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外卖员越来越多,工厂却招不到工人?工人:时代的“外卖员”

员工 0 55

为啥外卖员越来越多,工厂却招不到工人?工人:时代的“外卖员”,第1张

为啥外卖员越来越多,工厂却招不到工人?工人:时代的“外卖员”
导读: “外卖员,困在算法里。” 你还记得这句慨叹吗? 就在去年9月,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的文章刷爆网络。 这篇纪实文章,揭露了外卖员在平台AI智能算法的“逼迫”下,保持越来越快的送餐速度,以至送餐路,几乎成了送命路。

“外卖员,困在算法里。”

你还记得这句慨叹吗?

就在去年9月,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的文章刷爆网络。

这篇纪实文章,揭露了外卖员在平台AI智能算法的“逼迫”下,保持越来越快的送餐速度,以至送餐路,几乎成了送命路。

服务人类的算法,正在侵蚀人类。外卖员的生存困境发人深省。

吊诡的是,在外卖员被困算法的同时,外卖平台的外卖员人数,却仍在攀升。至去年10月,文章所聚焦的某外卖平台,全国外卖骑手已破400万。

何以人们仍在争相去做“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员呢?

而在外卖员人数刷新上限的同时,工厂工人的人数仍在锐减。

宁波、东莞等制造业基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一东莞的电子厂老板在抱怨:

“无尘车间、舒适有空调,底薪1720,生产员工每月连加班费后最低4千多,焊锡熟手加补贴后高的能拿到七千多、包吃包住,可就是招不到人”

一面是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一面是工厂却越来越难招人——

这揭示出怎样的产业困局和人文困境呢?

外卖员背后是餐饮等服务业,而工人背后是电子厂等制造业。

劳动力上的此消彼长,实质上,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比例调整。也即近些年被屡屡提及的:脱实向虚。

制造业的劳动力在流失,去向便是服务业,相类似的转型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发生过。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脱实向虚是大趋势,但从国民利益的角度来说,猝然的制造业空心化,则贻害无穷。今天的美国便是明证。

应当说明,我们并没有忽视美国的殷鉴,大国工匠仍是国家的柱石,制造强国仍是中国的底色。但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还是结结实实地压在了工人的头上。

工人为何不去工厂、而去做外卖员?其根本原因,用马云的话就是: 钱不到位、心受委屈了。

从工厂主的角度来看,自己开出的薪酬优渥,但在工人看来,却是压榨、且满满套路——比如招工说4000保底,可进厂后才发现,底薪3000,另外的1000都是加班的血汗钱。

横向比较,一份工一份钱的外卖员,更具吸引力。

互联网算法的“吃人效应”,不止体现在外卖员身上,也体现在工人身上。

一言以蔽之:纯粹理性的配置资源,其本质是错位配置资源。

算法是不讲人情的,而只进行纯粹的理性计算。

但这种理性是片面的,在外卖员身上,它只计算单位时间配送的距离,却不考虑交通环境、外卖员身体状态和安全因素。因而造成了资源的错位配置,看似高效,却是心牢。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纯粹的理性系统,其实也已蔓延到工厂。外卖员身后有算法,工人身后也有算法。

生产线上,运行着一系列时间管理工具,对生产效率也在“涸泽而渔”,压迫性的劳动力开发之下,工厂的工人,何尝不是被困在算法里?

比如生产上一个零件工,他的最佳成绩是一分钟装60个零件,但当效率管理算法捕捉到他这一成绩,便会将“最好成绩”当成“普遍的成绩”,极限的压榨便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而生产线是标准化的,意味着这种压榨定时发生,相比之下,因订单而异的外卖员,还残存工作的弹性。

再说明白些,外卖员和工人都面临“算法吃人”的困境,而工人的,还“更吃人”些。

文化是什么?其实所有文化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正在从农耕 社会 的乡土文化,向着工业 社会 的城市文化过度,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也在急剧变化。

春节档大火的**《你好,李焕英》,所呈现的,便是数十年前,在不发达的工业下,我国的城市文明形态。

城市中的人,是以工厂为连接点、为纽带的,工厂提供人类生活所需,包括医疗、住房、教育等,城市中人与人的根本关系是“工友”。

而如今,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文化也完成了迭代。外卖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继点,实际上,也是城市文化嬗变的中继点。

在日益原子化的现代城市里,人与人在线下联系的纽带何在?

形象地说,便是外卖员,外卖员是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的承载。当然,在经济基础的角度说,便是餐馆对工厂的取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取代。

外卖员与工人背后,是城市文化的代际演变。以生产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和以 娱乐 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相比,已然成为弱势。

无论是怎样的经济水平、何种形态的产业结构,生活的落脚点都是人,外卖员的增多、工人的减少,留给时代的根本问题,仍是——

我们应当建立怎样的人与人的关系?

从公司和员工的角度来看,自己能提供食堂,其实是最优的选择。

假如公司有能力管理一间食堂,但还是选择给员工进行午餐补贴的话,现在外面的就餐的费用高,所以补贴太多员工会感觉不够有,但补贴太多,公司又觉得成本太高。

可是用同样的员工补贴,来自建食堂的话费用反而更节约。因为自己大批量采购的会降低了成本,同时自建饭堂的环境卫生肯定会比在外面吃饭更卫生,管理上更严格,就餐的质量会比在外吃饭高,同时又节省了员工的就餐时间,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了公司的福利。

出门打工虽然是亲戚开的工厂,但自己没有技能,没有一技之长,不能挣大钱,眼皮子浅的人肯定不会搭理你的,社会是非常现实的,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的人,谁都想跟他联系起来,做好自己就好,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与感受。

3月5日,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冲上热搜第一。该建议鼓励年轻人当产业工人,少送快递当骑手,网友们对此纷纷发表看法,话题阅读量超过4亿。

代表建议鼓励年轻人

少送外卖、多进工厂

2022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 社会 长远发展。他建议 社会 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张兴海表示,近年来,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就业,甚至快递外卖行业“内卷”到有研究生去竞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工厂上班,导致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愈加突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达2200万左右。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有150万劳动力离开制造业。这不利于制造业 健康 发展。

张兴海表示,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快递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2020年开始,产业间的劳动力移动加速,根据相关数据,2020年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其中40%之前是产业工人。

“造成这种局面,与制造业收入不高有关。”张兴海表示,年轻人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程度更高,思想更自由,不愿待在工厂里。但这也存在隐忧,送外卖和快递技术含量低,主要“吃青春饭”,以后如果形势发生变化,或年龄增加,年轻人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张兴海建议,政府、 社会 、企业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鼓励支持年轻人争当产业工人,缓解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

资料显示,张兴海是A股上市公司小康股份(601127SH)的实控人,公司目前最新市值588亿元。小康股份总部位于重庆,主营产品包括整车以及三电、发动机等,曾以生产东风小康闻名。

2021年4月份,小康股份与华为鸿蒙联手合作的“塞力斯”智能电动车成为了行业焦点,一度让小康股份名声大振。目前,小康股份与华为再次合作的“问界M5”已经开始交付。

小康股份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55亿元至195亿元。

进工厂或送外卖,选哪个?

董事长建议鼓励年轻人多进工厂,那么小康股份的年轻人薪酬待遇如何?

2020年年报显示,截至当年末,公司有员工13万人。其中,近一半员工的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697人,占比不到30%。

在招聘网站上, 小康股份招聘工程师给出的月薪大都在6000元~15000元之间,普通工人月薪大都在5000元~7000元左右。

那送外卖的收入有多少?3月4日,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主要行业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显示,广州大部分外卖从业人员每年的薪酬达到10万元以上的水平。

实际上,送外卖的也不容易。广州外卖送餐员年龄约有68%年龄不足25岁,高中及其他以下学历占比接近90%。工作时间较长,日均送餐9~12小时的员工占比约715%。

另一方面,以蓝领工人为代表的职业收入也在稳步上升。2022年1月份,58同城招聘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平均招聘月薪为9765元,装卸/搬运工的月薪同比增长3094%。

近日,饿了么发布报告称,外卖配送员是许多外来务工者在城市扎根的踏板,超过四成受访者希望一边跑单,一边寻找其他工作机会;有三成外卖配送员仍愿意从事外卖配送工作。

网友吵翻了!

进工厂还是送外卖?有网友称,“进工厂不自由,工作时间长,搞不好还有夜班伤身体,工资又低,谁去?“

还有网友称,送外卖虽日晒雨淋,但是时间自由,最重要的是还能赚到钱。

一位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都是务工,为什么年轻人要择枝另栖,成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职教体系确实需要全新提质,国家也需要出台更多鼓励措施,但关键一环,我们的企业更需要检查自身。我们有些企业‘躺平’等工,甘当庙门祠堂等客上香,低端制造没有市场竞争力,谈不上提薪引凤;还有一些企业根本不理会市场机制、 社会 薪酬水平,当我们等船过河时只强调无船水急风向不好,那么,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与你同舟共济。”

进工厂还是送外卖,

都是市场选择

随着外卖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相比传统的雇主模式,新业态自由就业形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为了提升“网约配送员”这一新兴蓝领群体的职业化成长,饿了么建立了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能力模型,在全国开展“网约配送员”新就业技能提升培训。 2021年,共有10203名蓝骑手报名参加职业培训,骑手的职业上升通道被进一步打通。根据调研,45%的骑手将“晋升为站长、配送经理”作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更有8%的骑手期待日后“成长为物流服务商总裁”。

美团外卖在日前披露了各项骑手保障改进工作。针对骑手的职业发展,推出站长培养计划、骑手转岗计划、学历提升、发展激励奖等举措, 100多位骑手学员获得资助入读国家开放大学,继续进修大专学历。

着实,经济 社会 在发展,年轻人的就业观在发生极大变化,部分工厂出现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无论选择进工厂还是送外卖,都是市场选择,而智慧工厂、建筑机器人等产业也在迎来新的经济机遇。

深圳商报综合

编辑 吴怡漪

宁愿送外卖不愿进工厂的主要原因:时间更加自由、心态更加轻松、同事之间相处更和谐等。

时间更加自由:虽然都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相比之下,送外卖是比进厂打工自由许多,送外卖如果是专职送餐,那么工作时间也就是那一两个饭点,过了饭点忙碌时间,其他时间就是比较清闲的,有别的事情也可以先去处理,不用向任何人请假。

心态更加轻松:进过工厂的各位朋友肯定对工厂领导的“热情关爱”深有体会,不论你干得好还是不好,快还是慢,他们总有理由过来好好“关心和问候”你。有时候自己一天的好心情就是在这样的关照中慢慢消磨殆尽的。而送外卖就相对好点,虽然也有站长进行关爱和沟通,但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路上竞速,也许只要速度够快,可能烦恼就跟不上我们吧。

同事之间相处更和谐:在工厂当中哪怕都是员工,但也是一个个小小的职场,虽然不是皇宫,但却被一些人搞成了宫斗剧频发场所。可能有些人之所以喜欢看宫斗剧不是觉得它好看,而是觉得它更实用罢了。在外卖小哥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和谐相处的场景,或许也有纠纷但通常都是和客户产生的,至于同行之间反而帮助较多。

送外卖的注意事项

1、准时在外卖人员送餐之前,对于该地区要有一定的熟悉,一般以助动车往返不超过30分钟为宜。如果事先并不熟悉的话,一定要查阅地图,确保选择的道路是快捷平坦的。以便保证外卖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但是如果地点比较偏远的话,那么也会收取相应的费用。

2、漏杯、损坏在送饮料的时候可能出现漏杯或者损坏。这就需要外卖人员注意保护,尽量不要出现此类事情,以免给消费者带来不愉快的消费体验,因再次送货带给店家经营上的负担。

3、外送饮品单一多外送机构在外送的餐饮设计上比较单一,不仅仅是节约时间,更是为了减低成本,但是对于客户来说,这种行为只会增加客户的不满程度。

现在的外卖新手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外卖人员日常工作还是十分辛苦的,所以如果想要做送外卖这一行的话,应该先考虑自己能否吃得消。

你好。

在公司里给公司员工提供做餐服务的职务叫“厨师”。

厨师,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旧时代人们称厨师叫“伙夫”“厨子”“橱役”等,是以烹饪为职业,以烹制菜点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现代社会中,多数厨师就职于公开服务的饭馆、饭店、单位、企业公司食堂等场所。

现在工厂处境非常的差,首先是工厂的利润很少,其次就是给的工资太低招不到工人,有许多年轻人宁愿去送外卖去送快递,也不到工厂去上班,也导致很多工厂就算有订单,因为缺乏工人,没有办法正常的运转起来,工厂之所以遭受到年轻人的排斥,那是因为在工厂上班非常的累,许多年轻人再也不以劳动者为荣,许多人辛辛苦苦上了很久的班,甚至最后都没有拿到工资,而且工人的收入非常微博,许多年轻人宁愿在家呆着,也不到工厂去工作。

鼓励年轻人去工厂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唯一能做的就是工厂自己提高相应的福利待遇在90年代有很多年轻人一辈子的目标就是去工厂当个工人,那是因为当时的工厂福利待遇真的非常的好,不仅包吃包住还会给这些工人提供房子,如果现在工厂也能做到这样,我相信不需要代表的鼓励和号召,这些年轻人会抢着到工厂去上班。

现在工厂提供的薪资待遇实在是太差了,而且很多工厂还不给这些企业买保险,里面的工作环境非常的差,甚至年轻人到工厂上班都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工作,在工厂上班找不到任何的希望,而且现在企业工厂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压榨这些员工,让他们加班不给加班费,而且公司效益下滑之后,直接将这些员工辞退,不给任何的补贴。

现在工厂一点都不人性化,但这也是很多工厂盈利较低,没有这么多钱来给员工发工资,还有不少的工厂已经向越南等地方进行迁移,有不少企业负责人管理工人非常的粗犷,一点都不人性化,只知道让这些工人拼命干活,但是却缺乏相应的补贴和激励,许多年轻人去送外卖,虽然很累,但是每个月拿到的钱并不少。