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火星!马斯克内部信曝光,SpaceX首要任务是星舰飞船

员工 0 20

剑指火星!马斯克内部信曝光,SpaceX首要任务是星舰飞船,第1张

剑指火星!马斯克内部信曝光,SpaceX首要任务是星舰飞船
导读:前几天,SpaceX龙飞船成功实现首次载人飞行,让美国在时隔近十年之后重拾载人航天能力,同时也开创了人类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不过,马斯克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龙飞船载人首飞后不到五天,SpaceX立马进行了另一次发射,用一枚五手猎鹰九号火

前几天,SpaceX龙飞船成功实现首次载人飞行,让美国在时隔近十年之后重拾载人航天能力,同时也开创了人类商业载人航天新时代。

不过,马斯克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龙飞船载人首飞后不到五天,SpaceX立马进行了另一次发射,用一枚五手猎鹰九号火箭,将第八批60颗星链卫星送上太空,并首次实现五手火箭回收。

上周末,马斯克还向SpaceX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不是表扬,不是庆祝,而是鞭策。据CNBC报道,马斯克要求员工立即大力加快星舰飞船的研发进度。“请把SpaceX的首要任务(除了降低龙飞船返航风险)视为星舰飞船。”马斯克在邮件中写道。

星舰飞船可以说是SpaceX未来的扛把子,由星舰飞船和超重型猎鹰火箭构成,是一套完全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输系统,能够将宇航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深空。

公开资料显示,星舰飞船总高120米,直径9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过100吨,一次性可将100名乘客送上太空。

早在2019年9月底,马斯克就高调发布了星舰飞船,很惊艳,很科幻,让人嗅到了一起为梦想窒息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载人龙飞船项目进度已经大大落后,以至于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汀公开diss马斯克不务正业。“嘿,星舰飞船很棒!可是你承诺我们的载人发射呢?”布里登斯汀在推特上写道。

今年三月底,SpaceX还公布了星舰飞船用户手册10版。现在,马斯克又将SpaceX的首要任务定为星舰飞船。嗯,殖民火星,马老板是认真的。

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通往光荣梦想之路注定充满艰难险阻。

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SpaceX已经在试验中损毁了四台星舰原型机。最近一次发生在上个月底,星舰原型机SN4在静态点火测试中原地爆炸。

即便如此,马斯克继续发挥屡炸屡战的精神,星舰原型机SN5、SN6乃至SN7都已经安排上了。

昨天,马斯克意气风发地发了一条推特:“星舰生产基地,德克萨斯州博卡奇卡。”然后还补充道:“前往火星的门户。”

这条推特的配图如下,好一块风水宝地。

前进!前进!!不择手段地前进!!!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世界已经开始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电子交通网”。更是因为大家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导致很多人都在网上进行一些社交活动。随着市场人群的需求,网络也推出了很多社交平台供给大家使用。我国非常著名的社交软件例如某音以及某首,注册人群量更是破亿。成为现在很多年轻人手机中的必备软件,更是非常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国外的推特相信大家都有了解,推特是国外的一款社交软件。相信对推特这家公司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近日推特被美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克思所收购。马克思在收购推特公司后的一周时间里,一直在推特公司内部进行裁员计划。马克思的裁员行为也引起许多公司员工的诉讼,大家纷纷表示这种行为并不公平。

根据内部人士的爆料,马克思在一周内已经解雇了公司50%的员工。在2012年11月6日的时候推特公司甚至发布消息表示大家先在家待工一天,具体的裁员通知将会发送到大家的手机里。有人曝出内部文件,根据文件上显示本次将会有3700人被裁员。很多人在10月3日晚上到4日早上收到了电话或者是邮件的解雇通知,这种突然通知裁员的情况是有违反劳工法。一时间推特也遭到了公司内部人员的集体诉讼,而马克思却回应表示此次被裁员工都会收到三个月的收入补偿作为遣散费。但是根据当地的法律,可以了解到,在加州雇主需要提前60天去对员工通知解雇的消息。这也导致推特的大量员工在美国加州的法院发起集体诉讼,表示推特公司违反了联邦和州劳工法。

这场胜诉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推特公司的马克思已经表示由于广告商的策资导致推特的收入已经严重下滑。而且推特公司每天亏损都超过了400万美元,公司已经无法去负担员工的工作。而且推特公司也表示会副员工三个月的遣散费,可以说已经是非常人性化的决定。

国内关注的点和马斯克本人表达的重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这件事的起因是马斯克给每一个美国space x的员工发了一封email,要求员工必须结束远程办公。跟美国特斯拉管理人员发出命令,要求特斯拉员工结束远程办公,回到办公室来完成正常工作,也就是85,40个小时的正常上班。

也就是说,马斯克表达的重点是特斯拉和spacex的美国员工必须结束远程办公,因为美国当地员工拒绝新冠未结束之前回公司上班:

两年前,新冠大流行期间,Apple, Meta, Microsoft等等世界顶级公司推出了远程上班,到现在在家办公已经成为了美国当地员工的一部分。

随着病毒疫苗接种量的增加,疫情放缓,这个问题变得非常棘手,一些大公司的总部白天看不到人。其中一些公司开始表示,他们希望员工重返办公室。尽管如此,计划仍在不断波动。但也有唱反调的,比如苹果公司在上月暂停了要求员工在5月份每周至少三天返回办公室的要求,因为新冠肺炎病例再次出现。Airbnb最近告诉员工,未来他们再也不用强制性回到办公室了。

而马斯克就站在了这件事情的对立面,因为他是搞制造业的,2020年和2021年的时候,特斯拉和space x在各州的工厂就因疫情持续关闭,马斯克就多次跟加州Hawthorne政府申请豁免开放,但得到了拒绝。而制造业工厂停工,在家办公的其中一部分工人等同于什么都没干还要拿收入,比如组装工,机加工,质检员。

马斯克、特斯拉和SpaceX没有回复置评请求。

在BuzzFeed News早些时候报道的2020年3月的一封马斯克的电子邮件中,马斯克抱怨SpaceX员工,他们在远程上班中车祸中死亡的风险已经高于死于冠状病毒的风险,也就是说有些员工在远程办公的时候在摸鱼自驾游。

2020年5月,马斯克还在推特攻击了旧金山湾区的地方官员,因为他们不让他重开特斯拉在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特斯拉对工厂所在地阿拉米达县提起诉讼,不顾卫生官员的指示,还是重开了工厂。

特斯拉(Tesla)的一名大股东,起诉特斯拉的总裁马斯克和他的董事们,原因是对“有害的工作文化”在公司滋生不作为。

根据股东所罗门·周(Solomon Chau)周四在法院提交的起诉书,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其他运营这家全球最大电动 汽车 制造商的人违反了他们的受托责任,在公司里营造了种族歧视和性骚扰的环境,漠视员工权益,使特斯拉面临数百万美元的赔偿。

股东所罗门·周在诉状中表示:“多来年来,这种有害的工作文化在特斯拉内部广受诟病,直到最近,特斯拉的这种忽视员工权益的文化从内部散播到外界,引起了政府监管机构的注意。“特斯拉有害的工作场所文化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并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前段时间,马斯克发送给员工的内部邮件曝光,强制要求每个人必须每周在办公室至少工作40个小时。并且,决定裁员上万人,这导致了员工的不满和 社会 热议。

“加州公平就业办公室”对特斯拉就种族歧视问题提起公诉,此前该部门发现特斯拉在旧金山附近的工厂普遍存在歧视甚至虐待黑人工人的现象。该公司还面临几名女员工的投诉,称工厂的性骚扰非常猖獗。

特斯拉没有对这些诉讼做出回应。

股东所罗门·周在诉状中称,马斯克“要么是知道但完全不在乎,要么就是严重疏忽,忽视了如此大规模和持续时间如此长的对员工权益的侵害。”

撰文/ 朱琳

编辑/ 张南

设计/ 赵昊然

来源/ Bloomberg、Autonews、CNBC,作者:Stefan Nicola、Chirstoph Rauwald、Dana Hull、Josh Eidelson、Lora Kolodny

12月1日,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向员工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敦促员工继续专注于削减成本,以继续实现季度利润,防止特斯拉飙升的股价出现逆转。

尽管特斯拉在被纳入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之前,其股价已创下历史新高。但马斯克警告说,一旦投资者担心特斯拉实现利润预期的能力,该公司上涨的股价可能会遭到“重创”。

“从我们的实际利润率来看,去年的利润率非常低,只有1%左右。投资者对我们未来的盈利能力给予了很大信任,但如果什么时候他们觉得这不会发生,我们的股票就会立刻像大锤下的舒芙蕾蛋糕一样被砸得粉碎!”马斯克在电子邮件中写道。

另一方面,特斯拉在继续建工厂,一家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附近,一家位于德国柏林附近。其中,特斯拉德国工厂是其首家欧洲工厂,这将是对德国汽车业的一次重大打击。随之而来的是,这家美国硅谷创业公司与德国传统汽车行业工会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随着柏林超级工厂的兴建,埃隆马斯克一直在展开无情的魅力攻势。他承诺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在推特上用的德语好得惊人,此外,在9月份的上梁仪式上,他穿上了厚重的粗织背心和宽边黑色毡帽,就像当地工匠的传统穿戴一样。

这一信号受到了热烈欢迎,政客们迅速批准了该工厂的建设,而当地居民则叫嚣着要在这个难以吸引投资的地区找到工作。11月30日,这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几个月来第三次来到德国首都,接受颇具影响力的小报《报》出版商颁发的一项创业成就奖。

这是特斯拉在柏林郊外建设的新超级工厂的合成图。摄影师:SEAN GALLUP/GETTY IMAGE

但是在德国经济的一个角落里,这种“相爱”感觉更像是“相杀”:强大的德国金属行业工会(IG Metall)拥有230万会员。该集团正与这位亿万富翁发生冲突,威胁要破坏马斯克的野心,否则就会削弱这个组织的力量,该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在德国汽车工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其对提高工资和改变战略的要求,由非常实际的罢工威胁所支持。

冲突的焦点在于特斯拉拒绝签署德国标准的集体工资协议。在该公司忽略了金属行业工会寻求对话的一封信之后,事情开始变得棘手起来。

在柏林的一次抗议活动中,数百名工人谴责特斯拉从戴姆勒公司挖来一名关键经理。一位地方工会***发表了一项声明,告诫马斯克不要将工资协议视为“魔鬼的作品”,而应该明白它对维持和平的劳资关系至关重要。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所属党派的劳动派系副主席克里斯蒂安鲍姆勒(ChristianBumler)表示:“与金属行业工会永久冲突对汽车制造商不利。工会拥有组织力量、有金钱、有经验。它可以承受长期的战斗。”

9月3日,马斯克驾驶特斯拉汽车参观超级工厂。摄影师:ODD ANDERSEN/GETTY IMAGES

同样,马斯克也拥有强大的权力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金钱——2020年11月,他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第二富有的人——而且他很少在战斗中退缩。

随着他的工厂在柏林环城高速公路旁的沙地上迅速崛起,他成功地化解了官僚主义的抵制,这种抵制可能会减缓德国大型项目的进度。

他还不遗余力地向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等高级官员示好。阿尔特迈尔承诺将不惜一切代价在2021年中期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地政府迅速批准了援助和建筑许可,抓住了他们眼中的刺激增长的巨大机会。

阿尔特迈尔在11月24日的一次会议上表示,马斯克向电动汽车施压,开启了汽车行业的一场“成功革命”。“如果没有他,我们永远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2020年9月3日,马斯克在柏林附近的格吕海德特斯拉超级工厂建筑工地向媒体代表讲话

特斯拉的工厂是德国20年来新建的第一家汽车工厂,有望在德国东部创造多达4万个就业机会。二战期间,该地区失去了大部分重工业,并在德国几十年的分离中萎缩。由于电池驱动的汽车需要更少的零部件和更少的工人,德国国内制造商和供应商预计将裁员数万名。

该工厂是特斯拉欧洲增长计划的核心,并向宝马、戴姆勒和大众发出了一个信号:他们长期轻视或忽视的美国新贵已经来到了他们的家门口。

马斯克不是劳工组织的朋友。2017年,当特斯拉加州工厂的一名员工向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寻求帮助,让该工厂成立工会时,马斯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暗示这名员工试图破坏该公司,后来又暗示,这家工厂建立工会组织将意味着不再拥有股票期权。

2019年,一名法官批评特斯拉多次违反《国家劳动关系法》,该公司已对此裁决提起上诉,称这是工会“抹黑运动”的结果,没有事实依据。

对于金属行业工会来说,人们担心特斯拉会步亚马逊公司的后尘。尽管多年来工会组织了抗议活动,但亚马逊已经在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系中扩张,却没有为其仓库工人签署工资协议。

马斯克想把他的工厂经营得像硅谷初创企业那样——用不受监管的工资和股票期权来吸引员工,并承诺提供额外福利,比如拥有一辆汽车大小音响系统的“超级狂欢洞穴”派对空间。如果他成功了,他很可能会威胁到金属行业工会从其他汽车制造商那里得到它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11月12日,工人们和德国金属行业工会成员在戴姆勒在柏林的一家工厂举行抗议。摄影师:LIESA JOHANNSSEN-KOPPITZ

对于工会来说,权力斗争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关头,因为工会成员冒着失去汽车界数十年来所承诺的安全就业的风险。随着德国汽车业高管与金属行业工会商讨大幅削减成本、以支付对电动汽车的投资,他们可能会指出特斯拉的成本更低,从而给工会官员施加压力以抑制其需求。

马斯克已经帮助德国高管确立了一种更具对抗性的基调,他们长期以来一直感到受到工会的限制。大众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直言不讳地称自己是特斯拉老板的粉丝,他多次与德国金属行业工会发生冲突,并对这家全球最畅销汽车制造商“陈旧臃肿”的公司结构感到遗憾。

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和舍弗勒集团不顾工会的强烈批评,誓言要裁员数千人,关闭或出售工厂。戴姆勒首席执行官康林松(Ola Kallenius)削减了一些不受限制的雇佣合同,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安排,这引起了劳工的愤怒。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汽车研究主管费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offer)表示,尽管马斯克的公司对德国大型汽车制造商构成了威胁,但他进军内燃机的诞生地,最终可能会证明是因祸得福。

相比之下,对工会来说,这几乎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马斯克的到来代表着,一种可能已经走到尽头的模式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杜登霍夫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倾向于保持事物本来的样子。马斯克是一个能够打破这种局面的人,这就是这里的主要机遇——对德国汽车制造商也是如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