哪里?!
莫氏惧怕朱雪卿,只得说了实话:朱雪贞母子四人都没有逃出火海!
朱雪卿一听,红了眼,急忙冲进火海救援朱雪贞母子!
待朱雪卿冲进化为灰烬的林府,只看到四具尸体横七八竖的躺在地上,朱雪卿”嗷“的一嗓子昏倒在地。
第二天,听到消息的林中山赶回林府,看着朱雪贞母子四人的尸体,躺在地上大哭,跪在公堂之前,无论如何要莫氏为朱雪贞母子四人偿命!
县太爷对莫氏的狠毒极为愤怒,二话不说,直接让莫氏签字画押,呈送刑部,即日处斩!
期间。莫氏几欲翻供,师爷也看出了其中疑点多多,或许莫氏并不是真正的凶手,或许幕后凶手另有其人!
但林中山几次三番的带着林家的亲属到县衙哭诉,邻居也愤慨于莫氏的狠毒,活生生的四条人命居然被莫氏烧死,也跟着林中山到县衙请愿,大有不处死莫氏誓不罢休之意。
鉴于莫氏狠毒,犯了众怒,刑部很快的就将莫氏的死刑批复了,不必等到秋日处斩,即刻行刑!
莫氏伏法后,林中山收留了莫氏的孩子,将莫氏的孩子送到东洋读书,只说莫氏虽然该死,但莫氏的孩儿无辜,莫氏死后,莫氏的孩儿孤苦无依,林中山不忍心孩子流离失所,故此,将孩子送到东洋读书,一切费用俱由自己承担!
一时间,坊间对林中山”仇将恩报“的”情义“感动的不得了!
只有县衙的师爷,却觉得朱雪贞母子之死,莫氏并不是直接凶手,幕后定有指使者!
然莫氏伏法,死无对证!师爷虽心有疑虑,但也不好翻案。
她的名字叫倪桂珍。
母亲这个角色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母亲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比如在薄太后的教育和影响下,汉文帝成为一个十分节俭的皇帝。岳飞在母亲精忠报国的影响下,成为一代名将。而在民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母亲,她将自己的子女全部教育成才。
不仅如此,他的子女在民国时期叱咤风云,他的三个女婿一个比一个出名。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中的蒋宋孔都和她有着姻亲关系,蒋宋孔三大家族的族长见了她,也要恭恭敬敬地叫她一声母亲!
她的名字叫倪桂珍,她可以说间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走向,她所生的六个子女都是鼎鼎大名,三个女婿更是风云人物,其中两个女婿还是民国最顶尖的人物,你说这一位老人厉不厉害?
基督教世家的才女
倪桂珍,1869年出生,浙江省余姚县倪家堰人。倪家可以说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世家,倪桂珍的母亲徐氏,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而徐光启也是最早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之一。倪桂珍所在的倪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倪家先祖很早就从安徽迁居到浙江余姚县定居,形成倪家堰村落。倪家祖上就有信奉天主教的同,倪家几乎每一代都有男人当了传教士,另一部分则改信基督教。
倪桂珍的父亲倪蕴山,深受家属影响从小在家庭虔诚信教,在城区传教士的影响和他信教母亲支持下,在青年时代赴上海任牧师,先后生下三女一子,倪桂清、倪桂珍、倪桂殊和倪锡庆。倪桂珍在家中排行老二,4岁开始跟老师练习写字,尔后进私塾,8岁念小学,14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升入上海斜桥白云观美国教会所办的培文女子高等中学。她从小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懂英文,后曾在教会办的培文女校任教员,在当时倪桂珍可以说是一位才女了。
17岁毕业那年加入耶稣教,因而结识教士宋嘉树,身为倪家的才女,倪桂珍不同时代的女子那样缠足,同时她也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子,她的婚姻也和传统女子不同。
夫唱妇随,辛亥功臣
倪桂珍不同于寻常女性,她的婚姻也和传统女子不同。她在17岁入教,认识了宋嘉树,两人一见如故。1887年仲夏,18岁的倪桂珍与21岁的宋嘉树,在上海三马路与泥桥之间的监理会新教堂举行了婚礼,对当时余姚家乡盛行正统的中国婚俗来说,是一大挑战,是一个超时代习惯的新式婚礼,倪桂珍的结婚消息传到余姚,闭塞的乡人认为倪桂珍的结婚不是“大红花轿抬去的”,也没有三姑六婆的媒人撮合的礼俗程序,都感到不解和迷惘。而她从此,夫唱妇随,兴办实业,却演绎了一段中国近代商贸与政治结合的传奇。
结婚后,倪桂珍回到余姚老家,偕同夫君,拜会了同乡的族邻。后与丈夫离开上海,赴昆山布道,一面经商,打算实业救国。两人先后在嘉定、太仓、上海多处建立学校、孩童乐园、施医诊所、创办工厂、从事教育和实业工作。组建了第一所中国基督教青年会,成为第一个代办外国烟草、纺织、面粉机械的商人。1904年,全家又迁回上海江湾,又开办了阜丰面粉公司、华美印书馆(后成为“商务印书馆”),倪桂珍从中协助,当好内助主角。
宋嘉树
两人还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是反清活动的重要成员,兴中会就是在宋家成立的,当时倪桂珍的丈夫宋嘉树负责筹集资金方面的事宜,倪桂珍也成为成为革命坚定的支持者。她和丈夫曾无数秘密救援孙中山及黄炎培等革命党人去日本,在经济上不惜倾囊相助,抵押工厂、书馆,支持丈夫到美国向华侨募捐,资助一次次的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了下了汗马功劳。
她的子女成影响民国的重要人物
倪桂珍和丈夫宋嘉树琴瑟和鸣,两人一共生下六个子女,这六个子女在民国时真正的风雨人物,甚至影响了近代的走向,子女们的成就,也让倪桂珍老人成为一个传奇式人物,我们来看看他的子女都是谁,有什么成就,就该知道倪桂珍老人有多么了不起了。
长女:宋霭龄
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是宋嘉树和倪桂珍的长女,倪桂珍对这个女儿也比较宠爱,1904年5月,赴美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学习。后来曾经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嫁给了孔祥熙。而孔祥熙则是后来四大家族孔家的掌门人,掌握民国时期的财政金融大权。孔祥熙是倪桂珍的大女婿。
宋霭龄
次女:宋庆龄
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是倪桂珍的次女,从小接受进步思想,毕业于美国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大姐宋霭龄结婚后,推荐她成为孙中山的秘书。宋庆龄被孙中山所吸引,最后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伴侣,也就是说孙中山是倪桂珍的二女婿,而中山先生则被称为民国的国父。
长子:宋子文
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生于上海,是倪桂珍的长子。早年毕业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28——1930年间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宋子文是民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金融家!
三女:宋美龄
宋美龄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幼年跟着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宋美龄除了拥有杰出的英语功底外,还会说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据说,宋美龄的钢琴也是演奏的相当不错的,所以宋美龄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人。她的丈夫是蒋介石,而蒋校长不仅是蒋家的当家人,更是民国的当家人。蒋校长当初和宋美龄结婚,倪桂珍几乎是不同意。后经过宋霭龄的一番周旋,倪桂珍才勉强同意。蒋校长不用多说了,绝对是当时民国实际的一把手。
宋美龄
次子:宋子良
1899年生于上海,是倪桂珍的次子,在家中排行老五,1899年生于上海。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曾任上海会文局局长。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国货银行总经理、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也是民国的大佬级别的人物。
幼子:宋子安
1906年生于上海,是倪桂珍最小的儿子,1928年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就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松江盐务稽核所经理、松江运副(辅助盐运使掌管盐务行政事宜)、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经理、中国国货公司监察等职,1948年任香港广州银行董事会主席,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等职,与兄姐不同,较少涉足政治,但是也是一个名人。
总结
倪桂珍老人对子女的教育都是西式教育,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儿子中宋子文的成就最大,而三个女儿中有宋庆龄和宋美龄成为第一夫人,长女嫁给孔祥熙,而孔家几乎可以说是民国第一财团。
孙中山、蒋不正是主导着整个民国的人物吗?而且宋家和孔家掌握着民国的钱袋子,所以他的子女或者女婿主导着整个民国的走向,此言也不虚。
1931年夏,倪桂珍在青岛别墅避暑。7月23日,突然传来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的消息。倪桂珍本已患病,闻此噩耗,血压顿时升高,倒身而亡,终年62岁。其实,宋子文未受伤,是他的秘书唐腴胪中弹身亡。倪桂珍去世后,宋庆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杜月笙等参加了葬礼。这个葬礼的规格在当时是最隆重的。
可以说倪桂珍本来就是一个贤妻良母,但是因为她子女的缘故,她也成为民国时一个传奇式人物!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倪桂珍老人的儿子和女婿们几乎影响了甚至是主导了近代历史的走向。
篇一:有关母亲教育幼儿的故事
孩子上幼儿园了,作为母亲,哪个不希望听到来自学校的好消息。然而,每次家长会,都令这位母亲失望,因为人家都有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而她的孩子却是一个“愚顽不化”的人。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她说宝宝很棒,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人喂。
儿子上小学了,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你很棒,只要能细心些,准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喜悦的光芒,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开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希望不大。”她怀着忧虑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便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你很棒,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当儿子把一份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母亲手里时,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泪水滴落在手中那份录取通知书上。
篇二:有关母亲教育幼儿的故事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不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在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眼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第21名的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
孩子上初中后,又一次开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时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他儿子从学校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教导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 儿子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所以,当父母的不要用全世界人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是要用放大镜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要鼓励孩子,让他进步。
篇三:有关母亲教育幼儿的故事
有关母亲教育幼儿的故事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他的老家是蓟州渔阳,也就是今天天津的蓟县。渔阳曾经隶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窦禹钧为窦燕山。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做事缺德,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一天,他在客店中捡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一次家里一个穷困的仆人偷拿了二百吊钱,怕被发现,写了一纸说卖二百吊钱还债,挂在其小女臂上逃走了。窦见此,收养此小女,到此女结婚年龄,窦以二百吊钱嫁出。仆归,感激不已,画了一幅窦的画像,日夜祷告他长寿。
窦燕山一生中大行善事,孤遗有女不能嫁的,他出钱替人嫁女;有丧无钱不能葬者,他出资埋葬;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在他悉心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颂扬。
宋范仲淹《窦谏议阴德碑》上说:窦禹钧,范阳人,为左谏议大夫致仕。诸子进士登第,义风家法,为一时标表。
五子登科的事迹,即使对现代家庭教育也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教学条件比现在差很多。甚至可以说很多孩子很穷。很多能上学的孩子需要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因为房子真的负担不起。然而,在那个时代,用很多人才来形容他们似乎是不够的。他们渴望学习知识,并将讨论历史、革命、民生等各种主题。他们也充满了热情和斗志。勇敢对抗恶势力,一定记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当时我们看到里面的场面并不兴奋。但是现在有义务教育,但有些人不想学。
有多少人为初中三年入学考试和高中三年高考而奋斗,只考上好大学,学习好专业,毕业后找好工作。中国的填鸭教育已经存在多年了。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过不了幸福的童年。因为父母不允许输在起跑线上。除了上课之外,他们的生活都被奥运会、数学、钢琴、绘画等所包围。这可以给他们加分。所以中国盛产神童。他们只是上帝的“孩子”。他们长大了可能就没那么好了。我从没想过我是个好学生。我大学的时候按照家人的意思学医。比健康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什么?孩子还得有个童年教育和教育不仅可以给他们知识,还可以教他们如何像父母一样用自己的言行举止。
以前是私塾,初入社会的都是师傅带回来的。主人让自己的车倒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家长们认为老师让学生做点什么没关系,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在旧社会,老老师要求你做一些事情。这可以叫霸道吗?不,这是学生该做的事,所以不能理解现代孩子为什么不能接受。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在高校学习过,所以不知道在高校学习的压力。
面对不同的老师处境,家长们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在里面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的老师能胜任,就能顺利毕业。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这种想法深深植根于家长的心中。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来自父母思想的陈旧。现如今的教育和民国时期相比我认为如今的教育好。
读完《董竹君传:一个世纪的百味人生》这本书,深深被董竹君的人生所折服,一口气写下来所有能够概括她人生的词语。
一个贫穷的女人,一个被父母买到青楼的女人,一个为爱逃出青楼的女人,一个为了子女与丈夫离婚的女人,一个经历过战争的女人,一个蹲过监狱的女人,一个红黑白三道通吃的女人,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女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女人,一个倡导女性应经济独立的女人,一个实业救国的女人。
她的人生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不需要美丽词语的形容,只需要好好品味她的人生,足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
童年生活是艰苦的,即使在那样的条件下,父母也节衣缩食让她去私塾读书。可是生活常常捉弄人,父亲病重了,家里人再也负担不起她的学费。可是生活还需要继续下去。13岁的她被送去学唱戏。那时候唱戏是底层人谋生的一种手段,俗称戏子。为了尽孝,即使是父母叫她去妓院当清倌人(卖艺不卖身的青楼女子),她也愿意。于是13岁的她就进了妓院。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丈夫,夏之时。为了爱,她深夜逃离妓院。董竹君15岁的时候,与她27岁的爱人夏之时结婚。
结婚后的他们去了日本,她的丈夫夏之时为她请了老师到家中上课。可是她的身世,她的经历常常让人对她出言不逊,为了争一口气,她更加努力读书。16岁的时候生了第一个孩子,即使忙着照顾孩子,依然没有忘记读书。
从日本回国后,她融入到了丈夫家的生活,可是回国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的本性在婚后慢慢暴露出来,丈夫事业的失败又给两个人的关系浇上了一把火。丈夫脾气越来越差,又喜欢上了赌钱,稍有不顺心,就对董竹君破口大骂,甚至还抄家伙打人。不仅如此,自己的家人从未得到过丈夫夏之时的尊重,可以说,在这段婚姻里,董竹君一直在忍气吞声。在丈夫一蹶不振,脾气阴阳不定的情况下,她开始了创业生涯,补贴家用。
对于子女的教育,丈夫夏之时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是这样,董竹君依然坚持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可是到了后来董竹君发现丈夫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剔除,而且变本加厉,她心意已决,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毅然决然决定和她离婚。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在上海闯荡,过着艰辛的生活。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能将以前的衣物拿去典当,即使是这样,也从未向丈夫夏之时伸手要过一分钱。
即使生活艰苦,她也想为国奉献一份力量,她想加入***,奈何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还有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组织拒绝了她的申请,建议她从经济上找出路,以后可以在资金上资助党。于是在上海,董竹君又开始了创业旅程,变卖资产、借钱,在1930年,开办了纱管厂,成为上海女性创办实业第一人,从此过上了早出晚归的生活。开厂期间,困难重重,为了获得资金和打开销路,她亲自上阵,最终得到菲律宾华侨的资助。赚钱后,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其他利润统统都捐给了***。可是由于日本的侵略,纱管厂被炸,她所有的心血付诸东海。
紧接着,董竹君被抓走,在监狱待了四个月后才被释放。为了躲避巡捕房的追债,她逃往杭州过上了逃难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在她返回上海没多久,母亲便去世了,生活的艰辛再加上失去亲人的痛苦,一直让她觉得痛苦和愧疚。生活太苦,她产生了死的念头,可是一想到孩子跟父亲将会孤苦伶仃生活在这世上,她不忍心。经历这一次思想的挣扎后,董竹君变得更加坚强了,只不过因为父亲的病重,她的生活依旧还是那么艰苦。不久之后,父亲也因为病重过世了,再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了。
董竹君这一生正气凛然,在生活困苦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她得到了一笔资助,开始了锦江饭店的传奇。并且在当时女性难就业的情况下,她公开在报纸上招聘女员工,只为了纠正社会风气,让女性得到尊重,改变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
董竹君这一生,有贫困的生活,有不幸的婚姻,有逃亡的日子。可是更重要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她的毅力、她的倔强、她的坚持。她一次次被生活推到深渊,可是又一次次倔强地爬起来,她不认输,她不服输,在那个女子不如男的时代,她一次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她给所有女人都做出了榜样,她用她的一生激励着女性的前进。
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名媛女作家,比如苏青、关露、潘柳黛、吕碧城、萧红、石评梅等等,当然这里要说的,则是最引人注意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张爱玲。
张爱玲是一位才女,她才华横溢,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就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然而她的感情生活却是不顺的,甚至最后还孤独终老,死后一个星期才被发现。
那才华横溢的张爱玲,有着怎样的坎坷人生呢?
张爱玲,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张爱玲的家庭也曾是显赫的。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末期的大臣,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当初张佩纶很有口才,李鸿章对他很器重,所以就把长女李菊耦嫁给了他。婚后李菊耦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
张志沂是一个典型的少爷,他虽然接受过西方教育,但由于他从小就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度过,所以当张家开始走向衰败时, 他只得依靠变卖房产和出租房屋为生。
在张志沂19岁的时候,经家里安排,他和黄素琼结婚。婚后生下一女,也就是张爱玲。黄素琼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她的祖父是李鸿章麾下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
虽然张志沂和黄素琼在家世上,是门当户对,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因为张志沂是遗少型的少爷,而黄素琼却是一个新式女性,所以在思想上他们就不能认同对方,以至于两人经常吵架。
张志沂没有办法说服强硬的妻子黄素琼,时间久了,就在外面又娶了一位侧室。
张志沂虽然和黄素琼的夫妻感情不和,好在他对女儿张爱玲很不错,并给了张爱玲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
1923年,张志沂在津浦铁路找了一份工作,张志沂和黄素琼,以及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就搬到天津居住。
1924年,4岁的张爱玲开始进入私塾,接受私塾教育。
而也正是在1924年,张志沂和黄素琼的夫妻关系彻底决裂。黄素琼一气之下,就丢下女儿张爱玲,跟着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去了英国留学,这一走,她就走了四年。
而黄素琼前脚刚走,张志沂就把侧室接到家中,更加严重的是,张志沂和侧室还染上了鸦片,
这发生的一切,都让张爱玲看在眼里,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年仅7岁的张爱玲开始写小说,而她写的第一部小说,写的题材就是家庭悲剧。
张爱玲自母亲离开后,一直沉浸在失去母爱的痛苦之中。直到四年后,也就是1928年,黄素琼从国外回国,虽然她和张志沂的夫妻感情没有得到改善,但却给张爱玲带来了一些母爱。
本来呢,黄素琼就是一位大家闺秀,又接受过西式教育,本身她就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子,所以张爱玲跟着她学了不少东西,比如绘画、英语、钢琴等等。
1930年,张爱玲( 张煐 )在母亲黄素琼的坚持下,得以到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期间,张煐就把名字改为张爱玲。
也正是这一年,张志沂和黄素琼离婚,年仅10岁的张爱玲亲眼目睹了,本来就不温暖的家庭的破裂,见到了父母的离婚, 她的心里是很痛苦的。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本想和母亲黄素琼一起生活。但遭到黄素琼的拒绝。当然黄素琼并不是不想抚养女儿。只是她认为张志沂的经济情况要好些,女儿跟着张志沂比跟着自己生活要好,最为重要的是,自己虽然跟张志沂不和,但张志沂对女儿张爱玲还是很关爱的,
所以黄素琼才决定让张爱玲跟着父亲张志沂生活。
而父母的离婚,在张爱玲的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为在张爱玲看来,母亲黄素琼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但只是由于家中的包办婚姻,就嫁给了不爱自己的人,从而让黄素琼走向了悲剧的道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让张爱玲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将来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同时又真正喜欢自己的优秀男子,不能像母亲那样,被一场失败的婚姻,毁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张爱玲的决定向往是美好的,但事实却是残酷的,事情的结局并非她向往的那样美好,反而比她想象的更糟。
1931年,张爱玲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此时她经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和学习,使得自己写作方面的才华和天赋,逐渐的凸显出现。之后,张爱玲就不断的在校刊,或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
到了1934年,张爱玲的家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初张志沂和黄素琼夫妻感情不和,一气之下就娶了一个侧室,但没想到的是,这个侧室比黄素琼更加蛮横,当张志沂和黄素琼离婚后,由于侧室蛮横的气焰越来越严重,张志沂一气之下就把她赶走了。
没过多久,张志沂又和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结婚,当时孙用蕃36岁,她和张志沂结婚后,给张家带来了很多的益处。
比如,孙用蕃不仅带来了很多的陪嫁物品,而最为重要的是,她为人端庄,又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连张志沂也听她的。
而张志沂在孙用蕃的支持鼓励下,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并且还当上了经理,此时的张志沂也算是小有所成了。
本来呢,孙用蕃是端庄贤惠的,她作为继母,对张爱玲还是很关爱的。张爱玲有一个弟弟,名叫张子静。
孙用蕃的孙家家风,就是对男孩子严格,所以孙用蕃到张家后,虽然和张爱玲没有什么冲突,但孙用蕃为了让张子静将来成才,所以对他的要求非常严重。
孙用蕃此举,虽是好心,但在张爱玲看来,继母孙氏是在“虐待”弟弟,所以在后来,张爱玲逐渐和父亲张志沂、继母孙用蕃越来越不和,以至于后来还曾和继母大打出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爱玲为了抒发心中的不快和不满,也为了寻求心灵上的一些安慰,她就经常去母亲黄素琼那里。
1937年夏,张爱玲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没过多久,于同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自此拉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日双方就在上海淞沪爆发了一场极其激烈的会战,也就是淞沪会战。
此时张志沂是在日资银行工作,他担心自己会因工作的原因,被定为汉奸,所以就辞职了。
1938年年底,张爱玲参加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地区入学考试,第二年,张爱玲考取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并准备前往英国留学。
但由于当时世界各地都在发生激烈的战争,所以张爱玲就没能去英国留学,而是改为去香港大学文学院读书。
194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事波及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只得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此时由于张爱玲生活经济状况紧张,为了生活,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张爱玲就走向了职业作家的道路,成为了一位职业作家。
张爱玲一生的黄金创作生涯,是在1943年到1945年这三年之间,期间她发表了不少作品,使得她在上海一举成名。
张爱玲在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此时除了有真心为她高兴的人,也有对她不怀好意的人。
1944年初春,张爱玲认识了胡兰成。
胡兰成,早年学习刻苦,所以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他擅长写作,但他人品却很低下。在抗战时期,当上海沦陷后,他追随汪精卫,做了汪伪政权宣传部副部长,成为了一名汉奸。
张爱玲和胡兰成相识后,张爱玲此时虽然已经24岁了,但却没有谈过恋爱,而胡兰成却是一个情场高手。
所以,不久张爱玲就对胡兰成有了好感,并坠入了爱河。
人们常说,恋爱中的女子,智力是零,这说的还真有些道理。
张爱玲坠入爱河后,虽然她知道胡兰成有妻子,也知道胡兰成的年龄很大,更加知道胡兰成是一个汉奸,但张爱玲却不想这些,此时她想的只是胡兰成能和妻子离婚,而和她白头到老。
1944年,胡兰成和她的妻子离婚,然后和张爱玲在上海结婚。
其实,从一开始,张爱玲的这段婚姻,就注定是一段悲剧的婚姻。
因为胡兰成就是一个毫无道德可言、个人生活非常糜烂的汉奸。
所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婚姻,只维持了两年就结束了。
在未认识胡兰成之前,张爱玲是对爱情非常憧憬的,本希望找一个自己真正的喜爱的,同时也真正喜爱自己的男子,但事与愿违,
由于和胡兰成这段失败的婚姻,给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让她对美好的爱情因此破灭。
1947年6月,张爱玲明白这不是爱情,这只是胡兰成在利用她,于是她毅然的和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上海解放后,张爱玲没有去台湾,而是留在了上海。
1952年,张爱玲前往香港居住。
1953年,张志沂在上海去世,享年57岁,张爱玲没有参加其父的葬礼。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去美国定居。
1956年3月,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遇到了比他大29岁的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14日,张爱玲和赖雅结婚。
1957年,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张爱玲也未能参加其母的葬礼。
张爱玲和赖雅的婚姻,总的来说,还是幸福和睦的,因为赖雅虽然比张爱玲年龄大很多,但他对张爱玲真诚善良。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就一个人在美国独居,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了自己的幽居生活。
她在洛杉矶独居期间,几乎不见外人,也不和外人说话,甚至有朋友给她写信,她也不想看。由于后来她有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以至于她在晚年,竟然搬家搬了180多次。
张爱玲在洛杉矶独居,不愿和外人交流,这也就注定了她孤独终老、没人知道的结局。
1995年9月8日,75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寓所中孤独离世被房东发现,而重要的是,此时她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曾经风光无限,但最后却孤独终老,落下悲凉的结局,实在让人叹息。
盘点民国大师的早期家庭教育
民国时期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大师,这与其家庭的早期教育有密切的关系。那一时期,中国的一些家庭富有文化气息,这些家庭,不仅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上,也都有相当的水准。而且,在培养子女方面,首先就有一个很高的标准。有一些家庭,似乎从一开始,想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大师级的人才。
历史学家周一良讲:他八岁入家庭私塾读书,总共十年。之所以在家读书,是因为他的父亲对新式学校不信任。而在家里,父亲为周一良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周一良回忆说:“我启蒙所读不是《三字经》,《千字文》以及《龙文鞭影》之类一般私塾的开蒙课本,而首先是《孝经》,接着是《论语》、《孟子》、《诗经》。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是一般家馆老师安排的教学计划,而是按照父亲的见解制定的。”“我跟张老师读了两部大经《礼记》和《左传》,以及姚鼐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等,绝大部分所读皆能成诵”,“为以后我学习中国古典文献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国学大师张舜徽,自七岁发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课本,稍长即读《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常备书。十六岁后,他开始研究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并于十七岁时撰写了《尔雅义疏跋》,这是他一生上千万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不难看出,少年时期就学习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解字句读》、《说文解字释例》,这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本来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现在,这简直是难以想像的。哪个家庭有条件指导自己的孩子读这些文字学的著作昵?
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母亲李玉洁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叶嘉莹3、4岁时父母开始教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6岁随家庭教师读《论语》。在家里还常听伯父与父亲吟诵和谈讲诗歌,引发对诗歌的浓厚兴趣。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医学大家吴阶平,其父亲在他年幼时就请先生教他古书,请纱厂的工程师们教英文、算术。吴阶平迈过小学考入天津汇文中学。吴阶平回忆说:“父亲很早便教我认方块字,6岁左右开始坐在父亲的办公桌旁读《史记·项羽本纪》,看《三国演义》。”6岁时能够读《史记·项羽本纪》,这在今天,难以想象。
历史学家吕思勉生于江苏常州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8岁时,母亲开始给他讲解《纲鉴正史约编》。他的父亲给他讲授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14岁时,族兄吕景栅教吕思勉点读《通鉴辑览》;到17岁,吕思勉已经读完了《通鉴》、《续通鉴》、《明纪》。
美学大师朱光潜早年也是在家庭读书,读过而且大半背诵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看过《史记》和《通鉴辑览》。他还回忆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因为家塾里有人常读,他“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由此可见家庭中的读书氛围。
当时的许多家庭,都是富有文化气息的。这些未来的大师首先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文学、历史、哲学的爱好,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起点。最早的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也大体决定了人一生事业的高度。今天,这样的文化家庭早已“雨打风吹去”,今日的父母,所盼望的,主要是孩子能够上个好的大学,平日为孩子所能做的,主要是督促孩子大量做题,以及到各种各样的英语、奥数班为孩子报名。
民国大师的子女
原创作者|郑春
仰望民国大师,在景仰大师风范的同时,自然关注大师的后代。令人叹服的是,民族精英的基因代代相传,大师后代同样光芒四射。
杰出人才
大师们近乎痴迷地研究学问,终在各自领域成为大师。言传身教自然也影响到子女们成才。
严复共生有九个儿女,男有严璩、严瓛、严琥、严璿、严玷女有严瑸、严璆、严珑、严项。你有密集恐惧症?好,拣重要的说。
三子严琥,福建协和大学教授。严琥的长女严倬云,也就是严复的孙女,嫁给了台湾工商业领袖辜振甫。对,他就是为一个中国奔走的台湾海基会首任董事长。你不懂政治?好,说个文艺的。
严琥的次女严停云,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台湾著名作家,笔名华严。不熟悉?好说你熟悉的。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都是各领域翘楚: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家三院士,应该空前。梁启超、梁思成以及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三人堪称民国大师。在总数不足百人的民国大师阵容里,一门三大师,这是唯一的家族。
钱玄同的儿子钱三强,生于书香门第,4岁开始启蒙,24岁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师从居里夫人。核物理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夫人何泽慧被称之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女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研室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副主任,曾在1943年匈牙利各国女高音比赛获得第一殊荣,蒋英的丈夫就是从小青梅竹马的钱学森。
纯正三观
大师的子女们大多接受了道德立世的家教,在应对人世间风雨方面的态度积极、正面,即使生活虐我千万遍、我仍待生活如初恋。
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宁贫困而早逝。蔡威廉曾跟随父亲多次在欧洲居住,先后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学院和法国里昂美术专科学校,回国曾在国立艺术学院担任教授。蔡威廉是国内第一个女性油画家。抗战爆发后,蔡威廉和丈夫林文铮逃亡昆明。1939年5月,蔡威廉因贫困不能去医院生产,结果难产大失血。蔡威廉的女儿林征明女士(即难产女儿)与梁德新、肖伟光联名发表的文章《著名美术理论家和美术评论家——林文铮先生》中对蔡威廉的死有详细记载:“产后数小时,她在床前的白壁上用铅笔作出新生女儿的肖像,并写上‘国难!家难!’此为其绝笔。两天以后,这位中国著名的女画家因难产流血过多而英年早逝。”
闻一多长子闻立鹤舍命护父。1946年7月15日,闻立鹤刚满18岁。闻一多参加李公朴先生被害记者招待会后,闻立鹤接父亲回家途中,父子二人遭到了 特务的围攻,闻立鹤迅速扑在已经倒在地上的父亲身上保护父亲,连中5弹,右腿被打伤,肺部被打穿,子弹离心脏仅半寸。虽经多方抢救,身体还是留下了残疾(见搜狗闻立鹤词条)。
郁达夫儿子郁飞乱世求生。据网易传媒频道《郁达夫长子郁飞的动荡人生》一文,1940年,移居新加坡的郁达夫和王映霞的婚姻破裂。王映霞抛夫弃子从新加坡回到重庆。1942初,出于战争的需要,新加坡宣布禁止任何成年男子离开。郁达夫为了儿子安全,托友人带14岁的郁飞回国。当他们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时,发现已经买不到前往中国的机票。郁飞从报上看到蒋介石夫妇正在新德里访问的消息,居然想到写信向宋美龄求助,并真的得以乘坐军机飞回重庆。郁达夫在送别儿子时将老友兼同乡、行政院秘书长陈仪的名片给了他,郁飞凭这张名片找到陈仪,并在陈仪的呵护下长大成人、顺利从浙江大学毕业。
徐志摩儿子徐积楷支持母亲再嫁。据搜狐网2012年6月12日《徐志摩发妻张幼仪欲再嫁问儿子意见,他的回答感人》一文:1953年,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拟再嫁,特写信给美国已经大学毕业做了工程师的儿子徐积楷征求意见。徐积楷回信令人动容:“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不污大节
大师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大师们又大多急公好义,故而自己或子女投身革命事业当中。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师子女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的情怀感天动地。
严复的长子严璩,通晓英语法语,民国十三年任财政部长。抗战期间拒绝出任日伪财政部长,后贫病交加病逝于上海。咋样?算不算中华好男儿?
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慷慨赴死,女儿悲伤去世。1927年6月26日,时任 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被捕。1927年7月4日晚上,陈延年站着被刽子手用乱刀砍死。牺牲时年仅29岁。1928年2月16日,时任 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的陈乔年被捕。关押期间,敌人对他多次使用酷刑,但他誓死不屈。1928年6月6日,陈乔年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26岁。陈独秀长女陈玉莹,在陈延年英勇就义后,带着三弟陈松年瞒着母亲来到上海料理后事。隔年陈乔年被害,又是他们姐弟俩到上海收尸。失去亲人的痛苦使陈玉莹悲恨交加一病不起,也在1928年去世,年仅28岁。两年失去三个子女,真不知道陈独秀怎么挺过来的。
还有,算了,以后再说。
这些大师的子女们,在面对国家、民族、信仰、生死等问题需要抉择时,所表现出来人性的光芒如此耀眼,更加衬托了大师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师何以为大师?大师的子女们用永垂青史的事迹作出了完美解答。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